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大厂设计进阶实战课/29成长历程:如何从设计小白成长为团队负责人?.md
2024-10-16 06:37:41 +08:00

16 KiB
Raw Blame History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29 成长历程:如何从设计小白成长为团队负责人?
                        你好,我是小乔。

在本模块的前面三节课我们“外观”了行业的变化也“内省”了自身的能力、发展规划和在团队中的定位。在之后的三节课中我们一起来聊聊设计师的成长路径掌握面试和作品集的要领拿到好offer。

有许多设计师小伙伴会和我说:“怎样可以和小乔姐姐一样优秀呢?我想和你走一样的路线。”其实优秀这个词很难界定,要看和谁对比。成长路线也不一定和我走相同的路,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

在成长的过程中,路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达成目标的素养。这些素质和能力,才是我们工作多年,从职场中获得的最大价值。也许你用这些积累的能力和素质,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要远比一直在企业的我更加优秀。

这节课,我将以我自己和朋友们的经历,和你聊聊互联网小白想成长为团队管理者需要哪些素养,也希望我们的血泪史可以让你更快成长。能充分吸收这节课的你,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我的成长路径

先简单聊聊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也许你会发现我们遇到过一些相同的困惑,我的经历也许可以带给你一些启发。我把经历分为学习期和职场期两个阶段。

学习期

在学习期我经历了两次工作和留学之间的选择。第一次是在本科期间我拿到了5所国际顶级院校的offer也拿到了华为的校招offer但那一年是岗位很少的“就业小年”于是我放弃了留学选择在华为工作。第二次是在工作近两年时我的父母再次提出了留学读研的建议他们认为眼界和认知比其他东西更为重要因此我最终选择了出国。

留学的经历对我来说极其必要,当时国内的教育不够完善和科学,形式主义居多,国外的设计学科教育会更为体系,与我们现在在职场中推导设计方案的逻辑更为一致。除了专业学习以外,在国外的很多所见、所闻、所感,也都开阔了我的眼界,对于我现在做出海业务有很大帮助。

有许多设计同学问过我,是否建议出国留学。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我们要思考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已经工作多年,但想学习完整的设计知识,或者想通过留学来“镀金”,其实并不是很有必要。

近几年国内的设计学科教育已经和国外对齐,我们十几年前出国有“镀金”的作用,这几年出国留学已不再有稀缺性。当前行业中,企业看中的还是我们的能力、素养和工作经验,所以留学不是必要项,根据行情的变化选对行业赛道、拓展硬实力与软实力,对职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如果你还是学生或者工作没多久,想提升跨国认知和谈资,或是想更换专业,留学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学习之余,也可以考察当地的民情和文化,作为一次沉浸式调研。如果你未来在职业道路上想要深耕出海赛道,留学生确实会更容易被优先录取。

因此,我们在作出选择时,不要盲从跟风,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路径都是不同的。选择的重点,在于我们清楚自己的目标,打破自己的认知和信息差,从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职场期

留学回国后我在华为前老板的推荐下进入了一家咨询公司这段咨询行业的经历让我具备了商业和设计策略思维。也是因为这段经历我除了能带领UX和创意团队以外也有能力带领用研团队和品牌团队。

虽然在咨询行业对接了不少知名的KA客户咨询工作也能满足我接触各种行业的好奇心但我依然想转行去甲方互联网公司看看想更完整地跟随业务的落地、迭代和二次增长而非一直停留在战略层面。

在互联网行业中,我的选择是先在最为核心的大厂、部门、团队中工作,完整地知晓行业的人才标准、设计标准、合作方式、推进规则等,升维认知。而后再转向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将自己积累沉淀的能力充分发挥,降维打击。

这是最好的成长路径吗?它适合我,但也许不一定适合你。还记得我们讲过的成长目标吗?我们的成长路径、选择,都需要符合我们对自己的成长规划。我也想和你聊聊我朋友们的路径,你会发现大家的路径都不一样,但是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获得了成功。

我有许多好朋友,他们并没有选择去核心业务,一开始就去了大厂的边缘业务或创业团队,业务处于我们之前讲过的引入期和成长期。他们在这些部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业务方共创,并非只是一颗画图的螺丝钉。在我们都还是年轻设计师的时候,他们的晋升速度往往会更快一些。

除了在大厂中一步步成长以外我也有许多朋友选择了创业。他们没有在企业里工作过一天从毕业开始就在创业了。还有朋友仅在百度、阿里等大厂工作过1-2年级别也只是P5设计师但现在都在创业担任CEO做我们讲过的三个核心赛道每年也都有可观的盈利。

快速成长的素养

看完这些经历你也许会觉得随着工作年限的积累能力是否自然就会得到提升也能顺其自然获得晋升其实并非如此有大把的设计师在工作8年、10年后依然处于P6的能力状态甚至遭遇了行业的淘汰。在职场中想要获得有效成长是需要对游戏规则“开窍”的。

以我自己来说,我的性格十分认真、操心,在周末都会主动加班思考项目解法。但我在年轻时,晋升速度一般,绩效也只是中等或者中上等。我的许多高管朋友们,和我的情况也很相似。在年轻时,晋升速度甚至要比我慢不少,但在后期都是一年晋升一级,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大仗。

也许你和曾经的我们一样努力认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回报。别担心开窍也许需要时间也许只是一瞬间。这节课我集中提炼了快速成长最重要的4点认知希望可以帮助你少走许多年的弯路。

认知1当“明星”而非“老黄牛”

许多年轻设计师,和我曾经一样,以为认真努力就一定可以取得晋升涨薪。但认真勤奋其实在大厂环境里,是人人都具备的素质,它并不会带来额外价值。

我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霸,在学生时期就年年拿奖学金,带队获得了不少国际奖项,也擅长辅导他人。但我的认真勤奋和领导力特质,并没有在我年轻的时候帮助我快速晋升。如果你和当时的我一样,认真踏实,但眼界只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能也正经历着我当时的困惑。

我一直认真努力地当着螺丝钉直到在阿里的第二年我才终于对“职场游戏规则”开窍。我观察到许多没有我认真负责的同学他们绩效很高并且能够快速晋升。于是我就开始分析为什么别人7点下班但是绩效却可以很高晋升也很快呢

当时的我因为不善言辞也不敢找老板交流就在网络上查阅人才管理方面的知识然后接触到了一个阿里内部的人才模型。这套模型和我们上节课讲过的人才九宫格逻辑相似来自于杰克·韦尔奇的管理智慧。阿里的绩效考核一半考核业绩另一半要考核价值观。最终考核成绩会归为5个档明星、牛、小白兔、野狗、狗。

“明星”就是业绩和价值观都得高分的同学,可以委以重任,探索创新业务;“牛”是业绩和价值观都达标的员工,是企业里的大多数;“狗”是业绩和价值观都不达标,需要被“杀”掉;“小白兔”是价值观很好但没业绩,需要给予锻炼和提升的机会,但给两次机会后业绩还不达标的也需要被“杀’”掉;“野狗”是业绩很好但价值观不达标的,是最危险的,需要毫不犹豫的“当众枪毙”。

价值观,反映了每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虽然每家企业文化不同,但大致来说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场中有良好的品行。

绩效,正如我们之前讲过的底层逻辑,高绩效是与平级对比出来的。即便我们把自己的项目耕耘得收获满满,也不一定可以获得最高绩效,因为这亩地本身也许并不在高绩效范围内。无论我们再怎么认真,把它完成得再好,也只能获得中等或中上等绩效。

年轻时期的我其实正是“老黄牛”的角色,并不在“明星”队列中,这也是机会平平,不管多认真,绩效都只是中上等的原因。“老黄牛”以支持业务为主,而“明星”是用来给设计团队争取更大价值的,会承担更有挑战和难度的项目。

因此,我们不能埋头苦干,需要获得并表现出“明星”员工该有的能力,主动规划或者向主管申请更有挑战的高绩效项目。在完成普通项目的基础上,如果还能攻克更重要的项目,高绩效自然会青睐于你。

认知2上层思维有效沟通

上进的同学都想成为“明星”员工,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上层思维,并和自己的主管有效沟通。这一点,也是我个人开窍的核心原因。

上层思维就是可以站在主管的角度思考问题。一方面是快速提升自己的认知打开眼界不仅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从整个团队的角度去思考机会点另一方面就是主动找主管聊更加明白TA在想什么TA想要什么。我们之前讲过在我刚入职到现在的公司时我团队的同学主动来问我有什么项目她可以帮忙这就是获得上层思维的方法。

当年轻时期的我意识到问题后,就开窍了。我会经常总结经验分享给同事们,收集行业动向告知我的主管,主动规划更有价值的项目,让自己的性格逐渐外向,不惧怕沟通。比我高级别的同学开始反过来找我讨论项目,主管也和我聊了晋升的规划。

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反复强调,做好自驱规划,绘制自己的能力平衡轮,主动找主管沟通。这些能提升我们工作能力和项目价值的交流,都是有效沟通。

认知3格局打开走在前沿

我们在上节课讲过高潜力人才,在之前也讲过硬实力和软实力。我任职过的几家互联网公司,都在强调“向前一步”“打破边界”。这些都是在强调打开格局和眼界,走在行业的前沿。

也许有同学会觉得设计师为什么要懂商业和用户思维为什么要有产品sense那不是在卷产品经理吗这个思维其实并不健康也很危险。

一方面随着行业的发展对各职能的要求每一年都在提升。在我工作5年时行业对设计师的要求已经是目前对工作2-3年左右的设计师的要求。所以和大厂的要求对齐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会离行业要求越来越远。有许多同学在行业紧缩时被裁员正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已经与公司和行业的要求不匹配了。

另一方面,自驱的设计师也并不是在卷产品经理。有产品思维和设计策略的设计师,才是能做好设计的人才,这些都是设计师本来就该具备的能力,早就不只是对产品经理的要求了。我们在反内卷一课中也讲过,设计行业强调自驱,并不是去抢别人的项目,而是主动提出机会点,与业务方共创,前置设计师参与项目的角色,达成共赢。

认知4皮实抗打乐观蛰伏

最后一点,是许多大厂都会强调的一种员工素质——皮实。这看似是鸡汤,但却是向上成长的必备素养。

虽然大家的成长选择和路径都不同,但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我在几家大厂接受到的文化熏陶中,“拥抱变化”是最高频被提到的一个。因为互联网行业发展太快,组织架构会经常调整,每天都有许多业务立项,也有许多业务被裁撤。

我听过许多设计同学的遭遇刚与主管、团队、业务方建立起信任主管刚刚允诺明年给晋升但因为组织架构突然调整被转到了其他部门更换了其他主管又需要重新建立信任晋升计划也被推迟。我还有许多总监朋友曾经带50人、100人的团队但因为政策调整现在不再带人或者团队被缩减为个位数。

但这些遭遇,对于职场成熟度高的同学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行情总会有所变化,但大家在积累的,正是在一团乱麻时找到线头、重新梳理的能力。皮实乐观,才不会因为一时的现状迷茫,毕竟每一段经历的优势都可以被沉淀,在相应的阶段发挥出巨大能量。

俞敏洪老师如果不够皮实,就无法在“双减”政策的打击下,在无人观看的直播间坚持大半年,最终迎来了东方甄选的成功。他将自己的教育情怀充分渗透给主播们,让知识在直播中成为了核心竞争力。

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2007年从Google离职后开始创业先后创立了电商代运营公司和游戏公司两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在2015年4月他整合了之前电商和游戏的经验与资源创立拼好货开创了社交电商的新模式。

再说说我身边的案例我有好朋友在2022年遭遇了裁员他也惶恐过但现在已经把自己打造为设计行业的IP博主了我也有朋友在大厂中不得志觉得企业束缚了她的成长她想到了好的创业方向并拿到了融资潇洒地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大厂。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这些能力,都是在过往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级别、薪资、团队的管幅、企业的兴衰,其实都是一时的。我们从职场中获得的最大报酬,就是各项素质和能力,这些收获,就注定我们会获得成功。

今日小结

今天,我与你分享了我和朋友们的职场经历,也许只是故事,也许可以带给你启发。我们要明白的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不同的,关键是了解自己的成长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规划。

认真努力并不是我们在职场中的差异化能力想要获得快速成长主要依赖于4个职场认知

认知1要成为“明星”而非“老黄牛”。认真努力是优异的品质但不要仅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以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和吸收他人的优点。

认知2培养上层思维和主管有效沟通。站在主管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团队的利益层面去思考机会点与主管建立有效沟通。

认知3格局打开走在前沿。不要沉溺在过往时代对设计师的要求里应当与时俱进走在行业前沿。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高潜力的人才。

认知4::皮实抗打,乐观蛰伏。没有人的成长经历是一帆风顺的,成长的代价就是疼痛和肌肉撕裂,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负面条件往往也意味着更大的机会。

我们所有的过往,终将迎来能量爆发的一天。

互动时刻

回顾你过往的工作是否认真踏实努力加班却始终绩效平平在这4个可以快速成长的认知中哪一个是你目前需要尽快补足的呢

欢迎把你的经历和思考在留言区分享出来,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我们建了一个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