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大咖问答发现下一个小米,不是只能靠运气.md
2024-10-16 06:37:41 +08:00

49 lines
7.7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大咖问答 发现下一个小米,不是只能靠运气
你好!
本周与我们对话的嘉宾是迅雷创始人程浩。2018年5月程浩宣布和田鸿飞、江平这两位硅谷老友共同创立新一代技术型VC「远望资本」。迅雷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典型的强技术创新基因公司从企业家转型成为投资人这样的经历让程浩更愿意投资有技术创新背景的公司。
对于技术人如何选择创业赛道,以及如何加入一家前景光明的创业公司,程浩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给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
Q远望资本强调投资要“聚焦赛道”那么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创业应该怎么选赛道
程浩其实技术人选赛道的逻辑跟其他人群是一样的首先要建立在一波大势、一波红利之上。我过去的经历告诉我这样做绝对事半功倍否则只会事倍功半。举个简单的例子早期在开放平台上发展起来的公众号、微博大V等都是借助了平台早期红利现在再做微信公众号涨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红利已经过去了。
BAT为什么能成功迅雷为什么能发展起来一个是中国的人口红利一个是宽带迅速普及带来的红利。小米为什么能崛起是智能手机的这一波红利。简言之有红利才能发展的快。如果说现在创业还做互联网或者移动App你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获客去App Store买流量吗根本不现实。
2000年之后的大势是互联网2010年之后的大势是移动App在我看来现在的核心赛道一是人工智能这也是远望资本关注的重点我们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在汽车、机器人、零售、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二是微信小程序这是to C的又一波社交流量红利。
对于VC来讲选择赛道是战略层面的问题投后管理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我觉得技术人创业跟一般人创业一样都应该选择最有红利的赛道这不是机会主义而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赛道没选对你再聪明再努力都不会发展得很快。
Q根据你的观察技术创业容易踩哪些坑
程浩首先技术人创业不要执着于技术主导也就是不要有必须当老大的心态。行业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个行业是运营驱动的那CEO必须是擅长运营的如果这个行业是产品驱动的那么产品经理应该是CEO当然如果这个事是技术驱动那么懂技术的做CEO最合适。简单来说就是CEO必须得是这个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你作为一个技术大牛不要因为必须要做老大而选择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也不要选一个虽然自己擅长但是发展很慢的行业。 正确的姿势是应该首先选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然后缺什么补什么如果这个行业运营驱动你找个懂运营的做CEO自己做二把手是最好的。
另外我建议创业之初一定要把利益怎么分配约束好,所有的事情都根据协议走。大家开始创业时都在兴头上,不愿意讨论这些事,结果到最后往往就各有各的解释,容易扯皮。有经验的创业者都会有协议约束。如果是新手,就要考虑把所有的内容都先写清楚,比如万一谁中间离开了,资产怎么处置。
总之提前写清楚是保护他们的最好方式但这要求你必须能拉下面子。这里面有心理的问题也有经验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第一次创业的人他不知道要做这个事情。当然站在VC的角度上我建议大家坚持到革命成功不要中途退出。
如果一个企业的联合创始人比较多我们通常会建议CEO做一个有限合伙企业其中 CEO作为GP一般合伙人然后其他的所有联合创始人和员工股东都作为LP有限合伙人这样资本结构比较简单。
在技术团队的考核上我觉得如果是to C就必须得是用户导向 to B就必须得是客户导向记住永远都不能纯技术导向。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之前做迅雷看看的时候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迅雷是个非常技术型的公司我们当时定的KPI就完全是技术导向的也就是看传输的总数据量上P2P所占的比例这完全是错的。
而若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应该是缓冲时长要尽可能的短中断率要尽可能的少。虽然P2P的比例越高带宽占用率就越低我们的成本就越少但这不是用户想要的用户不care你的成本只关心看视频流不流畅。我们的竞争对手就直接用服务器抗成本很高但是比我们流畅。所以技术很重要但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服务用户。大家要注意不要为了秀技术而使用技术而是要让你的技术为商业服务。
还有一点,技术型创业公司如果不直接面向用户/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则非常容易被上游碾压。如果单做技术提供商你的技术壁垒不够高上游很可能直接把你的事做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在有一定技术门槛的行业技术提供商的日子也不好过高通和MTK这几年日子都不好过因为苹果、华为、三星、小米有了规模效益都在做自己的芯片。做技术提供商最怕上游太集中。还有被Intel收购的Movidius专注嵌入式的视觉处理芯片。之前大疆无人机是其主要客户之一但大疆统治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很自然的开始做自己的芯片。这其实是一个产业链通用规律如果一个产业链有很多环节在某一个环节有一个垄断者那么这个垄断者就有向上下游延展的机会即使不延展也会把整个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吃掉。
Q最近传闻小米上市将造就一批亿万富豪大家纷纷表示很羡慕。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在早期发现小米或者BAT这样的公司
程浩:技术人员应该跳出技术这个圈子,从用户思维或者从行业思维去考虑会更有价值。像现在的滴滴打车、饿了么,都不是强技术驱动的,而是强运营驱动的。如果你是一个技术人员,在早期选择企业公司的时候,是应该选择滴滴这样的公司呢,还是选择一家技术主导的,但市场不大的公司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技术人员有时会感觉如果技术在这家公司不是最主导的,我就没价值,或者我就不感兴趣,这是个误区。我觉得做任何一件事情,技术应该都是让位给商业需求,这个顺序是很清晰的。首先先是选行业、选赛道,其次才是技术在中间占的比例有多大,如果行业都错了,技术占百分之百也没用。
所以技术人员应该是先找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然后在其中选一个高速发展的企业,其次才是薪资待遇之类的其他东西。不同公司提供的薪水不会差太多,大家未来都靠股票,但是股票就完全取决这家公司做得怎么样。 最好的机会当然是能够进60人时的百度或者100人时的小米但是这个真的只能靠运气。但是如果你坚定的看好一家公司的时候就可以有目标的去加入。对于BAT、小米、头条来讲1000人规模时加入一点也不晚这不需要靠运气更多的靠自己的眼光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