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深入浅出区块链/第29讲互联网身份与区块链数字身份.md
2024-10-16 09:22:22 +08:00

131 lines
9.3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第29讲 互联网身份与区块链数字身份
前面的一系列的文章,我们一起从区块链技术聊到了数字货币,接下来又讲到了数字资产的话题,相信你应该对区块链应该有了一些了解。接下来,我们将要进入一个全新的专题,来聊聊区块链可以与互联网发生什么反应。
今天我要讲的是数字身份,为什么要聊身份这个概念呢?
这也是从比特币身上获得的启发,比特币上不存在无主的资产,也就说任意的资产必然归属到一个地址上。所以我们就在思考,是否可以更进一步,这种联系是否可以不仅限于地址,而是可以扩大到人的身上。
什么是身份
数字身份是一个依托互联网产生的概念,那么在谈论数字身份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和你达成一下“身份”这个概念的共识。
如果说比特币记账记录的是资产的转移,那么对应到身份上,也可以抽象出类似的概念。
想象一下,“你的出生”这一事件是被谁所记录,“你昨天发的朋友圈”都在被谁所记录?
这么一来,身份的概念几乎也呼之欲出,身份是指有关你发生的一切客观历史的事件集合。
例如,你的身份证上简要记录了有关你的客观事实:你的出生日期、民族、户籍所在地,为了证明这些信息属实,所以国家给了这么一个证件,为此还戳上了一个唯一编号,也就是你的身份证号。
但我们要弄清楚的是,身份证并不是你的身份,只是你的凭证,你真正的身份托管在政府机构、银行、医院、社交平台的数据库中,换句话说,有关你的重要客观历史事件记录被这些机构所记录下来,这些记录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使得你变得具有一定的辨识度。
你的身份记录也分为了两种,一种是资产和消费记录,另外一种是社交记录。支付宝做了前者,微信做了后者,这两者都是中心化的设施。
“身份”的前世今生
关于身份的难题古往今来一直有之,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教书先生普通老百姓,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一直是一个难题。
从历史上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印章实物身份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自己给自己颁发一个刻章,这个章由于带有私人标记,一般独此一份,很难被人模仿,例如玉玺、虎符等,这些就是为了表达身份的概念。
但是这个概念特别弱,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无法大量记录客观事件,才把所有事件集合归并退化成一个小小的章。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在古代谈不上准确的可定义身份概念,但是,现代的身份却也都是基于这种逻辑下产生的,例如我接下来要讲的卡片型身份。
2.卡片型身份
随着技术发展,卡片的流行发展了身份的概念,这里的典型就是名片、护照、身份证、驾照等等。
但这些卡片背后记录的依然是割裂的身份片段,例如医院就诊记录归医院所有,出入境记录归出入境管理局所有,商场消费记录归商场所有,这些记录都是割裂的。
如果出入境管理要你出具商场的消费记录,显然就变成了你的跑腿工作,这就是你的身份片段割裂所引起的。
不过这种情况在国内稍有改善,这得益于身份实名制的强制实施,身份证编号是被所有系统统一的唯一索引,通过打通身份后台系统,可以共享一些基本信息。
卡片型身份也在自我迭代,目前多数都被做成了芯片卡的样式,里面集成了一些基本的终端验证信息,所以可以提供电子化身份。
3.互联网身份
这个阶段就有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身份概念了。
你的出生地、户籍、微信朋友圈的记录、授权过的App、消费记录、挂号就医记录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可以将以往的身份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可定义你的唯一身份。
举个典型例子,微信和支付宝可以满足大多数场合的身份证明的要求,例如医院就诊使用微信预约,医院需要知道你登记的信息是否准确,所以可以通过微信授权。支付宝也是如此,芝麻信用甚至可以提供身份声誉的概念了。
这两者的最终一步只需要打通和政府机构的身份数据管理,那么互联网身份有了这份加持以后就可以变成身份的完全体了。
在中国的任意区域的绝大部分场景,出示微信或支付宝来证明身份似乎不再遥远。
现阶段的身份问题
总结来说,我们正处于卡片型和信息化身份混用的阶段,我们在日常交流中需要的身份证件,例如护照、驾照、社会保险卡、商品序列号等,基本都是由国家或第三方机构颁发的,虽然这可能是模拟现实世界运作的首要方法,但这种方式也逐渐凸显了许多问题。
如果国家撤销其证书,个人可能会失去他们的身份,身份应当是与生俱来的概念,国家可以选择承认与否,但不应该存在黑户这样的人群。
某个中心机构签发的身份证明,往往不能被其他机构所接受。
集中控制的身份管理,只能在一个辖区或一个在线服务内有效。
随着区块链的出现,身份证明的瓶颈逐渐缓解,就像使用比特币并不需要申请账户一样,它也创造了重新定义身份的崭新机遇。
从互联网身份到区块链数字身份
互联网本身其实是围绕着机器建立的,而不是人类,换句话说,互联网虽然提供了信息高速公路,但是并没有提供中立、开放、统一的身份层。
于是,我们在互联网里,无法知道谁究竟是谁,它帮助谁连接了谁。当然,这在互联网早期是一件好事,它们并不能从我们身上窃取太多数据。
但是现在随着互联网应用程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场景也十分复杂,典型的就是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的普及。
W3C以及一些标准化组织提供了一些互联网身份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互联网应用但是这些标准被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凸显了很多问题例如前段时间Facebook 8000多万账户数据滥用事件。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这里总结了互联网身份问题以下的几个点。
身份数据的安全性问题,面临泄露和被篡改的风险。
不同机构之间的身份数据的兼容成本很高,带来身份数据碎片化且不一致的问题。
用户无法控制属于自己的数据,例如你今天发布的照片,并不知道会被哪个推荐系统采用。
重复创建和管理不同应用下的身份,典型案例就是重复注册各种账户。
虚假身份欺诈,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被我的身份被盗用,尤其在账户泄露的时候。
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非用户自主的身份、身份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身份数据所有权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例如W3C、Sorvin基金会和OpenID基金会正在寻求一些去中心化的数字身份方案微软也在关注如何利用区块链构建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身份这也是区块链数字身份研究的前沿。
如果想做区块链数字身份,我认为,这里必须涵盖身份的两大核心功能:验证和授权。
有关授权的内容,区块链天生就可以做授权,基于密码学的账户体系可以很好地控制数据自主,也会强制性地让运营商把身份控制权还给用户,并且,一切的关键数据都可以被登记下来。
这似乎迎合了我们一开始对身份的定义,记录客观事件的集合,并且,数据的集合可以被登记到区块链上。
另外,区块链数字身份还有个天然的优势是,可以无缝与区块链数字资产进行连接,把以往割裂的信息化身份和金融身份打通,这也是支付宝一直没有做到的。
换句话说,区块链的数字身份系统,它自带了去中心化用户自主的身份、并且可以与用户的资产进行连接,这些都是以往没有做到的内容。
当然,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这里,我也总结了一下区块链数字身份面临的三个挑战。
如何控制个人身份在区块链上的隐私边界?
现实中会产生庞大的身份数据,区块链无法承载这么多数据该如何解决?
如何兼容上述三种类型的身份,例如已经存在的互联网身份?
在光明与挑战兼具的路途之下,区块链的数字身份究竟会如何发展,关于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总结
好了,今天我带领你一起探讨了区块链数字身份的话题,我们先从身份的原始概念开始讲解,接着介绍了身份的简要发展和现在面临的问题,最后介绍了区块链数字身份和它面临的挑战。
那么今天的问题是,你觉得区块链数字身份会是接下来的热门概念吗?你可以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