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Web3.0入局攻略/03继续分层:身份和激励.md
2024-10-16 06:37:41 +08:00

194 lines
19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3 继续分层:身份和激励
你好,我是郭大治。
上节课里我们主要针对Web 3.0最基础的一层也就是计算层进行了讲解这一节我们继续按照分层的思路往上走来了解下Web 3.0的身份层和激励层。至于夹在中间的应用层,我们还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去详细讲解。
那么什么是身份呢在现实世界里身份指的是你的出身和社会地位也就是你用来和其他人交流或者互动的具体的载体。而在Web 3.0当中,身份指的是你作为一名用户参与各种活动的具体载体,也就是账户了。
而激励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Web 3.0都指的是通过制度设计对组织或个人行为的引导。站在Web 3.0生态的角度,各种去中心化应用从功能上来看千差万别,但是每一个应用,都离不开账户和经济激励机制发挥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身份和激励在Web 3.0世界里,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DID通用的独立身份
首先是身份。用户在去中心化网络中,需要一个全新的、“独立”的身份,所谓“独立”的身份,就是一个不依赖任何第三方机构的证明,就可以把自己“辨识”出来的身份。
这个身份既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身份证”因为身份证是政府机构给你开的介绍信它只在一国范围内有效。这个身份也不同于在各个互联网平台或者社交媒体注册的账号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大V”或者推特账号虽然一个受粉丝欢迎的“大V”在社交媒体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有的人还可以赚很多钱但这种“身份”和“身份证”一样同样依赖于互联网平台的“认可”才能持续存在一旦被平台所“限制”不管多大影响力的身份可能都会“消失”。
另外你应该也有类似的经历,就是在不同的平台上登录,都需要先进行注册和认证,每一个平台都有一套不同的要求,这对于我们用户来说不仅操作起来繁琐,而且还面临着信息泄露的风险。
所以Web 3.0的用户需要一个通用的且独立于使用平台的个人身份,这个身份就是去中心化身份标识,即 DIDs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那究竟什么是DIDs呢根据网际网络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定义DIDs是用于可验证的去中心化数字身份的一种新型标识符这种标识旨在使DID的发行方不仅能够证明对个人身份的控制而且可以独立于任何机构包括注册表或证书认证来对外提供验证信息。
在2022年7月19日W3C分布式标识工作组编制的《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DIDs) v1.0》规范正式成为了W3C推荐标准这就让DIDs在国际技术标准方面获得了与HTTP和CSS同等基础性的地位同时这也预示着DIDs将可以为推动Web 3.0的发展,发挥更加直接的作用。
DID的应用从身份的集成到运用
了解了DIDs诞生的背景信息之后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DIDs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应用。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DIDs的发行和使用如果你也希望能拥有自己的DID行走在Web 3.0的世界里的话,一定要重点关注接下来的内容。
首先从结构的角度来看DIDs主要是由基础层和应用层组成的。
其中基础层包括DID标识符和DID文档DID标识符是一套对DIDs进行辨识的标准表达形式包括标识方法和标识内容两部分。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经有大约100种标识方法完成了注册微软、IBM以及腾讯等机构都对相关标识方法进行了注册以太坊等公链也是标识方法的一种。而DID文档就是针对特定的DIDs编写的说明文档。
DIDs的基础层主要是构造了DIDs本身不过它对于个人的具体信息并没有说明所以我们还需要通过应用层来给DIDs填充具体的内容。
DIDs的应用层主要由DID解析器DID Resolver和可验证申明Verifiable Credential简称VC组成。
其中DID解析器主要负责通过DID标识符获取DID文档而VC就是发行机构在关于证明个人身份或者经历的文件上进行加密。当我们需要使用这些证明文件的时候可以通过专业的验证机构比如公链、专门的App等对发行机构的加密信息进行验证并对个人的身份提供说明。
实际上从技术原理上来说VC就是非对称加密技术在文件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非对称加密算法涉及到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和密码学原理这部分内容咱们课程里不会做过多的解释如果你有需要可以参考这个链接进一步了解。
所以从以上内容可知DIDs是一个借助于技术手段链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综合性系统同时还需要借助于不同参与主体的分工协作来实现系统的目标。
DID的生态架构
关于这个系统我们可以根据国际知名的加密基金Amber Group针对DIDs生态架构的总结他们把DIDs生态系统分成了四个层面包括标准层、基础设施层、集成层、应用层。
其中标准层处于DIDs生态最基础的位置。在标准层W3C和DIFDecentralized Identity Foundation去中心化身份基金会等国际性组织作为全球范围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动者主要就是负责DIDs相关标准的制定并去推动DIDs和其他相关标准进行对接和融合同时也为各种技术的研发提供基本框架。
从标准层开始往上第二层是基础设施层这里包括了为DIDs识别和验证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和项目比如以太坊、Hyperledger等区块链专注于DIDs集成的Onotology以及基于区块链提供域名服务的ENS等。VC的发行、验证以及数据存储等功能主要也是通过基础设施层实现的。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ENS。ENS是以太坊生态的域名服务系统它的作用可以对标Web 2.0的DNS。
ENS可以把账户地址和 .eth的域名进行绑定用户可以基于ENS地址直接查看账户余额或者进行转账。而且ENS域名还可以和各种钱包、去中心化应用进行集成比如ENS可以和去中心化存储IPFS进行集成我们也可以通过ENS将文件存储到IPFS系统中从而构建分层的去中心化网络。
那么相对于DNS域名来说ENS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户自己拥有域名而ENS并无权将任何域名进行撤销。
另外ENS虽然只提供域名服务但是它的盈利能力却非常可观。ENS是根据不同等级的域名按年收取会员费的上线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实现了超过5000万的收入而ENS的团队也就十几个人。
所以你看Web 3.0还是充满了很多“自下而上”的创业机会的。
第三层是集成层这一层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链下身份认证、链上身份聚合以及链上行为证明等功能然后把链下和链上数据集成DIDs标识符和标识文件。
比如BrightID 通过个人照片和视频等方式,进行链下身份验证,就实现了“一人一账户”帮助各种去中心化应用防止“女巫攻击”的目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链下身份认证并不是将现实世界的真人和链上账户进行“强绑定”,而只是基于个人生物信息统一“链上账户”,避免一个人开设多个账户发起“女巫攻击”。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基于链上账户,也并不能对应到现实世界的具体个人。
就比如SpruceDIDs身份赛道重量级项目帮助用户直接使用以太坊账户就可以在Web 2.0应用进行注册和登录我们通过Web 2.0应用和Web 3.0应用共享账户就可以让Web 2.0社交媒体的流量和Web 3.0流量进行融合。这样一来像是那些Twitter上的大V就有望在DeFi平台获得更低的贷款利息。另外Spruce还设置了专用的SpruceID这个ID不仅可以实现签署、验证和共享消息等功能还可以应用在跨产品跨链的场景。
第四层就是应用层主要是指基于DIDs实现的各种应用比如信用评分和贷款、社交、门控、DAO和捐赠等。
所以说DIDs构成了衔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一个桥梁它将会成为群体用户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迁移的一个主要入口。
我们可以来看几个案例。
比如基于Guild可以在Discord和Telegram中设置社群准入条件比如要持有某种NFT才可以加入某个Discord频道等。
再比如ARCx可以基于链上数据进行信用评级比如账户长期在Compound、Aave或者MakerDAO借款但从未被清算将被视为“信用良好”而获得良好评价的账户就可以用更优惠的“抵押率”获得贷款。
现在DIDs的发展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大型科技公司中微软对于DIDs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早在2018年微软就宣布DIDs将作为公司区块链业务的切入点。在2019年5月13日微软发布了Identity Overlay Network也就是ION测试版任何人都可以通过ION创建自己的DID。
另外为了加强技术协调微软还加入了DIF并和同属DIP成员的Consensys、Transmute等机构开发了支持规模化创建DIDs的协议sidetreeION就是基于sidetree完成的。
那么微软为什么对于DIDs如此热情呢其实在其发布的《去中心化身份》一书中微软就坦言他们开发DIDs的首要目标就是将其应用在微软云计算平台上让它成为所有云计算用户的统一身份标识。这样一来微软就能基于DIDs来为用户提供数据授权的功能了。
通证系统:更精细的激励工具
好,身份之后,我们再来看激励。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通证是去中心化网络中,发挥激励作用的主要工具。那么什么是通证呢?通证就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权益凭证。
我们从形态上看,通证和密码其实有类似的地方,它们都意味着在特定场景中的一种权益,但密码是在中心化的场景下使用的,而通证存在于去中心化的场景之中,而且它还可以和智能合约相互结合,形成复杂化的功能。
而从属性上来看,通证是一种权益凭证,可以代表一切可以数字化的权益,比如股权就可以以通证的形式存在,但也不是所有的通证都代表股权,通证还可以表示为债权、投票权、使用权等等类型。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上节公链课程中我们介绍过一类项目叫去中心化存储比如Filecoin。这类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用户共享的存储市场那么Filecoin中的通证FIL就代表了对于一定数量的存储空间的使用权我们任何人凭借持有的FIL可以使用其他人的存储空间保存自己的文件。
在Filecoin的案例里代币FIL只代表使用权而和股权、分红权、债券都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说通证作为一种权益凭证代表的权益性质是高度依赖于场景的。
通证的本质
其实,我们要理解通证的本质,还需要从两个属性入手。
通证的技术属性。
首先,通证都是基于特定的区块链账本和智能合约形成的,而密码学规律,是通证可以作为权益凭证的技术基础。
其次,可编程性是通证的突出特征,可编程性使得通证可以通过和智能合约的结合,针对各种数字场景进行模拟,并可以代表各种复杂的权益。
基于通证的技术属性,通证就具有了将数字化权益进行确权、定价和可交易的基本功能。
通证的经济属性。
因为通证本质上是一种权益凭证,通证的数量代表了权益的数量,而对于权益的需求则表现为通证的需求,这就是通证的供给和需求,通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就形成了通证的价格。
其实,通证的权益和通证价格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传统经济学中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一样,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但商品的价格,又直接取决于商品供需的平衡。
所以,基于通证的技术属性和经济属性,通证在作为数字化权益凭证的时候,自身也会演变为一种数字资产,这一点也是区块链在一系列数字技术中的重要特征。区块链可以让数据产生一种稀缺性,从而可以让数据成为一种资产。
而在现实社会中,通证作为一种资产,已经被各国政府和法律广泛接受了。因为,通证的资产属性来源于它的自然属性,这一点是不以任何人或者任何机构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除了萨尔瓦多(全球首个将比特币和加密货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之类的一些小型经济体之外,通证还不能算是货币,尽管比特币是以建立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的目的启动的,但货币仍然属于社会治理层面的内容,在没有获得各国货币当局的认可之前,通证不太可能成为货币。
当然,任何硬币都有两面性,通证在作为数字权益凭证方面,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而且它还可以独立于其背后的权益,作为资产存在。但通证同样在技术和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风险。
在技术层面,代码风险、合约风险,对于通证的安全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经济层面,通证可以独立于它所代表的权益而存在,而这就导致人们无法通过通证本身,去判断这种权益的存在,也就使得市场上存在各种“空气币”。如果你对资产背景不太了解,可能就会造成很大的迷惑。
此外,通证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对于通证的使用无疑也是一种“负面冲击”,比特币不为各国货币当局接受就是例证。
通证经济
而有了通证,就会有通证经济。
通证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基于通证进行创作和消费的协调。虽然通证在本质上不是货币,但通证在通证经济中其实是发挥着类似货币的作用,特别是发挥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的作用。
我们一般认为,通证体系的设计是通证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但就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发展,是否产生影响存在较大分歧一样,关于通证设计在通证经济的作用,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通证体系的设计对于Web 3.0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代币体系的设计会直接对项目社区各类人群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但也有人认为通证体系对于Web 3.0项目的发展只具有辅助作用,而不会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就像“货币中性主义”认为的那样,长期来看,货币超发并不会对“社会有效需求”形成刺激。
关于通证体系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通证体系设计的具体内容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实际上,通证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通证的供给和需求进行管理,并集中体现在通证的“三次分配”中。
其中第一次分配指的是通证方案的设计。通证方案设计需要对通证总量、单币制或多币制、分配比例、释放节奏等指标进行具体说明。这里的通证总量反映的是预期的经济规模总量但由于通证一般具有18位的代币精度通证总量的具体数据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所以对于通证总量来说比较重要的是总量上限是否固定但是否将通证总量设定为上限固定主要还是取决于项目的功能定位。比如比特币模拟黄金属性所以给它设置了2100万枚总量上限。
但对于大部分公链来说由于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对矿工进行激励所以往往会设计一个通胀率通过每年增发进行矿工激励比如ETH转为Pos共识机制之后每年通胀率约为5%;而对于非公链类项目来说,则往往设定为总量固定。
我们从第一次分配的主要内容来看,可以发现它主要涉及的是通证供给的管理。
第二次分配指的是按照项目业务逻辑进行的通证分配。因为对于通证背后权益的需求,是决定通证需求的最核心因素,如果项目本身没有对外价值的输出,那么对于权益的需求也就无从谈起,对于通证的需求也就没办法成立了。
所以,业务逻辑代表了对于通证最基本的需求。如果通证设计仅仅局限于通证层面进行设计,而无法在建立通证需求方面发挥作用的话,我们就可以确定,通证体系的设计对于通证经济的作用其实是辅助性的。
至于第三次分配,指的是通证层面的调节机制。比如,针对通证设计的各种质押挖矿机制、销毁机制以及分红机制等制度。
要知道,通证层面的调节机制和业务逻辑并不直接相关,所以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通证层面的设计大同小异。它主要的形式,一般都是以牺牲社区成员在短期内的流动性为前提,来获得更多的社区通证的奖励。所以,这个对于通证需求的刺激效果比较有限。
事实上,关于通证体系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这个内容也会是我们贯穿各个赛道分析的一个重要的视角,我们在后续的课程内容中,还会结合各个赛道的场景特点持续进行分析。
小结
这节课我是在公链之上给你进一步介绍了Web 3.0生态另外两个通用的分层身份和激励。在身份层我们知道了DIDs的构建为大量的创业提供了机会在激励层通证体系的作用又反过来依赖于产品和功能。
那么从下一节开始我们就会进入应用层沿着NFT、商业、金融、治理等细分领域继续探寻Web 3.0带给我们的惊喜,我们不见不散。
思考题
如果说比特币的主要价值来源于它的稀缺性因为稀缺而成为“数字黄金”。那么以太坊作为“世界通用账本”总量不固定且不断增发的ETH的价值来源是什么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