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深入浅出区块链/第26讲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md
2024-10-16 09:22:22 +08:00

175 lines
10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第26讲 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
我们前面重点介绍了比特币,并通过比特币阐述了数字货币的逻辑和发展现状。比特币区块链带来了数字货币,那么区块链还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内容。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本文大部分阐述的是我的个人思考和预测,而不是行业已经发生的事实,仅供你参考。
区块链应用范围统计
据统计截止2018年3月全球数字货币共计1500多种总市值超3200亿美元。然而市值分布占比不够分散单比特币就占了一半市值剩下以太坊、瑞波币、比特币现金等数字货币占了另外一半。
大致来分,目前区块链首先在金融领域发力,其次在信息通讯、底层基础设施、教育、能源、医疗等行业应用地比较广泛。
从占比来看,金融和信息通讯类占比最高,占所有区块链项目类型接近七成。
其中中国发起的项目偏好金融,金融类区块链项目接近一半,而从全球来看,金融类项目占比不到四成。这点也可以从我前面的文章得到佐证。区块链在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从数字货币到数字资产
数字货币是数字资产的清算底层,数字资产的经济活动依赖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一般只能是公链项目,数字资产依靠公链生态提供,这种支撑型结构决定了数字货币的种类不会很多,而数字资产会非常多。
目前数量繁多的数字货币最终会消亡一大半,只剩下几个生态丰富的数字货币,通过这几个数字货币来支持数量繁多的数字资产,而这些公链会通过一些大型的中心化交易平台完成互通互兑,小型的交易平台多为垂直类的数字资产服务。
比特币本身是最成功的数字货币项目,同时也是最成功的区块链项目。
比特币的应用生态主要集中在全球无国界支付结算上,由于比特币本身是一种原生资产,它没有与任何其他资产锚定,所以比特币的应用生态取决于人们的共识,这点比特币已经做到了。
只要比特币的社区不发生大的动乱,那么比特币的地位是很难超越的,尽管有诸多崭新的区块链技术冒出来,如提升共识效率、提升网络容量等等。
但是比特币的共识经过了近十年的历史开创,形成成熟稳定的生态结构,这一点在技术上是无法取代的。
所以比特币依然会作为互联网领域的第一支付手段,并且延伸到线下场合。
除了比特币还有Tether和bitCNY等锚定型数字货币这些数字货币最大的特性是与法币锚定。其实也可以与实体资产锚定只不过我们还没有走到那一步。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两大类数字货币:原生数字货币和锚定型数字货币。
原生型数字货币具有如下特点:
非营利性社区自治;
依赖社会共识承认;
超级结算工具;
可用于支持数字资产。
锚定型数字货币具有如下特点:
商业性自治;
依赖广泛的承兑商;
稳定的支付结算工具;
可用于支持数字资产。
那么根据数字货币的划分方法,我们也可以将数字资产划分为原生数字资产和资产数字化的资产。
数字资产的宏观分类
数字资产目前已经展现出非常强大的生命力,最终数字资产会像互联网应用一样席卷全球,数字资产交易所也会像春笋一样冒出。
借此时机,我对数字资产进行一个分类,数字资产所产生的金融我们称为数字金融,国内又称为通证和通证经济,涵义上差不多。
Token是数字资产最直接的表现形式Token的生态结构具有自发和原生性大致可以分成这几种类型。一种是基础设施型生态一种是金融型生态还有一种是商业垂直应用生态这三种生态都非常有潜力。
基础设施型Token
基础设施一般就是指公链的权益代币,很多公链都在做这个领域的研究,当然这也是最迫切需要被突破的,有了成熟的基础设施,区块链应用才得以广泛普及。
这类的Token的典型是以太坊上的以太币Ether除了以太坊还有EOS、NEO等可以说能够支持发行Token的公链都具有较高的潜在价值它们目前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后期是垂直细分还是一统江山很难判断。
另外基础设施型Token本身也具备数字货币的功能。
金融型Token
这类Token的典型是Tether、bitCNY等锚定型数字货币以及交易平台的Token例如火币的HT、OKEX的OKB和币安的BNB。
这类Token的典型特点是在为原生数字资产创造流动性它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
金融型Token有点接近证券只能在流动性高的地方产生例如数字资产交易所、承兑平台。
商业垂直生态型Token
这一类Token具有非常大的商业潜力释放的能量也是最大的这里当然不是指单个Token而是某个商业生态形成的一类Token。
例如游戏直播平台可以打通形成一类Token文化产权也可以打通形成一类Token。这类Token是非常好的连接器连接局部商业在行业内部形成流动市场。
这类Token探索的人不少例如游戏链、明星链此类由于自己单干一个链太过垂直会面临被以太坊收割的风险所以在前面两个类型的Token成熟之前这类Token并不会大规模流行。
同时这类Token的设计者也面临了两个挑战。
首先从业者需要理解区块链,理解区块链不单指理解区块链的技术原理,而是区块链本身蕴含的思维,这里的思维我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开放的产品形态,第二类是社区共同治理。
其次从业者容易拘泥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例如做内容或做流量的App表现方式无非广告和会员思维很难跳出来。
要知道未来商业垂直型的Token几乎肯定都是原生数字资产所以按照阿里或者腾讯的模式可能找不到区块链的方向这类Token的未来一定是新的阿里和腾讯。
我预测这类Token会极大地改变互联网产品的运营模式Token模式下的产品运营会拉近用户与运营商的距离他们不再是对立关系而是区块链式的共生社区自治的关系区块链的治理模式也会影响产品的运营模式。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以上三类Token依赖关系是
商业垂直生态型Token 依赖基础设施型Token
金融型Token依赖基础设施型Token
商业垂直生态型Token可能依赖金融型Token。
Token的流动性大小依次是
基础设施型Token > 金融型Token > 商业垂直生态型Token
Token的种类数量分布依次是
商业垂直生态型Token > 金融型Token > 基础设施型Token
数字资产的属性分类
上面我们从宏观角度对Token进行了分类当然也可以从Token本身的属性进行分类。
这里可以引用我专栏第5讲“区块链与数字货币”那一篇我们提到了虚拟货币的三种类型游戏代币类、积分类、数字货币类这里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按照是否与实体经济发生联系。
那么Token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两类。
普通Token
积分型。这种Token可能比较常见因为我们经常遇到例如超市积分产品积分等等这种在产品运营上可能换了一种形式相比较原来的积分体系流动性可能有所提升。
会员型。大多数会员制的营销方式相当于是使用权预售例如苹果手机预售发行不必局限在某个渠道商可以以发行Token的方式进行预售。这种类型的Token也可以映射到当下现实场景中去。
分红型。这种类型的Token典型是币安的BNB利润回购是分红型Token常见的手段但由于操作不够透明很可能会遇到问题。
价值型Token
很多人表示区块链是改变人类生产关系的一次革命,这点我表示认同。
例如以太坊,你拥有以太币,意味着你拥有这个系统的使用权,你需要通过以太币这个交易媒介才能跟别人进行交换目标资产。
这时以太币就有了货币属性以太坊通过DApp构造了原生数字资产例如以太猫人们可以使用以太币购买以太猫。
原生数字资产、资产数字化的资产都可以通过以太币获得时,那么就意味着以太币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关系,这当中并没有涉及任何法币兑换。
所以说价值型的Token一定会触及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就如一个人刚接触股权概念的时候很难解释清楚股权对应什么Token也是类似的处境Token具有可编程属性它可以带来多种属性合一。
使用权表示Token可交付产品或服务
可交易,流动性是数字资产的基本需求;
可升值,这是由第二条带来的附加属性,也就是升值。
Token技术栈比较
Token的实现已经有ERC20为主的以太坊生态、比特股SmartCoin生态、NEO的NEP-5生态、量子链的QRC20生态还有元界的MST生态。
从技术上来看Token一定要满足高并发快速清结算的需求目前区块链的性能是一个问题不少项目都在研究。
从技术发展来看以太坊等智能合约型区块链一定会发展出类似”Import ERC20”的合约机制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而由于比特股SmartCoin和元界的内置智能合约型的技术框架取决于市场对技术配套设施的敏感程度安全程度的提升也带来应用的局限性。
可以看出智能合约是Token的必备手段可编程也必须降级为简单的导入合约模块的形式。
总结
好了今天我们重点介绍了数字资产并且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分享给你一些我的观点我还介绍了数字资产Token的分类。随着监管趋严市场回归理性Token的价值也会随着生态成长而逐步被人们发现良币会驱逐劣币是必然的。
今天的问题是Token会是区块链经济生态终局吗你可以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