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程序员的数学课/03用数学决策,如何规划好投入、转化和产出?.md
2024-10-16 09:22:22 +08:00

187 lines
14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03 用数学决策,如何规划好投入、转化和产出?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这样做,划不划算?”其实这是做每个决策时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心里得有个“小算盘”。
那么怎么我们应该怎么“算账”呢?算完账后又应该如何决策呢?
下面我会先讲一个我的算账定律,带你在麻将局中认识算账的关键三要素:系统、指标、兑换;然后再带你回到学生时代的“补习场景”,认识转化漏斗分析法,看到外部力量向指标的转化路径;最后,还是回归各位程序员的现实工作场景中,通过三个案例看到不同的转化路径,深入理解“投入”“转化”“产出”三者的关系。
本课时的内容梗概如下图所示,可供你参考学习。
公瑾的算账定律
要算账,你需要先明确算账的对象,也就是你在算谁的账。虽然是同一件事情,但对象不一样,可能导致结果的截然不同。
假设你与好友大聪明、大漂亮、大迷糊一起打麻将4 个小时的激烈斗争后,你们的盈亏账单如下:
假设计算的对象是你,那么会得到总盈亏为 100 元,胜率 40%,平均每局盈利 2 元。如果计算对象是你们四个人,那么会得到总盈亏为 0 元,平均每局盈利 0 元。
你会发现,在整个“麻将局”这一大的系统下,即使每个人的盈亏不同,但整体看这个“系统”的总盈亏情况是 0也就是不盈不亏。
所以接下来,给你介绍一个算账定律:对于一个没有外部力量作用的系统,它的总账为零。就好比,将你们 4 个人看作一个系统,打麻将只是系统内部的动作,整个系统并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部力量的作用,因此总账必然为零,这与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很像。
相反,如果一个系统受到了外部力量,那么总账就可能不是零了。 就好比,把你一个人看作一个系统,再把大聪明、大漂亮和大迷糊 3 个人看作是另一个系统,然后在系统和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下。最后,你的系统盈利了 100 元,而另一个 3 人合体的系统亏损了 100 元。
关键要素:系统、指标和兑换
利用算账定律时,你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分别是系统、指标和兑换。我们以大漂亮的学习成绩为例展开讨论。
系统,就是一个个对象,它包括了你研究的目标对象,也包括了影响你研究目标的外部系统。对于大漂亮的学习而言,大漂亮就是一个系统,老师也是一个系统。
指标,是评价系统运转结果的数学变量,即总账。例如,对于大漂亮的系统而言,指标包括但不限于考试成绩、生活愉悦度、日均自习时长、日均参加补习班的时长、日均娱乐时长等。
兑换,是个动作,也是个结果,即你在用什么来换取什么。算账定律(算账版的能量守恒定律)说到,对于一个没有外部力量作用的系统,它的总账为零;反过来说,要想指标(总账)有提高,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并把它兑换为指标的提高。
我们以大漂亮想要提升考试成绩为例,通过两种方式来看看系统情况:
第一种方式是去参加补习班。此时,大漂亮是一个系统,补习班老师是另一个系统。大漂亮系统,在借助补习班老师系统的外部作用,来兑换出考试成绩的提高。
而另一个方式是减少娱乐时长,用来增加自习时长。此时大漂亮系统没有接收外力,那么总账还是零吗?依然是。大漂亮成绩提高了,但是娱乐时间变少,导致生活愉悦度下降,这是一种系统内部的兑换。
对这个大漂亮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外部力量改变的时候(例如,从参加大糊涂补习班,更改为参加小天才补习班),会让系统的总账变好。即生活愉悦度不折损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
在外部力量不改变的时候,系统总账不变,但可以通过系统内部兑换,提高某个指标。即减少娱乐时长,增加自习时长。通过降低生活愉悦度,兑换出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大漂亮而言,有得有失,总账不变。
这两种方式的结论分别如下图所示:
转化漏斗分析法
从上面“打麻将”和“大漂亮提升成绩”的例子,你会发现纯内部力量的调整,只是左手倒右手的兑换,而让指标变得更好的方式是,要借助外部力量。
有了外部力量之后,就要开始分析外部力量作用在系统中的效率,这就需要转化漏斗分析法。
转化,是一个动作,表示的是外部力量转化为指标提高的动作过程。
漏斗,代表了效率,即转化过程的投入和产出分别是多少。
转化漏斗分析,能够辅助你看清转化路径,并寻找瓶颈予以突破。
我们继续以大漂亮参加补习班为例。假设大漂亮每天参加 3 个小时的补习班学习,最终学习成绩获得了 10 分的提高。那么问题来了,这 3 小时的补习转化为 10 分的提高,转化路径是什么?转化效率如何?是否还有提高的空间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对大漂亮学习的无死角跟踪。我们发现,补习时长转化为分数提高的路径为:
投入补习的时间,可以拆分为认真听课的时间,和不认真听课(玩手机、打瞌睡)的时间。
认真听课的时间里,会带来掌握知识点的提高。
掌握的知识点,会换取考试成绩的提高。
根据转化路径,我们就能计算出转化效率。下表是大漂亮的转化效率表:
假设大聪明也采取了上补习班提升成绩的方式,我们补充下大聪明的转化效率表,和大漂亮的转化效率对比观察。
根据对比就会有如下的数据洞察:
72% > 56%,所以大漂亮上课更加认真听讲;
3.85% < 6%大漂亮虽然认真听课但她没有很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点显然大漂亮的理解和学习能力需要提高
考试技巧方面大漂亮和大聪明是一样的即掌握的知识点转化为分数的效率都是 2分/知识点
但整体看下你会发现最终大聪明的转化效率还是要更高的同样的补习时长大聪明的成绩提高更多仅仅因为在转化漏斗的过程中大聪明在掌握知识点这一步做得更好
所以据此我们可以给出大漂亮如下学习建议
大漂亮需要提高自己对知识点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对于大漂亮而言这是提高成绩最有效的方式假设大漂亮也能以 6% 的转化率吸收知识那么大漂亮会得到 130×6%×2 = 15.6 分的提高这相当于她现在 15.6÷2÷3.85%÷72% = 281 分钟的参加补习时长投入
虽然在真正的学习生活中没有人会像这样计算自己工作学习的转化漏斗情况但这种思维方式却会影响我们做事风格每个人的学生时代班里都会有个超努力但学习总是中游的同学他们其实就是转化漏斗出了问题仅想着扩大自己的底部橙色区域的精力和时长没想着如何提升转化效率也就是精力没用到刀刃上
而一个做事风格高效的人心里是有自己的转化漏斗的尤其在复杂的工作业务中他会用这种思维去理解许多事情的本质和原理抓住关键要素认清系统指标兑换并规划好投入转化产出将复杂过程简单化
案例 程序员工作中的算账场景
讲完了算账定律和漏斗分析法我们给出一些程序员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算账案例
假设某头条 App 有一个推荐系统的技术团队负责用户的 PV 指标page view 页面点击量它的基本思路如下图所示长大后的大聪明大漂亮大迷糊均在这一团队中我们看下他们各自的表现
案例 1 没有外力系统内部指标转化
假设长大后的大聪明是该团队的其中一个推荐算法工程师他设计的推荐系统方案是对每个用户利用 CTRClick-Through-Rate点击率模型预测用户点击文章的概率接着只推荐点击率大于阈值设置为 0.8的文章给用户并形成首页的 feed
有一天大聪明调整了点击率阈值 0.8 提高到了 0.9其余影响因素都没有变你来帮大聪明算算账看他这样的动作对这个推荐系统是否有帮助
分析先看一下我们的分析对象也就是系统此时我们的系统可以是这个推荐系统指标自然就是这个系统在用户身上产生的 PV大聪明的动作是调整了点击率阈值这很显然是个系统内部的改动并没有外部力量注入这个系统接下来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两种不同阈值的转化路径
我们的 App 总共有注册用户 100 其中 50 人会在统计数据的观察期间内打开过 App我们的库存文章总量为 1000
当设置阈值为 0.8 的时候总共的曝光是 500 人次最终产生的阅读量是 420 人次
当阈值提高设置为 0.9 的时候符合 CTR 阈值门槛的文章必然会减少
因此曝光量由 500 人次降低到 470 人次
但运气比较好提高了阈值之后由于文章匹配度更高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页面点击量430 人次对于这个推荐系统而言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通过折损了曝光量兑换到了 PV 的提高
这个兑换是否合理或者说是否划算可能要综合公司业务的现状来考量
案例 2 借助外力指标提升
长大后的大漂亮是其中的一个前端工程师他从 App 前端交互上优化了一些功能上的体验例如 App 闪退文章打开缓慢等问题假设其余的影响因素都没有变化我们再来帮大漂亮算算账吧
分析我们的系统指标转化路径都没有发生改变但由于修复了系统 bug已经不再是系统内部的改动了这个推荐系统有外力注入其中而这个外力就是大漂亮的代码此时转化路径的指标就变成了如下图表所示
bug 修复之后注册用户数打开 App 用户数文章的曝光量都没有改变但是因为产品交互体验变好了用户点击文章的 PV 420 提高到了 430
对于这个推荐系统而言在有外力的情况下外力换来了 PV 的提高这个功能迭代就是合理的划算的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
案例 3 借助外力指标提升
长大后的大迷糊是其中一个建模工程师他从 CTR 模型上进行优化 CTR 模型的预估准确率大幅提高随后他使用模型的方法是给用户曝光模型预估 CTR 最高的 500 篇文章假设其他影响因素都没有变化你再来帮大迷糊算算账吧
分析此时 CTR 模型的准确率被提高了这个推荐系统就又有了外力注入而这个外力就是模型哥做的 CTR 新模型此时转化路径的指标就变成了下方图表所示
CTR 模型准确率提高后注册用户数打开 App 用户数文章的曝光量都没有改变但是因为模型更准了用户曝光的文章跟用户的兴趣更匹配PV 430 提高到了 450
对于这个推荐系统而言在有外力的情况下外力换来了 PV 的提高这个功能迭代就是合理的划算的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可见大迷糊不仅不迷糊反而很有业务能力
还是那句话转化漏斗分析法的应用是非常灵活的以上三个案例仅仅是想向你展示这个思维在工作中的应用工作中具体如何实践转化漏斗分析法还是得看你的理解和思考
小结
这一课时我们重点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算账定律另一个是转化漏斗分析算账定律告诉我们在没有外力注入的情况下总账为零即通过牺牲系统内的某个指标换取另一个指标的提高转化漏斗分析是在有外力的情况下根据外力向指标的转化路径寻找转化效率和转化瓶颈的分析方法
这两方面的思维非常利于我们看到生活中很多事情的本质
例如大迷糊想赚更多钱一种方法是增加工作时间利用休息时间自己琢磨技能相当于大漂亮的通过自习提升成绩这就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系统内部的动作
另一种方法是大迷糊学习拉勾教育的课程在专业大佬的指引下找到能力提升通道提升自己的溢价空间这就是一个注入大迷糊系统的外部力量利用这个力量大迷糊在同样的时间内换来了更多的收入回报很明显通过外部力量换来的指标提高才是可持续的良性的指标增长方式
当然无论是哪种方式只要是在不断地提升自我挑战自我都是可取并让人敬佩的 只不过方法比过程更重要这一课时的主题是如何规划好投入转化和产出希望你也能将这一思维应用到生活中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优方法
你在工作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到转化漏斗分析法的例子或者你对此有什么感悟和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区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