first commit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49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0开篇词为什么说每个软件工程师都应该懂大数据技术?.md
Normal file
49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0开篇词为什么说每个软件工程师都应该懂大数据技术?.md
Normal file
@ -0,0 +1,49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00 开篇词 为什么说每个软件工程师都应该懂大数据技术?
|
||||
2012年的时候,我从阿里跳槽到Intel做大数据开发。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从如日中天的互联网公司跳槽到“传统”的IT公司。
|
||||
|
||||
我是这样考虑的,软件编程技术出现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核心价值就是把现实世界的业务操作搬到计算机上,通过计算机软件和网络进行业务和数据处理。我们常见的软件系统,不管是电子商务还是库存管理,不管是搜索引擎还是收银终端,都是如此。这一点价值巨大,可以成百上千倍地提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
||||
|
||||
但是时至今日,能用计算机软件提高效率的地方,几乎已经被全部发掘过了,计算机软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人们已经习惯了计算机软件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让软件再成百上千倍地提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使用以前的那套“分析用户需求和业务场景,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做法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
||||
|
||||
那如何走出这个困局呢?我觉得,要想让计算机软件包括互联网应用,能够继续提高我们的生活工作效率,那就必须能够发掘出用户自己都没有发现的需求,必须洞悉用户自己都不了解的自己。
|
||||
|
||||
计算机软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等用户输入操作,然后根据编写好的逻辑执行用户的操作,而是应该能够预测用户的期望,在你还没想好要做什么的情况下,主动提供操作建议和选项,提醒你应该做什么。
|
||||
|
||||
这听起来很科幻,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那就是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也就是后来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人工智能AI技术。
|
||||
|
||||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在我加入Intel从事Hadoop开源软件开发的第二年,也就是2013年,大数据技术开始火热起来,从BAT到传统的商业公司,都纷纷在自己的软件系统中大规模使用大数据技术,有的公司甚至称自己为大数据公司,而2013年这一年,后来也被称为“大数据元年”。
|
||||
|
||||
又过了3年,也就是2016年,Google的AlphaGo横空出世,让我们见识到了“大数据 + 机器学习”的巨大威力。
|
||||
|
||||
所以,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在未来,软件开发将是“面向AI编程”,软件的核心业务逻辑和价值将围绕机器学习的结果也就是AI展开,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就是考虑如何将机器学习的结果更好地呈现出来,如何更好地实现人和AI的交互。
|
||||
|
||||
我曾经跟一个同学讨论这个观点,他认同面向AI编程,但是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懂AI,也不一定要懂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我只要懂业务,理解机器学习算出的结果就可以了。
|
||||
|
||||
真的是这样吗?只需要懂业务就能在“面向AI编程”的时代胜任软件开发的工作吗?
|
||||
|
||||
在阿西莫夫的科幻经典巨作《基地》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银河系,随着战争的蔓延,很多星球的科技在逐渐退步,到后来,他们虽然还有核电站等高科技产品,但是已经不知道是如何运作的了。而在银河系的边缘,有一颗小星球,在大战爆发前从银河系各处转移来了大量的科技文献,这颗小星球也没有加入战争并将科学技术一直传承了下去。
|
||||
|
||||
后来,当其他星球的科技产品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向这个小星球求援,小星球会派工程师前去维修。但是他们并不管工程师叫工程师,而是叫“僧侣”;也不管核电站叫核电站,而是叫“圣殿”;维修也不是叫维修,而是叫“祈祷”。
|
||||
|
||||
他们的说法是:因为这个星球上的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比如发动战争、破坏环境等,触怒了神,所以神怪罪下来,让他们失去能源,如果想恢复能源,就必须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向神祈祷赎罪。所以,当工程师进入核电站维修的时候,整个星球的人都跪下祈祷,当电力恢复的时候,大家纷纷称颂神的伟大。
|
||||
|
||||
你看,科学和宗教并不是互斥的,科学也可以成为宗教,当人们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的时候,会倾向于用宗教的原理去解释。
|
||||
|
||||
如果未来是面向AI编程的,希望软件工程师不要把AI当作什么万能的东西。当机器学习结果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既不要陷入某种不可知的“玄学”之中,也不要无谓地抱怨什么“人工智障”,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中去。这也是我的观点,即使自己不做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相关的开发,每个程序员也应该懂大数据和机器学习。
|
||||
|
||||
将来,数据会越来越成为公司的核心资产和主要竞争力,公司的业务展开和产品进化也越来越朝着如何利用好数据价值的方向发展。不懂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可能连最基本的产品逻辑和商业意图都搞不清楚。如果只懂编程,工程师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发展也会处处受限。
|
||||
|
||||
如果说,大数据技术和应用是一个技术的殿堂,希望我的专栏不仅可以带你找到进入大数据“殿堂”的钥匙,也能透视“殿堂”里的结构、装饰、家具,告诉你为什么用这些元素可以构建恢弘的“殿堂”,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殿堂的空间与设施,而不是你进入“殿堂”看到一张床就舒服地躺下,错失了更美的风景。
|
||||
|
||||
学习大数据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
||||
|
||||
欢迎你进入我的专栏,我们一起一探究竟。
|
||||
|
||||
|
||||
|
||||
|
79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1大数据技术发展史:大数据的前世今生.md
Normal file
79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1大数据技术发展史:大数据的前世今生.md
Normal file
@ -0,0 +1,79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01 大数据技术发展史:大数据的前世今生
|
||||
在正式落地谈技术之前,我先花一些篇幅给你讲讲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史,因为这对于你理解技术来说至关重要。
|
||||
|
||||
从我的角度而言,不管是学习某门技术,还是讨论某个事情,最好的方式一定不是一头扎到具体细节里,而是应该从时空的角度先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为什么会演进成为现在的状态。当你深刻理解了这些前因后果之后,再去看现状,就会明朗很多,也能更直接地看到现状背后的本质。说实话,这对于我们理解技术、学习技术而言,同等重要。
|
||||
|
||||
今天我们常说的大数据技术,其实起源于Google在2004年前后发表的三篇论文,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三驾马车”,分别是分布式文件系统GFS、大数据分布式计算框架MapReduce和NoSQL数据库系统BigTable。
|
||||
|
||||
你知道,搜索引擎主要就做两件事情,一个是网页抓取,一个是索引构建,而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存储和计算。这“三驾马车”其实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从介绍中也能看出来,一个文件系统、一个计算框架、一个数据库系统。
|
||||
|
||||
现在你听到分布式、大数据之类的词,肯定一点儿也不陌生。但你要知道,在2004年那会儿,整个互联网还处于懵懂时代,Google发布的论文实在是让业界为之一振,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
||||
|
||||
因为那个时间段,大多数公司的关注点其实还是聚焦在单机上,在思考如何提升单机的性能,寻找更贵更好的服务器。而Google的思路是部署一个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通过分布式的方式将海量数据存储在这个集群上,然后利用集群上的所有机器进行数据计算。 这样,Google其实不需要买很多很贵的服务器,它只要把这些普通的机器组织到一起,就非常厉害了。
|
||||
|
||||
当时的天才程序员,也是Lucene开源项目的创始人Doug Cutting正在开发开源搜索引擎Nutch,阅读了Google的论文后,他非常兴奋,紧接着就根据论文原理初步实现了类似GFS和MapReduce的功能。
|
||||
|
||||
两年后的2006年,Doug Cutting将这些大数据相关的功能从Nutch中分离了出来,然后启动了一个独立的项目专门开发维护大数据技术,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Hadoop,主要包括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和大数据计算引擎MapReduce。
|
||||
|
||||
当我们回顾软件开发的历史,包括我们自己开发的软件,你会发现,有的软件在开发出来以后无人问津或者寥寥数人使用,这样的软件其实在所有开发出来的软件中占大多数。而有的软件则可能会开创一个行业,每年创造数百亿美元的价值,创造百万计的就业岗位,这些软件曾经是Windows、Linux、Java,而现在这个名单要加上Hadoop的名字。
|
||||
|
||||
如果有时间,你可以简单浏览下Hadoop的代码,这个纯用Java编写的软件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技术难点,使用的也都是一些最基础的编程技巧,也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它却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带动一场深刻的科技革命,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进步。
|
||||
|
||||
我觉得,我们在做软件开发的时候,也可以多思考一下,我们所开发软件的价值点在哪里?真正需要使用软件实现价值的地方在哪里?你应该关注业务、理解业务,有价值导向,用自己的技术为公司创造真正的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整天埋头在需求说明文档里,做一个没有思考的代码机器人。
|
||||
|
||||
Hadoop发布之后,Yahoo很快就用了起来。大概又过了一年到了2007年,百度和阿里巴巴也开始使用Hadoop进行大数据存储与计算。
|
||||
|
||||
2008年,Hadoop正式成为Apache的顶级项目,后来Doug Cutting本人也成为了Apache基金会的主席。自此,Hadoop作为软件开发领域的一颗明星冉冉升起。
|
||||
|
||||
同年,专门运营Hadoop的商业公司Cloudera成立,Hadoop得到进一步的商业支持。
|
||||
|
||||
这个时候,Yahoo的一些人觉得用MapReduce进行大数据编程太麻烦了,于是便开发了Pig。Pig是一种脚本语言,使用类SQL的语法,开发者可以用Pig脚本描述要对大数据集上进行的操作,Pig经过编译后会生成MapReduce程序,然后在Hadoop上运行。
|
||||
|
||||
编写Pig脚本虽然比直接MapReduce编程容易,但是依然需要学习新的脚本语法。于是Facebook又发布了Hive。Hive支持使用SQL语法来进行大数据计算,比如说你可以写个Select语句进行数据查询,然后Hive会把SQL语句转化成MapReduce的计算程序。
|
||||
|
||||
这样,熟悉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师和工程师便可以无门槛地使用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了。Hive出现后极大程度地降低了Hadoop的使用难度,迅速得到开发者和企业的追捧。据说,2011年的时候,Facebook大数据平台上运行的作业90%都来源于Hive。
|
||||
|
||||
随后,众多Hadoop周边产品开始出现,大数据生态体系逐渐形成,其中包括:专门将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入导出到Hadoop平台的Sqoop;针对大规模日志进行分布式收集、聚合和传输的Flume;MapReduce工作流调度引擎Oozie等。
|
||||
|
||||
在Hadoop早期,MapReduce既是一个执行引擎,又是一个资源调度框架,服务器集群的资源调度管理由MapReduce自己完成。但是这样不利于资源复用,也使得MapReduce非常臃肿。于是一个新项目启动了,将MapReduce执行引擎和资源调度分离开来,这就是Yarn。2012年,Yarn成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开始运营,随后被各类大数据产品支持,成为大数据平台上最主流的资源调度系统。
|
||||
|
||||
同样是在2012年,UC伯克利AMP实验室(Algorithms、Machine和People的缩写)开发的Spark开始崭露头角。当时AMP实验室的马铁博士发现使用MapReduce进行机器学习计算的时候性能非常差,因为机器学习算法通常需要进行很多次的迭代计算,而MapReduce每执行一次Map和Reduce计算都需要重新启动一次作业,带来大量的无谓消耗。还有一点就是MapReduce主要使用磁盘作为存储介质,而2012年的时候,内存已经突破容量和成本限制,成为数据运行过程中主要的存储介质。Spark一经推出,立即受到业界的追捧,并逐步替代MapReduce在企业应用中的地位。
|
||||
|
||||
一般说来,像MapReduce、Spark这类计算框架处理的业务场景都被称作批处理计算,因为它们通常针对以“天”为单位产生的数据进行一次计算,然后得到需要的结果,这中间计算需要花费的时间大概是几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计算的数据是非在线得到的实时数据,而是历史数据,所以这类计算也被称为大数据离线计算。
|
||||
|
||||
而在大数据领域,还有另外一类应用场景,它们需要对实时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即时计算,比如对于遍布城市的监控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和嫌犯追踪。这类计算称为大数据流计算,相应地,有Storm、Flink、Spark Streaming等流计算框架来满足此类大数据应用的场景。 流式计算要处理的数据是实时在线产生的数据,所以这类计算也被称为大数据实时计算。
|
||||
|
||||
在典型的大数据的业务场景下,数据业务最通用的做法是,采用批处理的技术处理历史全量数据,采用流式计算处理实时新增数据。而像Flink这样的计算引擎,可以同时支持流式计算和批处理计算。
|
||||
|
||||
除了大数据批处理和流处理,NoSQL系统处理的主要也是大规模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访问,所以也被归为大数据技术。 NoSQL曾经在2011年左右非常火爆,涌现出HBase、Cassandra等许多优秀的产品,其中HBase是从Hadoop中分离出来的、基于HDFS的NoSQL系统。
|
||||
|
||||
我们回顾软件发展的历史会发现,差不多类似功能的软件,它们出现的时间都非常接近,比如Linux和Windows都是在90年代初出现,Java开发中的各类MVC框架也基本都是同期出现,Android和iOS也是前脚后脚问世。2011年前后,各种NoSQL数据库也是层出不穷,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参与开发了阿里巴巴自己的NoSQL系统。
|
||||
|
||||
事物发展有自己的潮流和规律,当你身处潮流之中的时候,要紧紧抓住潮流的机会,想办法脱颖而出,即使没有成功,也会更加洞悉时代的脉搏,收获珍贵的知识和经验。而如果潮流已经退去,这个时候再去往这个方向上努力,只会收获迷茫与压抑,对时代、对自己都没有什么帮助。
|
||||
|
||||
但是时代的浪潮犹如海滩上的浪花,总是一浪接着一浪,只要你站在海边,身处这个行业之中,下一个浪潮很快又会到来。你需要敏感而又深刻地去观察,略去那些浮躁的泡沫,抓住真正潮流的机会,奋力一搏,不管成败,都不会遗憾。
|
||||
|
||||
正所谓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通俗地说,就是要在风口中飞翔。
|
||||
|
||||
上面我讲的这些基本上都可以归类为大数据引擎或者大数据框架。而大数据处理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数据分析主要使用Hive、Spark SQL等SQL引擎完成;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则有专门的机器学习框架TensorFlow、Mahout以及MLlib等,内置了主要的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算法。
|
||||
|
||||
此外,大数据要存入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要有序调度MapReduce和Spark作业执行,并能把执行结果写入到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库中,还需要有一个大数据平台整合所有这些大数据组件和企业应用系统。
|
||||
|
||||
|
||||
|
||||
图中的所有这些框架、平台以及相关的算法共同构成了大数据的技术体系,我将会在专栏后面逐个分析,帮你能够对大数据技术原理和应用算法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进可以专职从事大数据开发,退可以在自己的应用开发中更好地和大数据集成,掌控自己的项目。
|
||||
|
||||
思考题
|
||||
|
||||
你从大数据生态的发展史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又有怎样的思考?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83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2大数据应用发展史:从搜索引擎到人工智能.md
Normal file
83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2大数据应用发展史:从搜索引擎到人工智能.md
Normal file
@ -0,0 +1,83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02 大数据应用发展史:从搜索引擎到人工智能
|
||||
上一期我们聊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历程,事实上,我们对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Google在搜索引擎中开始使用大数据技术,到现在无处不在的各种人工智能应用,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也从曲高和寡走到了今天的遍地开花。
|
||||
|
||||
Google从最开始发表大数据划时代论文的时候,也许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开启了一个大数据的新时代。今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种种成就,离不开全球数百万大数据从业者的努力,这其中也包括你和我。历史也许由天才开启,但终究还是由人民创造,作为大数据时代的参与者,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
||||
|
||||
大数据应用的搜索引擎时代
|
||||
|
||||
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也是我们公认的大数据鼻祖,它存储着全世界几乎所有可访问的网页,数目可能超过万亿规模,全部存储起来大约需要数万块磁盘。为了将这些文件存储起来,Google开发了GFS(Google文件系统),将数千台服务器上的数万块磁盘统一管理起来,然后当作一个文件系统,统一存储所有这些网页文件。
|
||||
|
||||
你可能会觉得,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所有网页存储起来,好像也没什么太了不起的。没错,但是Google得到这些网页文件是要构建搜索引擎,需要对所有文件中的单词进行词频统计,然后根据PageRank算法计算网页排名。这中间,Google需要对这数万块磁盘上的文件进行计算处理,这听上去就很了不起了吧。当然,也正是基于这些需求,Google又开发了MapReduce大数据计算框架。
|
||||
|
||||
其实在Google之前,世界上最知名的搜索引擎是Yahoo。但是Google凭借自己的大数据技术和PageRank算法,使搜索引擎的搜索体验得到了质的飞跃,人们纷纷弃Yahoo而转投Google。所以当Google发表了自己的GFS和MapReduce论文后,Yahoo应该是最早关注这些论文的公司。
|
||||
|
||||
Doug Cutting率先根据Google论文做了Hadoop,于是Yahoo就把Doug Cutting挖了过去,专职开发Hadoop。可是Yahoo和Doug Cutting的蜜月也没有持续多久,Doug Cutting不堪Yahoo的内部斗争,跳槽到专职做Hadoop商业化的公司Cloudera,而Yahoo则投资了Cloudera的竞争对手HortonWorks。
|
||||
|
||||
顶尖的公司和顶尖的高手一样,做事有一种优雅的美感。你可以看Google一路走来,从搜索引擎、Gmail、地图、Android、无人驾驶,每一步都将人类的技术边界推向更高的高度。而差一点的公司即使也曾经获得过显赫的地位,但是一旦失去做事的美感和节奏感,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陨落得比流星还快。
|
||||
|
||||
大数据应用的数据仓库时代
|
||||
|
||||
Google的论文刚发表的时候,吸引的是Yahoo这样的搜索引擎公司和Doug Cutting这样的开源搜索引擎开发者,其他公司还只是“吃瓜群众”。但是当Facebook推出Hive的时候,嗅觉敏感的科技公司都不淡定了,他们开始意识到,大数据的时代真正开启了。
|
||||
|
||||
曾经我们在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时,仅仅局限于数据库,在数据库的计算环境中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表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受数据量和计算能力的限制,我们只能对最重要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这里所谓最重要的数据,通常指的都是给老板看的数据和财务相关的数据。
|
||||
|
||||
而Hive可以在Hadoop上进行SQL操作,实现数据统计与分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比以往多得多的数据存储与计算能力。我们可以把运行日志、应用采集数据、数据库数据放到一起进行计算分析,获得以前无法得到的数据结果,企业的数据仓库也随之呈指数级膨胀。
|
||||
|
||||
不仅是老板,公司中每个普通员工比如产品经理、运营人员、工程师,只要有数据访问权限,都可以提出分析需求,从大数据仓库中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数据分析结果。
|
||||
|
||||
你看,在数据仓库时代,只要有数据,几乎就一定要进行统计分析,如果数据规模比较大,我们就会想到要用Hadoop大数据技术,这也是Hadoop在这个时期发展特别快的一个原因。技术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技术应用,这也为接下来大数据应用走进数据挖掘时代埋下伏笔。
|
||||
|
||||
大数据应用的数据挖掘时代
|
||||
|
||||
大数据一旦进入更多的企业,我们就会对大数据提出更多期望,除了数据统计,我们还希望发掘出更多数据的价值,大数据随之进入数据挖掘时代。
|
||||
|
||||
讲个真实的案例,很早以前商家就通过数据发现,买尿不湿的人通常也会买啤酒,于是精明的商家就把这两样商品放在一起,以促进销售。啤酒和尿不湿的关系,你可以有各种解读,但是如果不是通过数据挖掘,可能打破脑袋也想不出它们之间会有关系。在商业环境中,如何解读这种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只要存在关联,就可以进行关联分析,最终目的是让用户尽可能看到想购买的商品。
|
||||
|
||||
除了商品和商品有关系,还可以利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推荐商品。如果两个人购买的商品有很多都是类似甚至相同的,不管这两个人天南海北相隔多远,他们一定有某种关系,比如可能有差不多的教育背景、经济收入、兴趣爱好。根据这种关系,可以进行关联推荐,让他们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商品。
|
||||
|
||||
更进一步,大数据还可以将每个人身上的不同特性挖掘出来,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90后、生活在一线城市、月收入1~2万、宅……这些标签组成了用户画像,并且只要这样的标签足够多,就可以完整描绘出一个人,甚至比你最亲近的人对你的描述还要完整、准确。
|
||||
|
||||
除了商品销售,数据挖掘还可以用于人际关系挖掘。你听过“六度分隔理论”吗,它认为世界上两个互不认识的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把他们联系起来。这个理论在美国的实验结果是,通过六步就能联系上两个不认识的美国人。也是基于这个理论,Facebook研究了十几亿用户的数据,试图找到关联两个陌生人之间的数字,答案是惊人的3.57。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记录着我们的好友关系,通过关系图谱挖掘,几乎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际关系网都描绘出来。
|
||||
|
||||
现代生活几乎离不开互联网,各种各样的应用无时不刻不在收集数据,这些数据在后台的大数据集群中一刻不停地在被进行各种分析与挖掘。这些分析和挖掘带给我们的是美好还是恐惧,依赖大数据从业人员的努力。但是可以肯定,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这个进程只会加速不会停止,你我只能投入其中。
|
||||
|
||||
大数据应用的机器学习时代
|
||||
|
||||
我们很早就发现,数据中蕴藏着规律,这个规律是所有数据都遵循的,过去发生的事情遵循这个规律,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也遵循这个规律。一旦找到了这个规律,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就可以按照这个规律进行预测。
|
||||
|
||||
在过去,我们受数据采集、存储、计算能力的限制,只能通过抽样的方式获取小部分数据,无法得到完整的、全局的、细节的规律。而现在有了大数据,可以把全部的历史数据都收集起来,统计其规律,进而预测正在发生的事情。
|
||||
|
||||
这就是机器学习。
|
||||
|
||||
把历史上人类围棋对弈的棋谱数据都存储起来,针对每一种盘面记录如何落子可以得到更高的赢面。得到这个统计规律以后,就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用机器和人下棋,每一步都计算落在何处将得到更大的赢面,于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会下棋的机器人,这就是前两年轰动一时的AlphaGo,以压倒性优势下赢了人类的顶尖棋手。
|
||||
|
||||
再举个和我们生活更近的例子。把人聊天的对话数据都收集起来,记录每一次对话的上下文,如果上一句是问今天过得怎么样,那么下一句该如何应对,通过机器学习可以统计出来。将来有人再问今天过得怎么样,就可以自动回复下一句话,于是我们就得到一个会聊天的机器人。Siri、天猫精灵、小爱同学,这样的语音聊天机器人在机器学习时代已经满大街都是了。
|
||||
|
||||
将人类活动产生的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得到统计规律,进而可以模拟人的行为,使机器表现出人类特有的智能,这就是人工智能AI。
|
||||
|
||||
现在我们对待人工智能还有些不理智的态度,有的人认为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强大,将来会统治人类。实际上,稍微了解一点人工智能的原理就会发现,这只是大数据计算出来的统计规律而已,表现得再智能,也不可能理解这样做的意义,而有意义才是人类智能的源泉。按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思路,永远不可能出现超越人类的智能,更不可能统治人类。
|
||||
|
||||
小结
|
||||
|
||||
大数据从搜索引擎到机器学习,发展思路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就是想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并为我们所用。所以很多人把数据称作金矿,大数据应用就是从这座蕴含知识宝藏的金矿中发掘有商业价值的真金白银出来。
|
||||
|
||||
数据中蕴藏着价值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那么如何从这些庞大的数据中发掘出我们想要的知识价值,这正是大数据技术目前正在解决的事情,包括大数据存储与计算,也包括大数据分析、挖掘、机器学习等应用。
|
||||
|
||||
美国的西部淘金运动带来了美国的大拓荒时代,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涌向美国西部,将人口、资源、生产力带到了荒蛮的西部地带,一条条铁路也将美国的东西海岸连接起来,整个美国也随之繁荣起来。大数据这座更加庞大的金矿目前也正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全世界无数的政府、企业、个人正在关注着这座金矿,无数的资源正在向这里涌来。
|
||||
|
||||
我们不曾生活在美国西部淘金的繁荣时代,错过了那个光荣与梦想、自由与激情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但是现在,一个更具划时代意义的大数据淘金时代已经到来,而你我正身处其中。
|
||||
|
||||
思考题
|
||||
|
||||
通过统计历史数据的规律进行机器学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统计人的驾驶行为进行机器学习,就是无人驾驶;统计股票的历史交易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就得到量化交易系统。你还能想到哪些可以进行机器学习的例子?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9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3大数据应用领域:数据驱动一切.md
Normal file
9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3大数据应用领域:数据驱动一切.md
Normal file
@ -0,0 +1,91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03 大数据应用领域:数据驱动一切
|
||||
大数据出现的时间只有十几年,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应用只有几年的时间,但就是这短短几年的时间,大数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在各个领域,大数据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今天我们通过一些大数据典型的应用场景分析,一起来看看大数据到底能做些什么,我们学大数据究竟有什么用,应该关注大数据的哪些方面。
|
||||
|
||||
大数据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
||||
|
||||
健康医疗领域是最近几年获得最多创业者和投资人青睐的大数据领域。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医疗健康领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其次,医疗健康领域有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规模;最关键的是,医疗健康领域里很多工作依赖人的经验,而这正是机器学习的强项。
|
||||
|
||||
1.医学影像智能识别
|
||||
|
||||
图像识别是机器学习获得的重大突破之一,使用大量的图片数据进行深度机器学习训练,机器可以识别出特定的图像元素,比如猫或者人脸,当然也可以识别出病理特征。
|
||||
|
||||
比如X光片里的异常病灶位置,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智能识别出来的。甚至可以说医学影像智能识别在某些方面已经比一般医生拥有更高的读图和识别能力,但是鉴于医疗的严肃性,现在还很少有临床方面的实践。
|
||||
|
||||
虽然在临床实践方面应用有限,但是医疗影像AI还是在一些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医学影像智能识别,一方面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辅助诊疗,另一方面对于皮肤病等有外部表现的病症,病人可以自己拍照然后使用AI智能识别做一个初步诊断。
|
||||
|
||||
2.病历大数据智能诊疗
|
||||
|
||||
病历,特别是专家写的病历,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利用大数据技术将这些知识进行处理、分析、统计、 挖掘,可以构成一个病历知识库,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即构成一个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下面这张图是我曾经参与设计过的一个医疗辅助诊疗系统的架构。
|
||||
|
||||
|
||||
|
||||
针对同类疾病和其他上下文信息(化验结果、病史、年龄性别、病人回访信息等)可以挖掘出针对同样的疾病情况,哪种治疗手段可以用更低的治疗成本、更少的病人痛苦,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从上面的架构图你能看到,将这些病历知识和循证医学知识、科研文献知识、用药知识共同构成一个辅助诊疗知识库,通过知识匹配搜索引擎可以对外提供服务。患者或者医生录入病史、检查结果等信息,系统匹配初步诊断结果,搜索诊疗计划,产生多个辅助诊疗建议,供患者和医生进行参考。
|
||||
|
||||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
|
||||
教育倡导“因人施教”,但是在传统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因人施教,需要老师本身能力很强才能把握好。但是大数据在线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统计,完全可以做到根据学生能力和学习节奏,及时调整学习大纲和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和自适应的学习体验。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在教育的其他方面也取得很好的进展。
|
||||
|
||||
1. AI外语老师
|
||||
|
||||
得益于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的成熟(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同样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机器学习与训练),一些在线教育网站尝试用人工智能外语老师进行外语教学。这里面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聊天机器人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只要将学习的知识点设计进聊天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一个简单的AI外语老师了。
|
||||
|
||||
2.智能解题
|
||||
|
||||
比较简单的智能解题系统其实是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在收集大量的试题以及答案的基础上,进行试题匹配,将匹配成功的答案返回。这个过程看起来就像智能做题一样,表面看给个题目就能解出答案,而实际上只是找到答案。
|
||||
|
||||
进阶一点的智能解题系统,通过图像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这两项技术依然使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进行相似性匹配。更改试题的部分数字、文字表述,但是不影响实质性解答思路,依然可以解答。
|
||||
|
||||
高阶的智能解题系统,利用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技术,将试题的自然语言描述转化成形式语言,然后分析知识点和解题策略,进行自动推导,从而完成实质性的解题。
|
||||
|
||||
大数据在社交媒体领域的应用
|
||||
|
||||
大数据有一个重要的、和我们大多数人密切相关,但是又不太引人注目的一个应用领域是舆情监控与分析。我们日常在各种互联网应用和社交媒体上发表各种言论,这些言论事实上反映了最准确的民情舆论。一个个体的言论基本没有意义,但是大量的、全国乃至全球的言论数据表现出的统计特性,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
||||
|
||||
编写数据爬虫,实时爬取各个社交新媒体上的各种用户内容和媒体信息,然后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就可以进行情感分析、热点事件追踪等。舆情实时监控可用于商业领域,引导智能广告投放;可用于金融领域,辅助执行自动化股票、期权、数字货币交易;可用于社会管理,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舆论倾向。
|
||||
|
||||
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候选人就曾雇佣大数据公司利用社交媒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选票可能摇摆的地区,有针对性前去进行竞选演讲。并利用大数据分析选民关注的话题,包装自己的竞选主张。Facebook也因为授权大数据公司滥用自己用户的数据而遭到调查和谴责,市值蒸发了数百亿美元。
|
||||
|
||||
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
||||
|
||||
大数据在金融领域应用比较成熟的是大数据风控。在金融借贷中,如何识别出高风险用户,要求其提供更多抵押、支付更高利息、调整更低的额度,甚至拒绝贷款,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事实上,金融行业已经沉淀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用户特征和风险指数的曲线(即风控模型)。当新用户申请贷款的时候,将该用户特征带入曲线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该用户的风险指数,进而自动给出该用户的贷款策略。
|
||||
|
||||
利用股票、外汇等历史交易记录,分析交易规律,结合当前的新闻热点、舆论倾向、财经数据构建交易模型,进行自动化交易,这就是金融领域的量化交易。这些数据量特别巨大,交易涉及金额也同样巨大,所以金融机构在大数据领域常常不惜血本,大手笔投入。
|
||||
|
||||
大数据在新零售领域的应用
|
||||
|
||||
区别于传统零售,新零售使用大数据进行全链路管理。从生产、物流、购物体验,使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判,实现精准生产、零库存、全新的购物体验。
|
||||
|
||||
亚马逊Go无人店使用大量的摄像头,实时捕捉用户行为,判断用户取出还是放回商品、取了何种商品等。这实际上是大数据流计算与机器学习的结合,最终实现的购物效果是,无需排队买单,进去就拿东西,拿好了就走,超级科幻有没有。
|
||||
|
||||
虽然无人店现在看起来噱头的意味更多一点,但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购物体验、节省商家人力成本一定是正确的方向。
|
||||
|
||||
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
||||
|
||||
交通也是一个对大数据实时采集与处理应用比较广的领域。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路段、交通要点都有不止一个监控摄像头在实时监控,一线城市大约有百万计的摄像头在不停地采集数据。这些数据一方面可以用于公共安全,比如近年来一些警匪片里会有一些场景:犯罪嫌疑人驾车出逃,警方只要定位了车辆,不管它到哪里,系统都可以自动调出相应的摄像头,实时看到现场画面。应该说这项技术已经成熟,大数据流计算可以对百万计的流数据实时处理计算,电影里的场景计算其实并不复杂。
|
||||
|
||||
此外,各种导航软件也在不停采集数据,通过分析用户当前位置和移动速度,判断道路拥堵状态,并实时修改推荐的导航路径。你如果经常开车或者打车,对这些技术一定深有体会。
|
||||
|
||||
还有就是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就是在人的驾驶过程中实时采集车辆周边数据和驾驶控制信息,然后通过机器学习,获得周边信息与驾驶方式的对应关系(自动驾驶模型)。然后将这个模型应用到无人驾驶汽车上,传感器获得车辆周边数据后,就可以通过自动驾驶模型计算出车辆控制信息(转向、刹车等)。计算自动驾驶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无人驾驶创业公司都在不断攀比自己的训练数据有几十万公里、几百万公里,因为训练数据的量意味着模型的完善程度。
|
||||
|
||||
小结
|
||||
|
||||
正如我前面所说,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发掘数据中的规律,进而对当前的事情做出预测和判断,使机器表现出智能的特性,正变得越来越普及。
|
||||
|
||||
大数据主要来自企业自身所产生,还有一些数据来自互联网,通过网络爬虫可以获取;再有就是公共数据,比如气象数据等。所有这些数据汇聚在一起,计算其内在的关系,可以发现很多肉眼和思维无法得到的知识。然后进一步计算其内在的模型,可以使系统获得智能的特性。当系统具备智能的特性,可以使机器对当前的事情做出预测和判断,正如我今天和你聊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正变得越来越普及。
|
||||
|
||||
但是,这些数据通常非常巨大,存储、计算、应用都需要一套不同以往的技术方案。通过前面3期内容,我带你了解了大数据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史,以及当今大数据典型的应用领域。从第4期开始,我将会从大数据主要产品的架构原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等几个维度,全面讲解大数据的方方面面,相信你一定有所收获。
|
||||
|
||||
思考题
|
||||
|
||||
除了我今天聊的这几个领域应用了大数据技术,你还能举出其他典型的大数据应用吗?你知道它实现的原理吗?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7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4移动计算比移动数据更划算.md
Normal file
7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4移动计算比移动数据更划算.md
Normal file
@ -0,0 +1,71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04 移动计算比移动数据更划算
|
||||
大数据技术和传统的软件开发技术在架构思路上有很大不同,大数据技术更为关注数据,所以相关的架构设计也围绕数据展开,如何存储、计算、传输大规模的数据是要考虑的核心要素。
|
||||
|
||||
传统的软件计算处理模型,都是“输入 -> 计算 -> 输出”模型。也就是说,一个程序给它传入一些数据也好,它自己从某个地方读取一些数据也好,总是先有一些输入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处理,最后得到输出结果。
|
||||
|
||||
但是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需要计算处理的数据量急速膨胀。一来是因为互联网用户数远远超过传统企业的用户,相应产生了更大量的数据;二来很多以往被忽视的数据重新被发掘利用,比如用户在一个页面的停留时长、鼠标在屏幕移动的轨迹都会被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在稍微大一点的互联网企业,需要计算处理的数据量常常以PB计(1015 Byte)。
|
||||
|
||||
正因为如此,传统的计算处理模型不能适用于大数据时代的计算要求。你能想象一个程序读取PB级的数据进行计算是怎样一个场景吗?一个程序所能调度的网络带宽(通常数百MB)、内存容量(通常几十GB )、磁盘大小(通常数TB)、CPU运算速度是不可能满足这种计算要求的。
|
||||
|
||||
那么如何解决PB级数据进行计算的问题呢?
|
||||
|
||||
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其实跟大型网站的分布式架构思路是一样的,采用分布式集群的解决方案,用数千台甚至上万台计算机构建一个大数据计算处理集群,利用更多的网络带宽、内存空间、磁盘容量、CPU核心数去进行计算处理。关于分布式架构,你可以参考我写的《大型网站技术架构:核心原理与案例分析》这本书,但是大数据计算处理的场景跟网站的实时请求处理场景又有很大不同。
|
||||
|
||||
网站实时处理通常针对单个用户的请求操作,虽然大型网站面临大量的高并发请求,比如天猫的“双十一”活动。但是每个用户之间的请求是独立的,只要网站的分布式系统能将不同用户的不同业务请求分配到不同的服务器上,只要这些分布式的服务器之间耦合关系足够小,就可以通过添加更多的服务器去处理更多的用户请求及由此产生的用户数据。这也正是网站系统架构的核心原理。
|
||||
|
||||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大数据。大数据计算处理通常针对的是网站的存量数据,也就是刚才我提到的全部用户在一段时间内请求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之间是有大量关联的,比如购买同一个商品用户之间的关系,这是使用协同过滤进行商品推荐;比如同一件商品的历史销量走势,这是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网站大数据系统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统计规律和关联关系计算出来,并由此进一步改善网站的用户体验和运营决策。
|
||||
|
||||
为了解决这种计算场景的问题,技术专家们设计了一套相应的技术架构方案。最早的时候由Google实现并通过论文的方式发表出来,随后根据这些论文,开源社区开发出对应的开源产品,并得到业界的普遍支持和应用。这段历史我们在前面的“预习”中已经讨论过了。
|
||||
|
||||
这套方案的核心思路是,既然数据是庞大的,而程序要比数据小得多,将数据输入给程序是不划算的,那么就反其道而行之,将程序分发到数据所在的地方进行计算,也就是所谓的移动计算比移动数据更划算。
|
||||
|
||||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的是“当一匹马拉不动车的时候,用两匹马拉”。听起来是如此简单的道理,但是在计算机这个最年轻的科技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并没有这样做。当一台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不能满足计算要求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想办法用两台计算机去处理,而是换更强大的计算机。
|
||||
|
||||
商业级的服务器不够用,就升级小型机;小型机不够用,就升级中型机;还不够,升级大型机,升级超级计算机。
|
||||
|
||||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这种不断升级计算机硬件的办法还是行得通的,凭借摩尔定律,计算机硬件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增强一倍,越来越强大的计算机被制造出来。传统企业虽然对计算机的处理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工程师和科学家总能制造出满足需求的计算机。
|
||||
|
||||
但是这种思路并不适合互联网的技术要求。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这些网站每天需要处理数十亿次的用户请求、产生上百PB的数据,不可能有一台计算机能够支撑起这么大的计算需求。
|
||||
|
||||
于是互联网公司不得不换一种思路解决问题,当一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增加一台计算机,还不够的话,就再增加一台。就这样,由一台计算机起家的小网站,逐渐成长为百万台服务器的巨无霸。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这些公司的成长过程都是如此。
|
||||
|
||||
但是买一台新计算机和一台老计算机放在一起,就能自己开始工作了吗?两台计算机要想合作构成一个系统,必须要在技术上重新架构。这就是现在互联网企业广泛使用的负载均衡、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服务等种种分布式系统。
|
||||
|
||||
当这些分布式技术满足互联网的日常业务需求时,对离线数据和存量数据的处理就被提了出来,当时这些分布式技术并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大数据技术就出现了。
|
||||
|
||||
现在我们来看,移动计算程序到数据所在位置进行计算是如何实现的呢?
|
||||
|
||||
1.将待处理的大规模数据存储在服务器集群的所有服务器上,主要使用HDFS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将文件分成很多块(Block),以块为单位存储在集群的服务器上。
|
||||
|
||||
2.大数据引擎根据集群里不同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在每台服务器上启动若干分布式任务执行进程,这些进程会等待给它们分配执行任务。
|
||||
|
||||
3.使用大数据计算框架支持的编程模型进行编程,比如Hadoop的MapReduce编程模型,或者Spark的RDD编程模型。应用程序编写好以后,将其打包,MapReduce和Spark都是在JVM环境中运行,所以打包出来的是一个Java的JAR包。
|
||||
|
||||
4.用Hadoop或者Spark的启动命令执行这个应用程序的JAR包,首先执行引擎会解析程序要处理的数据输入路径,根据输入数据量的大小,将数据分成若干片(Split),每一个数据片都分配给一个任务执行进程去处理。
|
||||
|
||||
5.任务执行进程收到分配的任务后,检查自己是否有任务对应的程序包,如果没有就去下载程序包,下载以后通过反射的方式加载程序。走到这里,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移动计算就完成了。
|
||||
|
||||
6.加载程序后,任务执行进程根据分配的数据片的文件地址和数据在文件内的偏移量读取数据,并把数据输入给应用程序相应的方法去执行,从而实现在分布式服务器集群中移动计算程序,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并行处理的计算目标。
|
||||
|
||||
这只是大数据计算实现过程的简单描述,具体过程我们会在讲到HDFS、MapReduce和Spark的时候详细讨论。
|
||||
|
||||
小结
|
||||
|
||||
移动程序到数据所在的地方去执行,这种技术方案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从事Java开发的同学可能有过用反射的方式热加载代码执行的经验,如果这个代码是从网络其他地方传输过来的,那就是在移动计算。杀毒软件从服务器更新病毒库,然后在Windows内查杀病毒,也是一种移动计算(病毒库)比移动数据(Windows可能感染病毒的程序)更划算的例子。
|
||||
|
||||
大数据技术将移动计算这一编程技巧上升到编程模型的高度,并开发了相应的编程框架,使得开发人员只需要关注大数据的算法实现,而不必关注如何将这个算法在分布式的环境中执行,这极大地简化了大数据的开发难度,并统一了大数据的开发方式,从而使大数据从原来的高高在上,变成了今天的人人参与。
|
||||
|
||||
思考题
|
||||
|
||||
互联网应用系统架构中有一种重要架构原则是尽量使用无状态的服务,不同服务实例之间不共享状态,也就是不持有数据,用户请求交给任何一个服务实例计算,处理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种架构有什么好处?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87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5从RAID看垂直伸缩到水平伸缩的演化.md
Normal file
87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5从RAID看垂直伸缩到水平伸缩的演化.md
Normal file
@ -0,0 +1,87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05 从RAID看垂直伸缩到水平伸缩的演化
|
||||
经过前面的预习和上一期我们聊的,大数据技术主要是要解决大规模数据的计算处理问题,但是我们要想对数据进行计算,首先要解决的其实是大规模数据的存储问题。我这里有一个直观又现实的问题想问你:如果一个文件的大小超过了一张磁盘的大小,你该如何存储?
|
||||
|
||||
我的答案是,单机时代,主要的解决方案是RAID;分布式时代,主要解决方案是分布式文件系统。
|
||||
|
||||
其实不论是在单机时代还是分布式时代,大规模数据存储都需要解决几个核心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什么呢?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
|
||||
1.数据存储容量的问题。既然大数据要解决的是数以PB计的数据计算问题,而一般的服务器磁盘容量通常1~2TB,那么如何存储这么大规模的数据呢?
|
||||
|
||||
2.数据读写速度的问题。一般磁盘的连续读写速度为几十MB,以这样的速度,几十PB的数据恐怕要读写到天荒地老。
|
||||
|
||||
3.数据可靠性的问题。磁盘大约是计算机设备中最易损坏的硬件了,通常情况一块磁盘使用寿命大概是一年,如果磁盘损坏了,数据怎么办?
|
||||
|
||||
在大数据技术出现之前,我们就需要面对这些关于存储的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案就是RAID技术。今天我们就先从RAID开始,一起看看大规模数据存储方式的演化过程。
|
||||
|
||||
RAID(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技术是将多块普通磁盘组成一个阵列,共同对外提供服务。主要是为了改善磁盘的存储容量、读写速度,增强磁盘的可用性和容错能力。在RAID之前,要使用大容量、高可用、高速访问的存储系统需要专门的存储设备,这类设备价格要比RAID的几块普通磁盘贵几十倍。RAID刚出来的时候给我们的感觉像是一种黑科技,但其原理却不复杂,下面我慢慢道来。
|
||||
|
||||
目前服务器级别的计算机都支持插入多块磁盘(8块或者更多),通过使用RAID技术,实现数据在多块磁盘上的并发读写和数据备份。
|
||||
|
||||
常用RAID技术有图中下面这几种,光看图片你可能觉得它们都差不多,下面我给你讲讲它们之间的区别。
|
||||
|
||||
|
||||
|
||||
首先,我们先假设服务器有N块磁盘,RAID 0是数据在从内存缓冲区写入磁盘时,根据磁盘数量将数据分成N份,这些数据同时并发写入N块磁盘,使得数据整体写入速度是一块磁盘的N倍;读取的时候也一样,因此RAID 0具有极快的数据读写速度。但是RAID 0不做数据备份,N块磁盘中只要有一块损坏,数据完整性就被破坏,其他磁盘的数据也都无法使用了。
|
||||
|
||||
RAID 1是数据在写入磁盘时,将一份数据同时写入两块磁盘,这样任何一块磁盘损坏都不会导致数据丢失,插入一块新磁盘就可以通过复制数据的方式自动修复,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
||||
|
||||
结合RAID 0和RAID 1两种方案构成了RAID 10,它是将所有磁盘N平均分成两份,数据同时在两份磁盘写入,相当于RAID 1;但是平分成两份,在每一份磁盘(也就是N/2块磁盘)里面,利用RAID 0技术并发读写,这样既提高可靠性又改善性能。不过RAID 10的磁盘利用率较低,有一半的磁盘用来写备份数据。
|
||||
|
||||
一般情况下,一台服务器上很少出现同时损坏两块磁盘的情况,在只损坏一块磁盘的情况下,如果能利用其他磁盘的数据恢复损坏磁盘的数据,这样在保证可靠性和性能的同时,磁盘利用率也得到大幅提升。
|
||||
|
||||
顺着这个思路,RAID 3可以在数据写入磁盘的时候,将数据分成N-1份,并发写入N-1块磁盘,并在第N块磁盘记录校验数据,这样任何一块磁盘损坏(包括校验数据磁盘),都可以利用其他N-1块磁盘的数据修复。
|
||||
|
||||
但是在数据修改较多的场景中,任何磁盘数据的修改,都会导致第N块磁盘重写校验数据。频繁写入的后果是第N块磁盘比其他磁盘更容易损坏,需要频繁更换,所以RAID 3很少在实践中使用,因此在上面图中也就没有单独列出。
|
||||
|
||||
相比RAID 3,RAID 5是使用更多的方案。RAID 5和RAID 3很相似,但是校验数据不是写入第N块磁盘,而是螺旋式地写入所有磁盘中。这样校验数据的修改也被平均到所有磁盘上,避免RAID 3频繁写坏一块磁盘的情况。
|
||||
|
||||
如果数据需要很高的可靠性,在出现同时损坏两块磁盘的情况下(或者运维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坏了一块磁盘但是迟迟没有更换,导致又坏了一块磁盘),仍然需要修复数据,这时候可以使用RAID 6。
|
||||
|
||||
RAID 6和RAID 5类似,但是数据只写入N-2块磁盘,并螺旋式地在两块磁盘中写入校验信息(使用不同算法生成)。
|
||||
|
||||
从下面表格中你可以看到在相同磁盘数目(N)的情况下,各种RAID技术的比较。
|
||||
|
||||
|
||||
|
||||
RAID技术有硬件实现,比如专用的RAID卡或者主板直接支持;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在操作系统层面将多块磁盘组成RAID,从逻辑上视作一个访问目录。RAID技术在传统关系数据库及文件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是改善计算机存储特性的重要手段。
|
||||
|
||||
现在我来总结一下,看看RAID是如何解决我一开始提出的,关于存储的三个关键问题。
|
||||
|
||||
1.数据存储容量的问题。RAID使用了N块磁盘构成一个存储阵列,如果使用RAID 5,数据就可以存储在N-1块磁盘上,这样将存储空间扩大了N-1倍。
|
||||
|
||||
2.数据读写速度的问题。RAID根据可以使用的磁盘数量,将待写入的数据分成多片,并发同时向多块磁盘进行写入,显然写入的速度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同理,读取速度也可以得到明显提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传统机械磁盘的访问延迟主要来自于寻址时间,数据真正进行读写的时间可能只占据整个数据访问时间的一小部分,所以数据分片后对N块磁盘进行并发读写操作并不能将访问速度提高N倍。
|
||||
|
||||
3.数据可靠性的问题。使用RAID 10、RAID 5或者RAID 6方案的时候,由于数据有冗余存储,或者存储校验信息,所以当某块磁盘损坏的时候,可以通过其他磁盘上的数据和校验数据将丢失磁盘上的数据还原。
|
||||
|
||||
我们对更强计算能力和更大规模数据存储的追求几乎是没有止境的,这似乎是源于人类的天性。神话里人类试图建立一座通天塔到神居住的地方,就是这种追求的体现。
|
||||
|
||||
我在上一期提到过,在计算机领域,实现更强的计算能力和更大规模的数据存储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升级计算机,一种是用分布式系统。前一种也被称作“垂直伸缩”(scaling up),通过升级CPU、内存、磁盘等将一台计算机变得更强大;后一种是“水平伸缩”(scaling out),添加更多的计算机到系统中,从而实现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
||||
|
||||
|
||||
|
||||
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我们获得更强大计算能力的手段主要依靠垂直伸缩。一方面拜摩尔定律所赐,每18个月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升一倍;另一方面由于不断研究新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超级计算机,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
|
||||
|
||||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这种垂直伸缩的路子走不通了,一方面是成本问题,互联网公司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市场,无法为一个潜在的需要巨大计算资源的产品一下投入很多钱去购买大型计算机;另一方面,对于Google这样的公司和产品而言,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满足其对计算资源的需求。
|
||||
|
||||
所以互联网公司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水平伸缩,在一个系统中不断添加计算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和数据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这就是最近十几年引导技术潮流的分布式与大数据技术。
|
||||
|
||||
RAID可以看作是一种垂直伸缩,一台计算机集成更多的磁盘实现数据更大规模、更安全可靠的存储以及更快的访问速度。而HDFS则是水平伸缩,通过添加更多的服务器实现数据更大、更快、更安全存储与访问。
|
||||
|
||||
RAID技术只是在单台服务器的多块磁盘上组成阵列,大数据需要更大规模的存储空间和更快的访问速度。将RAID思想原理应用到分布式服务器集群上,就形成了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的架构思想。
|
||||
|
||||
垂直伸缩总有尽头,水平伸缩理论上是没有止境的,在实践中,数万台服务器的HDFS集群已经出现,我会在下一期谈谈HDFS的架构。
|
||||
|
||||
思考题
|
||||
|
||||
传统机械磁盘进行数据连续写入的时候,比如磁盘以日志格式连续写入操作,其写入速度远远大于磁盘随机写入的速度,比如关系数据库连续更新若干条数据记录,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99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6新技术层出不穷,HDFS依然是存储的王者.md
Normal file
99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6新技术层出不穷,HDFS依然是存储的王者.md
Normal file
@ -0,0 +1,99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06 新技术层出不穷,HDFS依然是存储的王者
|
||||
我们知道,Google大数据“三驾马车”的第一驾是GFS(Google 文件系统),而Hadoop的第一个产品是HDFS,可以说分布式文件存储是分布式计算的基础,也可见分布式文件存储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将大数据计算比作烹饪,那么数据就是食材,而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就是烧菜的那口大锅。
|
||||
|
||||
厨师来来往往,食材进进出出,各种菜肴层出不穷,而不变的则是那口大锅。大数据也是如此,这些年来,各种计算框架、各种算法、各种应用场景不断推陈出新,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大数据存储的王者依然是HDFS。
|
||||
|
||||
为什么HDFS的地位如此稳固呢?在整个大数据体系里面,最宝贵、最难以代替的资产就是数据,大数据所有的一切都要围绕数据展开。HDFS作为最早的大数据存储系统,存储着宝贵的数据资产,各种新的算法、框架要想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必须支持HDFS才能获取已经存储在里面的数据。所以大数据技术越发展,新技术越多,HDFS得到的支持越多,我们越离不开HDFS。HDFS也许不是最好的大数据存储技术,但依然最重要的大数据存储技术。
|
||||
|
||||
那我们就从HDFS的原理说起,今天我们来聊聊HDFS是如何实现大数据高速、可靠的存储和访问的。
|
||||
|
||||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的设计目标是管理数以千计的服务器、数以万计的磁盘,将这么大规模的服务器计算资源当作一个单一的存储系统进行管理,对应用程序提供数以PB计的存储容量,让应用程序像使用普通文件系统一样存储大规模的文件数据。
|
||||
|
||||
如何设计这样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其实思路很简单。
|
||||
|
||||
我们先复习一下专栏上一期,我讲了RAID磁盘阵列存储,RAID将数据分片后在多块磁盘上并发进行读写访问,从而提高了存储容量、加快了访问速度,并通过数据的冗余校验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即使某块磁盘损坏也不会丢失数据。将RAID的设计理念扩大到整个分布式服务器集群,就产生了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核心原理就是如此。
|
||||
|
||||
和RAID在多个磁盘上进行文件存储及并行读写的思路一样,HDFS是在一个大规模分布式服务器集群上,对数据分片后进行并行读写及冗余存储。因为HDFS可以部署在一个比较大的服务器集群上,集群中所有服务器的磁盘都可供HDFS使用,所以整个HDFS的存储空间可以达到PB级容量。
|
||||
|
||||
|
||||
|
||||
上图是HDFS的架构图,从图中你可以看到HDFS的关键组件有两个,一个是DataNode,一个是NameNode。
|
||||
|
||||
DataNode负责文件数据的存储和读写操作,HDFS将文件数据分割成若干数据块(Block),每个DataNode存储一部分数据块,这样文件就分布存储在整个HDFS服务器集群中。应用程序客户端(Client)可以并行对这些数据块进行访问,从而使得HDFS可以在服务器集群规模上实现数据并行访问,极大地提高了访问速度。
|
||||
|
||||
在实践中,HDFS集群的DataNode服务器会有很多台,一般在几百台到几千台这样的规模,每台服务器配有数块磁盘,整个集群的存储容量大概在几PB到数百PB。
|
||||
|
||||
NameNode负责整个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元数据(MetaData)管理,也就是文件路径名、数据块的ID以及存储位置等信息,相当于操作系统中文件分配表(FAT)的角色。HDFS为了保证数据的高可用,会将一个数据块复制为多份(缺省情况为3份),并将多份相同的数据块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甚至不同的机架上。这样当有磁盘损坏,或者某个DataNode服务器宕机,甚至某个交换机宕机,导致其存储的数据块不能访问的时候,客户端会查找其备份的数据块进行访问。
|
||||
|
||||
下面这张图是数据块多份复制存储的示意,图中对于文件/users/sameerp/data/part-0,其复制备份数设置为2,存储的BlockID分别为1、3。Block1的两个备份存储在DataNode0和DataNode2两个服务器上,Block3的两个备份存储DataNode4和DataNode6两个服务器上,上述任何一台服务器宕机后,每个数据块都至少还有一个备份存在,不会影响对文件/users/sameerp/data/part-0的访问。
|
||||
|
||||
|
||||
|
||||
和RAID一样,数据分成若干数据块后存储到不同服务器上,可以实现数据大容量存储,并且不同分片的数据可以并行进行读/写操作,进而实现数据的高速访问。你可以看到,HDFS的大容量存储和高速访问相对比较容易实现,但是HDFS是如何保证存储的高可用性呢?
|
||||
|
||||
我们尝试从不同层面来讨论一下HDFS的高可用设计。
|
||||
|
||||
1.数据存储故障容错
|
||||
|
||||
磁盘介质在存储过程中受环境或者老化影响,其存储的数据可能会出现错乱。HDFS的应对措施是,对于存储在DataNode上的数据块,计算并存储校验和(CheckSum)。在读取数据的时候,重新计算读取出来的数据的校验和,如果校验不正确就抛出异常,应用程序捕获异常后就到其他DataNode上读取备份数据。
|
||||
|
||||
2.磁盘故障容错
|
||||
|
||||
如果DataNode监测到本机的某块磁盘损坏,就将该块磁盘上存储的所有BlockID报告给NameNode,NameNode检查这些数据块还在哪些DataNode上有备份,通知相应的DataNode服务器将对应的数据块复制到其他服务器上,以保证数据块的备份数满足要求。
|
||||
|
||||
3.DataNode故障容错
|
||||
|
||||
DataNode会通过心跳和NameNode保持通信,如果DataNode超时未发送心跳,NameNode就会认为这个DataNode已经宕机失效,立即查找这个DataNode上存储的数据块有哪些,以及这些数据块还存储在哪些服务器上,随后通知这些服务器再复制一份数据块到其他服务器上,保证HDFS存储的数据块备份数符合用户设置的数目,即使再出现服务器宕机,也不会丢失数据。
|
||||
|
||||
4.NameNode故障容错
|
||||
|
||||
NameNode是整个HDFS的核心,记录着HDFS文件分配表信息,所有的文件路径和数据块存储信息都保存在NameNode,如果NameNode故障,整个HDFS系统集群都无法使用;如果NameNode上记录的数据丢失,整个集群所有DataNode存储的数据也就没用了。
|
||||
|
||||
所以,NameNode高可用容错能力非常重要。NameNode采用主从热备的方式提供高可用服务,请看下图。
|
||||
|
||||
|
||||
|
||||
集群部署两台NameNode服务器,一台作为主服务器提供服务,一台作为从服务器进行热备,两台服务器通过ZooKeeper选举,主要是通过争夺znode锁资源,决定谁是主服务器。而DataNode则会向两个NameNode同时发送心跳数据,但是只有主NameNode才能向DataNode返回控制信息。
|
||||
|
||||
正常运行期间,主从NameNode之间通过一个共享存储系统shared edits来同步文件系统的元数据信息。当主NameNode服务器宕机,从NameNode会通过ZooKeeper升级成为主服务器,并保证HDFS集群的元数据信息,也就是文件分配表信息完整一致。
|
||||
|
||||
对于一个软件系统而言,性能差一点,用户也许可以接受;使用体验差,也许也能忍受。但是如果可用性差,经常出故障导致不可用,那就比较麻烦了;如果出现重要数据丢失,那开发工程师绝对是摊上大事了。
|
||||
|
||||
而分布式系统可能出故障地方又非常多,内存、CPU、主板、磁盘会损坏,服务器会宕机,网络会中断,机房会停电,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引起软件系统的不可用,甚至数据永久丢失。
|
||||
|
||||
所以在设计分布式系统的时候,软件工程师一定要绷紧可用性这根弦,思考在各种可能的故障情况下,如何保证整个软件系统依然是可用的。
|
||||
|
||||
根据我的经验,一般说来,常用的保证系统可用性的策略有冗余备份、失效转移和降级限流。虽然这3种策略你可能早已耳熟能详,但还是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
||||
|
||||
比如冗余备份,任何程序、任何数据,都至少要有一个备份,也就是说程序至少要部署到两台服务器,数据至少要备份到另一台服务器上。此外,稍有规模的互联网企业都会建设多个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之间互相进行备份,用户请求可能会被分发到任何一个数据中心,即所谓的异地多活,在遭遇地域性的重大故障和自然灾害的时候,依然保证应用的高可用。
|
||||
|
||||
当要访问的程序或者数据无法访问时,需要将访问请求转移到备份的程序或者数据所在的服务器上,这也就是失效转移。失效转移你应该注意的是失效的鉴定,像NameNode这样主从服务器管理同一份数据的场景,如果从服务器错误地以为主服务器宕机而接管集群管理,会出现主从服务器一起对DataNode发送指令,进而导致集群混乱,也就是所谓的“脑裂”。这也是这类场景选举主服务器时,引入ZooKeeper的原因。ZooKeeper的工作原理,我将会在后面专门分析。
|
||||
|
||||
当大量的用户请求或者数据处理请求到达的时候,由于计算资源有限,可能无法处理如此大量的请求,进而导致资源耗尽,系统崩溃。这种情况下,可以拒绝部分请求,即进行限流;也可以关闭部分功能,降低资源消耗,即进行降级。限流是互联网应用的常备功能,因为超出负载能力的访问流量在何时会突然到来,你根本无法预料,所以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当遇到突发高峰流量时,就可以立即启动限流。而降级通常是为可预知的场景准备的,比如电商的“双十一”促销,为了保障促销活动期间应用的核心功能能够正常运行,比如下单功能,可以对系统进行降级处理,关闭部分非重要功能,比如商品评价功能。
|
||||
|
||||
小结
|
||||
|
||||
我们小结一下,看看HDFS是如何通过大规模分布式服务器集群实现数据的大容量、高速、可靠存储、访问的。
|
||||
|
||||
1.文件数据以数据块的方式进行切分,数据块可以存储在集群任意DataNode服务器上,所以HDFS存储的文件可以非常大,一个文件理论上可以占据整个HDFS服务器集群上的所有磁盘,实现了大容量存储。
|
||||
|
||||
2.HDFS一般的访问模式是通过MapReduce程序在计算时读取,MapReduce对输入数据进行分片读取,通常一个分片就是一个数据块,每个数据块分配一个计算进程,这样就可以同时启动很多进程对一个HDFS文件的多个数据块进行并发访问,从而实现数据的高速访问。关于MapReduce的具体处理过程,我们会在专栏后面详细讨论。
|
||||
|
||||
3.DataNode存储的数据块会进行复制,使每个数据块在集群里有多个备份,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故障容错手段实现HDFS系统中主要组件的高可用,进而保证数据和整个系统的高可用。
|
||||
|
||||
思考题
|
||||
|
||||
今天留一道有意思的思考题,你可以先想象一个场景,我们想利用全世界的个人电脑、手机、平板上的空闲存储空间,构成一个可以付费共享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希望用户可以安装一个App在自己的个人设备上,将个人资料安全地存储到这个分布式文件系统中,并支付一定费用;用户也可以用这个App将自己设备上的空闲存储空间共享出去,成为这个分布式文件系统存储的一部分,并收取一定费用。
|
||||
|
||||
我想问你的是,如果是你来设计这个分布式文件系统,你是怎么思考的?你的设计方案是什么?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5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7为什么说MapReduce既是编程模型又是计算框架?.md
Normal file
15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7为什么说MapReduce既是编程模型又是计算框架?.md
Normal file
@ -0,0 +1,156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07 为什么说MapReduce既是编程模型又是计算框架?
|
||||
在Hadoop问世之前,其实已经有了分布式计算,只是那个时候的分布式计算都是专用的系统,只能专门处理某一类计算,比如进行大规模数据的排序。很显然,这样的系统无法复用到其他的大数据计算场景,每一种应用都需要开发与维护专门的系统。而Hadoop MapReduce的出现,使得大数据计算通用编程成为可能。我们只要遵循MapReduce编程模型编写业务处理逻辑代码,就可以运行在Hadoop分布式集群上,无需关心分布式计算是如何完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关心业务逻辑,不用关心系统调用与运行环境,这和我们目前的主流开发方式是一致的。
|
||||
|
||||
请你先回忆一下,在前面专栏第4期我们讨论过,大数据计算的核心思路是移动计算比移动数据更划算。既然计算方法跟传统计算方法不一样,移动计算而不是移动数据,那么用传统的编程模型进行大数据计算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Hadoop大数据计算使用了一种叫作MapReduce的编程模型。
|
||||
|
||||
其实MapReduce编程模型并不是Hadoop原创,甚至也不是Google原创,但是Google和Hadoop创造性地将MapReduce编程模型用到大数据计算上,立刻产生了神奇的效果,看似复杂的各种各样的机器学习、数据挖掘、SQL处理等大数据计算变得简单清晰起来。
|
||||
|
||||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Hadoop解决大规模数据分布式计算的方案——MapReduce。
|
||||
|
||||
在我看来,MapReduce既是一个编程模型,又是一个计算框架。也就是说,开发人员必须基于MapReduce编程模型进行编程开发,然后将程序通过MapReduce计算框架分发到Hadoop集群中运行。我们先看一下作为编程模型的MapReduce。
|
||||
|
||||
为什么说MapReduce是一种非常简单又非常强大的编程模型?
|
||||
|
||||
简单在于其编程模型只包含Map和Reduce两个过程,map的主要输入是一对值,经过map计算后输出一对值;然后将相同Key合并,形成;再将这个输入reduce,经过计算输出零个或多个对。
|
||||
|
||||
同时,MapReduce又是非常强大的,不管是关系代数运算(SQL计算),还是矩阵运算(图计算),大数据领域几乎所有的计算需求都可以通过MapReduce编程来实现。
|
||||
|
||||
下面,我以WordCount程序为例,一起来看下MapReduce的计算过程。
|
||||
|
||||
WordCount主要解决的是文本处理中词频统计的问题,就是统计文本中每一个单词出现的次数。如果只是统计一篇文章的词频,几十KB到几MB的数据,只需要写一个程序,将数据读入内存,建一个Hash表记录每个词出现的次数就可以了。这个统计过程你可以看下面这张图。
|
||||
|
||||
|
||||
|
||||
如果用Python语言,单机处理WordCount的代码是这样的。
|
||||
|
||||
# 文本前期处理
|
||||
strl_ist = str.replace('\n', '').lower().split(' ')
|
||||
count_dict = {}
|
||||
# 如果字典里有该单词则加1,否则添加入字典
|
||||
for str in strl_ist:
|
||||
if str in count_dict.keys():
|
||||
count_dict[str] = count_dict[str] + 1
|
||||
else:
|
||||
count_dict[str] = 1
|
||||
|
||||
|
||||
简单说来,就是建一个Hash表,然后将字符串里的每个词放到这个Hash表里。如果这个词第一次放到Hash表,就新建一个Key、Value对,Key是这个词,Value是1。如果Hash表里已经有这个词了,那么就给这个词的Value + 1。
|
||||
|
||||
小数据量用单机统计词频很简单,但是如果想统计全世界互联网所有网页(数万亿计)的词频数(而这正是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的典型需求),不可能写一个程序把全世界的网页都读入内存,这时候就需要用MapReduce编程来解决。
|
||||
|
||||
WordCount的MapReduce程序如下。
|
||||
|
||||
public class WordCount {
|
||||
|
||||
public static class TokenizerMapper
|
||||
extends Mapper<Object, Text, Text, IntWritable>{
|
||||
|
||||
private final static IntWritable one = new IntWritable(1);
|
||||
private Text word = new Text();
|
||||
|
||||
public void map(Object key, Text value, Context context
|
||||
) throws IO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
||||
StringTokenizer itr = new StringTokenizer(value.toString());
|
||||
while (itr.hasMoreTokens()) {
|
||||
word.set(itr.nextToken());
|
||||
context.write(word, one);
|
||||
}
|
||||
}
|
||||
}
|
||||
|
||||
public static class IntSumReducer
|
||||
extends Reducer<Text,IntWritable,Text,IntWritable> {
|
||||
private IntWritable result = new IntWritable();
|
||||
|
||||
public void reduce(Text key, Iterable<IntWritable> values,
|
||||
Context context
|
||||
) throws IO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
||||
int sum = 0;
|
||||
for (IntWritable val : values) {
|
||||
sum += val.get();
|
||||
}
|
||||
result.set(sum);
|
||||
context.write(key, result);
|
||||
}
|
||||
}
|
||||
}
|
||||
|
||||
|
||||
你可以从这段代码中看到,MapReduce版本WordCount程序的核心是一个map函数和一个reduce函数。
|
||||
|
||||
map函数的输入主要是一个对,在这个例子里,Value是要统计的所有文本中的一行数据,Key在一般计算中都不会用到。
|
||||
|
||||
public void map(Object key, Text value, Context context
|
||||
)
|
||||
|
||||
|
||||
map函数的计算过程是,将这行文本中的单词提取出来,针对每个单词输出一个这样的对。
|
||||
|
||||
MapReduce计算框架会将这些收集起来,将相同的word放在一起,形成>这样的数据,然后将其输入给reduce函数。
|
||||
|
||||
public void reduce(Text key, Iterable<IntWritable> values,
|
||||
Context context
|
||||
)
|
||||
|
||||
|
||||
这里reduce的输入参数Values就是由很多个1组成的集合,而Key就是具体的单词word。
|
||||
|
||||
reduce函数的计算过程是,将这个集合里的1求和,再将单词(word)和这个和(sum)组成一个,也就是输出。每一个输出就是一个单词和它的词频统计总和。
|
||||
|
||||
一个map函数可以针对一部分数据进行运算,这样就可以将一个大数据切分成很多块(这也正是HDFS所做的),MapReduce计算框架为每个数据块分配一个map函数去计算,从而实现大数据的分布式计算。
|
||||
|
||||
假设有两个数据块的文本数据需要进行词频统计,MapReduce计算过程如下图所示。
|
||||
|
||||
|
||||
|
||||
以上就是MapReduce编程模型的主要计算过程和原理,但是这样一个MapReduce程序要想在分布式环境中执行,并处理海量的大规模数据,还需要一个计算框架,能够调度执行这个MapReduce程序,使它在分布式的集群中并行运行,而这个计算框架也叫MapReduce。
|
||||
|
||||
所以,当我们说MapReduce的时候,可能指编程模型,也就是一个MapReduce程序;也可能是指计算框架,调度执行大数据的分布式计算。关于MapReduce计算框架,我们下期再详细聊。
|
||||
|
||||
小结
|
||||
|
||||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MapReduce编程模型。这个模型既简单又强大,简单是因为它只包含Map和Reduce两个过程,强大之处又在于它可以实现大数据领域几乎所有的计算需求。这也正是MapReduce这个模型令人着迷的地方。
|
||||
|
||||
说起模型,我想跟你聊聊我的体会。
|
||||
|
||||
模型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概括与抽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更方便地解决问题。比如,数学公式是我们对物理与数学规律的抽象,地图和沙盘是我们对地理空间的抽象,软件架构图是软件工程师对软件系统的抽象。
|
||||
|
||||
通过抽象,我们更容易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而不是被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所迷惑,更进一步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通过抽象,伽利略发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为全人类打开了现代科学的大门。
|
||||
|
||||
这些年,我自己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特点,但是无一例外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事物的洞察力。他们能够穿透事物的层层迷雾,直指问题的核心和要害,不会犹豫和迷茫,轻松出手就搞定了其他人看起来无比艰难的事情。有时候光是看他们做事就能感受到一种美感,让人意醉神迷。
|
||||
|
||||
这种洞察力就是来源于他们对事物的抽象能力,虽然我不知道这种能力缘何而来,但是见识了这种能力以后,我也非常渴望拥有对事物的抽象能力。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会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它揭示出来背后的规律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做。甚至有时候会把这些优秀的人带入进思考:如果是戴老师、如果是潘大侠,他会如何看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种不断地训练,虽然和那些最优秀的人相比还是有巨大的差距,但是仍然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些小小的进步也会让自己产生大大的快乐,一种不荒废光阴、没有虚度此生的感觉。
|
||||
|
||||
我希望你也能够不断训练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是什么。有时候并不需要多么艰深的思考,仅仅就是停一下,就会让你察觉到以前不曾注意到的一些情况,进而发现事物的深层规律。这就是洞察力。
|
||||
|
||||
思考题
|
||||
|
||||
对于这样一张数据表
|
||||
|
||||
|
||||
|
||||
如果存储在HDFS中,每一行记录在HDFS对应一行文本,文本格式是
|
||||
|
||||
1,25
|
||||
2,25
|
||||
1,32
|
||||
2,25
|
||||
|
||||
|
||||
根据上面WordCount的示例,请你写一个MapReduce程序,得到下面这条SQL的计算结果。
|
||||
|
||||
SELECT pageid, age, count(1) FROM pv_users GROUP BY pageid, age;
|
||||
|
||||
|
||||
TIPS:如何用MapReduce实现SQL计算,我们在后面还会进一步讨论。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05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8MapReduce如何让数据完成一次旅行?.md
Normal file
105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8MapReduce如何让数据完成一次旅行?.md
Normal file
@ -0,0 +1,105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08 MapReduce如何让数据完成一次旅行?
|
||||
上一期我们聊到MapReduce编程模型将大数据计算过程切分为Map和Reduce两个阶段,先复习一下,在Map阶段为每个数据块分配一个Map计算任务,然后将所有map输出的Key进行合并,相同的Key及其对应的Value发送给同一个Reduce任务去处理。通过这两个阶段,工程师只需要遵循MapReduce编程模型就可以开发出复杂的大数据计算程序。
|
||||
|
||||
那么这个程序是如何在分布式集群中运行起来的呢?MapReduce程序又是如何找到相应的数据并进行计算的呢?答案就是需要MapReduce计算框架来完成。上一期我讲了MapReduce既是编程模型又是计算框架,我们聊完编程模型,今天就来讨论MapReduce如何让数据完成一次旅行,也就是MapReduce计算框架是如何运作的。
|
||||
|
||||
首先我想告诉你,在实践中,这个过程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处理。
|
||||
|
||||
|
||||
如何为每个数据块分配一个Map计算任务,也就是代码是如何发送到数据块所在服务器的,发送后是如何启动的,启动以后如何知道自己需要计算的数据在文件什么位置(BlockID是什么)。
|
||||
|
||||
处于不同服务器的map输出的 ,如何把相同的Key聚合在一起发送给Reduce任务进行处理。
|
||||
|
||||
|
||||
那么这两个关键问题对应在MapReduce计算过程的哪些步骤呢?根据我上一期所讲的,我把MapReduce计算过程的图又找出来,你可以看到图中标红的两处,这两个关键问题对应的就是图中的两处“MapReduce框架处理”,具体来说,它们分别是MapReduce作业启动和运行,以及MapReduce数据合并与连接。
|
||||
|
||||
|
||||
|
||||
MapReduce作业启动和运行机制
|
||||
|
||||
我们以Hadoop 1为例,MapReduce运行过程涉及三类关键进程。
|
||||
|
||||
1.大数据应用进程。这类进程是启动MapReduce程序的主入口,主要是指定Map和Reduce类、输入输出文件路径等,并提交作业给Hadoop集群,也就是下面提到的JobTracker进程。这是由用户启动的MapReduce程序进程,比如我们上期提到的WordCount程序。
|
||||
|
||||
2.JobTracker进程。这类进程根据要处理的输入数据量,命令下面提到的TaskTracker进程启动相应数量的Map和Reduce进程任务,并管理整个作业生命周期的任务调度和监控。这是Hadoop集群的常驻进程,需要注意的是,JobTracker进程在整个Hadoop集群全局唯一。
|
||||
|
||||
3.TaskTracker进程。这个进程负责启动和管理Map进程以及Reduce进程。因为需要每个数据块都有对应的map函数,TaskTracker进程通常和HDFS的DataNode进程启动在同一个服务器。也就是说,Hadoop集群中绝大多数服务器同时运行DataNode进程和TaskTracker进程。
|
||||
|
||||
JobTracker进程和TaskTracker进程是主从关系,主服务器通常只有一台(或者另有一台备机提供高可用服务,但运行时只有一台服务器对外提供服务,真正起作用的只有一台),从服务器可能有几百上千台,所有的从服务器听从主服务器的控制和调度安排。主服务器负责为应用程序分配服务器资源以及作业执行的调度,而具体的计算操作则在从服务器上完成。
|
||||
|
||||
具体来看,MapReduce的主服务器就是JobTracker,从服务器就是TaskTracker。还记得我们讲HDFS也是主从架构吗,HDFS的主服务器是NameNode,从服务器是DataNode。后面会讲到的Yarn、Spark等也都是这样的架构,这种一主多从的服务器架构也是绝大多数大数据系统的架构方案。
|
||||
|
||||
可重复使用的架构方案叫作架构模式,一主多从可谓是大数据领域的最主要的架构模式。主服务器只有一台,掌控全局;从服务器有很多台,负责具体的事情。这样很多台服务器可以有效组织起来,对外表现出一个统一又强大的计算能力。
|
||||
|
||||
讲到这里,我们对MapReduce的启动和运行机制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那具体的作业启动和计算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我根据上面所讲的绘制成一张图,你可以从图中一步一步来看,感受一下整个流程。
|
||||
|
||||
|
||||
|
||||
如果我们把这个计算过程看作一次小小的旅行,这个旅程可以概括如下:
|
||||
|
||||
1.应用进程JobClient将用户作业JAR包存储在HDFS中,将来这些JAR包会分发给Hadoop集群中的服务器执行MapReduce计算。
|
||||
|
||||
2.应用程序提交job作业给JobTracker。
|
||||
|
||||
3.JobTracker根据作业调度策略创建JobInProcess树,每个作业都会有一个自己的JobInProcess树。
|
||||
|
||||
4.JobInProcess根据输入数据分片数目(通常情况就是数据块的数目)和设置的Reduce数目创建相应数量的TaskInProcess。
|
||||
|
||||
5.TaskTracker进程和JobTracker进程进行定时通信。
|
||||
|
||||
6.如果TaskTracker有空闲的计算资源(有空闲CPU核心),JobTracker就会给它分配任务。分配任务的时候会根据TaskTracker的服务器名字匹配在同一台机器上的数据块计算任务给它,使启动的计算任务正好处理本机上的数据,以实现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移动计算比移动数据更划算”。
|
||||
|
||||
7.TaskTracker收到任务后根据任务类型(是Map还是Reduce)和任务参数(作业JAR包路径、输入数据文件路径、要处理的数据在文件中的起始位置和偏移量、数据块多个备份的DataNode主机名等),启动相应的Map或者Reduce进程。
|
||||
|
||||
8.Map或者Reduce进程启动后,检查本地是否有要执行任务的JAR包文件,如果没有,就去HDFS上下载,然后加载Map或者Reduce代码开始执行。
|
||||
|
||||
9.如果是Map进程,从HDFS读取数据(通常要读取的数据块正好存储在本机);如果是Reduce进程,将结果数据写出到HDFS。
|
||||
|
||||
通过这样一个计算旅程,MapReduce可以将大数据作业计算任务分布在整个Hadoop集群中运行,每个Map计算任务要处理的数据通常都能从本地磁盘上读取到。现在你对这个过程的理解是不是更清楚了呢?你也许会觉得,这个过程好像也不算太简单啊!
|
||||
|
||||
其实,你要做的仅仅是编写一个map函数和一个reduce函数就可以了,根本不用关心这两个函数是如何被分布启动到集群上的,也不用关心数据块又是如何分配给计算任务的。这一切都由MapReduce计算框架完成!是不是很激动,这也是我们反复讲到的MapReduce的强大之处。
|
||||
|
||||
MapReduce数据合并与连接机制
|
||||
|
||||
MapReduce计算真正产生奇迹的地方是数据的合并与连接。
|
||||
|
||||
让我先回到上一期MapReduce编程模型的WordCount例子中,我们想要统计相同单词在所有输入数据中出现的次数,而一个Map只能处理一部分数据,一个热门单词几乎会出现在所有的Map中,这意味着同一个单词必须要合并到一起进行统计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
||||
|
||||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大数据计算场景都需要处理数据关联的问题,像WordCount这种比较简单的只要对Key进行合并就可以了,对于像数据库的join操作这种比较复杂的,需要对两种类型(或者更多类型)的数据根据Key进行连接。
|
||||
|
||||
在map输出与reduce输入之间,MapReduce计算框架处理数据合并与连接操作,这个操作有个专门的词汇叫shuffle。那到底什么是shuffle?shuffle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图。
|
||||
|
||||
|
||||
|
||||
每个Map任务的计算结果都会写入到本地文件系统,等Map任务快要计算完成的时候,MapReduce计算框架会启动shuffle过程,在Map任务进程调用一个Partitioner接口,对Map产生的每个进行Reduce分区选择,然后通过HTTP通信发送给对应的Reduce进程。这样不管Map位于哪个服务器节点,相同的Key一定会被发送给相同的Reduce进程。Reduce任务进程对收到的进行排序和合并,相同的Key放在一起,组成一个传递给Reduce执行。
|
||||
|
||||
map输出的shuffle到哪个Reduce进程是这里的关键,它是由Partitioner来实现,MapReduce框架默认的Partitioner用Key的哈希值对Reduce任务数量取模,相同的Key一定会落在相同的Reduce任务ID上。从实现上来看的话,这样的Partitioner代码只需要一行。
|
||||
|
||||
/** Use {@link Object#hashCode()} to partition. */
|
||||
public int getPartition(K2 key, V2 value, int numReduceTasks) {
|
||||
return (key.hashCode() & Integer.MAX_VALUE) % numReduceTasks;
|
||||
}
|
||||
|
||||
|
||||
讲了这么多,对shuffle的理解,你只需要记住这一点:分布式计算需要将不同服务器上的相关数据合并到一起进行下一步计算,这就是shuffle。
|
||||
|
||||
shuffle是大数据计算过程中最神奇的地方,不管是MapReduce还是Spark,只要是大数据批处理计算,一定都会有shuffle过程,只有让数据关联起来,数据的内在关系和价值才会呈现出来。如果你不理解shuffle,肯定会在map和reduce编程中产生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设计map的输出和reduce的输入。shuffle也是整个MapReduce过程中最难、最消耗性能的地方,在MapReduce早期代码中,一半代码都是关于shuffle处理的。
|
||||
|
||||
小结
|
||||
|
||||
MapReduce编程相对说来是简单的,但是MapReduce框架要将一个相对简单的程序,在分布式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上并行执行起来却并不简单。理解MapReduce作业的启动和运行机制,理解shuffle过程的作用和实现原理,对你理解大数据的核心原理,做到真正意义上把握大数据、用好大数据作用巨大。
|
||||
|
||||
思考题
|
||||
|
||||
互联网应用中,用户从手机或者PC上发起一个请求,请问这个请求数据经历了怎样的旅程?完成了哪些计算处理后响应给用户?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85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9为什么我们管Yarn叫作资源调度框架?.md
Normal file
85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09为什么我们管Yarn叫作资源调度框架?.md
Normal file
@ -0,0 +1,85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09 为什么我们管Yarn叫作资源调度框架?
|
||||
我们知道,Hadoop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除了前面我讲过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分布式计算框架MapReduce,还有一个是分布式集群资源调度框架Yarn。但是Yarn并不是随Hadoop的推出一开始就有的,Yarn作为分布式集群的资源调度框架,它的出现伴随着Hadoop的发展,使Hadoop从一个单一的大数据计算引擎,成为一个集存储、计算、资源管理为一体的完整大数据平台,进而发展出自己的生态体系,成为大数据的代名词。
|
||||
|
||||
所以在我们开始聊Yarn的实现原理前,有必要看看Yarn发展的过程,这对你理解Yarn的原理以及为什么被称为资源调度框架很有帮助。
|
||||
|
||||
先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的MapReduce的架构,在MapReduce应用程序的启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MapReduce程序分发到大数据集群的服务器上,在Hadoop 1中,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TaskTracker和JobTracker通信来完成。
|
||||
|
||||
这个方案有什么缺点吗?
|
||||
|
||||
这种架构方案的主要缺点是,服务器集群资源调度管理和MapReduce执行过程耦合在一起,如果想在当前集群中运行其他计算任务,比如Spark或者Storm,就无法统一使用集群中的资源了。
|
||||
|
||||
在Hadoop早期的时候,大数据技术就只有Hadoop一家,这个缺点并不明显。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计算框架不断出现,我们不可能为每一种计算框架部署一个服务器集群,而且就算能部署新集群,数据还是在原来集群的HDFS上。所以我们需要把MapReduce的资源管理和计算框架分开,这也是Hadoop 2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将Yarn从MapReduce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源调度框架。
|
||||
|
||||
Yarn是“Yet Another Resource Negotiator”的缩写,字面意思就是“另一种资源调度器”。事实上,在Hadoop社区决定将资源管理从Hadoop 1中分离出来,独立开发Yarn的时候,业界已经有一些大数据资源管理产品了,比如Mesos等,所以Yarn的开发者索性管自己的产品叫“另一种资源调度器”。这种命名方法并不鲜见,曾经名噪一时的Java项目编译工具Ant就是“Another Neat Tool”的缩写,意思是“另一种整理工具”。
|
||||
|
||||
下图是Yarn的架构。
|
||||
|
||||
|
||||
|
||||
从图上看,Yarn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资源管理器(Resource Manager),一个是节点管理器(Node Manager)。这也是Yarn的两种主要进程:ResourceManager进程负责整个集群的资源调度管理,通常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上;NodeManager进程负责具体服务器上的资源和任务管理,在集群的每一台计算服务器上都会启动,基本上跟HDFS的DataNode进程一起出现。
|
||||
|
||||
具体说来,资源管理器又包括两个主要组件:调度器和应用程序管理器。
|
||||
|
||||
调度器其实就是一个资源分配算法,根据应用程序(Client)提交的资源申请和当前服务器集群的资源状况进行资源分配。Yarn内置了几种资源调度算法,包括Fair Scheduler、Capacity Scheduler等,你也可以开发自己的资源调度算法供Yarn调用。
|
||||
|
||||
Yarn进行资源分配的单位是容器(Container),每个容器包含了一定量的内存、CPU等计算资源,默认配置下,每个容器包含一个CPU核心。容器由NodeManager进程启动和管理,NodeManger进程会监控本节点上容器的运行状况并向ResourceManger进程汇报。
|
||||
|
||||
应用程序管理器负责应用程序的提交、监控应用程序运行状态等。应用程序启动后需要在集群中运行一个ApplicationMaster,ApplicationMaster也需要运行在容器里面。每个应用程序启动后都会先启动自己的ApplicationMaster,由ApplicationMaster根据应用程序的资源需求进一步向ResourceManager进程申请容器资源,得到容器以后就会分发自己的应用程序代码到容器上启动,进而开始分布式计算。
|
||||
|
||||
我们以一个MapReduce程序为例,来看一下Yarn的整个工作流程。
|
||||
|
||||
1.我们向Yarn提交应用程序,包括MapReduce ApplicationMaster、我们的MapReduce程序,以及MapReduce Application启动命令。
|
||||
|
||||
2.ResourceManager进程和NodeManager进程通信,根据集群资源,为用户程序分配第一个容器,并将MapReduce ApplicationMaster分发到这个容器上面,并在容器里面启动MapReduce ApplicationMaster。
|
||||
|
||||
3.MapReduce ApplicationMaster启动后立即向ResourceManager进程注册,并为自己的应用程序申请容器资源。
|
||||
|
||||
4.MapReduce ApplicationMaster申请到需要的容器后,立即和相应的NodeManager进程通信,将用户MapReduce程序分发到NodeManager进程所在服务器,并在容器中运行,运行的就是Map或者Reduce任务。
|
||||
|
||||
5.Map或者Reduce任务在运行期和MapReduce ApplicationMaster通信,汇报自己的运行状态,如果运行结束,MapReduce ApplicationMaster向ResourceManager进程注销并释放所有的容器资源。
|
||||
|
||||
MapReduce如果想在Yarn上运行,就需要开发遵循Yarn规范的MapReduce ApplicationMaster,相应地,其他大数据计算框架也可以开发遵循Yarn规范的ApplicationMaster,这样在一个Yarn集群中就可以同时并发执行各种不同的大数据计算框架,实现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
|
||||
|
||||
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我在今天文章开头的时候提到Hadoop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时候,管HDFS叫分布式文件系统,管MapReduce叫分布式计算框架,管Yarn叫分布式集群资源调度框架。
|
||||
|
||||
为什么HDFS是系统,而MapReduce和Yarn则是框架?
|
||||
|
||||
框架在架构设计上遵循一个重要的设计原则叫“依赖倒转原则”,依赖倒转原则是高层模块不能依赖低层模块,它们应该共同依赖一个抽象,这个抽象由高层模块定义,由低层模块实现。
|
||||
|
||||
所谓高层模块和低层模块的划分,简单说来就是在调用链上,处于前面的是高层,后面的是低层。我们以典型的Java Web应用举例,用户请求在到达服务器以后,最先处理用户请求的是Java Web容器,比如Tomcat、Jetty这些,通过监听80端口,把HTTP二进制流封装成Request对象;然后是Spring MVC框架,把Request对象里的用户参数提取出来,根据请求的URL分发给相应的Model对象处理;再然后就是我们的应用程序,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具体来看,还会分成服务层、数据持久层等。
|
||||
|
||||
在这个例子中,Tomcat相对于Spring MVC就是高层模块,Spring MVC相对于我们的应用程序也算是高层模块。我们看到虽然Tomcat会调用Spring MVC,因为Tomcat要把Request交给Spring MVC处理,但是Tomcat并没有依赖Spring MVC,Tomcat的代码里不可能有任何一行关于Spring MVC的代码。
|
||||
|
||||
那么,Tomcat如何做到不依赖Spring MVC,却可以调用Spring MVC?如果你不了解框架的一般设计方法,这里还是会感到有点小小的神奇是不是?
|
||||
|
||||
秘诀就是Tomcat和Spring MVC都依赖J2EE规范,Spring MVC实现了J2EE规范的HttpServlet抽象类,即DispatcherServlet,并配置在web.xml中。这样,Tomcat就可以调用DispatcherServlet处理用户发来的请求。
|
||||
|
||||
同样Spring MVC也不需要依赖我们写的Java代码,而是通过依赖Spring MVC的配置文件或者Annotation这样的抽象,来调用我们的Java代码。
|
||||
|
||||
所以,Tomcat或者Spring MVC都可以称作是框架,它们都遵循依赖倒转原则。
|
||||
|
||||
现在我们再回到MapReduce和Yarn。实现MapReduce编程接口、遵循MapReduce编程规范就可以被MapReduce框架调用,在分布式集群中计算大规模数据;实现了Yarn的接口规范,比如Hadoop 2的MapReduce,就可以被Yarn调度管理,统一安排服务器资源。所以说,MapReduce和Yarn都是框架。
|
||||
|
||||
相反地,HDFS就不是框架,使用HDFS就是直接调用HDFS提供的API接口,HDFS作为底层模块被直接依赖。
|
||||
|
||||
小结
|
||||
|
||||
Yarn作为一个大数据资源调度框架,调度的是大数据计算引擎本身。它不像MapReduce或Spark编程,每个大数据应用开发者都需要根据需求开发自己的MapReduce程序或者Spark程序。而现在主流的大数据计算引擎所使用的Yarn模块,也早已被这些计算引擎的开发者做出来供我们使用了。作为普通的大数据开发者,我们几乎没有机会编写Yarn的相关程序。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只有大数据计算引擎的开发者需要基于Yarn开发,才需要理解Yarn的实现原理呢?
|
||||
|
||||
恰恰相反,我认为理解Yarn的工作原理和架构,对于正确使用大数据技术,理解大数据的工作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在云计算的时代,一切资源都是动态管理的,理解这种动态管理的原理对于理解云计算也非常重要。Yarn作为一个大数据平台的资源管理框架,简化了应用场景,对于帮助我们理解云计算的资源管理很有帮助。
|
||||
|
||||
思考题
|
||||
|
||||
Web应用程序的服务层Service和数据持久层DAO也是上下层模块关系,你设计的Service层是否按照框架的一般架构方法,遵循依赖倒转原则?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08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0模块答疑:我们能从Hadoop学到什么?.md
Normal file
108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0模块答疑:我们能从Hadoop学到什么?.md
Normal file
@ -0,0 +1,108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10 模块答疑:我们能从Hadoop学到什么?
|
||||
你好,我是李智慧。专栏的模块一已经更新完毕,按照计划,今天是我们答疑的时间。首先要感谢订阅专栏的同学给我留言,每条留言我都看过了,有些留言对我的启发也很大,希望同学们可以多多跟我互动。我在每个模块都设置了一个答疑的主题,想跟你聊聊我在学习这个模块时的心得体会。另外,我也会贴出一些同学的疑问,跟你聊聊我的想法。
|
||||
|
||||
今天的主题是:我们能从Hadoop学到什么?
|
||||
|
||||
最近几年,我跟很多创业者交流,发现创业最艰难的地方,莫过于创业项目难以实现商业价值。很多时候技术实现了、产品做好了,然后千辛万苦做运营,各种补贴、各种宣传,但是用户就是不买账,活跃差、留存低。
|
||||
|
||||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够努力,可是如果方向错了,再多努力似乎也没有用。阿里有句话说的是“方向对了,路就不怕远”,雷军也说过“不要用你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这两句话都是说,要找好方向、找准机会,不要为了努力而努力,要为了目标和价值而努力。而王兴则更加直言不讳:“很多人为了放弃思考,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
||||
|
||||
说了那么多,我们再回过来看看Hadoop的成长历程。从2004年Google发表论文,到2008年Hadoop成为Apache的开源项目,历时4年。当时世界上那么多搜索引擎公司似乎都对这件事熟视无睹,Yahoo、百度、搜狐(是的,搜狐曾经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都任由这个机会流失。只有Doug Cutting把握住机会,做出了Hadoop,开创了大数据行业,甚至引领了一个时代。
|
||||
|
||||
所以,我们能从Hadoop中学到的第一个经验就是识别机会、把握机会。有的时候,你不需要多么天才的思考力,也不需要超越众人去预见未来,你只需要当机会到来的时候,能够敏感地意识到机会,全力以赴付出你的才智和努力,就可以脱颖而出了。
|
||||
|
||||
结合大数据来说,虽然大数据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和各种应用场景的结合正方兴未艾,如果你能看到大数据和你所在领域结合的机会,也许你就找到了一次出人头地的机会。
|
||||
|
||||
另一方面,你看一下Hadoop几个主要产品的架构设计,就会发现它们都有相似性,都是一主多从的架构方案。HDFS,一个NameNode,多个DataNode;MapReduce 1,一个JobTracker,多个TaskTracker;Yarn,一个ResourceManager,多个NodeManager。
|
||||
|
||||
事实上,很多大数据产品都是这样的架构方案:Storm,一个Nimbus,多个Supervisor;Spark,一个Master,多个Slave。
|
||||
|
||||
大数据因为要对数据和计算任务进行统一管理,所以和互联网在线应用不同,需要一个全局管理者。而在线应用因为每个用户请求都是独立的,而且为了高性能和便于集群伸缩,会尽量避免有全局管理者。
|
||||
|
||||
所以我们从Hadoop中可以学到大数据领域的一个架构模式,也就是集中管理,分布存储与计算。我在思考题里提出如何利用个人设备构建一个存储共享的应用,很多同学也都提到了类似的架构方案。
|
||||
|
||||
最后我想说,使用Hadoop,要先了解Hadoop、学习Hadoop、掌握Hadoop,要做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工具的奴隶,不能每天被工具的各种问题牵着走。最终的目标是要超越Hadoop,打造适合自己业务场景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
||||
|
||||
正好提到了每期文章后留给你的思考题,在这里也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设置思考题的。
|
||||
|
||||
关于思考题,你会发现,我留的思考题很多都是和当期内容没有直接关联的,甚至和大数据无关的。它们或是相似的问题场景,或是有类似的解决思路,或是引申的一些场景。
|
||||
|
||||
其实我是希望你在学习大数据的时候,不要仅局限在大数据技术这个领域,能够用更开阔的视野和角度去看待大数据、去理解大数据。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学习大数据技术本身,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以前的知识都融会贯通起来。
|
||||
|
||||
计算机知识更新迭代非常快速,如果你只是什么技术新就学什么,或者什么热门学什么,就会处于一种永远在学习,永远都学不完的境地。前一阵子有个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有个程序员到GitHub上给一个国外的开源软件提了个Issue“不要再更新了,老子学不动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
||||
|
||||
如果这些知识点对于你而言都是孤立的,新知识真的就是新的知识,你无法触类旁通,无法利用过往的知识体系去快速理解这些新知识,进而掌握这些新知识。你不但学得累,就算学完了,忘得也快。
|
||||
|
||||
所以不要纠结在仅仅学习一些新的技术和知识点上了,构建起你的知识和思维体系,不管任何新技术出现,都能够快速容纳到你的知识和思维体系里面。这样你非但不会惧怕新技术、新知识,反而会更加渴望,因为你需要这些新知识让你的知识和思维体系更加完善。
|
||||
|
||||
关于学习新知识我有一点心得体会想与你分享。我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遵循一个5-20-2法则,用5分钟的时间了解这个新知识的特点、应用场景、要解决的问题;用20分钟理解它的主要设计原理、核心思想和思路;再花2个小时看关键的设计细节,尝试使用或者做一个demo。
|
||||
|
||||
如果5分钟不能搞懂它要解决的问题,我就会放弃;20分钟没有理解它的设计思路,我也会放弃;2个小时还上不了手,我也会放一放。你相信我,一种真正有价值的好技术,你这次放弃了,它过一阵子还会换一种方式继续出现在你面前。这个时候,你再尝试用5-20-2法则去学习它,也许就能理解了。我学Hadoop实际上就是经历了好几次这样的过程,才终于入门。而有些技术,当时我放弃了,它们再也没有出现在我面前,后来它们被历史淘汰了,我也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
|
||||
|
||||
还有的时候,你学一样新技术却苦苦不能入门,可能仅仅就是因为你看的文章、书籍本身写得糟糕,或者作者写法跟你的思维方式不对路而已,并不代表这个技术有多难,更不代表你的能力有问题,如果换个方式、换个时间、换篇文章重新再看,可能就豁然开朗了。
|
||||
|
||||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具体问题。
|
||||
|
||||
|
||||
|
||||
我的判断是大数据与业务的结合,在每个垂直领域、每个垂直领域的细分领域,将大数据和业务场景结合起来,利用大数据发现新的业务增长点。
|
||||
|
||||
对技术人员而言,其实挑战更高了,一方面要掌握大数据的知识,这正是专栏想要输出的;另一方面,要掌握业务知识,甚至得成为业务领域的专家,能发现业务中可以和大数据结合的点,利用大数据和业务结合构建起技术驱动业务的增长点,这需要你在业务中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领悟力。
|
||||
|
||||
|
||||
|
||||
实时计算的结果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输出,一个是写入到数据库里,和离线计算的结果组成全量数据供业务使用;一个是通过Kafka之类的实时队列给业务,比如你提到的监控展示。关于大数据怎么和业务结合,我会在专栏第四模块与你讨论,请继续关注。
|
||||
|
||||
|
||||
|
||||
事实上并不会慢,影响文件读写速度的是磁盘的速度。同样的数据量、同样类型的磁盘,HDFS可以将数据分布在更多的服务器和磁盘上,肯定比单机上的几块磁盘速度更快。
|
||||
|
||||
HDFS常用的使用方式是结合MapReduce或者Spark这样的大数据计算框架进行计算,这些计算框架会在集群中启动很多的分布式计算进程同时对HDFS上的数据进行读写操作,数据读写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甚至能支撑起Impala这样的准实时计算引擎。
|
||||
|
||||
|
||||
|
||||
我在专栏第8期留了一个思考题,我看了大家的留言,发现很多同学可能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处理一个请求的复杂性,这里我来谈谈我的理解。
|
||||
|
||||
这个思考题其实并不简单,考察的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应用,比如淘宝的架构是怎样的。简化描述下,这个过程是:
|
||||
|
||||
首先,一个请求从Web或者移动App上发起,请求的URL是用域名标识的,比如taobao.com这样,而HTTP网络通信需要得到IP地址才能建立连接,所以先要进行域名解析,访问域名解析服务器DNS,得到域名的IP地址。
|
||||
|
||||
得到的这个IP地址其实也不是淘宝的服务器的IP地址,而是CDN服务器的IP地址,CDN服务器提供距离用户最近的静态资源缓存服务,比如图片、JS、CSS这些。如果CDN有请求需要的资源就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再把请求转发给真正的淘宝数据中心服务器。
|
||||
|
||||
请求到达数据中心后,首先处理请求的是负载均衡服务器,它会把这个请求分发给下面的某台具体服务器处理。
|
||||
|
||||
这台具体的服务器通常是反向代理服务器,这里同样缓存着大量的静态资源,淘宝也会把一些通常是动态资源的数据,比如我们购物时经常访问的商品详情页,把整个页面缓存在这里,如果请求的数据在反向代理服务器,就返回;如果没有,请求将发给下一级的负载均衡服务器。
|
||||
|
||||
这一级的负载均衡服务器负责应用服务器的负载均衡,将请求分发给下面某个具体应用服务器处理,淘宝是用Java开发的,也就是分发被某个Java Web容器处理。事实上,淘宝在Java Web容器之前,还前置了一台Nginx服务器,做一些前置处理。
|
||||
|
||||
应用服务器根据请求,调用后面的微服务进行逻辑处理。如果是一个写操作请求,比如下单请求,应用服务器和微服务之间通过消息队列进行异步操作,避免对后面的数据库造成太大的负载压力。
|
||||
|
||||
微服务如果在处理过程中需要读取数据,会去缓存服务器查找,如果没有找到,就去数据库查找,或者NoSQL数据库,甚至用搜索引擎查找,得到数据后,进行相关计算,将结果返回给应用服务器。
|
||||
|
||||
应用服务器将结果包装成前端需要的格式后继续返回,经过前面的访问通道,最后到达用户发起请求的地方,完成一次互联网请求的旅程。如果用架构图表示的话,就是下面的样子。
|
||||
|
||||
|
||||
|
||||
这张图来自我写的《大型网站技术架构:核心原理与案例分析》一书,对互联网实时业务处理感兴趣的同学,欢迎阅读这本书。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最主要的就是网站数据,了解网站架构对学习大数据、用好大数据也很有帮助。
|
||||
|
||||
最后,我在今天的文章里贴了陈晨、虎虎、您的好友William、lyshrine、不求、Panmax、wmg、西贝木土的留言,我认为是比较精彩很有深度的,也把它们分享给你,希望其他同学的思考也能对你有所启发,也欢迎你给我留言与我一起讨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0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1Hive是如何让MapReduce实现SQL操作的?.md
Normal file
110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1Hive是如何让MapReduce实现SQL操作的?.md
Normal file
@ -0,0 +1,110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11 Hive是如何让MapReduce实现SQL操作的?
|
||||
前面我们讲过,MapReduce的出现大大简化了大数据编程的难度,使得大数据计算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圣殿,普通工程师也能使用MapReduce开发大数据程序。但是对于经常需要进行大数据计算的人,比如从事研究商业智能(BI)的数据分析师来说,他们通常使用SQL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统计,MapReduce编程还是有一定的门槛。而且如果每次统计和分析都开发相应的MapReduce程序,成本也确实太高了。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可以直接将SQL运行在大数据平台上呢?
|
||||
|
||||
在给出答案前,我们先看看如何用MapReduce实现SQL数据分析。
|
||||
|
||||
MapReduce实现SQL的原理
|
||||
|
||||
坚持学习到这里的同学一定还记得,我在专栏第7期留了一道思考题,对于常见的一条SQL分析语句,MapReduce如何编程实现?
|
||||
|
||||
SELECT pageid, age, count(1) FROM pv_users GROUP BY pageid, age;
|
||||
|
||||
|
||||
错过这期内容的同学可以先返回第7期文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思考之余也可以看看其他同学给出的方案,我看留言很多同学的思路都是正确的,我们来详细看看MapReduce实现SQL的原理。
|
||||
|
||||
这是一条非常常见的SQL统计分析语句,统计不同年龄的用户访问不同网页的兴趣偏好,对于产品运营和设计很有价值。具体数据输入和执行结果请看下面的图示。
|
||||
|
||||
|
||||
|
||||
左边是要分析的数据表,右边是分析结果。实际上把左边表相同的行进行累计求和,就得到右边的表了,看起来跟WordCount的计算很相似。确实也是这样,我们看下这条SQL语句的MapReduce的计算过程,按照MapReduce编程模型,map和reduce函数的输入输出以及函数处理过程分别是什么。
|
||||
|
||||
首先,看下map函数的输入Key和Value,我们主要看Value。Value就是左边表中每一行的数据,比如这样。map函数的输出就是以输入的Value作为Key,Value统一设为1,比如<, 1>这样。
|
||||
|
||||
map函数的输出经过shuffle以后,相同的Key及其对应的Value被放在一起组成一个,作为输入交给reduce函数处理。比如<, 1>被map函数输出两次,那么到了reduce这里,就变成输入<, >,这里的Key是,Value集合是。
|
||||
|
||||
在reduce函数内部,Value集合里所有的数字被相加,然后输出。所以reduce的输出就是<, 2>。
|
||||
|
||||
讲起来有点拗口,我把这个过程画成了一张图,看起来就清楚多了。
|
||||
|
||||
|
||||
|
||||
这样一条很有实用价值的SQL就被很简单的MapReduce计算过程处理好了。
|
||||
|
||||
在数据仓库中,SQL是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既然一条SQL可以通过MapReduce程序实现,那么有没有工具能够自动将SQL生成MapReduce代码呢?这样数据分析师只要输入SQL,就可以自动生成MapReduce可执行的代码,然后提交Hadoop执行,也就完美解决了我们最开始提出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这个神奇的工具就是Hadoop大数据仓库Hive。
|
||||
|
||||
Hive的架构
|
||||
|
||||
Hive能够直接处理我们输入的SQL语句(Hive的SQL语法和数据库标准SQL略有不同),调用MapReduce计算框架完成数据分析操作。下面是它的架构图,我们结合架构图来看看Hive是如何实现将SQL生成MapReduce可执行代码的。
|
||||
|
||||
|
||||
|
||||
我们通过Hive的Client(Hive的命令行工具,JDBC等)向Hive提交SQL命令。如果是创建数据表的DDL(数据定义语言),Hive就会通过执行引擎Driver将数据表的信息记录在Metastore元数据组件中,这个组件通常用一个关系数据库实现,记录表名、字段名、字段类型、关联HDFS文件路径等这些数据库的Meta信息(元信息)。
|
||||
|
||||
如果我们提交的是查询分析数据的DQL(数据查询语句),Driver就会将该语句提交给自己的编译器Compiler进行语法分析、语法解析、语法优化等一系列操作,最后生成一个MapReduce执行计划。然后根据执行计划生成一个MapReduce的作业,提交给Hadoop MapReduce计算框架处理。
|
||||
|
||||
对于一个较简单的SQL命令,比如:
|
||||
|
||||
SELECT * FROM status_updates WHERE status LIKE ‘michael jackson’;
|
||||
|
||||
|
||||
它对应的Hive执行计划如下图。
|
||||
|
||||
|
||||
|
||||
Hive内部预置了很多函数,Hive的执行计划就是根据SQL语句生成这些函数的DAG(有向无环图),然后封装进MapReduce的map和reduce函数中。这个例子中,map函数调用了三个Hive内置函数TableScanOperator、FilterOperator、FileOutputOperator,就完成了map计算,而且无需reduce函数。
|
||||
|
||||
Hive如何实现join操作
|
||||
|
||||
除了上面这些简单的聚合(group by)、过滤(where)操作,Hive还能执行连接(join on)操作。文章开头的例子中,pv_users表的数据在实际中是无法直接得到的,因为pageid数据来自用户访问日志,每个用户进行一次页面浏览,就会生成一条访问记录,保存在page_view表中。而age年龄信息则记录在用户表user中。
|
||||
|
||||
|
||||
|
||||
这两张表都有一个相同的字段userid,根据这个字段可以将两张表连接起来,生成前面例子的pv_users表,SQL命令是
|
||||
|
||||
SELECT pv.pageid, u.age FROM page_view pv JOIN user u ON (pv.userid = u.userid);
|
||||
|
||||
|
||||
同样,这个SQL命令也可以转化为MapReduce计算,连接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
||||
|
||||
|
||||
|
||||
从图上看,join的MapReduce计算过程和前面的group by稍有不同,因为join涉及两张表,来自两个文件(夹),所以需要在map输出的时候进行标记,比如来自第一张表的输出Value就记录为,这里的1表示数据来自第一张表。这样经过shuffle以后,相同的Key被输入到同一个reduce函数,就可以根据表的标记对Value数据求笛卡尔积,用第一张表的每条记录和第二张表的每条记录连接,输出就是join的结果。
|
||||
|
||||
所以我们如果打开Hive的源代码,看join相关的代码,会看到一个两层for循环,对来自两张表的记录进行连接操作。
|
||||
|
||||
小结
|
||||
|
||||
在实践中,工程师其实并不需要经常编写MapReduce程序,因为网站最主要的大数据处理就是SQL分析,也因此Hive在大数据应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
||||
|
||||
后面随着Hive的普及,我们对于在Hadoop上执行SQL的需求越加强烈,对大数据SQL的应用场景也多样化起来,于是又开发了各种大数据SQL引擎。
|
||||
|
||||
Cloudera开发了Impala,这是一种运行在HDFS上的MPP架构的SQL引擎。和MapReduce启动Map和Reduce两种执行进程,将计算过程分成两个阶段进行计算不同,Impala在所有DataNode服务器上部署相同的Impalad进程,多个Impalad进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SQL计算。在一些统计场景中,Impala可以做到毫秒级的计算速度。
|
||||
|
||||
后来Spark出道以后,也迅速推出了自己的SQL引擎Shark,也就是后来的Spark SQL,将SQL语句解析成Spark的执行计划,在Spark上执行。由于Spark比MapReduce快很多,Spark SQL也相应比Hive快很多,并且随着Spark的普及,Spark SQL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后来Hive推出了Hive on Spark,将Hive的执行计划转换成Spark的计算模型,当然这是后话了。
|
||||
|
||||
此外,我们还希望在NoSQL的数据库上执行SQL,毕竟SQL发展了几十年,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很多人习惯了用SQL解决问题。于是Saleforce推出了Phoenix,一个执行在HBase上的SQL引擎。
|
||||
|
||||
这些SQL引擎基本上都只支持类SQL语法,并不能像数据库那样支持标准SQL,特别是数据仓库领域几乎必然会用到嵌套查询SQL,也就是在where条件里面嵌套select子查询,但是几乎所有的大数据SQL引擎都不支持。然而习惯于传统数据库的使用者希望大数据也能支持标准SQL,我当时在Intel的大数据团队就决定开发一款可以支持标准SQL的大数据引擎,我作为最主要的开发者参与其中。江湖传说,开发数据库、编译器、操作系统是程序员的三大梦想。我将在专栏里专门讲述如何设计、开发一个大数据SQL引擎,一起感受开发数据库是怎样一种体验。
|
||||
|
||||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Hive。Hive本身的技术架构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数据库相关的技术和架构已经非常成熟,只要将这些技术架构应用到MapReduce上就得到了Hadoop大数据仓库Hive。但是想到将两种技术嫁接到一起,却是极具创新性的,通过嫁接产生出的Hive可以极大降低大数据的应用门槛,也使Hadoop大数据技术得到大规模普及。
|
||||
|
||||
在我们工作中也可以借鉴一下这种将两种技术嫁接到一起产生极大应用创新性的手段,说不定下一个做出类似Hive这种具有巨大应用价值技术产品的就是你。
|
||||
|
||||
思考题
|
||||
|
||||
在软件编程的上古时代,各种编程语言有各种编译器,将软件工程师编写的程序编译成可执行代码。软件工程师必须要在另外一个文本编辑器里将代码编写好,然后保存,再调用编译器对这个程序源代码文件进行编译。
|
||||
|
||||
后来有人把编译器集成到文本编辑器里面,工程师可以在文本编辑器里面编写代码、编译调试代码,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这就是软件开发的集成开发环境IDE。
|
||||
|
||||
类似这样将两个(或更多个)软件集成(嫁接)到一起,产生巨大创新应用价值的软件产品还有哪些?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1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2我们并没有觉得MapReduce速度慢,直到Spark出现.md
Normal file
11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2我们并没有觉得MapReduce速度慢,直到Spark出现.md
Normal file
@ -0,0 +1,111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12 我们并没有觉得MapReduce速度慢,直到Spark出现
|
||||
Hadoop MapReduce虽然已经可以满足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但是其执行速度和编程复杂度并不让人们满意。于是UC Berkeley的AMP Lab推出的Spark应运而生,Spark拥有更快的执行速度和更友好的编程接口,在推出后短短两年就迅速抢占MapReduce的市场份额,成为主流的大数据计算框架。
|
||||
|
||||
读到这里请你先停一下,请给这段看似“没毛病”的引子找找问题。
|
||||
|
||||
不知道你意识到没有,我在这段开头说的,“Hadoop MapReduce虽然已经可以满足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但是其执行速度和编程复杂度并不让人们满意”,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这样说好像可以让你更加清晰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同时也可以暗示别人自己有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然而,这种靠事后分析的因果规律常常是错误的,往往把结果当作了原因。
|
||||
|
||||
事实上,在Spark出现之前,我们并没有对MapReduce的执行速度不满,我们觉得大数据嘛、分布式计算嘛,这样的速度也还可以啦。至于编程复杂度也是一样,一方面Hive、Mahout这些工具将常用的MapReduce编程封装起来了;另一方面,MapReduce已经将分布式编程极大地简化了,当时人们并没有太多不满。
|
||||
|
||||
真实的情况是,人们在Spark出现之后,才开始对MapReduce不满。原来大数据计算速度可以快这么多,编程也可以更简单。而且Spark支持Yarn和HDFS,公司迁移到Spark上的成本很小,于是很快,越来越多的公司用Spark代替MapReduce。也就是说,因为有了Spark,才对MapReduce不满;而不是对MapReduce不满,所以诞生了Spark。真实的因果关系是相反的。
|
||||
|
||||
这里有一条关于问题的定律分享给你:我们常常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直到有人解决了这些问题。
|
||||
|
||||
当你去询问人们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有什么需求需要被满足的时候,他们往往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常常言不由衷。但是如果你真正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他们就会恍然大悟:啊,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以前那些统统都是“垃圾”,我早就想要这样的东西(功能)了。
|
||||
|
||||
所以顶尖的产品大师(问题解决专家),并不会拿着个小本本四处去做需求调研,问人们想要什么。而是在旁边默默观察人们是如何使用产品(解决问题)的,然后思考更好的产品体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最后当他拿出新的产品设计(解决方案)的时候,人们就会视他为知己:你最懂我的需求(我最懂你的设计)。
|
||||
|
||||
乔布斯是这样的大师,Spark的作者马铁也是这样的专家。
|
||||
|
||||
说了那么多,我们回到Spark。Spark和MapReduce相比,有更快的执行速度。下图是Spark和MapReduce进行逻辑回归机器学习的性能比较,Spark比MapReduce快100多倍。
|
||||
|
||||
|
||||
|
||||
除了速度更快,Spark和MapReduce相比,还有更简单易用的编程模型。使用Scala语言在Spark上编写WordCount程序,主要代码只需要三行。
|
||||
|
||||
val textFile = sc.textFile("hdfs://...")
|
||||
val counts = textFile.flatMap(line => line.split(" "))
|
||||
.map(word => (word, 1))
|
||||
.reduceByKey(_ + _)
|
||||
counts.saveAsTextFile("hdfs://...")
|
||||
|
||||
|
||||
不熟悉Scala语言没关系,我来解释一下上面的代码。
|
||||
|
||||
第1行代码:根据HDFS路径生成一个输入数据RDD。
|
||||
|
||||
第2行代码:在输入数据RDD上执行3个操作,得到一个新的RDD。
|
||||
|
||||
|
||||
将输入数据的每一行文本用空格拆分成单词。
|
||||
|
||||
将每个单词进行转换,word => (word, 1),生成的结构。
|
||||
|
||||
相同的Key进行统计,统计方式是对Value求和,(_ + _)。
|
||||
|
||||
|
||||
第3行代码:将这个RDD保存到HDFS。
|
||||
|
||||
RDD是Spark的核心概念,是弹性数据集(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s)的缩写。RDD既是Spark面向开发者的编程模型,又是Spark自身架构的核心元素。
|
||||
|
||||
我们先来看看作为Spark编程模型的RDD。我们知道,大数据计算就是在大规模的数据集上进行一系列的数据计算处理。MapReduce针对输入数据,将计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Map阶段,一个Reduce阶段,可以理解成是面向过程的大数据计算。我们在用MapReduce编程的时候,思考的是,如何将计算逻辑用Map和Reduce两个阶段实现,map和reduce函数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这也是我们在学习MapReduce编程的时候一再强调的。
|
||||
|
||||
而Spark则直接针对数据进行编程,将大规模数据集合抽象成一个RDD对象,然后在这个RDD上进行各种计算处理,得到一个新的RDD,继续计算处理,直到得到最后的结果数据。所以Spark可以理解成是面向对象的大数据计算。我们在进行Spark编程的时候,思考的是一个RDD对象需要经过什么样的操作,转换成另一个RDD对象,思考的重心和落脚点都在RDD上。
|
||||
|
||||
所以在上面WordCount的代码示例里,第2行代码实际上进行了3次RDD转换,每次转换都得到一个新的RDD,因为新的RDD可以继续调用RDD的转换函数,所以连续写成一行代码。事实上,可以分成3行。
|
||||
|
||||
val rdd1 = textFile.flatMap(line => line.split(" "))
|
||||
val rdd2 = rdd1.map(word => (word, 1))
|
||||
val rdd3 = rdd2.reduceByKey(_ + _)
|
||||
|
||||
|
||||
RDD上定义的函数分两种,一种是转换(transformation)函数,这种函数的返回值还是RDD;另一种是执行(action)函数,这种函数不再返回RDD。
|
||||
|
||||
RDD定义了很多转换操作函数,比如有计算map(func)、过滤filter(func)、合并数据集union(otherDataset)、根据Key聚合reduceByKey(func, [numPartitions])、连接数据集join(otherDataset, [numPartitions])、分组groupByKey([numPartitions])等十几个函数。
|
||||
|
||||
我们再来看看作为Spark架构核心元素的RDD。跟MapReduce一样,Spark也是对大数据进行分片计算,Spark分布式计算的数据分片、任务调度都是以RDD为单位展开的,每个RDD分片都会分配到一个执行进程去处理。
|
||||
|
||||
RDD上的转换操作又分成两种,一种转换操作产生的RDD不会出现新的分片,比如map、filter等,也就是说一个RDD数据分片,经过map或者filter转换操作后,结果还在当前分片。就像你用map函数对每个数据加1,得到的还是这样一组数据,只是值不同。实际上,Spark并不是按照代码写的操作顺序去生成RDD,比如rdd2 = rdd1.map(func)这样的代码并不会在物理上生成一个新的RDD。物理上,Spark只有在产生新的RDD分片时候,才会真的生成一个RDD,Spark的这种特性也被称作惰性计算。
|
||||
|
||||
另一种转换操作产生的RDD则会产生新的分片,比如reduceByKey,来自不同分片的相同Key必须聚合在一起进行操作,这样就会产生新的RDD分片。实际执行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新的RDD分片,并不是根据转换函数名就能判断出来的,具体我们下一期再讨论。
|
||||
|
||||
总之,你需要记住,Spark应用程序代码中的RDD和Spark执行过程中生成的物理RDD不是一一对应的,RDD在Spark里面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概念,同时又非常重要,需要认真理解。
|
||||
|
||||
当然Spark也有自己的生态体系,以Spark为基础,有支持SQL语句的Spark SQL,有支持流计算的Spark Streaming,有支持机器学习的MLlib,还有支持图计算的GraphX。利用这些产品,Spark技术栈支撑起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各种大数据应用场景。
|
||||
|
||||
|
||||
|
||||
我前面提到,顶尖的产品设计大师和问题解决专家,不会去询问人们想要什么,而是分析和观察人们的做事方式,从而思考到更好的产品设计和问题解决方案。
|
||||
|
||||
但是这种技巧需要深邃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如果没有深度的思考,做出的东西就会沦为异想天开和自以为是。要知道大众提出的需求虽然也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但是好歹是有共识的,大家都能接受,按这种需求做出的东西虽然平庸,但是不至于令人厌恶。
|
||||
|
||||
而缺乏洞见的自以为是则会违反常识,让其他人本能产生排斥感,进而产生对立情绪。这种情绪之下,设计没有了进一步改进的基础,最后往往成为悲剧。这两年在所谓互联网思维的鼓吹下,一些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天马行空创造需求,受到质疑后公开批评用户,也是让人倍感惊诧。
|
||||
|
||||
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作为一个不是顶尖大师的产品经理或工程师,如何做到既不自以为是,又能逐渐摆脱平庸,进而慢慢向大师的方向靠近呢?
|
||||
|
||||
有个技巧可以在工作中慢慢练习:不要直接提出你的问题和方案,不要直接说“你的需求是什么?”“我这里有个方案你看一下”。
|
||||
|
||||
直向曲中求,对于复杂的问题,越是直截了当越是得不到答案。迂回曲折地提出问题,一起思考问题背后的规律,才能逐渐发现问题的本质。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达成共识,不会有违常识,又可能产生洞见,使产品和方案呈现闪光点。
|
||||
|
||||
|
||||
你觉得前一个版本最有意思(最有价值)的功能是什么?
|
||||
|
||||
你觉得我们这个版本应该优先关注哪个方面?
|
||||
|
||||
你觉得为什么有些用户在下单以后没有支付?
|
||||
|
||||
|
||||
思考题
|
||||
|
||||
你在工作、生活中通过提问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现象背后的规律的例子有哪些?或者你观察到同事、朋友这样的例子有哪些?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07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3同样的本质,为何Spark可以更高效?.md
Normal file
107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3同样的本质,为何Spark可以更高效?.md
Normal file
@ -0,0 +1,107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13 同样的本质,为何Spark可以更高效?
|
||||
上一期我们讨论了Spark的编程模型,这期我们聊聊Spark的架构原理。和MapReduce一样,Spark也遵循移动计算比移动数据更划算这一大数据计算基本原则。但是和MapReduce僵化的Map与Reduce分阶段计算相比,Spark的计算框架更加富有弹性和灵活性,进而有更好的运行性能。
|
||||
|
||||
Spark的计算阶段
|
||||
|
||||
我们可以对比来看。首先和MapReduce一个应用一次只运行一个map和一个reduce不同,Spark可以根据应用的复杂程度,分割成更多的计算阶段(stage),这些计算阶段组成一个有向无环图DAG,Spark任务调度器可以根据DAG的依赖关系执行计算阶段。
|
||||
|
||||
还记得在上一期,我举了一个比较逻辑回归机器学习性能的例子,发现Spark比MapReduce快100多倍。因为某些机器学习算法可能需要进行大量的迭代计算,产生数万个计算阶段,这些计算阶段在一个应用中处理完成,而不是像MapReduce那样需要启动数万个应用,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运行效率。
|
||||
|
||||
所谓DAG也就是有向无环图,就是说不同阶段的依赖关系是有向的,计算过程只能沿着依赖关系方向执行,被依赖的阶段执行完成之前,依赖的阶段不能开始执行,同时,这个依赖关系不能有环形依赖,否则就成为死循环了。下面这张图描述了一个典型的Spark运行DAG的不同阶段。
|
||||
|
||||
|
||||
|
||||
从图上看,整个应用被切分成3个阶段,阶段3需要依赖阶段1和阶段2,阶段1和阶段2互不依赖。Spark在执行调度的时候,先执行阶段1和阶段2,完成以后,再执行阶段3。如果有更多的阶段,Spark的策略也是一样的。只要根据程序初始化好DAG,就建立了依赖关系,然后根据依赖关系顺序执行各个计算阶段,Spark大数据应用的计算就完成了。
|
||||
|
||||
上图这个DAG对应的Spark程序伪代码如下。
|
||||
|
||||
rddB = rddA.groupBy(key)
|
||||
rddD = rddC.map(func)
|
||||
rddF = rddD.union(rddE)
|
||||
rddG = rddB.join(rddF)
|
||||
|
||||
|
||||
所以,你可以看到Spark作业调度执行的核心是DAG,有了DAG,整个应用就被切分成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依赖关系也就清楚了。之后再根据每个阶段要处理的数据量生成相应的任务集合(TaskSet),每个任务都分配一个任务进程去处理,Spark就实现了大数据的分布式计算。
|
||||
|
||||
具体来看的话,负责Spark应用DAG生成和管理的组件是DAGScheduler,DAGScheduler根据程序代码生成DAG,然后将程序分发到分布式计算集群,按计算阶段的先后关系调度执行。
|
||||
|
||||
那么Spark划分计算阶段的依据是什么呢?显然并不是RDD上的每个转换函数都会生成一个计算阶段,比如上面的例子有4个转换函数,但是只有3个阶段。
|
||||
|
||||
你可以再观察一下上面的DAG图,关于计算阶段的划分从图上就能看出规律,当RDD之间的转换连接线呈现多对多交叉连接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阶段。一个RDD代表一个数据集,图中每个RDD里面都包含多个小块,每个小块代表RDD的一个分片。
|
||||
|
||||
一个数据集中的多个数据分片需要进行分区传输,写入到另一个数据集的不同分片中,这种数据分区交叉传输的操作,我们在MapReduce的运行过程中也看到过。
|
||||
|
||||
|
||||
|
||||
是的,这就是shuffle过程,Spark也需要通过shuffle将数据进行重新组合,相同Key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聚合、关联等操作,因而每次shuffle都产生新的计算阶段。这也是为什么计算阶段会有依赖关系,它需要的数据来源于前面一个或多个计算阶段产生的数据,必须等待前面的阶段执行完毕才能进行shuffle,并得到数据。
|
||||
|
||||
这里需要你特别注意的是,计算阶段划分的依据是shuffle,不是转换函数的类型,有的函数有时候有shuffle,有时候没有。比如上图例子中RDD B和RDD F进行join,得到RDD G,这里的RDD F需要进行shuffle,RDD B就不需要。
|
||||
|
||||
|
||||
|
||||
因为RDD B在前面一个阶段,阶段1的shuffle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数据分区。分区数目和分区Key不变,就不需要再进行shuffle。
|
||||
|
||||
|
||||
|
||||
这种不需要进行shuffle的依赖,在Spark里被称作窄依赖;相反的,需要进行shuffle的依赖,被称作宽依赖。跟MapReduce一样,shuffle也是Spark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shuffle,相关数据才能互相计算,构建起复杂的应用逻辑。
|
||||
|
||||
在你熟悉Spark里的shuffle机制后我们回到今天文章的标题,同样都要经过shuffle,为什么Spark可以更高效呢?
|
||||
|
||||
其实从本质上看,Spark可以算作是一种MapReduce计算模型的不同实现。Hadoop MapReduce简单粗暴地根据shuffle将大数据计算分成Map和Reduce两个阶段,然后就算完事了。而Spark更细腻一点,将前一个的Reduce和后一个的Map连接起来,当作一个阶段持续计算,形成一个更加优雅、高效的计算模型,虽然其本质依然是Map和Reduce。但是这种多个计算阶段依赖执行的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对HDFS的访问,减少作业的调度执行次数,因此执行速度也更快。
|
||||
|
||||
并且和Hadoop MapReduce主要使用磁盘存储shuffle过程中的数据不同,Spark优先使用内存进行数据存储,包括RDD数据。除非是内存不够用了,否则是尽可能使用内存, 这也是Spark性能比Hadoop高的另一个原因。
|
||||
|
||||
Spark的作业管理
|
||||
|
||||
我在专栏上一期提到,Spark里面的RDD函数有两种,一种是转换函数,调用以后得到的还是一个RDD,RDD的计算逻辑主要通过转换函数完成。
|
||||
|
||||
另一种是action函数,调用以后不再返回RDD。比如count()函数,返回RDD中数据的元素个数;saveAsTextFile(path),将RDD数据存储到path路径下。Spark的DAGScheduler在遇到shuffle的时候,会生成一个计算阶段,在遇到action函数的时候,会生成一个作业(job)。
|
||||
|
||||
RDD里面的每个数据分片,Spark都会创建一个计算任务去处理,所以一个计算阶段会包含很多个计算任务(task)。
|
||||
|
||||
关于作业、计算阶段、任务的依赖和时间先后关系你可以通过下图看到。
|
||||
|
||||
|
||||
|
||||
图中横轴方向是时间,纵轴方向是任务。两条粗黑线之间是一个作业,两条细线之间是一个计算阶段。一个作业至少包含一个计算阶段。水平方向红色的线是任务,每个阶段由很多个任务组成,这些任务组成一个任务集合。
|
||||
|
||||
DAGScheduler根据代码生成DAG图以后,Spark的任务调度就以任务为单位进行分配,将任务分配到分布式集群的不同机器上执行。
|
||||
|
||||
Spark的执行过程
|
||||
|
||||
Spark支持Standalone、Yarn、Mesos、Kubernetes等多种部署方案,几种部署方案原理也都一样,只是不同组件角色命名不同,但是核心功能和运行流程都差不多。
|
||||
|
||||
|
||||
|
||||
上面这张图是Spark的运行流程,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
||||
|
||||
首先,Spark应用程序启动在自己的JVM进程里,即Driver进程,启动后调用SparkContext初始化执行配置和输入数据。SparkContext启动DAGScheduler构造执行的DAG图,切分成最小的执行单位也就是计算任务。
|
||||
|
||||
然后Driver向Cluster Manager请求计算资源,用于DAG的分布式计算。Cluster Manager收到请求以后,将Driver的主机地址等信息通知给集群的所有计算节点Worker。
|
||||
|
||||
Worker收到信息以后,根据Driver的主机地址,跟Driver通信并注册,然后根据自己的空闲资源向Driver通报自己可以领用的任务数。Driver根据DAG图开始向注册的Worker分配任务。
|
||||
|
||||
Worker收到任务后,启动Executor进程开始执行任务。Executor先检查自己是否有Driver的执行代码,如果没有,从Driver下载执行代码,通过Java反射加载后开始执行。
|
||||
|
||||
小结
|
||||
|
||||
总结来说,Spark有三个主要特性:RDD的编程模型更简单,DAG切分的多阶段计算过程更快速,使用内存存储中间计算结果更高效。这三个特性使得Spark相对Hadoop MapReduce可以有更快的执行速度,以及更简单的编程实现。
|
||||
|
||||
Spark的出现和流行其实也有某种必然性,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首先,Spark在2012年左右开始流行,那时内存的容量提升和成本降低已经比MapReduce出现的十年前强了一个数量级,Spark优先使用内存的条件已经成熟;其次,使用大数据进行机器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再是早先年那种数据分析的简单计算需求。而机器学习的算法大多需要很多轮迭代,Spark的stage划分相比Map和Reduce的简单划分,有更加友好的编程体验和更高效的执行效率。于是Spark成为大数据计算新的王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
||||
|
||||
思考题
|
||||
|
||||
Spark的流行离不开它成功的开源运作,开源并不是把源代码丢到GitHub上公开就万事大吉了,一个成功的开源项目需要吸引大量高质量开发者参与其中,还需要很多用户使用才能形成影响力。
|
||||
|
||||
Spark开发团队为Spark开源运作进行了大量的商业和非商业活动,你了解这些活动有哪些吗?假如你所在的公司想要开源自己的软件,用于提升自己公司的技术竞争力和影响力,如果是你负责人,你应该如何运作?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79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4BigTable的开源实现:HBase.md
Normal file
79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4BigTable的开源实现:HBase.md
Normal file
@ -0,0 +1,79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14 BigTable的开源实现:HBase
|
||||
我们知道,Google发表GFS、MapReduce、BigTable三篇论文,号称“三驾马车”,开启了大数据的时代。那和这“三驾马车”对应的有哪些开源产品呢?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GFS对应的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以及MapReduce对应的Hadoop分布式计算框架MapReduce,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BigTable对应的NoSQL系统HBase,看看它是如何大规模处理海量数据的。
|
||||
|
||||
在计算机数据存储领域,一直是关系数据库(RDBMS)的天下,以至于在传统企业的应用领域,许多应用系统设计都是面向数据库设计,也就是先设计数据库然后设计程序,从而导致关系模型绑架对象模型,并由此引申出旷日持久的业务对象贫血模型与充血模型之争。
|
||||
|
||||
业界为了解决关系数据库的不足,提出了诸多方案,比较有名的是对象数据库,但是这些数据库的出现似乎只是进一步证明关系数据库的优越而已。直到人们遇到了关系数据库难以克服的缺陷——糟糕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及僵硬的设计约束,局面才有所改善。从Google的BigTable开始,一系列的可以进行海量数据存储与访问的数据库被设计出来,更进一步说,NoSQL这一概念被提了出来。
|
||||
|
||||
NoSQL,主要指非关系的、分布式的、支持海量数据存储的数据库设计模式。也有许多专家将 NoSQL解读为Not Only SQL,表示NoSQL只是关系数据库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方案。其中,HBase是这一类NoSQL系统的杰出代表。
|
||||
|
||||
HBase之所以能够具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其根本在于和传统关系型数据库设计的不同思路。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对存储在其上的数据有很多约束,学习关系数据库都要学习数据库设计范式,事实上,是在数据存储中包含了一部分业务逻辑。而NoSQL数据库则简单暴力地认为,数据库就是存储数据的,业务逻辑应该由应用程序去处理,有时候不得不说,简单暴力也是一种美。
|
||||
|
||||
HBase可伸缩架构
|
||||
|
||||
我们先来看看HBase的架构设计。HBase为可伸缩海量数据储存而设计,实现面向在线业务的实时数据访问延迟。HBase的伸缩性主要依赖其可分裂的HRegion及可伸缩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实现。
|
||||
|
||||
|
||||
|
||||
HRegion是HBase负责数据存储的主要进程,应用程序对数据的读写操作都是通过和HRegion通信完成。上面是HBase架构图,我们可以看到在HBase中,数据以HRegion为单位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应用程序如果想要访问一个数据,必须先找到HRegion,然后将数据读写操作提交给HRegion,由 HRegion完成存储层面的数据操作。
|
||||
|
||||
HRegionServer是物理服务器,每个HRegionServer上可以启动多个HRegion实例。当一个 HRegion中写入的数据太多,达到配置的阈值时,一个HRegion会分裂成两个HRegion,并将HRegion在整个集群中进行迁移,以使HRegionServer的负载均衡。
|
||||
|
||||
每个HRegion中存储一段Key值区间[key1, key2)的数据,所有HRegion的信息,包括存储的Key值区间、所在HRegionServer地址、访问端口号等,都记录在HMaster服务器上。为了保证HMaster的高可用,HBase会启动多个HMaster,并通过ZooKeeper选举出一个主服务器。
|
||||
|
||||
下面是一张调用时序图,应用程序通过ZooKeeper获得主HMaster的地址,输入Key值获得这个Key所在的HRegionServer地址,然后请求HRegionServer上的HRegion,获得所需要的数据。
|
||||
|
||||
|
||||
|
||||
数据写入过程也是一样,需要先得到HRegion才能继续操作。HRegion会把数据存储在若干个HFile格式的文件中,这些文件使用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存储,在整个集群内分布并高可用。当一个HRegion中数据量太多时,这个HRegion连同HFile会分裂成两个HRegion,并根据集群中服务器负载进行迁移。如果集群中有新加入的服务器,也就是说有了新的HRegionServer,由于其负载较低,也会把HRegion迁移过去并记录到HMaster,从而实现HBase的线性伸缩。
|
||||
|
||||
先小结一下上面的内容,HBase的核心设计目标是解决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Memcached这类分布式缓存的路由算法不同,HBase的做法是按Key的区域进行分片,这个分片也就是HRegion。应用程序通过HMaster查找分片,得到HRegion所在的服务器HRegionServer,然后和该服务器通信,就得到了需要访问的数据。
|
||||
|
||||
HBase可扩展数据模型
|
||||
|
||||
传统的关系数据库为了保证关系运算(通过SQL语句)的正确性,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的时候,需要指定表的schema也就是字段名称、数据类型等,并要遵循特定的设计范式。这些规范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僵硬的数据结构难以面对需求变更带来的挑战,有些应用系统设计者通过预先设计一些冗余字段来应对,但显然这种设计也很糟糕。
|
||||
|
||||
那有没有办法能够做到可扩展的数据结构设计呢?不用修改表结构就可以新增字段呢?当然有的,许多NoSQL数据库使用的列族(ColumnFamily)设计就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列族最早在Google的BigTable中使用,这是一种面向列族的稀疏矩阵存储格式,如下图所示。
|
||||
|
||||
|
||||
|
||||
这是一个学生的基本信息表,表中不同学生的联系方式各不相同,选修的课程也不同,而且将来还会有更多联系方式和课程加入到这张表里,如果按照传统的关系数据库设计,无论提前预设多少冗余字段都会捉襟见肘、疲于应付。
|
||||
|
||||
而使用支持列族结构的NoSQL数据库,在创建表的时候,只需要指定列族的名字,无需指定字段(Column)。那什么时候指定字段呢?可以在数据写入时再指定。通过这种方式,数据表可以包含数百万的字段,这样就可以随意扩展应用程序的数据结构了。并且这种数据库在查询时也很方便,可以通过指定任意字段名称和值进行查询。
|
||||
|
||||
HBase这种列族的数据结构设计,实际上是把字段的名称和字段的值,以Key-Value的方式一起存储在HBase中。实际写入的时候,可以随意指定字段名称,即使有几百万个字段也能轻松应对。
|
||||
|
||||
HBase的高性能存储
|
||||
|
||||
还记得专栏第5期讲RAID时我留给你的思考题吗?当时很多同学答得都很棒。传统的机械式磁盘的访问特性是连续读写很快,随机读写很慢。这是因为机械磁盘靠电机驱动访问磁盘上的数据,电机要将磁头落到数据所在的磁道上,这个过程需要较长的寻址时间。如果数据不连续存储,磁头就要不停地移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
||||
|
||||
为了提高数据写入速度,HBase使用了一种叫作LSM树的数据结构进行数据存储。LSM树的全名是Log Structed Merge Tree,翻译过来就是Log结构合并树。数据写入的时候以Log方式连续写入,然后异步对磁盘上的多个LSM树进行合并。
|
||||
|
||||
|
||||
|
||||
LSM树可以看作是一个N阶合并树。数据写操作(包括插入、修改、删除)都在内存中进行,并且都会创建一个新记录(修改会记录新的数据值,而删除会记录一个删除标志)。这些数据在内存中仍然还是一棵排序树,当数据量超过设定的内存阈值后,会将这棵排序树和磁盘上最新的排序树合并。当这棵排序树的数据量也超过设定阈值后,会和磁盘上下一级的排序树合并。合并过程中,会用最新更新的数据覆盖旧的数据(或者记录为不同版本)。
|
||||
|
||||
在需要进行读操作时,总是从内存中的排序树开始搜索,如果没有找到,就从磁盘 上的排序树顺序查找。
|
||||
|
||||
在LSM树上进行一次数据更新不需要磁盘访问,在内存即可完成。当数据访问以写操作为主,而读操作则集中在最近写入的数据上时,使用LSM树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磁盘的访问次数,加快访问速度。
|
||||
|
||||
小结
|
||||
|
||||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讲的内容。HBase作为Google BigTable的开源实现,完整地继承了BigTable的优良设计。架构上通过数据分片的设计配合HDFS,实现了数据的分布式海量存储;数据结构上通过列族的设计,实现了数据表结构可以在运行期自定义;存储上通过LSM树的方式,使数据可以通过连续写磁盘的方式保存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写入性能。
|
||||
|
||||
这些优良的设计结合Apache开源社区的高质量开发,使得HBase在NoSQL众多竞争产品中保持领先优势,逐步成为NoSQL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产品。
|
||||
|
||||
思考题
|
||||
|
||||
HBase的列族数据结构虽然有灵活的优势,但是也有缺点。请你思考一下,列族结构的缺点有哪些?如何在应用开发的时候克服这些缺点?哪些场景最好还是使用MySQL这类关系数据库呢?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如果你学完今天的内容有所收获的话,也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
||||
|
||||
|
||||
|
||||
|
123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5流式计算的代表:Storm、Flink、SparkStreaming.md
Normal file
123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5流式计算的代表:Storm、Flink、SparkStreaming.md
Normal file
@ -0,0 +1,123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15 流式计算的代表:Storm、Flink、Spark Streaming
|
||||
我前面介绍的大数据技术主要是处理、计算存储介质上的大规模数据,这类计算也叫大数据批处理计算。顾名思义,数据是以批为单位进行计算,比如一天的访问日志、历史上所有的订单数据等。这些数据通常通过HDFS存储在磁盘上,使用MapReduce或者Spark这样的批处理大数据计算框架进行计算,一般完成一次计算需要花费几分钟到几小时的时间。
|
||||
|
||||
此外,还有一种大数据技术,针对实时产生的大规模数据进行即时计算处理,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摄像头采集的实时视频数据、淘宝实时产生的订单数据等。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公共场所的摄像头规模在数百万级,即使只有重要场所的视频数据需要即时处理,可能也会涉及几十万个摄像头,如果想实时发现视频中出现的通缉犯或者违章车辆,就需要对这些摄像头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实时处理最大的不同就是这类数据跟存储在HDFS上的数据不同,是实时传输过来的,或者形象地说是流过来的,所以针对这类大数据的实时处理系统也叫大数据流计算系统。
|
||||
|
||||
目前业内比较知名的大数据流计算框架有Storm、Spark Streaming、Flink,接下来,我们逐一看看它们的架构原理与使用方法。
|
||||
|
||||
Storm
|
||||
|
||||
其实大数据实时处理的需求早已有之,最早的时候,我们用消息队列实现大数据实时处理,如果处理起来比较复杂,那么就需要很多个消息队列,将实现不同业务逻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串起来。这个处理过程类似下面图里的样子。
|
||||
|
||||
|
||||
|
||||
图中的消息队列负责完成数据的流转;处理逻辑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也就是既消费前面消息队列的数据,也为下个消息队列产生数据。这样的系统只能是根据不同需求开发出来,并且每次新的需求都需要重新开发类似的系统。因为不同应用的生产者、消费者的处理逻辑不同,所以处理流程也不同,因此这个系统也就无法复用。
|
||||
|
||||
之后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能不能开发一个流处理计算系统,我们只要定义好处理流程和每一个节点的处理逻辑,代码部署到流处理系统后,就能按照预定义的处理流程和处理逻辑执行呢?Storm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也算是一个比较早期的大数据流计算框架。上面的例子如果用Storm来实现,过程就变得简单一些了。
|
||||
|
||||
|
||||
|
||||
有了Storm后,开发者无需再关注数据的流转、消息的处理和消费,只要编程开发好数据处理的逻辑bolt和数据源的逻辑spout,以及它们之间的拓扑逻辑关系toplogy,提交到Storm上运行就可以了。
|
||||
|
||||
在了解了Storm的运行机制后,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架构。Storm跟Hadoop一样,也是主从架构。
|
||||
|
||||
|
||||
|
||||
nimbus是集群的Master,负责集群管理、任务分配等。supervisor是Slave,是真正完成计算的地方,每个supervisor启动多个worker进程,每个worker上运行多个task,而task就是spout或者bolt。supervisor和nimbus通过ZooKeeper完成任务分配、心跳检测等操作。
|
||||
|
||||
Hadoop、Storm的设计理念,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把和具体业务逻辑无关的东西抽离出来,形成一个框架,比如大数据的分片处理、数据的流转、任务的部署与执行等,开发者只需要按照框架的约束,开发业务逻辑代码,提交给框架执行就可以了。
|
||||
|
||||
而这也正是所有框架的开发理念,就是将业务逻辑和处理过程分离开来,使开发者只需关注业务开发即可,比如Java开发者都很熟悉的Tomcat、Spring等框架,全部都是基于这种理念开发出来的。
|
||||
|
||||
Spark Streaming
|
||||
|
||||
我们知道Spark是一个批处理大数据计算引擎,主要针对大批量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前面我在讲Spark架构原理时介绍过,Spark是一个快速计算的大数据引擎,它将原始数据分片后装载到集群中计算,对于数据量不是很大、过程不是很复杂的计算,可以在秒级甚至毫秒级完成处理。
|
||||
|
||||
Spark Streaming巧妙地利用了Spark的分片和快速计算的特性,将实时传输进来的数据按照时间进行分段,把一段时间传输进来的数据合并在一起,当作一批数据,再去交给Spark去处理。下图这张图描述了Spark Streaming将数据分段、分批的过程。
|
||||
|
||||
|
||||
|
||||
如果时间段分得足够小,每一段的数据量就会比较小,再加上Spark引擎的处理速度又足够快,这样看起来好像数据是被实时处理的一样,这就是Spark Streaming实时流计算的奥妙。
|
||||
|
||||
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初始化Spark Streaming实例的时候,需要指定分段的时间间隔。下面代码示例中间隔是1秒。
|
||||
|
||||
val ssc = new StreamingContext(conf, Seconds(1))
|
||||
|
||||
|
||||
当然你也可以指定更小的时间间隔,比如500ms,这样处理的速度就会更快。时间间隔的设定通常要考虑业务场景,比如你希望统计每分钟高速公路的车流量,那么时间间隔可以设为1分钟。
|
||||
|
||||
Spark Streaming主要负责将流数据转换成小的批数据,剩下的就可以交给Spark去做了。
|
||||
|
||||
Flink
|
||||
|
||||
前面说Spark Streaming是将实时数据流按时间分段后,当作小的批处理数据去计算。那么Flink则相反,一开始就是按照流处理计算去设计的。当把从文件系统(HDFS)中读入的数据也当做数据流看待,他就变成批处理系统了。
|
||||
|
||||
为什么Flink既可以流处理又可以批处理呢?
|
||||
|
||||
如果要进行流计算,Flink会初始化一个流执行环境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然后利用这个执行环境构建数据流DataStream。
|
||||
|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see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
||||
|
||||
DataStream<WikipediaEditEvent> edits = see.addSource(new WikipediaEditsSource());
|
||||
|
||||
|
||||
如果要进行批处理计算,Flink会初始化一个批处理执行环境ExecutionEnvironment,然后利用这个环境构建数据集DataSet。
|
||||
|
||||
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
||||
|
||||
DataSet<String> text = env.readTextFile("/path/to/file");
|
||||
|
||||
|
||||
然后在DataStream或者DataSet上执行各种数据转换操作(transformation),这点很像Spark。不管是流处理还是批处理,Flink运行时的执行引擎是相同的,只是数据源不同而已。
|
||||
|
||||
Flink处理实时数据流的方式跟Spark Streaming也很相似,也是将流数据分段后,一小批一小批地处理。流处理算是Flink里的“一等公民”,Flink对流处理的支持也更加完善,它可以对数据流执行window操作,将数据流切分到一个一个的window里,进而进行计算。
|
||||
|
||||
在数据流上执行
|
||||
|
||||
.timeWindow(Time.seconds(10))
|
||||
|
||||
|
||||
可以将数据切分到一个10秒的时间窗口,进一步对这个窗口里的一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
|
||||
|
||||
Flink的架构和Hadoop 1或者Yarn看起来也很像,JobManager是Flink集群的管理者,Flink程序提交给JobManager后,JobManager检查集群中所有TaskManager的资源利用状况,如果有空闲TaskSlot(任务槽),就将计算任务分配给它执行。
|
||||
|
||||
|
||||
|
||||
小结
|
||||
|
||||
大数据技术最开始出现的时候,仅仅针对批处理计算,也就是离线计算。相对说来,大数据实时计算可以复用互联网实时在线业务的处理技术方案,毕竟对于Google而言,每天几十亿的用户搜索访问请求也是大数据,而互联网应用处理实时高并发请求已经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了(详见我写的《大型网站技术架构:核心原理与案例分析》一书),大数据流计算的需求当时并不强烈。
|
||||
|
||||
但是我们纵观计算机软件发展史,发现这部历史堪称一部技术和业务不断分离的历史。人们不断将业务逻辑从技术实现上分离出来,各种技术和架构方案的出现,也基本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
|
||||
|
||||
最早的时候我们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直接将业务逻辑用CPU指令实现,计算机软件就是CPU指令的集合,此时技术和业务完全耦合,软件编程就是面向机器编程,用机器指令完成业务逻辑,当时我们在编程的时候思维方式是面向机器的,需要熟记机器指令。
|
||||
|
||||
后来我们有了操作系统和高级编程语言,将软件和CPU指令分离开来,我们使用Pascal、Cobal这样的高级编程语言进行编程,并将程序运行在操作系统上。这时我们不再面向机器编程,而是面向业务逻辑和过程编程,这是业务逻辑与计算机技术的一次重要分离。
|
||||
|
||||
再后来出现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这是人类编程史上的里程碑。我们编程的时候关注的重心,从机器、业务过程转移到业务对象本身,分析客观世界业务对象的关系和协作是怎样的,如何通过编程映射到软件上,这是编程思维的一次革命,业务和技术实现从思想上分离了。
|
||||
|
||||
再后来出现各种编程框架,一方面使业务和技术分离得更加彻底,想象一下,如果不用这些框架,你自己编程监听80通信端口,从获取HTTP二进制流开始,到开发一个Web应用会是什么感觉。另一方面,这些框架也把复杂的业务流程本身解耦合,视图、业务、服务、存储各个层次模块独立开发、部署,通过框架整合成一个系统。
|
||||
|
||||
回到流计算,固然我们可以用各种分布式技术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实时流处理,但是我们更希望只要针对小数据量进行业务开发,然后丢到一个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上,就可以对大规模实时数据进行流计算处理。也就是业务实现和大数据流处理技术分离,业务不需要关注技术,于是各种大数据流计算技术应运而生。
|
||||
|
||||
其实,我们再看看互联网应用开发,也是逐渐向业务和技术分离的方向发展。比如,云计算以云服务的方式将各种分布式解决方案提供给开发者,使开发者无需关注分布式基础设施的部署和维护。目前比较热门的微服务、容器、服务编排、Serverless等技术方案,它们则更进一步,使开发者只关注业务开发,将业务流程、资源调度和服务管理等技术方案分离开来。而物联网领域时髦的FaaS,意思是函数即服务,就是开发者只要开发好函数,提交后就可以自动部署到整个物联网集群运行起来。
|
||||
|
||||
总之,流计算就是将大规模实时计算的资源管理和数据流转都统一管理起来,开发者只要开发针对小数据量的数据处理逻辑,然后部署到流计算平台上,就可以对大规模数据进行流式计算了。
|
||||
|
||||
思考题
|
||||
|
||||
流计算架构方案也逐渐对互联网在线业务开发产生影响,目前流行的微服务架构虽然将业务逻辑拆分得很细,但是服务之间的调用还是依赖接口,这依然是一种比较强的耦合关系。淘宝等互联网企业已经在尝试一种类似流计算的、异步的、基于消息的服务调用与依赖架构,据说淘宝的部分核心业务功能已经使用这种架构方案进行系统重构,并应用到今年的“双十一”大促,利用这种架构特有的回压设计对高并发系统进行自动限流与降级,取得很好的效果。
|
||||
|
||||
我也邀请了淘宝负责这次架构重构的高级技术专家李鼎,请他在留言区分享一下这次架构重构的心得体会。
|
||||
|
||||
你对这种架构方案有什么想法,是否认为这样的架构方案代表了未来的互联网应用开发的方向?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22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6ZooKeeper是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的?.md
Normal file
122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6ZooKeeper是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的?.md
Normal file
@ -0,0 +1,122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16 ZooKeeper是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的?
|
||||
你可能还记得,我们在讲HDFS和HBase架构分析时都提到了ZooKeeper。在分布式系统里的多台服务器要对数据状态达成一致,其实是一件很有难度和挑战的事情,因为服务器集群环境的软硬件故障随时会发生,多台服务器对一个数据的记录保持一致,需要一些技巧和设计。
|
||||
|
||||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分布式系统一致性与ZooKeeper的架构。
|
||||
|
||||
在讲分布式系统一致性前,我们先回顾一下HDFS。HDFS为了保证整个集群的高可用,需要部署两台NameNode服务器,一台作为主服务器,一台作为从服务器。当主服务器不可用的时候,就切换到从服务器上访问。但是如果不同的应用程序(Client)或者DataNode做出的关于主服务器是否可用的判断不同,那么就会导致HDFS集群混乱。
|
||||
|
||||
比如两个应用程序都需要对一个文件路径进行写操作,但是如果两个应用程序对于哪台服务器是主服务器的判断不同,就会分别连接到两个不同的NameNode上,并都得到了对同一个文件路径的写操作权限,这样就会引起文件数据冲突,同一个文件指向了两份不同的数据。
|
||||
|
||||
这种不同主服务器做出不同的响应,在分布式系统中被称作“脑裂”。光看这个词你也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这时候集群处于混乱状态,根本无法使用。那我们引入一个专门进行判断的服务器当“裁判”,让“裁判”决定哪个服务器是主服务器不就完事了吗?
|
||||
|
||||
但是这个做出判断决策的服务器也有可能会出现故障不可访问,同样整个服务器集群也不能正常运行。所以这个做出判断决策的服务器必须由多台服务器组成,来保证高可用,任意一台服务器宕机都不会影响系统的可用性。
|
||||
|
||||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几台做出判断决策的服务器又如何防止“脑裂”,自己不会出现混乱状态呢?有时候真的很无奈,分布式系统设计就像是一个追着自己尾巴咬的喵喵,兜兜转转回到开头。
|
||||
|
||||
但是问题必须还要解决,我们比较常用的多台服务器状态一致性的解决方案就是ZooKeeper。
|
||||
|
||||
分布式一致性原理
|
||||
|
||||
讲分布式一致性时,相信你肯定多少听过著名的CAP原理。CAP原理认为,一个提供数据服务的分布式系统无法同时满足数据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ibility)、分区耐受性(Patition Tolerance)这三个条件,如下图所示。
|
||||
|
||||
|
||||
|
||||
一致性是说,每次读取的数据都应该是最近写入的数据或者返回一个错误(Every read receives the most recent write or an error),而不是过期数据,也就是说,数据是一致的。
|
||||
|
||||
可用性是说,每次请求都应该得到一个响应,而不是返回一个错误或者失去响应,不过这个响应不需要保证数据是最近写入的(Every request receives a (non-error) response, without the guarantee that it contains the most recent write),也就是说系统需要一直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不会引起调用者的异常,但是并不保证响应的数据是最新的。
|
||||
|
||||
分区耐受性是说,即使因为网络原因,部分服务器节点之间消息丢失或者延迟了,系统依然应该是可以操作的(The system continues to operate despite an arbitrary number of messages being dropped (or delayed) by the network between nodes)。
|
||||
|
||||
当网络分区失效发生的时候,我们要么取消操作,这样数据就是一致的,但是系统却不可用;要么我们继续写入数据,但是数据的一致性就得不到保证。
|
||||
|
||||
对于一个分布式系统而言,网络失效一定会发生,也就是说,分区耐受性是必须要保证的,那么在可用性和一致性上就必须二选一。当网络分区失效,也就是网络不可用的时候,如果选择了一致性,系统就可能返回一个错误码或者干脆超时,即系统不可用。如果选择了可用性,那么系统总是可以返回一个数据,但是并不能保证这个数据是最新的。
|
||||
|
||||
所以,关于CAP原理,更准确的说法是,在分布式系统必须要满足分区耐受性的前提下,可用性和一致性无法同时满足。
|
||||
|
||||
ZAB算法与ZooKeeper架构
|
||||
|
||||
ZooKeeper主要提供数据的一致性服务,其实现分布式系统的状态一致性依赖一个叫Paxos的算法。Paxos算法在多台服务器通过内部的投票表决机制决定一个数据的更新与写入。Paxos的基本思路请看下面的图。
|
||||
|
||||
|
||||
|
||||
应用程序连接到任意一台服务器后提起状态修改请求(也可以是获得某个状态锁的请求),从图上看也就是服务器1,会将这个请求发送给集群中其他服务器进行表决。如果某个服务器同时收到了另一个应用程序同样的修改请求,它可能会拒绝服务器1的表决,并且自己也发起一个同样的表决请求,那么其他服务器就会根据时间戳和服务器排序规则进行表决。
|
||||
|
||||
表决结果会发送给其他所有服务器,最终发起表决的服务器也就是服务器1,会根据收到的表决结果决定该修改请求是否可以执行,事实上,只有在收到多数表决同意的情况下才会决定执行。当有多个请求同时修改某个数据的情况下,服务器的表决机制保证只有一个请求会通过执行,从而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
||||
|
||||
Paxos算法有点过于复杂、实现难度也比较高,所以ZooKeeper在编程实现的时候将其简化成了一种叫做ZAB的算法(Zookeeper Atomic Broadcast, Zookeeper原子广播)。
|
||||
|
||||
|
||||
|
||||
ZAB算法的目的,同样是在多台服务器之间达成一致,保证这些服务器上存储的数据是一致的。ZAB算法的主要特点在于:需要在这些服务器中选举一个Leader,所有的写请求都必须提交给Leader。由Leader服务器向其他服务器(Follower)发起Propose,通知所有服务器:我们要完成一个写操作请求,大家检查自己的数据状态,是否有问题。
|
||||
|
||||
如果所有Follower服务器都回复Leader服务器ACK,即没有问题,那么Leader服务器会向所有Follower发送Commit命令,要求所有服务器完成写操作。这样包括Leader服务器在内的所有ZooKeeper集群服务器的数据,就都更新并保持一致了。如果有两个客户端程序同时请求修改同一个数据,因为必须要经过Leader的审核,而Leader只接受其中一个请求,数据也会保持一致。
|
||||
|
||||
在实际应用中,客户端程序可以连接任意一个Follower,进行数据读写操作。如果是写操作,那么这个请求会被这个Follower发送给Leader,进行如上所述的处理;如果是读操作,因为所有服务器的数据都是一致的,那么这个Follower直接返回自己本地的数据给客户端就可以了。
|
||||
|
||||
ZooKeeper通过一种树状结构记录数据,如下图所示。
|
||||
|
||||
|
||||
|
||||
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路径的方式访问ZooKeeper中的数据,比如/services/YaView/services/stupidname这样的路径方式修改、读取数据。ZooKeeper还支持监听模式,当数据发生改变的时候,通知应用程序。
|
||||
|
||||
因为大数据系统通常都是主从架构,主服务器管理集群的状态和元信息(meta-info),为了保证集群状态一致防止“脑裂”,所以运行期只能有一个主服务器工作(active master),但是为了保证高可用,必须有另一个主服务器保持热备(standby master)。那么应用程序和集群其他服务器如何才能知道当前哪个服务器是实际工作的主服务器呢?
|
||||
|
||||
所以很多大数据系统都依赖ZooKeeper提供的一致性数据服务,用于选举集群当前工作的主服务器。一台主服务器启动后向ZooKeeper注册自己为当前工作的主服务器,而另一台服务器就只能成为热备主服务器,应用程序运行期都和当前工作的主服务器通信。
|
||||
|
||||
如果当前工作的主服务器宕机(在ZooKeeper上记录的心跳数据不再更新),热备主服务器通过ZooKeeper的监控机制发现当前工作的主服务器宕机,就向ZooKeeper注册自己成为当前工作的主服务器。应用程序和集群其他服务器跟新的主服务器通信,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
||||
|
||||
利用ZooKeeper选主服务器的伪代码如下:
|
||||
|
||||
//读取path路径/servers/leader的值
|
||||
//第二个参数true,表示监听这个path的变化。
|
||||
1 value = getdata(“/servers/leader”, true)
|
||||
|
||||
//如果有返回值,表示主服务器已经产生(即path中记录的value,为当前主服务器的机器名)
|
||||
//当前函数退出
|
||||
2 if(value != null){exit}
|
||||
|
||||
//执行到这里,表示还没有主服务器,将自己的主机名写入/servers/leader
|
||||
//EPHEMERAL表示这是一个临时路径,如果当前程序崩溃,即主服务器崩溃,ZooKeeper会删除这个path
|
||||
3 result = create(“/servers/leader”, hostname, EPHEMERAL)
|
||||
|
||||
//如果上一步创建path成功,当前函数退出
|
||||
4 if result = successful{exit}
|
||||
|
||||
//执行到这里,表示既没有主服务器,自己也没有成功成为主服务器,从头再来
|
||||
5.goto step 1
|
||||
|
||||
|
||||
使用ZooKeeper提供的API接口,代码非常简单。所有要选举成为主服务器的服务器在启动的时候都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执行上面这段伪代码的逻辑,其中的getdata、create会连接到ZooKeeper集群去处理。但是根据ZAB算法,只有一个服务器能将自己的hostname写入到ZooKeeper的主服务器路径/servers/leader中,保证集群只有一个主服务器。
|
||||
|
||||
而成功成为主服务器的服务器在创建/servers/leader路径的时候,已指定当前路径为EPHEMERAL,即临时路径。如果当前的主服务器宕机,那么该服务器和ZooKeeper的长连接也就中断了,ZooKeeper据此判断该服务器宕机,删除这个路径。其他监听这个路径的服务器(即在伪代码1中,第二个参数设置为true)就会收到通知,所有服务器重新执行以上的伪代码,重新选举出新的、唯一的主服务器。
|
||||
|
||||
此外,说到ZooKeeper的性能,因为ZooKeeper系统的多台服务器存储相同数据,并且每次数据更新都要所有服务器投票表决,所以和一般的分布式系统相反,ZooKeeper集群的写操作性能会随着服务器数量的增加而下降。
|
||||
|
||||
|
||||
|
||||
ZooKeeper通过ZAB算法实现数据一致性,并为各种大数据系统提供主服务器选举服务。虽然ZooKeeper并没有什么特别强大的功能,但是在各类分布式系统和大数据系统中,ZooKeeper的出镜率非常高,因此也是很多系统的基础设施。
|
||||
|
||||
小结
|
||||
|
||||
如果我们单独看大数据和分布式系统的很多解决方案,如果不把它们放在大规模数据和大规模服务器集群的场景下思考,可能会觉得很多问题和方案都很莫名其妙。比如要保证分布式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才诞生了Paxos、ZAB这样专门的算法和ZooKeeper这样的产品。
|
||||
|
||||
Paxos算法只考虑所有服务器都是可信任的情况。但在分布式系统中还有一类场景,需要考虑当集群中的服务器存在恶意服务器的情况。当这些恶意服务器企图篡改伪造数据,或者传递虚假信息的时候,如何保证系统继续有效运行呢?比如目前非常火的区块链,就需要考虑这种场景。
|
||||
|
||||
区块链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工作量证明。一台服务器要想在分布式集群中记录数据(即所谓分布式记账),必须进行一个规模庞大的计算,比如计算一个256Bit的hash值,这个值的前若干位必须为0。比特币区块链就是采用类似这样的工作量证明算法,为了进行这样的hash计算,目前比特币区块链消耗的电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用电量。
|
||||
|
||||
通过这种工作量证明方式,保证了恶意服务器要想伪造篡改数据,必须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占整个集群服务器计算能力的51%以上),而只要我们认为大多数服务器是善意的,那么这样的区块链分布式集群就是可靠的。
|
||||
|
||||
思考题
|
||||
|
||||
除了工作量证明,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保证分布式系统中不可信任的机器无法篡改或伪造数据?
|
||||
|
||||
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80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7模块答疑:这么多技术,到底都能用在什么场景里?.md
Normal file
80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7模块答疑:这么多技术,到底都能用在什么场景里?.md
Normal file
@ -0,0 +1,80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17 模块答疑:这么多技术,到底都能用在什么场景里?
|
||||
你好,我是李智慧。
|
||||
|
||||
经过前面两个模块,我们学习了大数据最经典、最主流的一些技术和产品,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梳理一下这些技术和产品。
|
||||
|
||||
|
||||
|
||||
从上面这张图来看大数据技术的分类,我们可以分为存储、计算、资源管理三大类。
|
||||
|
||||
最基本的存储技术是HDFS。比如在企业应用中,会把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数据,比如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日志数据、应用程序埋点采集的数据、爬虫从外部获取的数据,统统存储到HDFS上,供后续的统一使用。
|
||||
|
||||
HBase作为NoSQL类非关系数据库的代表性产品,从分类上可以划分到存储类别,它的底层存储也用到了HDFS。HBase的主要用途是在某些场景下,代替MySQL之类的关系数据库的数据存储访问,利用自己可伸缩的特性,存储比MySQL多得多的数据量。比如滴滴的司机每隔几秒就会将当前的GPS数据上传,而滴滴上的司机数量号称有上千万,每天会产生数百亿的GPS数据,滴滴选择将这样海量的数据存储在HBase中,当订单行程结束的时候,会从HBase读取订单行程期间的GPS轨迹数据,计算路程和车费。
|
||||
|
||||
大数据计算框架最早是MapReduce,目前看来,用的最多的是Spark。但从应用角度讲,我们直接编写MapReduce或者Spark程序的机会并不多,通常我们会用Hive或者Spark SQL这样的大数据仓库工具进行大数据分析和计算。
|
||||
|
||||
MapReduce、Spark、Hive、Spark SQL这些技术主要用来解决离线大数据的计算,也就是针对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比如针对一天的历史数据计算,一天的数据是一批数据,所以也叫批处理计算。而Storm、Spark Streaming、Flink这类的大数据技术是针对实时的数据进行计算,比如摄像头实时采集的数据、实时的订单数据等,数据实时流动进来,所以也叫流处理大数据技术。
|
||||
|
||||
不管是批处理计算还是流处理计算,都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需要将计算任务分布到一个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上。那么如何管理这些服务器集群的计算资源,如何对一个计算请求进行资源分配,这就是大数据集群资源管理框架Yarn的主要作用。各种大数据计算引擎,不管是批处理还是流处理,都可以通过Yarn进行资源分配,运行在一个集群中。
|
||||
|
||||
所以上面所有这些技术在实际部署的时候,通常会部署在同一个集群中,也就是说,在由很多台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中,某台服务器可能运行着HDFS的DataNode进程,负责HDFS的数据存储;同时也运行着Yarn的NodeManager,负责计算资源的调度管理;而MapReduce、Spark、Storm、Flink这些批处理或者流处理大数据计算引擎则通过Yarn的调度,运行在NodeManager的容器(container)里面。至于Hive、Spark SQL这些运行在MapReduce或者Spark基础上的大数据仓库引擎,在经过自身的执行引擎将SQL语句解析成MapReduce或者Spark的执行计划以后,一样提交给Yarn去调度执行。
|
||||
|
||||
这里相对比较特殊的是HBase,作为一个NoSQL存储系统,HBase的应用场景是满足在线业务数据存储访问需求,通常是OLTP(在线事务处理)系统的一部分,为了保证在线业务的高可用性和资源独占性,一般是独立部署自己的集群,和前面的Hadoop大数据集群分离部署。
|
||||
|
||||
今天我帮你把专栏前面讲过的大数据技术串联起来,并放到了比较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后面在专栏模块四,我们还会讨论如何将这些技术产品集成为一个大数据平台,希望能帮你更进一步了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方法和使用场景,请你一定坚持把专栏学完。
|
||||
|
||||
在专栏文章里,“蜗牛”同学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我回顾了下自己的过往,也想和更多同学分享一下我的人生观。
|
||||
|
||||
|
||||
|
||||
我在评论回复里,讲到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读这本书,大概是在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当时面临种种困惑,努力思考自己这一生应该如何度过,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
||||
|
||||
当时我就读于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在大学里面我又是个不入流的学生,从当时的趋势看,我未来的人生大概率也是不入流的人生,浑浑噩噩、蝇营狗苟度过一生。
|
||||
|
||||
虽然有的时候踌躇满志,也想要改变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但是更多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天分、背景,就不由得万念俱灰。进一步想,如果自己注定要平庸一生,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现在想来,当时可能是有一点抑郁的。
|
||||
|
||||
也就在那个时候读到了王小波的杂文集,关于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
||||
|
||||
王小波的书当时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认知世界的视角,我不一定要出人头地才叫成功,我能把自己的一生过得有趣、好玩,我也就算没白活一生。
|
||||
|
||||
但是如果简单的把好玩、有趣理解成自得其乐、不思进取,这样的生活肯定是有问题的。看王小波的其他文章就会明白,这个好玩、有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一定的知识、见识,没有有深度的思考,没有经历过足够的困难、挫折,就根本不能理解哪些是真正好玩、有趣的人和事。
|
||||
|
||||
所以你必须还是要努力拼搏、锐意进取,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真正明白一些道理,并且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人。“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
||||
|
||||
想通了这一点后,我就不再纠结自己是不是足够的优秀,能够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我只要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明白一点点道理,生活就是值得的。所以毕业以后我觉得编程好玩,就去自学编程;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就去找了一份程序员的工作;觉得缺乏创造、不断重复的程序员工作并不好玩,就去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又去北京、杭州、上海不同的城市生活;去阿里巴巴、Intel、创业公司等不同的公司去工作;期间遇到过很多有趣的人,跟很多聪明的人合作,明白了一些道理,也做过一些有趣的事。
|
||||
|
||||
再说几本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技术书籍。我大学读的不是计算机专业,后来偶尔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C语言编程的书,讲图形编程和游戏编程的,当时觉得特别好玩,就开始自学编程。但是后来做了程序员以后,却发现天天按着需求写代码特别无聊,既没有挑战也没有创新,偶然看了一本名为《Effective Java》的书,发现这些常规的程序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写法。
|
||||
|
||||
这本书讲了很多有趣的编程技巧,当时我在北京的中关村上班,每天上下班的地铁上,刚好可以看完一个技巧,很多技巧可以直接用在工作中,特别好玩。同时我也意识到,很多时候不是事情本身无趣,而是做事情的方式无趣。循规蹈矩、反复重复可以把事情做完,但是这样就会很无聊,如果去寻找更巧妙的解决之道,事情就变得有趣多了。
|
||||
|
||||
后来我就想,能不能把这些技巧提炼出来,让大家一起用,所以在看到《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激动。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设计模式的书,不过感觉这些书都把设计模式当做编程技巧来讲,虽然也有意思,但是技巧嘛,看得多了也就那么回事。
|
||||
|
||||
但是《敏捷软件开发》这本书把设计模式上升到设计思想的高度,书中说“软件设计不应该是面向需求设计,而应该是面向需求变更设计”,也就是说在设计的时候,主要要考虑的是当需求变更的时候,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实现变更。优秀的工程师不应该害怕需求变更,而应该欢迎需求变革,因为优秀的工程师已经为需求变更做好了设计,如果没有需求变更,那就显示不出自己和只会重复的平庸工程师的区别。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不是吗。
|
||||
|
||||
因为比较关注设计,并且后来又做了一些架构设计、框架和工具开发的工作,也因此我看到《企业应用架构模式》这本书的时候特别震撼。当时自己觉得能够做框架、工具的开发很了不起,能够做架构设计、指导其他工程师开发挺厉害,但是看了《企业应用架构模式》这本书,才发现我做的这些事情只不过是在更大的领域解决方案、架构模式里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同类的东西还有很多。当时我感觉自己真的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也非常羞愧。
|
||||
|
||||
如果感觉《敏捷软件开发》的作者Bob大叔、《企业应用架构模式》的作者Martin Fowler比自己牛太多还没有太多感觉,因为毕竟隔得太远、没有交集,所以触动还不是特别大,那么后来在工作中遇到被高手全方位碾压的时候,就真正的感受到:生活还真是有意思呢。
|
||||
|
||||
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样有过类似的困惑,不知该如何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希望我的经验可以给你一些启发。人类的进步是因为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而有趣也是美的一种,追逐有趣就是在追求进步,而一点一滴的进步终会引领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
||||
|
||||
在专栏第15期,我邀请了淘宝的高级技术专家李鼎来聊聊流式业务架构重构的心得体会,我把他的留言也贴在下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返回第15期,也和我们聊聊你对这种架构的思考与理解。
|
||||
|
||||
|
||||
|
||||
最后还是老规矩,我精选了三木子、Lambda、hunterlodge、老男孩这几位同学的留言,贴在今天的文稿里分享给你,希望同学们的思考也能对你有所启发。
|
||||
|
||||
-
|
||||
-
|
||||
-
|
||||
|
||||
|
||||
如果你身边也有感到迷茫困惑的朋友,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75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8如何自己开发一个大数据SQL引擎?.md
Normal file
175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8如何自己开发一个大数据SQL引擎?.md
Normal file
@ -0,0 +1,175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18 如何自己开发一个大数据SQL引擎?
|
||||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专栏的第三个模块,一起来看看大数据开发实践过程中的门道。学习一样技术,如果只是作为学习者,被动接受总是困难的。但如果从开发者的视角看,很多东西就豁然开朗了,明白了原理,有时甚至不需要学习,顺着原理就可以推导出各种实现细节。
|
||||
|
||||
各种知识从表象上看,总是杂乱无章的,如果只是学习这些繁杂的知识点,固然自己的知识面是有限的,并且遇到问题的应变能力也很难提高。所以有些高手看起来似乎无所不知,不论谈论起什么技术,都能头头是道,其实并不是他们学习、掌握了所有技术,而是他们是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才开始进行推导,并迅速得出结论。
|
||||
|
||||
我在Intel的时候,面试过一个交大的实习生,她大概只学过一点MapReduce的基本知识,我问她如何用MapReduce实现数据库的join操作,可以明显看出她没学习过这部分知识。她说:我想一下,然后盯着桌子看了两三秒的时间,就开始回答,基本跟Hive的实现机制一样。从她的回答就能看出这个女生就是一个高手,高手不一定要很资深、经验丰富,把握住了技术的核心本质,掌握了快速分析推导的能力,能够迅速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推进到陌生的领域,就是高手。
|
||||
|
||||
这也是我这个专栏的目的,讲述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原理,分享一些高效的思考和思维方式,帮助你构建起自己的技术知识体系。
|
||||
|
||||
在这个模块里,我将以大数据开发者的视角,讲述大数据开发需要关注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你可以进入我的角色,跳出纷繁复杂的知识表象,掌握核心原理和思维方式,进而融会贯通各种技术,再通过各种实践训练,最终成为真正的高手。
|
||||
|
||||
前面专栏我们提到过,程序员的三大梦想,也就是开发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编译器。今天我们通过一个支持标准SQL语法的大数据仓库引擎的设计开发案例,看看如何自己开发一个大数据SQL引擎。
|
||||
|
||||
在学习今天的内容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前面讨论过的大数据仓库Hive。作为一个成功的大数据仓库,它将SQL语句转换成MapReduce执行过程,并把大数据应用的门槛下降到普通数据分析师和工程师就可以很快上手的地步。这部分内容如果你忘记了,可以返回专栏第11期复习一下。
|
||||
|
||||
但是Hive也有自己的问题,由于它使用自己定义的Hive QL语法,这对已经熟悉Oracle等传统数据仓库的分析师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上手难度。特别是很多企业使用传统数据仓库进行数据分析已经由来已久,沉淀了大量的SQL语句,并且这些SQL经过多年的修改打磨,非常庞大也非常复杂。我曾经见过某银行的一条统计报表SQL,打印出来足足两张A4纸。这样的SQL光是完全理解可能就要花很长时间,再转化成Hive QL就更加费力,还不说转化修改过程中可能引入的bug。
|
||||
|
||||
2012年那会,我还在Intel亚太研发中心大数据团队,当时团队决定开发一款能够支持标准数据库SQL的大数据仓库引擎,希望让那些在Oracle上运行良好的SQL可以直接运行在Hadoop上,而不需要重写成Hive QL。这就是后来的Panthera项目。
|
||||
|
||||
在开发Panthera前,我们分析一下Hive的主要处理过程,大体上分成三步:
|
||||
|
||||
1.将输入的Hive QL经过语法解析器转换成Hive抽象语法树(Hive AST)。-
|
||||
2.将Hive AST经过语义分析器转换成MapReduce执行计划。-
|
||||
3.将生成的MapReduce执行计划和Hive执行函数代码提交到Hadoop上执行。
|
||||
|
||||
Panthera的设计思路是保留Hive语义分析器不动,替换Hive语法解析器,使其将标准SQL语句转换成Hive语义分析器能够处理的Hive抽象语法树。用图形来表示的话,是用红框内的部分代替黑框内原来Hive的部分。
|
||||
|
||||
|
||||
|
||||
红框内的组件我们重新开发过,浅蓝色的是我们使用的一个开源的SQL语法解析器,将标准SQL解析成标准SQL抽象语法树(SQL AST),后面深蓝色的就是团队自己开发的SQL抽象语法树分析与转换器,将SQL AST转换成Hive AST。
|
||||
|
||||
那么标准SQL和Hive QL的差别在哪里呢?
|
||||
|
||||
标准SQL和Hive QL的差别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语法表达方式,Hive QL语法和标准SQL语法略有不同;另一个是Hive QL支持的语法元素比标准SQL要少很多,比如,数据仓库领域主要的测试集TPC-H所有的SQL语句Hive都不支持。尤其是Hive不支持复杂的嵌套子查询,而对于数据仓库分析而言,嵌套子查询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下面这样的SQL,在where查询条件existes里面包含了另一条SQL语句。
|
||||
|
||||
select o_orderpriority, count(*) as order_count
|
||||
from orders
|
||||
where o_orderdate >= date '[DATE]'
|
||||
and o_orderdate < date '[DATE]' + interval '3' month
|
||||
and exists
|
||||
( select * from lineitem
|
||||
where l_orderkey = o_orderkey and l_commitdate < l_receiptdate )
|
||||
group by o_orderpriority order by o_orderpriority;
|
||||
|
||||
|
||||
所以开发支持标准SQL语法的SQL引擎的难点,就变成如何将复杂的嵌套子查询消除掉,也就是where条件里不包含select。
|
||||
|
||||
SQL的理论基础是关系代数,而关系代数的主要操作只有5种,分别是并、差、积、选择、投影。所有的SQL语句最后都能用这5种操作组合完成。而一个嵌套子查询可以等价转换成一个连接(join)操作。
|
||||
|
||||
比如这条SQL
|
||||
|
||||
select s_grade from staff where s_city not in (select p_city from proj where s_empname=p_pname)
|
||||
|
||||
|
||||
这是一个在where条件里嵌套了not in子查询的SQL语句,它可以用left outer join和left semi join进行等价转换,示例如下,这是Panthera自动转换完成得到的等价SQL。这条SQL语句不再包含嵌套子查询,
|
||||
|
||||
select panthera_10.panthera_1 as s_grade from (select panthera_1, panthera_4, panthera_6, s_empname, s_city from (select s_grade as panthera_1, s_city as panthera_4, s_empname as panthera_6, s_empname as s_empname, s_city as s_city from staff) panthera_14 left outer join (select panthera_16.panthera_7 as panthera_7, panthera_16.panthera_8 as panthera_8, panthera_16.panthera_9 as panthera_9, panthera_16.panthera_12 as panthera_12, panthera_16.panthera_13 as panthera_13 from (select panthera_0.panthera_1 as panthera_7, panthera_0.panthera_4 as panthera_8, panthera_0.panthera_6 as panthera_9, panthera_0.s_empname as panthera_12, panthera_0.s_city as panthera_13 from (select s_grade as panthera_1, s_city as panthera_4, s_empname as panthera_6, s_empname, s_city from staff) panthera_0 left semi join (select p_city as panthera_3, p_pname as panthera_5 from proj) panthera_2 on (panthera_0.panthera_4 = panthera_2.panthera_3) and (panthera_0.panthera_6 = panthera_2.panthera_5) where true) panthera_16 group by panthera_16.panthera_7, panthera_16.panthera_8, panthera_16.panthera_9, panthera_16.panthera_12, panthera_16.panthera_13) panthera_15 on ((((panthera_14.panthera_1 <=> panthera_15.panthera_7) and (panthera_14.panthera_4 <=> panthera_15.panthera_8)) and (panthera_14.panthera_6 <=> panthera_15.panthera_9)) and (panthera_14.s_empname <=> panthera_15.panthera_12)) and (panthera_14.s_city <=> panthera_15.panthera_13) where ((((panthera_15.panthera_7 is null) and (panthera_15.panthera_8 is null)) and (panthera_15.panthera_9 is null)) and (panthera_15.panthera_12 is null)) and (panthera_15.panthera_13 is null)) panthera_10 ;
|
||||
|
||||
|
||||
通过可视化工具将上面两条SQL的语法树展示出来,是这样的。
|
||||
|
||||
|
||||
|
||||
这是原始的SQL抽象语法树。
|
||||
|
||||
|
||||
|
||||
这是等价转换后的抽象语法树,内容太多被压缩得无法看清,不过你可以感受一下(笑)。
|
||||
|
||||
那么,在程序设计上如何实现这样复杂的语法转换呢?当时Panthera项目组合使用了几种经典的设计模式,每个语法点被封装到一个类里去处理,每个类通常不过几十行代码,这样整个程序非常简单、清爽。如果在测试过程中遇到不支持的语法点,只需为这个语法点新增加一个类即可,团队协作与代码维护非常容易。
|
||||
|
||||
使用装饰模式的语法等价转换类的构造,Panthera每增加一种新的语法转换能力,只需要开发一个新的Transformer类,然后添加到下面的构造函数代码里即可。
|
||||
|
||||
private static SqlASTTransformer tf =
|
||||
new RedundantSelectGroupItemTransformer(
|
||||
new DistinctTransformer(
|
||||
new GroupElementNormalizeTransformer(
|
||||
new PrepareQueryInfoTransformer(
|
||||
new OrderByTransformer(
|
||||
new OrderByFunctionTransformer(
|
||||
new MinusIntersectTransformer(
|
||||
new PrepareQueryInfoTransformer(
|
||||
new UnionTransformer(
|
||||
new Leftsemi2LeftJoinTransformer(
|
||||
new CountAsteriskPositionTransformer(
|
||||
new FilterInwardTransformer(
|
||||
//use leftJoin method to handle not exists for correlated
|
||||
new CrossJoinTransformer(
|
||||
new PrepareQueryInfoTransformer(
|
||||
new SubQUnnestTransformer(
|
||||
new PrepareFilterBlockTransformer(
|
||||
new PrepareQueryInfoTransformer(
|
||||
new TopLevelUnionTransformer(
|
||||
new FilterBlockAdjustTransformer(
|
||||
new PrepareFilterBlockTransformer(
|
||||
new ExpandAsteriskTransformer(
|
||||
new PrepareQueryInfoTransformer(
|
||||
new CrossJoinTransformer(
|
||||
new PrepareQueryInfoTransformer(
|
||||
new ConditionStructTransformer(
|
||||
new MultipleTableSelectTransformer(
|
||||
new WhereConditionOptimizationTransformer(
|
||||
new PrepareQueryInfoTransformer(
|
||||
new InTransformer(
|
||||
new TopLevelUnionTransformer(
|
||||
new MinusIntersectTransformer(
|
||||
new NaturalJoinTransformer(
|
||||
new OrderByNotInSelectListTransformer(
|
||||
new RowNumTransformer(
|
||||
new BetweenTransformer(
|
||||
new UsingTransformer(
|
||||
new SchemaDotTableTransformer(
|
||||
new NothingTransformer())))))))))))))))))))))))))))))))))))));
|
||||
|
||||
|
||||
而在具体的Transformer类中,则使用组合模式对抽象语法树AST进行遍历,以下为Between语法节点的遍历。我们看到使用组合模式进行树的遍历不需要用递归算法,因为递归的特性已经隐藏在树的结构里面了。
|
||||
|
||||
@Override
|
||||
protected void transform(CommonTree tree, TranslateContext context) throws SqlXlateException {
|
||||
tf.transformAST(tree, context);
|
||||
trans(tree, context);
|
||||
}
|
||||
|
||||
void trans(CommonTree tree, TranslateContext context) {
|
||||
// deep firstly
|
||||
for (int i = 0; i < tree.getChildCount(); i++) {
|
||||
trans((CommonTree) (tree.getChild(i)), context);
|
||||
}
|
||||
if (tree.getType() == PantheraExpParser.SQL92_RESERVED_BETWEEN) {
|
||||
transBetween(false, tree, context);
|
||||
}
|
||||
if (tree.getType() == PantheraExpParser.NOT_BETWEEN) {
|
||||
transBetween(true, tree, context);
|
||||
}
|
||||
}
|
||||
|
||||
|
||||
将等价转换后的抽象语法树AST再进一步转换成Hive格式的抽象语法树,就可以交给Hive的语义分析器去处理了,从而也就实现了对标准SQL的支持。
|
||||
|
||||
当时Facebook为了证明Hive对数据仓库的支持,Facebook的工程师手工将TPC-H的测试SQL转换成Hive QL,我们将这些手工Hive QL和Panthera进行对比测试,两者性能各有所长,总体上不相上下,这说明Panthera自动进行语法分析和转换的效率还是不错的。
|
||||
|
||||
Panthera(ASE)和Facebook手工Hive QL对比测试结果如下。
|
||||
|
||||
|
||||
|
||||
事实上,标准SQL语法集的语法点非常多,我们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绞尽脑汁进行各种关系代数等价变形,依然没有全部适配所有的标准SQL语法。
|
||||
|
||||
我在开发Panthera的时候,查阅了很多关于SQL和数据库的网站和文档,发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主流数据库之外还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数据库,此外,还有大量的关于SQL的语法解析器、测试数据和脚本集、各种周边工具。我们经常看到的MySQL、Oracle这些产品仅仅是整个数据库生态体系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优秀的数据库在竞争中落了下风、默默无闻,而更多的支撑起这些优秀数据库的论文、工具,非业内人士几乎闻所未闻。
|
||||
|
||||
这个认识给了我很大触动,我一直期待我们中国人能开发出自己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也看到有很多人前仆后继投入其中。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大部分努力惨淡收场,小部分结果沦落为笑柄,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
|
||||
|
||||
开发Panthera之后,我想,我们国家虽然从事软件开发的人数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在做最顶层的应用开发,底层技术开发和研究的人太少,做出来的成果也太少。我们在一个缺乏周边生态体系、没有足够的竞争产品的情况下,就想直接开发出自己有影响力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无异于想在沙漠里种出几棵参天大树。
|
||||
|
||||
不过,庆幸的是,我也看到越来越多有全球影响力的底层技术产品中出现中国人的身影,小草已经在默默生长,假以时日,料想必有大树出现。
|
||||
|
||||
今天我讲的是一个SQL引擎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也许在你的工作几乎不可能去开发SQL引擎,但是了解这些基础的知识,了解一些设计的技巧,对你用好数据库,开发更加灵活、有弹性的系统也会很有帮助。
|
||||
|
||||
思考题
|
||||
|
||||
SQL注入是一种常见的Web攻击手段,如下图所示,攻击者在HTTP请求中注入恶意SQL命令(drop table users;),服务器用请求参数构造数据库SQL命令时,恶意SQL被一起构造,并在数据库中执行。
|
||||
|
||||
|
||||
|
||||
但是JDBC的PrepareStatement可以阻止SQL注入攻击,MyBatis之类的ORM框架也可以阻止SQL注入,请从数据库引擎的工作机制解释PrepareStatement和MyBatis的防注入攻击的原理。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10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9Spark的性能优化案例分析(上).md
Normal file
110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19Spark的性能优化案例分析(上).md
Normal file
@ -0,0 +1,110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19 Spark的性能优化案例分析(上)
|
||||
我们知道,现在最主流的大数据技术几乎都是开源的产品,不管是Hadoop这样的大数据存储与计算产品,还是Hive、Spark SQL这样的大数据仓库,又或者Storm、Flink这样的大数据流计算产品,还有Mahout、MLlib这样的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库,它们都来自开源社区。所以,我们在使用大数据、学习大数据的过程中肯定少不了要和开源社区打交道。
|
||||
|
||||
我在Intel工作期间主要工作就是参与Apache开源社区的大数据项目开发,其实上一期我讲的Panthera最初也是准备为Hive项目增强标准SQL处理能力而开发,但是因为和Apache Hive项目管理方在开发理念上的冲突,最终选择独立开源。后来我又参与了Apache Spark的开发,为Spark源代码提交了一些性能优化的Patch。我想通过专栏两期的内容,具体介绍一下如何参与Apache这样开源社区的软件开发,如何进行软件性能优化,以及我在Apache Spark源码上做的一些优化实践。
|
||||
|
||||
一方面我希望你能借此更深入、系统地了解软件性能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深入了解Spark的一些运行机制,同时也可以了解Apache开源社区的运作模式。因为我们在使用各类大数据产品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你可以直接到官方的开源社区去求助并寻找答案。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这些大数据产品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你可以阅读源代码并直接对源代码进行修改和优化。因为你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需求可能其他人也会有,你可以将你修改的源代码提交到开源社区,请求合并到发布版本上,供全世界开发者使用。这也是开源最大的魅力。
|
||||
|
||||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作为软件开发人员,日常我们使用的大量软件,基本上全部来自美国,不管是免费开源的Linux、Java、Hadoop、PHP、Tomcat、Spring,还是商业收费的Windows、WebLogic、Oracle,大到编程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小到编程框架、日志组件,几乎全部来自美国。
|
||||
|
||||
软件,特别是开源软件,是没有国界的,属于全人类的技术财富。但是,我觉得我们还要承认,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真的很惊人。在当前这样一个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背景下,难免让人有些忧虑。缩短这种技术差距也许非一日之功,但是更多的中国工程师参与到开源软件的开发中,让中国在世界软件技术领域获得很多影响力,也许是当下就可以迈出的一步。
|
||||
|
||||
Apache开源社区的组织和参与方式
|
||||
|
||||
Apache是一个以基金会方式运作的非盈利开源软件组织,旗下有超过一百个各类开源软件,其中不乏Apache、Tomcat、Kafka等知名的开源软件,当然也包括Hadoop、Spark等最主流的大数据开源软件。
|
||||
|
||||
Apache每个项目的管理团队叫项目管理委员会(PMC),一般由项目发起者、核心开发者、Apache基金会指定的资深导师组成,主导整个项目的发展。此外,项目的主要开发者叫作committer,是指有将代码合并到主干代码权限的开发者,而其他没有代码合并权限的开发者叫作contributor。
|
||||
|
||||
一般说来,参与Apache开源产品开发,先从contributor做起。一般的流程是,从GitHub项目仓库fork代码到自己的仓库,在自己仓库修改代码然后创建pull request,提交到Spark仓库后,如果有committer认为没问题,就merge到Spark主干代码里。
|
||||
|
||||
一旦你为某个Apache项目提交的代码被merge到代码主干,你就可以宣称自己是这个项目的contributor了,甚至可以写入自己的简历。如果能持续提交高质量的代码,甚至直接负责某个模块,你就有可能被邀请成为committer,会拥有一个apache.org后缀的邮箱。
|
||||
|
||||
当然我希望你提交的是有质量的代码,而不仅仅是对代码注释里某个单词拼写错误进行修改,然后就号称自己是某个著名开源项目的contributor了。虽然修改注释也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你的pull request总是修改注释的拼写错误,很难被认为是一个严肃的开发者。
|
||||
|
||||
除了Apache,Linux、以太坊等开源基金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也都类似。就我观察,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开发者开始活跃在各种重要的开源软件社区里,我希望你也成为其中一员。
|
||||
|
||||
软件性能优化
|
||||
|
||||
在熟悉开源社区的运作方式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考虑开始进行性能优化了。但在上手之前,你是否清楚所谓性能优化具体要做些什么呢?
|
||||
|
||||
关于软件性能优化,有个著名的论断。
|
||||
|
||||
1.你不能优化一个没有经过性能测试的软件。
|
||||
|
||||
2.你不能优化一个你不了解其架构设计的软件。
|
||||
|
||||
不知你是否听过这个论断,我来解释一下。
|
||||
|
||||
如果没有性能测试,那么你就不会知道当前软件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通常来说,软件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
|
||||
|
||||
|
||||
响应时间:完成一次任务(请求)花费的时间。
|
||||
|
||||
并发数:同时处理的任务数(请求数)。
|
||||
|
||||
吞吐量:单位时间完成的任务数(请求数、事务数、查询数……)。
|
||||
|
||||
性能计数器:System Load,线程数,进程数,CPU、内存、磁盘、网络使用率等。
|
||||
|
||||
|
||||
如果没有性能指标,我们也就不清楚软件性能的瓶颈,优化前和优化后也是无从对比。这样的优化工作只能是主观臆断:别人这样做说性能好,我们也这样优化。
|
||||
|
||||
而如果不了解软件的架构设计,你可能根本无从判断性能瓶颈产生的根源,也不知道该从哪里优化。
|
||||
|
||||
所以性能优化的一般过程是:
|
||||
|
||||
1.做性能测试,分析性能状况和瓶颈点。
|
||||
|
||||
2.针对软件架构设计进行分析,寻找导致性能问题的原因。
|
||||
|
||||
3.修改相关代码和架构,进行性能优化。
|
||||
|
||||
4.做性能测试,对比是否提升性能,并寻找下一个性能瓶颈。
|
||||
|
||||
大数据软件性能优化
|
||||
|
||||
在大数据使用、开发过程的性能优化一般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进行。
|
||||
|
||||
1. SQL语句优化。使用关系数据库的时候,SQL优化是数据库优化的重要手段,因为实现同样功能但是不同的SQL写法可能带来的性能差距是数量级的。我们知道在大数据分析时,由于数据量规模巨大,所以SQL语句写法引起的性能差距就更加巨大。典型的就是Hive的MapJoin语法,如果join的一张表比较小,比如只有几MB,那么就可以用MapJoin进行连接,Hive会将这张小表当作Cache数据全部加载到所有的Map任务中,在Map阶段完成join操作,无需shuffle。
|
||||
|
||||
2. 数据倾斜处理。数据倾斜是指当两张表进行join的时候,其中一张表join的某个字段值对应的数据行数特别多,那么在shuffle的时候,这个字段值(Key)对应的所有记录都会被partition到同一个Reduce任务,导致这个任务长时间无法完成。淘宝的产品经理曾经讲过一个案例,他想把用户日志和用户表通过用户ID进行join,但是日志表有几亿条记录的用户ID是null,Hive把null当作一个字段值shuffle到同一个Reduce,结果这个Reduce跑了两天也没跑完,SQL当然也执行不完。像这种情况的数据倾斜,因为null字段没有意义,所以可以在where条件里加一个userID != null过滤掉就可以了。
|
||||
|
||||
3. MapReduce、Spark代码优化。了解MapReduce和Spark的工作原理,了解要处理的数据的特点,了解要计算的目标,设计合理的代码处理逻辑,使用良好的编程方法开发大数据应用,是大数据应用性能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大数据开发工程师的重要职责。
|
||||
|
||||
4. 配置参数优化。根据公司数据特点,为部署的大数据产品以及运行的作业选择合适的配置参数,是公司大数据平台性能优化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大数据运维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比如Yarn的每个Container包含的CPU个数和内存数目、HDFS数据块的大小和复制数等,每个大数据产品都有很多配置参数,这些参数会对大数据运行时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
||||
|
||||
5. 大数据开源软件代码优化。曾经和杭州某个SaaS公司的大数据工程师聊天,他们的大数据团队只有5、6个人,但是在使用开源大数据产品的时候,遇到问题都是直接修改Hadoop、Spark、Sqoop这些产品的代码。修改源代码进行性能优化的方法虽然比较激进,但是对于掌控自己公司的大数据平台来说,效果可能是最好的。
|
||||
|
||||
Spark性能优化
|
||||
|
||||
有了上面这些性能优化原则和过程,我们在了解Spark架构和代码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性能优化了。
|
||||
|
||||
关于性能测试,我们使用的是Intel为某视频网站编写的一个基于Spark的关系图谱计算程序,用于计算视频的级联关系。我们使用5台服务器对样例数据进行性能测试,程序运行总体性能如下图。
|
||||
|
||||
|
||||
|
||||
这张图我在专栏Spark架构原理分析过。我们将4台Worker服务器上主要计算资源利用率指标和这张图各个job与stage的时间点结合,就可以看到不同运行阶段的性能指标如何,从而发现性能瓶颈。
|
||||
|
||||
-
|
||||
-
|
||||
-
|
||||
|
||||
|
||||
从这些图我们可以看到,CPU、内存、网络、磁盘这四种主要计算资源的使用和Spark的计算阶段密切相关。后面我主要通过这些图来分析Spark的性能问题,进而寻找问题根源,并进一步进行性能优化。
|
||||
|
||||
下一期,我们一起来看几个Spark性能优化的案例,进一步了解Spark的工作原理以及性能优化的具体实践。
|
||||
|
||||
思考题
|
||||
|
||||
如果性能测试发现,网卡是整个系统的瓶颈,程序运行过程中网卡达到了最大I/O能力,整个系统经常在等待网卡的数据传输,请问,你有什么性能优化建议呢?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5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0Spark的性能优化案例分析(下).md
Normal file
15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0Spark的性能优化案例分析(下).md
Normal file
@ -0,0 +1,151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20 Spark的性能优化案例分析(下)
|
||||
上一期,我讲了软件性能优化必须经过进行性能测试,并在了解软件架构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今天,我们通过几个Spark性能优化的案例,看一看所讲的性能优化原则如何落地。如果你忘记了性能优化的原则,可以返回上一期复习一下。
|
||||
|
||||
基于软件性能优化原则和Spark的特点,Spark性能优化可以分解为下面几步。
|
||||
|
||||
1.性能测试,观察Spark性能特性和资源(CPU、Memory、Disk、Net)利用情况。
|
||||
|
||||
2.分析、寻找资源瓶颈。
|
||||
|
||||
3.分析系统架构、代码,发现资源利用关键所在,思考优化策略。
|
||||
|
||||
4.代码、架构、基础设施调优,优化、平衡资源利用。
|
||||
|
||||
5.性能测试,观察系统性能特性,是否达到优化目的,以及寻找下一个瓶颈点。
|
||||
|
||||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详细的案例分析,希望通过这几个案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Spark的原理,以及性能优化如何实践落地,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
||||
|
||||
案例1:Spark任务文件初始化调优
|
||||
|
||||
首先进行性能测试,发现这个视频图谱N度级联关系应用分为5个job,最后一个job为保存结果到HDFS,其余job为同样计算过程的反复迭代。但是发现第一个job比其他job又多了个计算阶段stage,如图中红圈所示。
|
||||
|
||||
|
||||
|
||||
通过阅读程序代码,发现第一个job需要初始化一个空数组,从而产生了一个stage,但是这个stage在性能测试结果上显示,花费了14秒的时间,远远超出合理的预期范围。同时,发现这段时间网络通信也有一定开销,事实上只是内存数据初始化,代码上看不出需要进行网络通信的地方。下图是其中一台计算节点的通信开销,发现在第一个stage,写通信操作几乎没有,读通信操作大约每秒几十MB的传输速率。
|
||||
|
||||
|
||||
|
||||
分析Spark运行日志,发现这个stage主要花费时间并不是处理应用的计算逻辑,而是在从Driver进程下载应用执行代码。前面说过,Spark和MapReduce都是通过移动计算程序到数据所在的服务器节点,从而节省数据传输的网络通信开销,并进行分布式计算,即移动计算比移动数据更划算,而移动计算程序就是在这个阶段进行。
|
||||
|
||||
|
||||
|
||||
这个视频关系图谱计算程序因为依赖一个第三方的程序包,整个计算程序打包后大小超过17MB,这个17MB的JAR包需要部署到所有计算服务器上,即Worker节点上。但是只传输17MB的数据不可能花费这么多时间啊?
|
||||
|
||||
进一步分析Spark日志和代码后发现,每个计算节点上会启动多个Executor进程进行计算,而Spark的策略是每个Executor进程自己去下载应用程序JAR包,当时每台机器启动了30个Executor进程,这样就是4×30=120个进程下载,而Driver进程所在机器是一块千兆网卡,导致将这些数据传输完成花费了14秒的时间。
|
||||
|
||||
发现问题以后,解决办法就显而易见了。同一台服务器上的多个Executor进程不必每个都通过网络下载应用程序,只需要一个进程下载到本地后,其他进程将这个文件copy到自己的工作路径就可以了。
|
||||
|
||||
|
||||
|
||||
这段代码有个技术实现细节需要关注,就是多个进程同时去下载程序包的时候,如何保证只有一个进程去下载,而其他进程阻塞等待,也就是进程间的同步问题。
|
||||
|
||||
解决办法是使用了一个本地文件作为进程间同步的锁,只有获得文件锁的进程才去下载,其他进程得不到文件锁,就阻塞等待,阻塞结束后,检查本地程序文件是否已经生成。
|
||||
|
||||
这个优化实测效果良好,第一个stage从14秒下降到不足1秒,效果显著。
|
||||
|
||||
|
||||
|
||||
这个案例的具体代码你可以参考:-
|
||||
https://github.com/apache/spark/pull/1616
|
||||
|
||||
案例2:Spark任务调度优化
|
||||
|
||||
继续前面的性能测试,看看有没有新的性能瓶颈以及性能指标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将4台Worker机器的CPU使用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CPU使用率有些蹊跷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
||||
从图中看到,在第一个job的第二个阶段,第三台机器的CPU使用率和其他机器明显不同,也就是说计算资源利用不均衡,这种有忙有闲的资源分配方式通常会引起性能问题。
|
||||
|
||||
分析Spark运行日志和Spark源代码,发现当有空闲计算资源的Worker节点向Driver注册的时候,就会触发Spark的任务分配,分配的时候使用轮询方式,每个Worker都会轮流分配任务,保证任务分配均衡,每个服务器都能领到一部分任务。但是为什么实测的结果却是在第二个stage,只有一个Worker服务器领了任务,而其他服务器没有任何任务可以执行?
|
||||
|
||||
|
||||
|
||||
进一步分析日志,发现Worker节点向Driver注册有先有后,先注册的Worker开始领取任务,如果需要执行的任务数小于Worker提供的计算单元数,就会出现一个Worker领走所有任务的情况。
|
||||
|
||||
而第一个job的第二个stage刚好是这样的情况,demo数据量不大,按照HDFS默认的Block大小,只有17个Block,第二个stage就是加载这17个Block进行初始迭代计算,只需要17个计算任务就能完成,所以当第三台服务器先于其他三台服务器向Driver注册的时候,触发Driver的任务分配,领走了所有17个任务。
|
||||
|
||||
同时,为了避免这种一个Worker先注册先领走全部任务的情况,我们考虑的一个优化策略是增加一个配置项,只有注册的计算资源数达到一定比例才开始分配任务,默认值是0.8。
|
||||
|
||||
spark.scheduler.minRegisteredResourcesRatio = 0.8
|
||||
|
||||
|
||||
为了避免注册计算资源达不到期望资源比例而无法开始分配任务,在启动任务执行时,又增加了一个配置项,也就是最小等待时间,超过最小等待时间(秒),不管是否达到注册比例,都开始分配任务。
|
||||
|
||||
spark.scheduler.maxRegisteredResourcesWaitingTime = 3
|
||||
|
||||
|
||||
启用这两个配置项后,第二个stage的任务被均匀分配到4个Worker服务器上,执行时间缩短了1.32倍。而4台Worker服务器的CPU利用率也变得很均衡了。
|
||||
|
||||
-
|
||||
-
|
||||
-
|
||||
|
||||
|
||||
这个案例的具体代码你可以参考:https://github.com/apache/spark/pull/900-
|
||||
https://github.com/apache/spark/pull/1525
|
||||
|
||||
案例3:Spark应用配置优化
|
||||
|
||||
看案例2的几张CPU利用率的图,我们还发现所有4个Worker服务器的CPU利用率最大只能达到60%多一点。例如下图,绿色部分就是CPU空闲。
|
||||
|
||||
|
||||
|
||||
这种资源利用瓶颈的分析无需分析Spark日志和源代码,根据Spark的工作原理,稍加思考就可以发现,当时使用的这些服务器的CPU的核心数是48核,而应用配置的最大Executor数目是120,每台服务器30个任务,虽然30个任务在每个CPU核上都100%运行,但是总的CPU使用率仍只有60%多。
|
||||
|
||||
具体优化也很简单,设置应用启动参数的Executor数为48×4=192即可。
|
||||
|
||||
案例4:操作系统配置优化
|
||||
|
||||
在性能测试过程中发现,当使用不同服务器的时候,CPU资源利用情况也不同,某些服务器的CPU处于sys态,即系统态运行的占比非常高,如下图所示。
|
||||
|
||||
|
||||
|
||||
图中紫色为CPU处于sys态,某些时候sys态占了CPU总使用率的近80%,这个比例显然是不合理的,表示虽然CPU很忙,但是没有执行用户计算,而是在执行操作系统的计算。
|
||||
|
||||
那么,操作系统究竟在忙什么,占用了这么多CPU时间?通过跟踪Linux内核执行指令,发现这些sys态的执行指令和Linux的配置参数transparent huge pages有关。
|
||||
|
||||
当transparent huge pages打开的时候,sys态CPU消耗就会增加,而不同Linux版本的transparent huge pages默认是否打开是不同的,对于默认打开transparent huge pages的Linux执行下面的指令,关闭transparent huge pages。
|
||||
|
||||
echo never > /sys/kernel/mm/transparent_hugepage/enabled
|
||||
echo never > /sys/kernel/mm/ transparent_hugepage/defrag
|
||||
|
||||
|
||||
关闭以后,对比前面的CPU消耗,sys占比明显下降,总的应用耗时也有明显下降。
|
||||
|
||||
|
||||
|
||||
案例5:硬件优化
|
||||
|
||||
分析网卡的资源消耗,发现网络通信是性能的瓶颈,对整个应用的影响非常明显。比如在第二个、第三个job,网络通信消耗长达50秒的时间,网络读写通信都达到了网卡的最大吞吐能力,整个集群都在等待网络传输。
|
||||
|
||||
|
||||
|
||||
我们知道千兆网卡的最大传输速率是每秒125MB,这样的速率和CPU内存固然没法比,而虽然比单个磁盘快一些,但是服务器磁盘是8块磁盘组成的阵列,总的磁盘吞吐量依然碾压千兆网卡,因此网卡传输速率的瓶颈就成为整个系统的性能瓶颈。
|
||||
|
||||
而优化手段其实很简单粗暴,就是升级网卡使用万兆网卡。
|
||||
|
||||
|
||||
|
||||
硬件优化的效果非常明显,以前需要50多秒的网络通信时间,缩短为10秒左右。从性能曲线上看,网络通信在刚刚触及网卡最大传输速率的时候,就完成了传输,总的计算时间缩短了近100秒。
|
||||
|
||||
小结
|
||||
|
||||
一般说来,大数据软件性能优化会涉及硬件、操作系统、大数据产品及其配置、应用程序开发和部署几个方面。当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先看看各项性能指标是否合理,如果资源没有全面利用,那么可能是配置不合理或者大数据应用程序(包括SQL语句)需要优化;如果某项资源利用已经达到极限,那么就要具体来分析,是集群资源不足,需要增加新的硬件服务器,还是需要对某项硬件、操作系统或是JVM,甚至是对大数据产品源代码进行调优。
|
||||
|
||||
思考题
|
||||
|
||||
关于目前的主要大数据产品,你在学习、使用过程中,从SQL写法、应用编程、参数配置,到大数据产品自身的架构原理与源码实现,你有没有发现有哪些可以进行性能优化的地方?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7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1从阿里内部产品看海量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上):Doris的立项.md
Normal file
7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1从阿里内部产品看海量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上):Doris的立项.md
Normal file
@ -0,0 +1,76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21 从阿里内部产品看海量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上):Doris的立项
|
||||
从今天开始,我会分两期内容来讨论阿里巴巴的一个海量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这个系统的名字叫Doris,它是阿里巴巴的一个内部产品。前面专栏曾经提到过,2010年前后是各种NoSQL系统爆发的一个时期,各种开源NoSQL在这个时期发布出来,当时阿里巴巴也开发了自己的NoSQL系统Doris。
|
||||
|
||||
Doris的设计目标是支持海量的KV结构的数据存储,访问速度和可靠性要高于当时主流的NoSQL数据库,系统要易于维护和伸缩。和当时众多NoSQL系统相比,Doris在架构设计上颇具独特性,路由算法、失效转移、集群扩容也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并成功申请三项技术专利。
|
||||
|
||||
在我们开始讨论Doris项目前,我想先跟你聊聊大公司是如何看待内部技术产品这件事。事实上,阿里巴巴内部底层技术产品的研发决策思路也颇有值得借鉴之处,你可以吸收其中好的经验,并把它转化到你所开发的产品上。
|
||||
|
||||
我们知道一家互联网公司主要靠自己的互联网产品盈利,比如阿里巴巴主要靠淘宝、天猫、阿里巴巴B2B网站等产品赚钱,而公司的工程师主要也是开发这些产品,但是这些产品通常都需要处理海量的用户请求和大规模的数据存储,所以在系统底层通常用到很多基础技术产品,比如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消息队列、分布式服务框架、分布式数据库等。这些基础技术产品可以选择开源技术产品,也可以选择自己研发。自己研发的优点是可以针对业务场景进行定制开发,同时培养提高自己工程师的技术实力;缺点是投入大、风险高。
|
||||
|
||||
通常公司到了一定规模,都会开始逐渐自主研发一些基础技术产品,既可以提升自己的产品研发能力,又可以提高自身在业界的地位,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并提高竞争门槛,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
|
||||
|
||||
但是公司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主要的资源又投入到业务产品开发去了,那剩下的资源到底应该投入到哪里呢?这需要形成公司内部一套竞争策略,以使优秀的项目能够得到资源。
|
||||
|
||||
另一方面,对工程师而言,业务产品的开发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如果要想更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去开发基础技术产品更能得到提升和锻炼,所以优秀的工程师更愿意去开发有难度有挑战的创新性基础技术产品,而不是去开发那些千篇一律的业务产品。
|
||||
|
||||
这样,在工程师和公司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博弈:工程师想要开发基础技术产品,但是必须要得到公司管理层的支持;管理层资源有限,只愿意支持开发那些对业务有价值、技术有创新、风险比较低的基础技术产品。
|
||||
|
||||
所以事情就变成工程师需要说服公司管理层,想要做的就是对业务有价值、技术有创新、风险比较低的基础技术产品;而管理层则要从这些竞争者中选出最优秀的项目。
|
||||
|
||||
通过这种博弈,公司的资源会凝聚到最有价值的技术产品上,优秀的工程师也会被吸引到这些项目上,最后实现了公司价值和员工价值的统一和双赢。
|
||||
|
||||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我会拿出当时Doris开发立项时说服管理层用的PPT,向你解读个中技巧以及Doris的创新设计。 需要提醒你的是,你在学习这两期专栏时可以试着想象一个场景,假设是在Doris项目的立项启动会,今天你是老板,看看你最关注一个项目的哪些技术指标;又或者你是Doris项目的工程师,可以想想哪些指标是老板关注的,并且从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这样把自己带入到一个角色中,对于你更好理解这个数据处理系统很有帮助。
|
||||
|
||||
-
|
||||
|
||||
|
||||
PPT开篇就是当前现状,当时阿里巴巴没有统一的大数据NoSQL解决方案,有的产品是自己在业务代码中实现数据分区逻辑,从而实现海量KV数据的存储访问。这样做的主要问题有
|
||||
|
||||
|
||||
开发困难。程序员在开发时要知道自己存储的数据在哪台服务器。
|
||||
|
||||
运维困难。增加服务器的时候,需要开发配合,故障的时候也很难排查问题。
|
||||
|
||||
|
||||
现状一定是有问题的,需要我们去解决。有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有,但是现成的方案也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自己开发一套系统才能解决问题。这样,后面想做的一切才能顺理成章。
|
||||
|
||||
当你想做一个新东西,它必须要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律。如果当前没有问题呢?你相信我,这个世界不可能没有问题的,重要的是你要能发现问题。就像你做的东西将来也一定会有问题,因为现在的产品在将来一定会落伍,但那已经不再是你的问题。
|
||||
|
||||
技术只是手段,技术不落在正确的问题上一点用也没有,而落在错误的问题上甚至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什么是正确的问题,你需要自己去思考和发现。
|
||||
|
||||
|
||||
|
||||
前一页说完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引出了我们必须要自己开发一个海量数据处理系统,这一页就要说明这个产品的定位,也就是“海量分布式透明KV存储引擎”,这个引擎能够实现的业务价值就是能够支撑阿里巴巴未来各个主要产品的海量数据存储访问需求。
|
||||
|
||||
这两页是整个PPT的灵魂,管理层如果对第一页提出的问题不认可,又对第二页产品要实现的价值不以为然,那基本上这个项目也就凉凉了。
|
||||
|
||||
如果到这里没有问题,得到认可,那下一步就要趁热打铁,突出项目的创新和特点。
|
||||
|
||||
|
||||
|
||||
产品的功能目标和非功能目标要清晰、要有亮点,和业界主流产品比要有竞争优势(用红色字体标出),要更贴合公司的业务场景。Doris的主要功能目标是提供KV存储,非功能目标包括在运维上要实现集群易于管理,具有自我监控和自动化运维功能,不需要专业运维人员维护;要支持集群线性伸缩,平滑扩容;具有自动容错和故障转移的高可用性;高并发情况下快速响应的高性能性;支持未来功能持续升级的可扩展性。
|
||||
|
||||
|
||||
|
||||
技术指标也要亮眼,至少不能明显低于当前主流同类产品的指标。当时Doris根据阿里巴巴的内部使用需求场景,支持所有的B2B业务的KV存储,因此设计目标是未来部署一个100~10000台服务器的集群规模,并不支持无限伸缩。如果前面说过别的产品的缺点,这里也要对应说明自己强在哪里。
|
||||
|
||||
设计指标的设定,既不能低,如果比目前主流同类产品的指标还要差,自己再开发这样的产品就没有意义;也不能太高,如果设定太高,过度承诺,让老板、用户对你未来交付的产品抱有太高的期望,将来稍有不慎,无法达到期望,不但对产品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大家对你的人品都会产生怀疑。做好对别人的期望管理,让大家对你既充满期待,又不至于不切实际,不但对你的职业发展大有帮助,应用到生活中也会获益良多。
|
||||
|
||||
到这里,问题也说了、方向也有了、设计指标也定了,究竟能不能开发出满足设计目标的产品,就看后面的PPT把核心架构和关键设计讲清楚,要证明自己有把握、有能力做到。
|
||||
|
||||
到底如何证明自己能做到,且听下回分解。
|
||||
|
||||
思考题
|
||||
|
||||
在你的工作环境中,哪些工作是更有技术挑战和难度的工作?现在是否有人在做?如果你想做,该如何说服上司支持你?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28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2从阿里内部产品看海量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下):架构与创新.md
Normal file
128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2从阿里内部产品看海量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下):架构与创新.md
Normal file
@ -0,0 +1,128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22 从阿里内部产品看海量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下):架构与创新
|
||||
上一期,Doris提出了目前阿里巴巴海量KV存储方面的问题,给出了Doris的业务价值、设计目标和技术指标。但是Doris项目组还必须证明自己有已经经过论证的架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前面设定的目标,立项后可以迅速启动执行,不需要再去摸索尝试,风险可以把控。
|
||||
|
||||
因此,PPT后面的内容主要就是阐述Doris的架构方案和创新设计。
|
||||
|
||||
|
||||
|
||||
Doris是一种支持Key、Value数据结构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分布式路由、分布式集群伸缩、分布式数据冗余与失效转移。所以Doris把分布式存储系统很重要的一块,也就是数据存储部分转移出去,使用第三方软件完成,当时选择Berkeley DB作为Doris的底层存储Store,Doris自己专注于分布式技术实现。
|
||||
|
||||
Doris的主要访问模型是,应用程序KV Client启动后,连接控制中心Administration,从控制中心获得整个Doris集群的服务器部署信息及路由算法,Client使用Key作为参数进行路由计算,计算得到集群中某些服务器作为当前Key、Value数据存储的服务器节点;然后KV Client使用自定义的通信协议将数据和命令传输给服务器上的Data Server组件,DataServer再调用本地的Berkeley DB将数据存储到本地磁盘。
|
||||
|
||||
Doris的核心技术就是这个架构模型上创新性地实现了自己独特的分区路由算法、失效转移策略、集群伸缩设计方案。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将这个三个技术创新申请了技术专利。下面我们重点看下这三个技术创新。
|
||||
|
||||
分区路由算法
|
||||
|
||||
|
||||
|
||||
Doris采用一种基于虚拟节点的分区路由算法,Key使用余数Hash算法计算得到虚拟节点下标。
|
||||
|
||||
虚拟节点下标 = hash(md5(key)) mod 虚拟节点个数
|
||||
|
||||
|
||||
虚拟节点和物理服务器节点之间计算建立一个映射关系,通过映射关系查找实际要访问的物理服务器IP地址。
|
||||
|
||||
路由算法在初始化的时候就预先设立一个较大的数字,比如100000,当存储服务器集群需要伸缩的时候,要增加一个服务器,虚拟节点和下标计算算法不变,仅仅调整虚拟节点和物理服务器节点的映射关系就可以了,如PPT中图2所示。
|
||||
|
||||
这种基于虚拟节点的分区路由算法相对于传统的一致性Hash路由算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数据负载均衡,即数据在各个服务器上的存储分布更加均衡。在集群伸缩、增加服务器的时候可以做到更少迁移数据。在实践中,这种算法的一个更大优势是,如果将物理存储的文件系统和虚拟节点关联,即一个虚拟节点对应一个物理存储文件,那么当集群扩容,进行数据迁移的时候,就可以以文件为单位进行数据拷贝,这样迁移速度和运维成本都非常低。
|
||||
|
||||
这个基于虚拟节点的分区路由算法的关键难点是,如何计算虚拟节点与物理节点的映射关系,特别是在增加服务器的时候,如何重新计算这个映射关系,使新的映射关系依然处于负载均衡的状态,也就是每个物理节点映射的虚拟节点个数差不太多相同。
|
||||
|
||||
|
||||
|
||||
项目组抽象了一个数学公式完成映射关系的计算,你可以看上面PPT示例。
|
||||
|
||||
失效转移策略
|
||||
|
||||
在前面在技术指标上,曾经承诺Doris的可用性为99.997%,保证数据可用性的策略主要是数据存储冗余备份和数据访问失效转移。
|
||||
|
||||
我们先看下Doris如何实现冗余备份。
|
||||
|
||||
|
||||
|
||||
Doris将存储服务器集群分成多个group(默认情况下为2个group),数据写操作的时候,根据分区路由算法,在每个group里计算一个服务器地址,异步并发同时向多个group的服务器上写入数据,以此保证数据有多个备份。
|
||||
|
||||
|
||||
|
||||
当KV Client访问某台服务器失败的时候,Doris会启动失效转移策略。具体来说,Doris将失效分为三种情况:瞬时失效、临时失效、永久失效,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失效转移策略。
|
||||
|
||||
|
||||
|
||||
当第一次不能访问服务器的时候,Doris认为这是瞬时失效,会进行访问重试,如果三次重试后仍然失败,就会把失败信息提交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检测该服务器心跳是否正常,并进行尝试访问,如果访问失败,就将该服务器标记为临时失效,并通知所有KV Client应用程序。
|
||||
|
||||
|
||||
|
||||
KV Client应用程序收到服务器失效通知的时候,启动临时失效策略,将原本需要写入到失效节点(图中的物理节点2)的数据写入临时日志节点(图中的物理节点X),而读操作则只访问正常的物理节点1。
|
||||
|
||||
当临时失效节点2恢复正常运行,系统会将失效期间写入临时日志节点X的数据合并恢复到物理节点2,这段时间物理节点2只提供写服务,不提供读服务。当所有数据恢复完毕,集群访问恢复正常。
|
||||
|
||||
|
||||
|
||||
而对于永久失效的节点,需要添加新的服务器以代替下线的服务器,基本策略就是将另一个group正常使用的服务器数据拷贝到新添加的服务器上即可。
|
||||
|
||||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种失效转移过程,除了服务器永久失效后,需要工程师手动添加服务器,并到控制中心添加新服务器配置、激活启用外,其他情况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全部自动化完成。
|
||||
|
||||
集群伸缩设计
|
||||
|
||||
分布式系统的一个重要设计目标是集群弹性可伸缩,如果当前的服务器数目不能满足业务的负载压力要求,那么就添加更多的服务器去增强处理能力。对于分布式数据存储服务器的伸缩性扩容而言,必然伴随着数据的迁移,就是将原先服务器中的部分数据迁移到新的服务器上。
|
||||
|
||||
|
||||
|
||||
具体过程为:
|
||||
|
||||
1.向集群中一个分组group添加新的物理服务器,部署并启动Doris服务器进程。
|
||||
|
||||
2.将这个group的所有服务器设置为临时失效。
|
||||
|
||||
3.使用路由算法重新计算加入服务器后的虚拟节点分布,并把需要迁移的虚拟节点对应的物理文件拷贝到新服务器上。
|
||||
|
||||
4.设置group所有服务器临时失效恢复,将扩容期间的数据更新写回到这些服务器。
|
||||
|
||||
至此,PPT最前面提出的设计目标,经过一系列的关键技术设计分析,证明是技术是可行的,风险是可控的,可以启动开发了。
|
||||
|
||||
实际上当时项目组大概花了半年的时间开发Doris系统,部署上线以后,阿里巴巴多个业务产品接入Doris,并在极少运维的情况下,无故障运行了数年。后来服务器集群经过几次扩容,规模达到数百台服务器,实践证明当时的设计是经得起考验的。
|
||||
|
||||
最后,我想再说一下关于专利的事。公司一般都是希望能够申请更多的技术专利,这样在跟其他公司进行专利大战的时候才能做到“手中有枪,心中不慌”,特别是在遇到“专利流氓”的时候。所以大部分公司对工程师申请技术专利都比较支持。
|
||||
|
||||
大一点的公司法务部门通常会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律师,他们会帮助工程师申请技术专利,工程师只要按照一般写技术文档的写法写一个技术交底书给公司律师,律师审核后会让专门的专利代理公司帮助编写专门的技术专利申请书,所以工程师申请专利的工作量并不大。
|
||||
|
||||
很多公司为了支持申请技术专利,会有很多奖励,比如申请成功一个专利会有几万的奖励,这对于工程师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做技术的同学可以关注下自己公司的专利奖励政策,如果还没有相关的专利奖励,正好你也可以借此机会说服公司管理层在这方面增加一些激励,这是一件利国家、利公司、利自己的好事。
|
||||
|
||||
小结
|
||||
|
||||
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是分布式系统中最有技术挑战的领域之一。其他的各种分布式系统,由于对数据的一致性和系统的可用性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所以技术难度和挑战相对没有分布式存储系统这么高。自己参与设计、开发这样的系统,会对分布式系统,乃至大数据系统有更深刻地理解,希望这两期专栏能引导你从开发者的视角,看待分布式大数据系统是如何设计开发出来的,从而对大数据技术有新的认识和领悟。
|
||||
|
||||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有技术挑战的项目,可以尽量找机会去参与,你能收获的不仅仅是最终开发出来的产品和公司的认可,还有自己技术的提升和更有想象力的职业前景。
|
||||
|
||||
思考题
|
||||
|
||||
今天的文中提到,Doris的分区路由算法在设计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计算虚拟节点和物理节点的映射关系。但是最后在开发过程中,项目组并没有使用这个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你能想到的实现算法还有什么呢?
|
||||
|
||||
你也可以在Doris的源代码中找到相关代码,分析Doris的最终实现算法和你的思考有什么异同。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扩展阅读:
|
||||
|
||||
对专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阅读Doris产品申请的三个技术专利:
|
||||
|
||||
http://www.soopat.com/Patent/201110325238
|
||||
|
||||
http://www.soopat.com/Patent/201110294092
|
||||
|
||||
http://www.soopat.com/Patent/201110285802
|
||||
|
||||
Doris源代码地址:
|
||||
|
||||
https://github.com/itisaid/Doris
|
||||
|
||||
|
||||
|
||||
|
11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3大数据基准测试可以带来什么好处?.md
Normal file
11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3大数据基准测试可以带来什么好处?.md
Normal file
@ -0,0 +1,116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23 大数据基准测试可以带来什么好处?
|
||||
2012年的时候,Hadoop已经日趋成熟,Intel的大数据团队也正准备寻找新的技术研究方向。当时,我们对比测试了多个新出来的大数据技术产品,最终选择了Spark重点跟进参与。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作出这个决定是基于大数据基准测试,而使用的对比测试工具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大数据基准测试工具HiBench。
|
||||
|
||||
大数据作为一个生态体系,不但有各种直接进行大数据处理的平台和框架,比如HDFS、MapReduce、Spark,还有很多周边的支撑工具,而大数据基准测试工具就是其中一个大类。
|
||||
|
||||
大数据基准测试的应用
|
||||
|
||||
大数据基准测试的主要用途是对各种大数据产品进行测试,检验大数据产品在不同硬件平台、不同数据量、不同计算任务下的性能表现。
|
||||
|
||||
上面这样讲大数据基准测试的用途可能比较教条,我举两个例子你就能明白它的应用有多么重要了。
|
||||
|
||||
还是回到2012年,当时Hive只能做离线的SQL查询计算,无法满足数据分析师实时交互查询的需求,业界需要一款更快的ad hoc query(即席查询,一种非预设查询的SQL访问)工具。在这种情况下,Cloudera推出了准实时SQL查询工具Impala。Impala兼容Hive的Hive QL语法和Hive MetaSotre,也支持Hive存储在HDFS的数据表,但是放弃了Hive较慢的MapReduce执行引擎,而是基于MPP(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大规模并行处理)的架构思想重新开发了自己的执行引擎,从而获得更快的查询速度。
|
||||
|
||||
由于Cloudera在大数据领域的巨大权威,加上人们对快速SQL查询的期待,Impala在刚推出的时候,受到大数据业界的极大瞩目。当时,我也立即用四台服务器部署了一个小集群,利用大数据基准测试工具HiBench对Impala和Hive做了一个对比测试。
|
||||
|
||||
|
||||
|
||||
但是经过对比测试以后,我发现情况并不乐观。Impala性能有优势的地方在于聚合查询,也就是用group by查询的SQL语句;而对于连接查询,也就是用join查询的SQL语句性能表现很差。我进一步阅读Impala的源代码,对设计原理和架构进行分析后,得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适合Impala的应用场景有两类:
|
||||
|
||||
|
||||
一类是简单统计查询,对单表数据进行聚合查询,查看数据分布规律。
|
||||
|
||||
一类是预查询,在进行全量数据的SQL查询之前,对抽样数据进行快速交互查询,验证数据分析师对数据的判断,方便数据分析师后续设计全量数据的查询SQL,而全量数据的SQL还是要运行在Hive上。
|
||||
|
||||
|
||||
这样Impala就有点尴尬了,它的定位似乎只是Hive的附属品。这就好比Impala是餐前开胃菜和餐后甜点,而正餐依然是Hive。
|
||||
|
||||
但是Cloudera却对Impala寄予厚望,后来我和Cloudera的工程师聊天,得知他们投入了公司近一半的工程师到Impala的开发上,我还是有点担心。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了,Impala经过不断迭代,相比最开始的性能有了很大改进,但是我想,Impala依然没有承担起Cloudera对它的厚望。
|
||||
|
||||
跟Impala相对应的是,同样是2012年,Intel大数据团队用大数据基准测试工具HiBench对Spark和MapReduce做了对比测试后发现,Spark运行性能有令人吃惊的表现。当时Intel大数据团队的负责人戴老师(Jason Dai)立即飞到美国,跟当时开发Spark的UC Berkeley的AMP实验室交流,表示Intel愿意参与到Spark的开发中。Spark也极其希望有业界巨头能够参与其中,开发代码尚在其次,重要的是有了Intel这样的巨头背书,Spark会进一步得到业界的认可和接受。
|
||||
|
||||
所以Intel成了Spark最早的参与者,加速了Spark的开发和发展。当2013年Spark加入Apache的开源计划,并迅速成为Apache的顶级项目,风靡全球的大数据圈子时,Intel作为早期参与者,也得到了业界的肯定,使Intel在大数据领域可以保持持续的影响力。
|
||||
|
||||
在这个案例里,所有各方都是赢家,Spark、Intel、Apache,乃至整个大数据行业,我作为Intel参与Spark早期开发的工程师,也都因此而受益。这也是我关于工作的一个观点:好的工作不光是对公司有利,对员工也是有利的。工作不是公司在压榨员工的过程,而是公司创造价值,同时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
||||
|
||||
而如何才能创造出好的工作也不只是公司的责任,主要还是要靠员工自己,去发现哪些事情能够让自己、公司、社会都获益,然后去推动这些事情的落实,虽然有的时候推动比发现更困难。同时拥有发现和推动能力的人,毫无例外都是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比如专栏前面也提到的Intel的戴老师,这些人都是我工作的榜样。
|
||||
|
||||
大数据基准测试工具HiBench
|
||||
|
||||
大数据基准测试工具有很多,今天我重点为你介绍前面我多次提到的,也是Intel推出的大数据基准测试工具HiBench。
|
||||
|
||||
HiBench内置了若干主要的大数据计算程序作为基准测试的负载(workload)。
|
||||
|
||||
|
||||
Sort,对数据进行排序大数据程序。
|
||||
|
||||
WordCount,前面多次提到过,词频统计大数据计算程序。
|
||||
|
||||
TeraSort,对1TB数据进行排序,最早是一项关于软件和硬件的计算力的竞赛,所以很多大数据平台和硬件厂商进行产品宣传的时候会用TeraSort成绩作为卖点。
|
||||
|
||||
Bayes分类,机器学习分类算法,用于数据分类和预测。
|
||||
|
||||
k-means聚类,对数据集合规律进行挖掘的算法。
|
||||
|
||||
逻辑回归,数据进行预测和回归的算法。
|
||||
|
||||
SQL,包括全表扫描、聚合操作(group by)、连接操作(join)几种典型查询SQL。
|
||||
|
||||
PageRank,Web排序算法。
|
||||
|
||||
|
||||
此外还有十几种常用大数据计算程序,支持的大数据框架包括MapReduce、Spark、Storm等。
|
||||
|
||||
对于很多非大数据专业人士而言,HiBench的价值不在于对各种大数据系统进行基准测试,而是学习大数据、验证自己大数据平台性能的工具。
|
||||
|
||||
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入门大数据的工程师而言,在自己的电脑上部署了一个伪分布式的大数据集群可能并不复杂,对着网上的教程,顺利的话不到1个小时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大数据集群。
|
||||
|
||||
但是,接下来呢?开发MapReduce程序、打包、部署、运行,可能这里每一步都会遇到很多挫折。即使一切顺利,但顾名思义对于“大数据”来说,需要大量的数据才有意义,那数据从哪儿来呢?如果想用一些更复杂的应用体验下大数据的威力,可能遇到的挫折就更多了,所以很多人在安装了Hadoop以后,然后就放弃了大数据。
|
||||
|
||||
对于做大数据平台的工程师,如果等到使用者来抱怨自己维护的大数据平台不稳定、性能差的时候,可能就有点晚了,因为这些消息可能已经传到老板那里了。所以必须自己不停地跑一些测试,了解大数据平台的状况。
|
||||
|
||||
有了HiBench,这些问题都很容易就可以解决,HiBench内置了主要的大数据程序,支持多种大数据产品。最重要的是使用特别简单,初学者可以把HiBench当作学习工具,可以很快运行起各种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工程师也可以用HiBench测试自己的大数据平台,验证各种大数据产品的性能。
|
||||
|
||||
HiBench使用非常简单,只需要三步:
|
||||
|
||||
1.配置,配置要测试的数据量、大数据运行环境和路径信息等基本参数。
|
||||
|
||||
2.初始化数据,生成准备要计算的数据,比如要测试1TB数据的排序,那么就生成1TB数据。
|
||||
|
||||
3.执行测试,运行对应的大数据计算程序。
|
||||
|
||||
具体初始化和执行命令也非常简单,比如要生成数据,只需要运行bin目录下对应workload的prepare.sh就可以自动生成配置大小的数据。
|
||||
|
||||
bin/workloads/micro/terasort/prepare/prepare.sh
|
||||
|
||||
|
||||
要执行大数据计算,运行run.sh就可以了。
|
||||
|
||||
bin/workloads/micro/terasort/hadoop/run.sh
|
||||
bin/workloads/micro/terasort/spark/run.sh
|
||||
|
||||
|
||||
小结
|
||||
|
||||
同一类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绝不会只有一个,技术产品也不会只有一个,比如大数据领域,从Hadoop到Spark再到Flink,各种大数据产品层出不穷,那么如何对比测试这些大数据产品,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它们各自的优势是什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基准测试工具,通过基准测试工具,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我们想测试的结果。
|
||||
|
||||
所以除了大数据,在很多技术领域都有基准测试,比如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硬件等。前几年手机领域的竞争聚焦在配置和性能上,各路发烧友们比较手机优劣的时候,口头禅就是“跑个分试试”,这也是一种基准测试。
|
||||
|
||||
因此基准测试对这些产品而言至关重要,甚至攸关生死。得到业界普遍认可的基准测试工具就是衡量这些产品优劣的标准,如果能使基准测试对自己的产品有利,更是涉及巨大的商业利益。我在Intel开始做SQL引擎开发,后来做Spark开发,需要调查各种数据库和大数据的基准测试工具,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发现华为这家公司还是很厉害的,在很多基准测试标准的制定者和开发者名单中,都能看到华为的名字,而且几乎是唯一的中国公司。
|
||||
|
||||
有时候我们想要了解一个大数据产品的性能和用法,看了各种资料花了很多时间,最后得到的可能还是一堆不靠谱的N手信息。但自己跑一个基准测试,也许就几分钟的事,再花点时间看看测试用例,从程序代码到运行脚本,很快就能了解其基本用法,更加省时、高效。
|
||||
|
||||
思考题
|
||||
|
||||
今天文章的Impala VS Hive的基准测试报告里,发现当数量很大的时候做join查询,Impala会失去响应,是因为Impala比Hive更消耗内存,当内存不足时,就会失去响应。你能否从Impala的架构和技术原理角度分析为什么Impala比Hive更消耗内存?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17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4从大数据性能测试工具Dew看如何快速开发大数据系统.md
Normal file
117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4从大数据性能测试工具Dew看如何快速开发大数据系统.md
Normal file
@ -0,0 +1,117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24 从大数据性能测试工具Dew看如何快速开发大数据系统
|
||||
我们在Spark性能优化案例分析这一期中,通过对大量的Spark服务器的性能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了Spark在程序代码和运行环境中的各种性能问题,并做了相应优化,使Spark运行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
||||
|
||||
|
||||
|
||||
很多同学也在问,这些可视化的性能数据从何而来呢?如何在图中将性能指标和任务进度结合起来,可以一目了然看清应用在不同运行阶段的资源使用状况呢?事实上,当时为了进行Spark性能优化,我和团队小伙伴们开发了一个专门的大数据性能测试工具Dew。
|
||||
|
||||
Dew设计与开发
|
||||
|
||||
Dew自身也是一个分布式的大数据系统,部署在整个Hadoop大数据集群的所有服务器上。它可以实时采集服务器上的性能数据和作业日志,收集起来以后解析这些日志数据,将作业运行时间和采集性能指标的时间在同一个坐标系绘制出来,就得到上面的可视化性能图表。Dew的部署模型如下。
|
||||
|
||||
|
||||
|
||||
从图中看,Dew的核心进程有两种,一种是Dew Master进程Herse,另一种是管理集群中每台服务器的Dew Agent进程DewDrop,Dew Agent监控整个Hadoop集群的每台服务器。Herse独立部署一台服务器,而DewDrop则和HDFS的DataNode、Yarn的NodeManager部署在大数据集群的其他所有服务器上,也就是每台服务器都同时运行DataNode、NodeManager、DewDrop进程。
|
||||
|
||||
Dew Master服务器上配置好Agent服务器的IP,运行下面的命令就可以启动整个Dew集群。
|
||||
|
||||
sbin/start-all.sh
|
||||
|
||||
|
||||
Master进程Herse和每一台服务器上的Agent进程DewDrop都会启动起来,DewDrop进程会向Herse进程注册,获取自身需要执行的任务,根据任务指令,加载任务可执行代码,启动Drop进程内的service,或者独立进程service,即各种App。整个启动和注册时序请看下面这张图。
|
||||
|
||||
|
||||
|
||||
所以我们看Dew的架构,其自身也是一个典型的主从结构的大数据系统。跟所有其他的大数据系统一样,Dew也要有一套底层通信体系和消息传输机制。
|
||||
|
||||
当时我们的目标只是想做大数据性能测试与分析,进而优化Spark源代码。所以开发一个分布式大数据性能测试工具是辅助手段,本身不是最主要的目标,所以不可能花太多精力在系统开发上。所以需要寻找一个可以快速开发分布式底层通信体系和消息传输机制的编程框架。
|
||||
|
||||
很快,我们将目标锁定在Akka,这是一个可以同时支持并发编程、异步编程、分布式编程的编程框架,提供了Java和Scala两种编程语言接口,最关键的是Akka非常简单易用。
|
||||
|
||||
最后我们用Akka搭建了Dew的底层通信和消息传输机制,核心代码只有不到100行,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就开发完成了。一个Master-Slave架构的大数据系统的基本框架就搭建起来了,后面加入分布式集群性能数据采集、日志收集也没花多少时间,很快就输出了我们前面看到的那些Spark性能图表,接着就可以开始对Spark做优化了。
|
||||
|
||||
如果你不太熟悉Akka,看完上面的内容,肯定会对这个如此强大又简单的Akka充满好奇。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Akka的原理和应用。
|
||||
|
||||
Akka原理与应用
|
||||
|
||||
Akka使用一种叫Actor的编程模型,Actor编程模型是和面向对象编程模型平行的一种编程模型。面向对象认为一切都是对象,对象之间通过消息传递,也就是方法调用实现复杂的功能。
|
||||
|
||||
而Actor编程模型认为一切都是Actor,Actor之间也是通过消息传递实现复杂的功能,但是这里的消息是真正意义上的消息。不同于面向对象编程时,方法调用是同步阻塞的,也就是被调用者在处理完成之前,调用者必须阻塞等待;给Actor发送消息不需要等待Actor处理,消息发送完就不用管了,也就是说,消息是异步的。
|
||||
|
||||
面向对象能够很好地对要解决的问题领域进行建模,但是随着摩尔定律失效,计算机的发展之道趋向于多核CPU与分布式的方向,而面向对象的同步阻塞调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并发与线程安全问题,使得其在新的编程时代相形见绌。而Actor编程模型很好地利用了多核CPU与分布式的特性,可以轻松实现并发、异步、分布式编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
|
||||
|
||||
事实上,Actor本身极为简单,下面是一个Scala语言的Actor例子。
|
||||
|
||||
class MyActor extends Actor {
|
||||
val log = Logging(context.system, this)
|
||||
|
||||
|
||||
def receive = {
|
||||
case "test" ⇒ log.info("received test")
|
||||
case _ ⇒ log.info("received unknown message")
|
||||
}
|
||||
}
|
||||
|
||||
|
||||
一个Actor类最重要的就是实现receive方法,在receive里面根据Actor收到的消息类型进行对应的处理。而Actor之间互相发送消息,就可以协作完成复杂的计算操作。
|
||||
|
||||
Actor之间互相发送消息全部都是异步的,也就是说,一个Actor给另一个Actor发送消息,并不需要等待另一个Actor返回结果,发送完了就结束了,自己继续处理别的事情。另一个Actor收到发送者的消息后进行计算,如果想把计算结果返回给发送者,只需要给发送者再发送一个消息就可以了,而这个消息依然是异步的。
|
||||
|
||||
这种全部消息都是异步,通过异步消息完成业务处理的编程方式也叫响应式编程,Akka的Actor编程就是响应式编程的一种。目前已经有公司在尝试用响应式编程代替传统的面向对象编程,去开发企业应用和网站系统,如果这种尝试成功了,可能会对整个编程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
||||
|
||||
Akka实现异步消息的主要原理是,Actor之间的消息传输是通过一个收件箱Mailbox完成的,发送者Actor的消息发到接收者Actor的收件箱,接收者Actor一个接一个地串行从收件箱取消息调用自己的receive方法进行处理。这个过程请看下面的图。
|
||||
|
||||
|
||||
|
||||
发送者通过调用一个Actor的引用ActorRef来发送消息,ActorRef将消息放到Actor的Mailbox里就返回了,发送者不需要阻塞等待消息被处理,这是和传统的面向对象编程最大的不同,对象一定要等到被调用者返回结果才继续向下执行。
|
||||
|
||||
通过这种异步消息方式,Akka也顺便实现了并发编程:消息同时异步发送给多个Actor,这些Actor看起来就是在同时执行,即并发执行。
|
||||
|
||||
当时Dew使用Akka,主要用途并不是需要Akka的并发、异步特性,而是主要用到它的分布式特性。
|
||||
|
||||
Akka创建Actor需要用ActorSystem创建。
|
||||
|
||||
val system = ActorSystem("pingpong")
|
||||
|
||||
val pinger = system.actorOf(Props[Pinger], "pinger")
|
||||
|
||||
|
||||
当Actor的Props配置为远程的方式,就可以监听网络端口,从而进行远程消息传输。比如下面的Props配置sampleActor监听2553端口。
|
||||
|
||||
akka {
|
||||
actor {
|
||||
deployment {
|
||||
/sampleActor {
|
||||
remote = "akka.tcp://[email protected]:2553"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使用Akka编程,写一个简单的Actor,实现receive方法,配置一个远程的Props,然后用main函数调用ActorSystem启动,就得到了一个可以远程通信的JVM进程。使用Akka,Dew只用了100多行代码,就实现了一个Master-Slave架构的分布式集群。
|
||||
|
||||
小结
|
||||
|
||||
现在微服务架构大行其道,如果用Akka的Actor编程模型,无需考虑微服务架构的各种通信、序列化、封装,只需要将想要分布式部署的Actor配置为远程模式就可以了,不需要改动任何一行代码。是不是很酷呢?
|
||||
|
||||
此外,Actor的交互方式看起来是不是更像人类的交互方式?拜托对方一件事情,说完需求就结束了,不需要傻傻地等在那里,该干嘛干嘛。等对方把事情做完了,再过来跟你说事情的结果,你可以根据结果决定下一步再做什么。
|
||||
|
||||
人类社会的主要组织方式是金字塔结构,老板在最上面,各级领导在中间,最下面是普通干活的员工。所以一个理想的Actor程序也是同样,采用金字塔的结构,顶层Actor负责总体任务,将任务分阶段、分类以后交给下一级多个Actor,下一级Actor拆分成具体的任务交给再下一级更多的Actor,众多的底层Actor完成具体的细节任务。
|
||||
|
||||
这种处理方式非常符合大数据的计算,大数据计算通常都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处理一个数据集的多个分片,这样用Actor模型正好可以对应上。所以我们看到有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直接用Akka实现,它们程序简单,运行也很良好,比如大数据流处理系统Gearpump。
|
||||
|
||||
思考题
|
||||
|
||||
我们前面提到,Akka的远程Actor可以实现分布式服务,我在专栏第15期的思考题提到过基于消息的流式架构,那么能否用Akka实现一个流式的分布式服务呢?如果可以,对于一个典型的Web请求,比如注册用户,这样的流式分布式服务处理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59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5模块答疑:我能从大厂的大数据开发实践中学到什么?.md
Normal file
59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5模块答疑:我能从大厂的大数据开发实践中学到什么?.md
Normal file
@ -0,0 +1,59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25 模块答疑:我能从大厂的大数据开发实践中学到什么?
|
||||
你好,我是李智慧,又到了我们模块答疑的时间了。在这个模块里,我主要讲了大数据开发的实践,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聊聊我在大厂里学到哪些经验。
|
||||
|
||||
软件编程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编写的程序直接供最终用户使用,针对用户需求进行开发,可以说绝大多数工程师开发的绝大多数程序都属于这一种;还有一种是编写的程序供其他工程师使用,大到全球通用的各种编程语言、编程框架、虚拟机、大数据系统,小到公司内部,甚至团队内部自己开发的各种工具、框架,以及应用系统内的非业务模块,都是属于这一种。
|
||||
|
||||
一般说来,后一种编程因为输出的程序要给其他工程师使用,接受专业同行的审视,而且被复用的次数更多,更偏向底层,所以通常技术难度更高一点,开发这样的软件对工程师的技能提升也更高一点。技术产品难度有难易之分,正如工程师水平也分高下,但是两者之间却没有必然联系。
|
||||
|
||||
这些年,我在各种不同的公司工作过,在几个人的小作坊开发过只有几个人使用的所谓ERP系统,也在所谓的大厂参与过全球顶级的大数据系统的开发,据我所见,优秀的人哪里都有,大厂里优秀工程师更多一些,但是小作坊里有时候也卧虎藏龙。
|
||||
|
||||
导致工程师技术水平不同的不在于是大厂还是小作坊,大厂里有十几年如一日拧螺丝钉的人,在一个极其狭窄的技术产品里重复技术细节的工作,对这些年的技术进步几乎一无所知;小作坊也有自己开发整套技术框架的人,虽说是重复造轮子,但是因为造过,所以对软件开发的关键技术和架构设计有更深刻的领悟,软件设计能力和编程技巧通常也更胜一筹。
|
||||
|
||||
如果你有机会在大厂参与核心产品的开发固然好,如果没有,也大可不必遗憾,决定你技术水平和发展前景的最主要因素,不在于公司,而在于你所做的事。小厂因为人少事多,所以你反而可能有更多机会开发一些有技术难度的软件,比如为提高开发效率而给其他工程师开发一些工具,或者为公司开发一些框架供所有项目使用。
|
||||
|
||||
但是这些有技术难度的软件,能让你提高技术水平获得更好成长空间的开发工作,通常又不被公司重视,因为小公司做业务尚且忙不过来,去开发什么工具、框架,在老板看来简直是不务正业。而老板也很难慧眼识珠,安排你去做这些看起来不那么要紧的事。所以你需要自己去争取机会,有时候甚至要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做,等有了初步效果,能真正提高公司的效率后,你也会得到更多信任和机会去专门持续进行基础技术产品的开发。
|
||||
|
||||
大数据技术领域因为通常不用直接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所以大数据开发者有更多机会去做一些底层技术方面的开发工作,比如开发大数据平台整合公司的数据和各类系统;开发数据爬虫获取外部的数据资源;开发ETL工具转换公司的各类数据,这些技术也是专栏下一个模块的主要内容。通过开发这些软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业务价值,另一方面对自身的技术水平提升也大有帮助。
|
||||
|
||||
前面我说过,身在大厂并不会保证你一定能参与开发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更不能保证你的技术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但是我自己在阿里巴巴、在Intel工作时还是学到了很多,前面专栏分享的很多内容,都是我在这些地方学习到的。这里我再和你分享一个我在Intel学到的关于学习的方法。
|
||||
|
||||
在Intel之前,我学习技术主要就是从网上搜索各种乱七八糟的资料,有的时候运气好,资料比较好,学习的速度和掌握的深度就好一些;有时候运气差,就会走很多弯路。但是在Intel,我发现一些比较厉害的同事,他们学习一样新技术的时候,不会到处乱找资料,而是直接读原始论文。通过原始论文掌握核心设计原理以后,如果需要进一步学习,就去官网看官方文档;如果还需要再进一步参与开发,就去读源代码。
|
||||
|
||||
我刚开始读论文时感觉很费劲,但是后面习惯以后,发现读论文真的是最快的学习方法,因为最核心的东西就在其中,一旦看懂,就真的懂了,而且可以触类旁通,整个软件从使用到开发,很多细节通过脑补就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而且越是优秀的产品,越是厉害的作者,论文反而越是容易读懂,可能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真的高手,自己理得越清楚,写出来的论文越是脉络清晰、结构合理、逻辑严谨。
|
||||
|
||||
后来在学习区块链的时候,读原始论文很快就理解了个中关键,反而在跟一些所谓“资深”区块链人士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在一些关键细节上常常犯迷糊,我就感到很诧异,中本聪、布特林在他们的论文中不是说得很清楚嘛。
|
||||
|
||||
下面我顺着今天的话题,来回答一下“sunlight001”同学的问题。
|
||||
|
||||
|
||||
|
||||
我认为,软件开发是一个实践性活动,不管是学习还是应用,最终都需要落到实践中。大数据技术也不例外,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深入,想要学好大数据,一定要实践。
|
||||
|
||||
而实践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
||||
|
||||
第一个层次是练习实践,我的专栏剖析架构原理居多,这是专栏定位决定的,而且学习大数据真正的难度,或者说决定你技术高度的依然是你是否理解了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原理。但是大数据的学习一定要配合练习实践,不管是Hadoop、Spark、Hive的部署,还是编程练习实践,网上的教程都有很多,step by step入门学习的资料也很多。通过这些练习实践,结合专栏的原理分析,可以由表及里,从如何上手操作,到理解背后的原理机制,最后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我看到专栏评论里很多同学贴了代码上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我们向这些同学学习。
|
||||
|
||||
通过练习实践和原理学习,掌握的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关键,真正对一个技术的掌握是需要掌握其细节,没有经过时间的积累,没有在应用中踩过各种坑、遇到各种挑战,没有对各种大数据技术思考再思考、研究再研究,就不可能掌握细节。所以,大数据实践的第二个层次是应用实践,在应用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训练自己。
|
||||
|
||||
关于公司没有接触大数据的机会,一般是两种情况,公司没有用大数据,或者公司用大数据技术,但是你接触不到。对于前一种情况,大数据的价值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你要想办法给老板献计献策,同时在同事间鼓吹大数据的好处,让老板关注大数据、使用大数据。如果最后老板决定使用大数据,那么他想到的第一个应该就是你,你的机会也就来了。
|
||||
|
||||
对于后一种情况,如果你已经经过前面的学习和练习实践,掌握了一定的大数据技术知识,申请转岗也可以,在自己的项目中引入大数据和大数据团队展开更多合作也可以,具体也会有很多办法获得应用实践的机会。
|
||||
|
||||
大数据实践的第三个层次是开发实践,大数据产品开发有两种,一种是重新开发,比如前面讲过的Doris、Dew,自己从头设计开发一个大数据系统,这样对学习的好处是可以更深刻、更全面理解大数据。另一种就是参与开源大数据产品的开发,比如前面讲过的Spark源码优化,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和全世界最顶级的工程师一起讨论问题,通过交流学习提高。我在参与Spark开发的时候,跟Databricks、Cloudera的工程师交流,这些人可能是大数据技术领域最顶级的工程师,跟他们交流收获最深刻的不是技术,而是对他们技术水平的判断,以及进而对自己技术水平的判断,并因此促使自己思考自己未来的技术发展之路与人生之路。
|
||||
|
||||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不是为你而存在的,别人根本不会在乎你的感受和你的问题,不会把你想要的东西装在精美的礼盒里打上蝴蝶结送到你的面前,也不会因为你想学习大数据而给你一个实践的机会。不过这样也好,你也不必在乎这个世界怎么看你,只要你想要,你就可以拼尽全力为自己去争取,你要为自己创造机会。
|
||||
|
||||
文章最后,我将Dr.ZZZ、纯洁的憎恶、吴科、galen这几位同学的留言,贴在今天的文稿里分享给你,希望同学们的思考也能对你有所启发。
|
||||
|
||||
|
||||
|
||||
如果你身边也有感到迷茫困惑的朋友,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0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6互联网产品+大数据产品=大数据平台.md
Normal file
0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6互联网产品+大数据产品=大数据平台.md
Normal file
10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7大数据从哪里来?.md
Normal file
10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7大数据从哪里来?.md
Normal file
@ -0,0 +1,106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27 大数据从哪里来?
|
||||
大数据就是存储、计算、应用大数据的技术,如果没有数据,所谓大数据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有技术和应用也都无从谈起。可以说,数据在大数据的整个生态体系里面拥有核心的、最无可代替的地位。很多从事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高校学者选择加入互联网企业,并不是贪图企业给的高薪,而是因为只有互联网企业才有他们做研究需要用到的大量数据。
|
||||
|
||||
技术是通用的,算法是公开的,只有数据需要自己去采集。因此数据采集是大数据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大数据的来源。数据可能来自企业内部,也可能是来自企业外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来源主要有数据库、日志、前端程序埋点、爬虫系统。
|
||||
|
||||
从数据库导入
|
||||
|
||||
在大数据技术风靡之前,关系数据库(RDMS)是数据分析与处理的主要工具,我们已经在关系数据库上积累了大量处理数据的技巧、知识与经验。所以当大数据技术出现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思考,能不能将关系数据库数据处理的技巧和方法转移到大数据技术上,于是Hive、Spark SQL、Impala这样的大数据SQL产品就出现了。
|
||||
|
||||
虽然Hive这样的大数据产品可以提供和关系数据库一样的SQL操作,但是互联网应用产生的数据却还是只能记录在类似MySQL这样的关系数据库上。这是因为互联网应用需要实时响应用户操作,基本上都是在毫秒级完成用户的数据读写操作,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数据不是为这种毫秒级的访问设计的。
|
||||
|
||||
所以要用大数据对关系数据库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必须要将数据从关系数据库导入到大数据平台上。上一期我提到了,目前比较常用的数据库导入工具有Sqoop和Canal。
|
||||
|
||||
Sqoop是一个数据库批量导入导出工具,可以将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批量导入到Hadoop,也可以将Hadoop的数据导出到关系数据库。
|
||||
|
||||
Sqoop数据导入命令示例如下。
|
||||
|
||||
$ sqoop import --connect jdbc:mysql://localhost/db --username foo --password --table TEST
|
||||
|
||||
|
||||
你需要指定数据库URL、用户名、密码、表名,就可以将数据表的数据导入到Hadoop。
|
||||
|
||||
Sqoop适合关系数据库数据的批量导入,如果想实时导入关系数据库的数据,可以选择Canal。
|
||||
|
||||
Canal是阿里巴巴开源的一个MySQL binlog获取工具,binlog是MySQL的事务日志,可用于MySQL数据库主从复制,Canal将自己伪装成MySQL从库,从MySQL获取binlog。
|
||||
|
||||
|
||||
|
||||
而我们只要开发一个Canal客户端程序就可以解析出来MySQL的写操作数据,将这些数据交给大数据流计算处理引擎,就可以实现对MySQL数据的实时处理了。
|
||||
|
||||
从日志文件导入
|
||||
|
||||
日志也是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应用程序日志一方面记录了系统运行期的各种程序执行状况,一方面也记录了用户的业务处理轨迹。依据这些日志数据,可以分析程序执行状况,比如应用程序抛出的异常;也可以统计关键业务指标,比如每天的PV、UV、浏览数Top N的商品等。
|
||||
|
||||
Flume是大数据日志收集常用的工具。Flume最早由Cloudera开发,后来捐赠给Apache基金会作为开源项目运营。Flume架构如下。
|
||||
|
||||
|
||||
|
||||
从图上看,Flume收集日志的核心组件是Flume Agent,负责将日志从数据源收集起来并保存到大数据存储设备。
|
||||
|
||||
Agent Source负责收集日志数据,支持从Kafka、本地日志文件、Socket通信端口、Unix标准输出、Thrift等各种数据源获取日志数据。
|
||||
|
||||
Source收集到数据后,将数据封装成event事件,发送给Channel。Channel是一个队列,有内存、磁盘、数据库等几种实现方式,主要用来对event事件消息排队,然后发送给Sink。
|
||||
|
||||
Sink收到数据后,将数据输出保存到大数据存储设备,比如HDFS、HBase等。Sink的输出可以作为Source的输入,这样Agent就可以级联起来,依据具体需求,组成各种处理结构,比如下图的结构。
|
||||
|
||||
|
||||
|
||||
这是一个日志顺序处理的多级Agent结构,也可以将多个Agent输出汇聚到一个Agent,还可以将一个Agent输出路由分发到多个Agent,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组合。
|
||||
|
||||
|
||||
|
||||
前端埋点采集
|
||||
|
||||
前端埋点数据采集也是互联网应用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用户的某些前端行为并不会产生后端请求,比如用户在一个页面的停留时间、用户拖动页面的速度、用户选中一个复选框然后又取消了。这些信息对于大数据处理,对于分析用户行为,进行智能推荐都很有价值。但是这些数据必须通过前端埋点获得,所谓前端埋点,就是应用前端为了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而采集数据。
|
||||
|
||||
事实上,互联网应用的数据基本都是由用户通过前端操作产生的,有些互联网公司会将前端埋点数据当作最主要的大数据来源,用户所有前端行为,都会埋点采集,再辅助结合其他的数据源,构建自己的大数据仓库,进而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
||||
|
||||
对于一个互联网应用,当我们提到前端的时候,可能指的是一个App程序,比如一个iOS应用或者Android应用,安装在用户的手机或者pad上;也可能指的是一个PC Web前端,使用PC浏览器打开;也可能指一个H5前端,由移动设备浏览器打开;还可能指的是一个微信小程序,在微信内打开。这些不同的前端使用不同的开发语言开发,运行在不同的设备上,每一类前端都需要解决自己的埋点问题。
|
||||
|
||||
埋点的方式主要有手工埋点和自动化埋点。
|
||||
|
||||
手工埋点就是前端开发者手动编程将需要采集的前端数据发送到后端的数据采集系统。通常公司会开发一些前端数据上报的SDK,前端工程师在需要埋点的地方,调用SDK,按照接口规范传入相关参数,比如ID、名称、页面、控件等通用参数,还有业务逻辑数据等,SDK将这些数据通过HTTP的方式发送到后端服务器。
|
||||
|
||||
自动化埋点则是通过一个前端程序SDK,自动收集全部用户操作事件,然后全量上传到后端服务器。自动化埋点有时候也被称作无埋点,意思是无需埋点,实际上是全埋点,即全部用户操作都埋点采集。自动化埋点的好处是开发工作量小,数据规范统一。缺点是采集的数据量大,很多数据采集来也不知道有什么用,白白浪费了计算资源,特别是对于流量敏感的移动端用户而言,因为自动化埋点采集上传花费了大量的流量,可能因此成为卸载应用的理由,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在实践中,有时候只是针对部分用户做自动埋点,抽样一部分数据做统计分析。
|
||||
|
||||
介于手工埋点和自动化埋点之间的,还有一种方案是可视化埋点。通过可视化的方式配置哪些前端操作需要埋点,根据配置采集数据。可视化埋点实际上是可以人工干预的自动化埋点。
|
||||
|
||||
就我所见,在很多公司前端埋点都是一笔糊涂账。很多公司对于数据的需求没有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数据分析师、商业智能BI工程师、产品经理、运营人员、技术人员都会在数据采集这里插一脚,却没有专门的数据产品经理来统一负责数据采集的规划和需求工作。很多需要的数据没有采集,更多没用的数据却被源源不断地被采集存储起来。
|
||||
|
||||
不同于业务需求,功能和价值大多数时候都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埋点需求的价值很多时候不能直观看到,所以在开发排期上往往被当作低优先级的需求。而很多埋点也确实最后没起到任何作用,加剧了大家这种印象。老板觉得数据重要,却又看不到足够的回报,也渐渐心灰意冷。
|
||||
|
||||
所以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对待,从安排专业的人专门负责开始。
|
||||
|
||||
爬虫系统
|
||||
|
||||
通过网络爬虫获取外部数据也是公司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有些数据分析需要行业数据支撑,有些管理和决策需要竞争对手的数据做对比,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爬虫获取。
|
||||
|
||||
对于百度这样的公开搜索引擎,如果遇到网页声明是禁止爬虫爬取的,通常就会放弃。但是对于企业大数据平台的爬虫,常常被禁止爬取的数据才是真正需要的数据,比如竞争对手的数据。被禁止爬取的应用通常也会采用一些反爬虫技术,比如检查请求的HTTP头信息是不是爬虫,以及对参数进行加密等。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多花一点技术手段才能爬到想要的数据。
|
||||
|
||||
小结
|
||||
|
||||
各种形式的数据从各种数据源导入到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后,又将数据导出到数据库,完成数据的价值实现。输入的数据格式繁杂、数据量大、冗余信息多,而输出的数据则结构性更好,用更少的数据包含了更多的信息,这在热力学上,被称作熵减。
|
||||
|
||||
熵是表征系统无序状态的一个物理学参量,系统越无序、越混乱,熵越大。我们这个宇宙的熵一刻不停地在增加,当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的时候,就是宇宙寂灭之时。虽然宇宙的熵在不停增加,但是在局部,或者某些部分、某些子系统的熵却可以减少。
|
||||
|
||||
比如地球,似乎反而变得更加有序,熵正在减少,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熵在减少的系统在吸收外部能量,地球在吸收太阳的能量,实现自己熵的减少。大数据平台想要实现数据的熵的减少,也必须要吸收外部的能量,这个能量来自于工程师和分析师的算法和计算程序。
|
||||
|
||||
如果算法和程序设计不合理,那么熵可能就不会下降多少,甚至可能增加。所以大数据技术人员在审视自己工作的时候,可以从熵的视角看看,是不是输出了更有价值、更结构化的数据,是不是用更少量的数据包含了更多的信息。
|
||||
|
||||
人作为一个系统,从青壮到垂老,熵也在不停增加。要想减缓熵增的速度,必须从外部吸收能量。物质上,合理饮食,锻炼身体;精神上,不断学习,参与有价值的工作。那些热爱生活、好好学习、积极工作的人是不是看起来更年轻,而整日浑浑噩噩的人则老得更快。
|
||||
|
||||
思考题
|
||||
|
||||
前面提到,爬虫在采集数据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对方的反爬虫策略,反爬虫策略有哪些?如何应对这些反爬虫策略?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83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8知名大厂如何搭建大数据平台?.md
Normal file
83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8知名大厂如何搭建大数据平台?.md
Normal file
@ -0,0 +1,83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28 知名大厂如何搭建大数据平台?
|
||||
专栏第26期,我介绍了一个常规的大数据平台架构方案,这种架构方案是基于大数据平台Lamda架构进行设计的。事实上,业界也基本是按照这种架构模型搭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
|
||||
|
||||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淘宝、美团和滴滴的大数据平台,一方面进一步学习大厂大数据平台的架构,另一方面也学习大厂的工程师如何画架构图。通过大厂的这些架构图,你就会发现,不但这些知名大厂的大数据平台设计方案大同小异,架构图的画法也有套路可以寻觅。
|
||||
|
||||
淘宝大数据平台
|
||||
|
||||
淘宝可能是中国互联网业界较早搭建了自己大数据平台的公司,下图是淘宝早期的Hadoop大数据平台,比较典型。
|
||||
|
||||
|
||||
|
||||
淘宝的大数据平台基本也是分成三个部分,上面是数据源与数据同步;中间是云梯1,也就是淘宝的Hadoop大数据集群;下面是大数据的应用,使用大数据集群的计算结果。
|
||||
|
||||
数据源主要来自Oracle和MySQL的备库,以及日志系统和爬虫系统,这些数据通过数据同步网关服务器导入到Hadoop集群中。其中DataExchange非实时全量同步数据库数据,DBSync实时同步数据库增量数据,TimeTunnel实时同步日志和爬虫数据。数据全部写入到HDFS中。
|
||||
|
||||
|
||||
|
||||
在Hadoop中的计算任务会通过天网调度系统,根据集群资源和作业优先级,调度作业的提交和执行。计算结果写入到HDFS,再经过DataExchange同步到MySQL和Oracle数据库。处于平台下方的数据魔方、推荐系统等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就可以实时响应用户的操作请求。
|
||||
|
||||
淘宝大数据平台的核心是位于架构图左侧的天网调度系统,提交到Hadoop集群上的任务需要按序按优先级调度执行,Hadoop集群上已经定义好的任务也需要调度执行,何时从数据库、日志、爬虫系统导入数据也需要调度执行,何时将Hadoop执行结果导出到应用系统的数据库,也需要调度执行。可以说,整个大数据平台都是在天网调度系统的统一规划和安排下进行运作的。
|
||||
|
||||
DBSync、TimeTunnel、DataExchange这些数据同步组件也是淘宝内部开发的,可以针对不同的数据源和同步需求进行数据导入导出。这些组件淘宝大都已经开源,我们可以参考使用。
|
||||
|
||||
美团大数据平台
|
||||
|
||||
美团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源来自MySQL数据库和日志,数据库通过Canal获得MySQL的binlog,输出给消息队列Kafka,日志通过Flume也输出到Kafka。
|
||||
|
||||
|
||||
|
||||
Kafka的数据会被流式计算和批处理计算两个引擎分别消费。流处理使用Storm进行计算,结果输出到HBase或者数据库。批处理计算使用Hive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输出到查询系统和BI(商业智能)平台。
|
||||
|
||||
数据分析师可以通过BI产品平台进行交互式的数据查询访问,也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报表工具查看已经处理好的常用分析指标。公司高管也是通过这个平台上的天机系统查看公司主要业务指标和报表。
|
||||
|
||||
美团大数据平台的整个过程管理通过调度平台进行管理。公司内部开发者使用数据开发平台访问大数据平台,进行ETL(数据提取、转换、装载)开发,提交任务作业并进行数据管理。
|
||||
|
||||
滴滴大数据平台
|
||||
|
||||
滴滴大数据平台分为实时计算平台(流式计算平台)和离线计算平台(批处理计算平台)两个部分。
|
||||
|
||||
实时计算平台架构如下。数据采集以后输出到Kafka消息队列,消费通道有两个,一个是数据ETL,使用Spark Streaming或者Flink将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处理后记录到HDFS中,供后续批处理计算。另一个通道是Druid,计算实时监控指标,将结果输出到报警系统和实时图表系统DashBoard。
|
||||
|
||||
|
||||
|
||||
离线计算平台架构如下。滴滴的离线大数据平台是基于Hadoo 2(HDFS、Yarn、MapReduce)和Spark以及Hive构建,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自己的调度系统和开发系统。调度系统和前面其他系统一样,调度大数据作业的优先级和执行顺序。开发平台是一个可视化的SQL编辑器,可以方便地查询表结构、开发SQL,并发布到大数据集群上。
|
||||
|
||||
|
||||
|
||||
此外,滴滴还对HBase重度使用,并对相关产品(HBase、Phoenix)做了一些自定义的开发,维护着一个和实时、离线两个大数据平台同级别的HBase平台,它的架构图如下。
|
||||
|
||||
|
||||
|
||||
来自于实时计算平台和离线计算平台的计算结果被保存到HBase中,然后应用程序通过Phoenix访问HBase。而Phoenix是一个构建在HBase上的SQL引擎,可以通过SQL方式访问HBase上的数据。
|
||||
|
||||
小结
|
||||
|
||||
你可以看到,这些知名大厂的大数据平台真的是大同小异,他们根据各自场景和技术栈的不同,虽然在大数据产品选型和架构细节上略有调整,但整体思路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
||||
|
||||
不过也正是这种大同小异,让我们从各个角度更加了解大数据平台架构,对大数据平台架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
||||
|
||||
我在阿里巴巴工作期间,有一阵子不断参加各种基础技术产品的架构评审会。有一次,另一个和我一样经常参加这类会议的架构师说:“我感觉这些产品的架构怎么都一样”。被他一说,大家都纷纷点头称是,好像确实如此。
|
||||
|
||||
同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通常也是相似的。一个解决方案可以解决重复出现的同类问题,这种解决方案就叫作模式。模式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一旦一个解决方案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就会被重复尝试解决同类的问题。
|
||||
|
||||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数据产品的架构也都是差不多的,比如Hadoop 1、Yarn、Spark、Flink、Storm,这些产品的部署架构真的是太像了。
|
||||
|
||||
对于有志于成为架构师的工程师来说,一方面当然是提高自己的编程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多看看各种架构设计文档,多去参加一些架构师技术大会。在我看来,编程需要天分;而架构设计,真的是孰能生巧。
|
||||
|
||||
思考题
|
||||
|
||||
下图是腾讯的大数据平台架构,请你尝试对这个架构图的主要组件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
|
||||
|
||||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0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9盘点可供中小企业参考的商业大数据平台.md
Normal file
10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29盘点可供中小企业参考的商业大数据平台.md
Normal file
@ -0,0 +1,101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29 盘点可供中小企业参考的商业大数据平台
|
||||
专栏前面我讲了,稍具规模的互联网企业都会搭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但是有同学会问,对于更多的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而言,自己搭建大数据平台的成本是不是有点高。确实,拿一个开源的软件搭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论是人才储备还是服务器成本,似乎都有点难以承受。所幸,还有商业大数据平台可供选择。
|
||||
|
||||
今天我就来和你盘点一下可供中小企业参考的商业大数据平台。
|
||||
|
||||
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
|
||||
|
||||
Hadoop作为一个开源产品,关注的是大数据技术实现和产品功能。但是要把Hadoop这样的技术产品在企业真正应用起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企业目前的技术体系如何与Hadoop集成起来,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何实现?如何去做Hadoop的部署、优化、维护,遇到技术问题该怎么办?企业需要的功能Hadoop不支持怎么办?
|
||||
|
||||
Cloudera是最早开展商业大数据服务的公司,面向企业提供商业解决方案,也就是支持企业解决我上面所说的问题。Cloudera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为企业向大数据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同时Cloudera也开发了自己的商业产品,最主要的就是CDH。
|
||||
|
||||
|
||||
|
||||
CDH是一个大数据集成平台,将主流大数据产品都集成到这个平台中,企业可以使用CDH一站式部署整个大数据技术栈。从架构分层角度,CDH可以分为4层:系统集成,大数据存储,统一服务,过程、分析与计算。
|
||||
|
||||
1.系统集成:数据库导入导出用Sqoop,日志导入导出用Flume,其他实时数据导入导出用Kafka。
|
||||
|
||||
2.大数据存储:文件系统用HDFS,结构化数据用Kudu,NoSQL存储用HBase,其他还有对象存储。
|
||||
|
||||
3.统一服务:资源管理用Yarn,安全管理用Sentry和RecordService细粒度地管理不同用户数据的访问权限。
|
||||
|
||||
4.过程、分析与计算:批处理计算用MapReduce、Spark、Hive、Pig,流计算用Spark Streaming,快速SQL分析用Impala,搜索服务用Solr。
|
||||
|
||||
值得一提的是,Cloudera也是Apache Hadoop的主要代码贡献者。而开源产品也需要大的商业开发者的支持,如果仅仅就是零零散散的个人开发者,这样的开源产品的发展将很快失控。而商业公司也需要参与开源产品的开发,保证开源产品的发展路径和自己的商业目标保持一致。
|
||||
|
||||
除了Cloudera,还有一家比较大的大数据商业服务公司叫HortonWorks。近期(2018年10月),Cloudera和HortonWorks宣布合并,这样全球范围内大数据商业服务的格局基本已定。这或许意味着大数据技术领域的创新将进入微创新阶段。
|
||||
|
||||
国内本土和Cloudera对标的公司是星环科技,商业模式和Cloudera一样,主要是为政府和传统企业向大数据转型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核心产品是类似CDH的TDH,如下图所示。
|
||||
|
||||
|
||||
|
||||
面向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是早期IT服务厂商的主要商业模式,通过产品、服务、技术支持等方式向企业收费。IBM、微软、Oracle都是基于这样的商业模式赚得盆满钵满。早期的Cloudera也是基于这样的商业模式,并很快崛起。但是技术时代的变革来的实在是太快了,幸福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
|
||||
|
||||
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商
|
||||
|
||||
Oracle、微软这样的传统IT企业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和政府,营收和利润自然也主要来自企业和政府。所以当互联网开始崛起的时候,虽然以Google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很快就在技术领域取代了微软们的领先地位,但是大家的商业模式不同,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
||||
|
||||
后来,Google、亚马逊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发展出云计算这样的商业模式,企业无需购买、部署自己的服务器,只需要按需购买云服务,就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计算资源,比如虚拟主机、缓存、数据库等。相比以往自建数据中心,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简单的方式、更灵活的手段使用云计算。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也快速跟进,侵蚀以往IT巨头的企业领域市场,让Oracle这样的IT大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
||||
|
||||
现在所有应用程序都部署在云上,数据也产生在云端,这样自然而然的,大数据也在云上处理即可,主流的云计算厂商都提供了大数据云计算服务。
|
||||
|
||||
云计算厂商将大数据平台的各项基本功能以云计算服务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例如数据导入导出、数据存储与计算、数据流计算、数据展示等,都有相应的云计算服务。我以阿里云为例,一起来看看云计算厂商的主要大数据服务。
|
||||
|
||||
1.数据集成:提供大数据同步服务,通过提供reader和writer插件,可以将不同数据源(文本、数据库、网络端口)的数据导入、导出。
|
||||
|
||||
2.E-MapReduce:集成了Hadoop、Spark、Hive等主要大数据产品,用户可以直接将自己的MapReduce、Spark程序或者Hive QL提交到E-MapReduce上执行。
|
||||
|
||||
3.分析性数据库AnalyticDB:提供快速低延迟的数据分析服务,类似Cloudera的Impala。
|
||||
|
||||
4.实时计算:基于Flink构建的流计算系统。
|
||||
|
||||
我们看阿里云提供的这些服务,从技术栈角度看,几乎和Cloudera的CDH一样,这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就是这样,只是提供的方式不同。Cloudera通过CDH和相关的技术支持,支持企业部署自己的大数据集群和系统。而阿里云则将这些大数据产品都部署好了,使用者只要调用相关API就可以使用这些大数据服务。
|
||||
|
||||
阿里云将这些大数据基础服务和其他大数据应用服务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大数据产品家族,这就是阿里云的数加。数加功能体系如下。
|
||||
|
||||
|
||||
|
||||
大数据SaaS服务商
|
||||
|
||||
大数据存储和计算固然有难度和挑战,也因此有了不少解决方案提供商。但是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展现也有一定的门槛和难度,能不能帮企业把这一部分也实现了呢?这样企业无需关注任何技术细节,甚至不需要做任何技术开发,就可以拥有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展示一套完整的大数据平台。
|
||||
|
||||
如果说云计算厂商把大数据服务当作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和平台(平台即服务,PaaS)提供给企业使用,那么还有一些企业,直接把大数据服务当作软件提供给企业(软件即服务,SaaS)。
|
||||
|
||||
对于像友盟、神策、百度统计这样的大数据SaaS服务商来说,你只需要在系统中调用它提供的数据采集SDK,甚至不需要调用,只要将它提供的SDK打包到自己的程序包中,就可以自动采集各种数据,传输到他们的大数据平台。
|
||||
|
||||
然后你登录到他们的大数据平台上,各种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已经自动生成,甚至和行业同类产品的对比数据也已经生成。此时你只需要查看、分析这些数据就可以了,几乎不需要做任何开发。
|
||||
|
||||
当然这类大数据SaaS厂商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如果需要精细化、定制化地进一步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还是需要自己调用接口进行开发。
|
||||
|
||||
但是,即使是不做进一步的开发,对于很多初创互联网产品而言,百度统计这类大数据服务提供的数据分析也是极有价值的。
|
||||
|
||||
大数据开放平台
|
||||
|
||||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几类商业大数据平台,还有一类大数据商业服务,就是大数据开放平台。
|
||||
|
||||
这类平台并不为用户提供典型的数据处理服务,它自身就有大量的数据。比如各类政府和公共事业机构、各类金融和商业机构,它们自己存储着大量的公共数据,比如中国气象局有海量的历史天气数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大量的客户征信数据、阿里巴巴有海量的电子商务数据。
|
||||
|
||||
如果这些数据是公共所有的,那么使用者就可以直接提交计算请求到这些大数据开放平台上进行计算。如果这些数据涉及保密和隐私,那么如果在不涉及用户隐私的情况下,也可以计算出有意义的结果,比如使用阿里巴巴的数据可以统计出区域经济繁荣指标和排名。
|
||||
|
||||
还有一种风控大数据开放平台,结合用户数据和自身数据进行大数据计算。金融借贷机构将借款人信息输入风控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根据自己的风控模型和历史数据进行风险分析,给出风险指数。金融借贷机构根据这个风险指数决定用户贷款额度和利率等,而风控大数据平台又多获得了一个用户数据,可以进一步完善风控模型和数据库。
|
||||
|
||||
小结
|
||||
|
||||
大数据已经进入成熟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的各种垂直领域也被逐渐细分,并有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进入,继大数据技术生态之后,大数据商业生态也逐渐成型。
|
||||
|
||||
对于企业而言,大数据只是实现自己商业目标的工具,如果能借助商业大数据平台,更快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事实上是更划算的事。作为技术人员,能利用自己的大数据知识,做好商业大数据方案的选型,将商业解决方案更好地应用到自己所在的企业,对自己和公司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
||||
|
||||
思考题
|
||||
|
||||
你了解的商业大数据平台和解决方案还有哪些?这些平台和方案的技术特点和商业价值是什么?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97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0当大数据遇上物联网.md
Normal file
97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0当大数据遇上物联网.md
Normal file
@ -0,0 +1,97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30 当大数据遇上物联网
|
||||
某位互联网大佬说过,未来20年最有发展潜力的三项技术分别是: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关于区块链,现在可能是最有争议也是最迷茫的时候;关于人工智能的价值,我们已经达成共识并稳步发展;而真正完成早期探索、处于突破临界点的可能就是物联网了。
|
||||
|
||||
物联网确实也能给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万物互联,所有的一切设备都是智能的,它们通过互相通信,彼此联系;而人们也可以通过云端的应用掌控一切,就像科幻电影描述的那样。
|
||||
|
||||
最关键的是,相比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还在进行技术探索,物联网的技术已经成熟,只待“临门一脚”了。
|
||||
|
||||
物联网应用场景分析
|
||||
|
||||
现在说“万物互联”也许为时尚早,但是很多细分的垂直领域场景已经实现了物联网。
|
||||
|
||||
1. 智能家居
|
||||
|
||||
智能家居可能是和我们最接近,也是目前最普及的物联网。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各种大家电,很多都有上网和远程控制功能。小米旗下的几乎所有家电都可以通过网络控制,这些设备和智能音箱联通,我们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台灯、电饭煲、自动窗帘等。
|
||||
|
||||
下班回家,说一句“我回来了”,家里的灯立即打开,空调开启、窗帘关闭。要睡觉了,说声“晚安”,大灯关闭、夜灯开启、空气净化器进入夜间模式。是不是很酷?最重要的,这些技术和产品都已经成熟,而且价格低廉。
|
||||
|
||||
2. 车联网
|
||||
|
||||
车联网曾经被人们寄予厚望,Intel就在车联网方面投入很多。我在Intel工作期间,有段时间每天去公司上班,一楼大厅都播放车联网的美好场景:
|
||||
|
||||
道路上的车辆互相通信连接,前面车辆刹车,立即通知后面车辆,后面车辆也减速;路上发生车祸,警告其他车辆小心驾驶,车辆通过自己的摄像头将车祸现场照片视频自动上传给交警和保险公司;进入停车场,车辆和泊位系统通信,自动引导到空车位。车辆和车辆之间、车辆和其他交通设施之间彼此通信,互相协作,构成一个网络。
|
||||
|
||||
除此之外,物联网还应用在农业领域,土壤传感器探测土壤湿度,数据上传云端,云端系统根据农作物特性远程控制农田现场的喷淋装置。在能源利用领域,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捕捉人们的活动,自动控制照明和空调系统,保证舒适和节能的平衡。
|
||||
|
||||
物联网平台架构
|
||||
|
||||
物联网主要是将各种传感器和智能设备连接起来,将数据上传云端,根据规则和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远程控制,并通过物联网应用程序进行监控管理。一个典型的物联网平台架构如下图所示。
|
||||
|
||||
|
||||
|
||||
终端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利用移动数据网络将数据上传给智能网关,智能网关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根据规则和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计算,再将计算结果通过移动数据网络下发给可控制的终端智能设备。
|
||||
|
||||
由于传感器可能部署在很多相距较远的地方,而且数量庞大,所以不可能将传感器数据直接接入云端服务器,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传感器数据都需要实时上传云端。所以,需要有一个在传感器现场的前置服务器进行现场管理。智能网关就是距离现场传感器最近的一个计算机。
|
||||
|
||||
由于智能网关布置在物联网的作业现场,和传感器距离很近,处于整个云计算的边缘,所以在智能网关上的计算也叫边缘计算。
|
||||
|
||||
我们看到,在科技领域隔一段时间就会造出一个新名词,这可不是技术人员在没事找事瞎歪歪。每一个能公开传播的科技名词背后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争。科技巨头们为了在争夺市场份额,不断抛出新的科技名词,企图主导科技的话语权,进而获得经济利益。而大众也会审美疲劳,需要市场上不断有新鲜的东西问世。
|
||||
|
||||
但是我们作为科技从业人员,需要搞清楚这些新鲜热闹的科技新词背后的技术本质,不要被这些纷纷扰扰的技术新名词搞得迷失了方向。
|
||||
|
||||
智能网关进行现场数据处理后,也就是进行边缘计算后,还要把数据上传到云端,即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将数据永久存储,进行机器学习。还要将各个异地的传感器数据统一汇总,进行全局性的计算并进行全局性的控制。
|
||||
|
||||
此外云端还负责将各种数据推送给应用程序设备,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控整个物联网的运行情况,并通过应用程序进行远程控制。
|
||||
|
||||
大数据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
||||
|
||||
如果说互联网连接的是人,那么物联网连接的就是物,是各种智能设备和传感器。相对人的数量来说,智能设备的数量要多得多,人不会时刻都在上网,而智能设备则时刻都在联网传输数据,所以物联网更需要大数据技术。
|
||||
|
||||
物联网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是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另一方面就是边缘计算管理。我们先看下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架构。
|
||||
|
||||
|
||||
|
||||
1.智能网关通过消息队列将数据上传到物联网大数据平台,Storm等流式计算引擎从消息队列获取数据,对数据的处理分三个方面。
|
||||
|
||||
|
||||
数据进行清理转换后写入到大数据存储系统。
|
||||
|
||||
调用规则和机器学习模型,对上传数据进行计算,如果触发了某种执行规则,就将控制信息通过设备管理服务器下发给智能网关,并进一步控制终端智能设备。
|
||||
|
||||
将实时统计信息和应用程序监听的数据发送给应用程序设备,供使用者查看管理。
|
||||
|
||||
|
||||
2.Spark等离线计算引擎定时对写入存储系统的数据进行批量计算处理,进行全量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并更新机器学习模型。
|
||||
|
||||
3.应用程序也可以通过设备管理服务器直接发送控制指令给智能网关,控制终端智能设备。
|
||||
|
||||
这样就构成一个典型的物联网“端-云-端”架构,其中两个端分别是传感器与智能设备端,以及应用程序设备端,而云则是大数据云计算平台。
|
||||
|
||||
此外,边缘计算也要执行大量的逻辑运算,主要是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运算逻辑代码和处理规则可能会经常变化,特别是规则配置,随时可能更新。
|
||||
|
||||
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参考大数据计算框架的做法,即移动计算,将执行代码和规则配置分发到智能网关服务器。
|
||||
|
||||
开发者将代码和配置通过设备管理服务器分发给各个智能网关,智能网关热加载这些代码开始执行。这样人们不但可以远程控制智能设备,还可以控制智能设备的运行逻辑。
|
||||
|
||||
现在一些商业化的物联网云计算平台提出函数即服务FaaS,在应用程序或者云控制台上编写函数,分发到智能网关执行就可以,这也是目前比较火的Serverless的一种实现。
|
||||
|
||||
小结
|
||||
|
||||
物联网的很多应用场景都会加上“智能”二字,比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万物互联本身不是目的,让万物更智能,让生活更美好才是目的,而这些智能正是靠大数据技术实现的。不管是大规模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还是关于这些数据的分析与机器学习,以及最后对现场智能设备控制的边缘计算,背后都用到了大数据技术。
|
||||
|
||||
物联网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也过去很多年了,最近两年又重新开始火起来,我想应该跟大数据技术的普及有很大关系。
|
||||
|
||||
思考题
|
||||
|
||||
你了解的物联网应用场景还有哪些?大数据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6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1模块答疑:为什么大数据平台至关重要?.md
Normal file
6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1模块答疑:为什么大数据平台至关重要?.md
Normal file
@ -0,0 +1,61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31 模块答疑:为什么大数据平台至关重要?
|
||||
你好,我是李智慧。今天我来做模块四的答疑,主题是为什么大数据平台至关重要。
|
||||
|
||||
我前面说过,软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最终用户开发的,实现用户需要的业务功能;另一种是为软件工程师开发的,供软件工程师使用。我在专栏前三个模块讲到的各种大数据产品,都属于后一种,最终用户不可能自己提交一个Hadoop程序去执行大数据计算,这是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因此大数据产品也是为软件工程师开发的。而如何让软件工程师能够便捷地提交各类大数据计算程序给大数据计算引擎去执行,如何将用户实时数据转化为大数据产品的数据源,如何利用好大数据的计算结果,这些都是大数据平台的职责范围。
|
||||
|
||||
大数据平台将互联网应用和大数据产品整合起来,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将实时数据和离线数据打通,使数据可以实现更大规模的关联计算,挖掘出数据更大的价值,从而实现数据驱动业务,通过数据统计发现业务规律(也就是机器学习模型)。而利用这个规律对未来的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使系统呈现出智能的特性,也为互联网未来发展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创造了无限可能。
|
||||
|
||||
大数据平台将互联网应用和大数据产品整合起来,一方面使互联网应用变得更加智能、强大;一方面也使得大数据产品实现技术落地。技术不同于科学,科学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而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工具,科学的成果可以转化为技术;而技术真正能够改造世界,需要技术落地,真正应用到生产过程中。用我们熟知的Hadoop为例,即使它的技术再厉害,如果没有具体应用,没有被广泛使用,同样也很难说明它有多大的价值。所以技术落地使技术产品实现真正价值,也正是大数据平台使得大数据技术产品可以落地应用,实现了自身价值。
|
||||
|
||||
所以,大数据平台不但对应用至关重要,对各种大数据技术产品也至关重要。事实上,大数据平台对大数据工程师的技术进阶也非常重要。
|
||||
|
||||
这些年来,多次有同学向我咨询如何成为软件架构师。软件架构师,顾名思义,就是从事软件架构设计的那个人。而关于软件架构,其定义是“关于软件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的描述”,所以软件架构师就是对软件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进行设计和描述的那个人。软件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业务组件模块,比如用户管理模块、订单处理模块,也包括技术组件,比如缓存组件、消息队列组件,当然还有大数据技术组件。
|
||||
|
||||
软件架构师要想设计出一个符合业务场景,便于开发维护的软件架构,必须要对业务很熟悉,还要对技术很精通。要将复杂的业务拆分成较小的、低耦合高内聚的、便于开发维护的模块;还要对各种技术组件的功能特性、技术原理、使用和调优方法很熟悉。软件架构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组件应用到自己的软件架构中,并在将来的开发使用过程中指导工程师正确使用这些技术组件,还要能根据业务需要对这些技术组件进行适当的调优甚至改造。
|
||||
|
||||
所以,我的观点是,从按照需求进行业务功能开发的程序员进阶到软件架构师,并不是随着经验积累、工作年限的增加就能自动完成的。如果你一直按照别人给定的技术架构和业务需求开发代码,你很难从更高的层面去思考软件的架构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也缺乏明确的目标去掌握那些真正有难度的、底层的技术。
|
||||
|
||||
因此帮助你实现技术进阶,同样也是这个专栏当初设计的一个初衷。专栏前面三个模块希望你能了解、掌握大数据技术产品组件的原理,然后通过模块四,将各种大数据技术产品融会贯通,应用到自己的开发实践中,构建一个大数据平台。而通过专栏系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实现大数据的业务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从业务开发者的角色,逐步进阶成为软件架构设计者的角色。
|
||||
|
||||
我的专栏的名字叫《从0开始学大数据》,确实不需要你有任何大数据背景就可以跟着专栏开始学习大数据,但是我并不希望你学完专栏后,还只是打了一个大数据的基础,我更希望你能掌握构建大数据系统大厦的能力。这当然会有难度,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挫折感,但是我依然希望你能坚持学习,即使有些技术不能完全掌握,但是至少可以让你的视野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去感受架构师如何思考架构设计,并可以把收获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让自己有不断进步的目标和动力。
|
||||
|
||||
下面我来回答一下“helloWorld”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
||||
|
||||
|
||||
|
||||
老实说我没有做过这类产品的开发,也不太了解腾讯的这个流计算平台,仅仅说一下我对这个功能实现的思路。
|
||||
|
||||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Spark实现分布式计算的最小单位是计算任务(Task),每个任务针对一个不同数据分片进行计算,相同的一组任务组成一个任务集(TaskSet),通常一个任务集就是一个计算阶段(Stage),所有的计算阶段组成一个有向无环图(DAG)。
|
||||
|
||||
所以这个有向无环图就是Spark分布式计算的核心,根据这个有向无环图的依赖关系,不断地将任务分发给计算集群去计算,每个计算进程领到计算任务后,执行任务对应的代码,最后完成大数据计算。
|
||||
|
||||
既然根据大数据应用程序代码可以生成有向无环图,那么能不能直接把这个有向无环图画出来,然后根据这个有向无环图进行分布式计算呢?当然可以,这就是问题中提到的可视化编程的思路。
|
||||
|
||||
我在专栏第12期讲Spark编程时提到,我们了解到Spark提供了一组针对大数据的计算函数,包括转换函数和执行函数两种,事实上每个计算任务就是由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函数构成的。那么可视化编程的时候,只需要将这些函数拖动过来根据数据处理逻辑组成有向无环图即可。
|
||||
|
||||
我们还知道,Spark的这些计算函数的输入参数是另外一个函数,也就是真正的运行逻辑,比如fliter函数的输入是一个布尔表达式,比如 x > 100,以判断数据是否进行下一步处理。
|
||||
|
||||
所以这样一个可视化编程环境也会预置一些这样函数,以可视化节点的形式提供,开发者拖动这些节点,并在节点上输入一些简单表达式(或者拖动一些表达式符号和字段名称进来),就可以完成大数据可视化编程了。我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
||||
|
||||
|
||||
|
||||
开发这样的有向无环图的可视化编辑工具技术非常成熟,只要根据这个图形生成一个XML之类的描述文件,交给一个执行引擎去执行就可以了。
|
||||
|
||||
至于如何根据一个XML文件执行计算逻辑,可以参考Hive的实现。在专栏第11期我们也学习过,Hive QL经过语法分析、语义解析与优化后生成一个执行计划,这个执行计划也是一个有向无环图。Hive用XML描述这个有向无环图,并提交给Hive的执行引擎,执行引擎解析XML,并利用Hive内置的Operator算子构建MapReduce作业,提交给Hadoop执行。
|
||||
|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Spark上尝试一下,根据XML生成Spark代码,再把这个代码编译后提交给Spark引擎执行,这个过程应该并不难。
|
||||
|
||||
最后我贴出@纯洁的憎恶、@方得始终、@杰之7、@小千、@warm_day这几位同学的留言,希望他们的思考对你也有所启发。
|
||||
|
||||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2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2互联网运营数据指标与可视化监控.md
Normal file
12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2互联网运营数据指标与可视化监控.md
Normal file
@ -0,0 +1,126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32 互联网运营数据指标与可视化监控
|
||||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应用的一个主要场景,通过数据分析指标监控企业运营状态,及时调整运营和产品策略,是大数据技术的关键价值之一。互联网企业大数据平台上运行的绝大多数大数据计算都是关于数据分析的,各种统计、关联分析、汇总报告,都需要大数据平台来完成。
|
||||
|
||||
下面给你讲一个我曾经遇到过的真实案例。老板跟技术部说,我们要加强监控。技术部以为老板对程序运行监控不满意,这也是情理之中,当对技术人员说监控的时候,他们通常理解的监控就是程序运行期监控,包括操作系统监控和应用程序监控。所以技术部专门挖了做监控的专家,成立了监控运维开发团队,花了半年时间做了一个漂亮的技术运维监控系统。
|
||||
|
||||
老板看了以后大惊,这是什么?
|
||||
|
||||
你要的监控啊!
|
||||
|
||||
啊?
|
||||
|
||||
老板蒙掉了。
|
||||
|
||||
老板其实想要的是运营监控,就是我下面要列举的那些运营数据指标,他需要全面快速了解这些指标,以发现公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而技术部却给了他一个监控系统响应时间、执行超时、CPU利用率的监控系统。
|
||||
|
||||
从公司角度看,运营数据是公司运行发展的管理基础,既可以通过运营数据了解公司目前发展的状况,又可以通过调节这些指标对公司进行管理,即数据驱动运营。
|
||||
|
||||
而运营数据的获得,需要在应用程序中大量埋点采集数据,从数据库、日志和其他第三方采集数据,对数据清洗、转换、存储,利用SQL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分析,才能最后得到需要的运营数据报告。而这一切,都需要大数据平台的支持。
|
||||
|
||||
互联网运营常用数据指标
|
||||
|
||||
不同的互联网行业关注不同的运营数据,细化来看,复杂的互联网产品关注的运营指标成百上千。但是有一些指标是我们最常用的,这些指标基本反映了运营的核心状态。
|
||||
|
||||
1. 新增用户数
|
||||
|
||||
新增用户数是网站增长性的关键指标,指新增加的访问网站的用户数(或者新下载App的用户数),对于一个处于爆发期的网站,新增用户数会在短期内出现倍增的走势,是网站的战略机遇期,很多大型网站都经历过一个甚至多个短期内用户暴增的阶段。新增用户数有日新增用户数、周新增用户数、月新增用户数等几种统计口径。
|
||||
|
||||
2. 用户留存率
|
||||
|
||||
新增的用户并不一定总是对网站(App)满意,在使用网站(App)后感到不满意,可能会注销账户(卸载App),这些辛苦获取来的用户就流失掉了。网站把经过一段时间依然没有流失的用户称作留存用户,留存用户数比当期新增用户数就是用户留存率。
|
||||
|
||||
用户留存率 = 留存用户数 / 当期新增用户数
|
||||
|
||||
|
||||
计算留存有时间窗口,即和当期数据比,3天前新增用户留存的,称作3日留存;相应的,还有5日留存、7日留存等。新增用户可以通过广告、促销、病毒营销等手段获取,但是要让用户留下来,就必须要使产品有实打实的价值。用户留存率是反映用户体验和产品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说来,3日留存率能做到40%以上就算不错了。和用户留存率对应的是用户流失率。
|
||||
|
||||
用户流失率 = 1 - 用户留存率
|
||||
|
||||
|
||||
3. 活跃用户数
|
||||
|
||||
用户下载注册,但是很少打开产品,表示产品缺乏黏性和吸引力。活跃用户数表示打开使用产品的用户数,根据统计口径不同,有日活跃用户数、月活跃用户数等。提升活跃是网站运营的重要目标,各类App常用推送优惠促销消息给用户的手段促使用户打开产品。
|
||||
|
||||
4. PV
|
||||
|
||||
打开产品就算活跃,打开以后是否频繁操作,就用PV这个指标衡量,用户每次点击,每个页面跳转,被称为一个PV(Page View)。PV是网页访问统计的重要指标,在移动App上,需要进行一些变通来进行统计。
|
||||
|
||||
5. GMV
|
||||
|
||||
GMV即成交总金额(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是电商网站统计营业额(流水)、反映网站营收能力的重要指标。和GMV配合使用的还有订单量(用户下单总量)、客单价(单个订单的平均价格)等。
|
||||
|
||||
6. 转化率
|
||||
|
||||
转化率是指在电商网站产生购买行为的用户与访问用户之比。
|
||||
|
||||
转化率 = 有购买行为的用户数 / 总访问用户数
|
||||
|
||||
|
||||
用户从进入网站(App)到最后购买成功,可能需要经过复杂的访问路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会离开:进入首页想了想没什么要买的,然后离开;搜索结果看了看不想买,然后离开;进入商品详情页面,看看评价、看看图片、看看价格,然后离开;放入购物车后又想了想自己的钱包,然后离开;支付的时候发现不支持自己喜欢的支付方式,然后离开…一个用户从进入网站到支付,完成一笔真正的消费,中间会有很大概率流失,网站必须要想尽各种办法:个性化推荐、打折促销、免运费、送红包、分期支付,以留住用户,提高转化率。
|
||||
|
||||
以上是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网站运营数据指标,具体到不同的网站根据自身特点,会有自己的指标。比如百度可能会关注“广告点击率”这样的指标,游戏公司可能会关注“付费玩家数”这样的指标。每个产品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寻找能够反映自身运营状况的数据指标。
|
||||
|
||||
为了便于分析决策,这些指标通常会以图表的方式展示,即数据可视化。
|
||||
|
||||
数据可视化图表与数据监控
|
||||
|
||||
数据以图表方式展示,可以更直观展示和发现数据的规律,互联网运营常用可视化图表有如下几种。
|
||||
|
||||
1. 折线图
|
||||
|
||||
折线图是用得最多的可视化图表之一,通常横轴为时间,用于展示在时间维度上的数据变化规律,正向指标(比如日活跃用户数)斜率向上,负向指标(比如用户流失率)斜率向下,都表示网站运营日趋良好,公司发展欣欣向荣。
|
||||
|
||||
|
||||
|
||||
2. 散点图
|
||||
|
||||
数据分析的时候,散点图可以有效帮助分析师快速发现数据分布上的规律与趋势,可谓肉眼聚类算法。
|
||||
|
||||
|
||||
|
||||
3. 热力图
|
||||
|
||||
热力图用以分析网站页面被用户访问的热点区域,以更好进行页面布局和视觉展示。
|
||||
|
||||
|
||||
|
||||
在地图上展示的热力图则表示了该地区的拥堵和聚集状态,方便用户进行出行规划。
|
||||
|
||||
|
||||
|
||||
4. 漏斗图
|
||||
|
||||
漏斗图可谓是网站数据分析中最重要的图表,表示在用户的整个访问路径中每一步的转化率。当重要的营收指标(GMV、利润、订单量)发生异常的时候,就必须要对整个的漏斗图进行分析,判断是网站的入口流量发生了问题,还是中间某一步的转化发生了问题;是内容的问题还是系统的问题,需要逐个进行分析排查。除了发现提升网站运营效率的关键点与方法,分析找出异常问题的根源也是数据分析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
||||
|
||||
|
||||
|
||||
此外还有柱状图、饼图等,也经常用于数据分析和展示。可视化图形在数据分析时可以帮助分析师更准确、更快速做出趋势预判并发现问题,在汇报工作时使用图表更有说服力,决策时也更有依据和信心。俗话说得好,“一图胜千言”,多掌握一些图表技巧可以使工作中很多事情事半功倍。
|
||||
|
||||
以上示例用的图表都来自于ECharts。ECharts百度开源的一个前端可视化图表组件,使用这个组件,只需要几行代码,就可以将运营数据以炫酷的方式可视化展示出来。
|
||||
|
||||
小结
|
||||
|
||||
大数据技术最终落地必须要为企业带来实际价值,数据分析是其中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分析结果是最终的成果展示,在此之前,数据的采集、清洗、转换、存储、计算、分析,需要大量的工作。既然已经做了这么多工作,如何将最终的工作成果包装得更加直观、有科技感,技术人员需要换位思考,从用户角度、非技术角度去思考,争取让自己的工作更得到认可,实现更大价值。
|
||||
|
||||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监控大屏,一个目的是做展示用,在公司显眼的位置放一个大屏幕,显示主要的运营指标和实时的业务发生情况,给公众和参观者展示直观的公司商业运营情况。比如天猫每年双十一的时候,都会通过大屏幕直播实时购物数据。
|
||||
|
||||
|
||||
|
||||
监控大屏的另一个目标就是实时展示业务运营状况,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成绩一目了然。如果数据突然出现波动,相关人员也可以快速响应,排查是技术问题还是运营市场问题,实现快速分析、快速解决。
|
||||
|
||||
思考题
|
||||
|
||||
对于今天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如果换作你,老板跟你说,我们需要一个更强大、快速的监控系统的时候,你该如何回应?
|
||||
|
||||
如果最后老板明确要的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运营数据监控系统,你该如何推动这件事情的落实?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93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3一个电商网站订单下降的数据分析案例.md
Normal file
93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3一个电商网站订单下降的数据分析案例.md
Normal file
@ -0,0 +1,93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33 一个电商网站订单下降的数据分析案例
|
||||
企业运营的数据可以让管理者、运营人员、技术人员全面、快速了解企业的各项业务运行的状况,并发现公司可能出现的经营问题,进而能通过这些指标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定位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
||||
|
||||
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一个案例,来看看如何通过数据分析追踪并解决问题。
|
||||
|
||||
数据分析案例
|
||||
|
||||
X网站是一家主营母婴用品的电商网站,网站运营多年,是该领域的领头者之一,各项数据指标相对比较稳定。运营人员发现从8月15日开始,网站的订单量连续四天明显下跌。由于受节假日、促销、竞争对手活动等影响,日订单量有所起伏是正常现象,所以前两天(8.15、8.16)运营人员并没有太在意。
|
||||
|
||||
但是,8月18号早晨发现8月17号的订单量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运营人员开始尝试寻找原因:是否有负面报道被扩散,是否竞争对手在做活动,是否某类商品缺货、价格异常,但是并没有找到原因。并且第二天发现订单量依然没有恢复正常,于是将问题提交给数据分析团队,作为最高优先级成立数据分析专项小组进行分析。
|
||||
|
||||
|
||||
|
||||
你从上图可以看到,8月15日开始订单量明显下滑。
|
||||
|
||||
数据分析师第一反应是网站新增用户出现问题,因为历史上出现过类似比例的订单量下跌,当时查找到的原因是,网站的主要广告推广渠道没有及时续费,广告被下架,新增用户量明显下滑导致订单量下降。数据分析师拉取了同期的新增用户量数据,发现新增用户并没有明显下降,如下图所示。
|
||||
|
||||
|
||||
|
||||
拉出同期的日活数据查看,发现日活数据也没有明显下降,便做出基本判断:用户在访问网站的过程中,转化出了问题。
|
||||
|
||||
和一般的电商网站类似,X网站的常规转化过程也是:用户打开App,搜索关键词查找想要的商品,浏览商品搜索结果列表,点击某个商品,查看该商品的详细信息,如果有购买意向,可能会进一步咨询客服人员,然后放入购物车,最后对购物车所有商品进行支付,产生有效订单。X网站的转化漏斗如下。
|
||||
|
||||
|
||||
|
||||
如果定义打开App为活跃,那么网站的整体转化就是活跃到订单的转化,公式为:
|
||||
|
||||
订单活跃转化率 = 日订单量 / 打开用户数
|
||||
|
||||
|
||||
显然从15号开始,这个转化率开始下降,但转化过程有多个环节,那么具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数据分析师对转化过程每个环节计算转化率。例如:
|
||||
|
||||
搜索打开转化率 = 搜索用户数 / 打开用户数
|
||||
|
||||
|
||||
以此类推,每个环节都可以计算其转化率,将这些转化率的近期历史数据绘制在一张折线图上,就可以看到各个环节转化率的同期对比视图。
|
||||
|
||||
|
||||
|
||||
由于比例关系,图中可能不太明显,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有明显降幅的是咨询详情转化率(最下方折线),降幅接近10%。调查客服也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进一步对咨询信息分类统计后发现,新用户的咨询量几乎为0,明显不合常理。
|
||||
|
||||
数据分析师自己注册了一个新用户然后发起咨询,没有得到回复。查询后台,发现咨询信息没有到达客服。于是将问题提交给技术部门调查,工程师查看8月15日当天发布记录,发现有消息队列SDK更新,而咨询信息是通过消息队列发给客服的。进一步调查发现是程序bug,新用户信息构建不完整,导致消息发送异常。
|
||||
|
||||
最后紧急修复bug发布上线,第二天订单量恢复正常。
|
||||
|
||||
|
||||
该案例为虚构案例,仅用于数据分析过程演示。
|
||||
|
||||
|
||||
数据分析方法
|
||||
|
||||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当出现运营数据异常的时候,引起异常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越是根本性的问题,越是有更多引起问题的可能,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
|
||||
数据分析中,有一种金字塔分析方法。它是说,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有三到五个引起的原因,而每个原因,又可能有三到五个引起的子原因,由此延伸,组成一个金字塔状的结构。我们可以根据这个金字塔结构对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引起问题的真正原因。
|
||||
|
||||
上面案例中一开始运营人员自己寻找订单量下降原因的时候,其实就用了金字塔分析方法。
|
||||
|
||||
|
||||
|
||||
金字塔分析方法可以全面评估引起问题的各种原因,但是也可能会陷入到太过全面,无从下手或者分析代价太大的境况。所以要根据经验和分析,寻找主要原因链路。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的主要原因链路就在转化漏斗图上,上面案例中,数据分析师的分析过程,基本就集中在转化漏斗上。
|
||||
|
||||
我曾经看过某独角兽互联网公司的数据运营指导文件,对于几个关键业务指标的异常必须要及时通知高管层,并在限定时间内分析异常原因。而指导分析的链路点,基本都在转化漏斗图上,只不过因为入口渠道众多,这样的分析链路也有很多条。
|
||||
|
||||
这种金字塔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数据分析过程,在很多地方都适用,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点,然后几个分支点,每个分支点又有几个子分支。构建起这样一个金字塔,对于你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者要学习知识,都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不管是和别人交流,还是自己思考学习,都很有帮助。
|
||||
|
||||
上面画的金字塔分析图其实就是思维导图,我的大数据专栏的知识点也可以用金字塔方法描述。
|
||||
|
||||
|
||||
|
||||
人如何进行高效的思考,一方面是天分,一方面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我见过最厉害的人,他的思考过程如飞鸿掠影,不留痕迹;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只描述清楚问题,还没展开讨论,他就能直指问题的根源,其他人再争论半天,才发现确实如他所言。还有一种人,他会详细分析各种可能的原因,排查、分析、否定各种可能,最后找到问题的结症。因为过程严谨、思路清晰,所以通常也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
||||
|
||||
前一种,我想大概主要靠天分,而后一种,其实就是使用金字塔方法。但是在实际中,我却经常见到第三种情况:没有前一种的天分,也不愿付出后一种的努力,思考过程天马行空,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突破口,越想越乱,越思考越糊涂。其实,金字塔方法并不难掌握,只要用心学习、训练,每个人都可以学会这种思考方法。
|
||||
|
||||
小结
|
||||
|
||||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很多企业所谓的大数据其实就是大数据分析,而大数据分析也确实能够对企业管理和运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企业的管理、产品、技术过程中的各种决策、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也都会在数据上反映出来。关注数据分析,抓住数据,就能抓住企业运行的关键。而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定位,发现引起问题的原因,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
|
||||
前面专栏有同学留言说“我在公司做大数据多年,现在大数据平台已经稳定,数据量和业务都没有太大变化,工作重复,也没有什么进步,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我建议技术人员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不要仅仅给自己定位就是一个写代码的,比如也可以尝试去做一些数据分析,拥有数据思维、产品思维、商业思维,然后不管你还是想继续写代码,还是就此发现了自己新的天赋点,你的思路和人生之路都会更加开阔。
|
||||
|
||||
思考题
|
||||
|
||||
学习和工作计划也可用思维导图来完成,总目标、子目标,可以逐级分解,最后每个小目标都可以用几周甚至几天完成。这样,当绝大多数小目标完成了,今年的大目标也就完成了。在专栏的“新年寄语”中,很多同学都留言写下自己的新年目标和期望,你能否用思维导图将这个目标分解成一个金字塔结构呢?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65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4A_B测试与灰度发布必知必会.md
Normal file
65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4A_B测试与灰度发布必知必会.md
Normal file
@ -0,0 +1,65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34 A_B测试与灰度发布必知必会
|
||||
在网站和App的产品设计中,经常会遇到关于哪种产品设计方案更优的思考和讨论:按钮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页面复杂一点好还是简单一点好;这种蓝色好还是另一种蓝色好;新的推荐算法是不是真的效果好…这种讨论会出现在运营人员和产品经理之间,也会出现在产品经理和工程师之间,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在公司最高层,成为公司生死存亡的战略决策。
|
||||
|
||||
在Facebook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多次试图对首页进行重大改版,甚至有时候是扎克伯格亲自发起的改版方案,但是最终所有的重大改版方案都被放弃了,多年来Facebook基本保持了一贯的首页布局和风格。
|
||||
|
||||
相对应的是,一直被认为抄袭Facebook的人人网在Facebook多次改版举棋不定的时候,毅然进行了重大的首页改版,摆脱了长期被诟病的抄袭指责。但是讽刺的是,事后回头再看,伴随着人人网改版的是用户的快速流失,并最后导致了人人网的没落,而Facebook的守旧却保证了Facebook的持续发展。
|
||||
|
||||
让Facebook放弃改版决定的,正是Facebook的A/B测试。Facebook开发出新的首页布局版本后,并没有立即向所有用户发布,而是随机选择了向大约1%的用户发布,即这1%的用户看到的首页是新版首页,而其他用户看到的还是原来的首页。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部分用户的数据指标,看新版本的数据指标是否好于旧版本。
|
||||
|
||||
事实上Facebook观察到的结果可不乐观,新版本的用户数据指标呈下跌状态。扎克伯格不甘心,要求继续放大新版测试用户的比例,运营团队一度将新版测试用户的比例放大到16%,但是数据显示新版并不受用户欢迎,数据指标很糟糕。最后扎克伯格决定放弃新版,首页维持原来布局。
|
||||
|
||||
A/B测试是大型互联网应用的常用手段。如果说设计是主观的,那么数据是客观的,与其争执哪种设计更好、哪种方案更受用户欢迎,不如通过A/B测试让数据说话。如果人人网当初认真做A/B测试,也许不会贸然改版;据说今日头条为了论证两条新闻之间的分割究竟应该用多宽的距离,同样是做了数百组A/B测试。
|
||||
|
||||
所以A/B测试是更精细化的数据运营手段,通过A/B测试实现数据驱动运营,驱动产品设计,是大数据从幕后走到台前的重要一步。
|
||||
|
||||
A/B测试的过程
|
||||
|
||||
A/B测试将每一次测试当作一个实验。通过A/B测试系统的配置,将用户随机分成两组(或者多组),每组用户访问不同版本的页面或者执行不同的处理逻辑,即运行实验。通常将原来产品特性当作一组,即原始组;新开发的产品特性当作另一组,即测试组。
|
||||
|
||||
经过一段时间(几天甚至几周)以后,对A/B测试实验进行分析,观察两组用户的数据指标,使用新特性的测试组是否好于作为对比的原始组,如果效果比较好,那么这个新开发的特性就会在下次产品发布的时候正式发布出去,供所有用户使用;如果效果不好,这个特性就会被放弃,实验结束。
|
||||
|
||||
|
||||
|
||||
对于一个大型网站,通常都会开发很多新产品特性,其中很多特性需要进行A/B测试,所以在进行流量分配的时候,每个特性只会分配到比较小的一个流量进行测试,比如1%。但是由于大型网站总用户量比较大,即使是1%的用户,实验得到的数据也具有代表性了。Facebook拥有几十亿用户,如果A/B测试的新特性对用户不友好,那么即使只测试1%的用户,也有几千万用户受到影响。所以,在进行A/B测试时对实验流量和特性的选择也要谨慎对待。
|
||||
|
||||
A/B测试的系统架构
|
||||
|
||||
A/B测试系统最重要的是能够根据用户ID(或者设备ID)将实验配置参数分发给应用程序,应用程序根据配置参数决定给用户展示的界面和执行的业务逻辑,如下图。
|
||||
|
||||
|
||||
|
||||
在实验管理模块里进行用户分组,比如测试组、原始组,并指定每个分组用户占总用户的百分比;流量分配模块根据某种Hash算法将用户(设备)分配到某个实验组中;一个实验可以有多个参数,每个组有不同的参数值。
|
||||
|
||||
移动App在启动后,定时和A/B测试系统通信,根据自身用户ID或者设备ID获取自己参与的A/B测试实验的配置项,根据配置项执行不同的代码,体验不同的应用特性。应用服务器和A/B测试系统在同一个数据中心,获取实验配置的方式可以更灵活。
|
||||
|
||||
移动App和应用服务器上报实验数据其实就是传统的数据采集,但是在有A/B测试的情况下,数据采集上报的时候需要将A/B测试实验ID和分组ID也上报,然后在数据分析的时候,才能够将同一个实验的不同分组数据分别统计,得到A/B测试的实验数据报告。
|
||||
|
||||
灰度发布
|
||||
|
||||
经过A/B测试验证过的功能特性,就可以发布到正式的产品版本中,向所有用户开放。但是有时候在A/B测试中表现不错的特性,正式版本发布后效果却不好。此外,A/B测试的时候,每个功能都应该是独立(正交)的,正式发布的时候,所有的特性都会在同一个版本中一起发布,这些特性之间可能会有某种冲突,导致发布后的数据不理想。
|
||||
|
||||
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是灰度发布,即不是一次将新版本发布给全部用户,而是一批一批逐渐发布给用户。在这个过程中,监控产品的各项数据指标,看是否符合预期,如果数据表现不理想,就停止灰度发布,甚至进行灰度回滚,让所有用户都恢复到以前的版本,进一步观察分析数据指标。
|
||||
|
||||
灰度发布系统可以用A/B测试系统来承担,创建一个名叫灰度发布的实验即可,这个实验包含这次要发布的所有特性的参数,然后逐步增加测试组的用户数量,直到占比达到总用户量的100%,即为灰度发布完成。
|
||||
|
||||
灰度发布的过程也叫作灰度放量,灰度放量是一种谨慎的产品运营手段。对于Android移动App产品而言,因为国内存在很多个应用下载市场,所以即使没有A/B测试系统,也可以利用应用市场实现灰度发布。即在发布产品新版本的时候,不是一次在所有应用市场同时发布,而是有选择地逐个市场发布。每发布一批市场,观察几天数据指标,如果没有问题,继续发布下一批市场。
|
||||
|
||||
小结
|
||||
|
||||
A/B测试的目的依然是为了数据分析,因此通常被当作大数据平台的一个部分,由大数据平台团队主导,联合业务开发团队和大数据分析团队合作开发A/B测试系统。A/B测试系统囊括了前端业务埋点、后端数据采集与存储、大数据计算与分析、后台运营管理、运维发布管理等一个互联网企业几乎全部的技术业务体系,因此开发A/B测试系统有一定难度。但是一个良好运行的A/B测试系统对企业的价值也是极大的,甚至可以支撑起整个公司的运营管理,我们下期会详细讨论。
|
||||
|
||||
思考题
|
||||
|
||||
A/B测试需要在前端App根据实验分组展示不同界面、运行不同业务逻辑,你有没有比较好的设计方案或者技术架构,可以更灵活、对应用更少侵入地实现这一功能?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85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5如何利用大数据成为“增长黑客”?.md
Normal file
85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5如何利用大数据成为“增长黑客”?.md
Normal file
@ -0,0 +1,85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35 如何利用大数据成为“增长黑客”?
|
||||
增长黑客是近几年颇为流行的一个词汇,它是指利用数据、技术、产品等一系列手段为互联网产品获得快速用户增长的人。互联网的访问没有边界,用户量的增加对应成本的增加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如何快速、大规模获取用户是互联网产品的成功之道,我们所熟知的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例如国内的BAT、国外的FLAG,都拥有数亿甚至数十亿的用户。
|
||||
|
||||
你有没有曾经幻想过“如果全国人民每人给我一块钱,我就成了亿万富翁”?事实上,这种想法并不天真,在互联网时代,你只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你,你肯定就能成为亿万富翁。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注意力和流量可以变现的时代,支付宝在微博上随机抽取一个“锦鲤”,这个人瞬间就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然后就能财富自由周游世界了。还有那些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网红,年收入一般都能上百万。所以我们看到,在微博、在快手、在抖音,很多人费尽心机求关注、求点赞,因为这些关注和点赞最后都能变现为财富。
|
||||
|
||||
互联网产品也一样,如果你能拥有大量的用户,你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看到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初创互联网公司,为了获得用户,为了用户数量增长可以说是费尽心机。淘宝在成立的时候,马云给淘宝管理团队的指示是“不要赚钱”。那么不要赚钱要什么?答案是要用户,要增长。所以淘宝2003年成立,到2009年一直在亏损,但是用户量在飞速增长,后面开始盈利以后,就仿佛开启了印钞机,赚得盆满钵满。
|
||||
|
||||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用户呢?传统的做法是打广告,在各种媒体进行曝光,向用户推销自己的产品。但是这种方法投入大、见效慢,不能满足互联网产品的增长要求,互联网产品必须利用自己的特点寻求不一样的增长之道,这就是增长黑客这一互联网特有的角色出现的背景。下面我给你讲一个“增长黑客”的传奇故事。
|
||||
|
||||
Hotmail的增长黑客故事
|
||||
|
||||
Hotmail是两个工程师的创业项目,他们用网页方式提供电子邮箱服务,而当时其他的电子邮箱都需要安装客户端才能使用,因此他们的产品很创新,技术也很先进,对用户也很有价值。但是问题是如何才能把这么好的产品推广给使用电子邮件的目标人群呢?传统推广渠道不合适,一来是两人没那么多钱,二来是传统媒体的用户也不是电子邮件的用户。关于如何寻找目标用户,如何向他们推广Hotmail邮箱,两人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们在用户使用Hotmail发送的每一封邮件的结尾处,附了一行字:“我爱你,快来Hotmail申请你的免费邮箱”。
|
||||
|
||||
这一很小的改动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Hotmail像病毒一样开始传播,仅仅几个小时后,Hotmail用户数就开始快速增长。六个月的时间,Hotmail获得了100万的用户,然后只用了五周的时间,又获得了100万用户。就这样,Hotmail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让当时全球20%的网民成为自己的用户,数量大约是1500万。后面的故事我们就很熟悉了,Hotmail被“巨头”微软收购。
|
||||
|
||||
现在,距离Hotmail创业已经过去20多年了,互联网产业也进入了“下半场”,简单复制Hotmail的做法很难再现奇效,但是综合利用大数据、智能推荐、病毒营销等一系列手段,依然能够创造奇迹,典型的案例就是拼多多。拼多多于2015年成立,那时人们普遍认为电商的互联网格局已经形成,后来者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拼多多只用了两年时间订单量就超过了京东,成立三年完成上市,让京东、淘宝等电商巨头寝食难安。
|
||||
|
||||
AARRR用户增长模型
|
||||
|
||||
关于用户增长有一个著名的AARRR模型,它描述了用户增长的5个关键环节,分别是:获取用户(Acquisition)、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提高留存率(Retention)、获取收入(Revenue)和自传播(Refer)。
|
||||
|
||||
|
||||
获取用户:通过各种推广手段,使产品触达用户并吸引用户,让用户访问我们的产品。
|
||||
|
||||
提高活跃度:用户访问我们的产品后,如果发现没意思、体验差,就很难再次打开,产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因此需要结合产品内容、运营活动各种手段吸引用户,提升产品的活跃度。
|
||||
|
||||
提高留存率:留住一个老用户的成本远低于获取一个新用户,而真正为产品带来营收利润的通常是老用户,因此需要提高留存率。提高留存率的常用手段有:针对老用户推出各种优惠和活动;建立会员等级体系,注册时间越长等级越高;对于一段时间没有访问的疑似流失用户进行消息短信推送以实现用户挽回等。
|
||||
|
||||
获取收入:做企业不是做慈善,开发、运营互联网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赚钱,即获取收入。互联网产品收入主要有用户付费和广告收入,有些互联网产品看起来是用户付费,但其实主要营收是广告收入,比如淘宝。
|
||||
|
||||
自传播:让用户利用自己的社交网络进行产品推广就是自传播,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有“分享到”这样一个功能按钮,促进用户社交传播。有些产品还会利用“帮我砍价”“帮我抢票”等产品功能推动用户进行分享,实现产品的裂变式传播、病毒式营销。
|
||||
|
||||
|
||||
我还以拼多多为例,一起看看拼多多如何利用AARRR模型实现用户快速增长。
|
||||
|
||||
|
||||
拼多多是近几年互联网产品中将自传播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产品。拼多多用户群体主要为三四线以下城市人群,社交成本比较低,愿意为了砍几块钱发动自己的各种社交资源,因此拼多多就利用“帮好友砍价”这一功能实现产品的快速裂变传播。事实上,拼多多非常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群体的社交痛点:交往不多的朋友,与其尬聊维持友谊,不如帮我砍价来得更实惠更亲密。
|
||||
|
||||
自传播也是拼多多主要获取用户的手段。比如帮好友砍价时,拼多多会提示“下载App可以帮好友砍更多价”,于是用户量呈指数级增长。
|
||||
|
||||
拼多多为了让新来的用户快速上手、增加活跃度,用户第一次使用拼多多的时候,并不需要注册登录,直接就可以挑选商品和购买,在后面订单环节再让用户注册,这时用户已经产生购买冲动,进行注册也更容易被接受。
|
||||
|
||||
拼多多通过各种消息推送促使用户打开App(或者微信小程序),并在开屏页面的优惠信息给用户制造惊喜,达到留存用户的目的。
|
||||
|
||||
拼多多的主要交易模式为拼团,拼团属于冲动型购买,拼多多为了减少用户的思考时间、维持购买冲动,将购买路径设计得尽可能短,使用户可以尽快完成付费,企业获取收入。
|
||||
|
||||
|
||||
利用大数据增长用户数量
|
||||
|
||||
AARRR增长模型的各个环节其实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具体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计算,增长用户的手段主要有:
|
||||
|
||||
|
||||
利用用户画像进行精准广告获客。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广告,通过对用户微信数据的分析进行用户画像。投放广告的时候,可以精确使用用户标签进行广告投放,获取到有效的客户,即所谓的广告选人。
|
||||
|
||||
通过用户分析挽回用户。我在前面说过,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留存很难超过40%,对于流失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推送等手段进行挽回,比如根据用户注册信息,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商品、折扣券、红包等信息,重新激活用户。留存用户由于某些原因也会再次流失或者沉默,通过用户价值分析和流失原因分析,也可以进一步采用各种运营策略挽回用户。
|
||||
|
||||
A/B测试决定产品功能。新功能通过A/B测试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是否对用户留存、购买转化等关键指标有正向作用,以此决定是否上新功能。
|
||||
|
||||
大数据反欺诈、反羊毛。互联网产品在拉新或提高留存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促销手段,但是这些促销手段会吸引来专业的“羊毛党”,他们会注册大量虚假账号,然后领取红包,使企业的促销资源无法投放到真正的用户手中。此时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用户点击行为分析等大数据技术,有效识别出“羊毛党”。
|
||||
|
||||
用户生命周期管理。一个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会经历获取、提升、成熟、衰退、离网几个阶段,用户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会有不同的诉求,通过数据分析对用户进行分类,可以有针对性的运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留存和转化。
|
||||
|
||||
|
||||
上面提到的推荐、用户画像等都属于大数据算法的技术范围,我们会在下个模块进一步讨论。
|
||||
|
||||
小结
|
||||
|
||||
今天我给你讲了增长黑客以及他们所关注的增长模型,对于应用大数据技术帮助产品提高增长,主要就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产品运营中的各种规律,然后用大数据算法针对特定的用户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以实现产品的用户增长、营收增长,最终将企业做大做强。
|
||||
|
||||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以前那种产品OK、团队给力,就可以野蛮、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用户增长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精细化运营,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而精细化运营则必须依赖海量的用户、商品、行为数据才能完成,这都是大数据技术的用武之地。
|
||||
|
||||
思考题
|
||||
|
||||
你还了解其他的互联网产品用户增长的手段吗?可否举几个你用过或者熟悉的具体例子?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89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6模块答疑:为什么说数据驱动运营?.md
Normal file
89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6模块答疑:为什么说数据驱动运营?.md
Normal file
@ -0,0 +1,89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36 模块答疑:为什么说数据驱动运营?
|
||||
你好,我是李智慧。在讲今天“数据驱动运营”这个话题前,我必须先铺垫两句。
|
||||
|
||||
当我们谈论大数据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是谈Hadoop、Spark这样的大数据技术产品?还是谈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算法与推荐系统这样的大数据应用?其实这些都是大数据的工具和手段,大数据的核心就是数据本身。数据就是一座矿山,大数据技术产品、大数据分析与算法是挖掘机、采矿车,你学了大数据,每天开着矿车忙忙碌碌,那你只是一个矿工,可能每天面对一座金山却视而不见。
|
||||
|
||||
数据比代码的地位要高得多,用途也大得多,做大数据的同学要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数据的作用是无处不在的,不但能做统计分析、精准营销、智能推荐,还能做量化交易帮你自动赚钱,甚至能驱动公司运营,管理整个公司。今天这篇答疑就是想把数据的地位认识拔高一些,让你知道自己学大数据究竟能做什么。
|
||||
|
||||
关于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企业组织与管理,江湖上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百度是技术驱动的,阿里巴巴是运营驱动的,腾讯是产品驱动的。
|
||||
|
||||
也就是说,百度的公司增长与进步主要是通过工程师的技术创新实现的,工程师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后,调动公司产品、运营,甚至公关、法务方面的资源进一步扩大占领市场。工程师在公司拥有优势地位,在公司内能整合各方资源,驱动公司发展与进步。
|
||||
|
||||
相对应的,在阿里巴巴,运营人员拥有核心地位,马云的战略决策和运营指标下达给运营人员,运营人员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主要是产品和技术手段,完成运营指标,实现公司战略。在淘宝,所有员工都自称“小二”,站在运营角度开展工作,通过运营整合公司资源,驱动公司进步。
|
||||
|
||||
而在腾讯,公司的发展壮大则主要靠产品取胜,产品经理思考用户体验和产品特性,耐心打磨自己的产品,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被产品吸引,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腾讯的核心人物马化腾和张小龙都称自己为产品经理,公司资源也围绕产品展开。
|
||||
|
||||
BAT作为业界翘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组织管理和内部驱动方式,但是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包括一些知名的互联网企业,还没有找到科学的管理方式。这其中发展好一点的企业通常采用一种叫作“老板驱动型”的管理方式,老板事无巨细亲自关心业务,员工一旦没有老板的指示,就茫然失措,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差一点的企业则会进入到一种“老板也不知道怎么驱动型”的管理状态,大家忙忙碌碌,却像是在做布朗运动,不但不能进步,甚至连个像样的失败都没有。
|
||||
|
||||
一般的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方式是下面这样的。
|
||||
|
||||
|
||||
|
||||
通常的工作模式是:首先,老板有个想法,或者运营有个点子,又或者市场有个反馈;然后运营人员把这个想法、点子、反馈变成一个业务需求提交给产品团队;接着产品经理和设计师进行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将产品需求提给技术团队;最后工程师将这些功能开发完成,发布上线供用户使用。
|
||||
|
||||
|
||||
|
||||
一个点子从提出到开发上线,通常需要数周乃至数月的工作量;而开发资源一般总是紧缺的,产品需求需要进行开发排期,短则数天、长则数月。因此一个业务需求从提出到上线,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往往工程师加班加点开发了一个新功能,上线以后这个功能的提出者已经失去了提出时的激情,甚至已经忘了这个功能。没有后续的推广运营,没有进一步的迭代增强,这个新功能就变成产品的一个“鸡肋”,直至无人问津。
|
||||
|
||||
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保守估计的话至少80%的业务需求没有实现最初期望的价值,相当一部分功能甚至完全没有起任何作用。5个工程师开发3周的红包功能最后只有两个用户领取,3个工程师开发一个月的活动小游戏只有区区几百个点击…这样的事例在现实中不胜枚举。
|
||||
|
||||
导致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整个工作流程缺乏反馈,运营不断提需求,产品不断做设计,工程师忙着“搬砖”,自己做的工作对公司业务有多大价值却缺乏思考,为了工作而工作。除非有个头脑敏捷又精力旺盛的老板在其中不断干预,各个环节全方位参与,否则公司就会进入一种忙忙碌碌却没有进步的境地。而且即使有这样的老板,这样的公司也很难做大。
|
||||
|
||||
说了那么多问题,我们的目标还是要解决它。一个解决办法是引入业务数据监控,在提出一个新需求时,需要对价值进行预估:这个新功能可以有多少点击,可以提高多少留存、多少转化,对预期价值进行量化。产品和开发需要知道预期价值,如果对价值有疑惑,可以提出质疑,多方一起讨论,对需求进行完善。新功能上线后,对新功能的业务指标进行持续监控,检验是否达到当初的预期;如果没有,提出后续改进的措施。
|
||||
|
||||
|
||||
|
||||
从上面的图中你可以看到,通过业务数据的反馈从而使公司的工作流程变成一个闭环,用户数据会成为运营团队想法策略的重要输入,工作目标和团队协作围绕数据展开。老板只需要对数据提出合理的目标和期望,就可以驱动团队有效运作,使团队之间的合作或竞争都集中在实现公司商业价值这个根本目的上来。
|
||||
|
||||
因为数据是内部公开的,所有人都能看到,也迫使运营人员必须在提出需求时慎重思考,发布上线后持续跟进,尽力保证自己提出的预期指标能够实现;而不是想起一出是一出,决策时不审慎,上线后不跟进,滥用公司宝贵的设计和开发资源。用数据驱动公司业务不断发展,而公司的运营状况也通过数据不断反馈给所有人,所有人努力的方向和绩效的评估都通过业务数据关联在一起,并能够有效量化。
|
||||
|
||||
事实上,公司到了一定规模,产品功能越来越复杂,人员越来越多,不管用什么驱动,最后一定都是数据驱动。没有量化的数据,不足以凝聚团队的目标,甚至无法降低团队间的内耗。这个时候哪个部门能有效利用数据,能用数据说话,能用数据打动老板,哪个部门就能成为公司的驱动核心,在公司拥有更多话语权。我们学大数据,手里用的是技术,眼里要看到数据,要让数据为你所用。数据才是核心才是不可代替的,技术并不是。
|
||||
|
||||
数据,不管你用还是不用,它就在那里。但是它的规律与价值,你不去分析、挖掘、思考,它不会自己跳出来告诉你答案。顶尖的高手,总是能从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找到其联系与规律,并加以利用,产生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我们应该对数据保持敏感与好奇,不断将现实发生的事情与数据关联起来,去思考、去分析,用数据推断出来的结论指导现实的工作,再根据现实的反馈修正自己的方法与思维,顶尖高手就是在这样的训练中不断修炼出来的。
|
||||
|
||||
现实纷繁复杂,其呈现出来的表象距其本质通常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根据表象见招拆招,只会让你陷入现实纷乱的漩涡,疲惫且无效,就像热锅上的那只蚂蚁。数据作为对事物的一次抽象,能够强迫你去思考事物背后的规律与本质,并在思考过程中逐渐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与走向,帮你抢占先机、掌控局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好数据,方能洞悉真相。
|
||||
|
||||
1月3日我做客“极客Live”,很高兴和同学们在直播中互动,当时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同学的问题来不及回答。正好今天在专栏的答疑里,我再选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和你聊聊我的看法。
|
||||
|
||||
点击链接查看李智慧“学习大数据有哪些机遇”直播回顾。
|
||||
|
||||
|
||||
没有大数据的开发经验,怎么去面试大数据的职位呢?
|
||||
|
||||
|
||||
我认为越是好的公司,越是优秀的面试官,越是不在意你的经验,他们会更看重你的基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所以你如果对自己的基础和素质有信心,你就多去面试,多接触机会,不要在经验上遮遮掩掩,不要怕面试失败,被那些不好的公司、差劲的面试官拒绝也许是一件好事。当然,你也应该只是缺乏经验,而不是对大数据一无所知,所以面试之前尽量对大数据技术原理和知识体系有完整的掌握,这也是我的专栏想达到的目的。
|
||||
|
||||
|
||||
分布式系统相关的理论是每个互联网后端开发必备的吗?
|
||||
|
||||
|
||||
是的,互联网技术架构就是分布式技术架构,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技术挑战:大并发、大流量、高可用、高性能、可伸缩、可扩展,几乎都是用各种分布式技术解决的,如果不懂各种分布式技术及其理论,几乎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后端工程师。大数据技术实际上也是一种分布式技术,是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的一种。
|
||||
|
||||
|
||||
请问老师,如何快速查看源码学习呢?
|
||||
|
||||
|
||||
|
||||
看论文和文档,了解主要架构原理和设计思路,想象如果是自己开发这个系统,该如何编程开发,设计模式和编程技巧其实就那些,学得多了、看得多了,有些代码不用看,猜也能猜得到会怎么写。
|
||||
|
||||
IDE环境debug源代码,跟踪代码执行,从调用主入口一路跟踪过去,核心代码也就差不多看好了。有些系统会有各种超时,比如debug会超时,就在关键代码输出日志,看关键输入输出是什么,进一步看代码如何实现。
|
||||
|
||||
网上也有各种主要开源产品的源码分析,看看这些文章,有时候也能事半功倍。
|
||||
|
||||
|
||||
这些前提都需要自己的编程基础扎实,各种设计模式编程技巧掌握得好,不然一堆接口、各种多态,看不了几行就晕头转向了。当然看优秀开源产品的源码本身也是非常好的学习过程,一边看一边学。
|
||||
|
||||
最后还是“老规矩”,我整理了@安静、@桃园悠然在、@老男孩、@吴科的留言,希望同学们的留言对你也有所启发。
|
||||
|
||||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94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7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md
Normal file
94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7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md
Normal file
@ -0,0 +1,94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37 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
|
||||
今天我们进入专栏的最后一个模块,补全大数据知识体系最后一块拼图,一起来学习大数据算法。大数据越来越多的和人工智能关联起来,所谓人工智能就是利用数学统计方法,统计数据中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些统计规律进行自动化数据处理,使计算机表现出某种智能的特性,而各种数学统计方法,就是大数据算法。关于专栏算法模块的设置,我会围绕数据分类、数据挖掘、推荐引擎、大数据算法的数学原理、神经网络算法几个方面,为你展开大数据算法的“全景图”。
|
||||
|
||||
分类是人们认知事物的重要手段,如果你能将某个事物分类得足够细,你实际上就已经认知了这个事物。如果你能将一个人从各个维度,比如专业能力、人际交往、道德品行、外貌特点各个方面都进行正确的分类,并且在每个维度的基础上还能再细分,比如大数据专业能力、Java编程能力、算法能力也能正确分类,那么可以说你已经完全了解这个人了。
|
||||
|
||||
现实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将另一个人分类。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人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在互联网里留下越来越多的信息,如果计算机利用大数据技术将所有这些信息都统一起来进行分析,理论上可以将一个人完全分类,也就是完全了解一个人。
|
||||
|
||||
分类也是大数据常见的应用场景之一,通过对历史数据规律的统计,将大量数据进行分类然后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当有新的数据进来时,计算机就可以利用这个关系自动进行分类了。更进一步讲,如果这个分类结果在将来才会被证实,比如一场比赛的胜负、一次选举的结果,那么在旁观者看来,就是在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了。其实,现在火热的机器学习本质上说就是统计学习。
|
||||
|
||||
下面我通过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KNN分类算法,向你展示大数据分类算法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各种大数据算法都会用到的数据距离计算方法和特征值处理方法。
|
||||
|
||||
KNN分类算法
|
||||
|
||||
KNN算法,即K近邻(K Nearest Neighbour)算法,是一种基本的分类算法。其主要原理是:对于一个需要分类的数据,将其和一组已经分类标注好的样本集合进行比较,得到距离最近的K个样本,K个样本最多归属的类别,就是这个需要分类数据的类别。下面我给你画了一个KNN算法的原理图。
|
||||
|
||||
|
||||
|
||||
图中,红蓝绿三种颜色的点为样本数据,分属三种类别\(w\_{1}\)、\(w\_{2}\)、 \(w\_{3}\) 。对于待分类点\(X\_{u}\) ,计算和它距离最近的5个点(即K为5),这5个点最多归属的类别为\(w\_{1}\)(4个点归属\(w\_{1}\),1个点归属\(w\_{3}\)),那么\(X\_{u}\)的类别被分类为\(w\_{1}\)。
|
||||
|
||||
KNN的算法流程也非常简单,请看下面的流程图。
|
||||
|
||||
|
||||
|
||||
KNN算法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分类算法,可用于各种分类的场景,比如新闻分类、商品分类等,甚至可用于简单的文字识别。对于新闻分类,可以提前对若干新闻进行人工标注,标好新闻类别,计算好特征向量。对于一篇未分类的新闻,计算其特征向量后,跟所有已标注新闻进行距离计算,然后进一步利用KNN算法进行自动分类。
|
||||
|
||||
读到这你肯定会问,如何计算数据的距离呢?如何获得新闻的特征向量呢?
|
||||
|
||||
数据的距离
|
||||
|
||||
KNN算法的关键是要比较需要分类的数据与样本数据之间的距离,这在机器学习中通常的做法是:提取数据的特征值,根据特征值组成一个n维实数向量空间(这个空间也被称作特征空间),然后计算向量之间的空间距离。空间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欧氏距离、余弦距离等。
|
||||
|
||||
对于数据\(x\_{i}\)和\(x\_{j}\),若其特征空间为n维实数向量空间\(R^{n}\),即\(x\_{i}=(x\_{i1},x\_{i2},…,x\_{in})\),\(x\_{j}=(x\_{j1},x\_{j2},…,x\_{jn})\),则其欧氏距离计算公式为
|
||||
\[d(x\_{i},x\_{j})=\\sqrt{\\sum\_{k=1}^{n}{(x\_{ik}-x\_{jk})^2}}\]这个欧式距离公式其实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里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也是用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只是平面几何(二维几何)里的n=2,立体几何(三维几何)里的n=3,而机器学习需要面对的每个数据都可能有n维的维度,即每个数据有n个特征值。但是不管特征值n是多少,两个数据之间的空间距离的计算公式还是这个欧氏计算公式。大多数机器学习算法都需要计算数据之间的距离,因此掌握数据的距离计算公式是掌握机器学习算法的基础。
|
||||
|
||||
欧氏距离是最常用的数据计算公式,但是在文本数据以及用户评价数据的机器学习中,更常用的距离计算方法是余弦相似度。
|
||||
\[cos(\\theta)=\\frac{\\sum\_{k=1}^{n}{x\_{ik}x\_{jk}}}{\\sqrt{\\sum\_{k=1}^{n}{x\_{ik}^{2}}}\\sqrt{\\sum\_{k=1}^{n}{x\_{jk}^{2}}}}\]余弦相似度的值越接近1表示其越相似,越接近0表示其差异越大,使用余弦相似度可以消除数据的某些冗余信息,某些情况下更贴近数据的本质。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两篇文章的特征值都是:“大数据”“机器学习”和“极客时间”,A文章的特征向量为(3, 3, 3),即这三个词出现次数都是3;B文章的特征向量为(6, 6, 6),即这三个词出现次数都是6。如果光看特征向量,这两个向量差别很大,如果用欧氏距离计算确实也很大,但是这两篇文章其实非常相似,只是篇幅不同而已,它们的余弦相似度为1,表示非常相似。
|
||||
|
||||
余弦相似度其实是计算向量的夹角,而欧氏距离公式是计算空间距离。余弦相似度更关注数据的相似性,比如两个用户给两件商品的打分分别是(3, 3)和(4, 4),那么两个用户对两件商品的喜好是相似的,这种情况下,余弦相似度比欧氏距离更合理。
|
||||
|
||||
文本的特征值
|
||||
|
||||
我们知道了机器学习的算法需要计算距离,而计算距离还需要知道数据的特征向量,因此提取数据的特征向量是机器学习工程师们的重要工作,有时候甚至是最重要的工作。不同的数据以及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提取不同的特征值,我们以比较常见的文本数据为例,看看如何提取文本特征向量。
|
||||
|
||||
文本数据的特征值就是提取文本关键词,TF-IDF算法是比较常用且直观的一种文本关键词提取算法。这种算法是由TF和IDF两部分构成。
|
||||
|
||||
TF是词频(Term Frequency),表示某个单词在文档中出现的频率,一个单词在一个文档中出现得越频繁,TF值越高。
|
||||
|
||||
词频: $\( TF=\\frac{某个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文档总词数}\)$
|
||||
|
||||
IDF是逆文档频率(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表示这个单词在所有文档中的稀缺程度,越少文档出现这个词,IDF值越高。
|
||||
|
||||
逆文档频率:$\(IDF=log(\\frac{所有的文档总数}{出现该词的文档数})\)$
|
||||
|
||||
TF与IDF的乘积就是TF-IDF。
|
||||
\[TF-IDF=TF\\times IDF\]所以如果一个词在某一个文档中频繁出现,但在所有文档中却很少出现,那么这个词很可能就是这个文档的关键词。比如一篇关于原子能的技术文章,“核裂变”“放射性”“半衰期”等词汇会在这篇文档中频繁出现,即TF很高;但是在所有文档中出现的频率却比较低,即IDF也比较高。因此这几个词的TF-IDF值就会很高,就可能是这篇文档的关键词。如果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原子能的文章,也许“中国”这个词也会频繁出现,即TF也很高,但是“中国”也在很多文档中出现,那么IDF就会比较低,最后“中国”这个词的TF-IDF就很低,不会成为这个文档的关键词。
|
||||
|
||||
提取出关键词以后,就可以利用关键词的词频构造特征向量,比如上面例子关于原子能的文章,“核裂变”“放射性”“半衰期”这三个词是特征值,分别出现次数为12、9、4。那么这篇文章的特征向量就是(12, 9, 4),再利用前面提到的空间距离计算公式计算与其他文档的距离,结合KNN算法就可以实现文档的自动分类。
|
||||
|
||||
贝叶斯分类
|
||||
|
||||
贝叶斯公式是一种基于条件概率的分类算法,如果我们已经知道A和B的发生概率,并且知道了B发生情况下A发生的概率,可以用贝叶斯公式计算A发生的情况下B发生的概率。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A的情况,即输入数据,判断B的概率,即B的可能性,进而进行分类。
|
||||
|
||||
举个例子:假设一所学校里男生占60%,女生占40%。男生总是穿长裤,女生则一半穿长裤一半穿裙子。假设你走在校园中,迎面走来一个穿长裤的学生,你能够推断出这个穿长裤学生是男生的概率是多少吗?
|
||||
|
||||
答案是75%,具体算法是:
|
||||
\[穿长裤是男生的概率 = \\frac{男生穿长裤的概率 \\times 是男生的概率}{学生穿长裤的概率}\]这个算法就利用了贝叶斯公式,贝叶斯公式的写法是:
|
||||
\[P(B|A)= \\frac{P(A|B)\*P(B)}{P(A)}\]意思是A发生的条件下B发生的概率,等于B发生的条件下A发生的概率,乘以B发生的概率,除以A发生的概率。还是上面这个例子,如果我问你迎面走来穿裙子的学生是女生的概率是多少。同样带入贝叶斯公式,可以计算出是女生的概率为100%。其实这个结果我们根据常识也能推断出来,但是很多时候,常识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会出现偏差。比如有人看到一篇博士生给初中学历老板打工的新闻,就感叹读书无用。事实上,只是少见多怪,样本量太少而已。而大量数据的统计规律则能准确反映事物的分类概率。
|
||||
|
||||
贝叶斯分类的一个典型的应用场合是垃圾邮件分类,通过对样本邮件的统计,我们知道每个词在邮件中出现的概率\(P(A\_{i})\),我们也知道正常邮件概率\(P(B\_{0})\)和垃圾邮件的概率\(P(B\_{1})\),还可以统计出垃圾邮件中各个词的出现概率\(P(A\_{i}|B\_{1})\),那么现在一封新邮件到来,我们就可以根据邮件中出现的词,计算\(P(B\_{1}|A\_{i})\),即得到这些词出现情况下,邮件为垃圾邮件的概率,进而判断邮件是否为垃圾邮件。
|
||||
|
||||
现实中,贝叶斯公式等号右边的概率,我们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统计获得,当有新的数据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带入上面的贝叶斯公式计算其概率。而如果我们设定概率超过某个值就认为其会发生,那么我们就对这个数据进行了分类和预测,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
||||
|
||||
|
||||
|
||||
训练样本就是我们的原始数据,有时候原始数据并不包含我们想要计算的维度数据,比如我们想用贝叶斯公式自动分类垃圾邮件,那么首先要对原始邮件进行标注,需要标注哪些邮件是正常邮件、哪些邮件是垃圾邮件。这一类需要对数据进行标注才能进行的机器学习训练也叫作有监督的机器学习。
|
||||
|
||||
小结
|
||||
|
||||
分类是机器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类算法,很多场景都需要用到分类,很多AI其实都是分类算法在起作用。比如AI围棋算法AlphaGo本质就是一个分类算法,围棋棋盘有361个交叉点,可以认为有361个分类选项,AlphaGo只要每次选择一个有最大赢面的分类选项输出即可,具体我们在神经网络一期再来讨论。
|
||||
|
||||
思考题
|
||||
|
||||
KNN算法的简单实现只需要几十行代码,请用你熟悉的编程语言实现KNN。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18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8如何发掘数据之间的关系?.md
Normal file
118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8如何发掘数据之间的关系?.md
Normal file
@ -0,0 +1,118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38 如何发掘数据之间的关系?
|
||||
通过上一个模块“大数据分析与运营”的学习,我们知道数据之中蕴藏着关系,如果数据量足够大,这种关系越逼近真实世界的客观规律。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你会发现,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蕴藏着网页的重要性排序关系,购物车的商品清单蕴藏着商品的关联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挖掘,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利用规律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改造我们的世界。
|
||||
|
||||
挖掘数据的典型应用场景有搜索排序、关联分析以及聚类,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了解数据挖掘典型场景及其应用的算法。
|
||||
|
||||
搜索排序
|
||||
|
||||
我们说过Hadoop大数据技术最早源于Google,而Google使用大数据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就是网页排名。
|
||||
|
||||
当我们使用Google进行搜索的时候,你会发现,通常在搜索的前三个结果里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网页内容,而且很大概率第一个结果就是我们想要的网页。而排名越往后,搜索结果与我期望的偏差越大。并且在搜索结果页的上面,会提示总共找到多少个结果。
|
||||
|
||||
那么Google为什么能在十几万的网页中知道我最想看的网页是哪些,然后把这些页面排到最前面呢?
|
||||
|
||||
答案是Google使用了一种叫PageRank的算法,这种算法根据网页的链接关系给网页打分。如果一个网页A,包含另一个网页B的超链接,那么就认为A网页给B网页投了一票,以下面四个网页A、B、C、D举例,带箭头的线条表示链接。
|
||||
|
||||
|
||||
|
||||
B网页包含了A、D两个页面的超链接,相当于B网页给A、D每个页面投了一票,初始的时候,所有页面都是1分,那么经过这次投票后,B给了A和D每个页面1/2分(B包含了A、D两个超链接,所以每个投票值1/2分),自己从C页面得到1/3分(C包含了A、B、D三个页面的超链接,每个投票值1/3分)。
|
||||
|
||||
而A页面则从B、C、D分别得到1/2、1/3、1分。用公式表示就是
|
||||
\[PR(A) = \\frac{PR(B)}{2}+\\frac{PR( C )}{3}+\\frac{PR(D)}{1}\]等号左边是经过一次投票后,A页面的PageRank分值;等号右边每一项的分子是包含A页面超链接的页面的PageRank分值,分母是该页面包含的超链接数目。
|
||||
|
||||
这样经过一次计算后,每个页面的PageRank分值就会重新分配,重复同样的算法过程,经过几次计算后,根据每个页面PageRank分值进行排序,就得到一个页面重要程度的排名表。根据这个排名表,将用户搜索出来的网页结果排序,排在前面的通常也正是用户想要的结果。
|
||||
|
||||
但是这个算法还有个问题,如果某个页面只包含指向自己的超链接,这样的话其他页面不断给它送分,而自己一分不出,随着计算执行次数越多,它的分值也就越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种情况就像下图所示的,A页面只包含指向自己的超链接。
|
||||
|
||||
|
||||
|
||||
Google的解决方案是,设想浏览一个页面的时候,有一定概率不是点击超链接,而是在地址栏输入一个URL访问其他页面,表示在公式上,就是
|
||||
\[PR(A) = \\alpha(\\frac{PR(B)}{2}+\\frac{PR( C )}{3}+\\frac{PR(D)}{1})+\\frac{(1-\\alpha)}{4}\]上面\((1-\\alpha)\)就是跳转到其他任何页面的概率,通常取经验值0.15(即\(\\alpha\) 为0.85),因为有一定概率输入的URL是自己的,所以加上上面公式最后一项,其中分母4表示所有网页的总数。
|
||||
|
||||
那么对于\(N\)个网页,任何一个页面\(P\_{i}\)的PageRank计算公式如下
|
||||
\[PageRank(P\_{i})=\\alpha \\sum\_{P\_{j}\\in M(P\_{i})}^{}{\\frac{PageRank(P\_{j})}{L(P\_{j})}} + \\frac{1-\\alpha}{N}\]公式中,\(P\_{j}\\in M(P\_{i})\)表示所有包含有\(P\_{i}\)超链接的\(P\_{j}\),\(L(P\_{j})\)表示\(P\_{j}\)页面包含的超链接数,\(N\)表示所有的网页总和。
|
||||
|
||||
由于Google要对全世界的网页进行排名,所以这里的N可能是一个万亿级的数字,一开始将所有页面的PageRank值设为1,带入上面公式计算,每个页面都得到一个新的PageRank值。再把这些新的PageRank值带入上面的公式,继续得到更新的PageRank值,如此迭代计算,直到所有页面的PageRank值几乎不再有大的变化才停止。
|
||||
|
||||
在这样大规模的数据上进行很多次迭代计算,是传统计算方法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Google要研发大数据技术的原因,并因此诞生了一个大数据行业。而PageRank算法也让Google从众多搜索引擎公司脱颖而出,铸就了Google接近万亿级美元的市值,开创了人类科技的新纪元。
|
||||
|
||||
关联分析
|
||||
|
||||
关联分析是大数据计算的重要场景之一,我在专栏开篇的时候就讨论过一个经典案例,通过数据挖掘,商家发现尿不湿和啤酒经常会同时被购买,所以商家就把啤酒和尿不湿摆放在一起促进销售。这个案例曾经被质疑是假的,因为没有人见过超市把啤酒和尿布放在一起卖。
|
||||
|
||||
我在写专栏文章的时候,访问了京东的沃尔玛官方旗舰店,哈尔滨啤酒下方的六个店长推荐,两个是儿童纸尿裤,还有两个儿童奶粉。
|
||||
|
||||
|
||||
|
||||
在传统商超确实没有见过把啤酒和纸尿裤放在一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传统商超的物理货架分区策略限制它没有办法这么做,而啤酒和尿不湿存在关联关系则确实是大数据中存在的规律,在电子商务网站就可以轻易进行关联推荐。
|
||||
|
||||
通过商品订单,可以发现频繁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里商品间的关联关系,这种大数据关联分析也被称作是“购物篮分析”,频繁出现的商品组合也被称作是“频繁模式”。
|
||||
|
||||
在深入关联分析前,你需要先了解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支持度,一个是置信度。
|
||||
|
||||
支持度是指一组频繁模式的出现概率,比如(啤酒,尿不湿)是一组频繁模式,它的支持度是4%,也就是说,在所有订单中,同时出现啤酒和尿不湿这两件商品的概率是4%。
|
||||
|
||||
置信度用于衡量频繁模式内部的关联关系,如果出现尿不湿的订单全部都包含啤酒,那么就可以说购买尿不湿后购买啤酒的置信度是100%;如果出现啤酒的订单中有20%包含尿不湿,那么就可以说购买啤酒后购买尿不湿的置信度是20%。
|
||||
|
||||
大型超市的商品种类数量数以万计,所有商品的组合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品种类更多,历史订单数据同样也非常庞大,虽然我们有大数据技术,但是资源依然是有限的。
|
||||
|
||||
那我们应该从哪里考虑着手,可以使用最少的计算资源寻找到最小支持度的频繁模式?寻找满足最小支持度的频繁模式经典算法是Apriori算法,Apriori算法的步骤是:
|
||||
|
||||
第1步:设置最小支持度阈值。
|
||||
|
||||
第2步:寻找满足最小支持度的单件商品,也就是单件商品出现在所有订单中的概率不低于最小支持度。
|
||||
|
||||
第3步:从第2步找到的所有满足最小支持度的单件商品中,进行两两组合,寻找满足最小支持度的两件商品组合,也就是两件商品出现在同一个订单中概率不低于最小支持度。
|
||||
|
||||
第4步:从第3步找到的所有满足最小支持度的两件商品,以及第2步找到的满足最小支持度的单件商品进行组合,寻找满足最小支持度的三件商品组合。
|
||||
|
||||
第5步:以此类推,找到所有满足最小支持度的商品组合。
|
||||
|
||||
Apriori算法极大地降低了需要计算的商品组合数目,这个算法的原理是,如果一个商品组合不满足最小支持度,那么所有包含这个商品组合的其他商品组合也不满足最小支持度。所以从最小商品组合,也就是一件商品开始计算最小支持度,逐渐迭代,进而筛选出所有满足最小支持度的频繁模式。
|
||||
|
||||
通过关联分析,可以发现看似不相关商品的关联关系,并利用这些关系进行商品营销,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啤酒和尿不湿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购买便利;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企业营收。专栏下一期还会讲到更多发现用户兴趣进行推荐的算法。
|
||||
|
||||
聚类
|
||||
|
||||
上一期我们讨论了“分类”,分类算法主要解决如何将一个数据分到几个确定类别中的一类里去。分类算法通常需要样本数据训练模型,再利用模型进行数据分类,那么一堆样本数据又如何知道各自的类别呢?样本数据归类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工手动打标签,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算法进行自动归类,即所谓的“聚类”。
|
||||
|
||||
聚类就是对一批数据进行自动归类,如下图这样的一组数据,人眼一眼就可以识别出可以分为四组。
|
||||
|
||||
|
||||
|
||||
但是如果这些数据不是画在平面上,而是以二维坐标的方式给你一堆数据,你还能看出来吗?
|
||||
|
||||
K-means是一种在给定分组个数后,能够对数据进行自动归类,即聚类的算法。计算过程请看图中这个例子。
|
||||
|
||||
|
||||
|
||||
第1步:随机在图中取K个种子点,图中K=2,即图中的实心小圆点。
|
||||
|
||||
第2步:求图中所有点到这K个种子点的距离,假如一个点离种子点X最近,那么这个点属于X点群。在图中,可以看到A、B属于上方的种子点,C、D、E属于中部的种子点。
|
||||
|
||||
第3步:对已经分好组的两组数据,分别求其中心点。对于图中二维平面上的数据,求中心点最简单暴力的算法就是对当前同一个分组中所有点的X坐标和Y坐标分别求平均值,得到的就是中心点。
|
||||
|
||||
第4步:重复第2步和第3步,直到每个分组的中心点不再移动。这时候,距每个中心点最近的点数据聚类为同一组数据。
|
||||
|
||||
K-means算法原理简单,在知道分组个数的情况下,效果非常好,是聚类经典算法。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具有相似购买习惯的用户群体被聚类为一组,一方面可以直接针对不同分组用户进行差别营销,线下渠道的话还可以根据分组情况进行市场划分;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分析,比如同组用户的其他统计特征还有哪些,并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模式。
|
||||
|
||||
小结
|
||||
|
||||
今天我们聊了数据挖掘的几个典型算法,PageRank算法通过挖掘链接关系,发现互联网网页的排名权重;Apriori算法通过购物篮分析,发现商品的频繁模式;K-means算法则可以进行自动数据聚类。这些算法不需要人工事先对数据进行标注,一般被称作无监督算法。上期的分类算法需要样本数据,而这些样本数据是需要人工进行预先标注的,因此分类算法一般都是有监督算法。
|
||||
|
||||
数据挖掘其实在大数据出现之前,甚至在计算机出现之间就已经存在了,因为挖掘数据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最终实现更好地改造这个世界。大数据技术使数据挖掘更加方便、成本更低,而几乎各种大数据产品都有对应的算法库可以方便地进行大数据挖掘。所以请保持好奇心,通过数据挖掘发现规律,进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
||||
|
||||
思考题
|
||||
|
||||
网页的链接关系如何用数据表示呢?PageRank算法用MapReduce或者Spark编程如何实现呢?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73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9如何预测用户的喜好?.md
Normal file
73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39如何预测用户的喜好?.md
Normal file
@ -0,0 +1,73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39 如何预测用户的喜好?
|
||||
在用户对自己需求相对明确的时候,可以用搜索引擎通过关键字搜索很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有些时候,搜索引擎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对信息发现的需求。一方面,用户有时候其实对自己的需求并不明确,期望系统能主动推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商品;另一方面,企业也希望能够通过更多渠道向用户推荐信息和商品,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提高成交转化率,获得更多营收。而这中间发现用户兴趣和喜好的就是推荐引擎。
|
||||
|
||||
在豆瓣中打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页面,你会发现这个页面还会推荐一些其他电影。如果你喜欢《肖申克的救赎》,那么有很大概率你也会喜欢下面这些电影,这就是推荐引擎发挥的作用。
|
||||
|
||||
|
||||
|
||||
推荐引擎的思想其实很早就存在了,后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荐引擎的普及程度和重要性也越来越高,淘宝曾经就主推“千人千面”,要让每个用户打开的淘宝都不一样,背后的核心技术就是推荐引擎。现在稍有规模的互联网应用几乎都有推荐功能,而一些新兴崛起的互联网产品,推荐功能甚至是其核心产品特点与竞争优势,比如今日头条,就是靠智能推荐颠覆了互联网新闻资讯领域。
|
||||
|
||||
那么推荐引擎如何预测用户的喜好,进行正确的推荐呢?主要就是依靠各种推荐算法,常用的推荐算法有: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基于商品的协同过滤推荐。
|
||||
|
||||
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
|
||||
|
||||
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一种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分类,然后将商品推荐给同类用户。
|
||||
|
||||
|
||||
|
||||
从图中可以看到,用户A和用户C有相近的人口统计信息,划分为同类,那么用户A喜欢(购买过)的商品D就可以推荐给用户C。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比较简单,只要有用户的基本信息就可以进行分类,新注册的用户总可以分类到某一类别,那么立即就可以对他进行推荐,没有所谓的“冷启动”问题,也就是不会因为不知道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而不知道该如何向用户推荐。
|
||||
|
||||
而且这种推荐算法也不依赖商品的数据,和要推荐的领域无关,不管是服装还是美食,不管是电影还是旅游目的地,都可以进行推荐,甚至可以混杂在一起进行推荐。
|
||||
|
||||
当然也正因为这种推荐算法比较简单,对于稍微精细一点的场景,推荐效果就比较差了。因此,在人口统计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用户浏览、购买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进一步细化用户的分类信息,给用户贴上更多的标签,比如家庭成员、婚姻状况、居住地、学历、专业、工作等,即所谓的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画像进行更精细的推荐,并进一步把用户喜好当做标签完善用户画像,再利用更完善的用户画像进行推荐,如此不断迭代优化用户画像和推荐质量。
|
||||
|
||||
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
|
||||
|
||||
前面一个算法是基于用户的属性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同类用户的行为进行推荐。而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则是将商品的属性进行分类,然后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进行推荐。
|
||||
|
||||
|
||||
|
||||
从图中可以看到,电影A和电影D有相似的属性,被划分为同类商品,如果用户A喜欢电影A,那么就可以向用户A推荐电影D,比如给喜欢《星球大战》的用户推荐《星际迷航》。一般来说,相对于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会更符合用户的口味,推荐效果相对更好一点。
|
||||
|
||||
但是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需要对商品属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建模,难度相对也更大一点,在实践中,一种简单的做法是提取商品描述的关键词和商品的标签作为商品的属性。此外,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依赖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如果是新用户进来,没有历史数据,就没有办法进行推荐了,即存在“冷启动”问题。
|
||||
|
||||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
|
||||
|
||||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是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用户分类,常用的就是我前面讲过的KNN算法,寻找和当前用户喜好最相近的K个用户,然后根据这些用户的喜好为当前用户进行推荐。
|
||||
|
||||
|
||||
|
||||
从图中可以看到,用户A喜欢商品A、商品B和商品D,用户C喜欢商品A和商品B,那么用户A和用户C就有相似的喜好,可以归为一类,然后将用户A喜欢的商品D推荐给用户C。
|
||||
|
||||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和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都是将用户分类后,根据同类用户的喜好为当前用户进行推荐。不同的是,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仅仅根据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类的粒度比较大,准确性也较差;而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则根据用户历史喜好进行分类,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用户的喜好类别,推荐效果也更好一点。今天文章开头举的推荐电影的例子,就是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进行推荐。
|
||||
|
||||
基于商品的协同过滤推荐
|
||||
|
||||
基于商品的协同过滤推荐是根据用户的喜好对商品进行分类,如果两个商品,喜欢它们的用户具有较高的重叠性,就认为它们的距离相近,划分为同类商品,然后进行推荐。
|
||||
|
||||
|
||||
|
||||
从图中可以看到,用户A喜欢商品A、商品B和商品D,用户B喜欢商品B、商品C和商品D,那么商品B和商品D的距离最近,划分为同类商品;而用户C喜欢商品B,那么就可以为其推荐商品D。商品的分类相对用户的分类更为稳定,通常情况下,商品的数目也少于用户的数目,因此使用基于商品的协同过滤推荐,计算量和复杂度小于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
|
||||
|
||||
小结
|
||||
|
||||
除了上面这些推荐算法,还有基于模型的推荐,根据用户和商品数据,训练数学模型,然后进行推荐。前面我们讨论过的关联分析,也可以进行推荐。在实践中,通常会混合应用多种算法进行推荐,特别是大型电商网站,推荐效果每进步一点,都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营收转化,如果你经常在网上购物,肯定也能感受电商网站这些年在推荐方面的巨大进步。
|
||||
|
||||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历史上那种用户主动搜索,然后选择信息的产品模式几乎已经走到尽头。用户无需做任何操作,打开产品就能立即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正成为新的产品模式,而最近几年快速崛起的互联网产品,也都有这样的特性。今日头条根据你点击的新闻,预测你的关注偏好,不断推荐你感兴趣的内容,让你一打开App,看到的几乎都是你感兴趣的内容。抖音、快手这些产品也是如此,通过不断计算、分析用户喜好,从而优化推荐的结果。某些社交产品甚至将人作为商品进行推荐,不断推荐你可能喜欢的人,遇到喜欢的人向左滑动,不喜欢的向右滑动,然后根据你的喜好进一步优化推荐。
|
||||
|
||||
在未来,随着用户对推荐功能接受程度的不断提高,推荐算法的不断改进,以及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在内的各种AI技术的进步,系统主动推荐会逐渐成为主要的用户交互方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不需要再打开各种App看新闻、点外卖、刷微博、逛淘宝,你的手机就已经非常了解你,它会主动推荐你该看点什么、吃点什么、买点什么、玩点什么。未来的生活可能不是你唤醒你的手机,而是你的手机唤醒你。
|
||||
|
||||
思考题
|
||||
|
||||
你在使用互联网产品过程中,发现使用推荐算法的功能有哪些?可能使用了哪些推荐算法?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7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40机器学习的数学原理是什么?.md
Normal file
7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40机器学习的数学原理是什么?.md
Normal file
@ -0,0 +1,76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40 机器学习的数学原理是什么?
|
||||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AI)的风头俨然已经盖过大数据,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争相追捧的新“风口”。但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时我们到底在谈什么?人工智能跟机器学习有什么关系?跟大数据又有什么关系?“高大上”的机器学习背后的数学原理是什么?
|
||||
|
||||
所谓的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很多时候就是指机器学习,通过选择特定的算法对样本数据进行计算,获得一个计算模型,并利用这个模型,对以前未曾见过的数据进行预测。如果这个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和事实相符,我们就认为机器像人一样具有某种智能,即人工智能。
|
||||
|
||||
这个过程和人类的学习成长非常类似,也是经历一些事情(获得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寻找算法),产生经验(产生模型),然后利用经验(模型)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
||||
|
||||
|
||||
|
||||
机器学习的完整过程也是如此,利用样本数据经过算法训练得到模型,这个模型会和预测系统部署在一起,当外部需要预测的数据到达预测系统的时候,预测系统调用模型,就可以立即计算出预测结果。
|
||||
|
||||
因此,构建一个机器学习系统,需要有三个关键要素:样本、模型、算法。
|
||||
|
||||
样本
|
||||
|
||||
样本就是通常我们常说的“训练数据”,包括输入和结果两部分。比如我们要做一个自动化新闻分类的机器学习系统,对于采集的每一篇新闻,能够自动发送到对应新闻分类频道里面,比如体育、军事、财经等。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批量的新闻和其对应的分类类别作为训练数据。通常随机选取一批现成的新闻素材就可以,但是分类需要人手工进行标注,也就是需要有人阅读每篇新闻,根据其内容打上对应的分类标签。
|
||||
|
||||
数学上,样本通常表示为:
|
||||
\[T = (x\_{1},y\_{1}),(x\_{2},y\_{2}),…,(x\_{n},y\_{n})\]其中\(x\_{n}\)表示一个输入,比如一篇新闻;\(y\_{n}\)表示一个结果,比如这篇新闻对应的类别。
|
||||
|
||||
样本的数量和质量对机器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如果样本量太少,或者样本分布不均衡,对训练出来的模型就有很大的影响。就像一个人一样,见得世面少、读书也少,就更容易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
|
||||
|
||||
模型
|
||||
|
||||
模型就是映射样本输入与样本结果的函数,可能是一个条件概率分布,也可能是一个决策函数。一个具体的机器学习系统所有可能的函数构成了模型的假设空间,数学表示是:
|
||||
\[F = {f | Y = f(X)}\]其中X是样本输入,\(Y\)是样本输出,\(f\)就是建立\(X\)和\(Y\)映射关系的函数。所有\(f\)的可能结果构成了模型的假设空间\(F\)。
|
||||
|
||||
很多时候\(F\)的函数类型是明确的,需要计算的是函数的参数,比如确定\(f\)函数为一个线性函数,那么f的函数表示就可以写为:
|
||||
\[y = a\_{1}x + a\_{0}\]这时候需要计算的就是\(a\_{1}\)和\(a\_{0}\)两个参数的值。这种情况下模型的假设空间的数学表示是:
|
||||
\[F = \\left\\{f | Y = f\_{\\theta}(X),\\theta\\in R^{n} \\right\\}\]其中\(\\theta\)为\(f\)函数的参数取值空间,一个\(n\)维欧氏空间,被称作参数空间。
|
||||
|
||||
算法
|
||||
|
||||
算法就是要从模型的假设空间中寻找一个最优的函数,使得样本空间的输入\(X\)经过该函数的映射得到的\(f(X)\),和真实的\(Y\)值之间的距离最小。这个最优的函数通常没办法直接计算得到,即没有解析解,需要用数值计算的方法不断迭代求解。因此如何寻找到\(f\)函数的全局最优解,以及使寻找过程尽量高效,就构成了机器学习的算法。
|
||||
|
||||
如何保证\(f\)函数或者\(f\)函数的参数空间最接近最优解,就是算法的策略。机器学习中用损失函数来评估模型是否最接近最优解。损失函数用来计算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距,常用的有0-1损失函数、平方损失函数、绝对损失函数、对数损失函数等。以平方损失函数为例,损失函数如下:
|
||||
\[L(Y,f(X)) = (Y-f(X))^{2}\]对于一个给定的样本数据集
|
||||
\[T= \\left\\{ (x\_{1},y\_{1}),(x\_{2},y\_{2}),…,(x\_{n},y\_{n}) \\right\\}\]模型\(f(X)\)相对于真实值的平均损失为每个样本的损失函数的求和平均值:
|
||||
\[R\_{emp}(f)=\\frac{1}{N}\\sum\_{i=1}^{N}{L(y\_{i},f(x\_{i}))}\]这个值被称作经验风险,如果样本量足够大,那么使经验风险最小的\(f\)函数就是模型的最优解,即求
|
||||
\[\\min\_{f \\in F}{\\frac{1}{N}\\sum\_{i=1}^{N}{L(y\_{i},f(x\_{i}))}}\]但是相对于样本空间的可能取值范围,实际中使用的样本量总是有限的,可能会出现使样本经验风险最小的模型\(f\)函数并不能使实际预测值的损失函数最小,这种情况被称作过拟合,即一味追求经验风险最小,而使模型\(f\)函数变得过于复杂,偏离了最优解。这种情况下,需要引入结构风险以防止过拟合。结构风险表示为:
|
||||
\[R\_{srm}(f)=\\frac{1}{N}\\sum\_{i=1}^{N}{L(y\_{i},f(x\_{i}))+\\lambda J(f)}\]在经验风险的基础上加上\(\\lambda J(f)\),其中\(J(f)\)表示模型\(f\)的复杂度,模型越复杂,\(J(f)\)越大。要使结构风险最小,就要使经验风险和模型复杂度同时小。求解模型最优解就变成求解结构风险最小值:
|
||||
\[\\min\_{f \\in F}{\\frac{1}{N}\\sum\_{i=1}^{N}{L(y\_{i},f(x\_{i}))+\\lambda J(f)}}\]
|
||||
小结
|
||||
|
||||
今天我所讲的就是机器学习的数学原理:给定模型类型,也就是给定函数类型的情况下,如何寻找使结构风险最小的函数表达式。由于函数类型已经给定,实际上就是求函数的参数。各种有样本的机器学习算法基本上都是在各种模型的假设空间上求解结构风险最小值的过程,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各种机器学习算法的推导过程。
|
||||
|
||||
由于计算机没有办法直接通过解析计算得到需要的函数表达式,因此必须使用数值计算的方式求函数表达式,也就是将大量的样本数据带入数值计算算法迭代计算函数的参数,具体数值计算方法我在专栏下期会举例说明。一个机器学习模型的参数可能有数百万,训练的样本数据则会更多,因此机器学习通常依赖大数据技术进行模型训练,而机器学习及其高阶形态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则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主要手段。
|
||||
|
||||
对于理解机器学习背后的数学原理,我给你讲个我自己的故事。我大学专业是工业自动化,老实说我学得也不好。应该说从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自动控制原理》开始就蒙掉了,不知道在干什么,微分方程、矩阵运算和自动控制有什么关系,好像完全搞不明白。就这样稀里糊涂上了四年,在及格线边缘挣扎了四年,毕业的时候感觉大学白上了四年,特别郁闷,觉得人生太失败了。
|
||||
|
||||
工作多年以后,有一次公司出去团建,有个同事带了一本《星际航行概论》在路上看。起初我以为是一本科幻小说,拿过来随手翻了翻,发现居然是一本技术书。然后就非常好奇,认真看了两页,正好是关于自动控制的部分。这本书将自动控制的基本方法、理论基础、应用场景讲得非常清楚,微分方程和矩阵运算的作用也讲得很透彻。当时看的时候,有一种颤栗的感觉,像是醍醐灌顶一样一种穿透感。当时想,如果我大学的时候能看到这两页书,也许这四年就不一样了。
|
||||
|
||||
这个故事目的是什么呢?我看过一些关于机器学习的书,上来就讲偏微分方程,我不知道别的读者是什么感受,反正我感觉又回到了被大学上的那几年。为什么机器学习要解偏微分方程?机器学习跟偏微分方程究竟是个什么关系?
|
||||
|
||||
事实上,关系很简单。机器学习要从假设空间寻找最优函数,而最优函数就是使样本数据的函数值和真实值距离最小的那个函数。给定函数模型,求最优函数就是求函数的参数值。给定不同参数,得到不同函数值和真实值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损失,损失函数是关于模型参数的函数,距离越小,损失越小。最小损失值对应的函数参数就是最优函数。
|
||||
|
||||
而我们知道,数学上求极小值就是求一阶导数,计算每个参数的一阶导数为零的偏微分方程组,就可以算出最优函数的参数值。这就是为什么机器学习要计算偏微分方程的原因。
|
||||
|
||||
当时我特地关注了下《星际航行概论》这本书的作者,发现是钱学森。又一次被震撼,大师真的可以无所不能啊,当时就想穿越时空给钱老献上膝盖啊!
|
||||
|
||||
顺便说一句,当时带这本书在路上看的同事是阿里巴巴的温少,是JSON解析器fastjson和数据库连接池Druid的作者,这两个作品在国内的开源产品一直排名Top10,做Java开发同学应该都知道。我见过很多技术非常厉害的人都涉猎很广,我觉得他们无论去做哪一行,应该都是高手。
|
||||
|
||||
思考题
|
||||
|
||||
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三者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0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41从感知机到神经网络算法.md
Normal file
10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41从感知机到神经网络算法.md
Normal file
@ -0,0 +1,106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41 从感知机到神经网络算法
|
||||
从机器学习模型角度看,目前最简单的机器学习模型大概就是感知机了,而最火热的机器学习模型则是神经网络。人工智能领域几乎所有炫酷的东西都是神经网络的成果,有下赢人类最顶尖围棋棋手的AlphaGo、自动驾驶技术、聊天机器人、语音识别与自动翻译等。事实上,神经网络和感知机是一脉相承的,就像复杂的人体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复杂的大脑是由一个个神经元组成,而神经网络正是由感知机组成的。
|
||||
|
||||
感知机
|
||||
|
||||
感知机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二分类模型,将输入特征分类为+1、-1两类,就像下图所示的,一条直线将平面上的两类点分类。
|
||||
|
||||
|
||||
|
||||
二维平面上的点只有两个输入特征(横轴坐标和纵轴坐标),一条直线就可以分类。如果输入数据有更多维度的特征,那么就需要建立同样多维度的模型,高维度上的分类模型也被称为超平面。
|
||||
|
||||
感知机模型如下:
|
||||
\[f(x)=sign(w\\cdot x+b)\]其中\(x\)代表输入的特征空间向量,输出空间是{-1, +1},\(w\)为权值向量,\(b\)叫作偏置,\(sign\)是一个符号函数。
|
||||
|
||||
|
||||
|
||||
\(w\\cdot x+b=0\)为超平面的方程,当感知机输出为+1表示输入值在超平面的上方,当感知机输出为-1表示输入值在超平面的下方。训练感知机模型就是要计算出\(w\)和\(b\)的值,当有新的数据需要分类的时候,输入感知机模型就可以计算出+1或者-1从而进行分类。
|
||||
|
||||
由于输出空间只有{-1, +1}两个值,所以只有误分类的时候,才会有模型计算值和样本真实值之间的偏差,偏差之和就是感知机的损失函数。
|
||||
\[L(w,b)=-\\sum\_{x\_{i}\\in M}{y\_i}({w\\cdot{x\_i}+b})\]其中\(M\)为误分类点集合,误分类点越少,损失函数的值越小;如果没有误分类点,损失函数值为0。求模型的参数\(w\)和\(b\),就是求损失函数的极小值。
|
||||
|
||||
数学上求函数的极小值就是求函数的一阶导数,但是感知机损失函数用统计求和函数表达,没办法计算解析解。机器学习采用梯度下降法求损失函数极小值,实质上就是求导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
|
||||
|
||||
对于误分类点集合\(M\),损失函数\(L(w,b)\)变化的梯度,就是某个函数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函数值的变化,根据感知机损失函数可知:
|
||||
\[\\Delta\_{w}L(w,b)=-\\sum\_{x\_i\\in M}{y\_i x\_i}\]\[\\Delta\_{b}L(w,b)=-\\sum\_{x\_i\\in M}{y\_i}\]使用梯度下降更新\(w\)和\(b\),不断迭代使损失函数\(L(w,b)\)不断减小,直到为0,也就是没有误分类点。感知机算法的实现过程:
|
||||
|
||||
1.选择初始值\(w\_0,b\_0\)。
|
||||
|
||||
2.在样本集合中选择样本数据\(x\_i,y\_i\)。
|
||||
|
||||
3.如果\(y\_i(w\\cdot x\_i+b)< 0\),表示\(y\_i\)为误分类点,那么\(w = w +\\eta y\_i x\_i\)、\(b = b +\\eta y\_i\),在梯度方向校正\(w\)和\(b\)。其中\(\\eta\)为步长,步长选择要适当,步长太长会导致每次计算调整太大出现震荡;步长太短又会导致收敛速度慢、计算时间长。
|
||||
|
||||
4.跳转回2,直到样本集合中没有误分类点, 即全部样本数据\(y\_i(w\\cdot x\_i+b)\\geq 0\)。
|
||||
|
||||
神经网络
|
||||
|
||||
我们现在所说的神经网络,通常是指机器学习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是对人脑神经网络的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由许多神经元构成,每个神经元有多个树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的输出信号,神经元细胞完成对输入信号的处理,转换成输出信号,通过突触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
||||
|
||||
|
||||
|
||||
神经元细胞的输出只有0或者1两种输出,但是人脑大约有14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成一个神经网络,前面的神经元输出作为后面的神经元输入进一步处理,最终实现人类的智能。
|
||||
|
||||
|
||||
|
||||
人脑神经元可以通过感知机进行模拟,每个感知机相当于一个神经元,使用\(sign\)函数的感知机输出也是只有两个值,跟人脑神经元一样。
|
||||
|
||||
|
||||
|
||||
\(x\_1,x\_2,x\_3\)相当于神经元的树突,实现信号的输入;\(sum()+b\)及\(sign\)函数相当于神经元细胞,完成输入的计算;\(y\)是神经元的输出,上图用数学形式表达的话是-
|
||||
$\(y=sign(w\_1x\_1+w\_2x\_2+w\_3x\_3+b)\)$
|
||||
|
||||
它是感知机\(y=sign(w\\cdot x+b)\)向量展开形式。
|
||||
|
||||
将感知机组成一层或者多层网络状结构,就构成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下图就是一个两层神经网络。
|
||||
|
||||
|
||||
|
||||
在多层神经网络中,每一层都由多个感知机组成。将输入的特征向量\(x\)传递给第一层的每一个感知机,运算以后作为输出传递给下一层的每一个感知机,直到最后一层感知机产生最终的输出结果。这就是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的实现过程,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利用样本数据训练每个感知机神经元的参数,在某些场景下得到的模型可以具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
||||
|
||||
以神经网络实现手写数字识别为例,样本如下。
|
||||
|
||||
|
||||
|
||||
这个手写数字样本中的每个数字都是一个28×28像素的图片,我们把每个像素当作一个特征值,这样每个数字就对应784个输入特征。因为输出需要判别10个数字,所以第二层(输出层)的感知机个数就是10个,每个感知机通过0或者1输出是否为对应的数字。
|
||||
|
||||
|
||||
|
||||
使用梯度下降算法,利用样本数据,可以训练神经网络识别手写数字,计算每个感知机的\(w\)和\(b\)参数值。当所有的感知机参数都计算出来,神经网络也就训练出来了。这样对于新输入的手写数字图片,可以进行自动识别,输出对应的数字。
|
||||
|
||||
训练神经网络的时候采用一种反向传播的算法,针对每个样本,从最后一层,也就是输出层开始,利用样本结果使用梯度下降算法计算每个感知机的参数。然后以这些参数计算出来的结果作为倒数第二层的输出计算该层的参数。然后逐层倒推,反向传播,计算完所有感知机的参数。
|
||||
|
||||
当选择两层神经网络的时候,原始感知机的\(sign\)函数表现并不太好,更常用的是\(sigmoid\)函数。
|
||||
|
||||
|
||||
|
||||
对于两层以上的多层神经网络,\(ReLU\)函数的效果更好一些。\(ReLU\)函数表达式非常简单
|
||||
\[y=max(x,0)\]当\(x\)大于0,输出\(x\);当\(x\)小于0,输出0。
|
||||
|
||||
神经网络根据组织和训练方式的不同有很多类型。当神经网络层数比较多的时候,我们称它们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前两年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放异彩的围棋程序AlphaGo则是一种卷积神经网络。
|
||||
|
||||
|
||||
|
||||
对于一个19×19的围棋棋盘,在下棋过程中,每个位置有黑、白、空三种状态,将其提取为特征就是神经网络的输入(事实上,输入特征还需要包括气、眼、吃等围棋规则盘面信息)。而输出设置19×19即361个感知机产生对应的落子。然后将大量人类的棋谱,即当前盘面下的最佳落子策略作为训练样本,就可以训练出一个智能下棋的神经网络。
|
||||
|
||||
但是这样根据人类棋谱训练得到神经网络最多就是人类顶尖高手的水平,AlphaGo之所以能够碾压人类棋手还依赖一种叫蒙特卡洛搜索树的算法,对每一次落子以后的对弈过程进行搜索,判断出真正的最佳落子策略。利用蒙特卡洛搜索树结合神经网络,AlphaGo还可以进行自我对弈,不断进行自我强化,找到近乎绝对意义上的最优落子策略。
|
||||
|
||||
小结
|
||||
|
||||
神经网络的应用目前在大数据领域越来越广泛,很多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的算法逐步尝试用神经网络代替。一般说来,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的结果是可以解释的,KNN算法的分类结果为什么是这样,贝叶斯分类的结果为什么是这样,都是可以利用样本数据和算法来解释的。如果分类效果不好,是样本数据有问题,还是算法过程有问题,也都可以分析出来。但是一般认为,神经网络计算的结果是不可解释的,为什么神经网络会分类输出这样的结果,人们无法解释;输出结果不满意,也无法找到原因,只能不断尝试。
|
||||
|
||||
神经网络中每个感知机的参数可以通过训练获得,也就是\(w\)和\(b\)可以计算得到,但是一个神经网络应该设置多少层,每层应该有多少个感知机神经元,这些参数必须要算法工程师设置,因此这些参数也被称为超级参数。超级参数如何设置目前还没有太好的方法,只能依赖算法工程师的经验和不断尝试去优化。
|
||||
|
||||
思考题
|
||||
|
||||
你认为强人工智能是否会出现呢?人类有一天会被机器人统治吗?
|
||||
|
||||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欢迎你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
||||
|
||||
|
||||
|
||||
|
10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42模块答疑:软件工程师如何进入人工智能领域?.md
Normal file
101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42模块答疑:软件工程师如何进入人工智能领域?.md
Normal file
@ -0,0 +1,101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42 模块答疑:软件工程师如何进入人工智能领域?
|
||||
你好,我是李智慧。在大数据算法模块,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种最常用的大数据算法,包括KNN分类算法、贝叶斯分类算法、PageRank网页排名算法、关联分析Apriori算法、聚类分析K-means算法、神经网络算法以及几种常见的推荐算法,算是对大数据算法有了初步了解。
|
||||
|
||||
作为软件工程师,如果想掌握一些大数据算法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和算法相关团队合作,那么以这个模块讨论的算法为基础,触类旁通,针对公司使用的算法再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基本上也就够用了。但是,如果想从软件工程师深入进人工智能领域,那么就还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机器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
||||
|
||||
下面根据我的经验,给你呈现一个软件工程师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路线图”,希望可以帮助到想转型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同学。
|
||||
|
||||
数学基础
|
||||
|
||||
机器学习有时候也被称为统计学习,其实就是统计大量历史数据中的规律,构建算法模型,再利用模型对现在的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所以学习机器学习算法,先要复习一下统计学和概率论方面的知识。
|
||||
|
||||
很多算法的特征与函数都用向量空间表示,很多大数据算法计算也可以转化为矩阵与向量计算。比如PageRank算法就可以将网页间的链接关系表示为一个稀疏矩阵,所有页面的PageRank值构成一个向量,然后将矩阵与向量不断迭代相乘就可以了。因此,你还需要再复习一下线性代数的知识。
|
||||
|
||||
专栏前面我们讨论过机器学习的数学原理,机器学习算法的推导过程,其实就是在模型假设空间寻找使结构风险为极小值的模型,而数学上的极小值就是一阶导数为0的值,因此还需要复习一下高等数学。
|
||||
|
||||
机器学习算法
|
||||
|
||||
大家普遍认为,系统学习机器学习算法最好的入门级课程是斯坦福大学的机器学习公开课,这门课程由吴恩达讲授,非常经典。还有几本比较经典的书籍可以和公开课相互参照,比如周志华的《机器学习》,俗称“西瓜书”,比较通俗易懂,适合入门;李航的《统计学习方法》,偏数学一些,可以不时翻看。
|
||||
|
||||
如果只是单纯学习算法,会比较枯燥,需要不断做一些算法的编程练习,除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算法编程练习,还可以参考《集体智慧编程》这本书,书中的例子都比较实用,可以根据书中的数据和代码进行练习。这本书偏重代码和应用,很适合软件工程师进行入门练习,不过这本书缺少算法的原理分析,算法比较少也偏简单。
|
||||
|
||||
以上这些书籍或者课程基本上都是大学教材或者相似课程的难度,如果要成为机器学习算法专家,就需要自己寻找一些更专业的书籍和论文来看了,这些资料主要是以英文为主,所以也需要你有不错的英语基础。
|
||||
|
||||
大数据技术与机器学习框架
|
||||
|
||||
在小规模的数据集上做算法练习,用Python程序在单机上运行就可以了,但是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需要面对海量的数据处理计算需求,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专栏前面讨论过的各种大数据技术产品。各种主流大数据产品都有自己的机器学习框架与算法库,比如Hadoop上有Mahout、Spark上有MLlib,借助这些算法库和工具,可以较快速地在大数据平台上开发机器学习应用程序。
|
||||
|
||||
Mahout和MLlib主要支持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业界还有几款比较知名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Caffe,Intel也开源了基于Spark的深度学习库BigDL。
|
||||
|
||||
人工智能应用
|
||||
|
||||
学了这么多机器学习的知识,最终的目的还是应用,业界其实不缺懂算法的专家,但是却非常短缺能够将机器学习和业务结合,产生实际价值的专家。要想实现人工智能真正落地,一方面需要懂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另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具体的领域知识,能够发现业务中的痛点,并能够选择最合适的算法解决这个痛点。
|
||||
|
||||
很多时候解决问题不需要多么高大上的技术和算法,很普通的算法用对地方,也能产生巨大的效果,这才是业界最短缺的,而这也正是从软件开发转型人工智能的技术人员的优势,有多年的领域开发积淀,有技术实现和验证的能力,再加上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能力加持,几项结合产生化学反应,也许能在自己的企业和行业领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
||||
|
||||
根据Gantner发布的2018年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我给你总结一下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状况,供你参考。
|
||||
|
||||
|
||||
|
||||
处于上升阶段,即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
|
||||
|
||||
|
||||
人工智能管理:根据人工智能模型和数据管理企业,包括决策权的划分、组织结构、绩效管理等。
|
||||
|
||||
通用人工智能:目前的人工智能仅仅在相对封闭、重复的场景中适用,稍稍扩大应用范围,特别是和人类交互的时候,经常表现得非常“弱智”。但是放到更长远来看,通用人工智能,即强人工智能还是值得期待的。
|
||||
|
||||
知识图谱:将具有各种关联关系的信息通过图的方式组织在一起,自动发现各种信息、数据、资产、商品、人、知识等各种关系并加以利用。
|
||||
|
||||
神经形态硬件:按照神经网络神经元形态构造硬件,即“芯片大脑”。
|
||||
|
||||
自然语言生成:根据语境语义自动生成自然语言,既可以生成各种有格式化的报告,也可以生成诗词歌赋等文艺作品。
|
||||
|
||||
|
||||
处于顶部,被众人期待,但是可能有些过热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
|
||||
|
||||
|
||||
人工智能平台即服务:最近几年,各家云服务厂商都在加大云服务平台上人工智能的投入和宣传,百度宣布自己All in人工智能,阿里云人工智能也占据了云平台的重要板块。
|
||||
|
||||
深度神经网络专用芯片:针对深度学习算法专门设计的芯片,拥有比GPU更好的计算性能。
|
||||
|
||||
智能机器人:不同于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用于酒店、机场、餐厅、医院,与人交互,直接服务人类。
|
||||
|
||||
语音交互:以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语音合成技术为基础的语音交互技术,以智能语音客服为代表的各种聊天机器人、虚拟助理等语音交互产品。
|
||||
|
||||
智能应用:为各种传统软件系统赋能人工智能,在ERP、CRM等各种传统应用中集成人工智能特性。
|
||||
|
||||
图形分析:根据图形分析数据特性,发现数据聚类特性,发现孤立点,还可进行路径优化等。
|
||||
|
||||
目标分析:通过人工智能优化决策分析,发现达成预定条件目标的首选行动方案。
|
||||
|
||||
深度学习: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卷积神经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在图片、语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方面有良好效果。
|
||||
|
||||
自然语言处理:传统上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是语法与语义分析,但是现阶段越来越多使用深度学习进行自然语言处理。
|
||||
|
||||
虚拟助理:通过语音交互的形式,为用户订票、订餐、打车等,仿佛一个虚拟的个人助理。
|
||||
|
||||
|
||||
经过泡沫洗礼,关注度下滑,进入冷静期的人工智能技术:
|
||||
|
||||
|
||||
计算机视觉:通过获取、分析现实物理世界的图片和视频,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包括机器视觉、光学字符识别、图像识别、模式识别、人脸识别、边缘检测和运动检测等,可应用于自动驾驶、生物识别、虚拟现实各种领域。
|
||||
|
||||
预测分析:预测将来要发生什么、将来会发生什么,主要基于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模式匹配、预测建模等机器学习技术。很多时候,预测有一定效果,但是距人们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
|
||||
|
||||
自动驾驶:利用激光雷达、摄像头、GPS和地图数据等多种车载传感和定位技术,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实现车辆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自动驾驶。从人工智能角度看,自动驾驶技术上应该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具体应用看起来还很遥远。
|
||||
|
||||
增强现实AR:将虚拟的文本、图形、视频叠加到现实的视频上,起到增强现实的效果。在各种谍战片里,特工们戴着炫酷的AR眼镜无所不能;但在现实中,大规模商用还尚不成熟。
|
||||
|
||||
|
||||
人工智能将会引领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基本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但是越是革命性的事物,道路越是艰难;不过道路越是艰难,收获越是巨大。人工智能对我们生产生活的改造将是全方位的,不管你现在身处什么领域,总能找到和人工智能结合的机会,期待将来人工智能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看到你的身影。
|
||||
|
||||
2019年,如果你也想进入人工智能领域,欢迎你留言和我聊聊你的想法,希望你的思考也可以帮助到更多同学。
|
||||
|
||||
|
||||
|
||||
|
37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所有的不确定都是机会——智慧写给你的新年寄语.md
Normal file
37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所有的不确定都是机会——智慧写给你的新年寄语.md
Normal file
@ -0,0 +1,37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所有的不确定都是机会——智慧写给你的新年寄语
|
||||
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是回头再看的时候,才觉得轰轰烈烈,处在浪潮之巅;而身在其中的时候,只是觉得平淡,甚至煎熬。反而很多一开始就轰轰烈烈的事情,回头再看大多却是一地鸡毛。2018年IT领域最重要的两项技术,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正是如此。
|
||||
|
||||
比特币价格在年初达到两万美元的时候,引爆了区块链全面的狂欢,从各路投资大佬到菜场大妈,纷纷拥抱区块链,对数字货币的未来充满信仰。而到下半年的时候,随着币值崩盘,所有参与者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哭哭闹闹,一地鸡毛。
|
||||
|
||||
其实,不管是数字货币还是区块链技术本身,都是非常有颠覆性的创新,如果说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那么区块链技术变革的就是生产关系,但正因为如此,也必将格外艰难,不会是如此一番闹剧。不过辩证地看,也许这场闹剧又正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现在谁也无法预知未来,一切都不确定。
|
||||
|
||||
和喧嚣的区块链相比,人工智能这一年可以说并无大事发生,但是实际落地的应用却越来越多。我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下半年接到的营销电话,越来越多是智能语音机器人打过来的,而打过去的客服电话,也越来越多是智能语音机器人在接听。而在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产品中,人工智能的元素也正悄悄出现,但是未来的突破点和方向在哪里,现在也是不确定。
|
||||
|
||||
所有的一切都还不确定,而不确定的一切都是机会,我们现在正面临非常多的不确定,大到整个世界未来的走向,小到自己明年的工作方向,都不确定,而这正是我们的机会。这个世界从不曾温情脉脉,也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你我必须要非常努力才能争取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
||||
|
||||
有的时候,并不是努力就有回报,越是确定的领域,努力越不重要。这些确定的领域,重要的是资源、关系、等级、资历,蛋糕已经做好,努力并不能多分到蛋糕。而在不确定的领域,有可能做出新的蛋糕,在这些地方重要的是努力、聪明、野心、欲望,努力加上运气,就有可能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
||||
|
||||
新的一年,未知的不确定就在你的面前,拥抱不确定,寻找新的机会,祝你能开启自己的新世界。
|
||||
|
||||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
||||
树林中分出两条路,而我——-
|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
||||
我选择了那条少有人走的路,-
|
||||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
||||
从此一切与众不同。
|
||||
|
||||
Robert Frost The Road Not Taken-
|
||||
罗伯特·弗罗斯特 《未选择的路》
|
||||
|
||||
|
||||
2019年即将到来,极客时间祝每位同学新年快乐、学习进步。借此机会也邀请你在寄语下方的留言区,留下你2019年的“小目标”。智慧老师将在1月3日“极客Live”直播期间,随机抽取参与活动的5位同学,送出5本电子工业出版社赞助的《大型网站技术架构》签名图书,期待你的参与。
|
||||
|
||||
|
||||
|
||||
|
||||
|
2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第2季回归丨大数据之后,让我们回归后端.md
Normal file
26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第2季回归丨大数据之后,让我们回归后端.md
Normal file
@ -0,0 +1,26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第2季回归丨大数据之后,让我们回归后端
|
||||
你好,我是李智慧。
|
||||
|
||||
距离“从0开始学大数据”专栏的结束已经过去9个月了。在这9个月中,我一直都在准备另一个专栏的内容。11月18号,这个专栏终于上线,那就是“后端技术基础详解”。
|
||||
|
||||
之所以要出这个专栏,是因为我在这么多年的面试过程中,发现很多后端人常常面临的窘境就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技术,不知道从何学起,也不知道要学到何种程度。
|
||||
|
||||
所以,在这个专栏中,我将带你系统梳理后端技术框架,从最简单、最常见的问题场景出发,一步步剖析其背后的原理。建立后端技术框架,理解技术中的第一性原理,会让我们面对变化万千的技术潮流时,更加从容。
|
||||
|
||||
专栏共4个模块,37篇文章。按照顺序依次讲解软件的基础原理、软件的设计原理、架构的核心原理以及技术人的思维修炼。
|
||||
|
||||
下面是专栏目录:
|
||||
|
||||
-
|
||||
期待与你的相遇!
|
||||
|
||||
|
||||
|
||||
|
||||
|
||||
|
33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结束语未来的你,有无限可能.md
Normal file
33
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结束语未来的你,有无限可能.md
Normal file
@ -0,0 +1,33 @@
|
||||
|
||||
|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
||||
|
||||
|
||||
结束语 未来的你,有无限可能
|
||||
你好,我是李智慧。我的专栏《从0开始学大数据》到今天就全部结束了,42期专栏,我们一起走过3个月的时间,系统学习了Hadoop大数据系统的原理与架构;Hive、Spark、HBase等大数据生态下主要产品的原理和应用;学习了自己开发一个大数据SQL引擎的思路与方法,以及Spark源代码性能测试与优化等大数据开发实践;一起走进大数据技术背后的应用,也领略了大数据算法的魅力。
|
||||
|
||||
通过学习这个专栏,希望你可以建立起大数据完整的知识图谱,了解大数据核心原理和关键细节,构建起自己的大数据思维框架,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思考,逐步将各种大数据知识融会贯通。如果你已经在从事大数据应用,希望专栏可以帮你把握住大数据的关键,做到掌控自己的项目,毕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只是你所用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的细节,成为大数据领域的高手,那么还必须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深入研究,这个专栏仅仅是入门而已。
|
||||
|
||||
2018年9月,当我接受极客时间的邀请,准备写专栏“开篇词”的时候,上海正笼罩在秋初最后的酷热之中。现在我在写专栏“结束语”的时候,窗外的寒风正从北京城呼啸而过。秋去冬来而冬又将去,亲爱的同学们,感谢你们陪我走过人生的又一个秋冬,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交流、碰撞,让时间不只是日历上的数字,让时光因为经历而更加厚重,而这些经历又会给我们的未来增添更多的可能。蝴蝶扇动了它的翅膀,各种可能性都已开启,未来正等待你我去揭开它的面纱。
|
||||
|
||||
未来是现在的未来,现在是过去的未来。过去20年,中国人均GDP大约增长了10倍,从跟刚果差不多的水平,发展到和俄罗斯一样的水平。再过20年,大约发展到西班牙的水平,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大象正在飞奔,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前进的脚步,而我们身在大象的背上,似乎也没有理由不跟它一起奔驰。
|
||||
|
||||
但是前进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克服自己的惰性和怯懦,超越竞争者的阻截和非难,开创从前未曾到达的新领域,每一件事情都困难重重,每一刻都有一千个理由去放弃。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不会放弃,因为过去也一样困难重重,我们一直没有放弃,今天,我们也依然不会放弃。
|
||||
|
||||
未来并不容易,我们唯有加倍努力,努力让所有的流过的汗水都变成盛开的玫瑰,努力让所有的梦想都能成真,努力让自己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亲爱的同学们,伴随着除夕的鞭炮声,在农历新年零点钟声敲响之际,我祝你心想事成、鹏程万里,也祝你锐意进取、努力拼搏;我祝你事业顺利、学业有成,也祝你永远年轻、热血沸腾!
|
||||
|
||||
春节已经来临,春天即将到来,未来与你都有无限可能!
|
||||
|
||||
|
||||
各位同学新年好,我是“大数据”专栏编辑Shawn,恭喜你完成了专栏的学习。下面是几位大数据领域的资深专家为你发来的寄语。专栏为你打开了一扇大门,门里的世界仍需努力去探索,智慧老师也会一直在这里为你答疑解惑,也愿你可以勇往直前,拥抱未来无限的可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