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144于艺: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动力.md
2024-10-16 06:37:41 +08:00

70 lines
9.7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44 于艺: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动力
你好我是贝壳找房店面平台及客户赋能平台事业部总经理于艺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分享了B端产品定位方面的一些经验与方法论。
在我看来B端产品不是用于娱乐或消费而是让经营者、工作者更好的收获利益的因此B端产品定位的关键是生存一切相关的判断与决策都可以围绕这个关键点来思考。而在方法论层面我们可以用财务结构定位、组织结构定位与实施模式定位等方法来做产品定位。然而对于产品定位我觉得只有方法论还不够还需要提升我们自身的能力才能更准确的对产品进行定位。
B端产品经理的人才模型
要提升就要先找到提升的方向和路径我们先来看B端产品经理的人才模型如下图
首先,显性的是知识与经验,知识的来源可以是业务可以是互联网,经验则来源于工作及项目等经历中的积累,二者都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刻意积累获取到。
比如我接触经纪人招聘这个系统的时候对招聘这种业务只是参与过面试但在专业角度一无所知所以从招聘的知识角度我不但调研了专业招聘团队的工作场景访谈了招聘的上下游用户还关注了大概10多个人力资源公众号阅读了不少人力资源基础的书籍甚至还有经纪人行业研究方面的报告和书籍。从经验角度我开始自己尝试着招募经纪人研究各种招聘网站一个月在boss直聘上沟通了2000多个人推荐了100多次面试还亲自面试了很多人。从一无所知到一个多月过去之后和一些城市的HR总监聊招聘业务时对方会很惊讶你一个做系统的怎么这么懂招聘业务。
其次,隐性的部分,藏在冰山海面下的是能力与动力,这两点是在面试过程中比较难衡量的,也是在自我认知中比较模糊的方面。因此,我们就针对能力与动力这两个点,就知己这件事分析它的方法论。
识别自己的能力适配性
先来看能力这个维度,我们可以记住这个公式:能力=实践+学习+洞察,在这个公式中,实践与学习可以得到知识与经验,因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经验可以通过实践积累,就像我从招聘小白到被行家称赞懂业务,获取知识与经验并不难。那洞察又该如何理解呢?
“懂业务”浅层的理解,只是我可以像一个招聘专员一样作业,其实伴随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思考,我发现其实很多招聘专员也说不清楚业务的本质,而这种“发现本质”的行为就是洞察。
当然洞察本身也有深浅之分,如上图所示,我们看待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业务时,都有一个渐入的层次结构,由感知到角色到资源到能力最后到业务价值。再以前文提到的那个最初失败的招聘系统产品为例,首先我们获得了最表层的感知,也就是接到了要做一个招聘管理系统的需求,其次,我们知道了由谁来实现这个产品需求,以及有哪些角色参与。但我们当时的洞察就到此为止了,并没有更深一层地去判断这些角色能够利用的资源有哪些、在哪里,也没有去探究资源背后的能力是什么,以及最后核心的业务价值,也就是生存的源头在哪里。
这其实就是我们当时理解事情的层次不够,但老实讲,大多数普通产品经理的认知也就是到角色这层为止了,因此,普通产品经理很多时候就等同于功能经理,就是接功能、做功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如果我们利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论,利用组织模型定位方法,我们可以洞察到资源、能力这一层,也就是用户所拥有的资源给他带来的能力是什么,他们能做成什么事;而利用财务模型定位方法,我们可以洞察到最核心的业务价值。
我们回忆一下组织模型定位法,是观察用户所在的组织形态,用户的部门结构,他的上级是谁,上上级是谁,能拍板的人是谁,能决定他们绩效规则的人是谁。而在我们的例子中,招聘团队的上级就是招聘经理,一般向人力资源总监汇报,而人力资源总监是向城市分公司汇报,城市总经理对城市规则绩效有决定权。这就决定了招聘团队的“资源”最终是由城市总经理决定,或者实际上由城市的人事总监决定。那我们做产品的时候,必须搞清楚,招聘团队做什么、怎么做,其实和集团总部人事关系并不大,而是和城市人事总监关系最大,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解决他们的痛点。
再说说财务模型定位法我们分析招聘项目的时候会从房产经纪行业的成本结构去看原来人是房产经纪业务中最大的成本构成也是最容易流失的生产资料——房产经纪行业的年流失率超过100%。那么招聘肯定是每一个城市分公司非常关键的事,除非系统能明显的给招聘业务带来提效,否则仅仅从简单的实现线上化管理、规范招聘流程的角度看,城市总经理一定会掂量,规则和生产效率的轻重,决定是否参与和支持系统的建设。但如果我们的产品定位是主打提高招聘效率,那根本不用什么推广,城市总经理都会自己找上门来希望合作。
总之,你的能力越高,能够到达的层次就越深。如果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洞察能力,可以参考这个分层结构度量自己能够到达哪一层。如果你想刻意练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我特别推荐一本书,是日本作家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书中提供了一种全新可借鉴的思考方式。
大前研一指出,我们能看到的事物大多只是现象,而非原因,原因一定是思考后产生的。而思考是一门技术,是可以刻意练习和提升的。例如当他在乘地铁时,看到地铁拉手上的广告,就会刻意去思考,这个广告一年市场规模和利润率应该如何测算,并且在一周内真的找到了在拉手广告公司的朋友验证自己的猜测。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刻意思考和验证,锻炼了自己的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识别自己的动力适配器
再来看动力这个维度,我认为动力=热爱-恐惧,因为动力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但很多时候这种热爱都伴随着恐惧。举个例子,我热爱演讲,可我并没有成为一个演讲家,就是因为虽然我发自内心的热爱公众给我的正向反馈,享受这种成就感,但是我也害怕在公众面前做演讲。所以,当我们内心不再恐惧,就能够有动力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动力是最难改变的底层价值观,但是在职业生涯中,当我们在进行行业的选择时,这个底层动力还是比较容易被改变的,它的逻辑就是按照动力公式,缩小恐惧,扩大热爱。
我们首先需要清楚热爱和恐惧二者的来源,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热爱源于视野,我跟很多朋友聊,发现没有具体爱好的人是大多数。工作中,和同事聊,发现大部分人除了爱好成就感、有挑战之外,很难讲出更具体的细分的行业、职业或者某类行为。例如,到目前为止,接触了十几位招聘岗位上的从业者,很少有听到人说,我把做好招聘当作自己热爱的事业。
那我们到底热爱什么呢?一定会有,只是我们没有体验到而已。小朋友选兴趣班的时候,父母都会说试试看,舞蹈、围棋、美术、击剑、足球、篮球……尝试了很多后,一般都能发现一个喜欢的。而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并没有再抱有这种目的去体验不同的事物,所以也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热爱的到底是什么。
但归根到底,不论大人还是孩子,眼界越宽,体验的事物越多,就越容易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相信只要识别了自己动力的源泉,拥有热情的必要性,刻意的去开拓视野,你也可以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或工作。
而恐惧源于能力的不足,为什么我害怕在公众面前演讲呢,表面原因是害怕被笑话,其实根本原因是认知到自己不专业、能力不足,因此恐惧,那我就需要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来缩小恐惧。最终,动力等于热爱减去恐惧,不是光看你爱什么,还要看你看你怕什么。
总结
本文分享了B端产品经理的人才模型以及如何在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提升的方法论。其实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正确的方法论加刻意的实践这两点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能力若是再扩大视野就可以让我们不论是选择B端产品、C端产品还是选择技术方向都能获得不错的提升与成就。
感谢收听,我们下期再见!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作者简介
于艺贝壳找房店面平台及客户赋能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致力于用互联网的产品技术帮助贝壳平台上的加盟商更高效的开店更高效的招人育人。之前在链家负责链家网上海app的研发工作在经营分析系统、楼盘字典、真房源和O2O的行为追踪方面有诸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