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技术管理实战36讲/33向下沟通的常见实例解析.md
2024-10-16 06:37:41 +08:00

153 lines
12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33 向下沟通的常见实例解析
谈到向下沟通,技术管理者们纷纷表示有话要说,也许此时的你,就正带着一堆向下沟通的问题在读这篇文章。
只要是带团队,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就离不开向下沟通这个话题。技术管理者最挑战的管理主题中,向下沟通也名列前茅,仅次于向上沟通、员工激励和团队凝聚力建设。你是否会好奇,显然我们和下级的沟通比和上级更频繁,为什么挑战反而比向上沟通要小呢?如果你还记得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探讨过的影响力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向下沟通,我们除了可以依靠非职权影响力之外,职权影响力也在发挥作用,因此,很多向下沟通的挑战就被职权影响力化解了。
但是由于向下沟通场景的基数太大,各种各样的下级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涌现出来了。那么,向下沟通的问题有哪些特点呢?我在归纳了一百多个案例之后发现,如下四类问题特别集中。
第一类,也是反馈最多的一类,是询问“如何批评员工”。这类常见的说法有:
“A 的项目总是 delay每次沟通她总是态度积极表示一定改正但行动上却还是老样子。我该怎么批评她呢
“B 的工作做得很粗糙,不追求精益求精,只是做完而不是做好。我要怎么批评他,才能让他改正缺点,又不打击他的干劲儿呢?”
“C 的周报发的特别水,请假也不提前打招呼,我问她什么原因,虽然她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还是想让她改掉这些问题,有什么办法吗?”
“公司实施弹性工作制D 本来 10 点就到公司了,但发现其他人都没有来,觉得不公平,以后他就故意来晚。结果造成部门的工作时间整体推迟,但是这又很难批评他一个人,你有什么主意吗?”
“E 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后不主动跟进解决,总是推托说这不是他的问题。我平时也会跟他说要多担当,但是没有效果。该怎么批评他,让他改正缺点呢?”
第二类,沟通不顺畅。常见的说法有:
“在沟通的时候 A 特别沉默,什么都不愿意反馈,问一句答半句,每次沟通都是草草了事,我也发愁后续怎么和她沟通。”
“和 B 总聊不到一个频道上,我聊目标,他聊困难,我聊进展,他聊原因……毫无默契可言。”
“我就从来不知道 C 在想什么,她常常口头上说的是一回事,其实内心想的是另一回事,捉摸不透,无法知道她的真实诉求。”
“D 之前经常会把做出来的成果给我看,我每次都说了‘很棒’啊,可为啥看她的反应还是情绪不高,挺闷闷不乐啊?”
第三类,和“牛人”下属之间的较量。常见的说法有:
“我们团队的 A 技术架构能力很强,独立工作能力也很好,我很难对他的发展和工作给出建议和帮助,不知道怎么带他。”
“我和团队里的架构师 B常常在一些技术决策上发生争执有点合作不下去了。”
“我团队的 C 成长很快,感觉他越来越不服我,我是不是得把技术捡起来了?”
第四类,不知如何应对一些“刺头”员工。常见的说法有:
“A 总是越级汇报,我非常反感,但是又拿他没办法,他特别会讨好我的上级。”
“B 总是挑活,还很固执,怎么辅导也改不了,真是头疼。”
“C 总是暗示我给他升职加薪,可是我觉得他能力还不够,怎么跟他沟通才能不打击他的积极性呢?”
“D 特别情绪化,动不动就跟人吵架,经常在会上乱怼一通,大家都不愿和他共事,可是他技术能力挺强的,怎么辅导他呢?”
怎么样,上面这四类问题,是不是你也关心呢?
不过,在正式探讨这些问题之前,我需要首先澄清一个理念:通过上面大家反馈的问题你会发现,虽然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向下沟通”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脱开管理逻辑,单纯去探讨如何“沟通”,就会掉入“舍本逐末”的陷阱,导致在和员工沟通的时候很苍白无力、收效甚微。
因此,我们探讨管理沟通问题的时候,需要有“管理逻辑”和“沟通方法”两个层面的视角。所谓“管理逻辑”,就是首先弄清楚这是个什么管理问题,并从管理角度来看完整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来看“沟通”该如何来实施。两者不能割裂开,甚至有的管理者出现了管理逻辑和沟通思路相背离的情况,就更加不应该了。
这听上去会不会比较虚?那我们下面举例来说明一下。
例 1很多管理者会咨询我“如何和低绩效员工做绩效沟通”这显然没有意识到更重要的是绩效管理本身沟通只是绩效管理的一环而已。所以要想解决低绩效员工的绩效沟通问题首先要从绩效管理入手然后再来看如何实施沟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并没有把绩效沟通的话题放在管理沟通这一章来讨论。
例 2很多管理者会问“员工积极性不高如何和他沟通呢”你不难发现沟通效果好的话的确可以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是这整体上是一个员工激励的问题沟通是不是最有效的手段呢这需要我们从管理视角和沟通视角两个层面来思考。
好了,相信你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就是不要把管理沟通问题单纯看成是沟通问题,其实很大的比重是在管理逻辑上,需要我们从“角色认知”和“管理规划”“团队建设”“任务管理”(还记得我们的“三明治”管理框架吗)的管理方法论上去思考整体解决方案。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常见的这些“向下沟通”的问题。
对于第一类问题,关于“如何批评员工”。
这类问题最为普遍,为什么呢?因为对于一个我们不认可的行为,第一反应就是认定“对方不应该”,于是,我们就要通过“批评”这样的手段来“纠正他的错误”。所以你会发现,批评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促其改变”。而很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所采取的手段和真正的意图直接产生了矛盾,不但不能促使对方改变,甚至还封闭了对方改变的道路。比如,一旦违背了如下三个批评的原则,“促其改变”的效果就很难达到:
人是 OK 的原则。即,对事不对人。批评事,不要打击人,更不能给人贴标签。
具体性原则。指出具体哪里做的不好,让对方容易认同。
面向未来的原则。体现负面的暂时性和过去时,并提供改变的“出口”。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批评呢?在教练领域有一个 AID 批评法,大体上也遵循了上述原则,具体分为如下图中的三步:
AID 批评三步法(发展性反馈)
以上呢,是和大家探讨如何批评一个员工。但我还想问的是,在一个不符合我们期望的事件发生时,批评对方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比如前面案例中的一个问题,“我团队的某个员工越过我和我的上级沟通”,那我就很想知道,你真正介意的是什么呢?如果你只是希望自己和他们两个的信息是一致的,那只要约定一个同步机制就好了,你需要批评下级员工吗?所以你看,当你意图从“你不想让员工跨级汇报”变成了“我想让我们三个人之间的信息保持同步”后,批评员工就不再是最好的选择了。
所以,当你遇到一些不符合期待的问题时,建议先从“我不要……”这种意图中走出来,问问自己“我要什么”。然后再来审视采取什么手段是最合适的,这就叫意图转换。具体可以参照下面的示意图。
意图转换流程(果见)
好了,我们要如何应对需要“批评”的员工呢?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先转换下意图看看是否需要批评,如果批评依然是最好的手段,那就要用 AID 批评法,为员工改变提供出口。
对于第二类问题,关于和下级员工沟通不顺畅。
这就需要用一些工具和技巧来辅助沟通了,我针对这些场景介绍几个工具供参考:
1、对于内向沉默的员工可以使用下图的“积极引导四步法”引导员工打开话匣子主要话题不必局限于工作跟员工建立起沟通关系和沟通通道是首要任务。
积极引导四步法(果见)
2、对于总聊不到一个频道上的员工可以使用我们在第 29 篇文章中介绍的“沟通层次图”,从事实、感受(判断)和意图三个层面来和对方进行频道对齐。
3、对于捉摸不透的员工也可以使用“沟通层次图”或“3F 倾听”来分辨对方表达的内容,为了避免误会,可以做一些回放和复述,使用类似下面的话术:“你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看我的理解对不对?”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减少沟通偏差了。
4、对于如何给员工的表现进行反馈我推荐使用“主动积极式反馈”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这个工具也很容易理解。
其实,沟通的工具很多,大多都是理解起来不难,但掌握起来并不易,如果要想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就更是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
对于第三类问题,关于如何应对“牛人”下属。
从称谓就可以看出,“牛人”下属肯定属于做事很给力的那类员工,常常是专业能力很强的技术高工和架构师。作为管理者,你如果还在和自己团队的架构师在技术上一较高下,甚至是“你死我活”地争执,那么这就不是一个沟通问题,而是一个典型的管理问题,确切地说,是管理角色认知问题。
你作为管理者,就要很好地认清自己的角色,认识到自己是团队的带路人和负责人,而不是要和架构师站在一个层次上去争高低输赢的。在这方面,我们得向汉高祖刘邦学习一下,他是靠什么把各个方面的“牛人”拢到一起的呢?关于如何和“牛人”技术高工相处,我的心得如下:
高工管理四个要点(果见)
从这四个方面来达成和“牛人”员工的良好协同。
对于第四类问题,关于如何应对一些“刺头”员工。
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下,什么叫“刺头”员工呢?我们约定一下:那些需要你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的员工,叫做“刺头”,也就是管理成本很高的员工。这么一说,相信你团队中某些员工就会浮现在你的眼前了吧?你通常是怎么应对的呢?
既然我们是从管理成本角度来看待这类员工,那我们就需要首先从投入产出比来评估一下,这个员工是否值得你耗费那么多管理成本。毕竟你作为一个团队的 leader是需要对整个团队的发展和业绩负责的你的角色需要你把精力投入到那些对团队和业绩最为有效的地方这无关情感和道德。
那么,如何判断值得不值得呢?可以从团队和做事两个方面来看,具体参考下面的“刺头”员工价值评估四象限:
“刺头”员工价值评估四象限(果见)
评价出来之后,需要淘汰的,很明确;如果有需要改变的怎么办呢?关于如何促使一个人做出改变,美国学者理查德·贝克哈德的改变公式,可以给我们一些指导:
理查德·贝克哈德的改变公式
也就是说,你要改变一人,可以从他的“痛点”“痒点”出发,并和他一起制定“迈出第一步”的行动计划,从而去帮他克服掉改变的阻力。
好了,至此,向下沟通中最常见的四类问题,我都做了一个回应,相信你对向下管理这个主题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考虑到文章篇幅问题,我并没有把每一个工具、步骤及其背后的逻辑都展开论述。如果你对哪一部分特别感兴趣,欢迎给我留言,或者我们也可以再找机会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