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周志明的架构课/22_分布式缓存如何与本地缓存配合,提高系统性能?.md
2024-10-16 06:37:41 +08:00

199 lines
19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22 _ 分布式缓存如何与本地缓存配合,提高系统性能?
你好,我是周志明。
今天,我们接着上节课服务端缓存的话题,继续来学习下分布式缓存的实现形式、与本地缓存搭配使用的方法,以及一起来了解下,在实际使用缓存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各种风险和应对手段。
分布式缓存
首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服务端缓存可以分为“进程内缓存”和“分布式缓存”两大类。相比缓存数据在进程内存中读写的速度,一旦涉及到了网络访问,那么由网络传输、数据复制、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等操作所导致的延迟,就要比内存访问高得多。
所以,对于分布式缓存来说,处理与网络有关的操作是影响吞吐量的主要因素,这也是比淘汰策略、扩展功能更重要的关注点。
而这就决定了尽管也有Ehcache、Infinispan这类能同时支持分布式部署和进程内嵌部署的缓存方案但在通常情况下进程内缓存和分布式缓存在选型时会有完全不同的候选对象和考察点。
所以说,我们在决定使用哪种分布式缓存之前,必须先确认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两个不同的需求场景出发,看看都可以选择哪些分布式缓存方案。我们先从数据访问的需求场景开始了解吧。
复制式缓存与集中式缓存
从访问的角度来说,如果是频繁更新但很少读取的数据,正常是不会有人把它拿去做缓存的,因为这样做没有收益。
然后,对于很少更新但频繁读取的数据,理论上更适合做复制式缓存;而对于更新和读取都较为频繁的数据,理论上就更适合做集中式缓存。
所以在这里,我就针对这两种比较通用的缓存形式,给你介绍一下二者之间的差别,以及各自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复制式缓存
对于复制式缓存你可以看作是“能够支持分布式的进程内缓存”它的工作原理与Session复制类似缓存中的所有数据在分布式集群的每个节点里面都存有一份副本当读取数据时无需网络访问直接从当前节点的进程内存中返回因此理论上可以做到与进程内缓存一样高的读取性能而当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必须遵循复制协议将变更同步到集群的每个节点中这时复制性能会随着节点的增加呈现平方级下降变更数据的代价就会变得十分高昂。
复制式缓存的代表是JBossCache这是JBoss针对企业级集群设计的缓存方案它可以支持JTA事务依靠JGroup进行集群节点间数据同步。
以JBossCache为典型的复制式缓存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兴盛期但是在今天我们基本上已经很难再见到使用这种缓存形式的大型信息系统了。
为什么今天JBossCache会被淘汰掉呢
主要是因为JBossCache的写入性能实在是差到了不堪入目的程度它在小规模集群中同步数据还算是差强人意但在大规模集群下动辄就会因为网络同步的速度跟不上写入速度进而导致在内存中累计大量待重发对象最终引发OutOfMemory崩溃。如果我们对JBossCache没有足够了解的话稍有不慎就会被埋进坑里。
后来为了缓解复制式同步的写入效率问题JBossCache的继任者Infinispan提供了另一种分布式同步模式。它允许用户配置数据需要复制的副本数量比如集群中有八个节点我们可以要求每个数据只保存四份副本这样就降低了复制数据时的网络负担。
此时缓存的总容量就相当于是传统复制模式的一倍如果要访问的数据在本地缓存中没有存储Infinispan完全有能力感知网络的拓扑结构知道应该到哪些节点中寻找数据。
集中式缓存
集中式缓存是目前分布式缓存的主流形式。集中式缓存的读、写都需要网络访问,它的好处是不会随着集群节点数量的增加而产生额外的负担,而坏处自然是读、写都不可能再达到进程内缓存那样的高性能。
集中式缓存还有一个必须提到的关键特点,那就是它与使用缓存的应用分处在独立的进程空间中。
这样做的好处是它能够为异构语言提供服务比如用C语言编写的Memcached完全可以毫无障碍地为Java语言编写的应用提供缓存服务但坏处是如果要缓存像对象这种复杂类型的话基本上就只能靠序列化来支撑具体语言的类型系统了支持Hash类型的缓存可以部分模拟对象类型。这样就不仅产生了序列化的成本还很容易导致传输成本的大幅增加。
我举个例子假设某个有100个字段的大对象变更了其中1个字段的值通常缓存也不得不把整个对象的所有内容重新序列化传输出去才能实现更新。所以一般集中式缓存更提倡直接缓存原始数据类型而不是对象。
相比之下JBossCache则通过它的字节码自审Introspection功能和树状存储结构TreeCache做到了自动跟踪、处理对象的部分变动。如果用户修改了对象中某些字段的数据缓存就只会同步对象中真正变更的那部分数据。
不过现在因为Redis在集中式缓存中处于统治地位已经打败了Memcached和其他集中式缓存框架成为了集中式缓存的首选甚至可以说成为了分布式缓存的首选几乎到了不用管读取、写入哪种操作更频繁都可以无脑上Redis的程度。
也正是因为如此前面我在说到哪些数据适合用复制式缓存、哪些数据适合用集中式缓存的时候我都加了个拗口的“理论上”。尽管Redis最初设计的本意是NoSQL数据库而不是专门用来做缓存的可今天它确实已经成为许多分布式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被广泛用作缓存的实现方案。
而另一方面,访问缓存不仅仅要考虑如何快速取到数据,还需要考虑取到的是否是正确的数据,缓存的数据质量是另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从数据一致性的角度来说,缓存本身也有集群部署的需求。所以在理论上,我们需要好好考虑一下,如果不同的节点取到的缓存数据不一样,我们是否可以接受。比如说,我们刚刚放入缓存中的数据,另外一个节点马上访问发现未能读到;或者刚刚更新缓存中的数据,另外一个节点访问时,在短时间内读取到的仍是旧的数据,等等。
那么根据分布式缓存集群是否能保证数据一致性我们可以将它分为AP和CP两种类型在“分布式事务”中已经介绍过CAP各自的含义
你可以发现这里我又说的是“理论上”这是因为我们在实际开发中通常不太会使用缓存来处理追求强一致性的数据。当然我们是可以这样做但其实没必要可类比MESI等缓存一致性协议
给你举个例子。Redis集群就是典型的AP式它具有高性能、高可用等特点但它却并不保证强一致性。而能够保证强一致性的ZooKeeper、Doozerd、Etcd等分布式协调框架我们可通常不会把它们当作“缓存框架”来使用这些分布式协调框架的吞吐量相对Redis来说是非常有限的。不过ZooKeeper、Doozerd、Etcd倒是常跟Redis和其他分布式缓存搭配工作用来实现其中的通知、协调、队列、分布式锁等功能。
透明多级缓存
那到这里你也能发现分布式缓存与进程内缓存各有所长也有各有局限它们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关系。所以如果你有需要完全可以同时互相搭配进程内缓存和分布式缓存来构成透明多级缓存Transparent Multilevel CacheTMC
这里,我们先不去考虑“透明”这个词的定义是啥,单看“多级缓存”的话,倒还很好理解。
它的意思就是,使用进程内缓存做一级缓存,分布式缓存做二级缓存,如果能在一级缓存中查询到结果就直接返回,否则就到二级缓存中去查询;再将二级缓存中的结果回填到一级缓存,以后再访问该数据就没有网络请求了。
而如果二级缓存也查询不到,就发起对最终数据源的查询,将结果回填到一、二级缓存中去。
不过,尽管多级缓存结合了进程内缓存和分布式缓存的优点,但它的代码侵入性较大,需要由开发者承担多次查询、多次回填的工作,也不便于管理,像是超时、刷新等策略,都要设置多遍,数据更新更是麻烦,很容易会出现各个节点的一级缓存、二级缓存里的数据互相不一致的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透明”地解决这些问题,多级缓存才具有实用的价值。
一种常见的设计原则,就是变更以分布式缓存中的数据为准,访问以进程内缓存的数据优先。
大致做法是当数据发生变动时在集群内发送推送通知简单点的话可以采用Redis的PUB/SUB求严谨的话可以引入ZooKeeper或Etcd来处理让各个节点的一级缓存自动失效掉相应数据。
然后,当访问缓存时,缓存框架提供统一封装好的一、二级缓存联合查询接口,接口外部只查询一次,接口内部自动实现优先查询一级缓存。如果没有获取到数据,就再自动查询二级缓存。
缓存风险
OK现在你也对不同需求场景下的不同分布式缓存实现方案有大概的了解了。而在上一节课开头我提到过缓存并不是多多益善它有利也有弊是要真正到必要的时候才去考虑的解决方案。因此接下来我就带你详细了解一下使用缓存的各种常见风险和注意事项以及应对风险的方法。
缓存穿透
我们知道引入缓存的目的是为了缓解CPU或者I/O的压力比如对数据库做缓存大部分流量都从缓存中直接返回只有缓存未能命中的数据请求才会流到数据库中数据库压力自然就减小了。
但是如果查询的数据在数据库中根本不存在的话,缓存里自然也不会有。这样,这类请求的流量每次都不会命中,每次都会触及到末端的数据库,缓存自然也就起不到缓解压力的作用了。那么,这种查询不存在数据的现象,就被称为缓存穿透。
缓存穿透有可能是业务逻辑本身就存在的固有问题,也有可能是被恶意攻击的所导致的。所以,为了解决缓存穿透,我们一般会采取下面两种办法:
对于业务逻辑本身就不能避免的缓存穿透
我们可以约定在一定时间内对返回为空的Key值依然进行缓存注意是正常返回但是结果为空不要把抛异常的也当作空值来缓存了这样在一段时间内缓存就最多被穿透一次。
如果后续业务在数据库中对该Key值插入了新记录那我们就应当在插入之后主动清理掉缓存的Key值。如果业务时效性允许的话也可以设置一个较短的超时时间来自动处理缓存。
对于恶意攻击导致的缓存穿透
针对这种原因我们通常会在缓存之前设置一个布隆过滤器来解决。所谓的恶意攻击是指请求者刻意构造数据库中肯定不存在的Key值然后发送大量请求进行查询。而布隆过滤器是用最小的代价来判断某个元素是否存在于某个集合的办法。
如果布隆过滤器给出的判定结果是请求的数据不存在,那就直接返回即可,连缓存都不必去查。虽然维护布隆过滤器本身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比起攻击造成的资源损耗,还是比较值得的。
缓存击穿
我们都知道,缓存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首次从真实数据源加载数据,完成加载后回填入缓存,以后其他相同的请求就从缓存中获取数据,缓解数据源的压力。
但是,如果缓存中的某些热点数据忽然因为某种原因失效了,比如典型地由于超期而失效,而此时又有多个针对该数据的请求同时发送过来,那么这些请求就会全部未能命中缓存,都到达真实数据源中去,导致其压力剧增。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缓存击穿。
所以,要如何避免缓存击穿问题呢?我们通常可以采取这样两种办法:
加锁同步。以请求该数据的Key值为锁这样就只有第一个请求可以流入到真实的数据源中其他线程采取阻塞或重试策略。如果是进程内缓存出现了问题施加普通互斥锁就可以了如果是分布式缓存中出现的问题就施加分布式锁这样数据源就不会同时收到大量针对同一个数据的请求了。
热点数据由代码来手动管理。缓存击穿是只针对热点数据被自动失效才引发的问题,所以对于这类数据,我们可以直接通过代码来有计划地完成更新、失效,避免由缓存的策略自动管理。
缓存雪崩
现在我们了解了,缓存击穿是针对单个热点数据失效,由大量请求击穿缓存而给真实数据源带来了压力。
而另一种可能更普遍的情况,是不需要针对单个热点数据的大量请求,而是由于大批不同的数据在短时间内一起失效,导致了这些数据的请求都击穿了缓存,到达数据源,这同样也会令数据源在短时间内压力剧增。
那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系统有专门的缓存预热功能,也可能是因为,大量的公共数据都是由某一次冷操作加载的,这样都可能会出现由此载入缓存的大批数据具有相同的过期时间,在同一时刻一起失效。
还有一种情况是缓存服务由于某些原因崩溃后重启,此时也会造成大量数据同时失效。那么以上出现的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缓存雪崩。
而要避免缓存雪崩的问题,我们通常可以采取这三种办法:
提升缓存系统可用性,建设分布式缓存的集群。
启用透明多级缓存,各个服务节点的一级缓存中的数据,通常会具有不一样的加载时间,这样做也就分散了它们的过期时间。
将缓存的生存期从固定时间改为一个时间段内的随机时间比如原本是一个小时过期那可以在缓存不同数据时设置生存期为55分钟到65分钟之间的某个随机时间。
缓存污染
所谓的缓存污染是指,缓存中的数据与真实数据源中的数据不一致的现象。尽管我在前面有说过,缓存通常不追求强一致性,但这显然不能等同于,缓存和数据源间连最终的一致性都可以不要求了。
缓存污染多数是因为开发者更新缓存不规范造成的。比如说,你从缓存中获得了某个对象,更新了对象的属性,但最后因为某些原因,比如后续业务发生异常回滚了,最终没有成功写入到数据库,此时缓存的数据是新的,而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旧的。
所以为了尽可能地提高使用缓存时的一致性人们已经总结了不少更新缓存时可以遵循的设计模式比如Cache Aside、Read/Write Through、Write Behind Caching等等。
这里我想给你介绍下Cache Aside模式因为这种设计模式最简单成本也最低。它的主要内容只有两条
读数据时,先读缓存,缓存没有的话,再读数据源,然后将数据放入缓存,再响应请求。
写数据时,先写数据源,然后失效(而不是更新)掉缓存。
在读数据方面,一般不会有什么出错的余地。但是写数据时,我有必要专门给你强调两点。
一个是先后顺序一定要先数据源后缓存。你试想一下,如果采用先失效缓存后写数据源的顺序,那一定会存在一段时间内缓存已经删除完毕,但数据源还未修改完成的情况。此时新的查询请求到来,缓存未能命中,就会直接流到真实数据源中。
这样,请求读到的数据依然是旧数据,随后又重新回填到缓存中。而当数据源修改完成后,结果就成了数据在数据源中是新的,在缓存中是老的,两者就会有不一致的情况。
二个是应当失效缓存,而不是尝试去更新缓存。这很容易理解,如果去更新缓存,更新过程中数据源又被其他请求再次修改的话,缓存又要面临处理多次赋值的复杂时序问题。所以直接失效缓存,等下次用到该数据时自动回填,期间数据源中的值无论被改了多少次,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不过Cache Aside模式依然也不能保证在一致性上绝对不出问题否则我们就不需要设计出Paxos这样复杂的共识算法了。采用Cache Aside模式典型的出错场景就是如果某个数据是从未被缓存过的请求会直接流到真实数据源中如果数据源中的写操作发生在查询请求之后结果回填到缓存之前也会出现缓存中回填的内容与数据库的实际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实际上是很低的Cache Aside模式仍然是以低成本更新缓存并且获得相对可靠结果的解决方案。
小结
今天这一讲,我着重给你介绍了两种主要的分布式缓存形式,分别是复制式缓存和集中式缓存。其中我强调了,在选择使用不同缓存方案的时候,你需要注意对读效率和写效率,以及对访问效率和数据质量之间的权衡。而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你其实可以考虑选择将两种缓存结合使用,构成透明多级缓存,以此达到各取所长的目的。
最后,在为系统引入缓存的时候,你还要特别注意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问题,比如说缓存穿透、缓存击穿、缓存雪崩、缓存污染,等等。如果你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有了一定的准备和应对方案,那么可以说,你基本上算是对服务端缓存建立了基本的整体认知了。
一课一思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在第16讲中我提出过一个观点“能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最简单的系统就是最好的系统”。现在你已经学完了“透明多级分流系统”这个小章节的所有内容那么你对这个判定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思考和见解。如果你觉得有收获,也欢迎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