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大厂设计进阶实战课/15三级价值增长误区:思维惯性陷阱和虚荣数据.md
2024-10-16 06:37:41 +08:00

158 lines
18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5 三级价值 增长误区:思维惯性陷阱和虚荣数据
你好,我是小乔。
恭喜你已经完成了二级价值的学习踏上了实现三级价值的征程。还记得我们在第9讲中对三级价值的描述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下。
当我们可以高质量承接设计需求,并完整复盘时,就实现了一级价值;当我们可以自驱立项,按优先级解决负向问题时,就达成了二级价值;而当我们从差异化出发发起创新项目,带来业务增长时,就实现了三级价值。
因此,三级价值的核心就是给业务带来“爆破增长”,建立在我们实现前面两级设计价值的能力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洞察增长机会点,自驱推动增长项目落地。从三级价值开始,我们设计师就要开始放大招,突破他人对我们只会画图、只会修补体验问题的认知了。
在学习具体的增长实操方法之前,我们需要优先明白三级价值和二级价值的核心区别,理清做增长经常会走入的误区,了解完整的增长框架和增长模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正确的增长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就先从三级价值为什么比二级价值更为进阶开始吧。
“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我曾经给我自己团队的同学讲过这五级设计价值进阶的概念,其中有一个同学就提问说:“小乔,二级价值和三级价值的区别是什么?不都是要自驱发现机会点,自驱推动落地吗?”
其实,二级价值和三级价值的核心区别在于,二级价值是“锦上添花”,而三级价值是“雪中送炭”。
二级价值,是指我们完整地找寻负向体验,并按优先级优化负向体验,让用户使用起来更为顺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优化”。经过我们的优化,也许可以带来一定数据的提升,比如某个产品的体验满意度提升了,或者用户使用某个功能的成功率提升了,但这些指标的提升不一定能够让我们的大盘数据有显著增长。大幅的增长,取决于解决的问题是否是致命问题。
举个例子几年前我们在微信编辑朋友圈时是不能调整图片顺序的导致用户在对顺序不满意时得删除照片再重新按顺序上传如果还不满意那就得再来一遍。这在很长时间里造成了用户对朋友圈发布功能的负评与投诉。而微信在2017年优化了这个功能照片可以通过拖动调整位置使朋友圈发布起来更为顺畅和高效。
我们可以猜想到这个优化落地后用户发朋友圈的费力度会大大降低对于朋友圈的满意度也会有所提升但这样可以使IM产品的北极星指标提升吗也许发消息数、发送消息的用户数并不会因此大幅提升DAU、留存可能也不会因此有显著变化。
而三级价值,则是通过创新,通过找寻差异化机会点,再配合恰当的运营手段,为大盘数据、北极星指标带来突破和增长。
我们依旧以微信举例。微信在2.0和3.0时代,主要投入在关系链的沉淀上,包括熟人和陌生人。当时微信从腾讯系的其他产品中,将已有用户进行生态引流,也上线了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陌生人社交功能。可以说,产品的增长方式主要依赖于腾讯生态引流和广告投放。
而在4.0时代微信大力投入在社交关系链的盘活上上线了朋友圈、公众号等功能。朋友圈以朋友之间的UGC与互动来增强用户活跃度盘活关系链公众号以开放多元的内容生态进一步增加用户之间的互动与使用停留时长使微信从一个IM工具成功转型为一个社交平台。这些创新突破的动作使产品的增长方式从广告投放为主转变为自然增长为主从4000多万的DAU增长到首次破亿。
通过这两个案例,相信你已经明白了二级设计价值和三级设计价值的区别。二级价值中,优化负向体验的能力在于解决现有问题,使业务因为体验的提升而更加完美,更像是“锦上添花”,但它不一定可以带来大盘数据的显著增长;而三级价值中,实现增长是一件需要创新突破的事情,它决定了这个业务是否可以在各个阶段都能强有力地存活下去,更像是“雪中送炭”。驱动业务增长,显然会比只是优化问题的含金量更加显著。
如果你可以为公司带来有效增长和良性发展,才是真正达成了三级价值。而在证明自己的突破和成长后,我们也会得到与产出结果对应的绩效与晋升回报,更值得振奋的是,我们的突破也许是可以影响行业发展的。
跳出增长的误区
理解了三级设计价值的作用后,有些同学可能已经蠢蠢欲动了。先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做增长容易陷入的误区。因为只有先将误区排除,我们才能保证后续增长项目的大方向不会出现偏差。
增长的误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陷入思维惯性的陷阱,另一个是盲目追求虚荣数据。
避免陷入思维惯性的陷阱
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一个增长误区,陷入思维惯性的陷阱。什么是思维惯性呢,就是我们根据其他产品做成功的方式,或者自己曾经做项目成功的经验,盲目地以为“这一次”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获得成功。思维惯性本身并不是一件负向的事情,但盲目复制是万万不可取的,如果我们不能根据新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的话,就会不小心陷入陷阱。
举个例子,相信你一定听说过直播电商,或使用过相关功能。
2016年是直播电商元年从那时起蘑菇街、淘宝、京东、快手、抖音等平台争相上线直播带货功能并持续投入资源大力优化。国内短视频电商平台推出直播带货的功能后收获了显著的GMV增长。
在这些平台上不管是源头厂家还是代理商家都纷纷开通直播功能商家和MCN公司也大力招聘主播、培养网红主播。主播生动的带货模式、抢拍的刺激模式让商家和平台都赚得盆满钵满。可以说国内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带货能力确实优秀模式也确实成功。
很多同学就在想,既然国内验证成功了,那是不是可以发展海外业务,这样资源和模式还可以一键复制,一键粘贴?这听起来很让人兴奋。
然而如果你真的将国内的电商模式复制到海外APP上可能会大失所望。国内短视频平台的电商模式是中国商家卖货给中国买家也就是本地对本地。如果复制到欧美国家同样做本对本可能就流转不起来。
我们先来看商品的供给情况。我国是供给大国所有的电商平台都是在帮助商家提升商品的分发效率快速卖出商品减少库存积压所以商家之间内卷严重恨不得24小时开直播而欧美国家在疫情期间供给尤其短缺商家并不缺少买货的人缺少的是货品开通了直播也没有东西可以卖发货发不出投诉率就会提升最终只能弃店。
我们再来看主播的供给情况。直播带货能力在欧美国家相对空白,培养带货主播的专业机构较少。有部分种草型主播甚至反映了他们不想卖货,不然会拉低人设,带货只接受高端品牌。所以分析下来,在主播方面,除了海外本身缺乏培养主播的机构和完善的带货方法外,卖货模式对于部分主播来说也需要一定的接受度。
所以说如果我们真的直接复制国内的直播电商带货模式用于海外的短视频业务就要做好难以达成GMV目标的准备还需要长期的耐心和重资产的投入。因为它不是靠复制抄袭就能获得成功的甚至需要做好改变行业的准备。某家大厂的某个国际化电商业务轰轰烈烈开展才半年时间就宣布裁撤了。
这样的惯性思维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其实也很常见。回想一下,我们过往的许多设计提案,是否因为看到别人做出了成绩,我们也都纷纷盲目效仿呢?也许有时候真的做成了,但有时候毫无成果。
再举个例子同样是电商平台如果我看到得物的Banner设计得酷炫高级就用同样的风格来做拼多多的Banner数据结果就会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两个平台的用户差异很大行为需求、审美偏好等方面也都大相径庭。
得物以95后为核心用户且主要以高净值用户为主而拼多多则以50岁以上高龄用户和20-29岁初入社会的人群为主核心用户相对下沉。如果采用得物风格的Banner设计不仅和拼多多全平台的设计风格与规范不符也难以击中下沉用户的审美。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己业务本身的情况,针对性地借鉴其他成功的案例、推陈出新。如果缺乏创新能力一味地复制模仿,往往就会导致公司损失了资源还没有获得成果。
那怎样才能避免跳入思维惯性的陷阱,做到针对性借鉴和推陈出新呢?这里,我们就要从导致思维惯性产生的思维模式说起。
我们在分析事物的时候,主要有两种思维模式。
第一种思维模式是归纳法,是从多个事例中获得一个具有概括性的规则,也就是根据我们日常的经验来判断和总结。比如星座解读,天蝎座似乎就是腹黑的代表,而狮子座好像都很霸道,但这并没有科学理论支撑。归纳法的思维模式是由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时候可以帮我们高效地得出结论,有时候却会使我们掉进惯性陷阱中。
另一种思维模式是演绎法,从成立的前提出发,通过科学推导,得出具体结论的过程。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第一性原理吗?它回归本质去推导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就属于演绎法。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规避思维惯性的陷阱。
那我们如何在实操中使用演绎法呢?我们依然以上文中的直播带货电商为例。根据上文提到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得出两个商业机会点或解决方案:
疫情期间做跨境电商比在欧美国家做本对本的模式更为合理。从中国出口货物解决欧美国家供给短缺的痛点。据阿里巴巴国际站统计2021年第一季度的贸易总额相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第一季度环比增长了近300%。
在海外成立MCN主播培训机构提升海外的直播带货能力。撬动头部KOL转型成为带货主播普及直播带货能力。同时可以先以主播愿意合作的品牌作为切入点让主播逐渐接受带货模式打破心理负担。
到这里,直播带货模式应用到海外的难点和机会点就已经分析得差不多了。你可能会想,演绎法这么厉害,那是不是要摒弃归纳法呢?其实,我并不推崇只使用演绎法,因为演绎法在推理前的一些前提条件,也可能是通过归纳法确定下来的普适性原理。所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甚至生活中,我们需要同时具备这两种思考方法,相互校正。
避免盲目追求虚荣数据
跳出了思维惯性之后,我们来探讨第二个增长误区,盲目追求虚荣数据。还记得我们在核心三原力一课中探讨过如何制定目标,并将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执行的方法吗?
“拿数据说话”成为了行业默认的理念,不管是业务目标还是回收的结果,都与数据息息相关。大家普遍认为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明确方向、增强执行力、提高效率,尤其在我们互联网行业,数据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驱动业务发展。
但如果我们在执行过程中,为了做数据而做数据,往往会造成虚荣数据假象。我们回想一下,所有的数据提升,真的都对业务的发展有效吗?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案例1局部繁荣却对大盘增长无效
我们以淘宝为例,首页的上方会有导购矩阵,如果我们将一个小众频道页替代“新品”和“爆款”频道页的位置,结果会怎样呢?
比如我们将垂直主打宠物用户的频道页替代导购矩阵的第一个“天猫新品”频道页那对于宠物行业来说业务数据会爆增。因为原本的入口比较隐蔽只在千人千面时针对宠物用户透出。而入口变成金刚位第一个后流量会暴增GMV也会相应暴涨。但对于整体淘宝业务来说这样的增长将是巨大的损失因为新品频道页的GMV是远远大于小众频道页的。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一样局部繁荣的数据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增长。我在多次面试中发现有许多候选人会有意或无意地在作品集里包装数据。首先这个数据可能不是因为TA的功劳带来的增长再者这个项目的增长也许对业务大盘并没有起到正向作用。不能正确归因价值的候选人通常无法通过面试。
案例2只看最高数据而非证明业务活力的数据
在早期Facebook和MySpace公司的用户争夺战中作为美国社交网络老大的MySpace公司败给了初创公司Facebook。
因为MySpace选了“用户注册数”这一虚荣指标这并不能说明业务的活力有大量用户在注册后没有留存而Facebook则把“MAU”作为对外汇报和内部运营的主要指标是反映用户活跃度的指标。前者是虚荣数据虽然看起来好看能够吸引投资人但并不能说明业务在良性发展。
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案例。比如设计了一个过度夸张的广告用户下载后发现根本没有相关功能这就会造成用户的大量流失。这也是为什么投放广告设计不仅看点击、转化和CPI也会关注留存。
因此,我们要制定科学的北极星指标、项目结果指标,可以真正代表产品在当前阶段的活力,而不是那个看起来最高的数据。虚荣数据看上去很美,让大家感觉良好,却不能为公司带来良性改变。
通过这两个案例,你一定已经明白,如果我们为了做数据而做数据,往往会造成虚荣数据假象。比如局部业务增长却影响整体业务大盘的项目,可能会让我们自以为是;而不能真正反应业务生命活力的数据指标,除了看着好看,并不能让业务良性发展,甚至会导致公司的落寞。
如何带来用户增长?
也许你在这个行业已经工作3年了也许8年了也许和我一样已经超过10年了但无论工作时间长短大家似乎都有一个直觉上的感受UX设计师好像是在不停地做新功能或优化产品体验创意设计师好像是在不断地做品牌或运营活动设计。
在这些日复一日执行的项目里你应该已经从分工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增长的3种手段就是产品创新、运营推广和品牌透传。我称他们为“增长三剑客”。
通常来说做增长一方面是通过产品创新满足用户在痛点、痒点、爽点的需求与竞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通过创造WOW moment让用户愿意留下来并推荐给他人。
另一个方面是通过运营推广,精细化运营具体的用户、场景、货品或内容,并通过营销活动和广告投放不断拉新促活。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能升级品牌,抢占用户心智,将进一步促进业务的发展和增长,提升用户的认知度。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分别学习,通过产品创新、运营转化和品牌透传,为业务带来增长的具体方法,并一起探讨作为设计师,如何成功地推动增长项目落地。
今日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做正向增长和做负向优化的区别。二级价值的核心在于优化负向的体验,使产品从“不可用”变成“可用”,使“可用”变成“好用”;而三级价值的核心在于,找到业务的差异化机会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活下去,在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中可以强有力地占据一片市场。
我们也一起探索了做增长需要避免的增长误区。第一个误区是陷入思维的惯性当中。每个业务不同、每个时期不同、每个市场环境不同、每家公司的基因不同,各种条件都会导致业务做成功的方法存在差异。我们要灵活运用演绎推理法和归纳推理法,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去分析,充分考虑用户、场景、市场等方面。
第二个误区是盲目追求虚荣数据,我们应当重点运营可以证明产品活力的数据,而不是刻意包装数据或被虚荣数据迷惑。
当我们循序渐进绕开陷阱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为业务带来增长了。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增长策略的发展历程和具体方法来看看大家熟知的AARRR模型是否还适合当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互动时刻
回顾你过往的工作,是否优化了很多项目却依然绩效平平?是否曾经看到别人成功的方法,却发现不适合自己的业务?根据你过往的经验,做增长还有哪些误区需要避免呢?
欢迎把你的经历和思考在留言区分享出来,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我们也建立了一个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