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Java并发编程78讲-完/11线程池有哪4种拒绝策略?.md
2024-10-16 00:20:59 +08:00

53 lines
4.5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1 线程池有哪 4 种拒绝策略?
本课时我们主要学习线程池有哪 4 种默认的拒绝策略。
拒绝时机
首先,新建线程池时可以指定它的任务拒绝策略,例如:
newThreadPoolExecutor(5, 10, 5, TimeUnit.SECONDS, new LinkedBlockingQueue<>(),
new ThreadPoolExecutor.DiscardOldestPolicy());
以便在必要的时候按照我们的策略来拒绝任务,那么拒绝任务的时机是什么呢?线程池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会拒绝新提交的任务。
第一种情况是当我们调用 shutdown 等方法关闭线程池后,即便此时可能线程池内部依然有没执行完的任务正在执行,但是由于线程池已经关闭,此时如果再向线程池内提交任务,就会遭到拒绝。
第二种情况是线程池没有能力继续处理新提交的任务,也就是工作已经非常饱和的时候。
我们具体讲一下第二种情况,也就是由于工作饱和导致的拒绝。比如新建一个线程池,使用容量上限为 10 的 ArrayBlockingQueue 作为任务队列,并且指定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为 5最大线程数为 10假设此时有 20 个耗时任务被提交在这种情况下线程池会首先创建核心数量的线程也就是5个线程来执行任务然后往队列里去放任务队列的 10 个容量被放满了之后,会继续创建新线程,直到达到最大线程数 10。此时线程池中一共有 20 个任务,其中 10 个任务正在被 10 个线程执行,还有 10 个任务在任务队列中等待,而且由于线程池的最大线程数量就是 10所以已经不能再增加更多的线程来帮忙处理任务了这就意味着此时线程池工作饱和这个时候再提交新任务时就会被拒绝。
我们结合图示来分析上述情况,首先看右侧上方的队列部分,你可以看到目前队列已经满了,而图中队列下方的每个线程都在工作,且线程数已经达到最大值 10如果此时再有新的任务提交线程池由于没有能力继续处理新提交的任务所以就会拒绝。
我们了解了线程池拒绝任务的时机那么我们如何正确地选择拒绝策略呢Java 在 ThreadPoolExecutor 类中为我们提供了 4 种默认的拒绝策略来应对不同的场景,都实现了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接口,如图所示: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讲解这 4 种拒绝策略。
拒绝策略
第一种拒绝策略是 AbortPolicy这种拒绝策略在拒绝任务时会直接抛出一个类型为 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 的 RuntimeException让你感知到任务被拒绝了于是你便可以根据业务逻辑选择重试或者放弃提交等策略。
第二种拒绝策略是 DiscardPolicy这种拒绝策略正如它的名字所描述的一样当新任务被提交后直接被丢弃掉也不会给你任何的通知相对而言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我们提交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个任务会被丢弃可能造成数据丢失。
第三种拒绝策略是 DiscardOldestPolicy如果线程池没被关闭且没有能力执行则会丢弃任务队列中的头结点通常是存活时间最长的任务这种策略与第二种不同之处在于它丢弃的不是最新提交的而是队列中存活时间最长的这样就可以腾出空间给新提交的任务但同理它也存在一定的数据丢失风险。
第四种拒绝策略是 CallerRunsPolicy相对而言它就比较完善了当有新任务提交后如果线程池没被关闭且没有能力执行则把这个任务交于提交任务的线程执行也就是谁提交任务谁就负责执行任务。这样做主要有两点好处。
第一点新提交的任务不会被丢弃,这样也就不会造成业务损失。
第二点好处是,由于谁提交任务谁就要负责执行任务,这样提交任务的线程就得负责执行任务,而执行任务又是比较耗时的,在这段期间,提交任务的线程被占用,也就不会再提交新的任务,减缓了任务提交的速度,相当于是一个负反馈。在此期间,线程池中的线程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执行掉一部分任务,腾出一定的空间,相当于是给了线程池一定的缓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