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大厂设计进阶实战课/17三级价值产品增长:如何做好产品创新?.md
2024-10-16 06:37:41 +08:00

19 KiB
Raw Blame History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17 三级价值 产品增长:如何做好产品创新?
                        你好,我是小乔。

在三级设计价值的前两节课中我们规避了增长的误区梳理了行业内3种增长模型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方法。这些知识可以为我们后续实操增长项目提供扎实的前提条件提升判断能力并明确增长方向。

同时,我们将增长分为了产品创新、运营推广和品牌透传这三个角度。其中,产品创新需要真正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找到差异化增长机会,这是用户愿意留存的前提,也是业务可以长期发展的核心所在。

这节课,我们就从产品创新开始,一起探讨在实战工作中,应该如何找寻机会点,并成功推动增长项目。

产品不同发展阶段的增长策略

也许有同学会有疑问增长是否已经不是从0到1而是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二个阶段“成长期”才会考虑增长呢其实不是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需要增长的方向。

还记得我们在业务周期全景一课中,探讨过的业务发展阶段吗?我们作为设计师,就可以根据每个阶段适合推动的增长重点,发起需要设计投入的相关项目。我们来一起简单回顾下:

引入期:需要完善基建,优化核心体验,圈定种子用户完成冷启动,从而验证业务方向;

成长期:是业务快速增长的阶段,大部分决策都会围绕拉新展开,纵向深耕核心用户,横向扩充用户类型、发展新行业、拓展新品类、投入新市场等等;

成熟期:重点在于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活跃度,实现商业化变现;

衰落期:朝行业上下游扩展新方向,挖掘老用户的新需求和新用户的新需求,从而创造第二增长曲线。

在业务的每个阶段,都有我们可以发挥增长作用的机会点和项目。只要是需要投入设计的项目,我们都可以主动提出和推动项目落地。

产品创新的实战方法

在了解了业务发展时每个阶段的增长重点后,我们在推动增长项目时,该如何分析增长机会点,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其实,所有的推导方法依然都出自我们的装备库,并且适用于每一个发展阶段,比如竞品分析、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等。

接下来,我将与你一起探讨,我自己做产品增长时最常用的三大方法,你会发现,其实每个方法都充分运用了我们在第二章学习过的设计策略装备库。

补足致命体验

要理解这个方法,我们就要讲清楚两件事情:一个是“补足致命体验”和之前学习过的“优化负向体验”的差别是什么,另一个是我们该如何四两拨千斤地找出致命问题。

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4种洞察负向体验的方法吗分别是通过数据反馈、用户反馈、可用性测试、用户体验旅程来发现问题并根据优先级来优化问题。这套“负向网兜”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三级价值。

但优化负向体验是否能够带来显著的业务增长,取决于这个负向问题是否足够致命。我们往往会发现,当我们优化完许许多多的负向体验后,它们会共同发挥作用,给整体业务带来一定的增长,但未必能带来显著的增长。

那什么是“致命问题”呢?优先级排在第一位的问题就是致命问题吗?不一定,有可能找出的所有痛点都没有那么“痛”,即使不优化,用户也会因为刚需去使用。

因此想要获得更显著的增长我们可以看看这些优先级高的负向问题里有没有致命问题。致命体验往往有3种情况。

第1种核心功能不可用。

比如一个IM软件无法发送消息一个电商平台无法成功下单。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完善基建将核心链路跑通。

第2种刚需功能不完善。

比如一个IM软件没有发送语音消息的功能一个电商平台只能使用银行卡支付却不能绑定微信或支付宝的支付功能。此时将更多核心链路补足完善可以大幅提升拉新、促活和留存情况。

再比如,一个租房产品,虽然可以租房,但因为无法感受到房源的真实样貌,用户难以选择;再比如,一个电商平台,虽然可以下单购物,但商品详情页看不出这个商品的样貌、优势、材质等信息,用户无法下单。

这就是为什么Airbnb会打通摄影师生态由摄影师上门为房东们拍摄房源图片许多租房App也会上线VR看房功能帮助租客在线上挑选房源许多电商平台在起初都是以图片展示商品后续优化为以短视频来展示商品并结合AR试穿、360度展示商品等方式来提升商品表达力。

我们会发现,致命问题往往就藏在负向体验中。我们会发现,在经历了许多轮负向体验优化后,最新整理的负向体验也许都不致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做这些负向体验优化了,高优的问题依然需要被尽快解决。在完成这些高优的负向体验优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再尝试其他方法,来寻找增长的机会点。

持续观测行业与竞品

为什么高优的负向体验需要尽快完成?因为市面上一旦有竞争对手出现,体验明显优于你,用户将很快被竞品吸引转移,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行业的竞争环境初期,“产品为王”。

因此,除了补足我们自身的致命体验,还需要持续观测行业和竞品,做到知己知彼。首先,核心体验需要与竞品拉齐,同时还要做到比竞品更优的差异化体验。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寻差异化的竞争机会呢?可以通过对比数据来发现切入点,也可以让用户给出答案 。

对比数据,洞察切入点

我们曾经在市场调研课程中讲过我们想要时刻保持商业的敏感度就需要频繁地吸收可靠的数据来源出具的行业报告也需要通过百度指数、data.ai等数据平台实时掌握竞品的数据情况比如用户情况、DAU、下载量、覆盖市场、优化动作等等。

往往在与竞品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找到增长的切入点。比如,在与竞品对比存量用户的信息时,筛选年龄、地区、性别、兴趣分布等条件,可以找寻到与竞品的差距或者优势。

举个例子下图是目前国内竞争激烈的两个产品的用户数据。为了不涉及到数据敏感性问题我做了脱敏我们称它们为产品A和产品B。假设我们现在在负责产品A市场中有个强劲的对手是产品B根据下图你会有什么发现和猜想呢

我们可以看到在各年龄段中我们被相关用户搜索和关注的程度都略低于竞品但在“20-29”岁年龄段中用户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是远高出竞品的。

此时我们就可以猜想20-29岁的用户是否可以作为我们未来发力的核心用户人群呢这部分用户对于我们的北极星指标来说贡献度是大还是小呢如果贡献是大的那就可以重点运营这部分用户针对这部分用户做产品创新满足需求从而带来差异化增长。

让用户给答案,构建产品壁垒

如果在现有数据中,我们没有像上述的例子一样发现核心差异,此时,我们就要让用户给出答案了。同时,也要结合我们自身有优势的资源和护城河,来判断创新方向的可行性。

举个例子我的朋友在负责一款国际化产品这个产品类似于Twitter是一款资讯社区类产品由于项目保密性不便公开产品名称和截图。目标市场对于Twitter的使用并不理想虽然因为美国的文化辐射当地有用户使用Twitter但由于缺少目标国家的资讯内容Twitter并不是一个强力的竞争对手。但除了Twitter以外当地还有一款专门针对本地市场的资讯产品且增长迅速。如果是你会怎样寻找机会点超越竞品呢

最初他们就是持续靠拢竞品先拉齐竞品的功能与体验。拉齐并不只是表面的产品功能而是由内到外包含产品功能、运营推广、生态布局等全方位的拉齐。比如用户需要当地的资讯就铺设了大量的内容运营常驻当地市场引入PGC和自制资讯来源。

当拉齐基础体验后,配合相应的投放运营动作,数据已经产生了明显起色。但如果想要与竞品决一胜负,关键在于差异化优势。

在经历了大量用户调研后,他们总结了用户高频提到的核心需求。其中有一条是当地市场语言具有多样性,且彼此之间并不能相互互通,并不是上海话与湖南话的区别,而是类似于普通话与粤语的关系。并且,在不同语言下,文化也有所区别,因此推送的内容也需要根据语言和地区相应做出差异。

那在后续的优化中,他们上线了当地最核心的几种语言。并且在用户首次登录时,需要先选择语言,从而推荐更精准的内容,提升用户的留存。这个差异化功能上线后,业务得到了显著增长,并迅速超越了当地原本位居行业第一的竞品。

那你也许会有疑问,为什么竞品不抄一下这个功能呢?因为这个功能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需要多种语言的语料库和大量的翻译工作。而这正是他所在公司的优势和资源长板,他们具备完善的文案设计师团队,语言相关人才也可以尽快招聘到位,形成了竞争壁垒。即使竞品逐渐补足了这个功能,他们也早已遥遥领先,难以超越了。

我们根据真实的案例,探讨了找寻差异化机会点并获得增长的成功案例。你会发现,所有机会点的底层逻辑,都是短暂的供需不平衡,如果刚好这是我们可以操作,甚至可以发挥优势的地方,那就可以大获全胜。

同时相信你也已经明白“创新“的含义了——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差异化也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一定是以用户为中心从真实的用户需求出发探索痛点、爽点、痒点而这些才真正构成了用户的“WOW moment”。

经过对比后找到的更优解都是在做创新,也许是与我们自己对比,也许是与竞品对比。创新可以是新功能、新市场、新品类、新用户类型、新生态、新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创新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以自身的经验凭空想象。

举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反面案例。我曾经负责过一款国际化IM产品有发送语音消息的功能。当时我们想和市面上的WhatsApp、Snapchat、Telegram等IM产品做出差异化就将语音消息结合了发送贴纸的功能。在用户发送语音消息的同时会弹出面板选择一个贴纸绑定发送以加强语音消息的表达力。但在找真实用户做可用性测试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个任务的成功率竟然为0。

我们访谈后得知当地用户偏爱发1分钟以上的长语音在发送语音消息时并没有需求去加一个贴纸。就算需要贴纸来加强语气也会在发送完语音之后再单独发一个。在发送消息时弹出的贴纸功能不但没有起到正向作用还不利于用户使用更重要的长语音挂锁和取消发送功能。

通过以上两个正反案例,我们一起讨论了观测行业和竞品来找寻增长机会点的方法。那就是,在与竞品拉齐核心体验后,根据用户真正的需求和自己擅长的竞争力,带来差异化增长,甚至成为目标市场的行业第一。

花样实验,持续优化

当通过上述的方法找到机会点后我们在推动项目之前会产生许多假设。比如满足了多语言需求真的可以带来增长吗比如我们核心发力在20-29岁的用户上真的可以带来增长吗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MVP版本和AB测试这两个方法来轻量验证。

MVP

如果我们从0到1研发一款新产品或新功能MVP是最佳选择。MVP就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缩写意思就是最小化的可使用的产品。这个MVP甚至不需要是一个App它可以是一个视频一个PPT介绍但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市场需求和产品价值。

关于MVP最著名的案例是Dropbox。创始人Drew Houston做了一个视频放在了YouTube 上介绍Dropbox的各项功能。结果排队登记使用Beta版的用户一夜之间从5000暴增到75000可当时Dropbox甚至连实际的产品都还没有。

再以我自己的项目为例我曾经负责AR项目时已经验证了AR试穿对于鞋类成交转化的作用想要扩充其他品类来探索AR的价值。但每一个商品在产出AR模型素材时都需要成本投入。因此在批量生产素材之前我需要验证这个品类使用AR试穿的价值作用。

以帽子为例我在爆款、普销款、冷门款中分别挑选了少量商品给这些商品制作了3D模型与SDK供应商联调了AR试穿功能进行上线测试。最终不仅验证了AR对该品类的作用还发现了AR对不同热度商品的价值表现不同从而指导我优化选品逻辑。

MVP的本质是一场小成本的用户和市场的真实使用反馈调研我们需要根据调研结论不断地迭代优化。如果市场反馈不好也来得及彻底改变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产品还未进入市场在使用MVP版本测试时尽量使用马甲代号而不要暴露产品名称。因为一旦被认为“不好用”将很难改变用户认知。

AB Test

当我们对一个功能有不同方案但又无法判断时AB测试是最佳选择。根据产品功能和测试目的的区别用户分组方式会有一定差异。

第1种不具备很大风险性但需要在多个方案中抉择。

比如我们设计一个大促主会场的入口但不确定文案、颜色、插画风格等哪种效果最好就可以通过AB测试来验证。虽然叫做AB测试但分组数并非只有AB两种而是根据我们需要测试的方案数量决定。如果我们穷举出6种方案那就将全量用户平均分为6组用户。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的年龄、地域、性别等影响行为的要素在每一个分组中需要保持一致。比如A组中20-29岁的用户占比为20%30-39岁的用户占比为40%,那其它组也应该是这样的构成。

以Airbnb的设计为例用户在看到喜欢的民宿房源时可以收藏起来等旅游的时候预订入住。那么这个收藏图标应该怎样设计呢是用爱心还是用五角星呢经过AB测试图标用爱心的收藏率比五角星提升了30%。

第2种不确定性较大的功能有造成负向的风险。

比如我们做了首页改版。此时,就不能以全量用户进行测试了,因为新版本可能没有老版本效果好。此时我们可以灰度分出少量用户,其他用户作为对照组。同样,灰度实验组的用户构成比例,需要与对照组的用户构成比例保持一致。

灰度实验组的人数为“最小可靠性样本”。测试往往是人数越多越精准但如果方案不佳会带来业务风险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来计算合适的人数Evans Awesome A/B Tools。

第3种希望收益最大化的功能或活动。

比如运营活动需要开设几个分组实验因为活动规则和玩法不同带来的效果差异很大。比如我们要做个拉好友助力领金币的活动方案1是每次领的金币数量不确定随机显示方案2是每次领的金币数量固定哪个方案对于拉新表现和ROI是最有利的呢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种运营活动的结论往往都不一致,没有经验可以直接拿来复用,只能自己上线测试。此时我们需要分出少量用户作为对照组,而剩下的用户平分为两组,进行两个方案的上线测试。

AB测试的时长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核心在于数据结果足以判断测试内容。短则一周长则一年但至少需要完整覆盖一个用户行为周期。比如用户在周末的行为表现和工作日不同那至少需要覆盖一个周末。

AB测试是大部分企业判断功能价值的最高效和可信的方式。以字节跳动2021年的数据为例每天同时进行的AB测试达到上万场单日新增实验数量超过1500个覆盖400多个大大小小的业务。

今日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如何在产品创新的角度推动业务增长。

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增长机会点。孵化期,需要完善基础建设、确保核心功能的可用性,同时也根据自身产品的特性,决定是否需要优先进行用户增长;成长期,增长往往成为了最为核心的事情,此时需要纵向运营垂类“人货场”,横向拓展核心用户类型、行业、品类、市场等等;成熟期,除了持续进行成长期的战略性增长以外,也需要满足商业化增长目标;衰落期,业务想要扭转局势,就需要建立新的核心壁垒,拓展业务类型和生态。

在找寻机会点时运用的都是我们在第二章节学习过的内容这就像是我们的装备库。在实战运用中我们首先可以运用“负向网兜”的4种方法找寻致命问题也通过持续查阅行业报告、持续观测竞品动向和对比分析找寻差异化机会点。在找到机会点后我们会合理推导出许多解决方案作出假设此时可以通过MVP和AB测试的方式找出最优解。

综上,产品创新的核心路径就是:分析差异化机会、假设解决方案、低成本求证方案、正式落地验证效果。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三个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产品创新的机会点,再将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低成本快速验证,以此形成核心竞争力,带动显著增长,甚至成为目标市场的行业第一。

在之后的课程中,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通过运营推广和品牌透传的方法,实现增长的加成效应。

互动时刻

回顾你过往的工作,是否曾经只是一味地借鉴竞品,却没有做差异化创新去超越竞品?根据你过往的经验,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找到产品创新的增长机会点呢?

欢迎把你的经历和思考在留言区分享出来,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我们建立了一个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