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超级访谈:对话毕玄/11CEO心得:大厂出来创业,最大问题是对钱没概念.md
2024-10-16 11:00:45 +08:00

272 lines
25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are indistinguishable to humans but may be processed differently by a computer.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1 CEO心得大厂出来创业最大问题是对钱没概念
你好,我是叶芊。-
 -
在一段波折的离职过程后,毕玄从阿里出来了,决定创业,但他却完全没想好自己要做什么。-
 -
回顾他的职业生涯,异地多活、代码工具、统一调度都挺有市场的,他也提到自己差点就去做代码了,投资都快谈完了,最后想了想还是悬崖勒马改做现在的调度。今天我们就接着创业继续聊,看看他是怎么选择创业方向的。-
 -
你可能暂时对创业不太感兴趣,没关系,听一听这位技术大牛对市场以及个人优劣势的分析,相信对你之后的职业发展也会有帮助。
 -
极客时间:之前聊到创业方向的选择,第一点是选一个自己相对有优势的领域,然后呢?
毕玄:第二点我们特别关注的,从商业模式上来讲具不具备盈利的可能性。盈利,最重要的是你对客户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有价值,客户是肯定愿意付费的,所以关键是价值。
我们第一想法是代码相关这对开发者影响是最大的所有的人都会用。所以代码智能化其实是我们考虑的第一方向几乎都谈完了。但最后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团队没有优势之前有希望做成是因为阿里的环境但离开了就要跟GitHub对着做但是跟他们比我们一点优势都没有这玩意儿咋成功
另外商业周期非常长GitHub已经算很快了但它做了两三年现在也只是推进到了一定阶段。但在中国你从开始到商业化可能要5年以上那就要考虑一下5年你的公司持续没有收入生存就得靠不断地融资这难度太大了。
极客时间:而且就像你说的,技术的人,持续找钱的能力相对没那么强?
毕玄:对。而且大公司的人最大的问题是做所有事情没有成本概念,这才是悲剧。
比如说我,以前就算财务给我一个数,一年亏了多少亿,我也没有任何感觉,反正不是我出钱,有人出,而且还会觉得亏了这么多亿又怎么样?我还得加人。你就会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一点都不在乎,因为你亏损了不用自己去融。
大家对钱没有概念,很多大厂出来创业的人,钱都不知道花哪去了,稀里哗啦就没了,心里觉得相比以前,现在才这点钱,随便花,然后就没有钱了。
在阿里,你说服了上面给你投资源做一件事情,失败了最多也就是年底绩效差一点,奖金少一点,没有别的了,不会失业也不会倒闭。但出来了这都是事实,你没有钱,公司就倒闭了,员工是很难跟你讲梦想的,先必须有合理的报酬,梦想只是个加分项而已。
极客时间:所以代码方向还是大厂有优势,你当时还想过什么方向吗?
毕玄:另一个就是中国现在特别火的开源,人简直太多了,做大数据的、做数据库的,不知道有多少家,一面墙都不一定能写完(笑),已经卷成比花卷还卷了。
对技术创业来讲,选这条路,你前几年还是挺爽的,因为你要考虑的是用户不是客户,用户都是免费的,免费好谈,你可以刷脸,别人用着合适还可以帮你推广站台,都没问题,如果前几年你还能融到资,生活简直不要太爽,就乌托邦。
但是我觉得,到了某一年,你需要尝试商业化的时候可能会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尤其在中国。你看,有哪家公司通过开源积累了大量开发者,最后通过漏斗效应商业化成功的?就现在看,我觉得八成是不大可能。
极客时间:为什么国内商业化成功不大可能?大家对付费的观点不同?
毕玄:你想中国市场购买技术软件的是什么行业?多数是金融,但金融又不会单为一个技术软件付钱,它是大项目招标,里面包含技术软件。除非你有能力直接去投标,不然就得在上面做一些应用软件。这种阿里云可以,因为阿里云有品牌,他其实也不是自己干,他也只卖下面基础设施,上面可以找合作伙伴,但你很难,你一家创业公司凭什么?
而且大家去见客户,免费的情况下也是什么都好谈,随便谈,但只要说到要收一块钱就是另外一回事,这就变成了公司行为,不是个人的,公司对公司是一个非常正规的行为,因为决策不一定是他能做的,而且金额越大,决策链条一定会越长,不管什么公司。
极客时间:但是国外有很多开源到商业化的成功案例,如果参考国外经验呢,中国公司从开源到商业化的路?
毕玄海外没有问题像Confluent、Elastic、Mongo等等都成功走完从开源到商业化的过程每个季度的营收都在几个亿美金增速非常快虽然还是亏损的但你至少能看到希望。
但现在缺的是人才,到底去哪找一些人,把开源产品在欧美完成商业化。如果有谁能走通这条路,对中国的软件产业会是巨大贡献,只要有一家走通,关键人才就有了,以中国的复制能力,一家公司有了,中国就全有了,这不是问题,现在主要是没有人。
极客时间:对做开源的公司来说,以前大家会讲亚马逊的故事,人家强势,我就是不盈利。不能这样吗?
毕玄:但你看他最终还是盈利了,而且一把就赚回来了。大家愿意投你钱,是因为他相信你一把可以赚回我以前投给你的所有的钱。
而且ToC是有可能一把赚回的但ToB不可能这个逻辑根本就不成立。所以这些开源商业化的公司还真是要看一下因为美国这几家已经很成功了一年营收接近10亿美金增速70-80%,但仍然亏损,这太恐怖了,这样下去你到底能不能盈利?如果不能盈利,这其实是个泡沫,对商业公司来讲什么叫泡沫?就是这个,能盈利你就不是泡沫,不能光讲梦想。
如果可能性是存在的就可以了,就有信心,对一家公司来讲说实话这就是最重要的,尤其对创始人团队,这伙人是很苦逼的,因为就是熬,你得熬很多年,不到盈亏平衡的那一天,其实都不算熬出头。但到那一天情况会好非常多,很多都变了。
极客时间:所以现状是没一个跑通,又不能靠画饼,那中国的企业从开源到商业化,你觉得有希望吗?
毕玄:我觉得肯定会有,无非是几年的问题,以及是谁的问题。这条路也确实是技术人员创业最好的选择,阿里出来了这么多人创业,多数选择的也都是这条路。
因为中国已经进步了一点。以前开源,很少有中国人做的东西是主导,或者中国人做出来影响了全世界,但现在有了。现在除了最底层的核心技术,中国在应用层的技术能力是可以跟国外抗衡的,没有太大差距,中国的场景又更丰富,能诞生出很好的开源产品,然后影响全世界。这个套路已经成熟了。
有些投资人赌也是对的,他们为什么很愿意投这些。我之前很震惊的,因为商业上很难讲通,但他们说其实很简单,他们相信中国一定会有一家走通的,是谁倒不重要,他只要押大赛道就可以了,只要有一家成功就没有问题,但小赛道还是不要押,成功了回报也很低。
极客时间:看我们讲到的几个领域,代码智能化、开源数据库等,这些方向都挺好,但是你认真想过还是决定算了。
毕玄:都挺好,我也挺想做,但以我们创始团队的背景,如果创办一家公司我觉得最好不要做这种。
创办一家公司,一做自己相对有优势的,二做对客户来讲是可以直接讲清楚价值的,因为这样商业模式和收费才能闭环,如果能完成这两步,我觉得未来这家公司是有可能走向盈利的。
如果你想做对社会有更大影响的大赛道或者就纯粹想Buying一个梦想最好你先创办一家成功的公司做成具备盈利能力并且能持续盈利的那个时候再投一点钱去梦想或者再做对社会影响力大的陌生领域就可以了。有了很好很健康的现金流你随意好了想做什么领域都可以像阿里阿里云能做为什么就是有淘宝能持续产生健康的现金流。
 
极客时间:你最后选择了做调度,你怎么看这个方向的,可以多讲下吗?
毕玄:看我们在阿里的经历,有什么事情是相对外面有优势的,也要相对可能被产品化和规模化的,另外对客户有价值的,我们觉得只有调度有可能,其它都很难。
异地多活具备领先性,但它不具备通用性,所以如果做这个方向,会做成一家咨询公司,但咨询是我们退休的目标,不是现在,而且咨询不可能做大,虽然比较赚钱。因为我们现在发现,总体顺势而为还是很重要的。
像国外FinOps云成本优化要开始起来了算是个新词一个方向火没火最容易判断的就是看有没有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并且拿到了不错的融资过去一年国外做FinOps拿几千万美金融资的公司已经出现了。
但中国FinOps还是一个概念还没有能说出一家公司确实做出名堂的当然这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极客时间如果FinOps还在概念阶段那客户容易理解你的产品价值吗
毕玄FinOps对客户的价值现在是被认可的。因为很多公司上云之后发现成本完全不受控原因是云太好用了。
以前不在云上的时候,机器的采购内部要过很多流程,还要真实地去买,物流都需要时间,但在云上可不是这样,你点一下就买来一台,而且钱还不是现在付,是一个月后付,所以就失控了。连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都出现了,到了月底,一看帐单,怎么花了这么多钱?所以我们相信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另外是服务器成本控制,我们觉得阿里应该是做得非常好的一家,方法是有效果的,也是可以通用的,这对客户来讲是有价值的,尤其大环境都在喊降本增效。
为什么FinOps刚好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火了一是云的便利性带来了成本失控二是以前大家都不Care成本而已现在这个方法可能会被大家认可所以我们觉得这个帽子对大家来讲不是那么虚幻的话题。
极客时间:有一点好奇,在服务器成本控制这个方面,除了你们在做的这种方案,有其他的方法吗?
毕玄:我们觉得没有。
全球很多公司探索这个方向但目前来看只有Google、阿里和百度在非常成功地往前推进而且结果也证明是有效果的其他公司都很难所以现在中国头部公司做的方案都很类似。
而且做这件事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多像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因为需要大数据团队、调度团队、操作系统内核团队我们总共有5个合伙人全是技术出身覆盖了几乎各个技术领域。但对中型很多公司来讲要组建三个这样的专业技术团队其实很难。
这意味着可能要投入比如四五十个人纯做技术,但一家中型公司的研发人员就那么多,很难投到这个数量,就算能投,但中国做过这件事情的人特别少,反正就这几家,就这伙人。如果他们不出来,其实基本也都不出来,你没有经验自己做,阿里都花了三年,我们觉得你不会比阿里快。
所以我们给公司的定位是,不是说你不能做,是我们可以加速你的整个进程,先让你快速拿到一定成果,对中型公司来讲这很重要,他们要的就是尽快拿结果,而不是在这里浪费太多时间。等他拿到结果,你要继续往下发展的,是没有问题。
 
极客时间:你现在做的调度产品是什么样的模式?
毕玄它比较像PaaS至少目前阶段的产品形态你可以认为就是一个PaaS软件可以部署在各种环境下私有云、公共云等等部署完客户做对接基本就可以了。
贝联珠贯打造全球顶尖的资源调度产品将全球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提升到20%以上从而显著降低各企业每年投入的机器总预算节能减排促进碳中和。技术栈基于K8S/Yarn构建对K8S/Yarn的关键部分做深度开发和定制提升其规模能力、稳定性以及多云/混合云管理,包括离在线等不同计算形态的混合部署。
极客时间:这和你之前在阿里做的统一调度?
毕玄:区别就是更加产品化,就这一点。
阿里或者说任何公司,内部做的东西都只是贴合那一家公司做的一个特殊的解决方案,阿里以前都叫一个能力。但出来你要把这个能力变成一个产品,能面对各种各样的场景,这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能力不需要考虑很多运行环境环境就是设定好的我只是解决这个环境下的问题但现在你不知道客户是什么情况能不能有个产品通用说白了比如A客户是这样的我投了10个人做在做B客户的时候不用投10个人那就是产品。
所以你想一家公司最后能盈利是因为产品的边际效应产生了比如我总共50个人研发第一个客户10个人做第二个6个人第三个可能只投了2个人这就有了。如果不能就完蛋了做一个10人二个10第三个客户还是10这样研发是做不下去的没有边际效应。SaaS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很好是因为边际效应太强了你投了一把后面就躺着数钱。
极客时间:那对调度来说,你觉得有办法实现边际效应吗?因为每个公司的技术基础肯定不一样。
毕玄:对,会不一样,但我们希望能产生边际效应。交付成本肯定都是需要的,无非是成本我怎么收敛。
第一个项目一定投入非常大,搞不好是整个公司,但第二个客户我必须把这个成本压下去,压到一个数的时候最后我算嘛,总体投入是多少,我从每个客户身上能获得多少利润,然后算边际效应是多少,这里我就有一个很好的定价了,但前面的定价肯定是不那么合理的。
所以定价这个事,在大公司是不可能感受出来的,以这个产品的定价,要做到多少客户才盈利,很多人搞不好算一下发现自己永远都不可能,那就成做慈善了。当然大公司有很多补充,我这里可能是亏的,但带来了其它的,所以总体是盈利的。
但你小的创业公司就一个东西,所以别想太多,如果不赚钱,你就是不赚钱,而且会永远不赚钱,关键是你不赚钱公司迟早会倒闭,因为我不相信有人融资能力是无限的,公司一直亏损,还一直有人给钱,哇塞这也是见鬼了。
极客时间:现在像定价、财务这块,自己是在补课吗?
毕玄:那必须补,还有行政,经营公司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
CEO不就是这样很多技术人出来创业肯定想做很多技术什么的别扯了你出来以后就会发现CEO就是一个打杂的公司什么事没人干就是CEO干如果有人干你最好就不要干了你就别管了那个人如果你很信任的话就是这样。
以前在大公司你完全不用经历,都有人在背后帮你全搞定,但你出来以后不可能,除非你有这样的合伙人,但多数技术又没有,所以你全部得自己学。像财务,你得始终知道自己哪天会倒闭,哪天手上的钱就会没有了,这太重要了。
我们现在非常羡慕出来创业后能打平甚至盈利的,这才是公司。
极客时间:为什么?如果打平了,就验证了公司的业务方向是可行的?
毕玄:打平了节奏就都在你手上(笑),而且你的心态会很安稳,否则你永远都活在会不会哪天就没有钱的噩梦里,想下个月怎么发工资,这个时候不管你有什么梦想,其实都没有意义,有啥意义?你首先得有钱。
我们一帮出来创业的CEO们现在聊天已经没有人聊这些很虚幻的梦想了都只谈大家手上的钱还够不够够多久。
极客时间:不谈梦想,大家现实地互相勉励。比较理想的情况要屯几个月的钱?
毕玄现在的融资环境至少要一年半以上我们都是按照18个月准备的就是未来18个月里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这家公司也能活下去如果不能的话风险会比较大。
 
 
极客时间:你现在做的调度领域,有没有期待什么时候自己可以打平?
毕玄那早了去了。ToB太难了一开始赚不了钱后面你也很难讲能赚回来千万别讲ToC的故事我前面几年亏了多少钱后面会一年把钱全部赚回来。
极客时间你觉得ToB想打平要积累多久或者说公司一般发展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毕玄至少3年以上。你看ToB做一个新东西第一年说实话就是种子客户培养如果种子客户做得很好到第二年你基于种子客户的赛道可以做规模化复制就是复制多少个的问题第三年看你能不能扩到一个更大的领域不限赛道通用的或者如果能在全球化上有所展现这样的公司未来就很有可能发展得非常好。这是最理想的节奏。
极客时间:第三年你提到“全球化”,这个之前还挺少提的。
毕玄:全球化是个很有意思的技术新命题,因为在中国,技术人以前没有见过全球化,有什么新问题很难说,但我觉得我们这种人是做不了的。
极客时间:创始人的文化背景不一样?
毕玄:差太远了,中国做全球化成功的几个业务,创始人基本都在海外生活了很多年,非常知道海外跟中国的异同是什么。
你看马云那一代创始人,跟移动互联网这一代差别很大,你可以认为他们确实偏草根,其实也没有那么草根,只是看起来偏草根,但到了移动互联网这一代全是精英,基本全是名校的,也都有海外背景,像张一鸣、王兴这些人天然对多元化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注定他们这一代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企业家。
我觉得这是创始人基因决定的,没法弥补,即使老一代创始人你招了一个也没法弥补,因为过往太成功了,他肯定觉得我更懂,你们懂个啥。但新一代不一样了。
极客时间:新一代的创始人,面对的是新一代的问题?
毕玄:对,他们就会去解决。美国为什么能做好全球化,他们小孩一出生面对的就是各个国家的人,他觉得这不很正常吗?但中国根本没这环境。
极客时间:你现在是在创业的第一年,感受怎么样?
毕玄:第一年你还在相对乌托邦阶段,还在蒙头做一个自己觉得对这个世界很有价值的产品,是最爽的,拿了融资尤其,一你不缺钱,二业务增长也不是你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目标,诉求还不会很强烈,没有到比如要追求盈亏平衡,自己能做一两家,就已经觉得我这产品太成功了。
但等见到真正的客户让他付钱的时候,你可能就发现原来根本不是这样,就吐血了,而且后面业务压力会很明显,第二年可能就会期待你做复制的速度,第三年可能要求高增长,甚至开始要求你打平。大家觉得创业第一步就很痛苦,但后来你会越来越痛苦(笑)。
我们节奏不算太慢去年11月成立的到今年6月左右就开始接触外部客户我就跟团队说美好的时代要结束了。
你会看到客户跟你想的肯定有一个GAP还可能很大这很正常当然就看你怎么看待像我们就觉得挺好至少说明客户对我们还是有点兴趣的虽然有GAP但客户对我们有兴趣只要弥补这个GAP我们还是有点机会的嘛。
当然你也会有另外的打击,比如说拜访很多家客户可能最后感兴趣的就是几家,这就看你怎么接受了,因为这就是失去品牌后最大的问题,所以创业公司确实比较难。
 
极客时间:在产品的运作节奏上,有做市场、品牌这些事吗?
毕玄:我自己的看法,这取决于你公司定位的客户类型。比如说如果你做开源,那不用说了,肯定是要重点做品牌,做社区的运营,重兵配备。
但做ToB很多是商业的像我们每一个客户都是商业的不存在免费用户而且我们做的是中大型他们其实不大会受Marketing和品牌的影响因为中大客户没有多少是我网上看篇文章、听到哪家公司来找你问一下能不能提供个什么卖给我这不大会发生。
另外销售来了其实也没有用之前我们见了很多客户可能有20多家很多对我们有兴趣但我们后来都很害怕。
极客时间:啊见了这么多客户,也都有兴趣,为什么会很害怕?
毕玄:说实话我们的成功率还是不错的,客户觉得挺有意思,就会说要不你们来测试一下。但最大问题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准备得那么好。
极客时间:没准备好,是因为你们初版产品还在做?
毕玄比如说有四五家让我们同时去试一下但我们没有这个人力。所以后来我们7月份叫停了所有的客户拜访都不去见了我们觉得目前已经有明确可以共建的客户了就先做好这些其它的不用纠结我们相信只要做好了至少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那几家应该还是我们的。
极客时间:所以你们去找这些客户的策略是什么?
毕玄:逻辑很简单。首先我们认为中大公司一定有自己的客户群体,剩下就是一家一家拜访,当然你肯定先选赛道里最头部、最有影响力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反而越低调越好。
因为你现在没有客户,太高调在中国真不是好事,卷得非常厉害的,抄袭也非常严重,你最好能非常低调地出现在各中大客户的名单里,毕竟市场可能就这些客户,谁先做掉这里面的大部分,谁就赢了。
等需要做品牌的时候,其实我已经占领了不少客户了,需要更规模化的。但前期我们觉得那些一点用都没有。
极客时间:前期的客户触达具体是怎么做的?
毕玄:刷脸。因为你创业不可能什么资源都没有,肯定或多或少有点,然后就要去拜访这些人。
但比较难的是因为我们每一个客户都是要付费的,加上单价又比较高,不是大家随便帮你刷个脸就可以的。付费到一定金额就非常复杂,决策链长决策成本高,创业公司又没有品牌,我为什么要选择你?光这个问题在内部都能被挑战到死,你跟那个人关系是很好,但你为什么要定向采购这一家?会不会涉及利益?为什么不引入更多家供应商比价?
种子客户是纯属刷脸和信任根本没什么别的否则别人只要问你有客户Case吗没有你就已经出局了。但是创业公司第一步如果刷不到种子客户基本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水友讨论区
今天的对谈到这里就暂时结束了,重点聊的是毕玄对创业的思考和认知,毕竟做复杂的业务,认知决定了产品成熟度。
这是他的第一次创业,在选择方向时,逻辑主要有三点:自己相对有优势具备领先性、相对能产品化和规模化、商业模式具备盈利性。
代码智能化方向他认为不满足第1点异地多活不具备第2点现在大火的开源方向在他看来暂时还不太满足第3点所以为了成立一家真正的公司他选择做调度成为了一名在创业公司“打杂”的CEO。你在选择自己之后的从业方向和公司时3点判断标准其实也可以借鉴。
不知道你对今天对谈的哪个部分印象比较深刻,欢迎留言讨论。
到这里毕玄个人的20年程序人生我们就聊完了。后面我还更新了一讲番外聊一聊一切的开始——毕玄的大学经历希望了解毕玄接触计算机的初心把他的早期想法展现出来与他后期观点形成对比看看我们是否能找到他在面临无数人生选择时的底层逻辑。
拓展阅读
作为一个喜欢写文章的人,自己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也少不了会手痒想写上一篇,之前毕玄就创业写了这篇: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