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超级访谈:对话玉伯/10个人成长关键词二:守正出奇.md
2024-10-16 11:00:45 +08:00

109 lines
14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0 个人成长关键词二:守正出奇
玉伯总结第二个成长关键词是守正出奇,那么对于一个技术 Leader 和业务 Leader 来说,什么是正?什么是奇?他又是经历过什么故事,才得到这样的体悟呢?这一节,我们就围绕这个词展开吧。
极客时间守正出奇qi也可以读作守正出奇ji“出奇”可以解释为出奇制胜也可以像你一样解释为要有多余的部署。从技术团队角度讲你认为什么是正什么是奇呢
玉伯:回到《孙子兵法》去看,“以正和,以奇胜”,是指两军对垒时,你的正面要守住,同时其实你还有一支很强悍的,也是人数比较多的军队去突袭对手,你就胜了。
我当时提守正出奇这个点,核心是让大家理解对我们来说“正”是什么?技术团队的本职工作就是产品研发,这个正是不能丢的。你不能说公司给你安排的活你不干,你去干其他的,这就不叫守正出奇了。当技术团队本职工作没有守住的时候,你去做一些技术创新,可能很容易就做歪了。
所以守正出奇的前提条件是团队 Leader 对这个“正”本身有足够的理解真的是能够坚持把这个“正”给做好了因为这是基本盘。奇ji就是多一点的意思。多一些人力和时间去做更多事情才能赢取胜利。
极客时间:你带领团队一起做了很多创新产品,对你们来说做的这些事算是“正”还是“奇”呢?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偏离“正”的时候?
玉伯:这个问题我也很有体悟,曾经因为没深刻理解这个词,导致有些产品夭折了。
做创新产品的第一步,是选择产品方向。华人管理大师杨国安教授,有一个著名的杨三角理论,是说在做一件事之前,请回答“团队愿不愿意做?”“有没有能力做?”“市场、公司容不容许做?”这三个问题。
我曾经在内部做过一个产品叫做“九色鹿”,大家应该没有听过,是一个洞察分析平台,或者叫流量分析平台,可以分析一个网站或应用的流量点击情况、整体的用户河流图等等。因为我们当时在做数据可视化,又有人懂全栈开发,我们拿杨三角理论一分析,觉得我们应该是具备可能性的,就去做了。
怎么分析的呢?一是觉得方向不错,我们愿意做。为什么是我们做?因为我们有能力做。公司允不允许做呢?公司也没说不允许做,那我们就感觉这件事靠谱,大家就干吧。
但这个产品发展到第三年第四年的时候,就发现我们当时的判断是错的。
首先公司不允许我们做,更适合做这件事的团队应该是数据平台,数据平台去做流量分析平台更合适。我们即便要做,也得是帮助数据平台去做这个产品。所以这个产品最终是交给了数据平台团队。包括我们当时回答“有没有能力做”这个点,也有点乐观,后来发现其实我们也缺失数据分析 BI 这块能力的。对于前端来说,要去学包括 ETL 等技能,可数据挖掘这个领域挺深的,我们低估了难度。
最终发现这件事只剩下我们愿意做,有意愿,但实际能力有欠缺,公司也不允许。最后这个产品交接给了数据平台团队,我们继续做前端研发。
极客时间:你们做前端支持工作,这样搭配起来是更合适的对吗?对你们来说,这次“出奇”其实没出对?
玉伯:对,这是一次失败的创新尝试。我们原以为是奇,但其实不是。我们更应该的是帮助对方去把这个产品做成,这才是正,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但是我们把它当成了奇去做,这就变成了抢地盘。守正出奇,奇没定义清楚的话,往往就会变成抢地盘。
极客时间:九色鹿这个团队毕竟做了三四年,当时团队有多少人?最后这件事对大家有什么影响吗?
玉伯:九色鹿一开始是三个同学,到后来是我们成立了正式团队去做。九色鹿团队是我第一次解散一个团队,是让他们去做其他事情,并不是离开公司。
说到这里,其实除了九色鹿,我们团队还做过一个存零花钱的项目。后来也发现并不合适在我们团队继续去做,最后交出去了。交出去,是为了这个产品更好发展。一个产品在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能力。
极客时间:经过这两件事,两个送出去的产品,会对你们团队产生不好的影响吗?在项目里的人肯定比较伤心吧。
玉伯:当然会,短时间来看影响一定是负面的,大家士气都很低,特别是身处其中的同学很受打击。甚至后来有几个同学都去了其他团队,因为确实情感上接受不了,相当于自己生了个孩子,最后要送给别人。短期对团队是有打击的。
但从长期看,大家能经历这么一场是好事,因为经过这些项目,才能真正看清楚,守正出奇的“奇”是什么,创新的方向应该如何选择。不是你做一个创新就是奇,而是你要找到适合本部门的创新才叫守正出奇。
去做一件新事情时,一定要思考清楚“为什么是你做”这个问题,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先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想得越早越清楚,越能减少遗憾,越能让想做的事情真有机会去做成。
极客时间:做了决定要把项目叫停的时候,你肯定也要跟同学们说为什么是这个结果,叫停的过程你也说大家很痛苦嘛,那对你来说你面临的痛苦是什么?
玉伯:痛苦是回想起来很痛苦,当时更多是觉得很难。
难点之一,就是如何解决情绪问题。大家对自己做的东西有情感,人有情绪的时候你是很难去沟通的。
难点之二,是如何说清楚为什么要叫停。要说清楚停止的原因,要么拿数据,要么拿逻辑,只有这两样东西。在内部创新产品中,数据往往不能用,大家会说坚持长期主义可能数据就涨起来了,是要被挑战的。这跟外面创业不一样,在外面创业可以说没钱了,所以解散。最终我只能用逻辑来说明原因,可因果这东西,其实往往只是相关性。
最终,还是从理性上讲逻辑,让大家理解,从感性上晓之以情,让大家接受。
真正接受,还是得靠时间,可能要几个月。比如说九色鹿,有个同学两年以后才真正释然。
两年以后才释然,是因为他后来也做了一个类似的产品,知道原来内部创业是这么不容易。他真正理解那个 WHY 了,领会到了不是当时玉伯不让做,而是真的很难做。其实人的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主管也好,同学也好,只能帮他。他能不能成长、转变,取决于他自己。
现在我们立项时,会把一些问题想得更透彻后再去做,做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走错了,不管是因为早期的贪婪也好,过程中做错了也好,都要果断停下来。停的过程是挺痛苦的,因为你会跟长期主义理念做博弈,会想也许再坚持一会儿可能一切都顺理成章了。但最终得到这样的结果,还得认知到一点,就是运气也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不必放大长期努力的因素。
一定要敬畏运气,运气往往代表着你所不知的各类环境要素。运气是天时地利人和,运气和很多因素相关。我们很容易崇拜名人名言,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说名言啊。你相信某个人说的某句话,背后是因为这个人做成了一些事情,人的大脑会潜意识地做归因,会觉得是因为这个人有这些认知才做成了这件事,但实际上很可能运气占很大成分。我们要谨慎看待“名言”。
极客时间:对于团队 Leader 来说,当你看到一个新项目的方向,去判断到底是正还是奇,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经过九色鹿和零花钱这两件事,肯定也让你积累了很宝贵的经验。
玉伯所以回头看无论是发起一个技术产品还是创新产品我们要回答好灵魂三问WhyWhy usWhy now就是这三个问题。Why 是从整个大市场环境来看,你为什么要做?比如说你现在说我要做个微信,但是这个 Why 就说不过去了,已经有微信了,你凭什么要做?你要做,你也得切其他的一些细分领域,或者是说跟微信不一样,你才有机会,这是从整个大环境去看你做这个产品的可能性和机会点。
第二个问题Why us为什么是我们来做像九色鹿也好零花钱也好很多时候是 Why us 没有回答好,我们傻傻地以为我们愿意做就等于我们就可以做。如果是技术产品的话,要看公司团队里面各个职责分工,比如我们作为大前端团队,对于前端的一些基建,我们来做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但这个时候比如你要给 Java 开发工程师去做一个 Serveless 平台(其实我们也尝试过,但是很快又转方向了),就发现其实我们这个团队不是最适合的,交给 Java 团队、中间件团队会更合适。
第三个问题 Why now为什么是现在做因为你做早了肯定是炮灰你做晚了也没机会了。那你要去判断当下哪个这个时间点可能是最合适去切入的。
极客时间:聊到这,相信大家对守正出奇这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对于你个人经历,我还有一点好奇,外界对你的印象很多还停留在前端大牛的标签上,但是通过你分享的这些经历,看出来你一直有颗产品心,一直都在做产品,所以从技术岗位到产品其实是很平滑的?这算不算“守正出奇”呢?
玉伯:传统意义上,大家可能觉得像语雀才算产品,但我自己一直不太认可这个逻辑。我之前在淘宝的时候做开源,那些开源技术我也当成产品去做的,技术本身也是产品。或者说我一直以做产品的心态去做技术,那么我一开始就是在前端领域里做产品。
对我来说,可以叫从技术产品转向业务产品,这是变化比较大的。第一个让我感受到不同的就是零花钱项目,当时我招了一个不错的运营同学,很优秀。做这个产品过程中,对我最大启发的就是这位运营同学,他会不断强调说“产品就是运营,运营就是产品,产品和运营是一体化的”。现在我很容易理解这句话,但是当年我非常难以理解,为什么说运营就是产品,产品就是运营,这不是忽悠我吗?
现在我理解了我们谈运营总离不开拉新促活、AARRR 用户分析经典模型等等,但是本质上如何拉新要回到你的产品,特别是产品 0-1 的阶段,如果你的产品力本身不行,运营来了十个就会走十个,是留不下来的。“产品就是运营,运营就是产品”强调的是产品留存率,运营要有效果的话,那么产品留存率一定要达到一个值,比如来十个人能留住六个,这个时候来一百个就能留住六十个。这还是最粗浅的理解。运营和产品,就和人的左脚和右脚一样,都具备,人的活动才自如。
极客时间:是不是产品在 0-1 的阶段,必须要有自然增长才能往前做。不同类型产品的留存率定义也不一样,很难找到一个标准,比如 10 个能留下 4 个也是能投入的,所以判断能不能投入,其实还是要看个人的洞见。
玉伯:要看具体情况。十个留一个是对的,十个留十个也是对的,取决于一开始选择的用户池正确与否,如果选错了,那十个留零个也正常,因为目标人群搞错了。比如小天才手表给大学生推广,那肯定一个也留不下来。这个过程中的启发就是,除了留存率或者自然增长,运营还要回到用户人群定义上,其实本质上跟产品的思考是一样的,运营要想的点跟产品想的点在基本盘上一定要有强烈共识,最好是一套,否则就会有拉扯,产品说我们是给中学生服务,运营说我推广给大学生,就无法匹配。
运营和产品的关系,也分阶段。一开始往往是“运营是运营,产品是产品”,彼此不太理解,有内耗有拉扯,磕磕碰碰,往后发展是“运营就是产品,产品就是运营”,开始一体化思考,对很多地方都开始有共识,然后再往后,还是会回到“运营还是运营,产品还是产品”,就和左脚和右脚一样,虽然都是脚,但还是分开的,同时能良好协同,能健步如飞。
极客时间:对于产品和运营在什么阶段应该怎么配合,你有这些体悟,除此之外从技术产品到业务产品,还有哪些让你感受不同的地方?
玉伯:从技术产品到做业务产品最大的变化,就是对技术、产品、运营整个理解会更有层次。不像之前做 Ant Design 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也做运营,但是那个技术就是运营,运营也是技术,在技术圈子里面靠个人影响力,不断增加 Star 数,项目做得好的话,也会上 GitHub 趋势榜,等于平台帮助你做了运营,莫名其妙你就有这么多粉丝,技术产品更多在做技术合作,通过社区做影响力顺带做运营。
之前我们在做前端开发支撑业务的时候,虽然天天服务运营,但很多时候对他们做的事其实也不太理解,总是搞红包拉新,那会觉得天天搞什么不靠谱的东西,但现在我肯定不这样想了。这是业务产品带给我的改变。
小结时刻
守正出奇的前提条件是团队 Leader 对这个“正”本身有足够的理解,守住本职工作,再去做创新。做创新产品第一步,要选择产品方向,无论是大公司内部产品还是外部创业,做决策前先回答“团队愿不愿意做?”“有没有能力做?”“市场、公司容不容许做?”这三个问题,谨慎作答后,才会更接近成功。
你对守正出奇有自己的理解吗?听完玉伯的解释,你有什么感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