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超级访谈:对话玉伯/结束语我想聊的一些与技术无关的话.md
2024-10-16 11:00:45 +08:00

91 lines
13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结束语 我想聊的一些与技术无关的话
整个对话过程中,玉伯提到了一些他读过的书,比如《被讨厌的勇气》《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亚马逊逆向工作法》《大教堂与集市》《微习惯》《为什么是毛泽东》《邓小平传》《哈佛幸福公开课》《学会提问》等等,面临难题的时候,往往可以从书中寻找答案。
最后一次采访的话题与技术、产品、管理无关,而是聊了聊他的个人兴趣,为什么对佛学和哲学感兴趣,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内心的追求、心中的自留地。
以下为玉伯的自述:
你好,我是玉伯。
今天想跟你聊聊有关个人兴趣的私人话题。我为什么对佛学、哲学感兴趣,一个原因是学物理的人特别容易空虚,另一个原因是我现在做产品、做管理,总说要懂人性。当我在管理中遇到问题,去书中求解时,很多管理学书籍都会导向心理学和哲学。
哲学学习之旅
哲学的书籍我平常看得很杂,不太成体系,如果你想做基础了解,推荐你看《西方哲学史》。最近让我触动挺大的是康德的书《纯粹理性批判》,特别难懂,初看这个书名以为他要批判什么,读完发现原来我连书名都误解了,他所说的批判更多是对“纯粹理性”的考察和思辨。
在接触哲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好玩的是,发现哲学和科学、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发展过程中有一条线是:
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发展到理性唯物主义;再到以贝克莱等人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然后再到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唯心主义,最后才是我们熟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就是我见即我得,看见的就是真实存在的。但很快会发现,我们看见的,只是物体的影像,并不是物体本身,只是大家在心里默默将物体和影像划等号了。理性唯物主义的一个认知,就是指出我们看到的是影像,同时认为影像等于实物。这两个阶段都比较好理解。
再往下就到了理性唯心主义。有个很牛的哲学家,叫贝克莱。他提出,人看见的是影像,而影像不是实物,无法证明影像是实物,那么我看见的其实只是心里感受到的,也就是“我心即世界”。贝克莱甚至说,我看到的跟你看到的可能不一样,大家以为看到的东西一样,只是语言沟通的结果。贝克莱的言论,很快遭到科学界、哲学界一堆人的挑战:既然你说“我心即世界”,那为什么鱼不能在天上飞、鸟不能在水里游?如果“我心即世界”的话,应该说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理论上有些鱼会在天上飞,有些鸟会在水里游,为什么所有人哪怕通过语言沟通,最后都是说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这是怎么回事呢?所以“我心即世界”是不对的。当时哲学家们的讨论思辨很有意思,充满了思考的乐趣。
真正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的是康德,康德有一个假说:实物跟影像其实跟认知有关系。康德开始研究人的认知,把人的认知分成:感性、理性、知性。
感性一定程度上跟佛学里面的六根六入是一样的,眼﹑耳﹑鼻﹑舌﹑身﹑意,五官感受就是感知。如果把人比喻成一个电脑,感知就是输入。造物主就是这么造的,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外界的输入只有这六个通道。这叫感性。
理性是什么?理性就是人类特有的,比如说人类能总结出勾股定律,康德觉得只有人类才会从万物里总结出规律,且把规律用一个纯理性的方式提炼表达出来。我们观察狮子捕猎时,它们不知道勾三股四弦五,但是狮子知道捕猎时斜线是最短路径,动物有本能,有感知能力,但是动物没有理性,总结不出数学公式。是人类独有的理性,成就了数学、科学。数学并不是科学,数学就是一套游戏。数学的底层是一些基本假设,基于这些假设,纯理性推导出整个体系,一些科学定律也是纯理性。康德会很强调理性和感性是分开的,是有着巨大不同的。
康德最大的创新,是提出人有知性。知性是什么呢?康德提出一个概念叫“先验统觉”。就是每个人的知性都来自个体的遗传。按照康德的说法,上帝就是这么创造你的,怎么来的你别问,每个人都有一套先验统觉的东西。这个先验统觉按我们现在的话,就如一个笔记本电脑,它的操作系统就是先验统觉。感性就是用感知给你输入,理性就是你这个 OS 还有一些产生智慧的能力,相当于算法或模型。
康德的观点是,人不是一张白纸,因为有先验统觉,所以我看见的鱼跟你看见的鱼是一样的,这是操作系统决定的。然后你想再去问 WHY请不要问康德不会回答这个问题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先划定范围对我们可知的领域进行论证。这叫理性唯心主义或者叫先验唯心主义。
研究过哲学这一条线后,再来对照心理学。心理学我看过三个人的著作: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弗洛伊德的经典著作是《梦的解析》,阿德勒最近些年比较火,《被讨厌的勇气》总结了阿德勒的思想,很符合当前这个时代。
我最近在看荣格他有本书叫《The Red Book》《红书》看着像圣经一样。我在研究康德的时候发现这里面有关联性甚至从荣格心理学里面可以找到康德说的“先验统觉”是什么东西。荣格的核心理念是“人是群体的产物”。弗洛伊德说人是过去决定的阿德勒说人是由未来决定的荣格的观点是人不是由过去决定的也不是由未来决定的人是由人类这个物种决定的或者说人是由群体环境决定的。
在荣格的语境里有一个东西,叫做集体潜意识。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不就是先验统觉嘛。很多时候群体或者这个社会在往前发展,甚至说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产生冲突,我们以为不受影响,但实际上只要你生在中国你就是中国人。按集体潜意识说法,你的基因就是中国人的。
在看这些书时,觉得挺有意思的,会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点可以串成线、连成面,这个过程很好玩。最近重读张小龙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第一篇就讲到“人是环境的反应器”,我认为整本书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其实就是来自先验统觉和集体潜意识的思想。
研究哲学就是研究人本身,很多对人生的体验,都会被哲学串起来。
我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我是物理专业的,学物理的人一般特别容易空虚。为什么这么说呢?从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会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休谟把科学的根基给挖了,康德则给科学封上了天花板。
所谓休谟挖了科学的根基,是因为科学背后都是基本假设。比如说光速不可超越,比如说解析几何里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些都是公理,公理就是假设。这些基本假设怎么来的?无论是数学还是科学,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但休谟说,哪怕发生了一万次都是对的,但是第一万零一次可能是错的,所以归纳法就是不靠谱的。而演绎的基础是归纳,所以只要把归纳法一否定,就等于把整个科学大厦的根基给动摇了。
再说康德,康德除了提出“先验统觉”很厉害之外,他还提出一个不可知论,康德一方面在反对贝克莱,一方面也认可贝克莱。康德非常认可影像和实物是两件事,但这中间是无法证明的,这就是不可知论。因为不可知论的存在,意味着科学无论多么发达,以我们渺小人类的大脑是永远无法认知宇宙的真理或者宇宙全貌的。康德通过不可知论,给科学扣上了天花板。
在研究这些理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无论是科学、数学还是社会学,最终都会基于一些假设出发,假设是一切的起点。不同民族或者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往往也是因为各自的基础假设不一样。数学领域有基本假设,物理学里也有基本假设。回到社会学领域,要回答人活着的意义,首先得研究人类社会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呢?
我深信一个词叫意义共同体,当我们问人生的意义在哪,就要先回答意义是什么,只要有一群人认为一件事有意义,它就有意义,意义就在于寻找共同体的过程中。
比如说回到中华民族,要去研究中华民族底层假设是什么。我在看一些书,目前理解还非常粗浅。比如说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他对华夏民族的民族性是有研究的。他研究的是历史,但是现在我们在快速往前发展,可能民族的秉性、根性也在发生变化,我觉得这些根性的东西跟刚才说的基本假设有很大关系,这些根性里面,内植了一个群体的意义追求。我们活在当下,但意义往往是被历史中的群体的根性所决定的。
我有跟大学里的一些老师交流,然后我发现我现在研究的这些东西,在学术派里是习以为常的,我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原来只是人家不屑于讨论的话题。学术派现在在讨论啥呢?比如说北大哲学系有个教授他目前研究的话题,叫做《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我觉得有点偏科学,科学其实本身不追求真理,科学追求实用。社会学里,会进一步思考,到底应该去研究一个什么样的课题,反过来能对这个社会产生影响,或者是引起新的讨论或变革?
曾和大学一位老师探讨,期待中国是不是有机会出现新的文艺复兴。如果会出现,那是会在江浙出现,还是在北京出现,会在什么地方呢?如果出现文艺复兴,该怎么去点火,怎么去推动其发生。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话题讨论,我也挺期待有生之年,能见到新的文艺复兴出现。
中国很多伟大思想家或者是哲学家都诞生在两种年代,一个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比如春秋战国,还有一种年代是和平了一段时间,开始遇到困顿的时候。我觉得目前整个世界有点处于群体精神困顿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是有可能出现文艺复兴的。
我们看中国近代史,去看新中国成立的艰难,毛泽东、周恩来他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周恩来有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看到这句话,可能没什么体感,觉得很空很大,但在当年,为中华之崛起真的是周恩来、毛泽东他们天天想的事情。我们现在呢?
文艺复兴是重新燃起整个社会的意义感,这个意义肯定也是多元化的,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一代,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意义感。
语雀的意义共同体
最后围绕意义共同体我还想聊一个话题,是关于语雀的,我很少对外说。语雀长远畅想的,是构建多元化的意义共同体。语雀现在的数字花园概念,是指在线上,大家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想沉淀成知识库,能够展现给别人看,这过程中有朋友认可,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意义共同体。
比如说公众号,也是建立最小意义共同体的通道。比如说像脉脉工作圈里的匿名吐槽,这也是一个小的意义共同体。
回到语雀,当下聚焦做线上工具,尝试通过数字花园,让大家能够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共同体。更长远来看,可能 5-10 年以后,语雀真正想做的,可能是从线上能走向线下的意义共同体。现在互联网上的戾气很重,粉丝这个词感觉都是对用户的嘲讽。语雀真正想做的,是让人与人之间有更良好的互动,能彼此构建意义共同体。
这可能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改变人生轨迹。我喜欢创作,喜欢古典文学,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读大学的时候加入过两个社团,一个是古典文学社,还有一个是红楼梦社团。包括现在到蚂蚁,仍然有参加过一些社团,我内心感觉到社团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哪怕这个社团只是你人生一个阶段,可能只是一段时间你参与过,但实际上在这个环境里交的一些朋友,你们之间一些探讨的话题,已经在改变你。
中国社会如果有一些很好的线下意义共同体产品,能够让人与人的关系发生改变,那也许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到这里,整个专栏就正式结束了,和你说声再见。感谢你坚持到现在,也欢迎你继续参与讨论,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