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超级访谈:对话玉伯/06从淘宝到支付宝:几次项目失利,但创新产品之心未死.md
2024-10-16 11:00:45 +08:00

126 lines
18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6 从淘宝到支付宝:几次项目失利,但创新产品之心未死
玉伯在淘宝曾经参与内部赛马,搞了几个月产品后惨败,失败后回淘宝技术部到 Java 团队做前端工程和性能优化。除了继续搞技术,玉伯其实还在“偷偷”搞产品,我们请玉伯讲了讲他和当年那些失败的创新产品的故事。-
极客时间:参与内部赛马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参加了什么样的创业项目?
玉伯2010 年左右,淘宝为了鼓励内部创新,发起了一个创新孵化项目,叫做淘宝赛马。你想做某个事情,就可以去立项并召集感兴趣的同学参与,组队成功后一起去做。
我当时加入了一个赛马项目。当年阿里依旧有一个社交梦,我们那个赛马项目就是在往社交方向做一些探索。干了几个月后,发现有点干不下去了。这段经历对我来说,一方面负责前端,但更多是参与产品讨论,整个过程挺折腾。
最后项目失败了。早期产品讨论阶段,大家就已经出现分歧。很多人都在表达想法,第一版 PRD 就花了一个多月,等到做开发时,人心已经有点不齐。代码最终需要我们来写,然而作为程序员的我们自己内心并不认,就不太想写,很犟。觉得我们是来创业的,一定不能这么妥协。最终我选择了主动离开。
参与赛马那时,真的是年轻气盛,就是不妥协,就拜拜了。那个产品真的是没有想清楚,社交领域非常大,熟人社交,还是陌生人社交,还是某个特定领域的社交,和竞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是什么,第一批种子用户在哪,如何运营等等,都没怎么讨论清楚。选择了果断退出,现在想起来是一种勇气和幸运。
有一个细节印象深刻。赛马项目启动时,我们每个人写了一个心愿,塞到一个信封里封起来,说等成功时再拆开来看。现在回想起来,再也没机会拆开了。
这是我参与赛马的一段经历。
极客时间:那个时候这种赛马的项目成功率高么?参与这个赛马项目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玉伯:赛马并行启动的项目,我记得有六七个,最终算成功有两三个,准确数据我不太清楚。
对我来讲,这段经历最大的收获是,发现做产品原来这么难。之前我做前端开发,是在支撑产品经理做产品,经常会觉得产品经理提的需求不太靠谱。在赛马之后,自己对产品经理的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觉得产品经理真心不容易。
赛马失败后,我回归了淘宝技术部的 Java 团队,一边继续做性能优化等技术方向,一边更心痒痒想去做产品。赛马的失败,让我意识到产品经理的不容易,内心里反而更想去做产品,产品心在不断生根发芽。
极客时间:从 UED 到赛马,那就相当于你从 UED 离开了,到一个小创业团队里面去,成功或失败也并不知道,是一个冒险的选择。你除了在 Java 团队搞性能优化的事情,还在做产品,具体是什么类型的产品?
玉伯:回到 Java 团队后,一方面做技术,同时有在尝试做一些业务型创新产品。
其中有一个创新产品,是想做“中国版的 Pinterest”Pinterest 在国外当年很火。我在淘宝 UED 的经历,让我对设计包括基于图片的兴趣社交很感兴趣。其实从淘宝 UED 出来之后,我可能一直就没有怎么安分过,看起来在做技术,实际上在搞各种产品。
中国版 Pinterest 这个项目不算失败,项目成员里有产品经理、设计师还有后端开发,我当时是半个产品经理加前端的定位。后来除了我和一个设计师之外,项目组里其他同学都选择出去创业了。当年国外有个很有名的投资人,投过 Pinterest他来中国在看类似的项目。看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在做这块同时杭州还有个公司也在做这一块。最终这个投资人选择投我们这是出去创业的兄弟们的信心来源之一。图片兴趣社交在中国很难做特别是朋友圈起来后。最后这个项目有转型到一个特定领域杭州那家公司发展成为了花瓣网。
极客时间:在淘宝做了这么多项目,各种折腾过后,你觉得你沉淀和收获了什么?
玉伯:我觉得收获的东西有三个点。第一点是,那段经历真正让我开始想清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这是蛮有意思的。比如从中科院物理所退学,是让我想清楚我原来对物理科研不感兴趣,发现编程能给到自己更多快乐。后来参与赛马包括折腾各种创新产品,我的收获是,意识到技术不是万能的,技术只是工具,技术是产品的实现手段。
很多时候大家谈技术深度广度,我都觉得这有什么可聊的。真正的技术深度可能在什么地方?在学术界,在各种科研实验室。而在大厂里,所谓的技术深度往往只是工程成熟度,真正的有深度的技术创新凤毛麟角。在大厂里,技术更多是为产品和为运营服务的。很多时候,一个产品成功了,背后的技术就被说得很牛,然而很牛的产品,往往并不代表用到的技术就很牛,两者有交集,但并不多。
还有第二个收获,在当时可能自己已经有了初步的团队意识,开始知道很多事情单枪匹马是干不成的,需要有团队才有机会去把一些事情做得更长远或者更有可能性。
最后一个收获,是自己心态上的收获。经过这些折腾后,每次看到希望又跌下来,再次看到希望又跌下来,像过山车一样,这让自己遇事时变得比较冷静。现在面对一些折腾或者困难时,不会有太大的情绪起伏,就觉得都没啥,反正都经历过,会有一种看淡的感觉在内心里。
极客时间图片社交产品最终没有做成其他人选择出去创业你来到了支付宝开始另外一段旅程了。也是在企业服务开始被更多关注的时候在支付宝建立起体验技术部为中后台业务做支撑。但在建立体验技术部之前其实还经历了阿里“All In 无线”,前端面临价值危机的时期,在你早期的发言里也看出那时候的迷茫。在支付宝你感知到的这种趋势变化是怎样的?
玉伯:到支付宝也是机缘巧合,因为之前的项目都失败了,当时我的 Leader 是范禹范禹想留我但是也很难找到一些重要的事情给我做。当时范禹相当于是淘宝首席架构师鲁肃是支付宝的首席架构师他们中间有些内部交流和沟通。这过程中我偶然接触到鲁肃发现鲁肃挺有意思的鲁肃又一次分享里居然反复提到了两次前端。于是我就找鲁肃聊了聊然后联系上了支付宝前端团队就来支付宝了。2012 年 2 月左右到了支付宝,一直到现在。
在支付宝就是老老实实做技术,确实因为之前各种折腾会使得自己在产品这一块有点灰心,之前做产品来回折腾了三四次,感觉做产品好难。转岗到支付宝后,心态很简单,就是好好做技术,同时开始在思考支付宝前端怎么往前走一步等问题。
2012 年干得挺欢,跟很多同学一起做开源,做整体架构,当时所在大团队 40 几人,我带了一个六七人的基础架构组,天天讨论问题,天天写代码,挺开心的。
到 2013 年后开始要“All In 无线”,当时自己很懵,不知道何去何从。
后来整个前端分成三波,第一波是响应公司号召,去转 iOS 了,因为无线 All In 了,前端写 PC 没前途了,这时候转 iOS、安卓才更有前途而且对公司来说也会更好所以就有一波人转客户端。
还有一波,我当时的主管是么么茶(吴振昊,钉钉联合创始人),他先去做来往,后来去钉钉,现在是钉钉的产品总监,他号召了一些人去投身创新业务。理论上按照我的过往,我应该是极大概率跟着么么茶去做来往。但因为赛马的经历,让我很长时间对产品有点提不起兴趣。
剩下十几个人包括我,就是第三波,是被剩下的。当时支付宝收银台还有很多 PC 业务,这块无论怎么调,总得有人留下来去做既有的 PC 业务,我当时觉得 PC Web 开发也挺好,就选择了留下来。
面对这些变化,我也动过想法,当时第一反应是想转 iOS当时也在学 iOS。只是后来觉得团队这么一弄PC 实在没人,总得有人留守。同时因为我那时是 P8 层级,只剩下我这一个 P8鲁肃也找我希望我更有担当。纠结过后最后选择了留下来。
当时阿里无线 All In对于前端来说打击很大我印象中很多人开始怀疑前端的价值。我在 GitHub 上也写了很多文章,写了很多关于前端的价值、前端的低谷、前端如何发展的文章。当时自己也是通过文章在梳理自己的思路,现在回看,是一段难得的经历。
极客时间:你感受到前端价值的再次显现,是因为后来的蚂蚁金融云项目吗?
玉伯:金融云是一个金融级的 PaaS 平台,底层基于阿里云,上层满足很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上云需求。蚂蚁是专业做支付和金融的,我们在云上基础设施上的经验,有机会让银行和机构复用,这是金融云的大背景。
云服务就意味着当年有大量的中后台开发因为所有的云服务它从前端的角度来看都是SaaS最终都要有人机交互界面。这些交互界面的载体就是SaaS产品而且在蚂蚁内部也有大量SaaS产品有很多中后台系统。加上我们要对外做金融云所以当年有大量企业级需求非常缺人。
前端往移动的转型我的感知是到2016年达到峰值从2013年到2016年大家没想到时间竟然这么短三四年就到峰值了之前我的预测至少要5-10年。2016起云服务开始逐步起来中后台业务需求快速增长需求的增长已经大于我们团队能承载的量不光是缺前端后端、产品、设计等人才都缺。
那时候我向鲁肃汇报,鲁肃给我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蚂蚁的前端出问题就找我。大家经常会说阿里 KPI 怎么样,我一直没什么体感,我很多年 KPI 就是鲁肃这么一句话,更多是自己给自己定方向。鲁肃提的要求挺好:如何做好蚂蚁的前端基础设施,蚂蚁前端出问题时,团队如何第一时间能解决。这些是一些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就已经可以做很长时间。
我当时本职工作是解决前端的问题,同时 2014 年开始组建 UED 团队,服务于金融云等企业级业务,前端团队和 UED 整合在一起,通过技术和设计,共同服务于用户体验,这也是大团队命名为“体验技术部”的初心。
极客时间:以前的中后台业务,你觉得它的体验做得不好,具体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玉伯:技术平台的产品经理,往往是技术同学在兼任,技术人做产品,往往会有很多坑。比如,抽象能力对产品经理来说是很关键的一个能力,然而,一个技术人去做产品,有时候会过于抽象,技术同学以为自己能理解用户就能理解,其实不是的,用户可能搞不清楚你为什么这么抽象,这是第一个坑,很容易踩到。
第二个常见的坑是,技术人的潜意识会有“技术万能化”,感觉没什么搞不定的,整个思维模式并不是用户视角,而是用很技术范的视角在看问题。这个坑,使得早期很多技术平台产品,做着做着就变成了功能堆积,在用户动线、产品体验地图、用户故事很多地方都说不清楚。技术人很容易缺失基于用户视角的产品设计思维,以为按照技术的方式把功能堆上去就好了,这使得很多 PaaS 产品的体验都比较糟糕。
极客时间:那时候是没有专门的产品经理角色么?
玉伯:我印象中有那么一两个,但也是技术转的,并不是专业的产品经理。开始招产品,是从做金融云业务开始。到现在已经好太多,现在产品经理已经有百来人。之前中后台业务也没有设计师,都是前端在做,我后来从零到一组建了一支 UED 团队,有个设计师参与后,中后台的整个体验有了量级的体验。
极客时间:从这个节点搭团队,你是从零开始招的这些人,当时会有什么样的岗位模型么,怎么想清楚都要招什么样的人?
玉伯:当时没怎么去定义岗位模型,更多是用情怀以及企业级设计的价值,去找感兴趣的人。当时搭团队,有个机缘巧合,“无线 All In”三四年发现到顶了这时候有一批人才外溢比如当时来往搞失败了我就去找来往的设计师。创新项目搞失败了我自己经历过就会跟他们说要不回支付宝吧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去吸引了一些早期设计师进来。中间也踩过很多坑因为一开始招聘设计师我自己的专业度不够又迫于业务需求急于把团队组建起来可以说有点饥不择食这给团队往后发展带来了一些隐患。
从 2015 年到 2017 年发生了很多事情,过程中挺好玩的。一旦有了 UED 后,加上前端团队,他们之间就会开始产生化学反应。后来我们能做 Ant Design跟设计师与前端工程师的化学反应息息相关。Ant Design 的基础是设计理念,在蚂蚁能从体验技术部诞生出来,这是融合带来的特色,不同工种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有时真的要放在一起,物理上放在一起,天天在一起碰撞,才有机会做出一些有创新的有特色的事情出来。
设计师经常会有很多想法,但是要去影响到业务,还是很难的。来了体验技术部,这边不缺程序员,缺设计师,刚好互补。提升用户体验,跟前端的实现息息相关,跟设计师的设计也息息相关。两者一拍即合,很自然就产生了化学反应。
极客时间:让这两个团队融合,你有做一些努力吗?
玉伯:做了蛮多事情。比如,哪怕业务方给我的压力很大,我当时还是给 Ant Design 做了立项,作为一个正式项目去做,确定这个项目谁是前端负责人(偏右,网名 afc163谁是设计负责人他山外号叫勺子给团队信心是蛮重要的虽然真正全职投入的也就三四个人。
当时我们还花了大量精力去研究竞品会发现竞品也没那么强有些地方也乱糟糟的。我们去做组件库并不是一个超前的东西后来发现组件库的底层是设计语言就很兴奋觉得有搞头。虽然现在设计语言的提法已经满大街但当年谈这个概念的并不多Ant Design 提设计语言,在当年是有引领性的。
还有一点就是开源,我们是以开源的方式去做 Ant Design对很多程序员非常有吸引力会觉得做开源能让自己很有成长感和成就感。
做 Ant Design 这件事,也源自我自己的信心。信心来源于早期做开源时的经历,之前在淘宝的时候做过淘宝的 UI 组件库,只不过当时没有设计语言,纯粹是一套前端组件库,但一定基础上对于业界处于什么情况,我们机会在什么地方,我内心比较笃定,心里已经有了七八成把握。确定 Ant Design 要做后,会一直强调长期主义,要有三五年的长期坚持,才有可能做出一点成绩。很幸运,我们坚持住了。
极客时间:感觉在体验技术部,你给这个团队找了很多目标,很多方向,做了很多产品。这是你提前规划的体验技术部的目标吗?你当时希望把这个团队打造成什么样呢?
玉伯:当时团队最主要的职责是支持业务。业务在快速增长,支撑业务需要人员,团队如何组建起来,如何快速招聘到位,这是我有几年的关键目标。组建团队过程中,我需要一些事情去吸引人才,比如做 Ant Design 其中一个目的也是吸引人才,而且它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实现了正循环。有人坚持做开源,开源开始做出一些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人加入。现在 Ant Design 开源社区日常贡献活跃的有几十人,已远超开始投入的三四个人。
Ant Design、AntV 是外界比较了解的两个产品还有一块是投入Node.js把我认识的大拿苏千从淘宝挖过来了然后放心地交给苏千负责。当时的主要布局是在设计语言、数据可视化、Node.js还有前端工程化这四个领域有认真去规划和召集人才然后坚持长期去做。
小结时刻
和印象中的前端大牛不同从淘宝到支付宝玉伯其实一直都在尝试做产品一直有一颗产品心。到支付宝建立体验技术部后有更多的前端人、设计师在成长为产品工程师。为了吸引人才玉伯画了几张“饼”Ant Design、Ant V都是吸引人才的饼因为创新产品的从 0 到 1并不是大张旗鼓地开干前期更多是这些人在支持业务的同时兼职做这些事。
关于体验技术部的故事,现在在网上还可以找到“那些年的体验技术部”系列文章,记录了从这个部门孵化出的产品和成长起来的人的故事,如果你对这个团队感兴趣可自行了解。
下一讲,我们聊聊玉伯操刀的一个工具型产品——语雀。感谢你看到这,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