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大厂设计进阶实战课/26工作选择(上):2Bor2C设计师?如何规划领域?.md
2024-10-16 06:37:41 +08:00

176 lines
18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26 工作选择2B or 2C设计师如何规划领域
你好,我是小乔。
恭喜你,已经完成了前面两大章节的学习,具备了商业和用户的洞察分析能力,也了解了设计价值的五级进阶。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最后一个模块,揭开职场规则的面纱。
我们这一模块的内容不止面向设计师对于产品、运营、技术等各个互联网职能都是相通和适用的。这一模块一共6节课程
前面两节课,我们会一起探讨如何选择业务和企业。我们都听过“选择比努力重要”这句话,判断力可以帮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中间两节课,将重点讲述人才地图和团队内定位,便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成长路径更为清晰;
最后两节课,我们会围绕作品集和面试重点来学习,帮助你充分理解企业招聘时到底想要怎样的人才,如何把自己的能力充分表达清楚。
这节课我们先以2B和2C为切入点来聊聊行业领域的情况一起探讨两个问题2B和2C领域哪个更值得我们加入我们是应该在某个细分领域深挖还是横向拓展不同领域能力呢
2B和2C有什么区别
有许多设计小伙伴留言问过我关于2B和2C该如何选择的问题比如
我做了10年2B设计一直没什么进步是否要转到2C业务去
我听说互联网下半场2B会比较吃香我要转到2B业务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2B和2C业务对我们设计师来说会有哪些差异从而帮助我们做出选择。
2B业务通常是指企业类产品或服务比如企业邮箱、OA办公、ERP管理系统等2C业务就是面向消费者用户的产品或服务比如我们常用的淘宝、抖音、网易云音乐等等。当我们想要做出业务选择时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思考。
个人能力要求
相对来说在洞察商业和用户的能力上2C产品比2B产品的要求更高。2B产品的用户需求更为明确通过用户访谈可以清晰地知道用户行为和痛点从而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流程和可视化界面。而2C业务如果想要做出更突出的成绩就需要具备更强的商业分析、用户洞察、数据分析等能力捕捉差异化创新点做出超越竞品的用户体验。
但2B业务对于设计师来说非常考验个人对业务的深耕程度。比如自营电商业务需要去供应链看商品的质检入库流程物流业务需要去仓库看商品的收发货流程从而设计出高效、强大的智能化产品。尤其是进入互联网下半场后产业互联网成为趋势设计师需要真正了解所在的产业才能提升竞争壁垒。
因此,我们在做选择时,需要根据自己擅长的能力,以及未来想提升的能力,来思考自己适合去什么领域。
盈利模式
C端产品通常下载和使用都免费通过广告、佣金、会员等方式盈利盈利的前提往往是用户规模较大。
而B端产品的基础通用能力通常也是免费的收费的部分主要在于打包的增值服务。企业为了绑定一些重要客户也会提供定制化服务。所以2B产品的盈利依赖于客户的定制付费和订阅付费订阅付费产品也就是大家常说的SaaS。我们在下节课也会讲到选择2B企业要看它的ROI如果为了满足客户的定制需求持续断臂流血这样的企业也是无法长久的。
网络上有些观点认为B端产品更看重盈利C端产品则看重日活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讲过产品生命周期在成熟期盈利决定了2C业务的生死因此我们不能武断地判定自己不适合做商业化就不选2B因为2C也需要做商业化。我们要看两种盈利模式我们更擅长做哪一种。
使用决策
2C产品是由消费者自己来决策使用的我感兴趣我就下载使用不感兴趣了就不打开或者卸载。
但2B产品是由企业组织来决定是否使用的偏重决策人的利益诉求通常是由客户的采购部门和高管们一起决策。客户在参加竞标的选择中挑选愿意长期合作的企业因此看重的不一定是产品价格或具体的体验而是两家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个产品的美誉度、这家企业的可靠度等方面。
对我们设计师来说如果你想去的2B业务所在企业并没有非常强大的商务客户资源在行业中也不具备口碑度那就要谨慎选择了。
价值回收速度
从开发周期的角度来看2C的开发周期通常较短需要快速试验产品方向而不断迭代。也许只是比竞品早上线半个月就能收获第一心智和海量用户但同样也容易快生快死。而B端产品需求明确体系复杂庞大因此开发周期相对较长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作为开发周期但稳定性较高。
从价值量化的角度来看2C的衡量指标也更为直观和客观比如DAU、转化率、留存率等而2B产品呢商业指标难以归因到是设计师的功劳因此对我们设计师来说主要依赖满意度、费力度等体验指标以及用户对品牌的理解、认知等品牌指标。4种指标类型我们也在之前的课程种讲过。
因此对我们设计师来说在价值回收速度方面2C更有爆发增长的机会而2B产品需要设计师有足够的耐心。
通过这4个方面的差异分析相信你已经有了潜在判断。但我们要明白的是随着行业的发展与融合2C和2B业务的边界正在逐渐弱化用户或客户也不再仅有C和B两种还出现了更多角色比如政府G端、工厂M端、供应链S端因此除了2C、2B还有2M、2S和2G。
还记得我们在上一章学习四级价值时要通过产品化的方式达到降本提效的目标吗我们会发现原本是在做2C业务但也许会涉及到B端的产品设计原本是在做移动端的界面但在自驱做产品化工具时落地的产品也许是个PC端的中后台。
通常一个完整的业务并不只有单一形态,比如钉钉有服务企业的工具,也有针对政府业务的定制产品;电商有针对消费者的导购平台,也有针对卖家的服务;音乐有听歌找歌的消费者功能,也有针对音乐创作者的服务平台。以前,业内会说电商是针对买家和卖家的双边服务,但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三边、四边服务。
2B和2C哪个更值得去
2B和2C业务哪个更值得去这是许多设计师小伙伴都问过我的问题。
其实随着行业的发展2B和2C中还有许多细分领域无法再以2B和2C的粗颗粒度去概括业务类型并且2C、2B、2G、2M、2S等领域也在逐渐融合。比如2C也分为海外和国内业务还有社交、电商、教育等等细分赛道2B也分为给企业内的中后台、对外做营收的SaaS服务等等。所以2B和2C已经不再是我们选择赛道的判断依据。
既然业内已经不再适合以2B和2C作为分类维度了而是要看到更细的颗粒度那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哪种业务更值得去呢
这里,我给你提供两个判断依据:一个是一级市场对这个业务类型的青睐程度,也就是看融资的笔数和金额数;另一个是看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横向对比,在这个赛道上是否还有空间。
接下来我们就以国内的2C行业为例看看这两个判断依据是如何运用的。
近几年大家多少都能感受到云服务、SaaS服务、出海业务等词汇被高频提及确实高新技术领域、产业互联网、出海业务是未来10年的发展重点。有许多设计同学一直以来都在做国内的2C产品在行业趋势变革的情况下产业互联网和出海业务兴旺做国内2C业务的设计师该怎么办呢要转行吗
我们通过上述的两个判断依据一起来看看国内的2C行业是否还有发展空间。通过一级市场融资和中外GDP消费类结构对比就能看出2C行业的发展趋势。
判断依据1一级市场
从一级市场融资情况可知消费类融资增速呈放缓趋势但消费市场仍然是资本长期看好的行业之一。只是消费行业内部的细分领域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往年电商和教育是增速最高的赛道但从2021年起融资结构调整先进制造、游戏、本地生活领先于其他赛道。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厂,都在进行业务调整。比如,字节跳动多次缩减了教育部门,大力扶持本地生活业务。
判断依据2中外对比
我国规划在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消费合计占比通常在60-70%之间而美国的消费占比在发达国家中处于偏高状态高达80%以上我国目前是50%以上,仍有上升空间。
因此从近几年来说国内的消费行业仍然有发展趋势只是细分赛道发生了变化。而我们设计师如果想在互联网行业长期发展持续在这个行业工作10年以上就需要逐渐向更有发展空间的三大赛道倾斜我们会在下节课重点讲解。
如何规划领域?
通过了解2B、2C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的区别和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后也许你已经有了初步判断。先别着急我们再来看看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也综合考虑未来的行业趋势然后再做出选择。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场目标我也接受且尊重多元的价值观。比如有的设计同学并不想那么累那么卷觉得互联网红利已经消失殆尽不如躺平做到Work-life balance也有设计同学的目标是充分成长提升自己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这样无论当前的企业发展如何跳槽都有出路同时也有设计同学有创业梦想进入企业只是想更了解相关业务帮助自己积累未来创业的经验和人脉。
就像做业务一样我们只有清楚了业务目标才能针对目标产出更适合的设计方案目标不同则方案不同。对于我们选择具体的领域也是同理目标不同则选择不同。我们就以上面提到的3种不同目标来举例说明。
目标1安逸式工作状态
首先并不建议工作5年内的年轻设计师陷入摆烂状态因为在行业收缩的情况下被汰换的危险性较高。我们在晋升规则一课中讲过能力对标阿里P6+以下的设计师,在整个行业内的竞争力相对来说不高,较容易找到替代人才。因此当能力和潜力不达预期时,就会成为被淘汰的人选。
但如果不想摆烂只是想安逸轻松一点实现work-life balance那可以选择2B业务相对来说动荡没有那么大业务也比较稳定。不用经历国内企业的2C业务在引入期的生死存亡和成熟期的人人内卷也不用承受外企的2C业务撤离中国市场的风险。
但想要在2B业务做出成绩并不容易要高度理解细分赛道的业务并找出机会点清晰产品的优势和业内的竞争力否则就会沦为画图表的工具人。2B业务也有不同类型主要有3大类企业内部的基础能力中后台、企业数字化SaaS产品、传统的2B定制产品。其中SaaS产品相对来说最有前景因为有明确的营收价值。所以即便要选择安逸的工作方式也建议优先考虑可衡量价值的类型。
目标2提升自我竞争力
如果目标是想提升自己在设计行业内的竞争力,除了有扎实的设计能力外,更要扩宽自己的横向领域经验,形成更高维度的职业标签。
什么是职业标签呢就是他人对我们的能力印象。比如你的作品集里都是2B的项目那面试官会形成一个印象叫作2B设计师。那什么是更高维度的职业标签呢就是能力标签不要停留在业务类型上而是关于你的能力本身比如业务经验丰富、项目完整度高、自驱能力强、逻辑思维清晰、有商业sense等等。
由于行业总是在动态变化的,我们可以知道短期的风口是什么,但很难预测几年后的风口。因此,让自己成为能力包容性较高的设计师是十分必要的。无论之后行业如何变化,因为我们的能力多元、包容性强,什么业务都可以做好。
以提升自我竞争力为目标的设计师建议不要局限自己的业务领域尤其在年轻时要尽量多体验不同的业务类型和企业模式。以需求度广的业务领域为主这样经验可复用的概率更高。比如电商业务从“2021上半年中国电商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来看超过千亿的企业就有10家之多。
以我自己为例我曾经的职业规划和成长目标就是长期待在企业里使自己具备高潜力和高竞争力。因此我的工作经历相对比较丰富做过企业办公、电商、社交等不同领域的业务。过往虽然有连续6年都处于电商行业但也注重吸收不同的能力经验比如前台和中后台都做过初创业务和成熟业务都待过线下店和供应链也都负责过。
横向对比我其他在大厂里做中高管的朋友们他们过往的经验也都丰富多元比如做过打车产品、IM产品、新闻资讯产品等等在外企、国内BAT大厂、国内小企业都待过也有人曾经创业过。
但我们要明白的是丰富眼界并不等于短期跳槽。在每家企业只待1年就跳槽即便对于吸收能力很强的同学来说也很难将这个领域的经验和所在企业的管理方式吸收透彻建议尽量在2-3年后再跳槽。
如果你在大厂其实只要转岗就能满足变换领域的需求比如我有很多TikTok的朋友当工作没有更大挑战和快速成长后他们就会转岗到字节的其他创业业务中。通常大厂内都有发起转岗的要求比如要在现有业务待满1年或2年以上绩效表现在中等以上等等。
目标3提升创业能力
对于目标是提升职场能力、实现未来创业的人才,需要同时兼顾企业知识和领域知识。
如果对未来创业的领域已经非常明确可以选择中大厂的相关创业团队相当于借助公司的资源完成创业试水。比如想做可视化产业互联网可以选择阿里云、华为云、火山引擎等部门想做社交类产品可以选择腾讯或字节想做国际化电商业务可以选择Shopee、SHEIN等企业。
如果对于创业领域还不是非常清晰那就和案例2的建议一致去不同业务、不同企业多学习实践。重在学会职场的软实力和硬实力而并非业务本身。因为一旦创业就更需要一人顶多人用而非仅仅是设计师的身份。
大部分设计师起初的职场目标都是第2种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就会向目标1和目标3摆动。我有许多同事跳槽去了知名外企过起了每天只需忙碌2小时的生活可以充分陪伴孩子也有许多同事选择创业有的做了知识博主和私域培训有的放弃了7位数年薪运用互联网思维创立了预制菜品牌还有许多朋友踩在当下十年的风口上在做企业SaaS服务和产业互联网这些朋友曾经都是设计师出身。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现在取得的成功都与过往积累的工作能力息息相关。
我的社交圈里,有一半以上的好朋友都在创业,并且比例还在逐渐增加。有的每年盈利大几百万,有的盈利大几千万。但盈利只是一种交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充分释放了自己的能量,有巨大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不再会有我可以造飞机,却在企业里拧螺丝钉的憋屈感。
因此如果我们有着更高的抱负都不必限制在2B、2C或是其他类型的业务里因为成功的业务往往是多面的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能让我们不迷茫、有获得感的前提就是具备的能力符合自己的目标。
今日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2B和2C业务的差异以及对我们设计师来说的区别。我们一起内观了自己的需求也外观了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也明白了业务的分类维度是多元的远远不止2B和2C这么简单。相信现在的你对于开头的两个问题已经可以做出判断了。
回顾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不知你是否发现,在考虑领域选择时,不管是业务对个人的要求,还是自身的职业目标和行业的趋势变化,这些都没有涉及到我们个人的兴趣。那在选择业务时,要不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呢?
我的建议是不要过度考虑。培养自己的爱好可以选择兴趣,但选择工作的底层逻辑是自身能力和行业潜力。况且,部门和业务的变动是频繁的,也许你起初在一个感兴趣的业务中,但经过组织架构调整,就会接触自己不感兴趣的业务。
随着职场成熟度的提升我们会发现能客观地把不感兴趣的业务做好甚至能把别人做不好的业务做好更是能力强的证明。我曾经在阿里的一位同事就是被动从核心业务调去了一个难度大且相对边缘的业务在项目做成功后就晋升了P9。
相信到此为止你已经对于2B和2C的业务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判断。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如何选择企业和赛道。
互动时刻
回顾你过往的工作经历,是否遇到过自己不喜欢的业务呢?你是如何处理的呢?你会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领域选择呢?
欢迎把你的经历和思考在留言区分享出来,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我们建了一个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