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大厂设计进阶实战课/30冰山模型:如何成为让面试官欣赏的“面霸”?.md
2024-10-16 06:37:41 +08:00

164 lines
17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30 冰山模型:如何成为让面试官欣赏的“面霸”?
你好,我是小乔。
让我们一起来感谢认真学习的你,迎来了我们这套课程的最后两节课。这节课,我们先一起聊聊面试的注意事项,下节课,再针对性地学习作品集的制作方法。希望你可以通过这两节课,进一步了解职场的游戏规则,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展现出来。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国内几家大厂的面试通过率仅有10%-15%。也就是说当我们通过简历筛选获得面试资格后还要成为那10%的头部人才,才有加入大厂的机会。
今天,我就以一个老面试官的身份,和你聊聊企业到底想找怎样的人才,面试官看重的是候选人的哪些特质,以及面试中经常会被问到的题目。这节课的内容不止适合候选人,也适合未来会成为面试官的设计师,学习面试方法。
以“冰山模型”看懂企业要什么
许多年轻设计师会误以为把作品集做得花枝招展就是优秀的人才但这只是获得面试机会的门槛。那企业到底想要怎样的人才呢我们可以通过“冰山模型”来理解。这套模型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的将个人整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如上图所示冰山模型主要分为7个层次网络上会有一些信息出入我们以各大厂的管理者培训内容为准从上往下逐层深入个人的整体素质。对面试官来说挖掘难度也逐渐加大。
我们可以分为冰山以上和冰山以下来探讨。
冰山以上
冰山以上分别是经验、技能和知识这3个方面都可以通过候选人的作品集和简历看出。
经验:就是看过往的工作履历,在什么公司,做过什么业务,擅长什么赛道。
技能:也很容易从作品集看出,候选人是偏向逻辑思维,还是视觉能力更好?是更全链路一些的全面人才,还是精钻某一细分领域的专家?
知识体系过往履历和作品集中项目的深度可以反映出这是单点项目还是完整的0-1-100-N的全案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候选人的知识体系。
冰山以下
冰山以下分别是综合能力、价值观与自我定位、个性特质,以及动机。
综合能力:就是认知程度、逻辑表达、项目规划、学习拓展、沟通合作等能力,这些是成为一名合格设计师的基石。
价值观与自我定位:是我们对各种事物、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这个部分是考察候选人与企业文化的匹配程度。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自我定位都是由家庭、教育、社会等因素综合造就的,价值观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比如,有些同学看到别人取得了好成绩,就会恶意揣测,而不是观察别人的优点快速吸收,这其实就是企业不太鼓励的价值观。
个性特质:就是为人处事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举例来说,大厂普遍青睐的人才,自驱能动性更强,而不是被动等需求;愿意与团队共同成长,格局大,而不是只顾着自己出风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可以冷静地处理问题,而不是玻璃心;做事踏实可靠,科学归因,而不是造假敷衍。
还记得我们讲过的高潜力人才吗?这个部分就是在挖掘候选人是否具备高潜力,高潜力决定了你是可以长期陪伴团队共同成长的人选,或者只是在业务急缺人力时,短期临时顶替的人选。
动机是指我们的内在驱动力通常分为3种成就、亲和、影响力。成就动机在于更高的挑战亲和动机在于被尊重和喜爱影响力动机在于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前进和坚持的动力不同这同样没有对错之分企业只是在考量通过怎样的方式可以长期为员工提供工作的动力。
以我举例来说,成就和亲和是我最为看重的。在成就方面,我喜欢有挑战的工作,热衷于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圈边界,这会让我很有成就感;在亲和方面,我十分在意团队同学的成长,真心为他们的发展考虑,他们对我的喜爱和好评,是我没有退休、依然持续工作下去的动力。同理,收到读者们的认可,也是我在忙碌的工作以外,用个人休息时间、全年无休坚持写完这套课程的原因。
冰山以上的部分较容易发生改变,我们曾经讲过,如果新学习一个设计软件,也许仅用一个星期就可以熟练掌握;但冰山以下的部分,通常由家庭、教育、社会等经历积累,越是向下的部分,越是难以改变,这也是面试一定要深挖冰山以下的原因。
我们举例来说如果现在有一个创意设计师的HC遇到了两位候选人。其中一位视觉审美很不错只是不会3D建模目前的工作尚且用不到3D但之后有一定可能性会涉及到3D设计另一位设计师的软件技法都很卓越不仅平面做得好3D也很娴熟可是缺乏业务思维也不愿意和业务方配合认为自己就是最优秀的。面对这样二选一的情况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录用前者。
用“STAR模型”回答问题
了解了企业在考察什么我们再来看看面试的流程和回答问题的重点。一般面试流程在3-6轮不等每一轮考察的内容侧重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专业面、综合面和交叉校验。
专业面
一面基本是由团队内的设计组长或者设计专家担任面试官考察重点是专业面。在“冰山模型”中以冰山以上的3项专业能力以及冰山以下的第一层综合能力为重点确保候选人能高质量完成业务支持正常与同事们合作。你也许会觉得这些能力似曾相识没错其实就是我们讲过的“核心三原力”。
在面试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讲述作品集里的项目,来查看候选人的核心三原力,我们下节课也会重点讲述作品集里的项目要如何挑选,每个项目的逻辑架构又该如何展现。
在向面试官讲述作品集、表达自己专业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STAR模型”来完整表述。STAR就是situation、task、action和result的首字母缩写。
Situation情形这其实就是我们讲过的商业和用户思维我们处于怎样的背景条件下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发现了怎样的机会点
Task任务既然发现了机会点我们的任务是需求承接还是自驱推动项目目标和指标是什么
Action行动有了明确的项目目标和指标后就可以开始行动了。你是一个owner的角色还是一名普通的组员你推导方案和推动落地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我们会发现从S到T再到A的过程类似于我们在核心三原力一课中讲过的“四步拆解法”从问题到目标拆解再到具体的设计解法。
Result结果方案上线后结果如何是已经超出预期了还是可以优化得更好有什么经验可以沉淀下来形成规律或者范式
这就是完整的STAR模型和我们曾经讲过的设计复盘方法逻辑相似。同理作品集如果采用类似的思路也会更为清晰。
面试的过程其实就是面试官通过4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考察你的能力。也就是说TA就只有这45分钟来“赌”你是否适合团队你也只有这45分钟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缩短无效沟通比如怼着作品集硬读但讲的内容并不能体现你的能力这就是无效沟通。
有许多年轻设计师问过我“小乔姐姐为什么我面试的时候面试官让我不要一直讲业务但设计师不是应该懂业务吗”通过“STAR模型”相信你已经明白面试官考察的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业务发生了什么TA并不关心业务怎么了TA关心的是面前这个候选人的能力怎么样。
讲业务的部分其实就只有第一个situation讲清楚大概背景即可。面试官想听到的是你怎样推导出商业和用户的机会点。不管业务好坏这如果都是其他人的工作就和你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一定要有归因思维,这个业务的什么问题,是因为我做了什么事情,取得了什么结果,而不是我在业务发展的洪流中只是一颗不痛不痒的沙粒,随波逐流、随遇而安。
一面结束后如果你面试的是执行岗位也许需要完成笔试题。这也说明面试官在45分钟的面试过程中尚且无法确认你的专业能力需要进一步考察。建议在完成笔试题时不要干巴巴地只放一张视觉设计稿而应该当作一个小项目来完成从调研推导到设计方案都应该涵盖。有心一些的同学甚至还会去找目标用户调研一下收集一下反馈有更多的输入给到面试官。
综合面
通过一面后,也就意味着单纯的专业面已经通过,接下来就是综合面。综合面通常会由这个部门的设计总监担任面试官。
在综合面的过程中,面试官会针对我们上述讲的专业面部分再次考察校验,但会比一面更加快捷高效、抓取重点。
比如我团队内负责一面的同学会听候选人完整讲述2-3个项目针对里面的细节进行深挖。但我会将考察专业的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以内留出一半时间考察冰山以下的部分。这里我也建议你在二面时不要对着作品集一页一页地读要善于总结重点。将STAR模型的每一个部分总结到位突出自己的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通常二面的面试官没有面试过1000场也面试过几百场在看作品集和识人上眼光会更为犀利通过作品集就可以对候选人的能力有大概认知面试只是求证的过程。
在专业方面可以胜任后面试官就会开始挖掘冰山以下的部分。如果你的面试20分钟左右就结束了大概率说明面试没有通过因为面试官无心再继续挖掘。
另外,许多同学在讲述作品集时,会忽略“我是谁”,也就是说,没有讲清楚你在这个项目中的角色。
比如你是独立全栈地完成了从调研、交互到视觉的工作还是你有一个交互设计师作为搭档你只是将TA的稿子视觉化再比如规划和推动这个项目的是你的主管还是你主动规划后借助主管的力量进一步推动成功的
如果你有遗漏面试官就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挖。其实对面试官来说TA就是要在整个面试过程中获得一颗又一颗STAR。每收获一颗STAR就代表着一件事情完整讲完了。因此STAR不仅可以用来问设计项目也可以问候选人对待其他事情的处理方式。比如你发现其他团队的同事在和你做一样的项目你会怎么处理此时就可以用STAR的结构完整讲述一遍这个问题的解法我们在自驱合作一课中重点讲解过。
在此,我罗列了一些面试官常问的问题,你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准备。
专业能力:如果这个项目还有一次优化的机会,你会怎么做?
综合能力:在和同事意见不合时,你会如何处理?
综合能力你使用过某某App吗你觉得还有什么值得优化的地方
价值观和自我定位:可以举例说说你的优缺点吗?
价值观和自我定位:你认为自己在当前团队中的定位是怎样的?
价值观和自我定位:你对自己的职业成长规划是怎样的?
个性特质:是否自驱过项目,是怎样推进的?
个性特质:你最近有在学习一些知识、技能吗?
动机:你为什么想看新的机会?为什么离职?
动机:在之前的工作中,有什么事情让你有成就感或者挫败感?
我们会发现,每个面试官的问法也许不同,但都是在考量我们冰山模型里面的内容。你可以提前调研一下,目标企业的文化是怎样的,这个业务是什么背景,如果你是面试官,会希望招聘怎样的人才。聪明的候选人,往往可以提前预估到面试官的提问。
举个我好朋友的例子她曾经有份工作是在国外养马。她目前也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战略这份与众不同的经历形成了加分项反应了她履历丰富、能力拓展性较高。我们在互联网企业做一个APP是一种业务在这家企业养马、照料草场、为各国的贵族提供马术服务就是这家企业的业务。
当她看到这家企业在招聘中国员工时她很好奇背后的原因因为国内并不那么适合马术又为何一定要招聘中国人呢于是她调研了这家企业背后的母公司猜测这家企业是想通过招聘中国员工来做公关宣传吸引大陆的有钱人成为客户。于是她在面试时就重点表达了自己有媒体资源比如曾经在CCTV实习过。她就这样万里挑一通过了面试要知道其他候选人在养马方面可都比她专业多了。是不是非常聪慧
提前准备,可以让我们通过面试的概率更大。在二面的结尾,面试官通常会问:“你有什么想问我的吗?”这并不是简单的聊天,而是一次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你可以针对你本身的好奇来问。可以问一些我们之前课程提过的,关于项目安全性的问题,但不建议问一些“傻瓜”问题。比如,“你觉得我面试表现怎么样?”面试结果和表现,面试官是不可以透露给候选人的,如果你问了这个问题,等于浪费了一次机会。
我建议你问一些更为专业的问题,彰显自己的认知程度。
比如对于2B业务你面试的是一家SAAS服务企业你可以问一下企业的ROI情况通常ROI在2-4的企业更值得去如果ROI只有1说明一直在断臂流血很难长久。对于2C业务你可以提前调研好这个行业CR5的市场占有率说说你认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入局市场这个也在我们商战模式课程中讲解过。一方面可以显示出你提前做过调研另一方面也可以显示出你的认知理解能力当然这些就需要你日常不断学习和积累了。
交叉校验
二面通过后通常会由业务负责人交叉面试。如果二面的面试官觉得还不够完善的话也会再安排其他设计leader交叉面试这些交叉面试和综合面的内容重点一致。
终面是HR面试专业的HR看人的准确程度往往是整个部门的天花板可以将冰山以下的内容进一步深挖。大家仅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凡事实事求是不说任何虚假信息。尤其是大厂的HR对于诚信极其看重。网络上会有一些教大家慌报薪资之类的偏门方法我个人极其不建议各大厂HR之间的信息是相通的甚至可以查到你在上一家公司的绩效、薪资、奖金、团队排名撒谎就等于玩火自焚。
有设计小伙伴问我:“之前在教育业务,被裁员了,要实话实说吗?”是的,要实话实说,面试看的是你的能力和品行,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裁员,并不是你的问题,不用担心。
今日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个模型“冰山模型”和“STAR模型”这两个模型就是面试的底层逻辑。
冰山模型的上方是容易较快培养的技能、知识冰山模型的下方是较难被改变的综合能力、价值观、个人特质和驱动动机。我们要成功通过面试依靠的是长期的能力积累和短期的面试准备。如果本身能力欠缺就想通过学习一些讨巧的方法应对面试即便“坑蒙拐骗”进入了公司可能也会难以landing。
“STAR模型”是讲述作品集和回答面试问题的一把利器。不论问题颗粒度是大是小我们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体现完整的逻辑和价值。S就是先讲清楚项目背景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发现了哪些机会点T就是拆解成具体要做的任务讲清楚目标和指标A就是具体的推进和落地过程你是以怎样的角色发挥着作用R是复盘结果有没有更好的解法或者沉淀了什么经验。
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优秀的人才,往往都是“面霸”,知道企业在意什么,知道面试官想问什么。但只有真材实料的面霸,才能顺利进入心仪的企业,并长期任职。你的职场路径,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由你自己来决策。
互动时刻
回顾你曾经的面试经历,是否遇到过不通过的情况?现在回想一下,你知道不通过的原因了吗?
欢迎把你的经历和思考在留言区分享出来,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我们建了一个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