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038CTO要掌握的产品哲学:理性与人性的权衡.md
2024-10-16 06:37:41 +08:00

79 lines
9.6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38 CTO要掌握的产品哲学理性与人性的权衡
大家好我是梁宁。今天主要想跟大家分享一组概念词就是理性和人性这也是CTO想做好产品必须厘清的概念。
合理的部分是理性,不合理的部分是人性
我是在部队家庭长大的,大学又学了计算机,可以说我是在一个高度理性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所以当我走出这个环境,走到江湖里的时候,就觉得到处都是不合理的事情,比方说我提出一个要求,按理说人们应该这样给我反馈,为什么我得到的反馈从来不符合我的预设,包括团队沟通也好、用户反馈也好,都是这样子。
开始的时候,我很被这件事情困扰,后来就慢慢理解了,其实合理的部分是理性,不合理的部分是人性。
在生活中,理性其实只占了很小的部分。那人们为什么会按照理性做事呢?因为外界的巨大压力,只有在压力下,他才会按照理性做事。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力给他足够大的压力,其实他是会按照自己的人性做事的。
所以我想明白这点之后,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苦恼了。当我的伙伴、我的用户在我面前展现我认为不合理的事情时,他们其实是把人性和天性展现在我面前,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其实是给了我一个真正认识和理解这个人的机会。
好产品=10%生理体验+90%心理体验
那么CTO为什么要理清理性和人性的概念呢因为当我们做产品的时候我们要洞察用户需求重视用户体验。但你会发现我们的体验中可能只有10%是生理体验是人的身体可以真实感受并给出反应的剩下的90%都是心理体验。
如果CTO在追求用户体验的时候无法理解人的心理体验是怎么构成的那就无法真正的了解用户体验做出优秀的产品。
以衣服为例,可能两件不同价位的衣服带给人的保暖、舒适等生理体验是差不多的,但它们的差异来自于优越感、文化认同感、自卑感等心理体验的差异,而这些差异的根源是社会氛围、是人们的共识观念。
技术出身的人做产品的时候特别容易去追求理性觉得功能达到了做到了服务器的完美负载匹配就已经很好啦但其实只满足了10%的生理体验。
那么心理体验中,人最核心的情绪是什么呢?很重要的词是满足,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词是存在感。对人类来说,除了生物性的生存,其实还有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感。而存在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世界观,就是你对你所生存的场域的真实认知和感受;另一个就是从关系中感受自己的存在,看到自己存在的证明,所以有一种慈悲就是给别人存在感。
因此,我们谈管理的时候,为什么非常强调管理者在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别人的眼睛,因为这意味着你看到了对方的存在,你在关注他,这对他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围绕着生存和存在感,以满足为中心,会分成两组不同的情绪,一旦不满足,就会产生不爽、担心、着急、紧张、恼火、生气、心神不宁、忧伤、沮丧、难过、烦燥等状态。而一旦被满足,就会出现愉悦、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等状态。
此外,围绕生存和存在感,还有两个词是愤怒和恐惧,这是一体两面的情绪,其中的差异主要来自你对对手的感知。猫划定地盘之后,如果来的是另外一只猫,它就会感到愤怒,而如果来的是只老虎,它就会感到恐惧。再比如说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大多数人感到恐惧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愤怒。
但因为每个人的所在意的生存场域不一样,所以他需要的满足点和在意的最不能被侵犯的点也是不一样的。
“应该”是角色化的产物
这时候我们会更愿意用抽象、用“应该怎么怎么样”去推测一些问题技术出身、偏向理性的CTO就更偏好抽象了。但这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抽象往往会忽视现实的复杂性也就是所谓的人性。
我们经常会用应该怎样怎样来预期一件事情,但实际上“应该”是角色化的产物,是压力的产物,你只有在给对方足够大的压力的情况下,他才会在你设定的“应该”里去工作。
举个例子,我原来在联想工作,大家都在以某种方式说话做事配合,如果谁面对压力却退缩,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是由于联想企业文化的系统压力形成的人的行为特性。但当我离开这样的环境,自己走到江湖开一个小公司后,我再给人原来的压力,对方就辞职了。他不会认为退一步是羞耻,因为我根本就没有形成这样的组织势能。
这也是为什么大公司高管出来创业,一开始都很不适应的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和他以前的配合方式不一样。
在大公司公司有足够的组织势能和系统压力压着每个人都在他设定的角色脚本里去工作他们呈现的不是他们本身人性的样子。但当你出来创业后你就是江湖风浪中的一叶小舟每个人都用他本来的人性面对你。这时候如果你还想着“应该”那就只是在给自己找挫折而已不妨open地去看人们真实的样子不要再将他们套到角色化的模子里面。
不满足的状态+处境+场景=需求切入点
因此CTO们做产品时首先就要去弄懂人在什么状态下不被满足。我之前在创业马拉松的时候有个小组说他们的产品解决的是老年人孤独的问题他们觉得孤独是一个需求。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孤独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需求。从状态到需求之间还有处境还有在这个处境里解决这个状态的场景接着才变成产品对接的点。
以饥饿为例,饥饿也是一种状态而非需求,同时,菜场、超市、便利店、餐馆、盒饭、外卖等诸多产品和服务都是在对接这个状态,所以在状态和产品之间还需要加上用户的处境。
比如说我饿了,但我在减肥,同时经济上还算宽裕,那么基于这样的处境和场景,我可能选择代餐或是低卡饮食,或者在另一个健身房场景下,我的选择可能是冲一杯蛋白粉。所以,从我们洞察到的用户没有被满足的状态,到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还存在这对用户处境、所在场景的洞察。
而不满足的状态+处境+场景就构成了我们常说的需求切入点,也就是痛点、痒点和爽点。
痛点是什么? 痛点其实是恐惧,恐惧自己的生存资源被侵犯、生命安全无法保障等,举例来说,当今中国,教育是你对生存机会的恐惧,医疗是你对生命安全的恐惧。
痒点是什么? 痒点其实是对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一个女孩为什么买200只口红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人的体验10%是功能性体验90%是心理体验。从功能性上来讲3、5只口红已经够用了但内心的空洞是没有尽头的也就是心理体验是没有尽头的。这是为什么如今物质已经极大丰富了但我们依然有机会不断做新产品的原因。
爽点是什么? 爽点就是一个长期被压抑、不被满足的需求,突然被满足了,就像古话中的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满足的都是人们的长期期盼。
不过这些都是2C产品的定义如果是2B产品那么痒点和爽点就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抓住老板的恐惧。因为2B产品需要系统灌输及系统学习的成本如果不能抓住老板的恐惧他们是不可能让组织付出代价、付出时间去贯彻2B产品的。
另外2C和2B产品细分还可以分成3类一种是C端产品直接卖给C一种是C端产品B买单还有一种就是给组织用的。这3中产品在用户体验上是有差别的。
以钉钉为例它就是很典型的C端产品B买单。对普通用户来说钉钉其实是很反人性的用它很不爽但在钉钉团队看来他们这个产品是给集体设计的而集体人格就是反人性的。但在老板看来钉钉能为他提供确定性能让他觉得爽也愿意依赖这个产品所以他就愿意为此想办法克服C端的抱怨让这个产品得以持续下去。
最后,我想说,我们都是技术出身,从小学的、崇尚的都是理性思维,但今天我们要搭团队、要跟人协作、要为人们提供产品,所以我们需要看到人和人是不同的,我们要接纳他人与我们的不同。他们对一件事情的感受和反应、他们的满足和不满足、他们的愤怒和恐惧和我们不一样,所以需要我们能够真正地完整地看到别人,然后和别人真正地连接。
本文整理自著名产品人梁宁在GTLC全球技术领导力峰会上的精彩分享。梁宁是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曾任联想、腾讯高管工作经历横跨BAT与京东、美团、小米等企业有长期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