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105姚从磊:巧用AARRR模型,吸引优秀技术人才(四).md
2024-10-16 06:37:41 +08:00

97 lines
10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05 姚从磊:巧用 AARRR 模型,吸引优秀技术人才(四)
你好我是百炼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TO姚从磊上一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吸引优秀技术人才的 AARRR 模型中前两个A阶段即Acquisition 和 Activiation 阶段的主要策略和一些实操性建议。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讨论模型后三个 R 阶段的主要策略和实操性建议,并在最后给出一些补充说明,希望能对你有用。
Retention - 如何提高技术人才对公司的认同感?
在产品研发中Retention 阶段的目标是通过持续提升产品用户体验,使用户频繁打开产品,使用产品功能,强化产品核心功能在用户心智中的价值定位,使用户快速转化为忠实用户。为了提升产品体验,不仅要持续打磨核心功能细节、研发新核心功能点,还要持续补足非核心功能的短板,从整体上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同产品研发类似,在技术人才成功入职后,接下来 Retention 阶段的重点就是如何通过持续优化公司和团队中的工作氛围和体验,持续提高人才对于公司的认同感,越来越坚定地同公司一起走下去,同公司一起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兑现 offer 承诺,还需要在四个关键阶段,破冰、融入、成熟、波动中,持续地优化人才的工作和发展体验。
当然,上述方法奏效的关键前提是业务的长期发展。如果业务长期停滞或长期倒退,是很难提升技术人才对公司认同感的。
兑现承诺
Offer 阶段的所有承诺需要清清楚楚地书面确认,并且在入职后需要按照约定按时兑现,不能有半点折扣,这是同人才建立信任的前提,也直接决定了人才是否能够建立对公司的信任感。
在 offer 阶段的过度承诺,在这个阶段就会收到恶果。如果已经出现过度承诺的情况,且人才已经入职,那么公司要不惜代价兑现「过度」的承诺,并通过及时沟通,与做出过度承诺的人在 offer 原则上达成完全一致,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可能会有一些公司或个人抱着「反正他/她已经入职,对承诺加以灵活变通,相信他/她也会理解」的心态,或者故意利用信息不对称在 offer 中模糊部分承诺,又在对方入职后不爽快兑现,这些做法会在信任建立之初就破坏信任存在的基础,绝对得不偿失。
破冰阶段
破冰阶段,即正式入职后的一到两周。该阶段的原则是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人才在公司各团队中认识足够多的人,初步感受公司的文化,并同某些同事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为达到目标,需要结合公司定位设计独具匠心的游戏化环节,使得破冰项目充满趣味性和惊喜感,并且使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乐在其中。例如同团队同事一起完成有趣的任务,采访公司中有特长的同事,参与不同团队的团建活动等等。
在破冰阶段,不建议采用被动式的公司历史和文化培训,这种填鸭式的活动,起效并不明显,甚至会起到负面效果。
融入阶段
融入阶段通常为破冰之后,试用期结束前。该阶段人才的目标是熟悉团队的工作习惯和氛围,确定自己接下来主要的工作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并开始投入到业务工作中。
融入阶段中mentor 需要发挥关键作用。不仅要帮助人才熟悉团队,熟悉公司技术栈和研发过程,还需要结合人才本身特点,同人才一起制定接下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和主要工作,并在对方工作遇到挑战和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在长期工作中加深相互的认同和信任。
几乎所有的人才在融入阶段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心理波动,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对其足够关心,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一起找到并解决导致心理波动的小问题。
并且,融入阶段中的人才,由于独特的视角,往往更容易发现公司的问题,所以要主动地收集和感谢他们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并且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工作体验。
成熟阶段
到了成熟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通过日常工作,使得人才收获足够强的「成就感」。正如第二篇文章中「成就感」痛点所讲的,业务增长、技术提升和现实收益这三种「成就感」,缺一不可。
达到这一目标的通用方法基本不存在。唯一的原则就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岗位,对于不同的人才提供不同的个性化帮助和指导,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收获应得的成就感。
波动阶段
有统计数据表明,员工入职后的一些关键时间节点(例如三个月和两年)是离职高发期;但事实上,波动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如果等到这些所谓的关键节点再努力,则会悔之晚矣。
有波动并不可怕,只要时刻关注和发现波动,真诚给予人才帮助,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就可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如果由于某些原因的确不可挽回,则不要强人所难,强扭的瓜不甜。
此外员工离职是正常现象不应过度关注和责难相关leader/mentor而更应该本着后续如何更好的帮助员工发展和成长的出发点来进一步优化工作和发展体验。
Revenue - 如何使技术人才更好实现价值?
在产品研发中,创造营收的模式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的被动模式,利用核心功能不断吸引用户增加流量,利用核心功能无关的功能(例如广告)来进行流量变现,并同时尽可能最小化对用户体验的伤害;另一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主动模式,在用户使用产品核心功能的同时产生营收(例如电商),并通过营收的增加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同样,技术人才实现价值也有两种模式。
被动模式的特点是,「干自己的活,拿应得的钱,公司好坏与我无关」,这里的原因通常是人才在公司中没有发挥的空间和清晰的业务目标,也没有因为业务的发展而得到应得的激励,更谈不上收获足够的「成就感」。与之相反,主动模式的特点是,每位技术人才都肩扛具体业务目标,在具体工作中有足够大的权限和自由度,自身乐于承担更多,一切为了团队和公司发展更好;并且,公司有简单清晰的考核方式,每位人才的收益同个人、团队和公司业务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绑定,「成就感」爆棚。
显然,通过主动模式实现价值的技术人才,其个人发展会更顺利,对公司的认同感也会更强。为了实现主动模式,一要目标清晰,二要信任放权,三要利益绑定。做到这三点,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公司也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Referral - 如何使优秀人才积极推荐朋友入职?
好产品才有好口碑,而好口碑会通过传播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用户。只有好口碑的产品,才是有长久生命力的。对于产品来说,在满足好口碑的前提下,如何通过良好的设计,让忠实用户自发传播,吸引更多的用户,是 Referral 阶段的主要目标。以互联网产品为例,好产品通过社交裂变(分享拼团等)来进行传播吸引更多优质用户,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应地在吸引优秀技术人才方面Referral 阶段的目标是使人才积极推荐朋友入职,同样可以借鉴社交裂变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方面可以通过长期运营精心设计的内推内部推荐项目使得优秀人才在推荐优秀朋友加入一起工作的同时可以有令人惊喜的收益例如大额红包或者Google I/O 这样的参会机会);同时,可以借鉴互联网产品的运营思路,通过内推排行榜和内推大奖的方式,来激励更多的技术人才参与到内推项目中来。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 Hack Day、Family Day 和高水平技术沙龙这样的社交活动,邀请优秀技术人才的家人朋友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得他们对于公司的定位和优秀的工作环境有第一手的认知,与其建立长期的联系,并不断吸引适合的人才择机加入,实现真正的「社交裂变」。
写在结尾
虽然我们将吸引优秀技术人才的工作分为五个阶段来看,但这五个阶段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阶段的效果会相互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有全局性思维。
由于个人经历的局限,前面文章中的不少观点不免有些主观,且其中的方法更多适合于互联网行业,还希望你多多批评指正。
不过,作为高速发展的行业,互联网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在所有行业中都名列前茅,其方法论对于其他行业也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并且,借鉴 AARRR 这样的以用户为核心、以产品体验为中心的模型,来运营技术人才的吸引工作,其本质是充分地换位思考,以技术人才的视角来分析他们的需求,使得日常的工作有的放矢且能够不断优化。这一点,在所有的行业,都是通用的。
作者简介
姚从磊百炼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TO致力于利用深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无结构的公开互联网信息结构化构建以商业机构和商业人物为核心的知识图谱服务于各种商业场景。200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天网”实验室师从李晓明教授。毕业后先后在惠普中国研究院、腾讯负责文本挖掘和搜索引擎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2012年加入豌豆荚先后负责技术团队和搜索、营收等业务主导建设的技术团队成为当时国内最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团队。2016年加入Kika任CTO负责AI技术团队打造、输入法AI引擎、语音识别等业务大幅提升 Kika 的技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