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tech/专栏/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大咖对话李智慧:技术人如何应对互联网寒冬.md
2024-10-16 06:37:41 +08:00

63 lines
11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网站将会择期关闭。相关通知内容
大咖对话 李智慧:技术人如何应对互联网寒冬
你好!
本周大咖对话的嘉宾是同程艺龙交通首席架构师、极客时间《从 0 开始学大数据》专栏作者李智慧曾担任阿里巴巴技术专家、Intel 亚太研发中心架构师、宅米和 WiFi 万能钥匙 CTO长期从事大数据、大型网站架构的研发工作。今天他主要与大家分享了技术人如何成长以及“互联网寒冬”下技术人发展与转型的选择等话题。
极客时间: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李智慧:在我的职业生涯里面,比较重要的一次机会是在 2006 年获得的,也就是十几年前。那时我在方正参与当时一个最热的项目,算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项目,方正特别成立了一个部门去做这个项目。
因为项目比较大并且比较新,部门也刚刚成立,最开始大概只有三五个人在做,但我们在中关村这边包了一层楼,规划是要把人坐满的。由于这是对日的项目,公司里面技术不错的都会派到日本去跟客户对接事情,其余的留在国内。在项目启动后,日本客户找了一家咨询公司给出了前端、中间服务器、后端的技术方案,大概三层的布局。有了架构,客户的需求也过来了,之后就是要考虑怎么把这个架构方案落地。那时我们每天在查资料、学习,但怎么去做、怎么把项目落地,一直没人去说。
有一天我可能是比较着急,就去跟项目经理说:“这些技术方案,它最终还要落实成代码的。这个代码谁来写?框架间通讯谁来做?这件事情应该怎么推?”没想到过了几天项目经理找到我说“要不你来做吧”。当时我研究生刚刚毕业,经验也不是很多,但我很快就答应了下来。
项目经理是周五找到我的,到周日晚上的时候,我就做出了一个基本的设计,把整个流程和开发视图画了出来。经过评审后,大家都说看起来似乎还不错,然后就开始按照这个架构进行设计开发。之后部门里面其他同事也参与到了整个框架和架构设计的开发中来,后来测试跑通以后,整个框架就算是出来了。之后项目按照原计划运转起来,上百个工程师都逐步招入进来,很快就把一整层楼坐满了。
因为开发业务代码的时候必须要遵照开发流程和框架去做,而这个流程设计和框架是我带人做的,所以后面不管是测试还是异常处理,都要过来找我。把这个项目做完以后,我的心态也不再是刚毕业那样了。上百号人做技术决策的时候,都过来找你,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责任感,或者是有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跟以前在别人的框架约束下做开发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段经历,一方面让我从做开发到做架构,获得了新技能,做开发是在别人画的框里面去做你的业务,而架构是你站在全局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是让我从另一个视角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很多关注的点和思考的点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看待一个新技术,我会考虑背后的设计和优缺点,以及为我所用时我要关注什么等等。这种视野给我带来的帮助非常大。
当时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迈过这个坎,也就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机会出现在你面前,有的看起来比较随机,就像我刚才讲的机会突然就出现在面前,如果当时我犹豫一点或者对自己不自信,放过这个机会,人生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当机会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要有勇气把握这个机会。
极客时间:在您看来,技术人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
李智慧:技术人大都很忙碌,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上班下班或者加班,然后我就在想自己每天的工作到底在干什么。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做事情的时候可以分成两种角色:生产者和消费者。
学习本身其实是一种消费,每天忙着去读书,看起来是在学习,但是学完以后你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改变了吗?或者说有产出和输出吗?如果没有,每天的日子还是老样子,工作和生活也没有改变,这样的学习和玩一会手机、看一会抖音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一定要输出一些东西,比如你在公司里面做一个项目或者做一个产品,当然也可以写一本书,或者是在极客时间开一个专栏,总之就是你一定要有产出,让自己成为生产者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者。
你要能够输出让别人消费的东西,这样你就会有成长,会变得不一样。我做事情的时候,总会想我到底是在做什么,是生产还是消费,是输出还是接收。如果我是在生产,大家是不是愿意去消费我生产的东西。比如在公司,我不仅仅是研究新的架构、框架和技术,我还希望自己能从头把它做出来。我希望其他人能够用我做出来的东西,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是有产出的,这样我会更踏实一点,并且有产出,就会很有收获,也能很快的进步。
极客时间很多人觉得90后员工比较自我很难管您是怎么看待的呢
李智慧:网上关于 90 后会有些言辞,觉得 90 后太自我,考虑别人太少,但我自己是很欣赏 90 后的。我的态度是,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也不会给别人想要的东西,这在公司里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你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自己负责,才可能为公司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你要做自己的主人,要对自己负责。举个反例,我小的时候一直都是比较乖宝宝类型的,小时候听父母的,上学听老师的,工作听领导的。突然有一天,就是一瞬间惊醒:我这么听你们的,你们会对我负责吗,父母会养我一辈子吗,老师能保证我的将来吗,领导会让我在公司干一辈子吗?你如果不能对我负责,我都听你的有什么用。谁能对我负责?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
你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去付出你该付出的,然后得到你该得到的。比如去学习、去努力、去提高自己。如果你付出了以后,依然得不到,那就去寻找新的机会。
你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公司负责,我一直以来都是这个观点。如果天天老板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等到最后事情没做好,就会觉得反正是老板让做的、反正是领导让做的,最后大家互相抱怨,根本没有意义。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不该做、没有意义,那就跟他说不要做,这件事情没有意义的,我们有更好的办法。如果你真的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能力和实力,那就说出来,肯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的。这样对自己负责任,在公司也有主人翁的意识。
极客时间:很多人都认为现在是互联网寒冬,比较有危机感,您是怎么看的?
李智慧:我加入阿里巴巴的那一年也赶上金融危机,我面试的时候问了一下,大家都在裁人,为什么阿里巴巴还在招人。当时的 HR 跟我说这是马总的判断,马总认为越是到了寒冬的时候,越要吸引优秀的人才进来,为了冬天过去以后,可以做好储备和积淀。我对马云还是比较佩服的,而且这个道理也很浅显,冬天一定会过去的,日子一定会好的。如果你在冬天的时候冻得瑟瑟发抖,那等冬天过去以后,你肯定还是那个老样子。
在我看来,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努力的、优秀的、聪明的、愿意奋斗的那种人,那么寒冬对你来讲就是一次机会,因为未来一定会变好的。而如果你觉得寒冬淘汰的是你的话,那你肯定是会被淘汰的,寒冬就是淘汰掉那些投机的、不努力的、没有什么真本领却虚张声势的人。这其实是你的机会啊,把那些人淘汰掉,这个世界是留给你的,等到冬天过去,当一切变好的时候,这些最好的东西都是留给你的。
另外想聊一下转型这件事,寒冬是你的机会,但寒冬不是你转型的理由,转型是一件时刻都在发生的事情,最主要的还是要去思考,哪些领域和技术是未来的潮流。
我在 Intel 做大数据的时候,我们组里面有几个从 Intel 其他部门转岗过来的同学,之前是做 Linux 内核开发的,当时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写代码、做开发,最顶尖的可能就是开发操作系统了,而操作系统的内核开发,更是顶尖中的顶尖。我问他你之前做的是所有程序员梦想的工作,为什么要跑过来做大数据开发呢?
他的回答是Linux 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了,变化已经非常小了,他做了 3 年的进程调度和内核算法,向 Linux 社区提交了一行代码,还被拒绝了。这对他来讲是非常痛苦的,也不是一个好的兆头。那么未来在哪里呢?当时最火爆的是大数据,他们就转岗做大数据了。后来其中一个同学去一家专门做大数据的创业公司当 VP另一位同学在一家快要上市的公司做大数据平台总监。
我在极客时间上的专栏是关于大数据的,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大数据方面的潮流。如果你觉得这是潮流,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机会,你就去做。不用把它看得有多大有多艰难,别人能做到的,你要相信自己也能做得到。
关于转型,我的另一个建议是不要被动转型。我还有一个做开发的同学,因为在意老板比自己年轻这件事,跳了几次槽,结果都不是很好。他以前也是非常资深的工程师,跳了几次槽之后,从开发转做咨询,也算是转型。他也抱怨说,这次转型真的是太失败了,实际上他转型的目标和理由,是要离开比他年轻的老板,这种转型是被动的,也不是很好的理由。
但是人总是有出路的,后来这个同学不做 IT 了,出去开了一家鸭脖店,现在是整个上海地区周黑鸭最大的代理商,名下有将近 30 家的店铺,很让人吃惊。他这个转型转得更大,但肯定是痛定思痛想明白了,来了一次大的转型,反而很成功。
所以,这个世界变化很快,转型真的是无处不在的。人们都在顺应这个时代在发展,你要主动做好这种转型的准备,而不是说因为寒冬,或者其他什么理由去转型。你要去看时代的潮流,从正向去转型,把握住方向,而不是走投无路才去转型。当然走投无路再去转,也是一种转,但是肯定是提前做好准备,并且自己思考清楚会更好。