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超级访谈:对话玉伯/12作为创新产品聚集地,体验技术部成长土壤从何来.md
2024-10-16 11:00:45 +08:00

105 lines
14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2 作为创新产品聚集地,体验技术部成长土壤从何来
作为创新产品聚集地,体验技术部成长土壤从何来?为什么玉伯带领的这个团队能有这么多作品,他面临哪些压力,做了哪些努力,这个团队又是怎么运作的呢?接下来的两节内容,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管理的,关于团队文化的话题。
极客时间支付宝体验技术部包括语雀在蚂蚁应该算是比较特色的存在而且很多人觉得语雀和蚂蚁的主营业务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你们还能做成这些创新产品一方面高层允许去做这样的业务是一种开放鼓励创新。另一方面你作为Leader肯定也为团队创造了很大的成长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别人没有看到的难点和困难你是怎么去克服的你是怎么给大家创造一个土壤让这个团队去发展的呢
玉伯:回想起来,有碰到过不少难点和困难,过程中有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
首先这个土壤不是有意为之,并不是我们要去创造土壤,然后通过一二三步,土壤就创造出来了。更多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体验技术部在 2013 年成立2013 年我们就是扑到业务支撑上,在基础技术上的积累很少。到 2014 年才真正开始去做一些技术布局。布局的技术点,也是基于问题驱动的。
举个例子,之前我们用 YUI3 开源框架,它是面向全球用户的,其中有一个组件,就是我前面说过的 AutoComplete —— 打开一个门户型网站,在搜索框去输入关键词,会出来搜索提示框,这个搜索提示框组件就是 AutoComplete 自动完成组件。
这个组件很好,但对我们来说,性能有问题。当时国内网络环境一般,做性能优化需要从各方面去考虑。为了性能优化,我们仔细去看 AutoComplete 源码,发现它考虑了全球用户,在设计上支持很多语言。然而当时,淘宝只需要考虑中国用户,并不需要面向全球。这意味着对日韩语言的支持可以砍掉,还有对类似阿拉伯语自右向左的排版支持,也可以砍掉。这样从业务场景出发,就可以砍掉很多不必要的代码。
不断思考后,我们发现还不如自己实现一个,实现之后体积只有原来的 1/10对当时的淘宝来说性能会好非常多。做这些事都是问题驱动的。这个例子讲的是在淘宝阶段在支付宝做 Ant Design 的思路也是类似的,会发现自己去实现一套 UI 组件库,性能和各方面的指标都会比 YUI3 等开源组件库更好。这就使得我们开始有机会去成立一个虚拟专项小组,把 Ant Design 作为一个部门级项目,确定下来往下走。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 2014 年这个决定就让 Ant Design 有了成长的土壤,这个土壤真正的来源是业务需求。基于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成就土壤的第一步。
后续的发展,更多和长期主义相关。我比较有耐心,基本上每个产品立项,更多是以开源和长期主义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情,都会尽量能坚持至少三到五年。
基于问题发现机会点,同时坚持长期主义,是为创新产品创造土壤的关键点。
极客时间: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公司层面会给你什么压力吗?
玉伯:一定是有压力的。压力无所不在,比如业务会吐槽说,业务都这么缺前端了,玉伯你怎么还让团队去搞开源,会被不理解。永远会有这种声音,一直没停过,到现在都有。
面对压力,重要的是要去分清楚什么是真压力,什么是假压力。如果真的某个业务线很紧急,在某个时间点就是要上线,这个时候一定要和业务绑在一起,从创新项目里把人员抽出来,优先保证紧急业务上线。
另外,说到这我补充一句,我总提的长期主义,一定程度上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我们人员一直没有太固定,很多创新产品开始时就是个虚拟小组,并没有全职投入的同学。比如参与 Ant Design、AntV 这些项目组的成员,绝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是兼职,他们本身有项目压力。有项目压力的时候要先保证项目。优先级上,默认就是业务优先的。
同时在团队文化里,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会一直强调“业务先赢”,最近几年的提法变成了“业务和技术要双赢”,一直以来就是业务优先的,这是大量团队的基础共识。在这种业务为先的背景下,技术的长期主义往往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时间不可控,因为是兼职,会导致很多事情就是得以半年为维度去规划,才会有进展。你很难按正常全职方式去做 Ant Design规定一个月要出来什么、两个月要出来什么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可能什么也做不出来。
真压力都好说,无非是优先级的调整。日常更多面临的压力,是假压力。
假压力就是别人对你的评价,比如有人说前端不好好支持业务,天天去瞎搞开源,然而仔细跟他去聊,具体哪个项目前端没支持好时,他也说不上来。更多是对方对你有看法,而不是真的有什么问题。面对这种假压力时,搞清楚情况后,适当把耳朵堵起来就好了,不要太在乎他人的评价。
补充说一句,所有资源短缺问题,实际上都是优先级问题。当业务往前发展时,无论前端还是后端,包括设计师等资源,从项目排期上看永远会是短缺的。关键点在于,一堆项目里,得区分出优先级。只要业务能有优先级排序,前端就一定能抽调人力去支持好优先级高的项目。
带前端团队不要怕被投诉,问题上升来解决,往往对公司来说是好事情。这意味着可以一起从公司角度来重新盘下,哪些项目是最关键的,最需要提前支持的。优先级重新对焦清楚,对应调整好资源匹配,这从公司全局看是最优的。最怕的是遇到问题,不会彼此都往上上一个台阶去讨论。站高一点去看优先级,很多争吵都没必要。
面对假压力,要让自己有定力。很早以前我挺喜欢写文章,有人就会说玉伯居然还有时间发博客,我只能说关你屁事。别人觉得你只要在做和工作无关的事,就会觉得你没好好干。认清楚这个是假压力就好。假压力也怨不得别人,往往是自己太在乎他人评价,去做到不在乎就好。
极客时间:我大概能想象到你面临的这些压力,尽管有这些压力,支付宝体验技术部这个团队还是能顶住压力,去发现创新点,关键还能去验证,确实是很强的能力。你有想过为什么这个事情能发生在你的团队吗?
玉伯: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人的因素,前端团队里有不少多面手。其他团队在创新这一块,到现在都会很羡慕我们这一点。前端是可以通过 Node.js 去写后端,但后端很少有人愿意去学前端。后端团队如果要去做创新产品,绕不过去的问题是缺前端。然而对我们来说,我们自己可以学后端,能具备全栈开发能力,但后端学前端很难做出品质感。
另外体验技术部有设计师你知道很多创新困境都是卡在缺设计、缺前端这两个点上。PD产品经理其实大家都不缺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就是 PD。在创新这块我们有前端、设计师、Node 后端开发这三块人才,这让很多创新产品有了起步的可能。
第二个因素,前端团队更容易培养出 PD。很多创新产品、技术产品都是前端或者设计师当 PD虽然很多后端技术也觉得自己能够当产品经理但是前端和设计师当 PD我们优势比后端更明显因为离用户更近我们更适合往 PD 转,我们概率比他们高很多。后端往 CTO 转更容易,我们往 CEO 转更容易。
第三个因素是我们的团队文化非常鼓励创新。2016 年时,体验技术部做过一个内部创新机制,类似当年淘宝的内部赛马,我们叫“策马扬鞭”,搞过两次,不是由公司组织,而是我们部门自己去推动的。语雀、九色鹿、小钱袋等产品,都是策马扬鞭出来的。当然从上往下看,一定是这个公司是始终鼓励创新的,我们才能搞这个活动。创新文化很重要。
综合起来,创新产品的孵化,需要有多面手人才,需要有 PD 潜质人才,还需要有创新文化。
极客时间:策马扬鞭这事儿现在还在做吗?
玉伯:没有继续了,就搞过两次。
极客时间:是因为九色鹿和小钱袋项目吗?你前面聊到九色鹿和小钱袋项目最终都交给了别的团队。
玉伯:跟这个有关系。当时 2017 年策马扬鞭出来了四五个项目,其实已经很耗精力。我们讲守正出奇,奇不能太多,如果每年都去搞的话,守正会出问题。同时当时也有一些外部的声音,大家觉得前端都不够,你们还在赛马,这种声音多到一定量级时,会对团队同学造成真压力。
极客时间:你已经回答了体验技术部成长土壤从何来?一方面你和团队顶住了一些压力,并且拥抱创新文化,把大家放到具体的有意义的事情里,允许尝试,坚持长期主义。这种团队文化其实就是土壤。
玉伯团队给到同学一些信心、一些成长土壤是很重要的。我之前对这个话题没什么体感现在越想越觉得重要。很多员工选择离开跟他的直接主管是最相关的看过一个数据说一个员工离职60% 的因素跟直接主管相关。
薪资很重要,同等重要的是好团队、好主管。我聊过不少同学,是因为喜欢团队而留下来。大多留不下来的原因,是因为万物之中没了希望,能留下来的原因,则是万物之中留有希望。一个同学,如果能看到团队里有让自己变好的可能性,他往往就会留下。变好的可能性包括成长,很多同学对个人成长的看重大于钱。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问卷,问大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选择一个团队?我印象中排在第一的是个人成长,排在第二的是薪资,排在第三的是团队氛围。并没有那么多人因为钱这件事情就选择离开,但如果看不到成长的机会,往往分分钟就离开了。
极客时间:我很好奇,你们团队做这个问卷的背景是什么?
玉伯:问卷这事我们有持续在做。当年我有一个 OKR 是“让同学心有笑容”,这个笑容怎么衡量?就是看同学对团队的满意度。满意度的衡量,我们通过问卷来做。比较幸运的是,第一次问卷结果,体验技术部就做到 80 几分。
极客时间:你觉得体验技术部为什么能够成为很多前端工程师,包括设计向往的团队?在体验设计,体验技术这块儿,支付宝体验技术部受欢迎程度数一数二,大家对这个团队评价非常高。
玉伯:我觉得从外界来看应该就是三个点。第一个点,这个团队做了好几个开源产品,包括 Ant Design、AntV、EggJS 等,开源产品的影响力是业界对于有好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二点,体验技术部比较喜欢对外分享,这也是一直坚持的团队文化。早期甚至会给大家设分享类 KPI不是必须的是加分项做到了会考虑加分要求同学不管是在内部还是外部都积极去做分享。这种鼓励对团队分享文化很有帮助。
在 QCon 等很多技术会议里,都会有我们团队同学的身影,这相当于是我们团队的一批布道师。除了技术分享,我们也鼓励设计师出去讲,我们还自己开了一个 SEEConf 支付宝体验科技大会,也是延续这种分享精神。我们常说“当我们开始分享,也许世界什么都不会变,但是我们自己已然变化”,至今我们依旧非常鼓励分享。
体验技术部受欢迎的第三点,我个人觉得是一直倡导的简单、自由、有爱的团队文化。我们一直推崇简单、自由、有爱,这三个词,会比公司的新六脉更受前端同学认可。
简单最开始强调的其实是专业,因为足够专业,才能让事情变得简单。后来我们会把简单的含义,扩充为简单直接、有话直说等简单直爽的做事风格。新六脉里会强调直言有讳,直言有讳是挺好的一个倡导,但新同学很容易对这个词很懵,直言有讳,那我具体要忌讳什么呢?在我们自己的简单文化里,会把这个“讳”换用“说话和气”来诠释,这样大家就都能理解了,会更接地气。
最后想说,体验技术部的受欢迎,离不开幸运成分。上面都是事后归因,可能只是相关性,未必有真正的因果性。
小结时刻
今天我们聊了一个关于团队创新土壤的话题它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团队管理者面临的压力一方面也在观察一个管理者的努力。如何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为团队创造空间如何让员工更有归属感我所感受到的是Leader 首先得有一颗强大且坚定的心脏,才能去分解压力,从而做出判断。
最后想和你讨论的是,你所在的团队被其他协作部门吐槽过么,你们如何应对?欢迎分享你的想法,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