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超级访谈:对话玉伯/11个人成长关键词三:愿等花开.md
2024-10-16 11:00:45 +08:00

93 lines
14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1 个人成长关键词三:愿等花开
玉伯总结第三个成长的关键词是愿等花开。愿等花开就是长期主义。作为团队Leader如何带领大家坚持长期主义从个人角度出发玉伯自己又是怎么坚持长期主义的呢这一节我们聊聊这些话题。
极客时间:你曾经说如果真的笃定一件事,一定要学会等待,不要着急去催熟,包括你跟团队经常强调,做事要快但不能急,这就是你坚持的信条,文艺一点叫愿等花开。你是通过哪些事情,总结出来要坚持长期主义的?是一开始就这样想呢,还是事后总结?
玉伯:在阿里做规划时,有个提法是看五年、想三年、定一年。我们团队在实践中也会有这个要求,比如说 2022 年年度规划时,会去想 2024 年整个团队会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应该做哪些重要的事情。
坚持长期主义是我们团队的特色之一,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在阿里,很多团队都会用“五三一”去做规划,但是很多团队还是会偏短期,是因为经常容易会把规划跟 KPI、OKR 等考核周期绑在一起。我的做法是,会刻意错开,不跟公司财年或自然年绑在一起。比如说最近的三年规划,是 2021 年 8 月份去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一旦跟绩效周期绑在一起,绩效没有完成的时候就会焦虑。哪怕是长期规划,执行时大概率也会变成短期绩效。
公司对团队的定位,和团队想做什么,要双向去看。比如公司对于前端团队的定位和期待,就是要降本增效,要帮助产品体验提升,但是回到我自身去看这个团队,就不光要达成公司降本增效的目标,还要达成公司没有明示但会买单的目标,比如团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能说今天我们帮公司降本增效了,明天团队散了,公司肯定也不希望看到这个结果。公司对团队的目标是有隐性的,是要自己挖掘的,比如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技术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这些隐形目标,需要靠我们的专业度去看见,这很重要。
举个例子Ant Design 已经做到了西湖区第一和中国第一,最近我们对 Ant Design 的目标规划,其中影响力这块的目标就比较简单了,就是从中国第一变成全球第一。从 Star 数看Ant Design 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我们只剩下一个对手。我们以这种方式去定义 Ant Design 全球第一的三年目标规划,对公司来说,公司是不关心的,但是公司关心前端技术团队的人才吸引力、长期的稳定性。做 Ant Design 可以提升前端团队的人才密度,可以给公司带来良性的影响,公司是不会反对的。
极客时间:具体来说看五年,想三年,定一年,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大概会看哪些方面?
玉伯:想五年更多是根据团队定位,比如大家知道目前大环境不太好,很多公司都在做组织优化。这时候降本增效一定是接下来三到五年被关注的点。那么在前端侧,如何做到降本增效?这就是我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降本增效,关键策略是什么?比如什么样的业务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前端支持,什么样的业务可以找外面的 ISV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s独立软件开发商 )独立交付,这些用工策略,都需要去思考。同时是否加大低代码平台的研发力度,是否可以降低技术门槛,是否可以实现人员的统招统培等等。在降本增效的方向上,就可以得到一些非常具体的规划。
“看五年、想三年”的出发点,是站在公司角度去想,站在公司角度去思考如何降本增效,如何创新等等。结合过去和当下的一些难点,同时去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再结合团队的实际情况,最后去制定今年和接下来三年做的事情。
在这种降本增效大环境下,必须还要考虑哪些方向需要做取舍,让事情更聚焦。这也是守正出奇,现在必须得把正守好,如果现在出奇的地方太多,就容易失衡。
再拿 Ant Design 举个例子,全球第一是我们的三年目标,但是同时这也是做了很大取舍的一个目标。比如 Ant Design 一直跟设计师团队走得很近,很早以来,就在探索设计工程化方向,这里面,有个梦想,就是想做“中国的 Figma” —— 一个在线设计工具,能够替代 Sketch。如果按照往年的情况我们真的可能会投入人力做但今年整体形势不好“中国的 Figma”这个点子在 Ant Design 大方向里面就被我们暂时砍掉了。另外,像 AntV 在智能可视化方面我们是非常看好的,还是会重点投入去做。所有规划,都需要取舍平衡。
极客时间:这是以团队角度去看长期主义,因为你是团队管理者的角色。那比如说从个人成长角度,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你坚持了几年的三课:日课、早课、晨课,以你自己的经历,要怎么坚持这种长期主义?
玉伯:刚才是从团队规划的角度去看长期主义。但是坚持长期主义,同时要把守正出奇放在前面,一定要弄清楚哪些是正,哪些是奇,对于“正”的部分也要清晰中短期的里程碑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活着。然后“奇”的部分,比如 Ant Design 跟我们的“正”并不相关,至少当时做的时候不直接相关,这时候就要花三年去看结果。这是从团队规划、守正出奇的角度看长期主义。
回到个人角度,坚持长期主义也是很好玩的事情,其实我一直没有太多的年龄焦虑,包括和一些同学聊天的时候,有时候都很难共情。很多人会关心自己 35 岁了,还没有到 P8自己同时期的同学已经 P8、P9 了,会去比较。我不会这么去想,可能是和我在中科院物理所那时候的经历有关。那时候大家都要写论文嘛,很多很牛的一些 paper 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我就发现比如自己的导师或者学长,他可能前面几年就是写不出来,一直憋到研三快毕业了,他突然搞了一篇很牛的 paper 发表在《Nature》或者《Science》上立刻就能毕业了。可能那些研二就写 paper 写得很顺的,即使写了很多篇,都不及最后人家发的这一篇。
有时候很多人把自己和同事、同辈朋友去比较,觉得别人混得好。可能他就是比你早几年接触一些东西,但你反过来想,那我就大不了比他多活几年嘛。这么着急干嘛呢?我只要比他多活几年,什么都有了。你可以认为这是阿 Q 精神,但无论它是什么精神,重要的是去找到一种自我和解的方式,敢于用自嘲、自讽或者自我调侃的东西来打破焦虑。
我曾经有过身高焦虑,但是后来应该在我高中长不了个子的时候就想通了,第一个,反正长不高了,改变不了啥。第二个,因为我们当时很喜欢姚明,姚明也才 2 米多,他再高也没有比我高出一米,就会觉得自己的身高也还可以,还会挺庆幸自己不是侏儒,身高焦虑就不见了。
包括别人说我长得黑,后来我的办法是以黑治黑。经常在团队拍合照时,我们的口号是“玉伯黑不黑”,大家再一起说“黑黑黑”,很开心很治愈。
极客时间:这种心态很好,能做到自嘲,自讽,很多时候也是自信的表现,特别有底气的时候才容易自嘲。你的自信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玉伯:这个自信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我现在都觉得是个谜。比如姚明真的站在我面前,我也觉得你就是高出几十厘米,我没啥可自卑的。
如果真要归因,我回想起来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和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环境相关。我小学是在小山村里面,村里小学总共两个教室,叫复式班,很多人应该都没经历过。全校就两个老师,校长和副校长,他们要管所有课程。当时一年级跟三年级在同一个教室,然后分成两边坐,一年级上课的时候我们在做作业,我们上课的时候一年级做作业。这是老师的安排,但是我们都不听,一年级上课的时候我们全部出去玩儿,老师使劲喊,上完课了,你们赶快回来,然后大家才跑回去上课。
小学阶段其实从来没有过学习方面的压力,真的是叫做山里的野孩子,当时小学是在山顶上,我们漫山遍野地跑,爬树都是很厉害的。这算是小学无忧无虑的阶段。
后来上了初中,初中是非常乱的。我还记得这个寝室跟那个寝室拿着铁锹、铁铲互相干仗,当时我就经历过同寝室的人挂了,就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中学时候看了很多武侠小说,甚至有时候感觉武侠就在身边。
极客时间:这件事儿对你影响大么,那时候会感觉很害怕么?
玉伯:当时觉得好像也没有那么恐惧,反正我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这个兄弟走了,大家还是继续上课。当时还有打架斗殴被逮进去蹲监狱的,初中是非常乱的,到了高中这种情况才稍微好点。
中学这个阶段可能因为自己的成绩还可以,就一直没有啥压力。我的成绩属于一直在全校前十名徘徊,我也挺满意,觉得能在前十就挺好,可以继续上学。当时有观察第一二名,学得也太辛苦了,我没有那种去卷的意识,一直到高三我才觉得可以好好努一把劲。高三的时候开始有月考,我一般是第三名,有一回从第三名跌到第七名了,我觉得这不行,就更努力了些,最后高考拿了第一名。我就发现自己只要稍微一努力,还是比较容易达成自己想要的。
极客时间:是不是因为你学习好,比较聪明的原因,你就知道努力一定有结果的,所以能建立这种自信。
玉伯:可能我比较幸运吧,学习成绩确实也算自信的来源。而且当时那些老师对我还都挺照顾的。上数学课的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坐在最后面,不用听这堂课,我自己学自己的。数学老师也挺好的,我觉得老师对我的影响也挺大的,因为我的数学已经很好了,他就说那你就坐后面去,你的时间你自己去安排,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去问他。他说,“我的职责一定是去帮助很多成绩不太及格的同学”。
老师会直接跟我说他的想法,到现在为止我都记得这句话,这对我的影响很大。你可以理解为当时这个老师就是我的 LeaderLeader 很多时候不是抓掐尖的,他的关注点是这个班级里他能够帮助到的更多的群体。这个对我其实影响挺大的,包括我现在的管理方式,有可能是当时受老师的影响。
所以我觉得一方面自信来源就是从小成长的经历,一直到高考前,其实都没有太经受过挫折,还是比较无忧无虑地成长,成长环境里面有一种优势心理。多说一句,现在总有人说“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这种理论,其实无论男孩女孩都应该富养,只有富养,一个人的性格自信才会养成。
后来从大学开始一直到工作,这种自信的形成,我觉得更多是发现可以依据自己的选择,决定自己的路。这是自己工作之后,自信心增强的很重要的原因。
有两个事情印象很深刻,我高中在县里面考第一第二都是习惯了,觉得自己很牛,考到了中科大,当时我去物理系,我们是一个系就一个班,大概 100 人左右。大一入学后,有摸底考试,考完之后我看成绩,全班 100 多人里,我是第 102 名。当时我就觉得怎么会这样?那也是第一次到大城市,其实还是挺受打击的。后来我花了将近一学期时间,很快成绩又回到了中上游水平,然后就去玩各种兴趣社团了。我发现只要自己真正做某件事情,全心投入去做,还是能赶上去的,这是大一的经历。
后来到了研究生,最终选择了退学。之所以敢下这个决心,也是跟大一经历有关,一直有一个很强的感知:自己做的选择不会错。有一种迷之自信,大不了再拼一把,有这种劲头在里面,包括工作后好多事情,比如开源做一些东西,都是这种劲头。这种劲头回到湖南人的性格里面叫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最终可能就因为自己是个湖南人吧。
回过头来看,自信往往源自过往的经历。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从而养成的内在心态也就不一样。
极客时间:我觉得你性格里面应该有很坚韧的部分,不容易被很多事情打击到,思考也很自由独立,好像也不太会被周边影响。
玉伯:可以这么说,但这有利有弊。说得好听一点是独立思考,说得难听一点是傲慢偏见。
回到坚持长期主义,这可能是我做事的风格,觉得一件事情既然认定了,就花一年去做,一年没有做成,不会太焦虑,会再看第二年,第二年不行再看第三年。如果花了几年时间证明确实做错了,到时再果敢放弃就好。
和全情投入一样,长期主义本质上是种能力,能看见未来的趋势潮流,能找到方向,同时能内心笃定,能和团队一起坚持往前,加上非常重要的运气成分,才能真正等到花开。
小结时刻
长期主义需要定力与耐心,支付宝体验技术部孵化出的很多创新产品都是坚持长期主义的果实。在玉伯的语境里,全情投入、守正出奇、愿等花开,这三个词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交融的。坚持长期主义也要“以正合,以奇胜”,这样做产品才能走得更长远。
性格坚韧者更能“愿等花开”,听完玉伯的解释,你有什么感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