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大咖对话项目成功的秘诀--技术产品双头负责制.md
2024-10-16 06:37:41 +08:00

71 lines
9.0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大咖对话 项目成功的秘诀--技术产品双头负责制
你好!
本周作客“大咖对话”的嘉宾是360商业化CTO胡宁她也是360聚效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在此之前她曾担任谷歌技术总监先后领导主持了移动搜索、谷歌音乐及 Android 云服务的研发。今天,我们和她聊了聊技术人的产品思维。
极客时间您负责360的商业产品在技术产品化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胡宁: 这跟我之前的经历有关,我原来在谷歌做工程师的时候,做的一直都是用户产品,从移动搜索,到谷歌音乐,再到安卓云服务,都是跟用户打交道。众所周知,谷歌是典型的工程师文化,工程师的话语权会比较大。那些在别的公司只需要产品经理考虑的事情,在谷歌,工程师也要参与,而不是产品经理一个人说了算。
那时,我就形成了一个观念——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光技术能力要强,还需要有非常优秀的产品感觉。
后来我出来创业之后,也一直是产品、技术两个一起管。在这些年的创业过程中,关于项目管理、产品管理,我也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那就是技术产品双头负责制。
一般做互联网产品,很多时候都是由产品经理或项目经理去负责整个产品,技术相对来说是一个接收需求、开发需求、实现需求的处于后方的位置。但在我看来,一个产品真正要获得成功,并不只是产品设计的问题,怎样以更低的代价、更系统化的路径去实现它,也是很重要的,而这就需要有工程师的积极参与。
所以我们会提倡技术产品双头负责制,由技术负责人和产品负责人一起承担整个项目,包括该开发什么功能、功能要做成什么样子、怎么设计、该用什么样的架构选型、怎么开发、怎么做测试排期、什么时候上线等一系列工作。
只不过他们会各有分工,技术负责人会更偏向内部,会更多的做一些开发排期、技术架构设计等工作;而产品负责人会更偏向外部,比如需求收集、跟各部门的沟通等。经过我们这么多年的实践,这样的一个机制是能比较有效的保障产品、项目成功的。
可能有人会问两个人一起负责会不会产生争议和矛盾毕竟在传统框架中技术和产品本身就是容易有矛盾的两个角色。这点其实不必担忧我们在实践的时候会保证技术负责人和产品负责人的目标是一致的例如他们的OKR就是彼此先沟通商量好的。
有了这些确定的目标,他们两个人就需要一起负责,无论是做成还是没做成,都需要他们两人带领团队去一起承担。而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很多分歧就不存在了,看的就是要做的事情是否对项目有好处。
原来技术和产品容易产生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权责不清晰,出问题的时候,老想把锅甩到对方头上,但在技术产品双头负责的制度下,这锅只能双方一起承担,想甩都甩不掉。在我们做出这样的调整之后,技术和产品的关系反而融洽了很多。
极客时间:技术人应该怎样提升产品思维?
胡宁:第一点,积累足够的行业经验。 产品与其所在的行业、领域是紧密相关的。技术人要想提升产品思维,首先就是要积累足够的行业经验与知识,需要真正沉浸到行业里去,踏踏实实做上几年,才能领会其中的关节与窍门,理解核心的商业逻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出优秀的产品,否则就是天方夜谭了。
第二点,要有全局观。 我一直倡导技术人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岗位上,而是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从全局出发去看事情,去看产品整体到底是什么样的、之后要走什么样的方向,而为了支撑这样的方向,技术架构、技术选型又要怎么做等。这其实也呼应了第一点,有了较为丰富的行业经验作为基础,才有可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看问题。
第三点,技术本身不能丢。 这一点回到了技术本身,是因为一个好的、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最终还是要落到各种技术指标上的,比如页面响应时间多少、互动操作是否流畅、用户点击率是否能提升、能承担多少同时访问的用户数等。而这其中各种优化工作的完成度,最终还是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所以技术人的产品思维还得有很强的技术积累作为支撑。
极客时间:你认为具备哪些素质才是一个优秀的技术管理者?
胡宁: 一个优秀的技术管理者需要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技术水平得非常扎实。 在技术领域,做纯粹的人事管理是很难服众的,必须有很强的技术能力,才能服众,才能带动团队。因此,我原来培养一个人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要求对方从基层做起,去展现他的实力,去以技术服人。工程师是相对比较单纯的群体,如果真觉得你实力很强,他们是会佩服你、敬仰你,愿意跟随你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同时我也不希望一个技术管理者就纯粹的只做管理当然我也不是强硬地要求他们做了leader之后还要写代码但我希望他们仍然能够亲力亲为地去处理一些问题、尤其是难题而不是把事情完全推给下属这样的管理者不会是优秀的技术管理者。
第二,要有同理心。 我最近看了微软CEO纳德拉的《刷新》一书我很赞同其中的一个观点——管理越往上走越需要有同理心。之前我把这些归纳为沟通能力、情商等但更深层次去挖掘后发现它们本质上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你是否能理解别人的立场,是否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还是以技术和产品为例,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听到技术抱怨产品又改需求啦、产品又把锅甩过来啦,但如果站在产品的角度,他们只是想把产品做好,做各种调整是为追求理想的最终结果。如果双方都理解对方的立场,技术把做好产品当成彼此共同的目标,产品能看到并体谅技术的实现难处,那双方的摩擦和埋怨就会少很多。
因此,优秀的技术需要拥有这样一颗强大的同理心,只有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大家的劲儿才能往一起使。
第三,要具备领导力。 技术管理中是有管理职责的,每个人的管理风格都不一样,我能理解并尊重,但是需要保证你的管理风格是能被团队接受并适应的,能让团队运转工作起来,这个被我称为领导力。
在管理团队时,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管理者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按照一个模子去做,否则很可能会引起反弹,这又呼应了第二点,看管理者是否具有同理心,是否能站在团队成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当然不是所有的技术人都适合做管理有些人由于性格、情商等原因可能更适合做IC独立贡献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这也是很好的发展路径并不是非得走技术管理这条路的。
极客时间您具体是如何培养团队leader的呢
胡宁: 管理团队我有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流程和模式比如我会用OKR会用之前提到的技术产品双头负责制会做公开透明的绩效考评和互评还会建立一系列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的规范和流程等。
在培养团队leader时我一般会扮演一个教练的角色会给对方建议怎样才能成长需要做哪些事情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比如我会在某个leader成长到某个阶段后建议他做团队梯队建设为什么要做大致要怎么做。
另外他们在管理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困惑会随时来找我、或在1-on-1沟通时问我我也会尽力给对方提供我的经验和建议。例如团队里两个相对资深的小组leader之间有矛盾团队管理者要怎么处理或者如何劝退一个不能胜任工作的团队成员。我会跟他分享我以前遇到过的类似情况以及我的处理经验。但我只会以教练的身份去引导他跟他讨论给他建议和提示而不会指手划脚的告诉对方该这么做那么做。具体该怎么处理主动权应该握在他手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让他获得锻炼和成长。
最后,在我看来,技术管理是个经验科学,管理者一定要通过实践去尝试、去体验,最终沉淀出属于自己的管理经验和管理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