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超级访谈:对话玉伯/07产品故事:语雀两度生死局.md
2024-10-16 11:00:45 +08:00

93 lines
16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7 产品故事:语雀两度生死局
语雀是一款文档和知识库产品2016 年从一个技术团队支付宝体验技术部生长出来2021 年蚂蚁成立了智能协同事业部,重点产品即为语雀,以独立 BU 运作,算是完成了“成人礼”。我们和玉伯聊了聊语雀的成长故事。
极客时间:市面上有很多的文档类产品,语雀的口碑还不错,它能够在蚂蚁立足,特别是在阿里有钉钉文档的情况下,外界对二者的比较一直都在。我知道当时阿里准备做钉钉文档的时候,直接分了语雀的一批人去钉钉,对语雀来说应该是比较艰难的时刻。那么从开始一直到现在,你觉得语雀面临过哪些生死时刻?
玉伯我分享几个时间点。2016 年,体验技术部有个创新产品孵化机制,叫策马扬鞭,语雀是参与策马扬鞭的项目之一。那时语雀还叫云雀,英文名叫 lark是一款为金融云服务的文档产品出发点是“让技术人写文档更简单”。
语雀的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2016 年到 2018 年是语雀孵化期,怀胎两年,我们从文档这个需求起步,开始逐步替换掉公司里的 Confluence 和 Wiki企业知识库软件。我们实现了一个 Markdown 编辑器程序员特别喜欢语雀就在程序员团队开始流行。2016 年从零起步,到 2018 年在阿里内部语雀的 DAU日活已经破万意味着每天有一万多人在使用内网语雀。10000 DAU 是决定这个产品能孵化出来的重要节点,在阿里内网,很多产品的使用人数都有天花板,过 1000 DAU 都挺难的,语雀能达到 10000 DAU代表着无论是老板还是同学都会有基本感知。在我们团队内部语雀也是一个内部创业项目的典范这是语雀从零到一孵化出来的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从 2018 年 1 月 8 号开始,我们有了 yuque.com 服务,正式对公网提供服务。现在我们会把 2018 年 1 月 8 号定义成语雀的生日,一方面是有了正式对外服务,一方面是因为这次发布会上,才把名称从云雀改名为语雀,同时也是因为到 2018 年,才算正式成立了一个团队去做。之前都是孵化期。
在国内2018 年可以称之为文档爆发年。腾讯文档、钉钉文档、飞书文档等,我印象中都是这个时期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语雀也不断加大投入,从七八个人,都 2018 年 7 月份时,团队已扩展到三十几人,可以撸起袖子好好干一场了。
在2018 年 7 月份时,语雀很快迎来了第一个生死点,各种文档都在起来,阿里也想做文档。公司在整体盘完后,确定要做阿里文档,同时最终决定要在钉钉做。那这个文档的初始团队怎么来?最后就是从语雀团队中分一拨人过去。语雀最终把三分之二的人,输送给了钉钉,成为了钉钉文档的初始团队。
这下语雀只剩下七八个人,团队非常灰心,但同时大家又很有信念,非常笃定。于是开始重新招聘,到 2019 年 4 月左右团队重新回到二十几人公网语雀也开始有了初步商业化的能力。2019 年 4 月 15 日是语雀商业化的开始时间,语雀算是又活了过来。
极客时间:大家觉得语雀可能要死掉,会不会有一个原因就是公司对做文档这个事情很重视,希望集中资源只做一个最好的。
玉伯: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之所以还能留下语雀这个团队,而不是全部整合到钉钉文档,是因为语雀想做的,并不是纯文档。当时我会不断讲语雀是什么、钉钉文档是什么,这两个东西是有区别的。并打比方说,阿里文档是做 Google Docs语雀是做 Confluence这个类似让很多决策者开始懂得钉钉文档是钉钉文档语雀是语雀这两者有交集但更大的是差异两者产品定位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语雀在内网已经有很多用户量内部不可能直接关停现有客户需要继续服务再怎么说也得留下几个人来维护所以最后才留下几个人。
另外还得感谢无招(陈航,原钉钉负责人)。说实在的,我觉得无招一定程度上是语雀的贵人,我能留下语雀的火苗,一方面我觉得产品定位不一样,一方面是现有客户要继续服务,同时,无招的一个观点也非常关键,无招觉得钉钉也是从无到有、好不容易创新出来的,语雀也是,所以对创新产品,公司应该要更有耐心,不能一下把语雀给掐死。其实他本来可以把语雀团队全部拿过去。就因为这句话,后来我跟他一直关系不错,彼此会敬佩。
到 2020 年时,语雀又迎来一次生死局。因为当时钉钉文档搞了很久,效果没达到预期,当时阿里云还是想尽快把文档方向发展起来,因此希望把语雀、钉钉文档、阿里云笔记等集团内各种做文档的团队聚集起来,成立一个独立的阿里文档事业部,想让我去带,不放在钉钉。这时,无招急了。
对无招来说,文档是钉钉很重要的一部分,独立发展文档并不妥当,这使得集结起来做阿里文档的事情又黄了。我说无招是语雀的贵人,也在这件事情上。无招不同意做阿里文档的思路,其实是间接又帮了语雀一次,让语雀能继续做。否则去搞阿里文档,语雀团队可能就又没了。
这个过程中,语雀算是经历了两次生死劫。后来一直到 2021 年 6 月份,正式成立了智能协同事业部,这个事业部的核心产品就是语雀,以一个独立 BU 去运作,语雀才算变成了公司的一块业务,正式比较稳定地能组织化去做。
在 2021 年之前整个语雀团队都一直有个身份焦虑虽然我们不用考虑下个月的工资从哪里来但时时刻刻都得考虑语雀跟公司是什么关系。我们经常被人问起的就是“语雀和蚂蚁是什么关系你又不是做支付又不是做金融的你在蚂蚁好奇怪啊。2019 年前后会天天被人问,我们自己也会这么想,会想公司什么时候会不让我们做了,会有这种担心。一直到去年,才不担心。
极客时间:你说钉钉和语雀这两个产品其实定位是不一样的,但从开始语雀也是做文档的,知识库这个概念,是一开始就想好的吗?
玉伯2016 年确实是文档当时我们是借鉴了石墨文档而且第一版在内部长得都像石墨后来我们觉得石墨文档架构有问题2017 年我们把整体架构推翻重来了。2017 年更多学习的是 GitHub语雀其实就是文档界的 GitHubGitHub 的核心是代码仓库,那么对应的文档仓库是什么?就是知识库,在语雀建一个文档的话你要先建知识库,从 2017 年我们就以知识库去定位语雀。
极客时间:知识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是你命名的么?这个名字对于用户来说是有一个熟悉过程的,比如说我最开始看到知识库这三个字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玉伯:应该说语雀在文档产品里面正式把这个概念给推成了,我们一开始也不叫知识库,我们一开始叫仓库,因为我们最早是学 GitHub代码仓库我们是知识仓库但是知识仓库这个名字对普通用户不太清晰易懂于是我们觉得还是叫知识库比较好。
现在知识库这个概念钉钉文档和飞书文档都在用了,他们之前都不叫知识库,钉钉之前叫知识空间,里面有知识页、知识集等概念,后来才改成知识库这个概念。知识库这个概念还跟业界一个概念——智库是有相似性,语雀把这个概念变成了大家当下的理解,后来发现飞书他们也开始这么叫。
极客时间:再聊一聊语雀的定位和在一些事情的取舍,回到最开始做语雀的需求是想替代 Confluence 和 Wiki在阿里内部大家用了这两个系统体验很不好是么
玉伯:对。因为当时阿里每个大点团队几乎都有自己的一套 Wiki 或者 Confluence但实质上是彼此不互通的都是各自搭一套。支付宝还好一点整个技术部只有一套。同时 Confluence 有一个问题,它很容易知识僵化。在国外 Confluence 有很大市场,而且市场利润各方面都是挺好的,我觉得它在外海服务于一些中大企业是挺不错的。
但在阿里,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词叫拥抱变化,变化很快就意味着你用 Confluence 好不容易把目录树、各种结构都搭好了然而组织结构一变化Confluence 的文档就很容易变成一个荒岛,然后又要重新去搭建,很麻烦。很多时候,知识沉淀是跟组织结构有很大关系,当组织频繁变动时,当产品更新迭代很快时,需要的是一种更灵活的组织方式。在知识库领域,语雀切的是更灵活的结构化组织这个点。我们没有像 Confluence 一样去做很大的一个目录树,还是回到头来做非常离散的偏小团队的方式,同时借鉴了 Wiki 词条的组织方式,让文档之间都是平等的,文档树则通过目录编排去实现。这样在组织变化时,迁移成本会比 Confluence 会低很多,会比 Confluence 更适合组织的频繁变化。这个点,是语雀能在内部流行起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很好用的 Markdown 编辑器,程序员特别喜欢,这也是一个很大原因。基本上早期就是靠这两个核心产品特色在阿里内部立住脚。
极客时间:你之前还说过,集团曾经对语雀也提过一些需求,但很多你们都没有做,大概是什么类型的需求,你们是怎么判断做还是不做的?
玉伯:对,这个有好多。最典型的需求就是很多团队都希望有个知识门户,团队可以做整体管控,自己团队里的同学写的各种文档能够汇集到这个团队门户中。还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希望当发布一个新人指南或者业务关键文档的时候,相关人员能看到且可以签到或者学习打卡等,这类需求偏学习平台性质。那语雀的做法是,宁可开放 API让大家自己去基于语雀的 Open API 去定制包装,而不是我们去实现。因为每个团队的管理方式和所处的阶段不一样,这使得各种管控需求也往往会不一样,比如高德的需求,和菜鸟的需求就有比较大的差异性,菜鸟的需求,和阿里云的需求,往往甚至会彼此矛盾,每个大团队内部的知识管理体系不同,只有需求方自己最懂自己的需求,基于开放去自己定制,往往会更好,语雀去做,很容易极耗精力,最终用户可能还不满意。
极客时间:像这种需求的思考是最开始就已经非常清晰了,还是说开始的认识也有一些模糊的地方?
玉伯:肯定一开始是模糊的,很容易被绑架,因为总拿客户第一说事,还会有来自某些高管的压力。我们早期也没看透,做过一些这种需求,后来发现基本全是坑。现在逐步看清楚之后,会非常谨慎。
极客时间2019 年开始语雀尝试商业化,你也说语雀在商业模式上也算走过一些弯路,比如服务超过 1000 人的组织可能就涉及到定制,在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后,你们最终能确定就在企业服务中做真正的 SaaS 产品。能坚持这个目标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现在很多所谓做 SaaS 的企业,有一个困扰是,因为业绩压力,就可能耐不住性子去做标品了,因为标品价格低嘛。这个时候如果有客户光顾,为了业绩他可能就会给客户去做定制,因为这样客单价高,企业就会很难去 hold 住这个立场。
玉伯:这个其实就是我没有选择出去创业的原因。对创业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创业其实很多时候可分成两种思路。第一种创业思路,就是为了钱或者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大家希望出去干一番事情,达到一定的规模,拿到 VC 的融资,最后还能够去敲个钟上市。很多人创业都是被这个故事给绑架了。我觉得这种创业,可以形容为“跳悬崖”,做很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什么来钱快去做什么,因为这样才能保证在摔死之前能找到起飞点。这很残酷,很多这种奔着上市去的创业或者奔着资本去的创业,就是在玩九死一生的游戏。我觉得最后能成的都挺厉害的,成功之后就可以开始讲故事了,市面上充满着这种故事。
我自己的创业核心,还是回到“业”本身,“业”是佛学里面的一个概念。佛学里面叫做业障、业力,这个“业”就是你把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做完,同时你想做的事情也能帮到别人,这就是业。“创”是什么东西?就是创造,就是把业完成的过程。所以我内心的创业就变成:我想去做这件事情,且这件事情也能够帮助别人,那就去做。把这个定义好之后,除了前面那种出去开公司、去上市之外,对我来说,可选择的创业方式就太多了。
比如留在一个公司里,成为一个技术专家,通过大公司的平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也是创业,就像当初我通过淘宝去服务更多人。我做语雀也是一样的,我想去做一款文档和知识库工具,希望更多人基于语雀能开始生产创作,让自己和让他人都能受益,这是我内心想去实现的一个“业”。
在这个选择过程里,也会有纠结,我有过很多选择,比如听 VC 的建议去拿几千万投资出去干,或者继续在大公司干。在大公司里干也会有很多选择,比如选择在阿里干,还是在腾讯干,还是去金山或者去字节,存在各种选择。
但最终我发现面对这些选择时,我只需回答一个问题:究竟哪个选择,可以把我想创的“业”更好做出来,也就是成功的概率更高,那我就去做哪个选择。如果出去开公司能够更让我更容易把“业”创出来,那我就去开公司。但是我自己分析下来,目前留在蚂蚁做,成功的概率反而是最高的。
极客时间:在大厂内部创业和出去创业相比,内部创业可能需要扛的压力小一点。
玉伯:焦虑的事情不一样吧,内部创业不用焦虑团队下个月的工资在哪,但可能有身份焦虑,在大公司里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是有压力的。那出去创业必须要焦虑一件事情:团队下个月的工资在哪?你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够谈其他理想情怀,所以你就必然要围绕着资本和营收去做,围绕营收去做,很容易偏离本心。这类走歪的创业故事非常多,我就不多说了。
在大公司创业相对可以轻松自如去做,一定程度上压力是小于在外面创业的,但在产品上、业务思考上,很多方面压力也不会减少的,有时候也会变得更复杂一些,这是我的感受。
小结时刻
关于体验技术部的产品故事有很多,极客时间专栏《林外·专利写作第一课》,作者林外,是 Ant Design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曾经发文分享了 Ant Design 1.0 背后的故事,玉伯回复说:历史总是在经历时苦逼不堪,但在回忆时激荡不已。
成功背后也许都要经历一些磨难,想要升级必须打怪。语雀在那些生死时刻一定也是苦逼不堪的,但冲出重围就是不一样的故事了。
你用过语雀吗,在评论区说说你的使用感受吧,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