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Web3.0入局攻略/结束语Web3.0时代,你的创造和收获!.md
2024-10-16 06:37:41 +08:00

97 lines
12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结束语 Web 3.0时代,你的创造和收获!
你好,我是郭大治,很高兴与你在极客时间再次相遇,但这一次把这句话讲出来,意味着我们该说再见的时候到了,今天已经是这门课程的最后一节了。
这门《 Web 3.0入局攻略》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属于极客时间中的另类它没有给你讲一门具体的语言也没有任何实操的内容虽然我自己严重认同动手能力属于Web 3.0世界中非常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但是很遗憾,这门课程在实操方面也没能提供太多的内容。
因为在我看来动手之前先动心我希望先把Web 3.0的世界里已经出现的、经过理性思考可以得出的,以及在未来还会持续发挥影响的一些事实和规则讲出来,让你在开启旅程之前,手里能有一份简易的地图,以便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找到你最适合的位置。
如果你是一个Builder在你明白了Web 3.0的世界已经有的和需要有的模块和功能之后能不能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为Web 3.0乐高拼上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
如果你是一个体验者在了解了各种收益和收益背后的基本逻辑之后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好奇和精力更多地投放在不仅仅是昙花一现而是更具价值支撑和更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领域在Web 3.0领域里,做一个不会掉队的见证者?
但是,这一切,都要首先源于你的“相信”。源于你相信这份地图,已经凝聚了很多人的思考和实践;源于你相信这份地图,其实不仅仅代表一小部分冒险分子的财富故事,而是代表着不论是已经入局,还是尚未入局的大多数人的价值诉求;源于你站在互联网的角度,清晰地看到互联网既能为人类的生活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却同时又成为了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你相信一定有一条新的道路,能把互联网带到一个新的境界。
而Web 3.0就是这样一种尝试,一种凝聚了技术、商业、经济和社会背景思考的尝试,一种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种突破的尝试。
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最后我希望把千头万绪的、关于Web 3.0的技术和生态的各种细节先放一放而是把隐藏在15节课中超过6万字的字里行间最希望向你表达的一些“思想火花”进行一次赤裸裸的告白。
你可以把前面15节课看成是关于观点的论证过程而这节课是你的一位朋友在和你告别的时候对你的一段“嘱咐”只不过这个朋友是因为Web 3.0这个话题认识的尽管你们的话题不设限制但始终没有离开Web 3.0太远。如果你想详细了解究竟,你可以再倒回来,再去查看前面各节课的内容,在那里,你可以找到支撑这些“嘱咐”的各种思考。
好的,我的告白开始了!
第一,不要把习以为常看成理所当然!
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电灯的故事。我们知道,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因为爱迪生的发明(或者说是改良),人类有了电灯、留声机、电影的摄像机和放映机,特别是电灯的发明,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光源,并因此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但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之后,并没有直接就能让电灯走进千家万户,而仅仅是把电灯变成了少数贵族或者富豪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当时只有发电机,没有输送电力的配电网络,所有家庭要想使用电灯的话,必须自备一台小型的燃油发动机,一个小小的灯泡,必须由一台独立的发电机供电才能点亮黑夜。
而再后来,来自赛尔维亚的另一位科学家特斯拉,发明了交流输电系统之后,才让电灯真正走入寻常百姓的家庭。
这个故事呢,我主要是想说明,一项伟大的发明真正走进人类的生活,需要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以推动新的发明的诞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升级,以便使新的发明在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层面,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那么当下的互联网与没有配电网络支持的电灯是何其相似。互联网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清晰可见但使用互联网带来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显然还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我们不能把自己习以为常的模式看成是理所当然Web 3.0已经通过真实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其对互联网升级改造的可能性。
Web 3.0不是趋势,是现实!
第二,结果上看选择大于努力,但需要基于理性做出选择!
很多人都愿意说,选择大于努力,当然从结果上看,确实是这样的,一个方向都没有选对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太可能达到预想的目标。而一个站在风口上的人,不论自己怎么扭捏,都会被风力吹上云霄。但问题,是如何站在风口之上?
我们不能把对于风口的选择看成是“扔骰子”,把自己的命运建立在一种完全随机的选择之上;也不能完全“听忽悠”做出自己的选择,别人的故事搬到自己身上,是不是还能重复上演?所以说,相信选择大于努力的人,更需要理性选择!
那么Web 3.0作为一场已经开启的互联网革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能够给创业团队提供大量的机会?
在我看来一方面Web 2.0归属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经济红利,将会按照功能上的分层组合进行重新分配,具有相同的或者类似功能的协议,将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实现更大的网络效应,更多的属性不同且功能更加丰富的协议,将会获得进入服务链条、参与利益分配的机会,这对于各种创业团队来说,无疑是一种现实而巨大的机会。
另一方面在Web 3.0模式下,各种协议不再可能通过某种资源的垄断,特别是数据资源的垄断,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只有通过功能的提升和优化,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并实现更大的利益。这对创业团队来说,就是处在基本一致的相同起跑线上,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创业环境。
此外,基于智能合约的组合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激励制度,这种激励制度会对所有已经加入互联网生态的团队和个人,提供更加直接的激励,进而对创业团队实现运营方面的资金平衡,产生积极影响。
所以说Web 3.0的机会不是凭感觉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产业逻辑的思考分析得出的。
第三,新的叙事需要构建全新的逻辑,在全新的逻辑中重新定位才能获得新的机会!
这一点,我们从一段历史往事说起。你一定知道,英国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发源地,英国曾经因为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和贸易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而全球海洋运输线的拓展,对于英国全球贸易链的建立,就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知道,引领欧洲走出大西洋,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并不是英国,而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比如,哥伦布是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资助下,才启程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而全世界第一个实现环球旅行的是葡萄牙人麦哲伦。那么,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并没有因此而建成自己的全球贸易链,但英国最终却能凭借西班牙和葡萄牙开拓的航线,成就了自己全球贸易霸主的地位?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把海洋看成是从欧洲大陆迈向其他大陆的障碍,只有跨越这个障碍,才可以获得其他大陆的金银和财富。历史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在踏上中、南美新大陆之后,一方面忙着和当地的土著抢地盘,一方面又忙着把从当地掠夺的黄金、白银运回欧洲,海洋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拦在财富之路上的“障碍”,对于这个“障碍”,最好的结果就是实现跨越。这种以掠夺陆地财富为核心的思路,是一种典型的“陆权思想”。
但是,对于英国来说,就没那么“幸运”了,等英国走出去的时候,最富饶、最容易到达或者最方便掠夺的土地,已经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得差不多了。英国只能就近占领一些处于大陆边缘,但是距离大洋航线又比较近的“弹丸之地”,比如,新加坡、中国香港以及南美最南端的马岛之类的地方。
这些地方虽然没有丰富的物产,但是对于贸易航线的建立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弹丸之地”的串联,英国人可以在广阔无垠的蔚蓝大海上,经营起自己的海上交通线,通过配备方便贩运货物的仓储设施、方便交易的市场、方便分摊风险的保险交易所,以及船只修理、物资补给和人员休整等一系列设施和服务,不仅“海上交通线”本身变成了创造财富的“海上黄金线”,英国也最早通过全球贸易,使自己变成了“世界工厂”。
英国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从这段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是新的叙事以构建全新的逻辑为基本特征在全新的逻辑中定位自己才能获得新的机会。Web 3.0正是为我们开启了下一代互联网的全新叙事在这次全新的叙事中数据的逻辑和业务的逻辑变得同等重要开放协作和规则透明成为全新的标准。而站在个人技能的角度两种技能在Web 3.0时代显得非常重要。
一种是场景相关的软件开发能力。在协议无处不在,而且智能合约的效率优势不断显现的背景下,每个人能够凭借对场景的理解进行代码开发,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基于合约的开发完全有可能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让开发人员一劳永逸地“躺赚”。而且低代码甚至无代码平台的出现就让没有技术背景的人员也可以方便地加入软件开发的队伍比如做设计或者艺术创作的朋友除了具备自己独特的美学素养之外还要具备使用3D引擎进行设计的能力。
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都可能因为作为Web 3.0的建设者,而获得互联网的下一次红利。
另一种是关于创新产品的体验能力。在Web 3.0世界,数据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对于新上线的产品而言,尤其如此。
作为创新产品的体验者我们不仅需要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完成新的体验同时还要经历新的风险接受代码Bug带来的各种考验。所以产品体验往往可以获得各种奖励甚至用户也会因为产品体验而变成早期社区的重要成员开启一段伴随社区成长的重要经历。站在数据的逻辑角度来看产品体验应该获得奖励。
写在最后
好了朋友之间的“嘱咐”也应该点到为止。如果你能有幸听到我的这段“嘱咐”的话相信Web 3.0的种子已经留在你的内心也相信你对于Web 3.0还有很多的好奇和问题那么这时候我就要对你真诚地说一声祝贺了。因为Web 3.0的世界里,充满了值得我们几代人去探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最缺乏的,就是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既然你已经开始提问了相信我吧在Web 3.0的世界里,非凡的答案一定都源自于伟大的提问!
最后的最后,不知道你是否一直在默默认真学习,在课程即将要结束的今天,我非常希望能在留言区见到你的身影,也期待你填写下面的问卷,提出对课程的反馈与建议,听听你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和收获。
另外,课程结束也并非终点,我们也可以在留言区互动交流,也祝你享受成长,学有所成。
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