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程序员的数学课/13复杂度:如何利用数学推导对程序进行优化?.md
2024-10-16 09:22:22 +08:00

12 KiB
Raw Blame History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3  复杂度:如何利用数学推导对程序进行优化?
                        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到这个专栏“模块三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学习,在这个模块,我们会重点学习数学与算法、代码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程序开发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我们去关注程序的复杂度。这一讲,我们就先从复杂度出发,来看看数学的思想是如何应用在程序复杂度优化的。

程序的时间损耗

程序就是计算机执行运算动作的指令,运算就是对数据进行的处理。

例如1+2 这样的加法运算,就是对两个数据 1 和 2 执行加法的处理。同样地,加法运算还可以针对更多的数据,比如 1+2+3+…+50这就是对 150 这 50 个数据,执行加法运算的处理。

当我们用计算机指令,也就是程序,执行 1+2 这样的运算时,可能在毫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结果。然而,当数据量变大时,执行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

我们看一个例子,下面一段代码的任务,是给定一个正整数 n计算从 1n 之间所有整数之和。

import time

import sys

t1 = int(time.time()*1000000)

n = int(sys.argv[1])

result = 0

for i in range(n):

result += i

t2 = int(time.time()*1000000)

print t2 - t1

我们对代码进行走读:

第 4 行,记录了程序开始执行的毫秒级时间戳; 第 5 行,得到输入参数 n 第 78 行,执行 1 加到 n 的循环求和; 第 9 行,记录了程序结束计算的毫秒级时间戳; 最后,第 10 行打印出程序执行的时间损耗。

当输入分别是 100、1000 和 10000 时,程序的执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数据量越大,程序的时间损耗也就越大。

程序的复杂度

开发者在编写代码时,除了实际的时间损耗外,还有个重要概念就是复杂度。复杂度是衡量程序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工程师的必备技能。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会重点关注时间方面的复杂度,也叫时间复杂度。这一讲,我们为了简便行文,就把时间复杂度简称为复杂度。

从本质上来看,复杂度描述的是程序时间损耗和数据总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例 1】我们先举一个例子说明看下面这段代码

a = [1,2,2,3,4,5]

result = 0

for i in range(len(a)):

result += a[i]

print result

这段代码执行的内容是采用了一个 for 循环,来求 a 数组所有元素之和。

根据代码执行的顺序可知,第 12 行分别执行 1 次后,进入了第 34 行的 for 循环;这个 for 循环需要被反复执行 len(a) 次,也就是 6 次;最后,再执行 1 次第 5 行的代码。

可以估算出,程序执行的时间损耗为 t(总时间) = t(第1,2,5行) + 6t(第3,4行),更泛化的写法是 t=c+n×b。

其中 t 代表代码执行损耗的时间c 和 b 分别是两个常数,而 n 是决定循环次数的数据量的大小。可见,随着 n 的变大t 以线性的关系变大。

【例 2】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代码如下

a = [1,2,2,3,4,5]

result = 0

result = a[0] + a[-1]

print result

这段代码计算的是数组 a 第一个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之和。

具体来看,第 1 行定义数组 a第 2 行定义变量 result第 3 行,直接取出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并且求和;最后,第 4 行打印结果。

可以估算出,程序执行的时间损耗为 t(总时间) = t(第1,2,3,4行),更泛化的写法是 t = c。

其中 t 代表代码执行的时间损耗c 是个与数组 a 大小无关的常数。可见,无论数组 a 的长度很大还是很小,执行的时间损耗都不会受到影响。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就能对复杂度有更深入的理解了。

【深入理解复杂度】

复杂度是程序时间损耗和数据总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通常用 O(f(n)) 来表示,其中 f(n) 就是复杂度函数。

如果程序的时间损耗和数据量的关系是 t=c+n×b也就是说复杂度函数为 f(n)=c+n×b。复杂度通常不关注常数因为它是个固定的时间损耗与输入的数据总量没有任何的关系。因此复杂度函数 c+n×b 可以忽略常数 c 和 b直接缩写为 f(n) = n即第一个例子的复杂度为 O(n)。

如果程序的时间损耗和数据量没有关系,即 t=c我们依然会忽略这个常数直接用 O(1) 来表示。

复杂度的性质和代码结构

有时候,复杂度函数会非常复杂,例如下面的代码:

a = [1,2,2,3,4,5]

index_max = 0

times_max = -1

for i in range(len(a)):

times_temp = 0

for j in range(len(a)):

	if a[i] == a[j]:

		times_temp += 1

if times_temp > times_max:

	times_max = times_temp

	index_max = i

result = a[index_max]

for k in range(len(a)):

result += a[k]

print result

这段代码的任务是寻找出数组 a 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 a[index_max],再计算出 a[index_max] 与数组 a 中所有元素的求和。

我们对代码进行走读。

第 411 行,有两层 for 循环。我们具体算一下时间损耗t(411行) = 6×[t(第4,5行)+t(68行)+t(911行)]。 而程序的第 68 行,又是一个 for 循环,则有 t(68行) = 6×t(第6,7,8行) 因此,整体的时间损耗为 t(411 行)= 6×[t(第4,5行) + 6×t(第6,7,8行)+ t(911行)] = n×n×b + n×c + n×d。

其中n 为数组 a 的长度即数据量b、c、d 分别是第 6、7、8 行执行的时间,第 4、5 行执行的时间,以及第 911 行执行的时间,并且它们与输入的数据量无关,可以视作常数。

利用忽略常数的原则,则有 t = n2 + n + n = n2 + 2n还可以继续忽略常数“2”则有 t =n2+ n根据数学中的平方公式还有 t =n2 + n = (n + 12)2 - 1/4。此时仍然可以把与 n 无关的系数“1/2”和“1/4”忽略掉则有 t = n2。因此程序的第 411 行是 O(n2) 的时间复杂度。

而第 1415 行,根据前面所学是 O(n) 的时间复杂度。所以,整个代码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n2+n)。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刚刚平方公式的化简方法,得到最终的时间复杂度是 O(n2)。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多项式级的复杂度相加时,可以选择高者作为结果。 例如O(n2+n) 的时间复杂度,可以直接写为 O(n2)。

复杂度的性质都来自数学的推导,与此同时,复杂度的计算还与程序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通常而言,一个顺序结构或选择结构的代码的执行时间与数据量无关,复杂度就是 O(1);而对于循环结构而言,如果循环的次数与输入数据量的多少有关,就会产生复杂度了。

程序的三大基本结构是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如果忘了,可以复习一下 C 语言。

通常,一层循环的时间复杂度是 O(n);如果是两个循环的嵌套,时间复杂度是 O(n2);如果是三个循环的嵌套,则是 O(n3);依次类推。

利用数学来优化时间复杂度

设想一下,如果一段线上代码在输入变量很多的时候就会“卡死”,那么这一定是一款无法上线的系统。因此,时间复杂度的优化,是每个开发者必须具备的技能。

其实,时间复杂度的优化有很多办法。除了优化数据结构、优化代码结构、减少程序中不必要的计算等通用方法以外,还可以利用强大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时间复杂度的优化。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我们在开篇词中讲了一个异或的案例。在一个无序的数组中,只有一个数字 obj 出现了一次,其他数字都出现了两次,尝试去查找出这个出现了一次的 obj。绝大多数程序员的代码逻辑应该都是设计两层 for 循环:一层遍历每个数字,一层计算每个数字出现的次数,直到找到 obj。

代码如下:

a = [2,1,4,3,4,2,3]

for i in range(0,len(a)):

times = 0

for j in range(0,len(a)):

	if a[i] == a[j]:

		times += 1

if times == 1:

	print a[i]

	break

我们对代码进行走读:

第 2 行,开始 for 循环,并把计数的变量 times 置为 0 第 4 行,嵌套了一个 for 循环; 第 5 行开始,判断里外两层循环的值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 times 加 1 第 7 行,判断 times 是否为 1如果为 1 说明 a[i] 在数组中只出现了一次,则打印并 break 跳出循环结束。

根据我们前面的结论,这段代码的复杂度是 O(n2),而且单独借助数据结构等思想已经很难再进行程序的优化了。

然而,如果从数学视角来看,这段代码就可以进行如下优化:

a = [2,1,4,3,4,2,3]

result = a[0]

for i in range(1,len(a)):

result = result ^ a[i]

print result

在这里,利用了异或运算的性质:

第一,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二,可以把相同元素计算为 0 第三0 异或任何数字都是其本身。

这样,只要把数组 a 中所有元素都异或在一起,就得到了 obj。此时只需要一层 for 循环,复杂度是 O(n)。

我们再看下面一个例子。输入一个正整数 n求不大于 n 的所有偶数之和。例如输入 6则输出 2、4、6 之和,为 12输入5则输出 2、4 之和,为 6。

这个题目的常规解法,是采用 for 循环,让 i 从 1 遍历到 n。如果 i 为奇数,则 continue如果为偶数则加到 result 变量中。不难发现,复杂度是 O(n),代码如下:

import sys

n = int(sys.argv[1])

result = 0

for i in range(n+1):

if i % 2 == 0:

	result += i

print result

我们再从数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这是个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为

其中 a1 为首项n 为项数d 为公差,前 n 项和为 Sn。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直接写出下面的代码:

import sys

n = int(sys.argv[1])

a1 = 0

d = 2

nn = n/2 + 1

print nn * a1 + 2 * nn * (nn - 1) / d

我们对代码进行走读。

第 2 行,获得输入变量 n。 第 3 行,求和的第一项,直接赋值为 0。 第 4 行,公差 d 为 2。 第 5 行,求项数。例如,输入 6则项数为 0、2、4、66/3+1 = 4 项;输入 5则项数为 0、2、45/2+1 = 3 项。 最后第 6 行,调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直接得到结果,运行截图如下:

这段代码的执行与输入数据量 n 毫无关系,因此复杂度是 O(1)。

同样的道理,等比数列求和的代码,如果用计算机程序开发的思想,是需要一个 for 循环在 O(n) 复杂度下完成计算的。但借助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你只需要 O(1) 的复杂度就能得到结果。在这里,我们作为课后习题不再赘述。

小结

复杂度是程序开发中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时间复杂度衡量的是程序执行时间与数据量之间的关系。在计算复杂度的时候,通常常数是可以被忽略掉的。如果是多项式的求和,通常只保留最高次幂一项,其他都可以省略。

复杂度与代码结构息息相关。for 循环嵌套的越多,复杂度就会越高。如果你的数学知识非常渊博,从数学的角度来降低代码复杂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我们留一个练习题:输入一个正整数 n求不大于 n 的所有 2 的正整数次幂的数字之和。例如,输入 17则输出 1+2+4+8+16 = 31输入 8则输出 1+2+4+8 = 15。你可以尝试两种方法来开发分别是 O(n) 复杂度的 for 循环,和 O(1) 复杂度的等比数列求和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