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高并发系统实战课/02缓存一致:读多写少时,如何解决数据更新缓存不同步?.md
2024-10-16 11:38:31 +08:00

17 KiB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2 缓存一致:读多写少时,如何解决数据更新缓存不同步?
                        你好,我是徐长龙,我们继续来看用户中心性能改造的缓存技巧。

上节课我们对数据做了归类整理,让系统的数据更容易做缓存。为了降低数据库的压力,接下来我们需要逐步给系统增加缓存。所以这节课,我会结合用户中心的一些业务场景,带你看看如何使用临时缓存或长期缓存应对高并发查询,帮你掌握高并发流量下缓存数据一致性的相关技巧。

我们之前提到过,互联网大多数业务场景的数据都属于读多写少,在请求的读写比例中,写的比例会达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而对于用户中心的业务来说,这个比例会更大一些,毕竟用户不会频繁地更新自己的信息和密码,所以这种读多写少的场景特别适合做读取缓存。通过缓存可以大大降低系统数据层的查询压力,拥有更好的并发查询性能。但是,使用缓存后往往会碰到更新不同步的问题,下面我们具体看一看。

缓存性价比

缓存可以滥用吗?在对用户中心优化时,一开始就碰到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就像刚才所说我们认为用户信息放进缓存可以快速提高性能所以在优化之初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将用户中心账号信息放到缓存。这个表有2000万条数据主要用途是在用户登录时通过用户提交的账号和密码对数据库进行检索确认用户账号和密码是否正确同时查看账户是否被封禁以此来判定用户是否可以登录

表结构

CREATE TABLE accounts ( id int(10)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account varchar(15) NOT NULL DEFAULT '', password char(32) NOT NULL, salt char(16) NOT NULL, status tinyint(3) NOT NULL DEFAULT '0' update_time int(10) NOT NULL DEFAULT '0', create_time int(10) NOT NULL DEFAULT '0',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1 DEFAULT CHARSET=utf8mb4 COLLATE=utf8mb4_unicode_ci;

登录查询

select id, account, update_time from accounts where account = 'user1' and password = '6b9260b1e02041a665d4e4a5117cfe16' and status = 1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查询你可能会想如果我们将2000万的用户数据放到缓存肯定能提供性能很好的服务。

这个想法是对的,但不全对,因为它的性价比并不高:这个表查询的场景主要用于账号登录,用户即使频繁登录,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流量冲击。因此,缓存在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状态,我们没必要将并发不高的数据放到缓存当中,浪费我们的预算。

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我们做缓存是要考虑性价比的。如果我们费时费力地把一些数据放到缓存当中,但并不能提高系统的性能,反倒让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那就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评估缓存是否有效,一般来说,只有热点数据放到缓存才更有价值。

临时热缓存

推翻将所有账号信息放到缓存这个想法后,我们把目标放到会被高频查询的信息上,也就是用户信息。

用户信息的使用频率很高,在很多场景下会被频繁查询展示,比如我们在论坛上看到的发帖人头像、昵称、性别等,这些都是需要频繁展示的数据,不过这些数据的总量很大,全部放入缓存很浪费空间。

对于这种数据,我建议使用临时缓存方式,就是在用户信息第一次被使用的时候,同时将数据放到缓存当中,短期内如果再次有类似的查询就可以快速从缓存中获取。这个方式能有效降低数据库的查询压力。常见方式实现的临时缓存的代码如下:

// 尝试从缓存中直接获取用户信息 userinfo, err := Redis.Get("user_info_9527")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缓存命中找到,直接返回用户信息 if userinfo != nil { return userinfo, nil }

//没有命中缓存,从数据库中获取 userinfo, err := userInfoModel.GetUserInfoById(9527)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查找到用户信息 if userinfo != nil { //将用户信息缓存并设置TTL超时时间让其60秒后失效 Redis.Set("user_info_9527", userinfo, 60) return userinfo, nil }

// 没有找到,放一个空数据进去,短期内不再问数据库 // 可选,这个是用来预防缓存穿透查询攻击的 Redis.Set("user_info_9527", "", 30) return nil, nil

可以看到我们的数据只是临时放到缓存等待60秒过期后数据就会被淘汰如果有同样的数据查询需要我们的代码会将数据重新填入缓存继续使用。这种临时缓存适合表中数据量大但热数据少的情况可以降低热点数据的压力。

而之所以给缓存设置数据TTL是为了节省我们的内存空间。当数据在一段时间内不被使用后就会被淘汰这样我们就不用购买太大的内存了。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有极高的性价比并且维护简单很常用。

缓存更新不及时问题

临时缓存是有TTL的如果60秒内修改了用户的昵称缓存是不会马上更新的。最糟糕的情况是在60秒后才会刷新这个用户的昵称缓存显然这会给系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其实对于这种缓存数据刷新可以分成几种情况不同情况的刷新方式有所不同接下来我给你分别讲讲。

1.单条实体数据缓存刷新

单条实体数据缓存更新是最简单的一个方式比如我们缓存了9527这个用户的info信息当我们对这条数据做了修改我们就可以在数据更新时同步更新对应的数据缓存

Type UserInfo struct { Id int gorm:"column:id;type:int(11);primary_key;AUTO_INCREMENT" json:"id" Uid int gorm:"column:uid;type:int(4);NOT NULL" json:"uid" NickName string gorm:"column:nickname;type:varchar(32) unsigned;NOT NULL" json:"nickname" Status int16 gorm:"column:status;type:tinyint(4);default:1;NOT NULL" json:"status" CreateTime int64 gorm:"column:create_time;type:bigint(11);NOT NULL" json:"create_time" UpdateTime int64 gorm:"column:update_time;type:bigint(11);NOT NULL" json:"update_time" }

//更新用户昵称 func (m *UserInfo)UpdateUserNickname(ctx context.Context, name string, uid int) (bool, int64, error) { //先更新数据库 ret, err := m.db.UpdateUserNickNameById(ctx, uid, name) if ret { //然后清理缓存,让下次读取时刷新缓存,防止并发修改导致临时数据进入缓存 //这个方式刷新较快,使用很方便,维护成本低 Redis.Del("user_info_" + strconv.Itoa(uid)) } return ret, count, err }

整体来讲就是先识别出被修改数据的ID然后根据ID删除被修改的数据缓存等下次请求到来时再把最新的数据更新到缓存中这样就会有效减少并发操作把脏数据带入缓存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给队列发更新消息让子系统更新,还可以开发中间件把数据操作发给子系统,自行决定更新的数据范围。

不过通过队列更新消息这一步我们还会碰到一个问题——条件批量更新的操作无法知道具体有多少个ID可能有修改常见的做法是先用同样的条件把所有涉及的ID都取出来然后update这时用所有相关ID更新具体缓存即可。

  1. 关系型和统计型数据缓存刷新

关系型或统计型缓存刷新有很多种方法,这里我给你讲一些最常用的。

首先是人工维护缓存方式。我们知道,关系型数据或统计结果缓存刷新存在一定难度,核心在于这些统计是由多条数据计算而成的。当我们对这类数据更新缓存时,很难识别出需要刷新哪些关联缓存。对此,我们需要人工在一个地方记录或者定义特殊刷新逻辑来实现相关缓存的更新。

不过这种方式比较精细如果刷新缓存很多那么缓存更新会比较慢并且存在延迟。而且人工书写还需要考虑如何查找到新增数据关联的所有ID因为新增数据没有登记在ID内人工编码维护会很麻烦。

除了人工维护缓存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订阅数据库来找到ID数据变化。如下图我们可以使用Maxwell或Canal对MySQL的更新进行监控。

这样变更信息会推送到Kafka内我们可以根据对应的表和具体的SQL确认更新涉及的数据ID然后根据脚本内设定好的逻辑对相 关key进行更新。例如用户更新了昵称那么缓存更新服务就能知道需要更新user_info_9527这个缓存同时根据配置找到并且删除其他所有相关的缓存。

很显然,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及时更新简单的缓存,同时核心系统会给子系统广播同步数据更改,代码也不复杂;缺点是复杂的关联关系刷新,仍旧需要通过人工写逻辑来实现。

如果我们表内的数据更新很少,那么可以采用版本号缓存设计。

这个方式比较狂放一旦有任何更新整个表内所有数据缓存一起过期。比如对user_info表设置一个key假设是user_info_version当我们更新这个表数据时直接对 user_info_version 进行incr +1。而在写入缓存时同时会在缓存数据中记录user_info_version的当前值。

当业务要读取user_info某个用户的信息的时候业务会同时获取当前表的version。如果发现缓存数据内的版本和当前表的版本不一致那么就会更新这条数据。但如果version更新很频繁就会严重降低缓存命中率所以这种方案适合更新很少的表。

当然我们还可以对这个表做一个范围拆分比如按ID范围分块拆分出多个version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减少缓存刷新的范围和频率。

此外关联型数据更新还可以通过识别主要实体ID来刷新缓存。这要保证其他缓存保存的key也是主要实体ID这样当某一条关联数据发生变化时就可以根据主要实体ID对所有缓存进行刷新。这个方式的缺点是我们的缓存要能够根据修改的数据反向找到它关联的主体ID才行。

最后,我再给你介绍一种方式:异步脚本遍历数据库刷新所有相关缓存。这个方式适用于两个系统之间同步数据,能够减少系统间的接口交互;缺点是删除数据后,还需要人工删除对应的缓存,所以更新会有延迟。但如果能配合订阅更新消息广播的话,可以做到准同步。

长期热数据缓存

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看看之前的临时缓存伪代码它虽然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请你想一想当TTL到期时如果大量缓存请求没有命中透传的流量会不会打沉我们的数据库这其实就是行业里常提到的缓存穿透问题如果缓存出现大规模并发穿透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我们服务宕机。

所以,数据库要是扛不住平时的流量,我们就不能使用临时缓存的方式去设计缓存系统,只能用长期缓存这种方式来实现热点缓存,以此避免缓存穿透打沉数据库的问题。不过,要想实现长期缓存,就需要我们人工做更多的事情来保持缓存和数据表数据的一致性。

要知道长期缓存这个方式自NoSQL兴起后才得以普及使用主要原因在于长期缓存的实现和临时缓存有所不同它要求我们的业务几乎完全不走数据库并且服务运转期间所需的数据都要能在缓存中找到同时还要保证使用期间缓存不会丢失。

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知道缓存中具体有哪些数据,然后提前对这些数据进行预热。当然,如果数据规模较小,那我们可以考虑把全量数据都缓存起来,这样会相对简单一些。

为了加深理解,同时展示特殊技巧,下面我们来看一种“临时缓存+长期热缓存”的一个有趣的实现,这种方式会有小规模缓存穿透,并且代码相对复杂,不过总体来说成本是比较低的:

// 尝试从缓存中直接获取用户信息 userinfo, err := Redis.Get("user_info_9527")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缓存命中找到,直接返回用户信息 if userinfo != nil { return userinfo, nil }

//set 检测当前是否是热数据 //之所以没有使用Bloom Filter是因为有概率碰撞不准 //如果key数量超过千个建议还是用Bloom Filter //这个判断也可以放在业务逻辑代码中,用配置同步做 isHotKey, err := Redis.SISMEMBER("hot_key", "user_info_9527")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如果是热key if isHotKey { //没有找到就认为数据不存在 //可能是被删除了 return "", nil }

//没有命中缓存,并且没被标注是热点,被认为是临时缓存,那么从数据库中获取 //设置更新锁set user_info_9527_lock nx ex 5 //防止多个线程同时并发查询数据库导致数据库压力过大 lock, err := Redis.Set("user_info_9527_lock", "1", "nx", 5) if !lock { //没抢到锁的直接等待1秒 然后再拿一次结果类似singleflight实现 //行业常见缓存服务,读并发能力很强,但写并发能力并不好 //过高的并行刷新会刷沉缓存 time.sleep( time.second) //等1秒后拿数据这个数据是抢到锁的请求填入的 //通过这个方式降低数据库压力 userinfo, err := Redis.Get("user_info_9527")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return userinfo,nil }

//拿到锁的查数据库,然后填入缓存 userinfo, err := userInfoModel.GetUserInfoById(9527)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查找到用户信息 if userinfo != nil { //将用户信息缓存并设置TTL超时时间让其60秒后失效 Redis.Set("user_info_9527", userinfo, 60) return userinfo, nil }

// 没有找到,放一个空数据进去,短期内不再问数据库 Redis.Set("user_info_9527", "", 30) return nil, nil

可以看到这种方式是长期缓存和临时缓存的混用。当我们要查询某个用户信息时如果缓存中没有数据长期缓存会直接返回没有找到临时缓存则直接走更新流程。此外我们的用户信息如果属于热点key并且在缓存中找不到的话就直接返回数据不存在。

在更新期间为了防止高并发查询打沉数据库我们将更新流程做了简单的singleflight请求合并优化只有先抢到缓存更新锁的线程才能进入后端读取数据库并将结果填写到缓存中。而没有抢到更新锁的线程先 sleep 1秒然后直接读取缓存返回结果。这样可以保证后端不会有多个线程读取同一条数据从而冲垮缓存和数据库服务缓存的写并发没有读性能那么好

另外hot_key列表也就是长期缓存的热点key列表会在多个Redis中复制保存如果要读取它随机找一个分片就可以拿到全量配置。

这些热缓存key来自于统计一段时间内数据访问流量计算得出的热点数据。那长期缓存的更新会异步脚本去定期扫描热缓存列表通过这个方式来主动推送缓存同时把TTL设置成更长的时间来保证新的热数据缓存不会过期。当这个key的热度过去后热缓存key就会从当前set中移除腾出空间给其他地方使用。

当然,如果我们拥有一个很大的缓存集群,并且我们的数据都属于热数据,那么我们大可以脱离数据库,将数据都放到缓存当中直接对外服务,这样我们将获得更好的吞吐和并发。

最后还有一种方式来缓解热点高并发查询在每个业务服务器上部署一个小容量的Redis来保存热点缓存数据通过脚本将热点数据同步到每个服务器的小Redis上每次查询数据之前都会在本地小Redis查找一下如果找不到再去大缓存内查询通过这个方式缓解缓存的读取性能。

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你能明白:不是所有的数据放在缓存就能有很好的收益,我们要从数据量、使用频率、缓存命中率三个角度去分析。读多写少的数据做缓存虽然能降低数据层的压力,但要根据一致性需求对其缓存的数据做更新。其中,单条实体数据最容易实现缓存更新,但是有条件查询的统计结果并不容易做到实时更新。

除此之外如果数据库承受不了透传流量压力我们需要将一些热点数据做成长期缓存来防止大量请求穿透缓存这样会影响我们的服务稳定。同时通过singleflight方式预防临时缓存被大量请求穿透以防热点数据在从临时缓存切换成热点之前击穿缓存导致数据库崩溃。

读多写少的缓存技巧我还画了一张导图,如下所示:

思考题

1.使用Bloom Filter识别热点key时有时会识别失误进而导致数据没有找到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2.使用Bloom Filter只能添加新key不能删除某一个key如果想更好地更新维护有什么其他方式吗

欢迎你在留言区与我交流讨论,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