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commit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张乾
2024-10-16 06:37:41 +08:00
parent 633f45ea20
commit 206fad82a2
3590 changed files with 68009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84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0 开篇词 Web 3.0:一场已经开启的互联网革命!
你好,我是郭大治。
Web 3.0最近一直在各个技术社区、社交媒体上被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相信你也已经十分清楚它的存在。但面对Web 3.0你可能仍然是一头雾水有人认为Web 3.0通向未来新世界的大门,一定要抓住这个技术新浪潮;也有人认为它只是一种过于抽象和宏大的概念,一不小心就会踩坑……
那么到底什么是Web 3.0呢我们为什么需要Web 3.0呢?最重要的是,它能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什么改变?
开门见山地说,我们这门课程,主要就是来搞清楚这些问题的。
现代互联网发展中的冲突
作为现代人我们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深离开了互联网基本上就意味着和社会完全脱节。而当下的互联网正在经历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而且这场变革的结果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变得更好或者更坏而是让互联网和我们走得更近我们每个人都将变成互联网的一部分。我所说的这场变革就是Web 3.0。
两个问题
可能我这么说,你是没有什么太大感觉的,一起看两个实际的问题吧。
第一全社会对于互联网服务越来越依赖但互联网服务的公共属性却和互联网公司的私人属性形成了越来越强烈的冲突。什么意思举个例子目前Facebook和Google这些互联网巨头的用户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些国家的人口规模不论是人们的日常沟通还是政府部门发布一些重要消息都会通过他们来发布。但是Facebook就会因为和澳大利亚政府没有谈妥“报导收费”的问题而给整个澳大利亚“拔网线”以致于当地政府部门连防疫相关的信息都无法发布。
第二,当前的互联网,已经处于几大互联网公司各自为政的一种状态,而这种分裂的状态,成为了制约网络效应进一步发挥的主要原因。例如,支付宝和微信作为两大国民应用,它们因为占据了流量上的便利位置,获得了市场上的巨大优势,本来技术上完全可以做到互联互通,为我们带来更大的便利,但是因为这俩的竞争关系,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用户去做非此即彼的选择。
所以这两个方面就成为了推动互联网发生变革的主要动力互联网需要借助于Web 3.0的发展为自己争取新的生长机会。
如何改变
那么,互联网应该按照什么逻辑如何去寻找获得变革的机会呢?
答案就是按照数据的逻辑,重新组织整个互联网的产业链条,按照数据产生、数据存储和数据使用的具体分工,明确数据归属、实现数据价值、完成利益分配,并建立可以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这些方案的汇总就是 Web 3.0
在我看来,现在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数据已经取代人力、土地和资本,成为了我们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要素,但作为数字经济载体的互联网自身,却陷入了“功能性衰退”。
而Web 3.0,就是要把目前的互联网从技术底层打开,在技术架构的层面,就让互联网实现一种开放性,实现一种让数据从存储到使用,再从计算到应用都能脱离“单点故障”的制约,让互联网从“硬件”到“软件”都实现一种“绝对杜绝资源垄断,但功能更加强大”的开放性。
简单地说,就是要用纵向的分层去打破横向的垄断,构建一个从底层通信到不断叠加的各项应用都实现去中心化的互联网!
当然,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不可能从天而降,但近几年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据技术的发展,已经为这种变革提供了可能。基于密码学原理和共识机制,比特币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款去中心化产品的可能性;基于对比特币的扩展,以太坊作为“世界通用账本”,也已经支撑着成千上万种去中心化应用的运行。
可以见得,区块链和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去中心化架构解决互联网“功能性衰退”的可能的方案。
这个方案将为我们带来至少类比2000年之后互联网从过度的市场泡沫转向收益估值的那样量级的一次机遇。那我们能在这场变革中收获什么呢甚至我们能做点什么去加速它去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行动方案
一方面如果你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那么你在Web 3.0中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毕竟以太坊、Uniswap、Metamask等等这些项目都是由技术背景的开发人员主导发展起来的。以太坊就不用说了Uniswap和Metamask项目估值都早已达到10亿级在Web 3.0,一个解决自己使用难题的小的开发,就可能就是一次创业的开始。
还需要说明的是Web 3.0并不是一个只为IT技术人员准备的Party而是一个对拥有各种技能的人都敞开大门的舞台你可以到 Bankless DAO 的各种频道里去看一看,各种非技术背景但又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即使你还没有在技能方面有明显的储备那你至少可以成为一个数据的创造者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早期的产品体验而获得项目奖励。每一个勇于探索或者尝试Web 3.0各类应用的用户不仅可能直接获得项目奖励还有可能通过这些活动建立技能方面的优势来帮助别人比如B站上面各种去中心化应用教程总能获得更多的关注。
课程设计
所以说Web 3.0是一次属于每个人的机会但如果你还不能“大踏步上路”的话在你和Web 3.0之间,就只差了一次让你“静下心来,看清方向,找到兴趣,跑步上车”的课程了。我和极客时间的小伙伴就为你精心准备了这样一次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我会帮助你:
揭秘Web 3.0技术发展现状。在“认识Web 3.0”这个模块里我会为你阐述基于公链、账户和身份认证技术的组合并会带你了解如何构建Web 3.0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此实现理解Web 3.0技术基础逻辑的目标。
探究Web 3.0新玩法与新物种。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DeFi是如何通过和传统金融的结合实现进一步的扩张的NFT作为新型的数据确权制度是如何打造“数字版迪士尼”的新的去中心化应用是如何在游戏、商业、社交等领域开创新的商业模式的以及DAO是如何打造“工具+社群”新业态的。
洞悉Web 3.0未来应用趋势。在区块链之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据技术是如何与Web3.0结合为互联网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传统互联网公司、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会如何融入Web 3.0实现自我升级?在“风险与机会”这个模块里,你会通过我的梳理,参透“上车”的主要路径和避免踩坑的几种逻辑。
升维除以上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之外整个课程中都会以案例驱动帮你看清风险事件和市场变幻背后的底层逻辑把握Web3.0的“变与不变”发现Web 3.0蕴藏的价值与机遇。
为什么是我?
讲到这里我们不妨认识一下给Web 3.0成长的故事增加一个小小的注脚。
我本人是经济学背景早年曾就职于传统金融机构从事信用评级工作在2015年左右的时候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金融科技开始搞行业研究。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了比特币马上就被这个非常“硬核”的家伙所吸引虽然说我不会码代码但却被比特币代码体现的逻辑所折服。不得不承认站在经济学的视角比特币也堪称一个伟大的产品。
之前呢,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比特币和区块链,我和几个朋友合著了一本书《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这本书不仅成为了大陆地区第一本关于区块链的书籍,还推广到了港台地区。在此之后,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区块链相关研究上,同时我加入火币,担任区块链研究团队负责人。
在火币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率先在行业完成了数字资产分类并建立了SMARTChain评价模型针对各类资产进行分析打分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在当时的行业都是开创性的。再后来由于火币转战海外我也离开了火币但区块链行业研究和投资一直都是我最核心的工作。
可以说这一次和极客时间合作打造的这门课程汇集了我多年来身处行业的深度思考和最前沿的观察。我希望这门课能带给你的不仅是了解Web 3.0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主要方向还可以一次性梳理清楚Web 3.0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出的主要脉络,让你能一次性抓住每个分支的最前沿。
目的地不远,只待你我开启探索,我们课堂见!

View File

@ -0,0 +1,131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1 我们为什么需要Web 3.0
你好我是郭大治。这是咱们专栏的第一节课欢迎和我一起探索Web 3.0这个新世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也会把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分享给你,希望能与你一起成长。
Web 3.0并不是什么新名词早在2006年左右Netflix、Yahoo等公司的创始人在TechNet峰会上就提到了Web 3.0,但在过去了十几年之后,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 Web 3.0仍然算是一个新奇而又前沿的话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Web 3.0Web 3.0能给互联网以及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带来哪些变化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推动Web 3.0诞生的需求说起。而对此我们又需要先搞明白是什么因素推动了Web 3.0的诞生于我们而言为什么需要Web 3.0呢?
今天这第一堂课我们就从这些问题开始说起。我会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带你去理解Web 3.0诞生的必然性给你讲清楚市场的期待是什么而Web 3.0提供的解决方案又是什么让你先对Web 3.0这个概念或者说技术新浪潮有一个基本且清晰的认知。
无论你认为Web 3.0是风险大于机遇也无论你以后是否要选择投身入局其中我都希望你可以认真了解一下今天的内容因为它会把真实的Web 3.0呈现在你面前。喜欢还是抛弃总要从第一步认识开始。
互联网:还未长大却已经老去!
首先要想搞清楚是什么推动了Web 3.0的诞生,我们要回到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中来。
我们知道,互联网的发展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有了互联网之后,一方面,大量信息可以被低成本地记录,另一方面,信息只有在总量达到一定的数量级之后,信息对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才能达到一个足够显著的程度。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诞生首先在纸媒之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渠道诞生了一批专业的内容生产平台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类似于极客时间这样以专门生产内容为主的模式。但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是单向的互联网产生的数据和我们用户的关系不大。这是 Web 1.0时代。
接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开始不满足“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状态了渴望表达的诉求催生出了一大批可以为用户创作和表达提供机会的平台如FacebookMeta和Twitter等。另外同样需要用户参与的电商平台、视频网站以及为这些活动提供终端和基础设施的科技公司如苹果和微软也纷纷涌现。这时候我们正在逐渐过渡到 2.0时代。
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互联网公司操纵
在这一时期,用户行为产生了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存储即拥有”,而非“谁创造谁拥有”。这样所导致的问题,就是互联网公司凭借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的优势,在财力上变得“富可敌国”了,但它们所展示出来的私人立场与公众利益的冲突,也越来越显著。
比如截至2021年末已经更名为Meta的互联网巨头Facebook市值最高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按照这个数值参与当年各国GDP排名的话大概可以排在全球前15的位置。
Facebook万亿市值的背后是19亿日活用户和29亿月活用户月活用户在全球人口中占比高达36%。但在Facebook主导的互联网里面如果你要向朋友发送信息或者发表关于某个事件的个人观点你需要严格遵循Facebook设定的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如果你愿意“以身试法”你就会像当年寻求连任的特朗普一样被禁言或者被“社交性死亡”。
而即使离开Facebook进入其他领域也是类似比如你想发起一笔支付本质上来说你必须联系某一家金融机构代替你来执行这笔业务如果不在这家机构的营业时间你的转账就无法完成如果有一家机构愿意全年部分时间向你提供免费的转账业务那你一定会持续地收到这家机构推荐你贷款的广告。
这就是事情的关键,你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很多服务,但你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步,其实都离不开某一个互联网巨头的“陪伴”。每个互联网巨头又都为他们的产品设计了一整套的制度,在这套机制面前,用户就像一个孩子在面对家长或者学校,几乎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能力和空间。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服务功能可谓非常强大,但离开互联网公司,你其实“寸步难行”!
这个时期,我们感受到了互联网服务的强大,但也深陷离开互联网公司就“寸步难行”的困境!互联网公司利用用户对自己产品的依赖,正在像“灰犀牛”一样,把私人机构的价值诉求,变成某种社会规则。
被互联网公司绑架的空间需要更加自由开放
最近,全球媒体都在关注马斯克对推特发起的收购,大家对于这次事件主要的关注点,就在于推特股权结构的变更对它的经营风格可能带来的影响。
而互联网公司主宰互联网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样。
一方面,大量的数据泄露对用户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而基于数据泄露产生的网络暴力以及“网暴”与现实世界关联产生的危险,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2022年5月Facebook公开承认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数据分析公司违规获得了5000万Facebook用户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竞选活动。
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的经营行为还可能和一国政府或者全体民众产生直接冲突。
举个例子在2021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实施《新闻媒体和数字平台强制议价规则》主要内容是打算针对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平台在采用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的各种信息时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Facebook不愿承担这笔费用。
于是在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Facebook屏蔽了澳大利亚各类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在其平台上发布信息的功能。屏蔽期间即使气象播报中心、消防局、甚至医院都没办法对外发布信息涉及新冠疫情防控的紧急信息也没法发布相当于Facebook对澳大利亚政府和全体澳大利亚国民“拔了网线”。
而Facebook这种行为就引起了全球媒体和民众的广泛批评同时也促使国际社会进一步对互联网公司的影响和边界进行深刻反思。
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公司通过自己的投资,为互联网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并因此获得回报,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当用户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互联网公司对社会的影响就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商业范畴。试想一下,当一家商业机构有机会把自己的私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的时候,我们生活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实际上,我们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产品存在显著的外部性时,单纯依赖市场机制往往会导致市场失灵。而互联网巨头的服务早就超越了经济范畴,触及到社会的诸多层面,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再从互联网自身的角度来看,对网络效应的追求是互联网进化的主要方向,可目前,这种互联网巨头各自为政、互设防线的状态,已经成为了限制网络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的发展,显然需要一个既能兼顾商业属性和社会属性,又能为互联网成长提供更大空间的新的起点。
Web 3.0:一场自下而上的互联网革命!
而这就是Web 3.0要干的事!把互联网打开,从技术架构的层面让互联网实现一种开放性,再通过技术逻辑的再造去改变它的“精神气质”。
不过到目前为止关于Web 3.0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但从很多版本的描述中,其实透露出了和以上思路高度相似或者相近的思考。
比如以太坊的前CTOPolkadot创始人加文·伍德Gavin Wood就提出Web 3.0是一组包容性协议可为应用程序构建模块这些模块取代了传统的Web技术如HTTP 和 MySQL等同时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创建应用程序的方式。
再比如著名硅谷风投机构A16Z将Web 3.0定义为“一组包含区块链、加密协议、数字资产、去中心化金融和社交平台的技术”。
我个人理解Web 3.0即是互联网功能的协议化,协议仅按照代码体现的有限规则运行,既没有更多的利益诉求,也没有更多地投射到社会层面的价值主张;协议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组合实现功能的叠加,并体现出一种开放和协作的精神。
我举个例子,支付宝的诞生对于电商的兴起来说,是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的,因为在没有支付宝的情况下,买家和卖家互不相识且互不信任,卖家担心发货之后收不到货款,买家担心付款之后收不到货,交易几乎无法完成。而支付宝就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发挥了一种“担保交易”的功能,来组织资金结算,进而促进了贸易的达成。
但支付宝的想法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在支付的基础上继续绑定借贷业务通过推出交易金额越大信用额度也就越大的激励政策推荐自己的借贷业务这就是Web 2.0的典型模式。
但我们要注意一点,支付业务和借贷业务的绑定,其实会对借贷市场的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一种排斥效果,这明显对于金融市场扩大供给、促进市场竞争是不利的。
那么在Web 3.0网络中支付宝的作用就不再由某一家机构承担了而是由一个协议来承担这样就算没有第三方机构作为中介不信任的双方仍可以安全地进行交易结算这种协议就叫HTLC全名叫哈希时间锁协议它还可以为其他金融机构创造一种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关于这个协议的具体原理和执行步骤我就不在这里详述了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看下这个链接
Web 3.0 “全栈”:从创造,到拥有,再到激励
当然功能的协议化仅仅是Web 3.0 建设的第一步,在这些协议的背后,还需要一个作为“硬件系统”的支撑协议运行的分布式计算网络,和一个作为“软件系统”的通用的、围绕用户的身份验证、数据记录以及使用授权和激励的经济系统。
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为协议执行提供技术支撑从底层到应用层分别实现通信、计算、存储和交互等功能并且在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一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这些功能并不是依赖于某个特定的机构或者组织才能实现的但是功能的逻辑是准确而可信的这种特性又被称为是“去信任的信任”即Trustless Trust。
比如,在目前互联网中,我们所有的程序在执行计算任务的时候,都要自行解决输入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相互之间的授权问题,还需要因此花费额外的资源,去解决各种不兼容和安全风险等问题。
而定位于“互联网计算机”的IC协议就提供了一种Web 3.0的解决方案。
IC协议是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在TCP/IP协议和应用层之间构建了一个包括多个物理节点的虚拟子网子网内部的节点对输入输出达成共识可以相互验证计算结果多个子网之间可以通信并且可以通过相互组合实现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
其实类似于IC的设计理念在通信、计算、存储等领域也有类似的探索这些协议通过相互组合为数据的产生、存储、调用以及隐私保护创造了一个不依赖于任何特定机构的且功能完整的链条从而使得互联网具备了一种克服“单点故障”的基本架构。
经济系统
而在“硬件系统”之外,围绕用户还需要一套针对身份认证、数据记录以及使用授权和激励的经济系统。这套系统需要内嵌到协议的执行过程,协议的实施无需任何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和帮助。基于这套经济系统,不同的协议就可以相互叠加和组合,并实现经济利益的协调。
那么从“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功能来看区块链就是Web 3.0发展高度依赖的一项技术,区块链不仅可以不依赖任何第三方机构实现去信任的协作,还可以通过代币系统对系统成员进行激励。
但是区块链并不是Web 3.0的全部因为区块链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一套可信共享账本而不能为Web 3.0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Web 3.0还将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人工智能甚至物联网技术的结合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讲了很多“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但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Web 3.0与Web 2.0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你应该看到Web 3.0通过分布式技术架构和经济系统的打造,将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一个高度联系、无国界的数字经济体,并产生大量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机会。
Web 3.0的出现反映了一种底层技术的变革在产业链层面带来的新的职能分工而新的职能分工往往就意味着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产业机会。所以Web 3.0就是基于技术的方式,对现有互联网进行的一次“破坏性创新”,基于这次创新,我们第一次获得了针对自己的数据创造、拥有和被激励的机会。
小结
以上就是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我们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以及现阶段互联网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得出了Web 3.0势在必行的一个结论。
Web 3.0从技术的角度赋予了互联网开放的精神气质,通过分布式技术架构和经济系统的打造,将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一个高度联系、无国界的数字经济体,并产生大量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机会。
不过这节课里我只是从逻辑的角度为Web 3.0在互联网的发展中找到了它应该有的位置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分门别类地把Web 3.0在技术、文化、商业、金融和治理方面的真实案例呈现给你看你能不能站在这些案例的肩膀上看到更远、更本质的东西。关于Web 3.0,我认为还是一块有待开发的新大陆,心动和行动同样有意义。
思考题
在Consensus 2022大会上Twitter原创始人Jacy Dorsy提出了Web 5.0的概念并指出“Web 5.0为个人应用程序带来了去中心化的身份和数据存储”你觉得Web 5.0和Web 3.0有什么相似的诉求和本质的区别吗Web 5.0的建设是不是可以脱离去中心化网络的支持?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和见解,咱们一起交流。另外,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55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2 公链:从计算分层开始
你好,我是郭大治。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会走进Web 3.0世界的内部详细看看Web 3.0的主要结构。在上节课我们也说了Web 3.0主要是通过纵向分层打破横向垄断的方式来推动互联网升级。那么今天我们就从Web 3.0结构中最基础的一层也就是提供通用计算服务的计算层开始认识Web 3.0。
为什么是通用计算服务?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一个小问题:为什么叫通用计算服务呢?
这是因为 Web 3.0的计算层是开放的谁都可以用。它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登录的绝大部分网站一样都运行在自己专属的服务器上在Web 3.0里是把计算层独立了出来就像我们现在用到的5G网络、自来水系统、电网一样。
那么Web 3.0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让计算层独立出来呢?其实它主要是想通过这种分层的方式避免数据垄断,让数据以公共账本的形式对所有人公开。当然,数据的公开也不是终点,让数据回归创造数据的人才是终点,但这一切首先要从摆脱数据垄断开始。
以太坊就是这样一种提供通用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由于以太坊的计算网络可以随时进出,既不会受到任何限制,也不会影响计算功能的输出,所以我们一般都把以太坊这样的网络称为“公链”。今天,我们就从以太坊出发,看看这个公链到底是如何提供计算服务的。
从比特币开始
不过,要介绍以太坊,我们还是要先从比特币说起。因为比特币第一次基于去中心化的网络实现了一种确定性的计算服务,虽然人们把这种计算的结果称为“数字黄金”,但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比特币实际上是一套“状态转换系统”,这个系统是以比特币的交易信息作为输入,并将这些输入,转换为新的比特币的账本进行输出。
这个流程看起来和银行的流程非常相似,比特币在不同时间的账本状态,对应着银行不同时点的资产负债表,“状态转换函数”则对应银行的账务处理系统。
对于银行来说,它只需一套软件系统,就可以完成账务处理。但是对于比特币来说,就需要将“状态转换”和“共识机制”结合起来,才能使比特币具备“去信任的数字黄金”的全部属性。
不过,比特币“数字黄金”的模式注定无法走得更远,因为比特币的架构太紧密了,缺乏必要的可扩展性。
你可能知道,比特币的可扩展性主要体现为脚本,但脚本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合约功能。比如说,它就不支持复杂的循环运算,以至于无法实现图灵完备;再比如说,在比特币系统里,代表未花费余额的 UTXO只能进行类似0或者1的逻辑功能这样就导致比特币只能构造简单的一次性合约而不能实现诸如多阶段期权合约以及去中心化交易报价等功能。
那么以太坊,就是在比特币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替代框架,基于这个框架,就可以让客户端的计算性能更强大,也可以让开发更简单,同时还能允许应用程序共享区块链的安全性。
以太坊为什么是“世界通用账本”?
以太坊内置了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这样任何人都可以基于以太坊编写智能合约、进行去中心化应用开发,也可以自由地针对所有权规则、交易形式和状态转换函数进行设定。
不过,如果按照比特币“状态转换系统”的视角去分析以太坊,你会发现,以太坊的状态不再通过“所有权”反映,而是表示为“账户”,“账户”不仅包含了资产余额,还可以和合约进行交互,有了“账户”之后,智能合约的执行就更加轻便和快捷,从而可以给它的可扩展性创造条件。
所以,基于以上设计,以太坊就可以实现更多更加精细化的控制。
举个例子。在转账的功能方面比特币可以设置成集齐五个账户中的三个才可以发起转账支付而以太坊则可以设置为集齐五个账户中的三个账户的签名最多可以提取合约中的80%的金额如果只是集齐五个账户中两个账户的签名则每天最多可以提取合约中的10%的金额。
另外以太坊同时可以为很多的去中心化应用提供计算支持特别是快速开发、安全性要求高、协议间交互性频繁的应用比如金融应用它可以为用户提供代币发行、储蓄与借贷以及金融衍生品等服务。典型的例子就是DeFi。
可以说,以太坊就是为去中心化应用提供通用计算功能的基础层,由于它更强调账户状态的严格的同步,以太坊也因此被称为“世界通用账本”。
IPFS按照内容重新构建文件检索系统
OK我们再接着来看这张结构图。如果说以太坊为Web 3.0提供了通用的计算层那么以IPFS为代表的去中心化存储类项目则提供了通用的存储层。
IPFS全称星际文件传输系统它是一个按照内容进行检索的文件存储和调用系统。
基于IPFS协议可以把我们需要存储的文件以256KB为单位打散然后分别进行存储。但同时IPFS还会为每份文件生成一个哈希值这个哈希值和文件进行捆绑之后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索引结构被节点上传到整个网络之中供用户检索使用。
从这个基本流程上可以看出基于IPFS协议存储内容和存储节点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针对已经碎片化的文件也可以通过加密手段使文件内容加密而矿工只有在用户发出检索请求之后才会在IPFS的索引结构中找到对应的文件。
我们知道,数据的基本特性是“存储即拥有”,我们把自己的行为数据保存在了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上,其实同时也就把数据的使用权,默认“赋予”给了互联网公司。那互联网公司为了获得“被赋予”数据使用权的资格,也会宁愿提供免费服务吸引用户。
而IPFS的这种设计显然就把这种模式打破了。
基于IPFS协议我们用户按照文件的内容进行检索使得数据和文件的存储脱离了提供服务的特定的网站同时也使得数据的调用不再依赖于这个网站的持续运行我们不再会因为网站故障或被攻击、IP地址被删等原因而无法下载数据也不需要再为数据在存储期间被篡改而担忧。
同时IFPS还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存储空间进行整合利用从而就为个人的、分散的存储空间找到了一个经济变现的机会。
这里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一个是在2021年下半年头像类NFT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追捧比如 CryptoPunk、Bored Ape Yacht Club 的“地板价”已经达到了数百个ETH。
那我们可以想想看如果这些图片还被存储在中心化网站的服务器上理论上来说图片就随时可以被篡改或永久消失而如果把图片直接上传到以太坊上可能Gas费会非常昂贵。因此大量NFT项目就选择通过IPFS来存储这些图片。
另一个是在2022年4月1日以太坊宣布其官方网站ethereum.org已经部署到了IPFS上用户可通过ENS浏览etheretherum.eth网站。这样的消息动态其实也正说明了Web 3.0不同协议之间的可组合性。
Internet Computer专为Web 3.0应用而生的公链
好了接着我们再来看另一条公链Internet Computer。
如果说去中心化存储聚焦于数据存储相对于“通用的计算服务”来说属于一种“旁支”的话那Internet Computer就是在以太坊开辟的主战场上继续突进。
现在我们知道,以太坊是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实现了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它理论上可以支持任何形式的去中心化应用,但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事实上,以太坊只能支持有限数量的去中心化应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的原因就是著名的CAP不可能三角定理。也就是说一个分布式系统中在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三项特征中最多只能存在其中两个。
简单来看一致性Consistence也就是CAP中的C它是指所有节点数据是否保持一致。我们根据数据一致性的不同程度可以分为强一致性、弱一致性和最终一致性这里的强一致性是指所有节点写操作完成之后数据都是完全一致的而弱一致性则可以容忍写操作之后出现部分或全部不一致数据最终一致性则只要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的数据一致即可。
然后是可用性Avalibility就是CAP中的A是指系统每次向未崩溃的节点发送请求都能得到回应。也就是说节点处于可响应状态对于需要处理的计算任务可以及时完成。
至于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就是CAP中的P它是指节点之间传递信息可以出现误差或延误但不会影响系统整体运行。
那么,对于区块链来说,分区容错是前提。所以,不同的区块链,只能在一致性和可用性上做出取舍。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就是以放弃一定的可用性为代价而追求强一致性的代表。
比如说比特币。
从数据结构上来看,它的每个节点、每一次交易验证,都需要遍历操作。也就是说,在发起转账之前,我们先要验证这个人是否有足够的比特币用来转账。
那么如何判断这个人是否拥有足够的比特币呢?比特币的设定是要看转账给他的人是否拥有足够的比特币,按照这种方式,我们每一次转账,都要回溯到这个比特币是在哪个区块、由哪个矿工挖出来的,然后又通过多少次转账才到了自己的名下。整个验证一遍,我们才能最终确认这笔转账是否有效。所以,这样的查询方式效率就会非常低。
从数据存储上来看,比特币的每个节点都需要下载完整数据包,那么当交易越来越多的时候,节点存储空间,就成为了区块链处理效率的又一个瓶颈。
从计算方式上来看,比特币的全部交易都只能通过串行计算而没有并行计算,所有节点都需要针对所有任务进行重复计算,所以计算效率也会受到很明显的影响。
然后我们再来看以太坊。
首先虽然它设置了“账户”从数据查询的角度来看不再需要“遍历”操作但以太坊每块存储空间仅为1MB区块大小的限制依然很明显。而且以太坊同样也只支持串行计算不支持并行计算。
所以,以太坊仍然属于强一致性、低可用性的公链。强一致性对于金融相关的应用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其他类的应用来说,就显得能力不足了。
目前基于以太坊的应用,往往会采用一种“混合结构”,即和资产相关的操作在链上执行,而和资产无关的业务放在链下执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成本上的经济,但缺陷就是,去中心化应用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中心化节点,由此而来的“单点故障”“数据泄露”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美解决。
而现在我们要说的 Internet ComputerIC是以打造“互联网计算机”为目标为去中心化应用提供全栈式开发及运维系统它把去中心化应用延伸到了更广泛的场景。
IC是由一组加密协议组成的这些协议会把独立操作的节点连接到一组区块链网络中。同时它还克服了传统区块链上智能合约在速度、存储成本和计算方面的限制使得智能合约可以以近似于中心化网络的速度运行。
另外还有一点不同于以太坊生态往往偏向于金融属性基于IC建立的是一种“全栈式”的去中心化应用从前端到计算再到后台都可以基于IC通过不同的容器实现从而实现一种“无单点故障”运行状态。
而且基于IC我们不仅可以实现已经出现在以太坊上的各种应用甚至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比特币和以太坊的节点使得在IC、比特币和以太坊之间能够实现一种原子层面的互操作性。
不过虽然IC的技术架构更加适应去中心化应用但由于IC还处于生态发展的早期各种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比如说转账的原子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
所以这样来看,它对于金融相关的应用来说,其实也缺乏足够的安全性。
以太坊依然处在赛场的最前沿
不过,如果说其他公链的创新都是以超越以太坊为目标的话,以太坊的自我突破也没有停止过。
早在2018年以太坊就提出了明确的“升级路线图”也就是它会把Pow共识机制转换为Pos共识机制并通过分片技术进行全面扩容。这个分片技术的主要思路就是支持以太坊实现并行计算以提升计算效率。
此外在以太坊2.0路线图之外,还出现了 Layer-2 方案。
Layer-2的思路是将部分计算工作从链上移至链下并通过某种机制实现链下和链上安全性的共享。目前已经出现了ZK RollupZKR和Optimistic RollupOP等技术路线不过也都还没有进入大规模应用的状态。你在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风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能是一种投资的机会。
小结
技术的进化没有终点但公链技术的进化一定是围绕通用计算服务的核心目标展开的。在这节课里我们知道了在Web 3.0中,为了避免数据垄断,需要一种通用设施提供计算服务,这种通用设施就是公链。
我们采用了一个通用的框架描述了公链赛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比特币、以太坊、IC等各条公链采用了什么方式、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同样也要清楚一点就是它们各自都有仍待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我也给你介绍了这个赛道最新的进展也就是Layer-2和分片。希望你能通过今天的课程比较深入地了解公链这个赛道也能对公链赛道的持续改进提出自己的想法至少不要停留在“公链越快越好”的认知状态。
思考题
公链的计算实际上是一种冗余计算,如何让这种冗余计算更环保和绿色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思考和答案,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94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3 继续分层:身份和激励
你好,我是郭大治。
上节课里我们主要针对Web 3.0最基础的一层也就是计算层进行了讲解这一节我们继续按照分层的思路往上走来了解下Web 3.0的身份层和激励层。至于夹在中间的应用层,我们还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去详细讲解。
那么什么是身份呢在现实世界里身份指的是你的出身和社会地位也就是你用来和其他人交流或者互动的具体的载体。而在Web 3.0当中,身份指的是你作为一名用户参与各种活动的具体载体,也就是账户了。
而激励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Web 3.0都指的是通过制度设计对组织或个人行为的引导。站在Web 3.0生态的角度,各种去中心化应用从功能上来看千差万别,但是每一个应用,都离不开账户和经济激励机制发挥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身份和激励在Web 3.0世界里,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DID通用的独立身份
首先是身份。用户在去中心化网络中,需要一个全新的、“独立”的身份,所谓“独立”的身份,就是一个不依赖任何第三方机构的证明,就可以把自己“辨识”出来的身份。
这个身份既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身份证”因为身份证是政府机构给你开的介绍信它只在一国范围内有效。这个身份也不同于在各个互联网平台或者社交媒体注册的账号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大V”或者推特账号虽然一个受粉丝欢迎的“大V”在社交媒体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有的人还可以赚很多钱但这种“身份”和“身份证”一样同样依赖于互联网平台的“认可”才能持续存在一旦被平台所“限制”不管多大影响力的身份可能都会“消失”。
另外你应该也有类似的经历,就是在不同的平台上登录,都需要先进行注册和认证,每一个平台都有一套不同的要求,这对于我们用户来说不仅操作起来繁琐,而且还面临着信息泄露的风险。
所以Web 3.0的用户需要一个通用的且独立于使用平台的个人身份,这个身份就是去中心化身份标识,即 DIDs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那究竟什么是DIDs呢根据网际网络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定义DIDs是用于可验证的去中心化数字身份的一种新型标识符这种标识旨在使DID的发行方不仅能够证明对个人身份的控制而且可以独立于任何机构包括注册表或证书认证来对外提供验证信息。
在2022年7月19日W3C分布式标识工作组编制的《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DIDs) v1.0》规范正式成为了W3C推荐标准这就让DIDs在国际技术标准方面获得了与HTTP和CSS同等基础性的地位同时这也预示着DIDs将可以为推动Web 3.0的发展,发挥更加直接的作用。
DID的应用从身份的集成到运用
了解了DIDs诞生的背景信息之后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DIDs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应用。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DIDs的发行和使用如果你也希望能拥有自己的DID行走在Web 3.0的世界里的话,一定要重点关注接下来的内容。
首先从结构的角度来看DIDs主要是由基础层和应用层组成的。
其中基础层包括DID标识符和DID文档DID标识符是一套对DIDs进行辨识的标准表达形式包括标识方法和标识内容两部分。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经有大约100种标识方法完成了注册微软、IBM以及腾讯等机构都对相关标识方法进行了注册以太坊等公链也是标识方法的一种。而DID文档就是针对特定的DIDs编写的说明文档。
DIDs的基础层主要是构造了DIDs本身不过它对于个人的具体信息并没有说明所以我们还需要通过应用层来给DIDs填充具体的内容。
DIDs的应用层主要由DID解析器DID Resolver和可验证申明Verifiable Credential简称VC组成。
其中DID解析器主要负责通过DID标识符获取DID文档而VC就是发行机构在关于证明个人身份或者经历的文件上进行加密。当我们需要使用这些证明文件的时候可以通过专业的验证机构比如公链、专门的App等对发行机构的加密信息进行验证并对个人的身份提供说明。
实际上从技术原理上来说VC就是非对称加密技术在文件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非对称加密算法涉及到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和密码学原理这部分内容咱们课程里不会做过多的解释如果你有需要可以参考这个链接进一步了解。
所以从以上内容可知DIDs是一个借助于技术手段链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综合性系统同时还需要借助于不同参与主体的分工协作来实现系统的目标。
DID的生态架构
关于这个系统我们可以根据国际知名的加密基金Amber Group针对DIDs生态架构的总结他们把DIDs生态系统分成了四个层面包括标准层、基础设施层、集成层、应用层。
其中标准层处于DIDs生态最基础的位置。在标准层W3C和DIFDecentralized Identity Foundation去中心化身份基金会等国际性组织作为全球范围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动者主要就是负责DIDs相关标准的制定并去推动DIDs和其他相关标准进行对接和融合同时也为各种技术的研发提供基本框架。
从标准层开始往上第二层是基础设施层这里包括了为DIDs识别和验证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和项目比如以太坊、Hyperledger等区块链专注于DIDs集成的Onotology以及基于区块链提供域名服务的ENS等。VC的发行、验证以及数据存储等功能主要也是通过基础设施层实现的。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ENS。ENS是以太坊生态的域名服务系统它的作用可以对标Web 2.0的DNS。
ENS可以把账户地址和 .eth的域名进行绑定用户可以基于ENS地址直接查看账户余额或者进行转账。而且ENS域名还可以和各种钱包、去中心化应用进行集成比如ENS可以和去中心化存储IPFS进行集成我们也可以通过ENS将文件存储到IPFS系统中从而构建分层的去中心化网络。
那么相对于DNS域名来说ENS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户自己拥有域名而ENS并无权将任何域名进行撤销。
另外ENS虽然只提供域名服务但是它的盈利能力却非常可观。ENS是根据不同等级的域名按年收取会员费的上线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实现了超过5000万的收入而ENS的团队也就十几个人。
所以你看Web 3.0还是充满了很多“自下而上”的创业机会的。
第三层是集成层这一层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链下身份认证、链上身份聚合以及链上行为证明等功能然后把链下和链上数据集成DIDs标识符和标识文件。
比如BrightID 通过个人照片和视频等方式,进行链下身份验证,就实现了“一人一账户”帮助各种去中心化应用防止“女巫攻击”的目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链下身份认证并不是将现实世界的真人和链上账户进行“强绑定”,而只是基于个人生物信息统一“链上账户”,避免一个人开设多个账户发起“女巫攻击”。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基于链上账户,也并不能对应到现实世界的具体个人。
就比如SpruceDIDs身份赛道重量级项目帮助用户直接使用以太坊账户就可以在Web 2.0应用进行注册和登录我们通过Web 2.0应用和Web 3.0应用共享账户就可以让Web 2.0社交媒体的流量和Web 3.0流量进行融合。这样一来像是那些Twitter上的大V就有望在DeFi平台获得更低的贷款利息。另外Spruce还设置了专用的SpruceID这个ID不仅可以实现签署、验证和共享消息等功能还可以应用在跨产品跨链的场景。
第四层就是应用层主要是指基于DIDs实现的各种应用比如信用评分和贷款、社交、门控、DAO和捐赠等。
所以说DIDs构成了衔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一个桥梁它将会成为群体用户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迁移的一个主要入口。
我们可以来看几个案例。
比如基于Guild可以在Discord和Telegram中设置社群准入条件比如要持有某种NFT才可以加入某个Discord频道等。
再比如ARCx可以基于链上数据进行信用评级比如账户长期在Compound、Aave或者MakerDAO借款但从未被清算将被视为“信用良好”而获得良好评价的账户就可以用更优惠的“抵押率”获得贷款。
现在DIDs的发展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大型科技公司中微软对于DIDs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早在2018年微软就宣布DIDs将作为公司区块链业务的切入点。在2019年5月13日微软发布了Identity Overlay Network也就是ION测试版任何人都可以通过ION创建自己的DID。
另外为了加强技术协调微软还加入了DIF并和同属DIP成员的Consensys、Transmute等机构开发了支持规模化创建DIDs的协议sidetreeION就是基于sidetree完成的。
那么微软为什么对于DIDs如此热情呢其实在其发布的《去中心化身份》一书中微软就坦言他们开发DIDs的首要目标就是将其应用在微软云计算平台上让它成为所有云计算用户的统一身份标识。这样一来微软就能基于DIDs来为用户提供数据授权的功能了。
通证系统:更精细的激励工具
好,身份之后,我们再来看激励。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通证是去中心化网络中,发挥激励作用的主要工具。那么什么是通证呢?通证就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权益凭证。
我们从形态上看,通证和密码其实有类似的地方,它们都意味着在特定场景中的一种权益,但密码是在中心化的场景下使用的,而通证存在于去中心化的场景之中,而且它还可以和智能合约相互结合,形成复杂化的功能。
而从属性上来看,通证是一种权益凭证,可以代表一切可以数字化的权益,比如股权就可以以通证的形式存在,但也不是所有的通证都代表股权,通证还可以表示为债权、投票权、使用权等等类型。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上节公链课程中我们介绍过一类项目叫去中心化存储比如Filecoin。这类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用户共享的存储市场那么Filecoin中的通证FIL就代表了对于一定数量的存储空间的使用权我们任何人凭借持有的FIL可以使用其他人的存储空间保存自己的文件。
在Filecoin的案例里代币FIL只代表使用权而和股权、分红权、债券都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说通证作为一种权益凭证代表的权益性质是高度依赖于场景的。
通证的本质
其实,我们要理解通证的本质,还需要从两个属性入手。
通证的技术属性。
首先,通证都是基于特定的区块链账本和智能合约形成的,而密码学规律,是通证可以作为权益凭证的技术基础。
其次,可编程性是通证的突出特征,可编程性使得通证可以通过和智能合约的结合,针对各种数字场景进行模拟,并可以代表各种复杂的权益。
基于通证的技术属性,通证就具有了将数字化权益进行确权、定价和可交易的基本功能。
通证的经济属性。
因为通证本质上是一种权益凭证,通证的数量代表了权益的数量,而对于权益的需求则表现为通证的需求,这就是通证的供给和需求,通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就形成了通证的价格。
其实,通证的权益和通证价格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传统经济学中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一样,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但商品的价格,又直接取决于商品供需的平衡。
所以,基于通证的技术属性和经济属性,通证在作为数字化权益凭证的时候,自身也会演变为一种数字资产,这一点也是区块链在一系列数字技术中的重要特征。区块链可以让数据产生一种稀缺性,从而可以让数据成为一种资产。
而在现实社会中,通证作为一种资产,已经被各国政府和法律广泛接受了。因为,通证的资产属性来源于它的自然属性,这一点是不以任何人或者任何机构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除了萨尔瓦多(全球首个将比特币和加密货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之类的一些小型经济体之外,通证还不能算是货币,尽管比特币是以建立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的目的启动的,但货币仍然属于社会治理层面的内容,在没有获得各国货币当局的认可之前,通证不太可能成为货币。
当然,任何硬币都有两面性,通证在作为数字权益凭证方面,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而且它还可以独立于其背后的权益,作为资产存在。但通证同样在技术和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风险。
在技术层面,代码风险、合约风险,对于通证的安全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经济层面,通证可以独立于它所代表的权益而存在,而这就导致人们无法通过通证本身,去判断这种权益的存在,也就使得市场上存在各种“空气币”。如果你对资产背景不太了解,可能就会造成很大的迷惑。
此外,通证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对于通证的使用无疑也是一种“负面冲击”,比特币不为各国货币当局接受就是例证。
通证经济
而有了通证,就会有通证经济。
通证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基于通证进行创作和消费的协调。虽然通证在本质上不是货币,但通证在通证经济中其实是发挥着类似货币的作用,特别是发挥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的作用。
我们一般认为,通证体系的设计是通证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但就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发展,是否产生影响存在较大分歧一样,关于通证设计在通证经济的作用,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通证体系的设计对于Web 3.0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代币体系的设计会直接对项目社区各类人群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但也有人认为通证体系对于Web 3.0项目的发展只具有辅助作用,而不会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就像“货币中性主义”认为的那样,长期来看,货币超发并不会对“社会有效需求”形成刺激。
关于通证体系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通证体系设计的具体内容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实际上,通证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通证的供给和需求进行管理,并集中体现在通证的“三次分配”中。
其中第一次分配指的是通证方案的设计。通证方案设计需要对通证总量、单币制或多币制、分配比例、释放节奏等指标进行具体说明。这里的通证总量反映的是预期的经济规模总量但由于通证一般具有18位的代币精度通证总量的具体数据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所以对于通证总量来说比较重要的是总量上限是否固定但是否将通证总量设定为上限固定主要还是取决于项目的功能定位。比如比特币模拟黄金属性所以给它设置了2100万枚总量上限。
但对于大部分公链来说由于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对矿工进行激励所以往往会设计一个通胀率通过每年增发进行矿工激励比如ETH转为Pos共识机制之后每年通胀率约为5%;而对于非公链类项目来说,则往往设定为总量固定。
我们从第一次分配的主要内容来看,可以发现它主要涉及的是通证供给的管理。
第二次分配指的是按照项目业务逻辑进行的通证分配。因为对于通证背后权益的需求,是决定通证需求的最核心因素,如果项目本身没有对外价值的输出,那么对于权益的需求也就无从谈起,对于通证的需求也就没办法成立了。
所以,业务逻辑代表了对于通证最基本的需求。如果通证设计仅仅局限于通证层面进行设计,而无法在建立通证需求方面发挥作用的话,我们就可以确定,通证体系的设计对于通证经济的作用其实是辅助性的。
至于第三次分配,指的是通证层面的调节机制。比如,针对通证设计的各种质押挖矿机制、销毁机制以及分红机制等制度。
要知道,通证层面的调节机制和业务逻辑并不直接相关,所以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通证层面的设计大同小异。它主要的形式,一般都是以牺牲社区成员在短期内的流动性为前提,来获得更多的社区通证的奖励。所以,这个对于通证需求的刺激效果比较有限。
事实上,关于通证体系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这个内容也会是我们贯穿各个赛道分析的一个重要的视角,我们在后续的课程内容中,还会结合各个赛道的场景特点持续进行分析。
小结
这节课我是在公链之上给你进一步介绍了Web 3.0生态另外两个通用的分层身份和激励。在身份层我们知道了DIDs的构建为大量的创业提供了机会在激励层通证体系的作用又反过来依赖于产品和功能。
那么从下一节开始我们就会进入应用层沿着NFT、商业、金融、治理等细分领域继续探寻Web 3.0带给我们的惊喜,我们不见不散。
思考题
如果说比特币的主要价值来源于它的稀缺性因为稀缺而成为“数字黄金”。那么以太坊作为“世界通用账本”总量不固定且不断增发的ETH的价值来源是什么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53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4 NFT数据确权及其文化和商业价值的发现
你好我是郭大治。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Web 3.0的应用层一起来聊一个新话题NFT。
为什么我第一个要跟你聊的是NFT呢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NFT反映的是虚拟世界里最基础、最底层的一个特性NFT不仅可以代表技术、艺术和金融等不同领域的基本元素同时又能表达一些很主观的东西所以我会专门用两节课的时间来讲它。
关于NFT有人说NFT代表着最新潮的加密艺术也有人说NFT是拥有无限升值空间的黑马资产。那么NFT到底属于艺术还是属于资产NFT有哪些重要特性还有NFT的这些重要特性又是如何在Web 3.0的世界里实现价值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追本溯源从NFT的基本属性讲起再针对NFT的重要特征及应用形式来具体拆解分析一下让你切身感受一下NFT为Web 3.0带来的无限可能!
好了,下面我们正式开始。
NFT数字社会的数据确权制度
本质上来说NFT是一种基于加密技术标准形成的数字资产它的字面意思就是非同质化代币。
在以太坊生态凡是基于Erc-721和Erc-1155两个标准生成的数字资产都称为NFT。相对于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同质化代币也可以称为FT比如BTC或者ETH来说虽然它们都属于虚拟资产但是NFT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个NFT都不可分割所以每一个NFT都具有唯一性。
基于NFT我们可以把虚拟世界的各种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视频和动画甚至一段数据等进行标记并和某个账户建立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之后拥有账户的私钥就可以将归属于账户的NFT进行转账和交易可以许可或者拒绝对于数据的访问也就是拥有了该项NFT的控制权。
不过要知道虚拟世界没有产权的概念因为产权是一种来自第三方机构的认可比如政府或者法院。在虚拟世界控制权即产权拥有了NFT的控制权就相当于完成了商品的确权通过各种技术细节上的设置NFT的所有者可以获得转让及授权产生的相关收入正是因为这样NFT也成为了数字社会数据确权的基本制度。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问讲了这么多NFT它和Web 3.0有什么联系呢?
你一定还记得在第1讲里我提到Web 3.0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无需信任”的基础设施提供可信的计算服务按照这个标准来看NFT不正好就是Web 3.0在“资产确权”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吗?
NFT可以为数字形式的创作提供确权服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通过自己设计的一个图片或者一篇文章赚钱其实根本不需要申请专利、注册版权之类的操作然后再根据版权产生的价值来获得收益而是只需要将这些创作制作成NFT就可以通过NFT和智能合约的组合实现类似现实世界中版权的各种商业模式。
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NFT 低成本、永久产权、透明表达、可编程等特点,来创造更多传统产权制度没办法实现的新玩法。
我举个例子你可能也听说过一张普普通通的“小图片”一旦制作成“数字藏品”或者NFT就变成了有人愿意用“真金白银”买单的PFP而且它们的价格还绝对超出我们的想象再比如作为数据确权制度的NFT为什么越来越受到各大品牌的青睐呢现在NFT数字营销都已经成了一个最时尚和最热门的专业。
还有NFT的可编程性究竟有多大的想象空间从10000张“无聊猿”的小图片到建成“数字版迪士尼”中间还有多少道路要走
接下来,我就结合这些问题,一一给你讲解。
基于低成本及永久产权的文化发现
NFT作为数据确权的基础制度首要的特点是低成本和永久产权。
低成本体现在哪呢?
首先体现在制作成本方面只要经过简单了解你完全可以独立完成NFT作品的制作这个过程在加密社区有一个专用名词Mint翻译过来就是“铸造”。
Mint操作十分简单只要你先完成图片设计通过打开去中心化钱包打开Mint网站简单设置上传作品就完成NFT的“Mint”了这里的作品可以是一个画作、图片也可以是一个视频甚至是一句话。
而且你在NFT的Mint过程中只需要支付Gas费无需其他任何费用。
其次是时间成本低,整个过程慢则几分钟,快则几秒钟,比起到版权局申请、公示,走完整个流程省了不知道多少时间。
另外通过Mint的流程你也会发现NFT的制作过程完全是自助式的无需任何机构或者个人帮助你也不需要为了产权登记而四处奔波不需要按照创作类别的不同分别按照不同的流程进行登记比如版权、商标等。NFT的Mint你需要做的只是和区块链之间的互动而且NFT支持的作品种类非常多只要是以电子形式保存的作品都可以制做成NFT。
除了低成本的优势之外NFT的另一个特点是永久产权。
不过讲到这里你其实也会发现在制作NFT的过程无需任何机构或者个人参与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种方式获得的产权才属于永久产权。
举个例子,你可能玩过《王者荣耀》,你花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在游戏中获得了一颗“荣耀水晶”,但你如果要想向别人展示这颗水晶的话,你就必须进入这个游戏里面,才能实现你“炫富”的目的;并不是只有你没有能力,把这块水晶从游戏里面带出来给别人展示,而是说,一旦离开了游戏,这颗“水晶”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了。
可以说这颗“水晶”的命运就是整个Web 2.0世界的宿命,所有的资产和创作都需要借助于别人的“舞台”才能呈现,如果别人的“舞台”停止营业了,那么不管是谁的表演、也不管表演得多么精彩,也就只能消失了!
而你想保护你所创造的数据不被他人使用?这一点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数据保管在互联网公司的存储设备中,即使你本人想要调用自己创造的数据,流程和成本也非常高,关于数据的访问权限只能由互联网公司说了算。
但在Web 3.0的背景下这种宿命已经被打破就像NFT一样只要不是所有节点同时退出网络你的NFT就会存在只要你掌握控制账户的私钥NFT就是属于你的不管你想要交易还是送人都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帮助或者许可这就是NFT的永久产权这就是Web 3.0的新范式!
所以正是基于NFT永久产权的价值艺术品特别是数字艺术品和NFT的结合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收藏者的共同选择。
2021年3月美国艺术家Beeple一幅NFT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就是将他每天一幅的5000幅画作合并制作成一个NFT作品最终以将近7000万美元的高价在佳士得成交甚至还有一名英国的艺术家Banksy将一幅价值7万英镑的艺术品《Morons》制作成了NFT作品并通过全球直播的形式销毁了原作以希望通过NFT的形式确保这幅作品的唯一性。
当然拍出天价的艺术品确实可以赚足流量但如果你认为NFT就是创造天价艺术品的造富机器那你就错了。
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传统的版权保护制度和艺术品市场完全可以为“天价”艺术品提供养分充足的土壤而NFT的价值洽洽在于可以为更多形式、更加碎片化甚至是更加便宜的数字创作提供确权、流通和价值发现的功能。
你可以试想一下,在艺术品市场,通过版权确权、画廊或者博物馆展览,以及拍卖行拍卖等等,这么长的一个链条支撑起来的艺术品,不是“天价”艺术品,也是远远超出普通人支付能力的艺术品,而且一定是只有极其少数的艺术家才具有完成这类创作的天赋。否则的话,艺术品销售产生的收入根本没法支撑整个行业运转,所以艺术品市场才成为“高高在上”的少数人的游乐场。
但是对于NFT来说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NFT的制作成本和销售成本非常之低而且这个工具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我们不需要任何专业机构的帮助随时随地万物皆可NFT。所以大量低价的艺术品就会在市场涌现艺术品才能从“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变成走进寻常人家的“消费品”。
所以相对于传统的版权保护和艺术品流通机制来说NFT就是一套功能更强大而且适应于几乎所有形式的数字创作的成本更低的挑战者。这个“挑战者”在物理世界可以说基本上是毫无用武之地的但是在数字世界它却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
可以说NFT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数字创作提供低廉而高效的确权功能还在于对数字世界中的文化发现发挥非常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作用。
这里我还想再说一下NFT对于文化发现的功能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就像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推广在欧洲文艺复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一样低成本的确权制度对于文化表达的权利从社会精英的小圈子走向“普罗大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一旦“普罗大众”获得市场加持的文化表达的权利就意味着整个社会不论在文化的传播渠道、传播形式还是在传播内容以及价值诉求方面都会发生全方位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又必然加速人文思想的传播和社会层面的变迁。
就比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只有“宫廷画师”或者专为贵族服务的画师,才可以凭借绘画这门手艺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那么画师的创作一定是围绕皇家或者贵族的生活开展的。
而如果只需要简单的创作却能因为获得大量的心理认同而变得流行起来的话那么meme也能成为流行商业元素。你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 mfer看看这个装在每个人心里的小混蛋是怎么变成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的。
OK了解了NFT的低成本和永久产权这两个特点之后接下来我就从它们的一个主要应用 PFP 说起让你了解一下迄今为止NFT最经典的原创商业模式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PFP从“小图片”到“身份表达”再到社区筛选
NFT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产品形态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有人将NBA球星的精彩瞬间制作成了NFT产品然后就在市场上大获成功还有人把一些实物艺术品、实物珠宝首饰等制作成了数字形式的NFT藏品也有许多获得成功的先例前面提到的Beeple的《每一天前5000天》就是例证。
但迄今为止NFT最大的发现是“小图片”Picture for Proof即PFP。PFP就是JEPG或者其他格式的小图片但是小图片Mint成NFT之后就变成了“身份的象征”就变成了2021年以来虚拟世界最火爆的一个商品品类。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看 CryptoPunks 这个PFP赛道的开创者是如何为PFP闯出一片天空的吧。
2017年Larval Lab的两位创始人通过算法生成10000张像素风格的图片这些图片大小相同但在肤色、五官、配饰或动作方面有所区别。之所以采用像素风格一方面是创作者对于对于这种风格的喜欢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像素风格的构图相对简单可以支持算法生成。
不过他们在生成图片之后并没有用来出售而是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以太坊钱包免费申领但在当时愿意去免费申领的用户绝对不是预测到这些头像可以卖到像现在这样一个好价格而是完全出于对各种加密产品的好奇而参与的所以5年后的今天持有CryptoPunk的人才被打上加密社区OG有经验的老手的标签。
进入2021年加密市场进入了又一个繁荣的周期尽管CryptoPunk不像BTC和ETH等FT同质化代币一样可以在多个平台交易但Opensea等NFT专业交易平台的出现为它创造了一定的流动性伴随着市场情绪的助推CryptoPunk成交价格迭创新高在2022年5月22日苏富比将CryptoPunk #7523号以1175万美元成功拍出,也推动它的成交价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像Visa这样的机构都入手了一件CryptoPunk使得CryptoPunk成为凭借加密艺术引领区块链应用向更大范围拓展的典型代表。
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资产来说在市场景气的大背景下快速上涨的价格都是它最好的广告。但对资本市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资产的价格都是有涨必有跌CryptoPunk的叙事始于对加密社区先行者的致敬但投机心理带来的价格风险也成为了它身上一个不可忽视的标签。
我们可以来假设一下在未来不管是谁花费了2000万美元购买一个CryptoPunk头像我们都不会怀疑他对像素风格艺术品的热爱和欣赏但我们也不会怀疑他有把这个头像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的强烈冲动。也许对冒险、对财富的追求本身就是加密社区与生俱来的特质这也算是NFT文化发现的一部分内容吧。
此外NFT除了通过价格方面的表现反映出市场的关注之外其实也是收藏者主观心态的一种表达。
假如是你在拍卖会上花费1200万美元拍到了一件CryptoPunk你当然就获得了这件作品的所有权你可以非常自然地把它换成你的头像那么是不是其他人就不能用它作为头像呢如果有人这样做了是不是就涉嫌侵犯你的私人财产呢
当然不是不仅是你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个图片作为头像。当然如果直接把完全一样的图片进行Mint然后再次销售一定会受到Opensea这类平台的限制不过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人在这张图片上的使用权几乎和你一样。
所以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尽管你花费了1200万美金但实际上你只买了一个链接这个链接被打包在了以太坊的某个区块之中说明你曾经花费一笔资金为你喜爱的“头像”付费。而如果别人也使用这个图片作为头像一方面说明他也是喜欢这个头像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在“借别人的装备耍酷”。
但无论如何不管是花费1200万美金的你还是一分钱没有花费的其他人只要把这个图片用作自己的头像就都是在对外界讲述着一段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就是一种“身份”的表达。人们花在虚拟空间的时间越长数字身份的价值就越高甚至比现实生活中的LV和劳力士价值更高。
正如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佩戴劳力士会更容易获得某些人的信赖的话在虚拟世界使用一个经常被各种媒体曝光的头像同样也会获得某种便利比如有人把Twitter头像更换成CryptoPunk之后当天就有几百个人向他申请加为好友这也算是CryptoPunk从单纯的个人自我表达向文化发现延伸的一个证明吧。
可以说CryptoPunk开创了PFP的方向他的价格也充分体现了头部项目的效应。但价格涨得过快也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高价格在事实上也拒绝了用户群体的扩张。所以在CryptoPunk之后还涌现出了一大批PFP项目而且从主题上来看更加多元。
比如,以一群已经拥有超级财富而整天在一个乡村俱乐部里闲逛为主题的 BAYCBored Ape Yacht Club以猫为主题的 Cool Cats以企鹅为主题的 Pudgy Penguins以及以女性为主题的 World Of Women 等等。
这些项目往往都在一个主题之下包括几千或者上万份作品所有持有同一系列作品的人显然具有某种相似的文化诉求如果把这些人群看成是一个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话NFT就成为所有DAO成员共同拥有的一种文化标签也成为在DAO成员中发挥凝聚作用的某种文化诱因这种情况下NFT成为社区筛选的一种工具。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针对NFT作为数据确权的基础制度概括出了它的四个主要特点分别是低成本、永久产权、透明表达还有可编程。
其中低成本和永久产权这两个特点就使得NFT具有完全不同于已有版权制度的文化发现和价值发现功能而且很可能会对流行文化和社会心理产生某种影响。但你也要知道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基于这些属性产生的PFP却面临着显著的价格风险你需要高度关注。
在下节课我们将针对NFT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也就是透明表达和可编程进行讲解还有关于NFT玩法的更多种可能我们不见不散。
思考题
如果你有机会为自己挑选一个PFP你会关注哪些因素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13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5 NFT数据确权及其文化和商业价值的发现
你好,我是郭大治。
上节课里我们主要学习了NFT在数据确权方面的低成本和永久产权的特点也知道了NFT不仅赋予了“小图片”资产属性同时还具有了“自我表达”的功能NFT文化发现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
那么今天我们会继续了解NFT数据确权的另外两个特性也就是“透明表达”和“可编程”这两个特点都是传统的产权制度完全不具备的并且它们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赋予NFT更加丰富的商业价值。接下来我就带你具体看看它们究竟是如何赋予NFT商业价值的。
透明表达NFT在数字化营销中的商业价值
上节课我说过基于低成本和永久产权的便利NFT可以适用于大量的行为数据的记录同时也能让数据记录成为不可篡改的可信记录这些可信记录经过进一步地提炼和加工之后就可以成为用户的个性化标签。而且由于NFT是基于去中心化网络而生成的所有的账户和数据信息对于外界而言都是透明可见的。所以NFT在数字化营销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营销的本质是消费者的需求管理,不论是在物理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营销的第一步都是找到你的目标客户。一般传统的方法是通过问卷调研、渠道调研之类的来挖掘用户需求,但是这些方法成本非常高,而且调研结果的准确性也不能保证,高昂的营销成本最终还都需要用户去买单。
而如果用户的基本特征能通过持有的NFT表达出来那么对于我们发现用户需求来说就是一个非常便捷的渠道。而且你还要知道如果用户对某个NFT产品厌倦的话他早就把这些标签从自己的账户上撕掉了。所以这些通过NFT表达的内心活动都是用户的主动行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对于广告等方式通过NFT获得的用户数据的准确性还会大大提升这一点对于基于用户画像开展个性化营销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NFT展示的数据还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数据。比如说一个账户可以持有多个NFT其实就是关于账户持有人多方面、多视角的综合反映对于用户来说是自己心理的自我表达对于厂商来说就是建立客户画像的基本素材并可以用来挖掘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
比如专业生产运动鞋的李宁其数据库里可能拥有大量关于中国老百姓鞋码尺寸的数据以及针对某些运动对鞋的不同部位具体磨损程度的专业数据。但是他们对于用户在绿色环保、健身养生以及是否喜欢挑战、追求刺激、勇于探险等方面的特征一定是缺乏了解的而这些因素对于挖掘用户需求来说又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NFT在“透明表达”方面的优势。
所以,用户主动的自我表达和被动的问卷调研从效果上来看,差别还是挺大的。
现阶段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的品牌和厂商正在发行跟自己品牌相关的NFT或者数字藏品小到服饰、香水大到汽车、房产还有各种装备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标签导入的过程各种品牌的各种主题的NFT不断拓展覆盖范围一定会在一个临界点之后形成一个覆盖大多数网民的立体的可信数据库。
到了那个阶段,大量用户的特征数据已经变得透明可见,也就意味着,在目前状态下,互联网公司对于渠道和数据的垄断能力将变得没有意义,相反的是针对公共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品牌内涵塑造的能力,会变成更核心的竞争力!
不过我猜当你看到这儿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个人信息数据几乎完全透明了,那是不是也说明我们的隐私完全得不到保证?
其实也并不会因为基于NFT的信息表达的主体是账户而不是我们真人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虚拟账户和真人是“弱绑定”链上账户和现实世界的个人并不会一一对应。
也就是说,个人对账户的控制完全是主动的,但是从账户追溯的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个问题在现在看来还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链上账户和个人的绑定一定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机构,完全依靠互联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种状态可能会是一种常态。
这样的话,对于账户特征的挖掘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对于个人信息的挖掘,但我们确实又能从多个角度反映出账户背后的个人的一些真实状态和喜好,虽然数据分析的难度增加了,但给我们带来的成本可能大大降低。
而且啊对于Web 3.0来说,打破数据垄断是必要条件,但是不代表用户没有数据披露的主动权。恰恰相反,目前已经有大量的项目,将基于区块链公开数据库访问个人数据设置了控制权限,也就是说你想让别人知道的信息,别人才能知道,如果你选择拒绝访问,那别人是无法了解到你的任何数据的。
这样来看NFT透明表达的数据本质上还是一种主动表达是用户拥有明确的主观愿望希望被外界检索到的信息这种主动表达的信息对于厂商来说显然更有价值。
就比如,你可能也会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主动设置头像,或者在简介上披露自己以往的活动经历、工作简历等信息,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主动选择。甚至说,用户主观上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案。
所以,针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对于我们做数字营销来说,还是有很重要的价值的。
也正是因为NFT在数字营销方面的商业价值如今各大品牌也纷纷布局NFT。有的品牌选择和NFT项目打造联名款商品比如阿迪达斯有的品牌是选择收购专业的虚拟商品制造商比如耐克还有的商品选择自建元宇宙、自创NFT比如LV。
但更多的厂商会选择直接发行NFT或数字藏品。这样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虚实商品的互相兑换实现一定的销量另一方面也是在分步为自己的用户打上标签同时也是利用相似的方法获取新的用户。
如果你对于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有一定的经验,你也可以尝试着在这个领域创造一些工具,或者说,如果你对于品牌和营销感兴趣,就可以尝试通过这种方式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总之NFT已经成为数字营销的必修课而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这个方向上越早迈出一步就可能意味着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你会具备其他人所没有的非常显著的优势。所以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可编程性赋予NFT无限可能的应用
作为数据确权的基础性制度NFT还具有可编程的特点。如果说低成本和永久产权赋予了NFT文化发现的功能的话可编程性更多体现的是NFT巨大的商业价值。
通过和智能合约的结合NFT不仅可以代表各种形式的数字创作的所有权还可以和不同的场景结合代表其他更多种类、更复杂的权利。比如成为某个俱乐部会员的权利、获得版权收益的权利、参与某项投资计划的机会等等。
可以说可编程性为NFT的商业价值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我们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个案例NFT设置灵活的版权收入分配机制。
在传统版权市场中,版权的收益只能通过一次性转让或者授权他人使用实现,如果原创作者把版权转让给了专业出版商,不论出版商凭借这个作品获得了多少利益,都和原创作者没有一点关系,这也是导致很多世界名著的原作者虽然创作了伟大的作品,但却终生贫困的主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传统版权市场,不能建立原创作者多级分享收益的版权机制呢?当然就是因为这种方式监督和实施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没有必要的技术支持。
但是NFT出现之后原创作者就完全不必担心这种情况了。因为NFT的交易记录都完整地保存在区块链账本而且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设置多种规则当然也可以设置一种“不论该作品经过多少次转让每次转让都按照一定比例向原创作者支付版税”的机制。而且这种机制可以完全自动执行一旦发生交易原创作者以及出版商应该分别获得多少收入都会通过智能合约计算得清清楚楚并且可以自动转账至个人的账户。
可见,这种兼顾风险和收益的分配制度,对于鼓励原创作者来说,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效果。
第二个案例HashMask不仅可以收藏还可以参与创作的数字艺术品。
HashMask 是一个数字艺术收藏品项目。在2021年HashMask计划邀请世界各地的数字艺术家共同创作一批数字画作不过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个工作量太大于是改变了工作方式把画作创作改为“元素创作”然后再通过算法将这些元素进行组合最终他们得到了16384件组装式的作品。
这个数字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涵义只是项目团队根据自己设置的标准在随机生成的画作中筛选出来的数量。所以我们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同样都是算法生成的作品HashMask相对CryptoPunk之类的头像还是不太一样的。
对于PFP来说头像离开账户之后并没有太多独立的使用价值。但是对于艺术品来说它本身是一个文化层面的完整表达比如艺术品需要有一个反映其文化诉求的名称而头像只用数字编码即可。
HashMask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收藏者为艺术创作命名的环节。那收藏者如何命名呢HashMask的做法是推出了一种治理代币收藏者从一级市场购买画作可以获得治理代币的奖励收藏者持有画作的每一天都可以获得一定数量代币的奖励。但是收藏者要为画作命名或者改名就需要消耗治理代币而且每幅画作终生只有两次改名的机会。
通过这样的方式收藏者可以按照自己对画作的理解为画作更名也算是参与了艺术创作。NFT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数字艺术品的价值实现找到了新的途径。
此外NFT和游戏、社交以及金融都可以进行结合并产生新的业务模式。比如NFT使游戏资产能够独立于游戏而存在且可能建立一种更具开放性的虚拟生态在这个虚拟生态中土地、资源、角色、产出都可以基于NFT技术进行确权、定价和交易NFT成为虚拟世界数据确权的基础设施。
NFT还可以用于非标金融资产的标记比如一份保险、一笔贷款、某种结构化金融产品的一个份额当然也可以是具有不同属性的股权、收益权或者是分红权都可以成为一个NFT然后再和智能合约配合起来构造很多复杂逻辑的金融产品。
而且以上这些都可以是为了元宇宙而准备的前戏我认为NFT将成为元宇宙最基础的产权制度。所以我在前面才会说可编程性赋予了NFT无限可能的应用。
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透明表达和可编程的特点出发一起了解了NFT在商业方面的应用价值。当然在课程里我只是列举了一些已有的案例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好玩的、有意思的东西出来在Web 3.0这里,既有新的创业机会,也有对新的技能的需求,希望你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金铲子”,也希望你能贡献更多有意思的新玩法。
思考题
关于NFT的应用场景你还能够想到哪些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75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6 边玩边赚能给游戏和电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吗?
你好,我是郭大治,很高兴与你在极客时间再次相遇。
前面两节课我针对NFT作为数字确权的基本制度给你讲解了它的四个属性。而接下来我还会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延伸带你看看NFT在其他场景下比如游戏、电商、音乐、社交等场景下已经出现了哪些新玩法、这些新玩法又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以及针对这些新问题又有哪些值得探索的解决方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从游戏和电商开始我们先来看一款堪称现象级的游戏这款游戏在2021年3月上线同年8月游戏收入就高达3.6亿美元收入量级已经进入全球单款游戏收入的第一梯队而且它还在游戏领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型就是Play to Earn也就是边玩边赚。在这种模式下玩家持续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持续获得代币奖励这款游戏就是 Axie Infinity
下面让我先来带你看看Axie infinity是如何让用户实现边玩边赚的吧。
Axie InfinityPlay to Earn的开创者
Axie Infinity是一款回合制策略游戏主要可以提供战斗与繁育两种玩法。
在战斗机制方面Axie设置了PvE人机对战和PvP玩家之间对战两种玩法两类战斗中的获胜者都可以获得代币奖励。
在宠物繁育方面Axie设定可以通过3个基因控制6个身体部位产生变异玩家不仅能通过出售宠物获利而且还有概率生成属性极其稀有的超级宠物这种“彩票”机制的设计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也催生出了一批忠实的职业玩家。
至于盈利方式Axie Infinity采用了双代币模型即AXS和SLP用来实现用户激励。
其中AXS 属于治理代币类似于一个公司的股权游戏的繁育过程需要消耗AXS但在每个月的玩家排位赛中排名靠前的玩家可以获得AXS代币奖励SLP 属于效用代币类似于一种门票玩家通过PvP和PvE对战可以获得SLP代币作为奖励但玩家需要先拥有三只Axie小精灵才有资格参加战斗而且小精灵的繁育需要消耗SLP每个账号每天能获取的SLP是有上限的而且新获得的SLP有14天的锁仓期。
另外Axie“边玩边赚”的模式还催生了一种新的业态就是链游公会。链游公会区别于传统游戏公会的主要特点就在于他们是基于游戏中的NFT资产来提供租赁业务的而传统游戏公会只负责组队和攻略交流
比如进入Axie游戏的门槛是需要拥有三个Axie宠物链游公会可以出借精灵给玩家打金并抽取一定的分成。所以有了链游公会之后玩家就可以“零成本”参与游戏仅需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即可获得收入。
STEPN昙花一现的X to Earn
那么既然玩游戏可以赚钱跑步能不能呢STEPN的答案是当然可以。
STEPN 发布于2022年2月是一款主打“跑步赚钱”的游戏。STEPN虽然把用户赚钱的场景搬到了线下健身但他们的经济模型和Axie非常相似一方面用户需要先购买“虚拟跑鞋”跑步数据通过GPS定位系统和“虚拟跑鞋”实现数据同步之后才可以开始“跑步赚钱”另一方面STEPN主要的游戏机制也都是围绕游戏代币的奖励和消耗设计的。
在游戏代币的奖励方面持有虚拟跑鞋是获得代币奖励的前提条件而且跑鞋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跑鞋的产出用户持有一只“鞋子”每天可以获得2个能量值并且只能在2个能量值之内跑步。虽然这2个能量值只能当天使用过期即作废但每个用户持有鞋子的数量是没有上限的持有多只鞋子甚至可以使能量值组合超过100。
在游戏代币的消耗方面STEPN将所有“虚拟跑鞋”分成4大类每大类又分为30级同样是跑步消耗一个能量值但产出却按照级别从低到高逐渐增加这样就在游戏代币的供给过程中为游戏代币创造了一个消耗的场景同样都是“跑步赚币”谁不希望每天能多赚一点呢但要想多赚一点就先要多消耗一点基本逻辑就是这样。
而在跑鞋升级之外还有“Mint跑鞋”也是代币消耗的一个场景。所谓“Mint跑鞋”简单点说就是“旧鞋生小鞋”虽然你可能听起来会觉得有点不符合生活经验但它其实符合游戏玩家的心理需求所以对于用户来说接受这个规则并不难。
那么相对于Axie来说STEPN适合的用户群体其实更广纯玩的用户占比更高。很多人最开始是为了打金而来的但是在跑步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养成了每天锻炼的习惯并因此而成为STEPN的长期用户。
所以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下2022年上半年STEPN上线即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产品最高峰的时候日活用户达上万人。但不幸的是在STEPN用户持续增加的时期恰逢虚拟资产市场大跳水比特币价格跌去60%,很多用户高价买的鞋子,跑步获得的奖励代币价格却低得可怜,“跑步赚钱”变成了“付费跑步”,游戏流量在上线不到半年就出现大幅跳水,用户也变成被动接盘。
我想说的是,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不论是卡牌对战,还是跑步健身,在不同的游戏场景下,其实都有一条共同的主线贯穿游戏的整个玩法,那就是用户需要先投入一部分资金才能获得后续获得奖励的机会。所以,对于这类游戏的玩家来说,“回本周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那么,站在资金流的角度,玩家到底能不能通过玩游戏或者跑步赚到钱?如果能的话,这种赚钱效应是普遍的,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实现?
接下来,我们就跳出游戏的具体玩法,从经济学的视角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次探讨。
为什么Play可以Earn
在分析Play to Earn的收益来源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传统的游戏厂商是如何赚钱的。
目前来看付费游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先付费买游戏一种是免费玩游戏但付费后可以购买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内容即Free to Play。
不过“先付费后体验”的模式已经成为历史了Free to Play是当前大部分游戏采用的通用模式然后游戏厂商会在免费游戏的模式下通过创造各种付费场景实现收入。比如付费解锁关卡/地图、购买皮肤等等,来提升角色能力、减少等待时间,或者是游戏中有植入广告但付费就可以去广告。
所以,我们从免费游戏的盈利模式中可以看出,在这些游戏的收入中,只有广告收入是来自游戏之外,其他的收入都要靠新玩家或者既有玩家转化为付费玩家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厂商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吸引新玩家、提高玩家留存率和活跃度、提升付费转化率等方面。
那么边玩边赚模式的出现能为游戏的“免费模式”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先从NFT为游戏资产赋能的角度开始探究。
首先NFT可以通过资产确权为游戏资产赋予价值。基于NFT确权玩家可以真正拥有这些游戏资产这种“拥有”不仅体现在控制权方面还体现在创作权方面。NFT作为一种通用的数据确权制度游戏玩家不仅可以把自己在游戏内花费的时间和获得的技巧通过NFT资产的形式展现出来还第一次获得了游戏资产的“创作权”并具有与之相关的转让和收益权。这也是我们在前面课程中一直提到的要点。
其次NFT资产具有游戏内的使用价值。玩家凭借NFT资产可以在游戏内打金、治理投票、铸造新的NFT等尽管非区块链游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存在这类设计但是智能合约防作弊的特性其实也进一步增强了玩家的信心而且那些具有治理投票系统的游戏还允许玩家用手中的代币决定游戏走向和确保执行。
第三NFT资产具有外在价值。这一点是指玩家获得的NFT资产和游戏代币可以在链上而不限于仅在游戏内流通因而能够产生流动性溢价和社交价值特别是稀有的NFT资产更是一种财富、技能甚至是社交关系的展现。此外链上数据的公开性也使得项目方可以方便地定位到持有稀有属性资产的帐户并对其开展精准营销。所以这就像我在第5讲中说的NFT资产同时也具有营销价值。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关于NFT游戏资产的第二和第三条属性直接增加了游戏资产对于玩家的吸引力而第一条属性则使得游戏资产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游戏商业模式的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所以基于以上特性“用户付出时间和数据所以也应该获得回报”的逻辑就成为了P2EPlay To Earn成立的理论基础。
Play to Earn的宿命“赚钱效应”还是“死亡螺旋”
那么现在我们站在盈利性的角度可以分析出来游戏玩家在P2E模型下的基本行为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玩家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NFT是经济体中的资产
玩家进场需要购买NFT按照游戏规则活动可以获得代币奖励也可以随时卖出NFT资产离场
玩家购入NFT进场相当于注入初始资本再投入时间可产出奖励代币和新的NFT
游戏玩家获得的奖励代币,一部分可以兑换成稳定币离开经济系统,一部分会被燃烧消耗掉,而还有一部分则以主动复投或被动税收的形式回流系统。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P2E游戏的基本生产方程
实际上在P2E的经济体中游戏代币就相当于经济体的货币其相对稳定币的价格就是汇率资本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经济体但存在离境税NFT可以根据生息扣除税收计算当期收益也可以通过现金流折现法进行估值。
但游戏的特殊性在于除了NFT资产本身可以通过打金获得收益之外喜爱游戏的玩家也愿意为了收藏、娱乐、社交价值支付溢价。
而这就意味着在一个健康的游戏生态中,如果所有玩家对于未来现金流的观点是一致的,那么最终买单支付游戏性溢价的,其实是真正的游戏玩家,也就是出于兴趣的目标,留存在游戏里的玩家。
所以对于NFT资产的估值公式我们可以表示为
OK我们继续分析上面的公式。假设NFT资产最终以稳定币计价那么它的资产价格同时也包含了资产收益率和游戏代币汇率的影响。而在关于资产收益率预期趋于一致的情况下用户对于游戏代币价格的预期就会成为影响其对资产进行估值的主要因素即NFT资产估值可以表示为
因此我们可以将游戏经济看成是一个可变利率、浮动汇率、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自主的经济体。其中项目方扮演政府的角色起到调节税收、资产收益率和利用国库稳定汇率的作用NFT是最重要的价值承载其价值也与币价呈现高度相关的关系。
那么,基于经济体的类比,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推论。
P2E经济体系的基础逻辑在于以非游戏代币计价的生态进出流量的平衡但P2E机制对于游戏流量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可以通过“流量增加叠加代币价格上涨”加速用户积累另一方面也会因为“流量减少导致代币价格下跌”产生死亡螺旋。
事实上对于P2E游戏来说游戏资产的交易市场与游戏代币的交易市场这两个市场的平衡都会对其持续运营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在用户追求收益而来参与游戏的前提下游戏资产的供给管理会变得难度大增如果新的NFT价值被持续创造出来却没办法完全被新玩家消化那么就会对游戏生态造成严重冲击。
此外当游戏代币价格向下时NFT资产估值中的汇率因素也会导致资产估值下跌如果新玩家流入放缓二级市场对游戏代币的需求减少那么也会进一步使得币价承压游戏陷入死亡螺旋。
而且对于P2E游戏来说不一定只有在游戏运营出现困难的时候才经历“死亡螺旋”有时候虚拟资产市场大盘的波动也会使游戏“无症状死亡”。而当陷入死亡螺旋后估值中的游戏性溢价也不可能增加因为玩家不会因为NFT便宜了更愿意收藏或炫耀。
另一种尝试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尝试即通过获取外部收入为P2E建立长期模式。
实际上我们单纯从Play to Earn的视角来分析游戏往往看到的是过短的衰退周期或者不远处的死亡螺旋。
但是如果把Play to Earn和实际的商业活动结合起来也就是把Play to Earn看成是完整商业闭环的一个环节那么关于Play to Earn的整个经济学分析就有可能发生改变从而为游戏的可持续运营寻找另外一种可能。
Highstreet 就希望通过游戏场景和商业场景的结合,打造一个全新的商业元宇宙。
Highstreet团队的前身是加拿大的一家虚拟现实技术公司这家公司计划以MMO RPG大型多人在线游戏的形式打造一个具有购物、品牌体验、游戏和商品交换等功能的商业元宇宙。
我来简单描述一下这个游戏。它的整体背景是Highstreet World其中Highstreet City是游戏世界的商业中心用户进入Highstreet City之后的第一站是Highstreet MarketHighstreet Market是一个品牌展示和集中进行限量版商品售卖的场所。
进入Highstreet Market售卖的商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已经和Highstreet签署合作协议的品牌这些品牌大都是现实世界的一些知名品牌比如台湾的南投开兰茶、美妆品牌欧莱雅等。
另外一种是类似于在淘宝和京东开店的保证金模式,即商家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以保证在统一的经营框架内开展商业活动。
根据项目计划Highstreet未来会采取DAO的治理形式制定进入Market经营的基本规范但基本的经营规则会一直存在而不会将Market发展成经营活动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的交易市场”。
你可以发现Highstreet的这种设计基本上延续了现实世界商业活动的基本准则也为跟更多的知名品牌建立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而且细心的话你还可以发现一点就是在Market进行销售的产品都具有双重属性。
比如说假如你购买了一双乔丹的纪念版NFT球鞋如果你想选择兑换那么你就会在现实世界里收到一双同款的实物球鞋同时你获得的NFT球鞋还可以用在Highstreet City的各种游戏里边。
另外Highstreet还支持除房产之外的各类商品的销售不支持房产销售的主要原因在于某些市场为房产的买方设置了国籍的限制也为虚拟商品的转售提供了专门的交易平台平台可以基于 Bonding curve也就是联合曲线函数进行自动报价使虚拟商品可以获得基本的流动性。
不仅如此Highstreet还设计了土地和地产系统。这样各个品牌就可以通过土地拍卖建立自己品牌独占的虚拟空间。而在土地和地产系统之外Highstreet还设计了各种探险游戏用户可以在游戏中基于P2E模式获得奖励。
所以总的来讲对于Highstreet来说虽然他们采取了类似于游戏P2E模式的激励机制但是游戏并不是Highstreet商业元宇宙的核心主题Highstreet不仅可以为众多商业品牌提供销售商品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为这些品牌提供内容更为丰富的品牌互动以及基于开放的公开数据账本进行用户搜集和获取的机会。
Highstreet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那就是通过为现实世界的商业品牌提供用户互动的新的空间而获得收入而P2E模式只是其基于代币激励机制建立用户粘性的一种手段。在外部价值获取和内部用户激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就是Highstreet获得可持续生长的基本准则。
小结
这节课我给你介绍了Play to Earn的基本玩法也带你从收入来源和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了Play to Earn的风险性如果一种创新没有外部价值的输出的话这种创新的必然命运就是“死亡螺旋”。
只有能够对外有价值输出并将用户激励和价值输出结合起来Play to Earn也许才会有新的机会。这里我的重点呢还是想要强调边玩边赚的风险性希望通过今天的课程你能拥有“看清创新商业模式背后逻辑”的思考。
思考题
除了在电商领域,你觉得边玩边赚商业模式,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思考和答案,我们一起交流,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咱们下节课再见。

View File

@ -0,0 +1,183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7 Web 3.0社交和创作者经济
你好,我是郭大治,很高兴与你在极客时间再次相遇。
上节课我们讲了去中心化商业模式在游戏和电商场景的应用并重点分析了Play to Earn模式的风险以及可能实现拓展的方向。今天这节课我会带你在去中心化商业模式的海洋里继续探索看看去中心化社交有哪些新的玩法去中心化社交和传统社交平台有哪些区别以及下一步去中心化社交有没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社交是互联网的原生场景,基于社交场景,互联网诞生了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免费使用+广告补贴”的商业模式但社交平台同时也是关于Web 2.0的主要矛盾最为集中的焦点之一比如我们在第1讲就讲到的Facebook的各种事迹。
所以社交场景的重构就成为了Web 3.0建设的重要目标,即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建立一个受益人群更广、对外价值输出更大更全,且各方利益可以较好协调的新的商业模式。
不过目前来看,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成为诞生全新商业模式的诱因,但并不会直接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就以社交平台为例NFT确实可以实现数据确权但简单地通过数据确权并不足以推动用户迁移至新的社交平台。并且尽管原有的“免费使用+广告补贴”模式,会导致大量矛盾产生,但社交平台和广告厂商形成的商业结盟是稳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它也比较符合规模效应的规律。
NFT和DeFi的发展为去中心化社交商业模式的重构即SocialFi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功能模块但主要依靠创作者的力量是否可以打破原有的社交平台和广告厂商形成的利益结盟是否有可能构建一种对外输出价值超过“免费使用+广告补贴”的新的商业模式?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从技术的角度出发,确实没办法直接找到答案,但也许这就是市场正在孕育着的一次巨大的机会。
所以,在这节课里,我们会先从解构社交平台的商业模式入手,寻找打破现有利益格局的可能途径,再基于市场上已经出现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的业务模式,来探讨下构造符合上述目标的全新商业模式的可能性,并由此进一步探寻建立创作者经济的可能的想象空间和基本路径。
不要觉得这些话题离你很远正是社交平台开创了Web 2.0最典型的商业模式也许还是社交平台会奠定Web 3.0的全新格局。也许你就是新一代社交平台最期待的那一类创作者,也许你能为这样的创作者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
好的,我们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之旅正式开始。
社交商业模式及其去中心化重构
在传统的社交平台中,有两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交叉的价值链。
一个是广告价值链,主要是指广告商和社交平台之间形成的广告业务,在这个价值链中,广告商为获得的点击和关注而付费,平台因为用户的聚集以及为用户建立的特征标签而收费,但我们用户在这个流程中,并不参与利润分配,而只是社交平台获得收费的一个工具。
另外一个是创作价值链,在这里,用户内部进一步分化成了内容的创作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为了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向创作者付费,而一般情况下,平台会在创作者收入中分走一部分收入,性质类似于税收。但有时候,平台也会给一部分占据明显流量优势的创作者,提供一部分补贴,以扩大平台用户规模,增强平台对用户的粘性,并借此强化网络效应。
Web 2.0时期,社交平台的商业模式首先体现为广告价值链,即广告商和平台形成的价值链,尽管用户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广告收费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因为个体用户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让自己参与到这个价值链当中,所以,用户整体会被排斥在这个价值链之外。而且对于广告商来说,社交平台可以聚集大量用户,通过社交平台建立商业模式,显然更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
至于创作价值链,在不同的平台则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总体来说,用户规模越大的社交平台对于创作者的补贴越少,因为社交平台认为,自己平台的网络效应给创作者带来的流量支持,足以抵消对创作者减少的补贴,这也是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社交平台采取的策略。但对于其他平台来说,特别是新进入市场的平台来说,则需要通过加大创作者补贴来扩大用户规模。
Web 2.0中心化社交商业模式是如何运行的?
那么在Web 2.0时期,对于平台来说,实现上述收益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数据和算法。
在算法方面尽管不同的社交平台在产品形态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比如Meta也就是原来的Facebook主要强调与朋友之间的信息分享Twitter主要强调短消息的公开发行Reddit主要强调小众社区Instagram主要强调图片而Youtube主要强调视频但各个平台开发算法的主要逻辑基本是相同的也就是实现广告内容和用户需求的最佳匹配。
在数据方面,尽管所有平台都默认保管用户产生的全部数据,并且控制数据的访问权,但数据规模对于算法运算效果的影响,往往比算法本身更大。传统的社交平台主要是依靠功能来吸引用户入驻,然后通过网络效应把用户留在平台上。这种网络效应,实际上就是社交平台获得市场份额的主要武器,也是社交平台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核心原因。
而且虽然说,现在大部分的社会舆论都在批判社交平台对于用户数据的泄露问题,以及主观的信息发布规则问题,但对于我们普通用户而言,隐私保护并不是选择社交网络平台的第一需求,内容才是。如果在内容消费的同时能够获利,更是锦上添花。
所以在Web 2.0产品已经沉淀了几乎所有优秀创作者和内容的当下Web 3.0的产品只靠数据自主的叙事,恐怕很难撼动整个市场格局。共识奇点的到来还需要相当长的积累,更现实的做法其实是对优秀创作者的补贴争夺。所以,这一系列问题就都成了去中心化社交创新的主要方向和机会。
Web 3.0去中心化社交创新关键点:代币化
对于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来说,我们不仅要在基础设施的层面打破数据垄断,还要在用户授权进行数据访问的前提下,建立匹配度足够高的算法,来帮助广告商获得足够好的投放效果,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是确保广告价值链在去中心化平台落地的必要条件。
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技术难度主要体现在跨平台、跨应用的用户数据收集和分析上不仅包括跨链的数据收集还应该包括链上和链下数据的收集。举个例子如果可以在同一个界面上展示你在推特和Mirror上获得的所有转发次数的话那从Web 2.0平台转移到Web 3.0平台,就会很方便。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广告价值链的建立,对于去中心化社交平台来说只能算是一种防御策略。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心化的社交平台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数据和经验,去中心化社交平台需要用数据积累去逐步追赶。
作为市场的新进入者,去中心化社交平台发起进攻的武器,实际上是创作价值链,去中心化社交平台需要通过新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模型,来帮助创作者群体获得合理的收入,帮助消费者获得足够的便利,比如为创作者发布优质作品、接广告、直播卖货、打赏提供基础设施。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在享受免费功能的同时,可以方便地进行打赏、直接在创作者店里购物、被广告导流到平台外消费,以及成为付费粉丝购买内容等活动。
所以我认为在这种模式下SocialFi其实可以通过代币化来解决创作者和消费者的痛点将商业利益在创作者、消费者和平台之间重新分配。
因为在传统的社交平台中流量分发会天然倾向于头部的推荐系统创作者的获利门槛很高很多的优质创作者会因为很难在晋升途中获得足够的利益所以就会放弃了。而通过影响力代币化的模式中腰部创作者将有可能提早开始获利消费者甚至也可以通过Read/Watch to Earn来获得激励。
我猜你看到这里,应该会想问很多问题吧,比如说,这个“代币化”究竟是啥、是怎么操作的、它在目前的去中心化社交领域里具体发挥什么作用,等等。
别着急接下来我就给你介绍几个在去中心化社交方向上已经出现的典型案例让你能更直观地体会到SocialFi的具体玩法。
Mirror去中心化内容发布平台
曾经有一篇报道这样形容 Mirror“如果让你写出印象最深刻的Web 3.0产品那么有一半以上的人会选择Mirror”Mirror凭什么收获这么高的评价呢
有的人会认为Mirror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内容发布平台但事实上除了内容发布的功能之外Mirror还有众筹、拍卖、投票等功能基于Mirror还可以组织DAO、进行项目开发。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为什么Mirror可以称得上是迄今为止最典型的Web 3.0作品。
“新的工具,资助伟大的写作”
首先Mirror的基础功能是去中心化的内容发布。也就是说Mirror会提供一个基础的功能创作者可以基于任意的以太坊账户或者ENS域名登录Mirror然后把文章Mint成NFT进行发布。但不论文章是否被Mint成NFT文章都会在 Arweave 被永久保存。这样,我们也就无需担心会因为硬件的损坏或者内容审查的原因而丢失所有内容。
此外Mirror也提供开放的API所有的第三方都可以不受限制地检索全部内容并基于这些内容进行二次开发。这就是Mirror被打上Web 3.0标签的“基本面”。
但是“去中心化”并不是Mirror的核心诉求而仅仅是他通向自己愿景的手段之一Mirror在其官网中将自己定位成“新的工具资助伟大的写作”既然是“资助伟大的写作”那就不仅仅是以“文字的永久保存”为终点而是还要为“写作的整个流程”提供支撑比如筹集资金比如打赏比如版税比如基于文章共识形成的DAO的治理。
基于NFT对“文章”确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将文章内容永久存储更多的也只是技术范畴内的事情。但如果能够围绕“内容创作”不仅通过技术手段使其“物理上永生”而且还能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上帮其找到“最应该归属的位置”才能真正体现Mirror的全部野心和核心价值。
愿景的实现路径
为了实现资助伟大创作的愿景Mirror为每一次创作提供尽可能多的变现途径。在Mirror没有点赞和转发而只有Collect也就是“打赏”的阶段时用户可以直接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提供每次不低于0.01TEH的打赏。
打赏之外是众筹,他们把众筹整合为了“众筹+NFT+叙事”的模式Mirrior的用户要想发起一次众筹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叙事需要通过文字来阐述清楚项目的目的、方法和产出然后借助于菜单提供的功能对募集资金总额、募集时间、单个账户募集上限等指标进行设定一次众筹就可以发起了。需要说明的是在Mirror每发起一次众筹都需要发行对应的代币代币可以发挥一种“参与凭证”的作用当然用户也可以凭借这些代币获得众筹收入。
这里我们就来看看基于Mirror都有哪些成功众筹的案例吧。基于Mirror众筹成功的金额最高的是CryptoNewYorkers NFT他们把众筹设置了白名单只有进入白名单的账户才可以参与众筹每个白名单需要支付2ETH共计1000个白名单这次众筹相当于为项目获得了2000ETH的资金。
《EthereumThe Infinity Garden》是基于Mirror成功众筹的第二个案例这是一部反映以太坊早期发展历史的NFT电影3天时间在Mirror成功众筹了1035个ETH还有 The Krause House DAO 是另外一个在Mirror上完成的众筹这次众筹的主体是一个DAO以已故的芝加哥公牛队总经理命名筹集了1000ETH计划收购一支NBA球队或者是收购某支NBA球队的部分股权。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Mirror已经非常精确地把自己定位于“基础设施”在自己的定位范围之内Mirror通过技术和产品的手段尽最大可能提升“基础设施”的功能而基于这些功能的支撑Mirror可以向无限领域拓展。
而且在基础功能之外Mirror还非常善于运营通过运营为Mirror的创作者获得极大的关注。Mirror的运营主要是围绕MirrorDAO展开的同时他们又根据运营活动的内容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21年2月产品上线到2021年9月大概半年的时间这段时期Mirror主要通过“Mirror $WRITE Race”也就是“写作竞赛”将数百名“内容创作大V”成功迁移至Mirror。Mirror $WRITE Race每周举行一次每次获得用户投票最多的前10名作者可以获得一枚Mirror的治理代币WRITE。
WRITE是加入MirrorDAO的唯一凭证但无法通过购买获得所以一时之间WRITE就成为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甚至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都公开询问“如何可以获得一枚WRITE”。
在“写作比赛”举行了半年之后Mirror网罗了一大批内容质量堪称一流的创作大V也将原来关注这些大V的目光吸引到了Mirror和Mirror的整个创作群体。
Mirror运营的第二阶段始于2021年10月2021年10月5日Mirror将账户功能开放给全部以太坊账户同时取消了写作大赛启动名为Reflection和Spotlight的运营活动。
所谓Reflection就是MirrorDAO成员投票选出获得WRITE奖励的对象所谓Sportlight就是根据月度阅读排名量获得WRITE奖励但这个时期所有MirrorDAO成员都可获得一个Mirror子域名MirrorDAO的稀缺性进一步得到延续。而Mirror就是以这种方式继续扩展MirrorDAO并激活社区。
所以如果说Mirror在为创作者整体提供便利方面使足了力气的话那么Mirror在生态内部则采用了“留白”的方式为更多的团队留出更多的发挥空间。Mirror不提供阅读推荐和排名创作者要想获得读者的关注需要自己使劲吆喝。
Mirror还为更多的专业服务提供了生存空间比如Mirror Curator DAO简称MC DAO翻译过来就是策展人DAO就推出了Mirror Weekly Review中英文两个版本针对Mirror每周高质量的文章、作者和项目进行推荐再比如Mirror Club它作为SeedDAO的一个子DAO主要的方向就是帮助新进入Mirror的创作者熟悉Mirror的各项功能而且还帮着他们去发起众筹和设计自己的经济模式。
Mirror就是通过这样进退有据的方式来逐渐朝着自己的愿景前进。
以上就是Mirror成立一年半之内在“资助伟大写作”之路上给市场交出的作品这份“作品”显然还只是一个半成品但我们在这份半成品上已经看到了一个Web 3.0的产品应该有的开放性也看到了一个Web 3.0社交平台在为创作者赋能的道路上做出的努力Mirror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打造一款成功的Web 3.0产品绝不是仅仅依靠上链就可以一蹴而就。Mirror身上体现的“收与放”能把Mirror带到哪里我们拭目以待。
Lens Protocol可组合和去中心化的社交图
接下来,我要给你介绍的是 Lens protocol它是一个具有开源和可组合性的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协议。
基于Lens Protocol用户可以将自己的主页MInt为 Profile NFT也可以把创作的内容以NFT的形式对外发售当然也可以针对自己喜欢的内容转发或者购买开发者可以使用协议提供的组件按照自己的设计搭建社交应用并共享生态流量。
Lens Portocol就像一个社交产品的公共后台可以和用户基于不同形式的界面进行交互。用户通过Lens Protocol还可以把数据存储到IPFS或者AWS中去。
Lens Protocol把所有用户分为了创作者和普通用户。其中只有创作者才可以创建自己的Profile NFT拥有Profile NFT之后才可以发布内容并对内容进行评价另外用户也可以把内容转发到Mirror。
这里提到的 Profile NFT其实是一种动态形式的NFT它可以记录和更新用户持续发表的内容同时保存历史发表记录。而且跟Miror等平台类似Lens Portocol在上线初期也只对进入白名单的用户开放创作者权限。
而对于普通用户Lens Protocol同样提供了模块化的功能供其使用。
一个是 Follow NFT用户只要关注了某个Profile NFT就可以生成自己的Follow NFT。Follow NFT主要是用来跟踪用户选择关注的内容每个Follow NFT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通过这个编号实际上记录了用户和被关注的创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个是普通用户还可以获得 Collect NFTCollect NFT主要用来记录用户喜欢并收藏的内容的用户可以设置Collect NFT对外销售的条件。
不仅如此Lens Protocol将上述功能集成之后还实现了最核心的一个步骤就是可以把上述功能对接给多种形式的智能合约这也就意味着其他应用只要通过Plug in就可以使用这些功能了。而如果这些功能不能直接满足需求那么Len Protocol也会提供开发接口供外部进行适配和开发。这同时也意味着所有接入Lens Protocol的应用都可以共享用户。
MaskBook以隐私的名义把用户链接起来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Lens Protocol采用了一种更“轻”的解决方案通过将创作者和消费者行为“标准化”为Profile NFT、Follow NFT以及Collect NFT的方式即使把这些数据存储在IFPS或者AWS中也可以避免数据垄断。同时Lens Protocol还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将这些数据进行共享。
但 Maskbook 采用了另外一种更“轻”的方式提供“去中心化社交”的服务Maskbook不仅放弃了自己建造一个区块链而且还把区块链设置为了非必要选项他们反而是直接在Facebook上进行功能叠加以实现数据回归用户的社交方式。
Maskbook的方式非常简单它会提供一个网页插件或者移动端的叠加功能用户一旦安装这种插件之后在Facebook上面发布的消息就会变成一堆乱码不管是Facebok团队还是Maskbook团队也都只能看到这一堆乱码。
但如果你的浏览器同样也安装了Maskbook插件的话这条在其他人看来只是一堆乱码的消息你看到的就是解码之后的文件的内容当然你需要是这条消息的接收者或者是分享者。
实际上Maskbook就是一个类似于MetaMask一样的将用户基于任何界面发送的信息进行加密并且针对拥有权限的用户自动解析信息的软件。
Maskbook的产品思路非常独特但是它的逻辑又让人不得不接受为什么我们愿意将这款仅仅是实现了部分信息加密功能的软件称为“Web 3.0”产品呢?
因为Maskbook帮助用户收回了数据的访问权而且Maskbook也没有乘此机会让自己获得数据的控制权。Maskbook采用了一整套去中心化的技术方案实现上述产品逻辑解码加密文件需要的私钥可以存放在本地也可以通过去中心化数据库Gun.js完成交换或者传递但不会通过任何第三方机构代为保管同时Maskbook将协议的关键功能全部开源。
这样Maskbook就可以基于Facebook自己的账户体系、社交关系以及存储空间为用户获得在去中心化社交平台上希望拥有的大部分功能。
那么Maskbook这种直接将幕布挂在Facebook眼睛上的做法Facebook会欣然接受吗当然不会如果Facebook认为Maskbook已经对自己的运营产生威胁的话一定会以任何借口果断地把和Maskbook相关的所有链接进行屏蔽。
事实上在Maskbook上线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但这种限制并没有把Maskbook的手脚完全捆住因为Maskbook可以采用一种新的加密函数为所有通过Maskbook发送的信息换上一件“新衣”从而使得在Facebook看来是一堆乱码的信息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比如一个表情包或者一个moji但是基于集成Maskbook的插件用户可以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信息。
这就是Maskbook技术逻辑的重点所在Maskbook可以基于传统社交平台的基础设施构建一个新的数据层这个数据层既实现了保护用户隐私的作用也实现了将平台排斥在数据使用链条之外的目的而且这个数据层还可以适用于多个平台在多个社交平台之上建立一个公共的数据层从而实现最低成本的用户迁移的目的。
此外基于Maskbook协议建立的公共数据层也不仅仅是用户之间的私密聊天如果是一个经过加密的私钥那么这个网络就具有传递资产的金融属性而且还是跨平台和跨链的金融网络。当然继续按照这个思路往下延伸的话可能关于用户的大部分数据都可以被这个公共数据层所处理这就是Maskbook的想象空间。
小结
这节课,我们分析了创作者经济对于去中心化社交的重要价值,以及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比较有意思的应用,你在学习课程的前半部分时,可能会觉得有点生涩,但是后半部分内容其实更偏实操,我很鼓励你去实际体验一下这些产品,建立一些直观的感受。
在我看来Web 3.0的赛道上,行动和思想同样重要。
思考题
你了解或者使用过的有意思的Web 3.0的产品有哪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30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8 区块链:从底层重构金融
你好,我是郭大治,很高兴与你在极客时间再次相遇。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和血液,几乎所有的商业活动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资金融通,所以金融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就非常依赖,从这个角度来说,支撑金融系统运行的技术手段,对于金融系统的运行规则、产品形态以及风险特征都会发挥重要的影响。
那么在Web 3.0的背景下,去中心化技术底层对于金融体系的运行,会有哪些基础性影响呢?又将推动金融体系诞生哪些新的业态?在这个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的发展空间又会受哪些影响?
另外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金融一直是IT人员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在这场底层架构重塑推动行业变革的大潮中我们又要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在行业的变迁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提供对应的产出这些问题都需要以了解行业变革的背景为前提。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安排了三部分的内容分别以区块链技术为例针对去中心化底层架构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在传统金融和完全基于新的底层发展起来的DeFi中的应用来给你进行详细解读它。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重点讨论下,区块链作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对金融服务产生的三个方面的具体影响。准备好了吗?马上开始。
区块链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
我们知道,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源于比特币的诞生,而比特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去中心化计算网络如何为数据资产确权、定价和交易的典型案例。那么,结合比特币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块链的发展情况,我认为,区块链作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主要会对金融服务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自助式开户
首先,账户是金融服务的最基本单元,也是金融监管的重点领域。在传统金融体系,账户和个人是强绑定的,如果你要开设个人账户,你只能到银行现场,即使在金融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一点依然是金融机构坚守的底线。
但是,区块链采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定义账户,任何人只要掌握私钥,就可以控制账户资产,服务全过程不需要任何机构参与,当然也可以实现自助开户。但是,人和账户既是绑定的,也是可以拆分的,所以,自助式开户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为我们带来便捷,但也能为一些黑产和金融犯罪活动提供便利。所以,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清算即结算
清算和结算是金融体系中,资产交易流程里的两个非常基础的业务环节,其中,清算就是对账,因为在一段时间之内,金融机构不可能只发生你一笔交易,而是大量用户有买有卖,金融机构需要算一个总账;结算就是按照这个总账,进行资产交割。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资产交易的过程中需要中央证券存管CSD、中央对手方Central CounterpartyCCP、证券结算系统Securities Settlement SystemSSS、支付系统Payment SystemPS分别发挥证券登记、作市和清结算的功能。
比如我们在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的时候往往需要遵守T+1或者T+2的规则就是说你买了某只股票之后必须要在1天或者2天之后才能卖出去这个1天和2天就是用来清结算的时间。相对于每笔交易都逐笔进行交割来说清结算是一种高效的处理方式但是清结算的流程设计又为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设置了上限。
区块链账本本身就是CSD和SSS自己可以发挥证券登记和结算的功能区块链每出一次块所有交易的清算和结算就全部完成了如果区块链出块的速度足够快清结算几乎就会随着交易的完成而同步完成并不需要单独再花费时间。这样来说我们基于区块链进行资产交易就可以大幅提升资产的流动性。
条件式交易
区块链支持智能合约,基于分布式计算网络,一旦合约被部署,特定的交易就会按照合约中设定的条件自动执行,而不会被任何一方所终止。智能合约的这种特性比较适合多方参与的复杂交易,一旦触发智能合约的付款条件,交易将被无条件执行,交易也就不再会面临信用风险。
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在保险业务中,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设定赔偿条款,一旦赔偿条件触发,赔偿资金就可以自动转账至投保用户。
再比如,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专业的中介机构(如评级公司),会对各种非标资产如贷款、租金或收费权等进行评级、分类以及归集各期现金流,每个环节都需要资产方和其他相关机构的相互配合,因此这样的传统模式会存在比较大的沟通成本和信用风险。
而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中需要的评级、担保和现金流归集等功能,可以减少人工操作失误以及造假的可能性,使资产证券化的整个业务流程得到有效管理。
总而言之区块链作为金融系统新型基础设施会对金融体系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Web 3.0产生了大量的、创新的金融服务,这些创新金融服务既包括以代币为对象形成的去中心化金融,即 DeFi下节课我会给你具体解读它也包括传统金融领域的创新。
接下来,我先通过法定数字货币和供应链金融两个案例,来给你介绍一下区块链在传统金融领域的应用。
法定数字货币CBDC央行亲自下场影响不同凡响
我们知道,现代金融体系中,各国央行承担着货币体系“守望者”的作用,自三百多年前全球第一家央行——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央行逐渐形成了基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三大工具”的货币政策体系,这些工具的运用主要是对本国的通胀率负责。
但各国央行实施“三大工具”的前提,是该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保持相对稳定,如果由于货币形态或者支付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对“三大工具”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的话,央行就需要主动采取措施确保政策执行的效果。
几年前,互联网支付的崛起对我国货币流通体系产生较大影响,央行及时采取措施要求第三方支付“去直联”,但仅仅通过“去直联”,显然无法实现对数字货币的监管覆盖。所以,发展央行直接主导的法定数字货币,就成为了新的政策选项。
如果一国央行能够在这一赛道建立全新的支付基础设施的话,毫无疑问,对于该货币体系的持续、稳健运行会产生重要意义。毕竟抢占了技术平台,就相当于获得了业务场景的控制权,从而对于业务规则的制定也就具有更大范围的选择权。
另外在2019年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还计划通过Libra等项目在全球范围推广代币支付。虽然现在看Libra这个项目已经夭折了但目前还在推进的类似的项目其实还有很多从支付的角度来看这些私人属性的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实际上是一种竞争的关系。所以各国央行也在加速推出自己的法定数字货币方案以应对这一挑战。
事实上法定数字货币在货币属性和法律地位方面与传统的纸币或电子货币是基本保持一致的而且它还可以和传统纸币或电子支付进行打通。但在底层技术架构方面它们都强调基于分布式账本DLT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发行。
DLT是一种在网络成员之间共享、复制和同步数据库的技术区块链属于DLT技术中的一个分支DLT还包括 Hashgraph 和 Directed Acyclic GraphsDAG等更多的技术分支。
基于DLT技术构建的数字货币技术在整体架构、发行协议、数据格式、签名机制、数字钱包等方面和传统形式的电子货币有很明显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它具有更难篡改、渠道更广泛等特点。但它也有缺点就是需要我们构建一套全新的生态系统这对于我们的技术要求更高而且体系运行维护的难度也会比较大。
不过,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对各国的金融系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金融系统的功能及金融机构职能分工方面,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就比如说零售型CBDC专门提供支付功能的数字货币这类产品可以在降低小额支付成本、扩展支付范围、增强支付的可追溯性方面发挥明显的作用而批发型CBDC专门针对证券类资产交易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那么这类项目的实施就会对股票、外汇等有价证券的流动性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此外在零售型CBDC中还存在“一元模式”和“二元模式”之分。“二元模式”下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将数字货币发行至商业银行业务库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一起维护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而在“一元模式”下央行会直接面对全社会提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维护服务而这里我们就几乎找不到商业银行存在的价值。
那么,商业银行会随之消失?还是发生业务转型?我们都不得而知,法定数字货币对于各国金融体系、货币体系的影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供应链金融:多种数据技术配合服务实体经济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案例,供应链金融。
什么是供应链金融呢?基于供应链内部的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信息开展的金融业务,就叫做是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传统业务模式中,由于碎片化信息无法打通、缺乏风控手段等原因,供应链金融规模受到很大限制。
而区块链在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金融方面,可以通过解决信息孤岛、传递核心企业信用、丰富可信贸易场景、防范履约风险四个角度发挥重要作用。
在打破信息孤岛方面,作为分布式的账本技术,区块链的多个节点会共同维护一个账本,而且可以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同时我们还可以基于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隐私保护,为充分显示数据价值创造条件。
在传递核心企业信用方面,区块链发挥数据确权的作用,使得核心企业信用可以通过转让和拆分广泛流通。
在丰富贸易场景方面,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可以把供应链中更多的贸易相关数据上链,通过链上化的单证、合同、支付凭证等数据佐证贸易的真实性。
在防范履约风险方面,通过智能合约的运用确保交易双方或者多方按时履行付款义务,降低信用成本。
我们可以进一步结合供应链金融的各种形态,来分析下区块链的影响。比如,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中,由于资产本来就以数字形态存在,直接通过资产上链的方式即可对原有业务模式实现创新。
采用资产上链的模式可以将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转化为数字凭证,而且可以在各级供应商之间流通,既可用于支付,也可用于融资取现。这方面在国内和国际都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中国宝武旗下的欧冶金融,推出以应收账款债券为载体的“通宝”。
再比如存货质押融资,它是指供应链企业以保存在仓库的原材料、半成品或产成品为抵押而获得借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但传统的仓储管理仍然停留在纸质单据阶段,记账、入库、出库、盘库全都依靠人工完成,货物一旦入库就像进了黑箱,关于货物的信息完全依赖仓储机构的信用,这就导致基于抵押物价值开展的抵押借贷业务,变成了基于仓储机构信用的信用借贷业务。
在2013年上海钢贸案、2014年青岛钢贸案还有2020年的唐山钢贸案中都是因为仓库管理不善造成“一货多抵”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亿元。可以说“一货多抵”的操作导致了金融机构视存货质押融资为雷场。
而在存货质押融资的模式下,我们首先要求“管好货”,也就是要做到高效、准确的库存盘点,让“黑洞仓库”变成“可信仓库”。然后,基于物联网技术,我们就可以利用移动感知视频、电子围栏、卫星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来对物流及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监控。
以大宗商品为例针对原油等液态物资我们可以利用容器内液面起伏探测器来追踪液态商品性状针对铁矿石等难以过磅的干散货通过3D激光扫描堆位体积我们可以实时采集重量信息针对糖、粮食等易变质商品我们也能通过带质检的传感装置监视仓库的温度、湿度。
由此可见,可信仓库的建设,帮我们解决了数据生成的关键问题,而数据的使用价值挖掘,就需要区块链发挥作用了。基于区块链建立系统,我们就可以连续记录存库数据,也就大大减少了人为篡改数据编造虚假业务量的情况,从而为交易真实性判断提供依据。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商品交易所、担保机构、仓储机构、银行、仓单持有人共建一条联盟链,就可以基于账本准确获取仓单基本信息,跟踪仓单注册、转让、质押流转信息,从而也能有效规避仓单多重质押风险。
小结
这节课里,我们了解到了区块链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对于金融体系运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助开户、清结算一体化,以及交易执行的可编程性上,区块链对于一般的金融业务都可通过这些特点发挥作用和影响。
当然,区块链也不是万能的,它的短板主要表现在数据的记录和获取方面,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可信账本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此外,区块链在金融体系的应用也伴生着大量风险的出现,而且其跨国界的特性也不太便于各国政府进行金融监管,这也是目前各国政府对区块链在金融中的应用比较慎重的重要原因。
在下节课里我还会针对DeFi进行重点介绍你可以期待一下。
思考题
区块链对传统金融的影响还有哪些典型场景呢?欢迎给我留言,分享你的思考和见解,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如果觉得有收获,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72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9 DeFi“三无模式”开辟金融新蓝海
你好,我是郭大治,很高兴与你在极客时间再次相遇。
在上节课里,我们主要了解了区块链对于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还介绍了传统金融产生的一些创新应用案例。今天这节课我们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完全基于去中心化底层搭建,不论是业务规则、产品形态还是生存法则,都和传统金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的风险也不可小觑,这里就是 DeFi。
这一讲我会带你了解DeFi的基本特点和典型商业模式以及DeFi面临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帮你建立一套了解DeFi的基本逻辑。如果你以后想要创业或者选择使用DeFi产品也可以基于这套认知框架来实现。
另外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课程里我会提到一些金融领域中的专有名词,如果你对这方面并不是特别了解,也没有关系,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一般都会先给你做个简单的解释,你也可以根据我给出的链接去自行了解或者在评论区提问。好的,我们正式开始。
如何理解DeFi
从本质上来说DeFi是基于智能合约构建的针对加密资产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系列协议。所以DeFi包括了两个核心逻辑一个是金融逻辑一个是技术逻辑。
我们先说金融逻辑。从功能上来看DeFi属于金融的范畴DeFi已经实现了传统金融几乎所有的业务类型比如交易、借贷、资管、保险和衍生品等甚至还产生了稳定币和闪电贷等新的业务类型。
而且DeFi也仍然满足金融的基本规律。比如货币的时间价值基于货币的时间价值可以给各种资产进行定价比如流动性溢价DeFi领域内各种权益的代币化使得这些权益可以通过确权、交易而被定价再比如套利同样适用于DeFi。
可以说金融规律是DeFi产品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理解DeFi的金融逻辑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DeFi的金融逻辑我们才能针对DeFi的产品收益和相关风险进行分析。
我们再来看下DeFi的技术逻辑。DeFi是基于去中心化的底层架构开发的在这个架构下账户和合约是基本要素。DeFi不论是在用户操作流程还是在服务机制上都跟传统的金融业务明显不一样当然在风险表现上也很不同
用户使用DeFi产品前必须选择正确的主网和账户还要在账户里预留足够的Gas费理解这种操作模式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
因为操作不慎,转账导致资金丢失的事例时有发生,因为私钥泄露而资产被盗的事件也常常出现。
当然技术创新带来的也不全都是风险也有颠覆性的创新比如闪电贷。用“神奇”两个字来形容闪电贷毫不为过因为它可以实现无本套利这在传统金融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在DeFi世界它真的就出现了。
DeFi的三大特点
那么基于DeFi的技术逻辑和金融逻辑我们把DeFi和传统金融体系做一个比较其实可以更加形象地把DeFi形容成“无许可、无门槛和无人驾驶”的“三无金融”。
怎么理解这个“三无金融”呢?让我们逐一来体会一下。
第一DeFi是无许可的金融。
在传统金融世界,你想要接受专业的金融服务,一定离不开专业金融机构的“帮助”,比如你要想赚取利息,就需要先把钱借给银行,银行怎么用钱你管不着,虽然这些钱本质是属于你的;比如买理财、买基金,都需要把资金先交给银行或者基金公司,金融机构发挥专业中介的作用。
但在DeFi世界你无需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你想要赚取利息、想要投资只需要存入不同功能的合约就可以了而且只有你掌握着私钥你随时可以将你的资产从合约中撤出无需任何人的批准或者帮助。你不用再担心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会倒闭也不用再担心金融机构改变服务条款所以业务只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进行。你的资产永远是在自己的手中掌控。
当然,你获得了这种自由,就需要承担保管资产的风险。
第二DeFi是无门槛的金融。
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只要你安装了Dapp你就可以自己开户可以享受各种金融服务。你不需要考虑金融机构是否还在营业也不需要考虑你是否已经和这家金融机构签约只要这个合约能向一个客户提供服务那么它就可以向你提供服务。
不过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低门槛就意味着大容量Facebook之前主导的Libra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就在于理论上它可以为全球范围10亿+的用户提供金融服务,这种可能性对于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加紧研究法定数字货币一旦法定数字货币推出虚拟世界和传统金融之间的联系将更加便捷虽然目前的DeFi和各国金融监管政策之间存在很多不相容的地方但是总体而言法定数字货币的加速推进一定会为DeFi进一步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第三DeFi是无人驾驶的金融。
因为在DeFi世界和你交互的都是合约所有的业务规则都体现在合约代码里面你无需了解合约由谁编写由谁来执行不论世界哪个角落的人一旦运行合约你就可以按照合约的内容接受服务。
当然如果有人要是想反悔也不太可能因为合约一旦开始运行就只能按照设定的规则执行。而且DeFi的业务逻辑完全透明合约开源之后代码人人可见要想改变原有的代码需要重新上线合约或者进行分叉但分叉需要获得全网的支持不可能仅凭某个人的想法就改变规则。
所以DeFi是无需许可、无门槛和无人驾驶的“三无金融”但“三无模式”的背后是一个面向全球用户的、全新的、统一的大市场。
在我看来,把这个全新的大市场比喻为“金融新大陆”也非常合适,因为这个“金融新大陆”容量足够大、机会足够多,而且大家的起点相差还不是很大。对于全球金融机构来说,对于创业团队来说,现在不正是一次选择的机会吗?
所以接下来,为了帮你进一步了解这个“金融新大陆”,我就继续带你考察一下,目前这个新大陆上已经长出哪些新物种吧!
DeFi的典型商业模式
关于DeFi的商业模式很多人会想既然都是金融服务DeFi是不是直接将传统金融模式在链上简单复制就可以了呢在DeFi发展的早期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但DeFi真实的发展历程却告诉我们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以去中心化交易所为例早在以太坊主网上线之后就诞生过EtherDelta等早期项目该时期的项目就是直接在链上模仿中心化交易所直接将报价、订单撮合、资产交割等业务环节全部搬到链上但是上链之后却发现这种模式其实行不通因为以太坊Gas费太贵了如果小额交易的话参与交易的金额甚至都不足以支付交易所需的Gas费。
当时有一个笑话有个人用100 USDT泰达币在EtherDelta上购买了ETH但是购买成功后发现账户余额只剩下一半因为一半本金已经被用作Gas费这个用户发现交易成本如此之高之后非常后悔于是决定立即将ETH卖掉但是卖掉后却发现账户余额已经变成零因为剩下的一半本金都被用来支付第二次交易的Gas费。
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但也非常直观地说明了DeFi的业务模式并不只是简单地照搬而是需要我们从技术特点、成本机制、使用习惯以及目标市场等角度进行重新设计并通过多次迭代才能完成。
那么接下来我就分别针对“去中心化交易”和“抵押借贷”两类业务来给你介绍介绍带你深入地体会一下DeFi的业务逻辑和它背后的商业思考。
去中心化交易
资产交易是区块链应用中非常核心的一个场景币安、Coinbase等中心化交易所在不同时期都占据了加密行业的主要流量。但长期以来中心化交易所面临“资产安全”和“交易规则不透明”两大问题导致其备受争议。
在资产安全方面,从 MtGox交易所事件算起每年都有大量的交易所资产被盗事件发生来自外部黑客的攻击和来自内部的“监守自盗”都对中心化交易所的资产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而在交易规则方面中心化交易所实际上承担了传统金融系统中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的综合职能资产的挂牌和退出都完全由交易所决定交易所的态度成为了巨额利益的风向标。所以从EtherDelta开始建立一个不受任何机构控制且规则透明的交易所就成为链上应用落地的重要一步。
我们知道,不论中心化交易所还是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核心功能,都是定价机制,而核心竞争力都体现在流动性的优劣上面,所以,去中心化交易所应用落地的主线,是寻找适合链上交易的定价机制,而检验定价机制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就是其是否能为市场提供足够深度的流动性。
目前DEX去中心化交易所主要有两个方向上的探索分别是订单簿式DEX和自动做市商Auto Market MakerAMM式DEX。
其中订单薄DEX的运作方式与 CEX中心化交易所非常类似它可以为用户提供市价和限价交易功能。但订单薄DEX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用户调整报价带来的Gas费成本最早期的EtherDelta采用“链上报价+链上结算”的模式因为Gas费的原因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了于是就衍生出了另外一种链上+链下的组合模式,即“链下报价和撮合+链上结算”模式。
这种方式可以整体降低Gas费但是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如何识别订单的真实性
如果一个账户报价出售10枚BTC那么他的账户是否真实存在10个BTC如果没有存在真实、足额资产的话就会因为虚假报价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于是我们就需要引入一个“中继者”的角色凡是报价的订单都将资产临时性地转移至“中继者”以此确保报价的真实性。
但是即使有了“中继者”由于报价需要一定的成本以及缺乏激励订单薄DEX仍然面临流动性较差的问题。
OK我们再来看AMM模式。
这种模式不再通过订单薄撮合进行交易,而是通过流动池进行资产交易。流动池本质上是存放在智能合约中的交易准备金,根据交易对的不同,每个交易对都对应两个流动池,用户可以随时使用流动池中的一种代币交换另一种代币。
在AMM模式下用户每次交易获得目标资产的数量不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而是由算法决定的。比如固定乘积AMM模式中在一定流动性的前提下两个流动池内资产数量的乘积永远保持恒定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每次交易都对两种代币的实际价格和市场价格产生一定偏移这种价格偏移即被称为滑点。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反向套利使得流动池反映的价格和市场价格逐渐趋同。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AMM模式下用户不仅可以通过DEX进行资产交易还可以通过添加流动池赚取手续费这就是“流动性挖矿”LP挖矿
我们来看个例子。Uniswap 是迄今为止以太坊生态交易量最大的去中心化代币交易协议在Uniswap上用户只需将代币从自己的钱包发送到Uniswap的智能合约地址然后就会在钱包中收到想要的另外一种代币。
Uniswap作为去中心化交易所并没有团队或审核人来评估和决定上架哪些代币相反只要有流动池支持他们就可以上架任何Erc-20标准的代币进行交易Erc-20就是以太坊上最通用的代币标准所有用户都可以为流动池添加流动性并会获得Uniswap的0.3%交易手续费中的相应比例作为激励。所以对于广大用户来说Uniswap相当于给每一个流动性提供者提供了一个给DEX做股东的机会这就是去中心化商业模式的魅力。
前面我们提到订单薄DEX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流动性不足而 AMM式DEX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无常损失和资本效率。
这个无常损失是指在AMM模式下用户通过自有资产提供流动性与简单持有资产这两种情况下的资产组合净值的差异。而产生无常损失的原因就在于用户资产被添加到流动池之后会被交易成另外一种资产从而要承受价格损失。我们通过建模的方式其实也可以知道无常损失的大小只受价格变化的幅度影响而和价格变动的方向无关。
至于资产效率指的是参与LP挖矿的资产获得手续费分成的收益率通常情况下用户按照自己持有的LP token在全部LP token中的占比分享交易手续费。Uniswap创造性地提出了“范围订单”功能赋予用户进行颗粒度控制的流动性设置从而提升了资金效率。
抵押借贷
DeFi的第二个案例是抵押借贷。资金借贷是金融行业最常见的服务之一在传统金融领域支撑资金借贷业务的基础是信用和抵押。而在虚拟世界里是以账户为金融活动的主体它不具备建立信用体系的基础所以数字资产的借贷都是以抵押借贷的形式出现的。
实际上,数字资产的抵押借贷,主要是发挥了一种类似杠杆交易的作用。对于抵押资产和借出资产来说,用户往往是看多抵押资产,同时看空借出资产,所以用户往往会将借出资产进行转让或者支付。
而在一定期间之后,如果借出资产价格下跌,那么用户可以再次买回借出资产,偿还抵押协议后获得抵押资产。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操作之后,用户依然持有抵押资产,并始终拥有可能的升值机会,同时也能获得借出资产价格下跌产生的价差。
那么,下面我要介绍的 MakerDAO就开创了链上抵押借贷模式的先河它可以让任何人有机会利用ETH或者协议支持的其他资产生成Dai。
Dai是一种去中心化的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与1美元锚定的稳定币当Dai被创造出来后它可以和任何其它数字资产一样自由发送给他人或者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支付手段。此外作为DeFi应用我们在任何时间用于生成Dai的抵押品对外界都是可验证的。
补充可验证的意义在于由于DeFi都是在链上抵押资产的数据都是公开可见的那么对于抵押借贷产品来说抵押品的价值大于或等于对外债务是项目的生命线所以可验证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于MakerDAO来说它的核心目标就在于保持Dai挂钩1美元方法就是用户需要抵押资产才能借出Dai。为了实现这一目标MakerDAO设计了抵押债仓CDP、超额抵押和MKR兜底的三种机制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些机制的具体内容。
抵押债仓就是用来保存和管理抵押资产的合约抵押债仓的工作原理和传统商业银行抵押房产发放商业贷款的原理非常相似只不过在这里抵押物变成了特定的数字资产比如ETH对外借款变成了链上稳定币。而由于抵押资产和稳定币都是链上资产整个抵押和清算的流程都可以在链上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
超额抵押机制指的是用户抵押100美元的ETH只能拿到价值60美元的Dai而且系统在ETH跌到80美元时会通知用户补充仓位而如果跌破60美元就引发全局清算。
所以如果抵押物的价格在短时间内暴跌至清算比例之下那么系统就会没收抵押资产并进行拍卖以回收之前借出的Dai。但在这种情况下抵押资产清算往往不足以偿还市场中流通的Dai这时候系统就要增发 MKR 并通过售卖MKR购买Dai。
在这种情况下MKR的持币者就成为了系统负债最后的兜底人。
所以我们从整体来看MakerDAO的业务模式和房产抵押贷款非常相似它们都是从超额抵押到资产清算而且也都有“股东”担保。但相对于房产抵押贷款MakerDAO是面向全球用户而且全部是自动执行的交易规模和交易效率也显然更胜一筹。此外MakerDAO自成立以来经历了几次价格剧烈下跌的冲击不过事实证明MakerDAO的整体机制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总而言之MakerDAO开创了抵押借贷模式通过抵押资产和借出资产种类的多样化直接衍生出诸如Aave和Compound的借贷类项目同时它还进一步衍生出了以Synthetix为代表的合成资产类项目。
小结
实际上DeFi实现的业务模式不仅限于资产交易和抵押借贷还包括衍生品、保险以及算法稳定币等多种类型另外还可以创造出传统金融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全新的业务模式典型案例是闪电贷。
DeFi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业务模式创新站在社会价值的角度DeFi的积极意义还在于金融普惠性和透明度的提升。世界银行估计全球范围约17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群中三分之二的人拥有移动电话DeFi可以借助于手机可为这些人提供金融服务。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即使有信用评级机构这样的专业组织存在大型金融机构的不透明性仍然会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巨大隐患。而DeFi协议大都是开源的通常还会通过去中心化的治理组织DAO进行治理项目运行的透明性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除此之外DeFi的重大意义还在于正在面向全球用户创造一个无需准入、规则透明、规模极具想象力的金融统一大市场。虽然到目前为止这个市场既没有明确的监管法则同时也充满了各种泡沫和风险市场容量还相对有限但未来想象空间巨大。这一点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一个方面。
此外DeFi和传统金融也存在巨大的融合的可能理论上来说目前针对代币提供的服务都可以针对法定数字货币和链上资产凭证开展从最保守的角度来看DeFi也是传统金融升级的一次预演但是DeFi的空间一定远不止于此。
今天主要的内容就是这些但最后我还想再说一点虽然DeFi对于金融机构或者创业团队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会但和传统金融市场一样DeFi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由于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监管措施适用于DeFi对于我们普通的用户来说也更应该注意这里的风险理解它的金融逻辑、遵循技术规律才可能享受到DeFi的市场红利。
思考题
有人说DeFi具有高收益的特点你同意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47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0 关于DAO的七个真相和两个趋势
你好我是郭大治。今天我们开启一个新的话题DAO。
你一定也在不同的场合听说过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DAO有望取代公司制成为Web 3.0最有效率,也是最主要的组织形态。
但除了这一点我们也需要搞清楚DAO的本质是什么它在组织资源方面具有哪些优势以及这些优势的发挥需要哪些前提条件
在接下来的两节课里我就通过DAO的七个真相来给你一一解释以上这些问题然后我会结合这些规律来对DAO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要知道DAO是一个强调实践且参与门槛比较低的领域希望通过接下来的内容你可以找到几个你感兴趣的DAO。
真相一DAO不只有“投票表决”还要有“代码自治”和“财库保障”
说起DAO也就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我们往往想到的就是“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就是“投票表决”。但所谓“去中心化”实际上指的是一个组织里面不存在一个制定规则的权威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社区决策。由此一来“群策群力”可能就会凝聚成更大的智慧为社区的发展提供指引。
对于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来说,在一个天然缺乏“核心权威”的组织内,基本的状态就是“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表达”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最需要的其实是一种协调机制,一种不通过“中心化的权威”,但还能将组织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并实现组织目标的协调机制。
事实上,探索“协调机制”的历史,贯穿了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但大部分的成果都体现在了“中心化”的模式上,很多种以“民主决策”为初衷的经济或者社会层面的尝试,往往不得不在“中心化模式”的方向上找到最终的出口。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需要协作的环节太多,以及缺乏低成本的、可信的关于投入工作量的计量和检验的方式。因此我们最终不得不还是回到“中心化”的老路上,依靠“中心化”的权威,去保证集体决策的执行效果和执行质量。
直到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出现才从技术上为解决“协调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那就是用智能合约代替人来执行和实施集体决策这样在执行的环节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的依赖集体决策不受干扰的执行概率也就大大提升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用“去中心化自动执行组织”或者“去中心化代码自治组织”来形容DAO可能就更贴切这也是为什么DAO的概念早就出现但却要等到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后才能获得突破而走向实践的主要原因。
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早在2015年提出DAO的概念的时候就指出“判断一个DAO的主要标准在于是否拥有内部资本是自治为主还是人治为主”Vitalik还认为DAO一定是以“自治”为主“人治”为辅否则依赖“人治”运行的组织只能算成是DO去中心化组织而非DAO。
而对于DAO来说最高形式就是完全不依赖于人的参与的AI。由此可见“万物皆可DAO”并不是没有可能但对于DAO来说“代码自治”和“财库保证”才是DAO的两大支柱。
真相二DAO的核心诉求不是自治而是功能定位
DAO定位于组织形态创新但组织形态不能独立于组织目标和组织功能而存在通俗地讲就是DAO不是为了自治而存在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功能存在。
DAO的功能可以是纯粹的商业目标比如投资或者众筹也可以是非营利性质比如捐赠或者单纯的社区协调或者就是简单的一次活动比如通过法律的手段让维基百科的创始人阿桑奇Assange重获自由也可能是一件持续多年的宏大的工程比如在现实世界建设一座城市可供人类居住和生活的CityDAO。
但总而言之DAO的设立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才是通过“代码自治”的形式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组织和协调。所以说没有组织目标也就无从谈起DAO为了“自治”而设立的DAO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这里,我们可以来看几个例子。
首先是 Gitcoin这是一个以技术开发资助为主要目标的非盈利性质的DAO基于Gitcoin走出了MakerDAO、Uniswap、Aave、Chainlink以及Bankless等知名项目。并且由于为以太坊生态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Gitcoin因此也被称为“以太坊军火库”。
顺着Gitcoin我们接着来看 Bankless这是一个源于媒体但已经扩展成为社区型协作组织的DAO。基于Bankless DAO我们不仅可以进行创作也可以通过行研行业研究、翻译、开发或咨询等形式对外提供服务还可以发起各种项目。在创立两年之后Bankless也已经成为了目前为止虚拟世界里社区规模最大的协作型DAO。
但是也有与以上两个DAO的发展不太一样的案例。2021年11月11日有人在网上关注到一则关于拍卖的消息这次拍卖会由国际知名拍卖行苏富比组织拍卖标的是仅存12份的美国《宪法》第一版的一个副本。
于是,来自加密社区的几个小伙伴决定临时成立一个 ConstitutionDAO并通过这个社区组织发起捐款、筹集资金来参与《宪法》副本的拍卖。然后ConstitutionDAO在4天之内就通过大约18000人募集到了价值4500万美金的款项而且还获得了“首富”马斯克和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的支持和参与筹款金额已经是当时起拍价格的两倍。
而且ConstitutionDAO在募集资金的时候还发行了People代币作为所有用户捐赠的凭证并申明持有People并不代表拥有《宪法》副本的某一部分而是拥有在拍得《宪法》副本之后对于其展出形式进行表决时的投票权也就是拥有和大家一起决定拍卖所得《宪法》副本的展览和使用形式的权利。同时明确如果竞拍失败了所有参与人员可以凭借持有的People获得退款。
从DAO的角度来看ConstitutionDAO的设立是成功的不过在最后的竞拍中他们失败了有人出价更高而获得了《宪法》副本。但ConstitutionDAO的故事并没有因为竞拍失败而画上句号而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往下继续。
在竞拍失败后社区内首先出现了“用这笔资金干点别的事情”的讨论但经过一段时间沉淀之后ConstitutionDAO还是按照事先的约定启动了退款流程。不过退款流程启动之后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那就是以太坊高昂的Gas费使得很多账户的余额并不足以支付申请退款所需的Gas费。
据统计ConstittionDAO筹集4500万美金的时候就消耗了大约89万美金的Gas费如果所筹款项全部退回的话显然需要的Gas费也不在少数。这样启动退款流程之后大约还有一半的款项保留在筹款地址也就意味着还有将近一半的People代币处于流通状态。
由此可见ConstitutionDAO参与竞拍的结果并不影响DAO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而展现出来的优势ConstitutionDAO从募集资金到参与竞拍再到按照约定退款都实现了传统组织方式无法实现的效率和标准。
所以这些案例其实都在说明一件事那就是DAO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组织形态它可以适用于从盈利性质到非盈利性质从长期运营到短期运营等各种场景。但我们也要清楚DAO的设立前提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功能设定。
真相三DAO不看出身看行动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DAO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和治理结构的创新可以应用于多种场景、多种阶段。我们既可以从零开始创造一个基于DAO运营的组织又可以从传统的中心化运营方式转型成为DAO真可谓“万物皆可DAO”。
但是对于一个DAO来说也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采用一个DAO的名字并不意味着成功的开始而是需要在所属的行业或者领域内清晰地给自己定位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运营方式才能把DAO运营起来。下面我们同样还是来看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 PartyDAO它是由一群互不相识的人基于一个共同的兴趣临时发起成立的DAO主要功能是众筹投资NFT。由于成立时机合适业务模式清晰成立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其估值就达到了2亿美元并获得了融资成为估值最高的协作型DAO。
第二个是 MakerDAOMakerDAO不仅开创了抵押借贷的先河也推出了加密市场中第一个加密资产抵押生成的稳定币 Dai。MakerDAO最早的运营主体是MakerDAO Foundation并以MakerDAO Foundation为主体发行了治理代币 MKR。
在项目运行了5年之后MakerDAO实现了项目初期的“多资产抵押”的目标并于2020年3月把MakerDAO协议控制权从MakerDAO Foundation移交给了MKR持有者2021年5月MakerDAO Foundation将自己持有的MKR全部转移为合约控制2021年7月MakerDAO创始人卢恩Rune正式宣布MakerDAO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去中心化。
第三个例子是 Bybit它是全球最大的专业衍生品交易平台2021年8月Bybit和Peter ThielPayPal创建者之一、Founders Fund创始人基金一家风投公司、Pantera Capital以及Dragonfly Capital两家专门从事加密基金的对冲基金公司发起成立了 BitDAO并承诺将其约一半的收入注入BitDAO财库。按照2021年交易规模计算Bybit每年会向BitDAO捐赠近10亿美元。
BitDAO是基于 BIT代币进行社区治理的Bybit可以通过持有BIT代币来实现对BitDAO的影响。在BIT的分配方案中Bybit可以直接获得60%的代币用于“研发中心”的建设另外还有30%的代币由财库控制以促进生态系统建设。由于Bybit持有绝大多数的BIT所以财库获得的BIT实际上也是归Bybit控制的。
除此之外Bybit还可以通过设定BitDAO的资金运用方向来实现二者的协调运营BitDAO也强调他们会针对早期项目、DeFi产品特别是去中心化的衍生品交易所以及门户网站三个方向来进行投资。
截至2022年上半年底BitDAO已经支持了4个项目一个是聚焦GameFi的GAME 7一个是 Layer-2 赛道的 zk-SyncLayer-2被认为是支持去中心化衍生品高频交易的重要基础设施一个是专门进行人才培养的 EduDAO目前EduDAO已经和包括牛津、哈佛、清华大学在内的多家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人才孵化工作还有一个是聚焦NFT投资的 PleasrDAO。
那么我们从以上案例其实也可以看出不管是从零开始的PartyDAO还是获得出资承诺的BitDAO或者是已经按照中心化形式运营并取得显著成绩的MakerDAO去中心化自治都可以成为他们在组织形态方面的选择也都可以通过DAO的形式来实现更加长期的运营。
真相四简单优先投资DAO率先获得发展
事实上DAO的效率优势主要是通过“代码自治”体现的而代码和场景的结合是影响DAO应用节奏的关键。所以也正是因为投资DAO的业务模式简单代码实现流程比较容易所以投资DAO成为了DAO率先得到应用的领域。而且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DAO一开始就是起源于投资型DAO。
2016年4月30日“The DAO”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DAO项目就实现了主网上线。The DAO是项目名称项目的功能就是要基于智能合约打造一个“除了股东之外不需要一名员工”的自动运行的风险投资机构。
通过前面的课程我们已经知道基于智能合约我们可以实现风险投资所需的项目筛选、信息披露、投票表决以及投后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而The DAO上线之后的第一项业务就是通过自己的平台为自己众筹。
不幸的是由于合约安全的问题The DAO众筹失败并因此造成了以太坊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分裂以太坊通过硬分叉“一分为二”分成了现在的以太坊和以太经典“Ethereum Classic”并由此在社会层面引起了“Code is the law”是否成立的大讨论。
补充:关于硬分叉和软分叉,是区块链领域经常遇到的一对概念,大体意思就是通过社区升级软件,调整软件的功能,但是又因为软件升级前后的版本之间,存在是否兼容的问题,所以分为了硬分叉和软分叉,详细内容你可以参考这里了解。
而在The DAO之后MetaCartel Ventures DAOMCD延续了关于风险投资DAO的探索并于2020年初上线。
2020年的加密行业已经经历了DeFi Summer各种Dapp去中心化应用程序和协议之间可以在功能上相互组合进而衍生出更加复杂的产品MCD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特别是Moloch协议的推出使DAO的提案类型更加丰富而且Moloch LAOA For-Profit, Limited Liability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盈利性质的、有限责任自治主体协议也为整个DAO生态提供了和法律相容的制度框架。MCD就是在Moloch LAO的基础上构建的专门针对Dapp领域的风险投资DAO。
补充希望加入MCD的人需要提出申请并在得到批准之后才可加入虽然对于社区来说这种设计限制了一部分用户的自由但是对于具有投资属性的业务来说满足关于合格投资者的标准才能使项目符合金融监管要求让项目运营减少法律相关风险这种设计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MCD之后PartyDAO 则是专门针对NFT进行投资的DAO。基于PartyBid的用户可以实现两项功能。
一是可以针对OpenSea等4个平台的任意NFT项目发起组织竞拍你需要做的只是把NFT对应的URL地址粘贴到网页的选项框即可发起一次“Collection”。如果标的资产是固定价格买卖一旦筹集资金达到了固定价格的要求参与筹集资金的任何人都可以发起合约购买NFT如果标的资产是通过拍卖的形式出售那么就需要多次发起合约通过竞价的方式参与拍卖。
另外你还可以参加其他人已经发起的“Collection”如果竞买成功你就可以通过Franctional获得对应份额的Erc-20代币如果竞拍失败你可以在竞拍结束之后随时发起“Claim”赎回自己的资产如果竞拍成功而竞拍价格低于筹集到的ETH数量那么根据协议你可以自动按比例分配NFT产权和退回剩余资产。
简单来说PartyDAO基于智能合约实现了针对NFT的商品众筹功能一方面解决了NFT价格增长过快导致门槛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接触NFT的渠道。对于平台来说在每个Collection成功竞拍之后收取2.5%的手续费每个NFT通过Fractional“碎片化”之后加收2.5%的手续费,盈利模式既简单又清晰。
2022年6月PartyDAO公布获得a16z领投的1640万美元融资根据这项融资计算PartyDAO成为了第一个估值超过2亿美元的社区协作类DAO。
接下来要介绍的 FlamingoDAO它在业务模式上和PartyDAO比较相似但不同的是FlamingoDAO采用了LAO协议对于申请加入社区的人员会按照合规要求进行“合格投资者”审核这样就相当于成为一个需要许可的投资DAO。
还有一个是与FlamingoDAO比较相似的PleasrDAO它也是基于LAO建立的具有准入许可特点且聚焦NFT的投资DAO但PleasrDAO的成立更能反映DAO基于共同兴趣形成组织的特点。
2021年3月加密艺术家 Pplpleasr 为了庆祝Uniswap V3上线特意创作了一个反映其“区间设置”流动性原理的宣传片并将其制作成NFT进行拍卖。在拍卖过程中PleaserDAO的发起人Leighton和另外一个竞拍者不断加价难分胜负。这时候Leighton灵机一动临时发起了一个DAO筹集资金继续参与竞拍有趣的是另外一名竞拍对手发现这一点之后也对这个主意非常感兴趣不仅放弃了报价还将自己的资金投入PleasrDAO一起将这件NFT竞拍收藏。
可见PleasrDAO正是加密社区基于共同爱好形成协作的最好例证。
而 Syndicate 在投资DAO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专门为投资型DAO的组建提供通用工具。Syndicate的口号是“Invest together, win together一起投资一起赢他们强调用户可以基于Syndicate在1分钟之内完成一个投资型DAO的搭建而且搭建而成的DAO还完全符合美国的相关法律框架。
为此Syndicate设定每个DAO最多可以吸纳99名会员超过这个会员人数的限定之后就需要满足额外的监管要求此外基于Syndicate设立的投资型DAO不得寻求公开发行投资份额不可转让如果涉及股权投资还要获得额外的认可这些要求的设定都是为了合规的目标。
而一旦基于Syndicate完成设定投资DAO的资金即可直接进入多签管理账户用户可以进行投资决策表决还可以通过页面随时查看资产组合的具体净值和其他情况另外也能选择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让DAO和现实世界进行连接使DAO成员具有法律框架内的责任和权利。
Syndicate既代表了软件应用的一个新的方向也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无需信任、自带执行功能且在合规框架之下运行。正是因为这样Syndicate也获得了a16z领投的2000万美元的融资。
小结
好的关于DAO的前四个真相就讲到这里。通过解读精选的几个案例我们了解了DAO的主要优势是来源于智能合约带来的“代码自治”但它的核心诉求并不是自治而是功能定位。
DAO也需要像其他类型的组织一样通过对外输出价值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不是仅仅通过投票就能持续运营。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智能合约开发的难度简单的场景比如投资DAO就更容易体现DAO的优势。
那么关于DAO的真相还有哪些我们下节课继续。
思考题
你认为设立一个DAO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见解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33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1 关于DAO的七个真相和两个趋势
你好,我是郭大治。
通过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创新的组织形态DAO的效率优势主要源于代码自治。我们想要设立一个DAO首先需要一个明确的行动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商业盈利性质的也可以完全是非盈利性质的既可以是一个长期的经营目标也可以是一个短期的行动方案。
而且DAO的适用场景也非常广泛可以是从零起步也可以是项目运营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从中心化的方式向DAO的形式转换。当然考虑到“代码自治”的前提是场景的线上化业务模式比较简单的场景比如投资等就更适合以DAO的形式设立。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会继续来探讨DAO的真相一起来看看商业模式、代币机制以及链下共识对于DAO的重要性。
真相五:商业模式大于治理结构!
上节课我们说过DAO的核心诉求是功能设定。而设定功能的实现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商业环境和资源情况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组织架构和治理模式的设定也需要服从于商业模式的具体内容。
在前面第6讲里我给你介绍了一款Play to Earn属性的现象级链游——Axie Infinity以及由此催生出的一个新的业态链游公会。而下面我要讲的 Yield Game GuildYGG正是链游公会领域的开创者而且它的诞生也直接源于Axie Infinity。
以YGG的商业模式为例
Axie Infinity 的玩法我们已经大概了解过我们知道玩家想要参与游戏的话需要先拥有三只小精灵然后才能获得参与战斗、获得代币奖励的机会。YGG通过推出“奖学金计划”出借精灵给玩家使得玩家仅需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即可获得游戏代币的奖励实现“零成本”参与游戏。
然后玩家和YGG会一起抽取分成按照7:2:1玩家 : YGG : 链游公会辅导员的比例分配玩家获得的奖励这就是YGG的核心商业模式它在Axie Infinity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数据上看曾通过YGG“奖学金计划”参与游戏的用户仅在菲律宾一国内就达到了上百万之多。
YGG正是通过DAO的形式实现了上述的商业模式还启动“Guide Advancement Program公会进阶计划对社区用户持续进行激励。
所谓“公会进阶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出各种有利于社区扩展的任务目标凡是完成任务的社区成员就可以获得YGG代币奖励。比如进阶计划第一季的任务清单就包括
在21周之内达到Axie Infinity最高阶玩家
完成8次以上的直播或者对话活动
推荐10名YGGSLP入金用户等。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YGG的社区激励实际上变成了生态发展计划虽然YGG DAO在社区的去中心化治理方面比较欠缺但对于扩展生态来说这些动作都是有益而且也是必要的。这一点也算是去中心化色彩较为薄弱的DAO的共性吧。
YGG DAO开启了链游公会这一赛道目前这一赛道上还有 Merit Circle DAOMC 、GuildFi DAO 等链游公会,各个链游公会的业务模式其实都比较相近。
其中MC主打Flow生态项目虽然Flow公链NFT项目的热度比较高但尚未诞生流量较大的链游所以MC也兼顾其他公链的项目GuildFi DAO在开展NFT租赁业务的同时也主推一个跨游戏平台通用的个人身份如果这一方案被市场接受也有望降低游戏门槛同时为游戏玩家带来使用上的便捷。
链游公会模式的缺陷
不过由于链游公会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链游的经济模型即游戏资产的租赁游戏攻略、培训、拉新和账户管理等内容所以链游市场的发展节奏也会对链游公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比如自2021年Axie Infinity开创了链游赛道之后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链游市场并没有诞生第二款流量规模能够达到Axie的项目。
所以不管链游公会有多少家它们都只能针对Axie的小精灵开展资产租赁业务链游公会的发展当然会受到影响。
此外虽然链游公会的生长严重依赖于链游但链游对于链游公会的态度却是“又爱又恨”甚至有的链游明确表示不支持链游公会开展NFT资产租赁业务。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项目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 STEPN一款以“Walking to Earn”为主要特点的健身游戏。
因为在STEPN看来任何链游“X to Earn”的经济模型都有一个衰退周期对于链游项目本身来说如何延长项目生命周期是关系到项目存亡的大事而资产租赁业务的存在会严重缩短项目生命周期。所以说如何开创新的业务模式是摆在众多链游公会面前的一件主要任务。
真相六代币激励是DAO治理的必要内容但一个好的代币激励制度却没有一个标准模板
现在我们知道代币激励是DAO治理中的重要内容但代币激励在DAO运营中应该如何定位呢它具体发挥什么作用对于DAO而言又要如何设定代币激励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探讨。
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典型例子来看看代币激励制度的设计是如何影响DAO的治理吧。
Cult.DAO
2022年1月以推动“去中心化应用”发展为宗旨的 Cult.DAO通过在Unicrypt预售的形式走进了公众视野并且基于代币激励制度的设计它发展成为了一个运营稳定的投资DAO。
Cult.DAO在一开始其实就设计了完整的代币方案大体意思就是一半的代币CULT用于预售而预售所得的ETH和剩余的一半CULT组成LP即提供流动性做市商的凭证用于提供流动性。对于投资业务而言其主要业务内容无外乎筹资、决策、投资和变现对于Cult.DAO来说也是如此。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Cult.DAO预售的主要资金已经用于添加流动性或长期锁定那么它投资所需的资金从哪里来呢
Cult.DAO的方案是CULT-ETH LP获得手续费的一半会自动进入“财库”而且每当“财库”的资金总量价值达到15.5个ETH的时候就会通过投票资助一个项目但被资助项目只能获得与13个ETH等值的CULT而剩余的价值2.5个ETH的CULT会被销毁。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治理代币CULT具有直接的销毁机制比较容易产生通缩效应。另一方面被资助的项目只能获得价值13个ETH的CULT这个金额对于一个初创项目来说并不会在经济上产生太大的帮助但在扩大项目影响、获得种子用户这方面会有直接的帮助。
此外这样的设计还产生了另外一个效果就是如果项目方希望获得资助那项目方就会有大量买进CULT并通过质押进入前50名来提名自己项目的冲动而这种行为在事实上其实就扩大了CULT的需求从而也能让所有CULT用户获益。
Bankless DAO
代币激励机制也在 Bankless DAO 的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
Bankless DAO发行了自己社区的治理代币BANK主要用途在于明确社区成员和社区发展进行长期绑定的身份。我们在Bankless DAO参与各种公会虽然没有任何门槛但如果想要参与社区投票是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BANK的这一点也是充分体现了“社区利益导向治理”的精神。
另外BnaklessDAO虽然发行了自己的治理代币但并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募资在BANK的分配方案中30%是分配给了初始给社区做出贡献的成员70%则全部分配给了国库其中的30%是一次性分配给国库而剩余的40%是在3年时间内线性释放给国库
所以BANK的持有人中既没有专业的投资机构也没有所谓的团队成员BANK代币也没有和哪个交易所合作将持币人群扩大到二级市场BANK只在少数去中心化交易所中可以交易交易量不高而且价格也比较稳定。也许相对于价格的暴涨暴跌正是这些特征才能让BANK更好地发挥社区激励的作用。
我们从以上案例中其实就可以发现代币机制确实对于DAO的治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投资DAOCult.DAO从筹资到投向确定中都离不开治理代币CULTBankless DAO既没有募资也没有预留而且还刻意弱化了治理代币的金融属性但代币激励在协调社区成员行为中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对于DAO来说代币激励制度是必要的但却没有固定模式也许对于DAO而言只有适应商业模式的代币激励机制才是最适合的。
真相七:“代码自治”仍然离不开“链下共识”!
在上节课我在讲DAO的功能时提到了一个小例子即通过法律的手段让维基百科的创始人阿桑奇Assange重获自由这个DAO就是 AssangeDAO。
AssangeDAO在社区内设立了一个由5名成员组成的委员会负责维护社区运营。2021年12月AssangeDAO发起社区募捐募资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支付法律诉讼的相关费用以帮助阿桑奇重获自由募资共收到了12119.6ETH。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没有和社区进行任何沟通的情况下运营委员会在第一次募集之后的第二天就发起了第二次募集而且依然筹集到了3950个ETH。
这种行为直接引起社区的强烈不满,但管理团队不仅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反而是“强势”地将提出异议者踢出社区,最后也没有针对开展第二次募集的原因进行说明,只是申明“不再进行下一轮的募集”。
但事实上下一轮的募集还是上线了只不过是通过一个更隐蔽的方式开展。参与项目管理的成员之一Pak在AssangeDAO两次募集之后发起了一起相关主题的NFT Mint活动虽然标明是免费Mint但发起Mint合约时默认支付0.1ETH的手续费。
更超出用户想象的是其实默认的手续费可以手动修改为0但大多数用户往往都习惯于按照默认值进行操作。结果这番操作又为项目筹到了670个ETH。委员会对于募集资金的坚持真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当然这还不算完在接下来的几天后同样还是那个推出NFT Mint活动的Pak又发起了一次NFT拍卖活动本来竞拍价格达到5000ETH之后已经没有人再提出新的报价但“运营委员会”一次性将筹集得到的15950个ETH全部进行报价最终当然竞拍成功。
这种“一意孤行”的操作方式当即在社区引起了强烈反响于是一份要求Pak退还拍卖所得ETH的提案被发起并获得了社区88%的投票支持,但提案并没有被运营团队执行。
可以说AssangeDAO为DAO的运营开启了一次非常危险的先例仅靠社区成员的热情和主动性达成的“软共识”可以成为社区建立的根基但即使将“软共识”和社区投票形成的“硬共识”加在一起也无法为DAO的运营提供最必要的保证。看来更硬核的规则还是需要通过现实世界的法律来提供了。
所以说尽管DAO肩负着在“公司制”之外创造一种全新组织形态的使命凭借“Code is the law”在社区协调和治理方面表现出的比较优势使得我们对于DAO的应用前景充满期待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DAO的发展壮大还不得不需要在Code之外寻找另外一个维度的支撑使其能和现实世界的诸多规则进行融合。
因为“代码自治”的效力只能体现在虚拟世界如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我们关于探索Web 3.0和数字经济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只有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能够通过某种机制实现连接,那么,虚拟世界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才可以和现实世界进行结合,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对于人类数字化生存的终局都缺乏明确的判断但现阶段DAO的发展一定需要找到一种将DAO的治理效果传递到现实世界的有效机制显然法律就是一种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现实存在。
小结
在这两节关于DAO的七个真相的探讨中我们深入了解了DAO的概念及其效率优势的主要来源也知道了DAO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态所具有的高度灵活的适应性以及组织目标和业务模式在支撑DAO发挥其组织效能时的基础性作用。
这节课里我们强调代币激励机制是DAO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的重要手段但只有在代币机制能够很好地和场景进行结合的时候它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另外“代码自治”体现了DAO的效率优势但我们也要清楚“代码自治”的有效范围只局限在链上链上的“代码自治”加上链下的“合规框架”才能支撑起DAO的可持续运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DAO的发展趋势强调两点一是通过各种能够与场景结合的通用型工具的开发来拓展“代码自治”的有效范围让“代码自治”不再成为设立DAO的制约和短板二是还要强调DAO关于主体合规和行为模式的制度建设只有把现实世界的规则和虚拟场景的需求相互结合起来才会对DAO的运营形成更加现实的支撑。
思考题
关于DAO的创业方向你能想到哪些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51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2 DeFi的空中楼阁能盖多高
你好,我是郭大治。
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为什么需要Web 3.0也结合Web 3.0的分层架构了解了作为通用基础设施的计算层、身份层和激励层分别是什么另外我还重点讲了Web 3.0应用层的各个细分领域比如NFT、游戏、音乐、社交、金融和DAO等。那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会开启一个全新的视角一起来看看 Web 3.0生态主要都面临了哪些风险。
毕竟,没有零成本的创新,只有把创新和风险防范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创新。站在个人的视角,我们更要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
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百亿市值的LUNA币在短短几天时间内的崩盘让太多的用户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曾经风光一时的三箭资本也从市场宠儿走到了破产清算的地步。面对Web 3.0这场已经开启的互联网革命,对于风险的认知一点也不应该比创新少。所以,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在你因为技术之光而被点燃的激情之中,注入一份理性的思考。
好了,下面我们正式开始。
DeFi领域里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我们知道Web 3.0是一个基于底层技术重构,建立的涉及从技术到应用多个领域的综合型的生态。那么,关于风险的内容,同样也涉及从技术到应用,再到市场以及法律和伦理等多个层面,每个层面的风险都有不同的成因和表现,而这些因素又相互作用和影响,交织在一起,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在接下来的这两节课中我会重点选择和我们大多数用户最有可能发生交集的几个领域也就是应用和法律的相关领域来进行分析帮你建立一种关于Web 3.0相关风险的系统性认知,使你在独自面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根据这些系统性的认知,进行自我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针对DeFi领域来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抵押借贷为整个DeFi生态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另一个是关于流动性挖矿的收益风险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问题呢因为抵押借贷和流动性挖矿是DeFi领域大多数用户参与度最高的两类业务大多数用户往往会根据项目提供的年化收益率来选择参与项目但对于这两类业务背后的金融逻辑以及它们分别蕴藏的风险却并不具备十分清晰的认知。结果到最后预期的高收益并没有获得自己的本金还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
所以,我们就先从这两个问题讲起。
抵押借贷的系统性风险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尽管稳定币的核心命题是锚定目标价格对冲价格波动但一旦调节机制失灵稳定币也会迅速“崩盘”。2022年5月LUNA就给市场上演了一场活生生的“演示课”。
LUNA是Terra协议的治理代币Terra 是一条兼容EVMETHEREUM VIRTUAL MACHINE以太坊虚拟机且实现Pos共识机制的公链所以 LUNA的主要功能就是社区治理和支付Gas费。
Terra团队同时还推出了一个锚定美元的稳定币项目UST并明确规定只有抵押LUNA才可以铸造借出UST。这种设计是抵押借贷的典型模式比如像合成资产类项目 Synthetix但不同的是考虑到代币价格的波动性比较强Synthetix将抵押率设置为750%,这样抵押资产的价格风险传递到稳定币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但是LUNA没有进行这样的设计而是将抵押率直接设定为1这样抵押资产的价格风险将“不打折扣”地全部传递给稳定币。不仅如此LUNA还将UST的存款利率和LUNA的Staking收益质押挖矿进行组合通过 Anchor平台向UST用户提供固定年化利率达20%的存款产品。
这样的结果是很多用户对于LUNA和UST的实际运行机制其实并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对于固定年化20%的收益率却是非常“上头”,并因此而承担了巨大风险。
此外Terra也设计了套利机制希望通过市场激励驱动UST价格锚定1美元。Terra套利机制的主要设定是1UST始终能够兑换价值1美元的LUNA同时价值1美元的LUNA也能够兑换回1UST。在LUNA价格相对稳定或者持续上升期间这套机制对于UST锚定1美元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Cointelegraph
基于以上机制2020年11月UST从零起步2022年5月市值规模最高达到了180亿美元。在此期间Terra的管理团队为了降低UST抵押物的价格风险分批次将作为抵押物的LUNA部分调仓买成BTC和ETH但UST和LUNA在机制设计上的漏洞却始终存在。
流动池锁仓量可以引发蝴蝶效应
时间来到了2022年5月美联储加息预期导致BTC以及整体加密资产价格快速下跌。终于作为抵押资产的LUNA资产价值低于了UST流通市值这就使得 UST从技术层面已经破产这时候尽管市场还没有立即对此做出反应但市场上做空LUNA和UST的力量已经开始聚集。
在此关键时刻Terra团队却似乎并没有感觉到市场形势的凶险而且还在5月8日“不失时机”地为空头Short/Bear送上一次“绝佳的助攻”——项目方于5月8日开始主动将Curve3币池中的流动性撤回并计划创造一个新的由4种稳定币构成的流动池。
我们知道稳定币以价格稳定为首要目标但在DeFi已经逐渐流行的今天稳定币的价格并不是主要由中心化交易所主导的而是通过Curve这样的DEX去中心化交易所反映出来的。在Curve为UST和其他稳定币设置的流动池中因为UST和一系列的稳定币都锚定美元所以UST的数量应该等于其他稳定币的数量之和。而且所有稳定币加总的锁仓量Total Value LockedTVL越多UST的币值就越稳定。
因为流动池锁仓量对于UST的币价来说就像是一条护城河河面越宽河水越深城池也就越安全。如果市场对UST的币值没有信心那么上述流动池中其他稳定币的数量就会逐渐减少而UST的数量将逐渐增加。
所以Curve中UST相关流动池的锁仓资金量对于UST的币值稳定不仅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但这些信息却又都是公开透明、所有人可见的这种公开透明就在客观上为市场上的空头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机会。
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市场对UST币值的稳定越有信心则参与提供流动性挖矿的锁仓资金量就越大这些资金的TVL甚至可以看成是稳定币币价的基本面。但在极端的情况下流动池TVL又会成为在市场上引起连锁反应的导火索。
假如因为技术原因或者其他偶然因素这个TVL发生了剧烈变化即使是短暂的剧烈变化如果被市场空头所利用并在价格上引起快速波动的话不仅会对市场发出错误的价格信号同时也会通过以Curve报价作为价格输出的预言机传导给其他DeFi协议比如抵押借贷协议并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当市场空头利用稳定币的锁仓资金量快速下跌的时机大量抛售稳定币那么稳定币在Curve的短时报价就会大大低于锚定价格。这时候DeFi中的抵押借贷协议就会根据这个价格信号开始清算。
而我们也清楚,中心化的抵押借贷平台虽然不是基于智能合约执行清算的,但对于清算条件的设置也和抵押借贷协议大体相似,如果短期内稳定币的价格不能迅速恢复正常,那么中心化借贷平台也会开始启动清算,大规模清算一旦启动,稳定币将在市场上被大量抛售,并可能形成价格踩踏。
稳定币基本面的重要性
这时候,发挥关键作用的就应该是稳定币的基本面了,如果市场认为稳定币项目的基本面还可以,有望最终稳住价格,那市场上就会有抄底资金介入,帮助币价稳定;但如果市场认为稳定币的价格缺乏支撑,那么币价就很难恢复到稳定水平。这样,本来是非市场原因造成的价格波动,最后在事实上就演变成了一次市场的出清。
Terra的经历正好验证了上述推断。就在Terra团队开始流动性调仓的时候有机构开始大量卖出USTUST随之开始脱锚。
而UST一旦脱锚在前面我们介绍的套利机制的作用下用户的反应就是卖出UST换成LUNA。如果LUNA的价格可以保持稳定或者回升用户的操作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市场并没有为LUNA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BTC都在连续回调LUNA更不可能独善其身。
由此一来LUNA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用户卖出LUNA这时候LUNA已经不再能承担UST价值稳定的作用了而是成为了UST价格继续下滑的催化剂这就是所谓的“死亡螺旋”。
从2022年5月8日开始到5月28日UST市值从187亿美元跌到2亿LUNA市值从265亿美元跌到6亿。在LUNA身上我们见证了加密资产市场涨跌幅度和速度最快的演变但无论如何UST作为一个稳定币确实是崩盘了。
好了通过UST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抵押借贷作为一种具备一定杠杆效应的金融工具通过 DeFi协议之间的可组合性已经给不同资产之间的价格风险建立起了一种联系由于这种联系是基于智能合约实现的所以也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扩散性。而加密市场各种资产价格上的强一致性如比特币的涨跌往往会带动大部分资产价格发生同方向上的调整这种强一致性又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抵押借贷”带来的扩散效应。
所以说,抵押借贷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较强系统性风险的业务。对于我们用户而言,使用抵押借贷一定要关注这方面的风险,如果是出于对冲风险的目的而使用抵押借贷,则一定要控制好时间期限,参与抵押借贷的时间越长,可能承受的系统性风险越大。
流动性挖矿的风险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流动性挖矿的相关风险。流动性挖矿的原理,在前面讲 DeFi 的时候已经说明过了,这里就不再详述。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参与流动性挖矿的收益风险问题,以及为了争夺流动性挖矿奖励而产生的多层嵌套问题。
流动性挖矿的收益风险问题
我们先来看流动性挖矿的收益风险问题。
首先,流动性挖矿可能会获得两种奖励:一种是手续费分成,但手续费分成需要按照你提供的资金量去分配手续费,对于资金量不大的用户,其实收益也非常有限;另外一种是去中心化交易所平台币的奖励,这种奖励虽然也是根据你提供的资金量进行分配的,但是奖励的年化收益率可能会很高,年化上百甚至数百的项目非常普遍,所以很多用户冲着这种高收益,就投入了自己的资金。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挖矿收益却少得可怜,甚至本金也无法收回。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流动性挖矿的预期收益率是按照奖励代币的实时价格计算的。在产品上线初期挖矿奖励产出少流动性挖矿又需要两种代币配对ETH和USDT所以奖励代币价格高流动挖矿收益率也高大量用户参与挖矿就导致奖励代币价格和挖矿收益率形成了一种相互加强的正循环从而导致年化收益率达到了一种“离谱”的高度。
但是,这种正向循环一定是不可持续的,一旦流量增长遇到拐点,用户快速抛售挖矿奖励所得资产就会导致其价格加速下跌,不仅预期的高收益不再存在,而且本金都有可能损失。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还会造成本金损失呢这是因为流动性挖矿需要两种代币配对当你只有ETH或者USDT的时候你需要买进另外一种代币组成LP Token才能参与流动性挖矿。
在挖矿初期,这种“配对”需求就造成代币价格大涨,挖矿收益率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数值,但当流量反转的时候,不仅挖矿收益率大跌,代币本身的价格也大跌,当你准备退出挖矿而卖出代币的时候,大概率情况下本金是无法回收的,所以本金也可能损失。
为争夺流动性挖矿奖励产生的多层嵌套问题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为了争夺流动性挖矿收益而产生的多层嵌套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Curve产生的。
前面我们也简单介绍过Curve是一个主要针对“类似资产”提供低滑点交易的去中心化交易协议“类似资产”指的是具有相同价格锚定对象的资产比如与美元挂钩的各种稳定币。
我们在前面 DEX 一节曾经提到过AMM模式最大的缺陷在于无常损失而无常损失的大小又只和价格波动幅度相关联“类似资产”之间是所有资产中价格波动最小的交易对。所以Curve通过一种“舍得”的方式找到了最适合AMM发挥作用的场景。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对于各种稳定币来说在Curve 设立流动池是其体现币值稳定的必要条件。所以在Curve整合USDC、USDT和DAI创建的三币池的基础上组建“X+CRV3”的四币池就成为了众多稳定币创建流动性的标配。
但是创建流动池,需要添加流动性,仅仅依靠项目方自己添加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吸引用户添加流动性就成为各个稳定币的基本动作。
那么如何吸引用户添加流动性呢激励方法只有流动性挖矿每一个稳定币要想获得更多的流动性就看这个稳定币能不能在Curve池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奖励。Curve推出按照时间加权分配CRV币池的方案正好为各个稳定币激励竞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由此Curve War拉开了序幕
在Curve War中最主要的就是两个选手一个是 Yearn另外一个是 Convex。
其中Convex的方法是把CRV作为流动性激励和治理投票的功能拆分成了cvxCRV和vlCVX使CRV持有者既可以获得流动性奖励又可以参与社区治理。基于这个功能Convex不仅取得了Curve War大战的胜利甚至Yearn也将其收集的LP转投Convex。
由此一来在Convex已经掌握了半数以上CRV的情况下稳定币项目方就不再尝试购买CRV质押投票而是转向购买CVX。但购买CVX然后锁定为vlCVX再参与治理投票这个过程不仅麻烦而且还会让持有人面临新的价格风险于是一种走捷径的“贿赂网站”应运而生。
既然稳定币最需要的是CVX的投票权而非CVX本身那么我们就创造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稳定币项目方可以为CVX持有人提供一些奖励以换取CVX的投票权。所以这种网站有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就是“贿赂网站”。
比如,有一个协议 Redacted Cartel 通过分叉Olympus的Bonding机制建立了一个基于治理代币BTRFLY收集投票权资产的机制之后再通过拍卖投票权获得收益并在BTRFLY持有人之间进行分配。
那么从Redacted Cartel的方案来看所谓的“流动性管理创新”好像就是没有止境地叠加就是不断地用新的代币去收集原来具有投票权的资产从而将投票权转移到新的资产上面。这就像一座空中楼阁一样不断叠加、不断长高但是却因为没有地基而随时可能坍塌。
所以我们要知道尽管DeFi的各种协议通过组合的方式可以创造出很多复杂的功能但是没有充足的可以创造基础收益的底层资产作为支撑DeFi的价值又有多大呢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LUNA的案例看到了抵押借贷对于价格风险的巨大的扩散性这个对于使用抵押借贷对冲风险的用户来说需要特别关注。
另外我也带你分析了流动性挖矿所谓超高收益的主要来源并发现这种收益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可能对本金造成的损失。而且我们还发现虽然代币激励对于用户参与流动性挖矿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但过度嵌套无异于将DeFi变成了一座空中楼阁同样也会加大系统性风险。
下节课,我们还会针对法律和伦理方面的风险来进行探讨,我们不见不散。
思考题
在你关注到的DeFi项目中还有哪些比较隐蔽的风险你是怎么看待这种风险的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和思考。另外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23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3 代码和法律,哪个更强?
你好我是郭大治。这节课我们继续关于风险的话题一起来探讨下Web 3.0中与法律相关的风险。
我们知道,法律是现实世界中所有人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对于现实世界所有人的行为,具有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而基于去中心化底层架构建立的虚拟世界,是以账户为活动主体,并以智能合约体现各类活动的运行规则。
我们个人可以通过对账户的控制,来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连接,但由于个人和账户之间并不能实行强绑定,现实世界法律规则对于个人行为的约束,并不能直接体现为对账户行为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拓展法律的有效边际、确保法律规则的有效性,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探讨。
在这节课程中我会通过三个观点来帮你更好地把控法律相关风险进而在Web 3.0的世界里实现更大的自由。
观点一:金融监管的基本逻辑不因资产形态的不同而改变
代币是很多Web 3.0项目经济激励机制的基础比如游戏中的Play to Earn模式用户赚取的就是代币。我们在前面讲通证经济的内容中也分析了关于代币的一些明显优势比如在产权方面的个人自主性、全球范围的流动性以及更加精细化的激励和自动执行的特点。
但是很多国家对于代币相关的业务又采取了严格禁止的态度比如禁止开展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和数字资产交易所等业务。那么关于代币本身是否具有法律风险如何界定这些风险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代币相关业务的具体属性进行分析。
交易、持有、转让代币的风险
实际上,从目前各国已经出台的关于代币相关政策的内容来看,对于代币相关的业务,各国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笼统性地进行处理,而是从业务属性出发,针对不同的环节建立不同的政策法规进行规范。
举个例子,各国政府针对代币的持有、转让、使用和获益,都并没有进行相关限制,对于代币的资产属性还进行了保护,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都有关于加密资产被盗并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判罚处理的案例。
但是在我国2021年9月央行等十部委在《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中指出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存在法律风险。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认定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其自行承担。简单地说投资等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资产属性仍然受到法律的保护使用代币产生的相关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当然,代币的持有和转让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产生的行为,如果站在行业的角度来看,就是代币交易。
关于代币交易的法律属性,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完全不同的定义。有的国家对于代币交易业务设立了明确的准入条件,比如美国纽约州推出了 BitLicense获得BitLicense的Coinbase甚至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欧洲部分国家、韩国、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也推出了加密资产交易牌照。
但是,各个国家同时又在交易所的具体业务方面,提出了一些限制,比如新加坡允许数字资产交易所在本国注册,但不允许交易所向本国居民提供数字资产交易服务。在我国,数字资产交易所业务是严格禁止的,即使是在数字资产交易所就业,也会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总体来说,各国政府对于数字资产交易业务都普遍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监管政策,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市场需要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准入制度,以保护广大投资者免受市场操纵带来的损失,以及承担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风险。
此外,各国国情的不同,也决定了对数字资产交易业务采取的不同态度。一般来说,经济体量小的国家,试错成本更低、更愿意大胆尝试;经济体量较大的国家,试错成本高,态度也会相对谨慎。
被严格监管的ICO
如果说各国政府对于数字资产交易业务的态度还存在一定差异的话对于ICO也就是所谓“首次代币发行”则一致采取了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对ICO采取开放的态度。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ICO从业务属性上来看已经涉嫌有价证券的公开发行。而在传统金融市场上有价证券的公开发行比如股票IPO或者债券发行都会受到严格的监管都要求发行主体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同时也会对投资人的抗风险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便缺乏专业知识且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人没办法承受资本市场风险。
虽然ICO发行的资产不是股票或债券而是Token但是发行人应该承担的信息披露的义务针对投资人抗风险能力的筛选不会因为资产形态的改变而改变。所以ICO必须受到严格监管。
不过ICO受到严格监管也并不意味着发行人不能通过代币的形式发行资产。只要你具备了相关技术条件并且按照IPO的要求履行完相关信息的披露义务同时在经过金融监管机构批准设立的交易场所按照具体的发行流程完成发行程序就可以发行代币资产这其实就是所谓的 STO 了即Security Token Offering。但要注意STO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披露和参与标准也都有严格的要求仅仅依靠一份白皮书是远远达不到STO的相关标准的。
所以我们概括地来看,代币风险的问题,主要就是来源于代币相关业务反映的金融属性。
如果是基于资金开展的相关业务会受到监管,那么以代币的形式开展同类业务,也必须受到监管,金融的监管逻辑不因资产的存在形态不同而改变。如果代币相关业务没有金融属性,那么关于代币的使用或持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就只能由用户自己承担。
观点二:和法律制度主动进行衔接,是去中心化应用获得持续运营的有效保障
关于这个观点的解释,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个案例。
2021年7月一个叫 CityDAO 的项目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发起这个项目计划通过DAO的形式在现实世界建立并运营一个可以让社区成员生活的城市这个城市会率先把各种处于行业前沿的、与去中心化社区相关的一系列新的技术和服务付诸实施比如去中心化身份认证DID各种NFT等。因为人类毕竟不能只是生活在虚拟世界追求一种“虚拟和现实”结合更加彻底的生活方式就是CityDAO设立的初衷。
凭借着这么新奇的idea以及维塔利克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等名人的支持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内CityDAO就通过发行公民身份NFT筹集到了价值800多万美元的ETH。但是在筹集到这笔资金之后CityDAO的运营团队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手里有钱却没办法启动项目。
因为建造一个城市首先需要一块土地而CityDAO作为一个只在链上得到公认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在现实世界却没有一个身份。那么没有一个被现实世界法律制度所认可的身份的话买到的土地记到谁的名下如果是以项目发起人的个人名义持有土地不仅在社区层面很难获得认可同时在法律层面上也蕴含巨大的风险。
但CityDAO“碰巧”赶上了一个好时候2021年7月1日美国怀俄明州的“DAO法案”正式生效了这个法案将DAO定义为一种有限责任公司从而为DAO获得了一个明确的法律身份。有了这个身份之后CityDAO和其他取得美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的DAO就可以在怀俄明州按照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的模式活动比如买地、签订各种协议以及开展各种营业活动了。
这样有了“DAO法案”的助力在9月CityDAO就正式在美国怀俄明州拥有了一块40英亩的土地印有CityDAO社区LOGO的旗帜已经插在了这块土地上并且CityDAO的名字也被标注在了Google地图上。接下来CityDAO就可以在这块土地上启动社区为DAO造城的目标了。
在这个案例中尽管CityDAO凭借代码自治的“先天优势”让人们对一个“虚实结合”的城市空间充满了想象但是没有怀俄明DAO法案的设立也许这种想象将永远只是停留在想象的阶段。
由此可见DAO通过和法律的结合可以为自己在现实法律中找到一个具体的身份一旦DAO具备了现实法律框架下的身份定位那么它就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按照一套明确的行为规则开展运营。
而且对于法律身份的需求并不仅仅只是来自于CityDAO比如投资DAO也需要在筛选标准、投资人数量以及参与金额等方面满足现实世界关于“基金类”产品的运营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标准传统金融市场的资金就无法参与。这一点和我们在前面第一个观点强调的“金融监管的基本逻辑不以资产形态的不同而改变”是一个道理。
那么为了让投资DAO拥有一个合规的身份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种叫 LAO 的协议全称是A For-Profit, Limited Liability Autonomous Organization意思是基于盈利目的的具有承担有限责任能力的自治组织。虽然它和DAO只有一字之差但一个字母的改动却实现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链接。
LAO协议是按照美国特拉华州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内容所设计的法律结构并通过一组智能合约的绑定执行使智能合约具有法律效力。而为了合规的目标LAO的会员权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会对会员的准入设定一定的条件使其满足特拉华州法律规定的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可以说LAO就相当于为投资DAO寻找法律定位提供了一种通用型的解决方案。
但是我们也清楚任何一部法律都只是针对特定的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行为主体而适用的仅仅依靠一部怀俄明DAO法案和LAO协议远远不能适应DAO和现实世界对接的目标。
此外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态DAO它与传统的公司制法人主体在运营内容和涉及风险方面一定会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如果我们简单地把DAO装进这些原有的模式当中难免还会产生类似“把轮船推到铁轨上”的问题。
所以说针对DAO的运营特点和风险属性进行制度创新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观点三:基于代码创造的虚拟空间,需要法律在新的维度提供解决方案
尽管法律是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实现链接的纽带,但代码创造的虚拟空间,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目前已有法律体系不能覆盖的新的活动和行为,那么仅仅依靠现有的法律条文,已经不能对这类新的行为进行规范了。
这个要怎么说呢我们还是来看个案例。2016年4月30日“The DAO”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DAO项目主网上线The DAO是项目名称项目的目标就是要基于智能合约打造一个“除了股东之外不需要一名员工”的自动运行的风险投资机构然后基于智能合约来实现风险投资所需的项目筛选、信息披露、投票表决以及投后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而TheDAO上线之后开展的第一项业务就是为自己发起众筹。
不过不幸的是由于合约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用户转给TheDAO的代币都自动进入了一个“子DAO”也就是另外一个合约地址而这个合约地址并不受TheDAO团队控制。简单地说就是资金被盗了但它同时还被放在一个公开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资金在那里但每个人都不能取回这笔资金。
所以在这个时候社区内部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既然大家参与众筹的目标是TheDAO这个项目现在资金被转移了那就应该采用代码回滚的方式让这段代码失效。这样的话被黑客盗走的代币就像被打上标记的伪钞一样无法继续流通了。但这样做的问题是需要全体成员进行以太坊投票并进行一次软件升级。
不过也有人认为代码回滚是对去中心化的一种背叛不应该因为一个项目就开启这种操作甚至黑客也通过匿名的方式对外发言。去中心化的世界Code is the Law意味着“存在即合理”谁能证明TheDAO合约中存在的漏洞不是开发人员故意留出来的后门呢既然有后门为什么不可以被使用
这个争论最终也导致了众筹失败并因此造成了以太坊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分裂以太坊通过硬分叉“一分为二”分成了现在的以太坊和以太经典“Ethereum Classic”。这件事呢同时也在社会层面引起了“Code is the Law”是否成立的大讨论。
所以说通过The DAO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来几个问题
首先,基于智能合约运行的各种去中心化应用,其法律责任应该如何界定?
因为智能合约具有“自运行”的能力,那么如果智能合约执行的结果对某些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了,应该是由项目发起人,还是由合约开发人员去承担法律责任呢?
另外,在一个法律文书和智能合约同时存在的系统中,如果法律文书表述的内容和智能合约运行的结果存在差异,究竟应该以哪个标准为准?
在怀俄明州的“DAO法案”中他们明确规定DAO普通成员免于承担相关责任且智能合约效力优先公司章程。但对于智能合约产生的侵权事件由谁负责这个法案也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
事实上DAO和法律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话题也是一个关系到DAO能否快速找到一条高效应用路径的现实问题。我们在这里也不太可能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准确的方案但我们可以通过提出这个问题来引发社会更多的关注也可以通过梳理DAO在和法律结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这个宏大的问题进行拆解以便化繁为简寻找主要逻辑。
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强调了法律的强制属性不容置疑,比如金融监管的基本逻辑是不因资产形态的不同而改变的,还有一点就是,和法律制度主动进行衔接,是去中心化应用获得持续运营的有效保障。但基于代码创造的虚拟空间,已经产生了大量已有法律体系不能覆盖的新的活动和行为,我们也需要法律在新的维度提供解决方案。
所以,关于代码和法律谁更强大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是,法律不会因为代码而做出改变,但代码在法律没有覆盖的空间是实际发挥作用的,法律需要自我拓展,才能实现对代码更有效的约束。
思考题
你认为关于“Code is the Law”还有哪些和现实世界法律体系发生冲突的内容如何对这些冲突进行协调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另外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我们下节课再见。

View File

@ -0,0 +1,155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4 Web 3.0正在形成的合力
你好,我是郭大治。
时间过得真快从课程上线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有5周的时间课程也已经更新了14讲但我们更新的速度还是没有行业本身进展的速度那么快。比如我们在第2讲中提到的以太坊合并的内容在一个多月之后以太坊的合并已经近在眼前了。所以在了解了Web 3.0各个领域的基本内容之后接下来我会再从宏观的视角给你做一些总体性的介绍以便你可以更好地建立对于Web 3.0的理解框架。
今天这节课我会从政府、互联网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讲起让你知道在面对Web 3.0这一场已经开启的互联网革命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持有的基本态度和采取的主要行动。而在下节课,我们会站在行业和个人的角度,来谈谈如何把握新的机会。总之,希望能对你有些具体的帮助。
各国政府对Web 3.0的基本态度
在Web 3.0的实践方面美国称得上是当前最为活跃的国家。不管是创业企业数量还是融资规模美国都居世界首位。而与此相对应美国政府呢也在Web 3.0领域采取了一种比较务实的态度。
美国政府的做法
美国在联邦政府层面和州政府的层面和业界建立了一种相对透明的沟通机制向外界表明政府的关注。同时他们也努力向外界说明开展Web 3.0业务需要遵循的必要规则和监管适用框架。
在2021年12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马克辛·沃特斯Maxine Waters和首席成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Timothy McHenry主持了一场题为“加密资产和金融的未来了解美国金融创新的挑战和好处”听证会。麦克亨利在听证会上强调了一个观点“Web 3.0是下一代的互联网未来的影响可能比互联网还大应该如何确保Web 3.0革命发生在美国让美国在这次竞赛中保持竞争力”这个观点引起了参会者的普遍认同这次听证会也成为美国政界对于Web 3.0基本态度的首次公开表达。
然后在2022年3月9日晚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14067号《关于确保负责任地发展数字资产》的行政命令该命令主要强调了围绕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金融稳定、非法金融活动其在全球金融系统及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金融包容性以及负责任的创新等领域美国政府应该采取的积极态度并督促政府部门关注风险积极探索和建立相关的监管政策。
接着2022年6月7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辛西娅·鲁米斯Cynthia Lummis和民主党参议员科尔斯藤·吉利布兰德Kristen Gillibrand发起了一份跨党派提案《负责任的金融创新法案》The Responsible Financial Innovation Act希望针对Web 3.0监管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比如税收、证券属性、支付、银行、监管以及消费者保护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方案。
举例来说在税收方面提案希望针对个人以及DAO通过各种Web 3.0相关应用获得的收入提出明确的税务征收和豁免的说明比如在“挖矿”和“质押Staking”业务中如果收益没有被处置则不应被计入应税所得而如果收益已经被处置则应计入应税所得。
在借贷业务中,参照美国目前已有的证券借贷相关的规定,贷方获得的超过其自行持有的可获收益部分的超额收益,在处置之前不应计为应税收入,但在处置之后应被计为应税收入。
然后因为“分叉”和“空投”获得的收入应该被计为应税收入因为“加密资产交易”发生的损失则应计为个人收入而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则应被接受为税法意义上的商业实体相应地其实现的一切收入需要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务申报。
另外在州政府层面2022年5月4日美国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姆Gavin Christopher Newsom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强调加州将通过和美国联邦政府加强合作、为区块链应用创造机会以及加强消费者保护等方式来促进加州为区块链创业公司提供一个公平、包容和利益均衡的商业环境。
而在加州之外迈阿密对于Web 3.0的发展也非常积极他们提出了一个把迈阿密建成Web 3.0新硅谷的计划迈阿密不仅每年一次举办NFT全球大会还积极支持基于加密资产进行支付甚至包括房产。迈阿密还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将数字货币收益作为股息发放给城市居民的城市而市民需要通过去中心化钱包来接收和使用这些资金。
日本、新加坡以及其他各国政府的做法
再说说日本政府他们对于Web 3.0也表现出了非常明确的积极态度。
2022年6月7日日本政府批准了《2022年经济财政运营和改革的基本方针》该计划提出日本将为建设一个去中心化数字世界创造必要的环境。
而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的Web 3.0部长发布了《NFT白皮书》《关于在日本社会开放Web 3.0稳定币的提案》以及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稳定币的法案《资金决算法案修订案》旨在为Web 3.0创业者提供指引推动日本Web 3.0发展。
还有新加坡。新加坡一直以开放而积极的产业政策以及透明和高效的营商环境而称著对于Web 3.0的态度也不例外。
新加坡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包括会展、投资、孵化等多种业态在内的Web 3.0产业生态新加坡最大的国企也是最大的投资机构淡马锡也多次出手投资Web 3.0项目,包括专注于游戏领域的公链 Immutable、投资和行研机构 Amber Group以及数字资产交易平台 FTX.US。
另外就是欧盟他们通过制定《加密资产市场条例》MiCA为Web 3.0涉及加密资产的相关业务提供指引。在这个条例中主要是提出他们会严格监管加密资产交易所和稳定币而对于NFT、Pow挖矿则不予监管DeFi暂时不予监管。但在2023年之后欧盟会试点以嵌入式的方式来进行监管。
OK我们再把目光转到阿联酋。2022年3月阿联酋的迪拜设立了虚拟资产监管局VARA而且还通过了第一部关于加密资产交易的法律规范了加密资产交易相关业务。迪拜希望通过立法促进其成为全球加密资产市场的关键一环。
而且阿联酋还通过设立免征所得税和公司税的特区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型加密资产公司以及专门针对这一领域的孵化器来吸引全球Web 3.0公司入驻。
最后是帕劳他们推出了数字居民身份项目RNS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加入帕劳体验Web 3.0的机会,并且也允许加密资产交易平台在本地注册。
所以基于以上内容我们能发现多国政府不仅对于Web 3.0创意发展的意义有深度的认知同时也在采取积极的行动为Web 3.0的具体业务设置基本框架。不论是美国、欧洲还是迪拜、帕劳等小型经济体他们都在结合自己的资源情况积极探索Web 3.0的应用落地。
互联网公司对Web 3.0的基本态度和采取的行动
2022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肆虐进入第三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人们对线上场景的依赖进一步加强但全球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经营业绩却难言乐观。
就拿Facebook的母公司Meta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财报来说其总营收同比增加了7%但是净利润却同比下降21%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滑8%虽然总营收增幅达23%但这已经是2020年以来的最低记录还有微软发布2022年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其第四财季营收统计增长12%净利润同比增长2%。
其实,以上数字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从移动互联网开始的一波红利已经遇到了天花板,考虑到各国政府针对数据泄露和数据滥用的监管力度,都在持续加强,那么以大型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实际上已经很难持续原来的高速增长了。
大型互联网公司要想在Web 3.0掀起的这场互联网革命中,找到自己的新的成长空间,首先需要的就是对于自己功能的重新定位。
那么从目前大型互联网的实践来看主要体现在了两个方向一个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元宇宙路线另外一个是以谷歌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路线。
以Facebook为代表的元宇宙路线
先说Facebook他们向元宇宙进发的决心和行动市场都是有目共睹的。
早在2014年Facebook就收购了 Oculous并经过数年的连续投资推出了在VR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的Oculous Quest系列成品。
然后在2021年10月Facebook更名MetaOculous产品线被整合为了 Reality Labs专门负责元宇宙相关产品的研发。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Reality Labs已有员工近万名已经占Meta全体员工总数的20%目前也已经推出了Horizon Workroom等产品Horizon Workroom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虚拟和现实相混合的办公环境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办公桌、电脑等设备带到这个虚拟空间并进行多人互动和会议
此外Facebook还积极推广稳定币项目2019年他们就发布了Libra项目白皮书计划为多国货币打造一个通用的稳定币的发行平台后来项目方案几经修改最终改名为Diem并上线现在也已经可以在Shopify、Uber和Sportify等平台支付使用了。
以谷歌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路线
OK然后我们再来看谷歌。
2022年5月谷歌组建一个Web 3.0团队目标是为区块链开发人员提供后端服务。谷歌的Web 3.0团队设置在了谷歌云旗下,这种组织架构的设计,显然就是希望谷歌云能在不断增长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服务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
那么虽然说区块链是以去中心化的节点为基本计算单元的但是目前其实有相当多的节点是运营在云计算平台上的比如微软2015年在Azure云服务平台中加入了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服务为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和开发人员提供一键式基于云的区块链开发环境让他们可以快速创建基于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的区块链环境。
另外亚马逊云也针对区块链节点运营服务推出过专门的产品并且已经在这一领域获得了比较大份额的市场。比如曾经有一次亚马逊云宕机就同时导致了Coinbase和Binance暂停服务。
所以说以“自下而上”重构互联网为目的的Web 3.0,对于中心化的基础设施服务既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排斥,又存在着一种事实上的依赖。谷歌正是瞄准了这一机会,为其正处于上升势头的云服务,增添了一份新的发展空间,毕竟谷歌云相对于亚马逊云和微软云来说,还处于明显的劣势。
而相对于谷歌和Facebook微软在Web 3.0领域的发力,更具有一种多元化的色彩。
微软早年就布局了去中心化身份认证,希望通过提供一种跨平台的、通用的数字身份,来为用户使用各种数字化应用提供便利,也希望能对用户产生一种新的粘性。
2021年4月Microsoft Azure Active Directory 可验证凭证的预览版上线,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可以给用户创造一种具有隐私保护功能,并且不受某一种应用限制的身份体系。
此外微软在内容创作方面也频频出手不仅在2014年收购了曾经占据游戏流量榜首的《我的世界》还在2022年1月斥资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从而为其游戏及内容层面增添了新的砝码。
Web 3.0在部分领域形成的热点效应
而在这些互联网巨头之外Web 3.0也正在某些领域,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热点效应。
其一是支付。包括Mastercard、Paypal和Square在内的美国支付巨头都已入局而且也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开始抢占市场。
其中Square主打法币入金业务通过支持多种法币买卖加密资产这类业务的收入已经在Square的总收入中占据了相当比例的份额Paypal是主动出击日本、英国等海外市场而MasterCard则推进到项目层面通过接入Immutable等公链为其应用生态提供支付服务。
其二是社交。一方面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平台都在纷纷测试NFT展示功能使得用户通过这些已有账户就可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个性。另一方面不同的平台如Instagram和Facebook也正在探讨用户数据的可迁移性目标是用户可以把自己的社交关系在不同的平台之间进行融合从而使用户能够对自己的数据掌握主动权。
风险投资基金
不过如果说大型互联网公司对于Web 3.0还是在采取一种局部适应的态度的话那么风险投资基金对于Web 3.0的态度可谓是毫无保留地全面拥抱。作为最聪明、也是对趋势最敏感的资金风险投资机构针对Web 3.0的投资规模在迅速加大,对于赛道选择也更加全面。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01区块链、零壹智库《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普查报告2021》的数据来看。
2021年全球区块链产业一共发生了1812笔融资事件其中1433笔披露金融的融资涉及的金额总计达486.74亿美元而这里面有70%的融资事件,是战略投资或种子/天使轮投资14%的融资事件为A轮4%的融资事件为B轮其余都是并购。
我们从融资发生的地域来看融资发生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在全球总体融资事件中占比达42.54%。其次是中国占比为8.33%英国、加拿大发生的融资事件略少于中国占比分别约为8%左右。
再从融资项目所在的细分赛道来看加密资产交易相关项目占比最高大约接近项目总数的30%。另外NFT相关、DeFi和链游等赛道获得的融资也比较可观而分布式存储/计算、身份认证等赛道,则处于第三梯队。
事实上进入2022年虽然加密资产市场行情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调但风险投资基金对于Web 3.0的热情依然不减。
根据PANews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共推出了107支Web 3.0相关主题基金总金额达399亿美元。其中资金规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Tiger Global于2月推出的新基金Private Investment Parters110亿美元、a16z的第四支加密货币基金Crypto Fund 445亿美元以及加密资产交易所FTX推出的风险投资基金20亿
那么我们从发起设立投资基金的机构类型来看这107支基金主要是由6类机构发起的分别是传统风险投资机构、Crypto Fund即加密行业原生的投资机构、生态基金、加密资产交易所、Web 3.0应用类项目以及其他机构。而其中Crypto Fund、生态基金和传统风投机构在基金数量上相对其他类型机构来说都表现出了比较明显优势。
我们再从基金规模上看,仅传统风投机构,就占到了全部基金的一半以上,而且从基金的平均规模上来看,传统风投机构成立的基金,也还是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同时加密资产交易所成立的基金,也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另外从基金公布的拟投资对象来看基础设施、工具、元宇宙、NFT及游戏都是各基金相对聚焦的投资领域而DeFi、DAO和中心化交易所则涉及得比较少。当然也还有专门针对链游和基础设施的专项基金。
所以可见,对于风险投资基金来说,就算是处于市场比较低迷的状态下,其对于融资金额也还是保持在了比较高的水平上。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各国政府对于“确保Web 3.0首先发生在本国”的基本态度同时也了解了大型互联网公司在Web 3.0基础设施和应用方面的探索。另外风险投资基金作为推动Web 3.0发展的重要力量,即使在市场低迷的上半年,其融资金额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可见作为世界上对趋势最敏感也是最聪明的几类机构他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对于Web 3.0的基本态度。
思考题
除了政府、互联网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之外你认为还有哪类机构对于Web 3.0的发展感兴趣?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另外,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83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特别放送 Yuga LabsWeb 3.0迪士尼的谛造之路
你好我是郭大治。在前面两节课程里我说NFT会成为未来数据确权的基础制度。然后在讲解它的四个特性的时候我也提到了几个典型代表案例比如CryptoPunk、BAYC等等项目而这些项目背后的开发公司其实就是 Yuga Lab。
所以今天这节加餐课我们就以BAYC为例来看一下Yuga Lab是如何从NFT起步向打造“Web 3.0迪士尼”目标迈进的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关于理解NFT的新的视角。
“突破重围”的BAYC
Yuga Lab的故事首先要从BAYC说起因为BAYC是Yuga Lab起家的项目。
其实在当时CryptoPunk已经开辟了PFP这个赛道并且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但Cryptopunk高高在上的价格却成为了限制其进一步扩张的障碍。而BAYC就看到了这个机会于是决定采取一种更加“平等和友好”的方式将“无聊猿”Bored Ape推向市场。
他们把BAYC的发行价全部定在了0.08ETH这个非常亲民的价位上同时还创新性地赋予所有BAYC的持有人完整的商业版权赋予持有人可以基于BAYC的形象进行二次开发和商业化运营的权益比如授权生产周边商品或者利用无聊猿IP开展商业活动的权益。
由此一来对于售价只有0.08ETH约合200美金的BAYC来说你其实也能直观地感受到他们所代表的商业利益而这样的做法也让BAYC社区产生了一种“共创和共赢”的氛围。
通过这种操作BAYC的持有者们就开始变得非常活跃他们不仅在Twitter上将自己的头像更换成了这些“猿猴”同时也开始互相关注对方而且还在 Discord一款为社群设计的免费网络实时通话软件与数字发行平台上面设立了“无聊猿”总群和各种细分频道只有持有BAYC的人才能加入这类社群。
而且与此同时持有“无聊猿”的名人名单也在不断增长比如NBA球星库里、明星余文乐都出现在了这个行列当中。
所以活跃的社群、名人效应以及可直接变现的商业价值就使得BAYC的二级市场交易持续活跃再加上不断增强的社区粘性也让他们的二级市场价格一路走高。而不断推高的二级市场价格又转变成了早期持有者身上的财富效应。
这就使得BAYC在2022年4月23日达到了市值的最高峰值42.3亿美元仅次于CryptoPunk位列全球NFT市场市值第二的位置。
收购融资、发行治理代币与售卖元宇宙土地
好了讲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一个从4万美元起家一年之内创造40亿市值的故事可以完美地结束了创业团队那么多能够创造这样成绩的团队确实也没几个但BAYC却没有在这里停下他们的脚步而且他们还为自己设置了一个“Web 3.0版本的迪士尼”的宏伟目标!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看看BAYC是如何继续前行朝着自己的梦想迈进的吧。
事实上BAYC还是坚持自己一直以来惯用的套路就是持续为社区成员赋能虽然也有很多团队认可这个模式但显然只有BAYC执行得更彻底走得更远。
在2021年8月BAYC给每位社区成员发放了一瓶“血清”将这瓶“血清”和“无聊猿”混合之后每位社区成员就可以获得一枚自己“创造”出来的“突变猿”Mutant Ape也就是MAYCMutant Ape Yacht Club。MAYC是目前市值排名第六的PFP项目。
2021年12月BAYC和Adidas合作联名款产品将自己塑造成了阿迪达斯这一全球知名运动品牌进入NFT世界引路人的角色。
然后在2021年下半年Yuga Labs在社区运营和拓展的道路上持续推进的同时对于战略层面的思考也越来越清晰了。进入2022年Yuga Labs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清晰地向世人展示了他们是如何持续迈向打造“Web 3.0迪士尼”的目标的。
在2022年3月11日Yuga Labs收购了CryptoPunks和 Meebits加上BAYC和MAYCYuga Labs已经将NFT市值排名第一、二、五、六名的IP全部收归到了自己的名下。
然后在3月17日Yuga Labs发行了ApeCoin并在规划中提出ApeCoin将会是ApeCoin DAO的治理凭证。这个治理代币会作为交易媒介来推动其生态中的交易活动并会成为访问某些稀缺资源或者参加某些社区专属活动的参与凭证。同时这个ApeCoin也是第三方开发者在APE生态进行开发和创作的贡献凭证。
也就是说ApeCoin会成为打通Yuga Labs所有项目比如BAYC和MAYC以及其他合作项目的底层支撑。
而除了收购和发行治理代币之外在3月23日Yuga Labs还以40亿美元估值融资了4.5亿参与方包括a16z、Animoca Brands和FTX等。
我们知道a16z 是互联网界和加密社区最活跃的风投机构也是Web 3.0领域最活跃的投资机构之一已在Web 3.0多个赛道进行布局Animoca Brands 是NFT和GameFi领域投资最多也是最活跃的投资机构比如他们投资了 The Sandbox 和 Axie Infinity 等知名项目而FTX是一家数字资产交易所但同时也孵化了Solana一个具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等项目。
可以见得这些机构的参与无疑为Yuga Labs聚集了一批最资深、最活跃也是最富探索精神的合作伙伴。
而在前不久的4月30日Yuga Labs发布了元宇宙游戏Otherside预告并同日开展土地发售Otherside是由Yuga Labs联合Animoca Brands共同打造的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建造一个汇集了各种NFT IP的元宇宙同时还可以为用户提供UGC的创作机会。这次土地发售的收入大约为3.2亿美元而这一步操作也使得Otherdeed成为了NFT市场市值排名第四的项目。
所以你可以发现从收购到募资再到治理代币的发行再到元宇宙土地的售卖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Yuga Labs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每一件被业内机构写在自己的重大规划中的事情都提前一步变成了现实。
那么从汇聚资源的角度来讲Yuga Labs获得了一个梦幻般的开局但是摆在Yuga Labs面前的却依然是一条从未有人涉足的蛮荒之路。站在产品的角度来看募集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产品的成功而Yuga Labs只凭借自己对市场时机的把握就实现了市场资源的整合。
落地商业模式的三个“门槛”
当然后续如果他们能够实现商业模式的落地才算真正形成商业闭环。目前距离商业模式的落地至少还有三大“门槛”摆在Yuga Labs面前。
一是Yuga Labs缺乏游戏运营的经验。Otherside项目的成败关键是运营而且Otherside其实是Yuga Labs打造Web 3.0版本迪士尼的关键。
二是用户规模不足。以BAYC为代表的一系列IP虽然市值比较高品牌优势也突出但持有Yuga Labs旗下各类IP资产的用户大概只在10万+的规模,这个数据对比大型游戏的用户数据来说,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的,距离打造元宇宙的目标差距也更大。
至于第三个门槛就是BAYC是以亲民路线起家的他们通过二级市场的财富效应使其社区形成了比较强的凝聚力。但是呢Yuga Labs在后期的操作不管是ApeCoin代币发行还是OtherDeed土地拍卖都对早期用户进行了空投这种“富者越富”的操作和被他们收购的CryptoPunk越来越像。所以如何在保护早期社区成员利益和扩展社区规模之间取得平衡就是他们需要直接面对的又一个问题。
总之Yuga Labs还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成功的案例而只能算是一个完美的开局但仅仅是这个开局也为行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期待接下来的时间他们能有更多的精彩呈现。
小结
其实我讲了这么多NFT的发展和应用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在了解NFT的基础之上打开关于NFT应用的想象空间。那么结合这些已有的案例你是不是也有一些想法希望能通过NFT实现呢
要知道在这个领域并没有所谓的专家Yuga Labs的四位创业者提前行动了一步就下出了一盘很大的棋而NFT的机会一定不是只为他们准备的你也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开拓者。
好了如果你也在NFT这方面有过一些探索欢迎在留言区说说你的感受和见解咱们一起交流另外也欢迎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97 @@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结束语 Web 3.0时代,你的创造和收获!
你好,我是郭大治,很高兴与你在极客时间再次相遇,但这一次把这句话讲出来,意味着我们该说再见的时候到了,今天已经是这门课程的最后一节了。
这门《 Web 3.0入局攻略》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属于极客时间中的另类它没有给你讲一门具体的语言也没有任何实操的内容虽然我自己严重认同动手能力属于Web 3.0世界中非常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但是很遗憾,这门课程在实操方面也没能提供太多的内容。
因为在我看来动手之前先动心我希望先把Web 3.0的世界里已经出现的、经过理性思考可以得出的,以及在未来还会持续发挥影响的一些事实和规则讲出来,让你在开启旅程之前,手里能有一份简易的地图,以便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找到你最适合的位置。
如果你是一个Builder在你明白了Web 3.0的世界已经有的和需要有的模块和功能之后能不能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为Web 3.0乐高拼上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
如果你是一个体验者在了解了各种收益和收益背后的基本逻辑之后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好奇和精力更多地投放在不仅仅是昙花一现而是更具价值支撑和更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领域在Web 3.0领域里,做一个不会掉队的见证者?
但是,这一切,都要首先源于你的“相信”。源于你相信这份地图,已经凝聚了很多人的思考和实践;源于你相信这份地图,其实不仅仅代表一小部分冒险分子的财富故事,而是代表着不论是已经入局,还是尚未入局的大多数人的价值诉求;源于你站在互联网的角度,清晰地看到互联网既能为人类的生活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却同时又成为了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你相信一定有一条新的道路,能把互联网带到一个新的境界。
而Web 3.0就是这样一种尝试,一种凝聚了技术、商业、经济和社会背景思考的尝试,一种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种突破的尝试。
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最后我希望把千头万绪的、关于Web 3.0的技术和生态的各种细节先放一放而是把隐藏在15节课中超过6万字的字里行间最希望向你表达的一些“思想火花”进行一次赤裸裸的告白。
你可以把前面15节课看成是关于观点的论证过程而这节课是你的一位朋友在和你告别的时候对你的一段“嘱咐”只不过这个朋友是因为Web 3.0这个话题认识的尽管你们的话题不设限制但始终没有离开Web 3.0太远。如果你想详细了解究竟,你可以再倒回来,再去查看前面各节课的内容,在那里,你可以找到支撑这些“嘱咐”的各种思考。
好的,我的告白开始了!
第一,不要把习以为常看成理所当然!
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电灯的故事。我们知道,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因为爱迪生的发明(或者说是改良),人类有了电灯、留声机、电影的摄像机和放映机,特别是电灯的发明,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光源,并因此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但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之后,并没有直接就能让电灯走进千家万户,而仅仅是把电灯变成了少数贵族或者富豪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当时只有发电机,没有输送电力的配电网络,所有家庭要想使用电灯的话,必须自备一台小型的燃油发动机,一个小小的灯泡,必须由一台独立的发电机供电才能点亮黑夜。
而再后来,来自赛尔维亚的另一位科学家特斯拉,发明了交流输电系统之后,才让电灯真正走入寻常百姓的家庭。
这个故事呢,我主要是想说明,一项伟大的发明真正走进人类的生活,需要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以推动新的发明的诞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升级,以便使新的发明在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层面,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那么当下的互联网与没有配电网络支持的电灯是何其相似。互联网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清晰可见但使用互联网带来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显然还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我们不能把自己习以为常的模式看成是理所当然Web 3.0已经通过真实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其对互联网升级改造的可能性。
Web 3.0不是趋势,是现实!
第二,结果上看选择大于努力,但需要基于理性做出选择!
很多人都愿意说,选择大于努力,当然从结果上看,确实是这样的,一个方向都没有选对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太可能达到预想的目标。而一个站在风口上的人,不论自己怎么扭捏,都会被风力吹上云霄。但问题,是如何站在风口之上?
我们不能把对于风口的选择看成是“扔骰子”,把自己的命运建立在一种完全随机的选择之上;也不能完全“听忽悠”做出自己的选择,别人的故事搬到自己身上,是不是还能重复上演?所以说,相信选择大于努力的人,更需要理性选择!
那么Web 3.0作为一场已经开启的互联网革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能够给创业团队提供大量的机会?
在我看来一方面Web 2.0归属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经济红利,将会按照功能上的分层组合进行重新分配,具有相同的或者类似功能的协议,将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实现更大的网络效应,更多的属性不同且功能更加丰富的协议,将会获得进入服务链条、参与利益分配的机会,这对于各种创业团队来说,无疑是一种现实而巨大的机会。
另一方面在Web 3.0模式下,各种协议不再可能通过某种资源的垄断,特别是数据资源的垄断,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只有通过功能的提升和优化,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并实现更大的利益。这对创业团队来说,就是处在基本一致的相同起跑线上,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创业环境。
此外,基于智能合约的组合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激励制度,这种激励制度会对所有已经加入互联网生态的团队和个人,提供更加直接的激励,进而对创业团队实现运营方面的资金平衡,产生积极影响。
所以说Web 3.0的机会不是凭感觉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产业逻辑的思考分析得出的。
第三,新的叙事需要构建全新的逻辑,在全新的逻辑中重新定位才能获得新的机会!
这一点,我们从一段历史往事说起。你一定知道,英国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发源地,英国曾经因为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和贸易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而全球海洋运输线的拓展,对于英国全球贸易链的建立,就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知道,引领欧洲走出大西洋,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并不是英国,而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比如,哥伦布是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资助下,才启程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而全世界第一个实现环球旅行的是葡萄牙人麦哲伦。那么,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并没有因此而建成自己的全球贸易链,但英国最终却能凭借西班牙和葡萄牙开拓的航线,成就了自己全球贸易霸主的地位?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把海洋看成是从欧洲大陆迈向其他大陆的障碍,只有跨越这个障碍,才可以获得其他大陆的金银和财富。历史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在踏上中、南美新大陆之后,一方面忙着和当地的土著抢地盘,一方面又忙着把从当地掠夺的黄金、白银运回欧洲,海洋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拦在财富之路上的“障碍”,对于这个“障碍”,最好的结果就是实现跨越。这种以掠夺陆地财富为核心的思路,是一种典型的“陆权思想”。
但是,对于英国来说,就没那么“幸运”了,等英国走出去的时候,最富饶、最容易到达或者最方便掠夺的土地,已经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得差不多了。英国只能就近占领一些处于大陆边缘,但是距离大洋航线又比较近的“弹丸之地”,比如,新加坡、中国香港以及南美最南端的马岛之类的地方。
这些地方虽然没有丰富的物产,但是对于贸易航线的建立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弹丸之地”的串联,英国人可以在广阔无垠的蔚蓝大海上,经营起自己的海上交通线,通过配备方便贩运货物的仓储设施、方便交易的市场、方便分摊风险的保险交易所,以及船只修理、物资补给和人员休整等一系列设施和服务,不仅“海上交通线”本身变成了创造财富的“海上黄金线”,英国也最早通过全球贸易,使自己变成了“世界工厂”。
英国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从这段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是新的叙事以构建全新的逻辑为基本特征在全新的逻辑中定位自己才能获得新的机会。Web 3.0正是为我们开启了下一代互联网的全新叙事在这次全新的叙事中数据的逻辑和业务的逻辑变得同等重要开放协作和规则透明成为全新的标准。而站在个人技能的角度两种技能在Web 3.0时代显得非常重要。
一种是场景相关的软件开发能力。在协议无处不在,而且智能合约的效率优势不断显现的背景下,每个人能够凭借对场景的理解进行代码开发,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基于合约的开发完全有可能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让开发人员一劳永逸地“躺赚”。而且低代码甚至无代码平台的出现就让没有技术背景的人员也可以方便地加入软件开发的队伍比如做设计或者艺术创作的朋友除了具备自己独特的美学素养之外还要具备使用3D引擎进行设计的能力。
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都可能因为作为Web 3.0的建设者,而获得互联网的下一次红利。
另一种是关于创新产品的体验能力。在Web 3.0世界,数据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对于新上线的产品而言,尤其如此。
作为创新产品的体验者我们不仅需要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完成新的体验同时还要经历新的风险接受代码Bug带来的各种考验。所以产品体验往往可以获得各种奖励甚至用户也会因为产品体验而变成早期社区的重要成员开启一段伴随社区成长的重要经历。站在数据的逻辑角度来看产品体验应该获得奖励。
写在最后
好了朋友之间的“嘱咐”也应该点到为止。如果你能有幸听到我的这段“嘱咐”的话相信Web 3.0的种子已经留在你的内心也相信你对于Web 3.0还有很多的好奇和问题那么这时候我就要对你真诚地说一声祝贺了。因为Web 3.0的世界里,充满了值得我们几代人去探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最缺乏的,就是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既然你已经开始提问了相信我吧在Web 3.0的世界里,非凡的答案一定都源自于伟大的提问!
最后的最后,不知道你是否一直在默默认真学习,在课程即将要结束的今天,我非常希望能在留言区见到你的身影,也期待你填写下面的问卷,提出对课程的反馈与建议,听听你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和收获。
另外,课程结束也并非终点,我们也可以在留言区互动交流,也祝你享受成长,学有所成。
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