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左耳听风/106加餐谈谈我的“三观”.md
2024-10-16 06:37:41 +08:00

109 lines
19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06 加餐 谈谈我的“三观”
也许是人到了四十多了才敢写这么大的命题。不过我还是想把我的想法记录下来算是对我思考的一个“快照”snapshot给未来的我看看。我想这篇文章要么被未来的我打脸要么打未来我的脸。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对自己来说都很有意义。
我在标题中提到的“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代表你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是左还是右,是激进还是保守,是理想还是现实,是乐观还是悲观……
人生观代表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成为有钱人,还是成为人生的体验者,是成为老师,还是成为行业专家,是成为有思想的人,还是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价值观则代表你觉得什么对你来说更重要,是名是利,是过程还是结果,是付出还是索取,是国家还是自己,是家庭还是职业……
人的三观其实是会变的,回顾一下我的过去,我感觉我的三观至少在这几个阶段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学生时代、刚走上社会的年轻时代、三十岁后、还有现在。估计其他人也都差不多吧。
学生时代的三观更多是学校给的,用各种标准答案给的。
刚走上社会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但学生时代的三观已经在思想中根深蒂固,以至于三观开始分裂,内心开始挣扎。
三十岁后,不如意的事越来越多,对社会越来越了解,有些人屈从现实,有些人不服输继续奋斗,有些人展露才能开始影响社会。此时我们分裂的三观开始收敛,而我属于还在继续奋斗的人。
四十岁时,经历过的事太多,发现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世界太复杂,还有好多事没做,发现自己变得与世无争,也变得更加自我了。
面对世界
年轻的时候,我对世界上的一些国家有很深的偏见,也对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公平现象感到非常愤怒。但后来,因为有各种机会出国长时间生活和工作,到过加拿大、英国、美国、日本……随着自己经历的丰富与眼界的开阔,自己的三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发现有些事并不是自己一开始所认识的那样。我深深感觉到,要有一个好的世界观,你需要亲身去经历和体会这个世界,而不是光听别人怎么说。
所以,到现在,我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国与国之间硬要比个你高我低,硬要分个高下,争个输赢。世界都已经发展到全球化的阶段了,很多产品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了。举个例子,一部手机中的元件,可能来自全世界数十个国家,我们已经说不清楚一部手机究竟是哪个国家生产的了。既然整个世界都在以一种合作共赢的姿态运作,我们就认准自己的位置,拥抱世界,持续向先进国家学习,互惠互利,不好吗?
我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态度是,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对待外国人,有礼貌但也要有节气,既不卑躬屈膝,也不趾高气昂。整体而言,我并不觉得我们比国外有多差,也不觉得我们比国外有多好。我们还在成长,还需要帮助与协作,俗话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无论在哪个国家,在老百姓的世界里,哪有那么多矛盾。有机会多出去走走,多结交几个其它民族的朋友,你会觉得,在友善和包容的环境下,你的心情和生活可以更好。
你可能会说,不是我们不想这样,是别的国家不容许我们发展。老实说,大的层面我也感受不到,但就我所在的互联网计算机行业而言,我觉得世界的开放性越来越好,开源项目空前的繁荣,互联网文化也空前的开放。在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我们享受了太多开源和开放的红利,别人不开放,我们可能在很多领域还落后数十年。
随着自己经历越来越多,也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自己越来越渺小,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运作规律和方法,还有很多事情超出了我能理解的范围,更超出了我能控制的范围。
我现在更多关心的是和我生活相关的东西,比如:上网、教育、医疗、食品、治安、税务、旅游、收入、物价、个人权益、个人隐私……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国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点也让我让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
因此,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这样,当我面对哪些我们无法改变、无法影响的事情都时候,才能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面对社会
在网上与别人争论观点或事情,我觉得越来越无聊,以前被怼了,一定要怼回去,可现在不会了,视而不见。不是怕了,是因为在我看来,网络上的争论大多数都没有章法且逻辑混乱。
很多讨论不是针对事,而是直接骂人,随意给人扣帽子。
非黑即白,你说这个不是黑的,他们就会把你划到白的那边。
漂移观点,复杂化问题,东拉西扯,牵强附会,还扯出其它不相关的事来混淆。
杠精很多,不关心你的整体观点,抓住一个小辫子就大作文章。
很明显,与其花时间教育这些人,不如花时间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这样就有更高的可能性去接触更聪明、更成功、更高层次的人。因为,一方面,你改变不了他们,另一方面,改变他们对你自己也没什么意义,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成长才有意义。时间是宝贵的,而那些人根本不值得你浪费时间,你应该花时间去结交更聪明、更有素质的人,做更有价值的事。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妻子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说过
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伟人谈论想法
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普通人谈论事件
Small minds discuss people庸人谈论他人
把时间多放在一些想法上,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意义的,而把时间用来八卦别人,说长道短,你既不可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也不会让你有所成长,更不会提升你的影响力。记住,你的影响力不是你对别人说长道短的能力,而是体现在有多少人信赖你并希望得到你的帮助。因此,多交一些有想法的朋友,多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哪怕没有成功,你的人生也会比别人过得有意义。
如果你看过我以前的博客,你会发现一些吐槽性质的文章,但后面就再也没有了,我也不再针对具体的某个人做出评价。因为人太复杂了,经历越多,你就会发现你很难评价人,与其花时间在评论人和事上,不如花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改善自己或身边的环境。所以,我建议大家少一些对人的指责和批评,多通过一件事来引发你的思考,想一想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得更好,有哪些是自己可以添砖加瓦的?你会发现,只要你坚持这么做,你个人的提升以及对社会的价值会越来越大,你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面对人生
现在的我,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我更多时候是一个自由派,哪边都不站,只站我自己。
《教父》里有这样的人生观:第一步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要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第四步为族群发声,第五步为国家争荣誉。事实上作为男人,前两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圆满,做到第三步堪称伟大,而随意颠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这也是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在你我准备开始“平天下”的时候,也得先想想,自己的生活有没有过好,家人照顾好了么,身边有哪些事是自己力所能及可以去改善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提升自己,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尽己所能帮助身边的人,这已经很不错了!
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阶段做什么样的选择。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深以为然,而且,我觉得选择和决定,比努力更难。努力是认准了一件事后不停地发力,而决定要认准哪件事作为自己坚持和努力的方向,则是令人彷徨和焦虑的(半途而废的人也很多)。面对人生,你每天都在做一个又一个的决定,在做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有的决定大,有的决定小,你的人生轨迹就是沿着这一个一个的决定和选择走出来的。
我在 24 岁放弃房子,离开银行到小公司上班的时候,就知道人生的选择是一个翘翘板,你选择这一头就不能坐上另一头,选择是有代价的,而不选择的代价更大;选择是要冒险的,你不敢冒险时风险可能更大;选择是需要放弃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想等你老了回头看时,好多事情在年轻的时候不敢做,可你再也没有机会了,你就知道不敢选择、不敢冒险的代价有多大了。选择就是一种权衡( trade off这世上根本不会有什么完美只要你想做事有雄心壮志你的人生就是一个坑接着一个坑你所能做的就是找到你喜欢的方向跳坑。
因此,你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而且还不能要得太多,这样你才好做选择。否则,影响决定的因子太多,决定就不好做,也做不好。
正如本文开头说的那样,你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你是喜欢领导还是喜欢跟从,你是注重长期还是注重短期,你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你对这些东西的坚持和守护,成为了你的“三观”,而你的三观影响着你的选择,你的选择影响着你的人生。
价值取向
下面是一些大家经常在说,可能也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我也谈谈我的价值取向。
1. 挣钱。挣钱是一件大家都想做的事,但你得解决一个很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别人愿意给你钱?对于挣钱这件事的看法,我从大学毕业到现在都没怎么变过,那就是我更多关注怎么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值那个价钱,让别人愿意付钱。另外,我发现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不计较一些短期得失,越计较短期得失的人往往都是很平庸的人。
有能力的人不会关心自己的年终奖得拿多少,会不会晋升,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实力有没有超过更多人,更关注自己长远的成长,而不是一时的利益。聪明的人从不关心眼前的得失,不关心表面上的东西,他们更关心的是长期利益,关心长期利益的人一定不是投机者,而是投资者,投资者会把时间、精力、金钱投资在能让自己成长与提升的地方,能让自己施展本领与抱负的地方,他们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和影响力。而投机者则是在职场溜须拍马、讨好领导,在学习上追求速成,在投资上使用跟随策略,在创业上甚至会不择手段。当风险来临时,投机者是几乎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的,他们所谓的能力只不过是因为形势好。
2. 技术。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我并不害怕要学的东西很多,因为学习能力是一个好的工程师必需具备的能力,所以我不惧怕困难和挑战。我觉得争论语言和技术谁好谁坏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没有完美的技术工程Engineering )玩的是权衡( trade off。所以我对没有完美的技术并不担心我担心的是当我们进入一家公司后这家公司会有一些技术上的沉淀也就是针对公司自己的专用技术比如一些中间件一些编程框架lib 库什么的。
老实说,我比较害怕公司的专用技术,因为一旦失业,我建立在这些专用技术上的技能也会随之瓦解,有时候,我甚至害怕把我的技术建立在某一个平台上,小众的不用说了,大众的我也比较担扰,比如 Windows 或 Unix/Linux因为一旦这个平台不流行或是被取代那我也会随之被淘汰过去的这 20 年已经发生过太多这样的事了)。为了应对这样的焦虑,我更愿意花时间在技术的原理和技术的本质上,这导致我需要了解各种各样的技术的设计方法以及内在原理。所以,在国内绝大多数程序员们更多关注架构性能的今天,我则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编程范式,代码重构,软件设计,计算机系统原理,领域设计,工程方法……只有原理、本质和设计思想才可能让我不会被绑在某个专用技术或平台上,除非我们人类的这条计算机之路没走对。
3. 职业。在过去 20 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从基层工程师做到管理,很多做技术的人都会转管理,但我还是扎根技术,就算是在今天,还是会抠很多技术细节,包括写代码。一方面,我觉得不写代码的人一定是做不好技术管理的,技术管理要做技术决定,而从不上手技术的人是做不好技术决定的,另一方面,我觉得管理是支持性工作,不是产出性工作,大多数管理者无非是因为组织大了,需要管人管事,所以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各种问题,甚至办公室政治。然而,如果有一天失业了,大环境变得不好了,一个管理者和一个程序员要出去找工作,程序员会比管理者更能自食其力。因此,我并不觉得管理者这个职业有意思,我还是觉得程序员这个有创造性的职业更有趣。通常来说,管理者的技能需要到公司和组织中才能展现,而有创造性技能的人则可以让自己更加独立。相比之下,我觉得程序员的技能可以让我更稳定更自由地活着。所以,我更喜欢“电影工作组”那样的团队和组织形式。
4. 打工。对于打工,也就是加入一家公司工作,无论是在小公司还是大公司工作,都会有利有弊,任何公司都有其不完美的地方,这个需要承认。首先我必须完成公司交给我的任务(但我也不会是傻傻地完成工作,对于一些有问题的任务我也会提出我的看法)。然后,我会尽我所能找到工作中可以提高效率的地方,并改善它。在推动公司 / 部门 / 团队在技术与工程方面进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进步是需要成本的。有时候,这种成本并不一定是公司和团队愿意接受的。
另外从客观规律上来说某件事的进步一定会和现状有一些摩擦。有的人害怕摩擦而选择忍耐我则不是我觉得与别人的摩擦并不可怕因为大家的目标都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做事的标准和方式不一样这是可以沟通和相互理解的。反而如果没有去推动这件事我觉得对于公司或对于我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对人生的浪费。敬业也好激情也好其就是体现在你是否愿意冒险去推动一件于公于私都有利的事而不是成为一个“听话”、“随大流”、“懒政”的人这样即耽误了公司也耽误了自己。所以我更信仰的是《做正确的事情等着被开除》这些东西可参看《我看绩效考核》以及我在GitChat 上的一些问答。
5. 创业。前两天,有个小伙跟我说,他要离开 BAT 去创业公司了,他觉得在那里更自由一些,没有大公司的种种问题。我毫不犹豫地教育了他。我说,你选择这个创业公司的动机不对啊,你无非就是在逃避一些东西罢了,你把创业公司当做一个避风港,这是不对的,因为创业公司的问题可能会更多。去创业公司更好的心态是,这个创业公司在干的事业是不是你的事业?说白了,如果你是为了你的事业,为了解决个什么问题,为了改进个什么东西,那么,创业是适合你的,也只有在做自己事业的时候,你才能不惧困难,勇敢地面对一切。那种想找一个安稳的避风港的心态不会让你平静,你要知道世界本来就是不平静的,找到自己的归宿和目标才可能让你真正平静。
正因如此,在我现在的创业团队,我不要求大家加班,我也不灌洗脑鸡汤,对于想要加入的人,我会跟他讲我现在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各种机遇,并让他自己思考,我们在做的事情是不是他自己的事业诉求?还可不可以更好?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理想去活一次,追逐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并不容易,需要有很大付出,也只有你内心的那个理想才值得这么大的付出……
6. 客户。基于上述的价值观,我现在创业面对客户时,并不会完全迁就客户,我的一些银行客户和互联网客户应该体会到我的做事方式了。虽然用户要什么我就给什么,用户想听什么我就说什么,这样更圆滑,可以省很多精力,但这都不是我喜欢的。我更愿意鲜明地表达我的观点,并拉着用户跟我一起成长,因为我并不觉得完成客户的项目有成就感,我的成就感来自于客户的成长。所以,面对客户做得不对的、有问题有隐患的地方,我基本上都是直言不讳地说出来。因为我觉得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是对客户、对自己最基本的尊重,不管客户最终的选择是什么,我都要把利弊跟客户讲清楚。我并不是在这里装,因为,我也想做一些更高级、更有技术含量的事。所以,对于一些还未达到我预期的客户,如果我不把他们拉上来,我也对不起自己。
最后,对于我“不惑之年”形成的这些价值观体系,也许未来还会变,也许还不成熟,总之,我不愿跟大多数人一样,因为大多数人都是随遇而安或随大流的,他们觉得这样做风险最小,而我想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做真正的自己。就像我 24 岁从银行里出来时想的那样,我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专业(计算机科学),待在了一个正确的年代(信息化革命),这样的“狗屎运”几百年不遇,如果我还患得患失,那我岂不辜负了活在这样一个刺激的时代?!我只需要在这个时代中做有价值的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