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趣谈网络协议/加餐1创作故事:我是如何创作“趣谈网络协议”专栏的?.md
2024-10-16 11:00:45 +08:00

85 lines
9.4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加餐1 创作故事:我是如何创作“趣谈网络协议”专栏的?
我用将近半年的时间在“极客时间”写了一个专栏“趣谈网络协议”。对于我自己来讲,这真的是个非常特殊而又难忘的经历。
很多人都很好奇,这个专栏究竟是怎么一步步创作出来的,每一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自己录音频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写完整个专栏之后,我终于有时间回顾、整理一下这半年的所感所想。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也是一次与“极客时间”的深度沟通。
专栏是写给谁的?
和极客时间的编辑谈妥主题之后他们首先要求我基于约定的主题写一个36节至50节的大纲之后会以每周三篇的频率文字加音频的方式发布。每篇文章的体量要求在3000字左右录成音频大约就是10分钟。
我本来觉得写这么一个专栏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毕竟咱也是在IT圈摸爬滚打了许多年的“老司机”干货积累得也不少。只要是熟悉的领域不用准备聊个把小时都没啥问题。况且我原来还写过书、写过博客、写过公众号。所以我对自己文字方面的能力很有自信。
至于语言方面咱常年出入各大技术论坛什么场子没趟过。一个两天的线下培训咱都能扛过来。每篇10分钟总共36篇那不才是6个小时嘛肯定没问题。
但是,写了之后我发现,自己会是一回事儿,能讲给别人是另一回事儿,而能讲给“看不见的陌生人”听,是这世上最难的事儿。
我知道,很多技术人都有这样一个“毛病”,就是觉得掌握技术本身是最重要的,其他什么产品、市场、销售,都没技术含量。这种思维导致很多技术比较牛的人会以自我为中心,仅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常常是自己讲得很爽,完全不管听的人是不是真的接受了。写专栏的时候,这绝对是个大忌。
除此之外,这种思维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单打独斗,一个人搞定一个软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会和别人合作,才是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而良好的合作源于沟通。
但沟通不易,高质量的沟通更难。面对的人越多,沟通的难度就越大。因为每个人的背景、知识、基础都不同,想听的内容肯定更是千差万别。况且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加之需求的表达、转述都会因表达方式和传递媒介而发生变形,这样一来,接收信息的一方自然很难把握真实的需求。
写专栏的时候,“极客时间”的编辑不断地告诉我,我的受众只有一个人,就是“你”。我心想,这个简单啊,因为面对的人最少嘛!可是,事实上证明,我又“错”了。
这个抽象的“你”看起来只有一个其实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许许多多的人。所以这个其实是最难的。协议专栏上线10天就有10000多人订阅而订阅专栏的用户里只有少数人会留言。所以对于很多读者的真实情况我都无从得知你可能每天都听但是没有留言的习惯也可能买了之后觉得我讲得不好骂一句“这钱白花了”然后再也不听。
所以,如何把控内容,写给广大未知受众,是我写这个专栏面临的最大挑战。而这里面,文章的深度、广度,音频的语调、语气,每一个细节都非常重要。
专栏文章是怎么写的?
经过大纲和前几篇文稿的打磨,我对“极客时间”和专栏创作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私下和很多人交流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咱们平时聊一个话题的时候,有很多话可以说。但是真正去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好像又没有什么可讲的,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基础的内容。
我在写专栏的过程中,仔细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对某一领域或者行业研究得很深入,也有自己长期的实践,但是有多少人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高度呢?
现在技术变化这么快,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少人学习新知识的方式就是看看书,看看博客、技术文章,或者听同事讲一下,了解个大概就觉得可以直接上手去做了。我也是这样的。可是一旦到写专栏的时候,基础掌握不扎实的问题一下子全都“暴露”出来了。
落到文字上的东西一定要是严谨的。所以在写到很多细节的时候我查了大量的资料找到权威的书籍、官方文档、RFC里面的具体描述有时候我甚至要做个实验或者打开代码再看一下才放心下笔。
尽管我对自己写文章有很多“完美倾向”的要求,但是这其实依旧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去看的。读者究竟想要看什么内容呢?
太深入了,看不懂;太浅显了,也不行。太长了,负担太重;太短了,没有干货;同时,每篇文字还要自成一体,所有文章要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发现,原来我不仅是对知识的了解没那么全面、具体,对用户阅读和倾听场景也没有过多的考虑。
除了写文字,专栏还要录音频,所以为了方便“听”,文章内不能放大量代码、实验。如果很多人在通勤路上听,而我把一张图片讲得天花乱坠,听的人却根本看不到,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写文章的时候,我还要把故事性、画面感都考虑进去,尽量详尽而不啰嗦。
把这些限制条件加起来之后,我发现,写专栏这件事儿,真的太不容易了。每篇文章看起来内容不多,但是都是费了很多心思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师说,写完专栏就像是过了火焰山。
专栏音频是怎么录的?
说完写文章,我来说说录音频。我平时听播音员说话,感觉非常轻松,所以当时我毫不犹豫地就说,“我要自己录”。但是在录开篇词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完全不是我想的那么回事啊!
专栏的文章在录音的时候一定会有个“音频稿”,我一开始很不理解,我对着发布的稿件直接讲就好了啊,为什么还要特意准备一个供录音频的稿件啊?
我在没有音频稿的情况下,自己试着“发挥”了几次,结果,我发现我的嘴会“吃”字,会反复讲一个内容而且表达不清,但是自己却经常毫无察觉,还会自己讲着讲着就收不住等等。
咱们平时说话的时候,会有很多口头语和重复的词语。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会更注重对方的表情、手势,但是一旦录成音频,这些“啰嗦”的地方就特别明显。
而有了音频稿之后,整个过程就严谨很多。如果哪句话说错了,看着稿件再说一遍就好了。而且,你会发现录音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原来需要用十分钟,现在五分钟就可以很精炼地讲出来了。
有了稿子,那我是不是对着念就好了?这不是很容易吗?不,我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录音频的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关在密闭的房间里,对着显示器“读”,这和公共演讲肯定是不一样的。加上因为有写好的音频稿,我常常感觉束手束脚,找不到演讲那种有激情的感觉,很容易就变成了念课文。
为了同时满足自然和严谨,一方面我会先熟记“台词”;另一方面,每次录的时候,我都假想对面有个人,我在对着他缓缓地讲出来。讲到某些地方,我还会假想他对这个知识点是不是有疑问,这样就更加有互动感。
录音频这件事对我的改变非常大。我说话、演讲的时候变得更加严谨了。我会下意识地不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一旦想重复,也闭嘴不发音,等想好了下一句再说。后面,我的录音也越来越顺利,一开始要录五六遍才能成功,后面基本一遍就过了。
创作专栏的过程还有许多事情,都是我很难得的记忆。我很佩服“极客时间”的编辑做专栏时的专业和认真。我也很庆幸,我没有固执地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和方式来做,而是尊重了他们的专业。很显然,他们没有我懂技术,但是他们比我更懂“你”。
专栏结束后,我回看这半年的准备和努力,我发现,无论对自己的领域多么熟悉,写这个专栏都让我又上升了一个新高度。
我知道很多技术人都喜欢分享,而写文章又是最容易实现的方式。写文章的时候,可以检验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是不是有换位思考能力,能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
除此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创作专栏文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技术之外的东西,比如换位思考能力和细节把控的能力。
我在这里记下与“极客时间”的相识和相知。希望看到更多人在极客时间,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