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超级访谈:对话玉伯/13行业内口碑第一的前端团队,如何打造文化.md
2024-10-16 11:00:45 +08:00

99 lines
14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3 行业内口碑第一的前端团队,如何打造文化
上一节我们提了三个关键词叫“简单、自由、有爱”,这是体验技术部的文化。为什么体验技术部会受到大家的欢迎,除了技术强之外,还有非常强的向心力,我们想了解玉伯所带领的团队是如何践行自己的文化的,这一节我们就继续听玉伯的分享吧。
极客时间:你是怎么理解团队文化的,体验技术部的文化有三个关键词嘛,简单自由有爱,可以讲讲这三个词代表的含义么?
玉伯:谈团队文化,需要先去看一个更大的话题:团队管理。
我们经常会说,管理就是管人理事,可以从业务、组织和人三层去看。业务涉及使命、愿景、战略、规划等等,组织涉及招育用留、排兵布阵、梯队建设等等,业务和组织都是很大的话题,我们这里不展开聊。
除了业务、组织,管理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人这一层,和文化息息相关,团队需要找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团队是被鼓励的等等,文化往往会涉及团队的价值观体系。
回到体验技术部,简单自由有爱的文化倡导,更多是帮助团队在寻找一批类似的人,会逐步成为选人育人用人的标准,长时间去坚持,团队的味道就出来了。
文化要落地,一定不能仅仅是口号。在体验技术部,伴随着简单自由有爱的,更在日常里被大家感知的,是下面的一些土话。比如“真实不装,用专业说话”强调的是简单文化,“要快,但不能急”强调的是长期主义等等。这些土话会在日常会议中被提及,慢慢就会影响大家的日常行为习惯。比如开项目评审会时,有些人不敢说话,我就会提醒“有什么不敢说的,用专业说话就好”,有些土话就会逐步变成日常场景里的一些口头禅,这样就能真实让文化落下去,变成日常点滴。
再举个例子。我们职级是隐藏的,但新人进来时,面对职级可能比他高的人时,会不太敢说话。但在我们团队,会不断强调不是谁职级高他就一定是对的,你在这个岗位上一定有你的专业,你得把你的观点表达出来,不需要去顾虑其他。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一两次之后,一个新人会受到团队的影响,逐步变得敢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极客时间:这让我想到,文化就在这些细节里,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
玉伯:对,文化就是日常点滴,日常的行为举止才是文化本身。之前 Lucy彭蕾有一句话被传得很广战略就是客户价值文化就是言行举止。这句话我之前不太理解但是后来发现我们自己在做文化的过程中还真是这么回事文化真的就是你的言行举止。比如说作为一个 Leader在跟同学沟通过程中如果每次都说“你来汇报一下”那种文化就不一样它传递的信号是一种严明的上下级关系。我们很多时候会说我们开个会一起讨论一下脑海里不太会有汇报这个词。
举个例子。“简单文化”里还有句土话是“不要在毛坯房里雕花。这个土话的来源,是当时在做不少创新项目,设计师会去做很多精细化设计,可业务还明显处于 0 到 1 的阶段,这些精细化的设计就像在毛坯房里雕花。我说这不是折腾嘛,你设计得这么细节,花了很大精力,同时前端开发也要跟着花大量精力去实现,本来一起一周能完成的活,要因为雕花变成三周才能完成,可业务想法可能第二周就变了。该粗糙的要粗糙,不是所有阶段都要追求精细化设计的。这个背景下的心得,被总结成了“不要在毛坯房里雕花”,很多同学就记住了,同时会去思考,究竟当前产品是毛坯房,还是精装房。如果是精装房,可以好好雕花,但毛坯房没必要。
还有一句土话是“静水流深”,这跟长期主义、愿等花开一脉相承。所谓静水流深,很多很深的水表面上是波澜不惊,但下面流得很快。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在聚光灯下,需要的是坚持去做有价值的事情,然后到了某个点才可能会体现出大价值出来,或者才能够跟某些河流甚至大海汇合。过程中如果太着急,老想翻腾浪花,那可能就做不出来了。这些土话,都是文化。
再聊一句土话:“要快,但不能急”。急的是心态,强调做事的心态不能急,心态一急很多事情就会搞糟。要快,指的是要有整体规划节奏,要有条不紊、有节奏地去推进事情。在求快的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心不毛躁,心是平静的、稳的。这其实挺难,更多我们是通过这句土话,去提醒自己不要心急,这是用来反思自己心态的一个好工具。
这些土话,会每年迭代升级,每一年都有增加或删减。比如说你看这个图里一些标红的“土话”,像“敢说真话,说话和气”,就是前年增加的。当时因为团队里的文化太自由、太简单,大家有时候就会跟合作方怼,因此我们老被投诉,我们就感觉好像这个文化稍微有点偏离初心。怼完合作方后,我们同学是爽了,但是对方同学就会觉得玉伯团队怎么这么有个性,怎么一个个都像长了毛刺一样?那段时间觉得非常不对,于是增加了“说话和气”这条土话,一方面会继续强调要敢说真话,同时一方面强调一定要说话和气,要有爱。“说话和气”挺有意思,最早是在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看见的,这是当年军队的一条重要注意事项,非常有意思。
通过土话来做文化,这是我在做团队文化时,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点。这在很多管理书籍里面是看不到的。大家可以尝试用用,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极客时间:这种标语很多公司也都会做,但也许就停留在宣扬标语上,但听你也说了很多实践案例,感觉你们是在日常中大家用实际行动去说明文化到底是什么,可以这样理解么?
玉伯:对的,更多是靠日常的会议、讨论等各种环节里去强调的。
每个管理者在日常中的以身作则是关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我们每个季度会有一个叫“海阔天空”的全员大会,在这个会上,我会每次都强调下团队文化,特别是对增加或删减的土话。同时在新人圆桌等环节,也会带带货,把一些文化理解通过案例传递给新同学。
极客时间:我突然有这样一个感受,你们所说的文化很多时候来自团队中真实遇到的痛点,解决这些痛点的办法就是提倡的文化本身,你们把它总结出来,在各种场合去重复,最终把它沉淀为一些词,那另外,会不会有这样一个现象,因为团队同学想法太一致了,会导致看不惯别人的东西。会有这样的感受么?就像别人说过的“怎么感觉玉伯团队的人像长了毛刺一样”。
玉伯:这个现象也很有意思,我去研究过,这种现象叫做文化的反噬。
比如过于强调简单和自由,很多 Leader 或同学潜意识就会偷懒,比如遇到困难时,会说“怎么办呢?我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人”,会用文化来帮自己开脱,这就是文化的反噬。
意识到每个词都有两面性时,我有开始思考,究竟怎样的文化倡导是好的。后来就会有意去研究组织文化的书籍。很幸运很早年就看到了一本很好的书,叫《奈飞文化手册》,中间谈到了自由,但提法是自由与责任。这个提法,让我恍然大悟,突然就知道如何去让简单自由有爱更合理了。
具体做法就是,把简单、自由、有爱当成三枚硬币,硬币都有正反面。正反面的存在,共同组成了一枚硬币。因此当年仔细研究后,会把简单的背面刻上了专业两个字,自由的背面是责任,有爱的背面则是行动。具体含义也很好理解,比如简单的背后一定不是复杂,我们花了一点时间求证,最后发现专业才是简单的背面,因为足够专业才能把事情做得简单。自由的背后是责任,强调的是敬畏之心,是责任意识,特别是在支付宝,支付和金融,对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有爱的背后是行动,因为不能老谈有爱,但啥行动都没有。这也会落到一些管理的要求上,比如管理者如果想让团队同学工作更快乐一些,这个目标的达成,一定是看具体行动的。
通过硬币的比喻,就把原来的三个词,扩充到了互为关联的六个词。大家也很容易记住,同时看问题会变成更综合。经过这次升级后,文化的反噬就会少很多。
文化往往会显得很虚,哪怕转化成很多土话后,依旧很容易被看成是虚的。文化真的要落地,必须要有一些非常实在的具体的措施。
比如有段时间,我会要求每个 Leader 每个月要跟下面至少 5 个同学面对面沟通一次,沟通时一定要关注到同学有什么困难,关注到同学可能希望获得什么样的帮助。这个具体要求,在做的是“有爱”这条文化的落地。一个主管不能满眼只是事,同学有什么心结,遇到了什么困难,如果一个主管什么都没感知,很多时候是带不好兵的。
极客时间:你们一些会议、活动的命名也挺有意思的,比如海阔天空、策马扬鞭这类词。之前咱们聊到做产品内部需求评审的时候,你们还有一个叫 KK 制的流程“KK”代表什么需求评审怎么运作可以展开聊聊么
玉伯“KK 制”是语雀在用的项目管理机制K 就是 King 的意思K 就是小王KK 就是大王。大王是指业务负责人、产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运营负责人。语雀里面分不同产品线,一条产品线会有一个 King 在负责的他会去组织这个产品线的需求讨论和评审。在正式研发前整个流程分几个环节叫“QT-QD-FD”。
第一个环节叫做 QTQuickTalk假如我们要做某个功能或者来自用户的某个反馈要变成需求负责的人会先把文档包括背景+解决方案写好快速讨论这个想法要不要去做。会一起确认这个需求是不是靠谱的QT 环节有时候会来来回回好几次。
QT 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快速决策环节,叫做 QDQuick Decision需要确定这个需求究竟是否要做。这个时候除了小王之外大王也会来参与。我们需要判断 QT 讨论出的版本,回答出两个问题:该不该做?是不是现在做?包括是否符合我们产品定位、是否真的在解当前的业务痛点,以及优先级怎么样。
QD 之后第三个环节是 FDFinal Decision要做详细评审了。因为 QD 很多时候只是一篇文档是一个非常粗的解决方案还没有设计稿PRD 也没写,很多地方还只是一个想法。到了 FD 的环节, PRD设计稿都要具备的。一般 FD 一次过关的很少,也会反反复复不断探讨之后 FD 才能通过。
在 FD 通过之后就开始进入了常规的研发环节,研发环节之后测试上线。然后在上线之前我们有一个特色,叫做 Showtime一个全民测试环节把大家都调动起来就是快要上线了大家一起来测一测。会测出一些 Bug修完再上线。
极客时间:这个 King 小王一般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来承担?
玉伯:目前来说会以产品经理为主,之前技术人员也尝试担当过,会鼓励同学自主担当。我们不太看角色分工,强调的是用专业说话,不是看谁的声调高,而是看谁说的话有道理。
极客时间:这几个环节里面你会主要参与哪几个?
玉伯:我其实核心参与的是 Final Design有时间的话会参与 Showtime。我更关注的是上线之后用户的反馈。
极客时间:这个 KK 制只在你们团队还是说蚂蚁都用这一套?
玉伯:这是语雀特有的。因为公司那套流程是特别规范的,比如有 PMO 这个角色,专门做项目管理,语雀没有,所以就设置 K 来做项目管理。语雀是一个全功能型的创业团队,是完全自闭环的。从运营、产品、设计师到前后端,这些角色全在一个团队,这套规则是这个团队自己找出来的。
我们总得去找一套流程,最早期也去试过公司那套流程,发现不适用。比如说支付宝的项目流程里面有 CP0、CP1 的说法,就是设置 Checkpoint 检查点,这些检查点需要有业务一号位、技术一号位、质量一号位达成一致才能通过,这个流程非常重,如果套在语雀身上,并不合适。
后来我发现其他团队也在借鉴我们的做法,他们也开始有 FD 环节。内部有不少团队对语雀怎么从 0 到 1怎么创业很感兴趣。我在内部做过一些分享慢慢就会把一些做法传播出去。
小结时刻
今天我们聊了打造团队文化的话题策马扬鞭、海阔天空、KK这些词让我印象深刻总结起来最重要的一句话应该就是“文化就是日常点滴”。最后想和你讨论你们的团队文化是什么你认可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